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归园田居,渡荆门送别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1:25: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归园田居(其三)》、《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三)》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渡荆门送别》描绘的是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表达作者开阔的心胸,以及对故乡的浓浓眷恋之情。

教学依据

背诵和默写是首要。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这两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理解两首诗的思想内容

3、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诗歌,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2、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 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思路:通过反复咏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到翅膀,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前文的课文《桃花源记》引入本课。同时要求学生回顾陶渊明的相关资料。

二、介绍背景:通过播放视频《陶渊明不折腰》来展示背景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一。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首先教师讲有可能出错的字音对学生加以提醒。接着,教师播放诗歌朗诵音频,同时要求学生去划分节奏。教师在展示节奏划分以加强学生理解记忆。

2、朗读课文:教师开展活动“我班的朗读之星”。要求学生逐个朗读,以加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帮助学生背诵诗歌。达到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一,解决教学重点。这样做是为了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中过程和方法目标一,同时解决教学重点。

3、品析全诗:a.我会要求在学生先翻译前两句诗歌,在这个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1)劳作的地点是哪里?2)劳作的时间有多久?3)劳作的成果是怎样?4)这样的劳作又怎样的体会?

教师在学生思考过后,点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明确:诗人在南山脚下种豆子,但是由于不善劳作,结果草长得茂盛,但豆子却很稀疏。因此诗人不得不早出晚归的劳作,这样的劳作对于诗人来说很是辛苦。

b.接着我会要求学生翻译诗歌的颈联,同时思考:“道” 指的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思考过后,点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明确:道,就是路。什么路?田间小路。但是诗歌紧承着上一句这个 “归”字,我们这条路,应该是——“归途”,回家的路!

C.最后我要求学生翻译最后一句。这样的设计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能达成教学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目标。

四、深层感知:

1、思考: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教师从中引导,通过再次提醒学生背景,共同明确:“愿”指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归纳文章主旨:在上完整首诗后,试着让学生归纳文章主旨,教师从旁引导,最后共同明确:本诗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突破教学难点。

《渡荆门送别》李白

一、导入新课:教师设置这样的导入:《归园田居》其三是作者陶渊明从官场回到家乡,今天我们还要学一首诗,他的作者大家就更熟悉了,就是李白。他呢,则是走出家乡,出门远游。让我们走进《渡荆门送别》了解一下。

二、介绍作者与背景:因为学生对于李白比较熟悉,因此介绍较为简单。然后教师再将与本诗有关的背景资料介绍下,帮助学生理解,达到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一。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教师播放诗歌朗诵音频,同时要求学生去划分节奏。教师在展示节奏划分以加强学生理解记忆。

2、朗读课文:教师开展活动“我班的朗读之星”。要求学生逐个朗读,以加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帮助学生背诵诗歌。达到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一,解决教学重点。

3、品析全诗:a.我会要求在学生先翻译诗歌,在翻译诗歌的基础上理解全诗。

b.翻译诗歌后我会根据诗歌提问题:1)首联交代了什么?2)颔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3)颔联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教师从中引导,师生共同明确:1)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随”字用得好,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

3)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衬托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在讲解诗歌写景句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帮助同学理解。)这样的设计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能达成教学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目标。

四、深层感知:

1、思考: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好在哪里?

教师从中引导,通过再次提醒学生背景,共同明确:这首诗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舌送我到楚地,情味无穷。“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2、归纳文章主旨:在上完整首诗后,试着让学生归纳文章主旨,教师从旁引导,最后共同明确:全诗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突破教学难点。

随堂练习:完成课件上的随堂练习,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小结:让我们最后背诵下这两首诗。

诗歌是前人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无论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还是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都对我们陶冶情操,激发灵性都很有帮助。现代文明发展的如此迅速,不可避免的会带来浮躁,而陶渊明的诗歌,无疑像是一股清风,吹过我们的心间,拂去心灵的尘埃。李白的诗歌则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让人心旷神怡。

《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教案1

《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教案1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

30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

渡荆门送别

归园田居,渡荆门送别教案
《归园田居,渡荆门送别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