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02 09:06:4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陶渊明《归园田居_其三》教案

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及作者陶渊明的的生平。2.初步了解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3.解古诗思想内容,学会做人。

4.引导同学体会诗歌意境美;背诵并能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掌握陶渊明的诗歌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理解诗歌寓意,在诗的艺术境界中

提升自己的人格,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等。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会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到新的人生价值以安慰自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看他是怎样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号五柳先生(因 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处处受到排挤。在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辞官隐居了。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二、整体感知

自己先朗诵一遍,让学生注意到诗歌中的停顿,然后推荐同学起来朗诵

三、对诗歌进行整体的翻译

我在南山山坡下种了些豆子,杂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很稀少。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锄头回到住的地方。道路很狭窄而草木丛生,夜露打湿了我的衣服。衣服被打湿了不足以可惜,只要能够违背自己的意愿。

四、诗歌主旨及艺术特色

这首诗是一个仕途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人。在农耕生活的背后,隐然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全诗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诗人的农事生活,通过描写自己的亲身体验,表现了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诗人将日常生活诗化,生活体验真切深刻,达到了情景事理的融合。诗歌语言平淡自然,在平淡中见警策,在朴素中见绮丽。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成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五、课后作业:

背诵该首诗,并能默写下来。

推荐第2篇:评说陶渊明《归园田居》的人生哲学

评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的人生哲学

平山南甸中学语文组 刘联琴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舍得的过程体现的应该是一个人的境界。

东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生活于晋末乱世的陶渊明,身居官职,但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受污浊官场的束缚,辞去官职,舍的是功名利禄,留得《归园田居》。诗人不善农桑,尽管“草盛”“苗稀”,但并没有弃官务农的悔怨,依稀中,我们仿佛能看到诗人身着短褐,荷锄往来的身影,早早的起来,到农田去清除杂草,一路上野草丛生,狭窄的阡陌小路时隐时现,暮色笼罩之中露水打湿了诗人的衣裳,衣服沾湿了不值得的可惜,只要不违背诗人的心愿(但使愿无违)。诗戛然而止,含蓄的表达让我们深思:劳动辛苦算得了什么?诗人的“愿”是什么?很明显,诗人摒弃的是官场的污浊,而归隐田园,回归自然,是诗人所追求的,得到的是一份田园之乐,平淡之美。

其实舍得是他人的评论,诗人人生的真谛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中,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忘”中,在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之中,那是何等安宁、闲适的心境之美啊!试想,沉湎于污浊的官场,阿谀逢迎,案牍劳形,哪里还能享受心灵的那份恬静?哪里还能留下田园诗篇?

陶渊明是这样,宋代的王安石、司马光何尝不是这样呢?北宋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主持变法改革,作为朋友的司马光比较保守,与其政见不同,失意之后,司马光远到西京洛阳,历时十九年之久,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成就为史学家,失兮得兮?王安石的政治改革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但在宋神宗死后,哲宗继位,司马光当了宰相,一年半之内废除新法。王安石退隐还家,晚年隐居在南京城东钟山,写诗著文章自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咏梅的诗就是当时他自己的写照,朴素,自然,不加任何雕琢,王安石此时写的诗,人们称之为半山体,失兮得兮?

由陶渊明我还想起法国著名作家萨特,当1964年诺贝尔委员会宣布萨特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时,萨特即刻向大众发表一个声明,自愿拒绝接受此项巨奖。他的理由是“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 萨特还说:“我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当我创作我的作品时,我已经得到了足够的奖赏,诺贝尔奖并不能对它增加什么,相反的,它反而把我往下压,它对那些找寻被人承认的业余作家来讲也许是好的。我已经老了。我已经享受够了,我喜爱任何我自己所做的,它就是它本身的最好的奖赏,我不想要任何其他的奖赏。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比我已经得到的更好!”别人嘘嘘声中感叹这位伟大的作家自愿放弃巨额的奖金时,萨特自有他的洒脱和境界,他享受的是创作的过程,是心灵的那份宁静之美。那个过程对于优秀的他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奖赏。

依我看来,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得失相随,但对于优秀的人来说,无论何时、何地,得意还是失意,都应该有所得吧。因为他们不是做给世人看的,他们追求的是心灵的那份安宁、洁净。有人说,人的灵魂在高处,高处的灵魂应该是像陶潜那样的吧:本真的,没有任何雕琢和浮华;宁静的,不受市井的喧嚣;洁净的,没有一丝污浊;率性的,不加一点掩饰。能达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样的境界,何尝不是高贵的灵魂?

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失也好,得也罢,世人的评论随风而去吧。对于不平凡的人来说,在灵魂的高处,他永远会收获宁静和快乐,《归园田居》中的人生哲学也许就在于此吧。

推荐第3篇: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

教学目标: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有在农村生活过吗?下过田吗?欣赏过田野的风光,看过天上的白云吗?有谁能告诉我,假如你去过你觉得田园生活是怎样的呢?假如你没有去过,你又觉得田园生活会是怎样的呢?

(总结)好了,大家对田园生活各有个的看法,不过我发现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就是感觉田园生活很纯朴,有趣,简单,对吧?老师和你们都有一样的感受,不知道古代的文人对于田园生活又会有什么感觉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来看看陶渊明他是在呢没看待他心目中的田园生活的呢。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而归?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或者这样说是诗人心甘情愿入仕做官吗?

明确:是因为\'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那么陶渊明的本性是怎样的呢?“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两句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既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韵\'和“性”都指为人的品格与精神气质。\'适俗韵\'就是适应世俗的情趣,它无非是指逢迎世俗、周旋应酬、专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总之去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可是一个“无”字就说明诗人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从而显示了诗人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性本爱丘山”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这样就写出了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但是人生常不得意,作为一个宦官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之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利组织就是为了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违背自己的“韵”“性”奔波官场、同流合污,回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所以一个“误”字,显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误入官场的悔恨交加的情绪。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 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推荐第4篇: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

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法、点拨法、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A 做官,名利双收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你们会怎样选择?(找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幻1)

师: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归园田居》写于做农民后的第一年后写的。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课题幻2)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幻3)

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幻4)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幻5)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幻6)明确:(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四、听朗读录音(幻7),

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幻8)

1、明确:官场

2、明确: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3、明确:田园 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4、明确:“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五、重点解读:

1、划分节奏: (幻9)

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幻10) ③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

⑥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2.诗意:(幻11)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杂草,晚上顶着月亮扛着锄头回来。 (3)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道路狭长草木丛生,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衣裳沾湿了不值得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

六、赏析:(幻12---15)

(1)第一句: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2)第二句: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的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

(3)第三句: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

(4)第四句: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七.从《归园田居》 中你读出了:诗人早出晚归田园劳作的辛苦,快乐。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田园的自豪、愉悦之情。(幻16--17)

八、写作特色:《归园田居》用语平淡自然,朴素随口而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九、结束语:

同学们,陶渊名生活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选择归隐,他成为文学史上最闪烁的明星之一,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新社会, 国家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十年寒窗苦读,希望大家将来都能够先走出农村,不是不爱,因为爱我们还会再回来建设我们和谐美好的家园。

推荐第5篇: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诗歌的相关要求有:“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做出恰当的评价,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教师要深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领悟《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准确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并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关键环节。

二、教材定位 《归园田居》(其一)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这三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这三首诗在本册古代诗歌单元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我们确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掌握诵读的要领: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声音洪亮,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情韵美。

2、学会古诗鉴赏的方法:感受诗人的田园情怀、赏析情景交融的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教法

1、借助课本和学案对作者、写作背景的介绍,了解诗人特定时期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作品的创作背景。

2、从优美诗句的揣摩、赏析、玩味入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3、灵活的课堂组织方式,或默读、朗读、齐读、指明读、品读,或小组研讨,或课堂成果展示,或教师明确,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阅读、鉴赏。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目标定向,知人论世

1、导入:有一位诗人,他向往宁静祥和、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他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体会他超凡脱俗的品质和归隐田园后闲适愉悦的心境。

2、出示学习目标

A掌握诵读的要领: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声音洪亮,体会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B学会古诗鉴赏的方法:感受诗人的田园情怀、赏析情景交融的手法。

3、背景预览 A B

(二)涵咏品读,揣摩深悟

1、读一读。(生单读,正字音)

师:根据大家的预习,先请一位同学把这首诗读一下,读时希望能够注意以下四点:A读准字音;B把握节奏;C读出感情;D声音洪亮

生1读 生2评价(从优点和缺点) 生2再读

师补充:这两位同学基本上达到了老师刚才对于朗读的要求,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本诗虽然短小,但有几个较重要的字词。

形近字: 拙 绌 咄 黜

形声字: 暧 嫒 湲 瑗 多音字:绿树成荫 封妻荫子 根据老师的补充,生齐读

同学们读得都很不错,但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读得更好。如果想读得更好,更出色,更有感情呢?我们就要认真学习分析这首诗。

2、想一想。

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眼睛,题目中最重要的字眼也就是题眼。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一个字呢?

生: “归”字

师:古诗词中有不少关于归的名句,如唐代孟郊 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祥的母亲希望远游的孩子早日归家,那诗人要归向何处?

生:田园

师:请大家找出诗中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大声朗读。

师:作者笔下的田园美不美? 田园生活美在哪里,你最喜欢哪一句?下面大家把诗齐读一遍,小组内交流讨论

提示:从表现手法、景物、情感等方面探讨

3、品一品。

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因何而归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向何处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去心情 A、归向何处? 生:自由发言 师:点评补充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白描 写诗人归隐后,只有微薄的产业,简陋的家室,表现了诗人淳朴的生活,淡泊而又舒畅的心境。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拟人修辞 荫:树荫,引申为遮蔽,荫蔽。罗:罗列,排列。写诗人田居的环境,堂前屋后,浓阴遮蔽,桃李争艳,令人逸兴遄飞,心驰神往。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暖暧:模糊不清隐约可见的样子。远人村:远处的村庄。村庄是人聚居的地方,所以称“人村”。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烟:指炊烟。○写远望之景,静中寓动,一切都呈现出安宁、柔和的情调。“暖暖”一词,写出了轻烟淡雾迷漫飘忽下,乡村似隐似现的杳远景象,极富诗意。“依依”一词,画出了炊烟袅袅中的村落的安闲景象,与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完全契合。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颠:本义是头顶,引申为泛指顶部。○写近听之景,以动显静。“狗吠”“鸡鸣”都衬出了田居的宁静和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师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八句话,诗人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作者生活在如此诗意的田园之中,归隐后的心情如何呢?请大家自由诵读找出答案。 B、归去心情? 生:喜悦

师:这种喜悦之情体现在哪句诗中?

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这几句话体现原仅仅是喜悦吗?有没有其他的情感? 生:讨论

提示:无尘杂:没有官场上的烦恼事 有余闲: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做诗 樊笼:指官场。 生:回答 师:“久”,感叹自己在官场的时间太长了,哎,我这一辈子大好的青春时光都在黑暗的官场度过了(悔)。既然樊笼代比喻官场,那诗的前半部分有无类似的比喻?你能从中找出诗人因何而归吗? 生自由诵读找出答案 C、因何而归

生:尘网:比喻官场。羁鸟池鱼:自己。旧林故渊:故乡(向往的田园生活) 师:在官场一呆就是若干年,诗人感觉自己就像笼中鸟池中鱼,非常想回到无拘无束的田园,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归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生: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师:既然作者“性本爱丘山”,他为何又要出仕? 生讨论 师总结:

除了性格,陶渊明还有一种潜在的精神追求。他比一般的知识分子更懂得舍弃。他知道自己不想要、不适合,毅然抛开尘世,将心灵彻底放牧,做心灵的绝对自我。正如袁行霈所说: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如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莫不如此。

诗歌小结: 全诗以追悔始,以庆幸终,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

根据老师所讲,请大家把诗自由诵读2遍,更深入理解诗人的田园情怀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悟一悟

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呢? (结合写作背景: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的生活,终老田园。)

明确: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养家糊口,大济苍生。

提示: 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 找3生回答

师明确:儒家知识分子信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观。“学而优则仕”,陶渊明出仕,说明他以“兼济天下”为己任;但陶渊明深知官场黑暗,故选择了退守田园,追求自由,这也不失为一种明哲保身的做法。

5、背一背

陶渊明虽是一个在官场中失意的落魄文人,但却是一个有文采有气节的知识分子,一个在生活上有情趣懂快乐的人。同学们站起来吧,让我们高声背诵《归园田居》,来纪念这位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老人吧!(归园田居, 陶渊明,开始!)

“语文教育语用观”成果展示----达标检测

师:为了更好的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大家拿出达标检测: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诗歌的相关要求有:“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做出恰当的评价,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教师要深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领悟《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准确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并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关键环节。

二、教材定位 《归园田居》(其一)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这三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这三首诗在本册古代诗歌单元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我们确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掌握诵读的要领: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声音洪亮,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情韵美。

2、学会古诗鉴赏的方法:感受诗人的田园情怀、赏析情景交融的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教法

1、借助课本和学案对作者、写作背景的介绍,了解诗人特定时期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作品的创作背景。

2、从优美诗句的揣摩、赏析、玩味入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3、灵活的课堂组织方式,或默读、朗读、齐读、指明读、品读,或小组研讨,或课堂成果展示,或教师明确,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阅读、鉴赏。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目标定向,知人论世

1、导入:有一位诗人,他向往宁静祥和、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他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体会他超凡脱俗的品质和归隐田园后闲适愉悦的心境。

2、出示学习目标

A掌握诵读的要领: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声音洪亮,体会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B学会古诗鉴赏的方法:感受诗人的田园情怀、赏析情景交融的手法。

3、背景预览 A B

(二)涵咏品读,揣摩深悟

1、读一读。(生单读,正字音)

师:根据大家的预习,先请一位同学把这首诗读一下,读时希望能够注意以下四点:A读准字音;B把握节奏;C读出感情;D声音洪亮

生1读 生2评价(从优点和缺点) 生2再读

师补充:这两位同学基本上达到了老师刚才对于朗读的要求,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本诗虽然短小,但有几个较重要的字词。

形近字: 拙 绌 咄 黜

形声字: 暧 嫒 湲 瑗 多音字:绿树成荫 封妻荫子 根据老师的补充,生齐读

同学们读得都很不错,但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读得更好。如果想读得更好,更出色,更有感情呢?我们就要认真学习分析这首诗。

2、想一想。

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眼睛,题目中最重要的字眼也就是题眼。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一个字呢?

生: “归”字

师:古诗词中有不少关于归的名句,如唐代孟郊 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祥的母亲希望远游的孩子早日归家,那诗人要归向何处?

生:田园

师:请大家找出诗中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大声朗读。 师:作者笔下的田园美不美? 田园生活美在哪里,你最喜欢哪一句?下面大家把诗齐读一遍,小组内交流讨论

提示:从表现手法、景物、情感等方面探讨

3、品一品。

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因何而归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向何处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去心情 A、归向何处? 生:自由发言 师:点评补充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白描 写诗人归隐后,只有微薄的产业,简陋的家室,表现了诗人淳朴的生活,淡泊而又舒畅的心境。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拟人修辞 荫:树荫,引申为遮蔽,荫蔽。罗:罗列,排列。写诗人田居的环境,堂前屋后,浓阴遮蔽,桃李争艳,令人逸兴遄飞,心驰神往。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暖暧:模糊不清隐约可见的样子。远人村:远处的村庄。村庄是人聚居的地方,所以称“人村”。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烟:指炊烟。○写远望之景,静中寓动,一切都呈现出安宁、柔和的情调。“暖暖”一词,写出了轻烟淡雾迷漫飘忽下,乡村似隐似现的杳远景象,极富诗意。“依依”一词,画出了炊烟袅袅中的村落的安闲景象,与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完全契合。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颠:本义是头顶,引申为泛指顶部。○写近听之景,以动显静。“狗吠”“鸡鸣”都衬出了田居的宁静和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师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八句话,诗人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作者生活在如此诗意的田园之中,归隐后的心情如何呢?请大家自由诵读找出答案。 B、归去心情? 生:喜悦

师:这种喜悦之情体现在哪句诗中?

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这几句话体现原仅仅是喜悦吗?有没有其他的情感? 生:讨论

提示:无尘杂:没有官场上的烦恼事 有余闲: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做诗 樊笼:指官场。 生:回答 师:“久”,感叹自己在官场的时间太长了,哎,我这一辈子大好的青春时光都在黑暗的官场度过了(悔)。既然樊笼代比喻官场,那诗的前半部分有无类似的比喻?你能从中找出诗人因何而归吗? 生自由诵读找出答案 C、因何而归

生:尘网:比喻官场。羁鸟池鱼:自己。旧林故渊:故乡(向往的田园生活) 师:在官场一呆就是若干年,诗人感觉自己就像笼中鸟池中鱼,非常想回到无拘无束的田园,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归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生: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师:既然作者“性本爱丘山”,他为何又要出仕? 生讨论 师总结:

除了性格,陶渊明还有一种潜在的精神追求。他比一般的知识分子更懂得舍弃。他知道自己不想要、不适合,毅然抛开尘世,将心灵彻底放牧,做心灵的绝对自我。正如袁行霈所说: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如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莫不如此。

诗歌小结: 全诗以追悔始,以庆幸终,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

根据老师所讲,请大家把诗自由诵读2遍,更深入理解诗人的田园情怀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悟一悟

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呢? (结合写作背景: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的生活,终老田园。)

明确: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养家糊口,大济苍生。

提示: 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 找3生回答

师明确:儒家知识分子信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观。“学而优则仕”,陶渊明出仕,说明他以“兼济天下”为己任;但陶渊明深知官场黑暗,故选择了退守田园,追求自由,这也不失为一种明哲保身的做法。

5、背一背

陶渊明虽是一个在官场中失意的落魄文人,但却是一个有文采有气节的知识分子,一个在生活上有情趣懂快乐的人。同学们站起来吧,让我们高声背诵《归园田居》,来纪念这位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老人吧!(归园田居, 陶渊明,开始!)

推荐第6篇: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

一、教学目标:

 诵读课文,体会作者抒发流露的感情  学习运用解题的方法进行诗歌鉴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解题的方法逐步分析鉴赏诗歌。

三、教学手段:传统板书教学兼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方法:讲解兼讨论

五、教学时数:1课时

六、教学过程:

 请学生诵读《归园田居》

教师用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中的个别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基本理解了这首诗的主要内容。那我们现在先一起来齐读这篇文章,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文本鉴赏

教师用语:文章的题目就好像是一个人的眼睛,以目传情,以目会意。作者通过题目可以显示文章所要描写的主要内容,所要表达的主要情感。文章标题可以暗示许多隐形信息,那么,“归园田居”能带给我们什么信息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通过题目来分析鉴赏《归园田居》这篇文章。

那么我们一起来讨论:这首诗歌围绕哪个字来展开的? 讨论结果:整首诗围绕“归”字展开,“归”是全诗的线索。 教师用语:那么,同学们自由朗读,并思考这几个问题:诗人从哪里

归来?诗人为什么而归?诗人归向哪里?诗人归后怎么样? (1) 诗人从哪里归来?

讨论结果:尘网;樊笼。(尘世的罗网,指仕途官场。官场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罗网。)诗人把自己比喻成羁鸟、池鱼。(羁鸟:笼中的鸟;池鱼:池塘里的鱼。不自由,不自在) (2) 诗人为什么而归?

点一个同学读“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

讨论结果:“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根本原因。“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次要原因。陶渊明个性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而陶渊明所生活的年代,东晋,政治腐败,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这个冲突矛盾是构成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根本原因。一个“误”字点明诗人对官场的厌恶以及误入官场的悔恨。于是最终,诗人决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选择“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保持自己独立自由的精神。(守拙:守正不阿。拙:在官场上不善于逢迎取巧。)于是就有了“实迷途而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诗人归隐保持自己的自然本性,对官场彻底否定唾弃。 (3) 诗人归向哪里?

点一个同学读“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

请一个同学翻译这几句,描绘陶渊明的田园风光田园生活。 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农田,八九间草屋坐落其间;屋后榆树郁郁葱葱、遮蔽后檐,屋前桃李争春、列满园前;住在这里,远方

的村庄隐约可见,袅袅炊烟依稀可辨;偶然还能听到狗在深巷中叫、鸡在桑树上啼。 讨论结果:归向田园。

田园的特点:“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恬静、幽美、安详、和谐 一切景语皆情语。流露出诗人对宁静淡泊的生活的向往。 (4) 诗人归后怎么样?

点一个同学读“户庭无尘杂……复得返自然”

讨论结果:“无尘杂” “有余闲”“返自然”。从污浊腐败的官场回到清新和谐的田园,诗人感到字里行间透露出宁静、自由、闲雅的乐趣。怡然自得的喜悦之情。在田园朴拙自然的趣味中,诗人心情舒畅,乐而不返。

板书设计

从何归——尘网、樊笼 为何归——本性、守拙 归何方——园田 归如何——自然

推荐第7篇: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诗歌《归园田居》(板书标题、作者)。对于陶渊明,同学们应该不陌生了,在初中的时候,就学过他的散文„(生答《桃花源记》)。桃花源,是作者虚构出来的理想世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民善良淳朴,安居乐业。外国人把理想世界称为“乌托邦”,中国人则称为“桃花源”,指的都是无法达到的理想中的美好世界。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出虚构的桃花源呢?这和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个人追求有关。

陶渊明生活在什么时代?(生答:东晋)东晋时期是一个政治高压的时代,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正是如此,陶渊明才创造出理想中的桃花源,他的想法代表了那个时代很多人的愿望。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归园田居》正是陶渊明个人理想追求的写照,他的追求到底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2、学生齐读,正音。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羁 jī拘束

拙 zhuō 一声①笨:手笨、勤能补拙②谦辞:称自己的文章、见解:拙见

荫 yīn 四声没有日光,又凉又潮湿;

暧 ài 日光昏暗,模糊;

颠 diān 高而直立的东西的顶;

樊 fán 篱笆樊笼指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

三、细读讲解

1、诗题解读

这首诗的题目是“归园田居”,作者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答案。

(板书)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1)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2)为何而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3)归向何处?(归向园田)

(4)归去如何?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无尘染/有余闲/久/复——自由、安逸、喜悦)

2、分段并概括大意

(1)前六句,作者回忆过去做官的经历和归隐田园的原因;

前两句开门见山,点出作者的爱好和追求。作者是热爱自然生活的,厌恶官场的世俗生活,无奈“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个“误”字写出了诗人的悔恨和沧桑,“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羁鸟”和“池鱼”用了比兴的手法,写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为什么提到“羁鸟”“池鱼”?“拙”是什么意思 “羁鸟”和“池鱼”作对比和做衬托,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般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现在终于做到了隐居躬耕,保持了质朴的本性。“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

(2)中间十句,描绘了田园风光和山村生活图景;

A、守拙:本义是“笨”,也作谦词,这里取其引申义,即原始的,本真的。“守”是“坚持”的意思,“守拙”一方面是自谦,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安守本分,反对虚伪技巧,向往归真返朴。

B、诗人描绘了哪些景物?(南野、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

C、诗人描写这些景物时很有层次感,有远有近,有动有静,同学们找一下哪些是写远景的,哪些是近景的,哪些写动,哪些写静?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

从自己的住宅写起。“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D、这些寻常的农村风光,为什么会被陶渊明写得这样美?

明确:作者能把常见的景物描绘得如此诗意,体现了陶渊明对乡村的喜爱。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了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陶渊明开创了将农村生活作为题材的田园诗,农耕、农家的景象第一次被写入诗歌中。

(3)后四句,作者归田的心情

“虚室”简朴空寂居室,同时也指虚空纯净的内心。“无尘杂”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的事,看不到令人恶心的“官场现形记”,“有闲余”可以不必作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劳,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作诗,这一“有”一“无”正是诗人追求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最后两句更是诗人对以前误入尘网中官场生活的形象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虚室:双关,既指环境的清幽,又指内心世界的虚静;

自然:双关,既指回到自然生活之中,又指内心的自然状态。

四、小结:

1、思想上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艺术上:

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三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四是语言朴素自然。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如《归园田居•其三》中的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平淡自然。

五、解答问题。

1、陶渊明三次入仕做官,为什么反反复复的辞官又出仕,一个“误”字能解释吗?陶渊明身处东晋时期,社会黑暗,政治高压,很多文人为了逃避祸害,纷纷转向玄学。当时老庄思想盛行,陶渊明也受此思想的影响,向往自然,抱朴守真,在这首诗中就有体现。另一方面,他也接受儒家的思想,认为大丈夫要建功立业有所作为,于是他积极入世,却又屡屡失望。终于在彭泽

任县令八十多天后,他辞官返乡,终老此生,并留下一句有名的话,叫做“不为五斗米折腰”。(讲述典故)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附势趋炎的写照。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气节去换取某种物质利益,也常常说“不为五斗米折腰”。

2、思考:陶渊明放弃做官,甘愿归隐田园,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全班讨论)提示:正面——返璞归真、保持自身的操守

反面——消极避世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注意对仗和押韵)

推荐第8篇: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二十五中

孙永平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陶渊明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为读懂本诗作准备。2.赏析动静结合、白描和比喻的手法。

3.体会陶诗清新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率真性情。4.当堂背诵。

二、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重难点:知人论世

四、教学思路:

导入----解读(误、归、闲)-----探究

五、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现在我带大家去一个地方看看好不好?(展示世外桃源图片)除了桃花源记,我们还学过他的哪首诗?《饮酒》,背一遍,他辞官归隐后写了很多诗,归园田居系列一口气写了五首,今天学习第一首,引出诗题“归园田居”并板书。

1.说说你心中的陶渊明。为解读诗歌作准备(知人论世)。

2.读三遍,注意朗读节奏(212或者23),三遍各自的任务:认字:“羁”“荫”“吠”等、节奏、情感。

3.同学们是不是发现作者有一种“觉今是而昨非”的狂喜心情?哪一句表现得尤为明显?(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围绕“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哪些内容与 “樊笼”有关?尘网、羁鸟、池鱼、尘杂 追问:樊笼指什么?官场

哪些内容与“自然”有关?丘山、旧林、故渊、田、屋、狗、鸡。。。。。。 追问:自然指什么?自然

久:三十年,实为十三年,他为什么说三十年呢?(还没退休呢) 文中哪句话点题?(承上启下) 4.解读赏析诗歌(三问)

为何归(板书)

“误落尘网中”他真不想再混迹官场,那他为什么想回去呢?(找出1---6句)“羁鸟恋旧林”中“羁”的篆书(

)到隶书(

)的说文解字。由解字进而解读内容。这句诗充分流露他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

PPT改写的归去来兮辞序。板书“误”。讲完齐读。

拓展: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他作为县令,月薪多少?他真的是不愿作官吗?……一斗米七斤,五斗就是三十五斤,(学生活动:算一下每天多少钱,每月多少钱?)按现在的市价约合87.5元,每月为2655元。\"五斗米\"是日薪,年薪1800斗。除以10就是180石,汉魏晋县令的年薪为200石,折合在每天,基本属实。养家都不够,要升官必须送钱,钱从何来,只能搜刮民脂民膏,以陶渊明的人品和他的家庭情况他会那样去作吗?不那样作,官场容得下他吗?此其一;陶渊明的祖父陶侃是八州六十四府的大都督,他父亲也是高官,到他这一代,官帽缩水成了袖珍型,你觉得他稀罕吗?此其二。他觉得当县官窝囊,要上爬是在造孽;还只是个七品县令,跟他祖父的一品大都督,他父亲的三品刺史比起来,一代不如一代,太过于慅皮。

归到哪、那怎样(板书) 追问:他归到哪里呢?(

7、8两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板书“归”。归去后的地方怎么样呢?(9---16句)诵读思路:田----屋-----树(荫:凉快,罗:整齐)----村(暧暧:朦胧,依依:柔美)----狗----鸡(安宁平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背诵

啥感觉(板书)

回到园田心情怎么样?(17----20句) 无尘杂、有余闲、返自然. 板书“闲” 齐读课文

5.山水田园诗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手法:白描,融情于景,动静结合,比喻

6.作者在诗中表达了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回到故园,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态度你赞成吗?他是真的不思进取吗?

陆游到死都牵挂着统一中原这事,曹操晚年还致力于天下归心,屈原为了国家而以死明志。孔子评价颜回“一旦是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有人说这其实是不思进取的表现。那陶渊明呢?

7.小结:无论如何,陶渊明给自己找到了心灵的家园,为自己的矛盾思想寻到了一条通往光明的出口,不迎合,不随波逐流,活出了自我的色彩,所以他被很多人铭记。

8.作业:①以导游的身份为本文写一篇解说词 ②以“活出自我风采”为题写一段话。

推荐第9篇: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的思想艺术价值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作者自述逢迎世俗、钻营取巧那种本领是自己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表达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下面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再从这里转接下文:“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就显得自然妥贴,丝毫不着痕迹了。“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从冲突中摆脱出来,心中欢喜,情绪开张,以下八句,便以欣欣之笔,咏唱居所一带的风光。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其实,幻想的桃源也好,现实的乡村也好,都是表现着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合理的社会,应当是没有竞争、没有虚伪、没有外加的礼仪束缚,人人自耕自食的社会。这种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陶渊明笔下的乡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艰难和残酷的一面。但作为诗的构造,却给人以美的安慰。

“方(同“旁”)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前四句构成一个近景。但陶渊明要描写出和平安宁的意境,单这近景还不足显示。所以接着把笔移向远处的景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读到这里,人们或许会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是的,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并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

从写景转下来,是这样两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全诗便以这样两句收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推荐第10篇: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8.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从情感上看,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

【答案】 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9.“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这句诗有景物描写,有人物活动,联系上一句来看,其内容是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田园生活的热爱。

【答案】 “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一.理解选择:

1.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2.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作者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西晋著名诗人。“世外桃源”就出自其作品《桃花源记》。

B.“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C.“带月荷锄归”,劳作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D.“但使愿无违”中的“愿”蕴含着诗人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里失去自我,要隐居归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愿。

3.下面是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颔联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 C.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的世俗的烦恼。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5.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交代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

三、四两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各种杂草。 C.

五、六两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种祈盼有个好收成。 6.对诗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语,前实后虚,相互补衬,完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的却是醇美的诗意。

D.以“衣沾”写躬耕的艰辛,而归隐生活的乐趣远大于辛劳,故“不足惜”。 二.名句赏析:

1.赏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三.理解作答:

1.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2.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4.“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

5.“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

答案: 一.1.D 2.A 3.C 4.D 5.D 6.B 二.1.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月夜归耕图,把平凡的劳动生活写得这般美好而有有情趣,读来亲切,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也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强烈愿望。

三.

1.“愿”在诗中指的是诗人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2.厌恶官场,喜爱田园的感情。

3.“种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语;“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4.说明了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5.表达了诗人宁可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第二问示例:归隐遁世是他不满社会现实黑暗,又想保持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的方法。

《归园田居·其三》考点练习:

一、

1.这首诗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层意思。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流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简析本诗的语言特点。

6.陶渊明曾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说:“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本诗中“ , ”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7.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8.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9.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二、

(1)卒章显志的诗句是:

(2)写诗人早出晚归、欣慰自足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3)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表示辛勤劳作,热爱劳动的诗句:

(4)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

(5)“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

(6)“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

(7)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8)“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三、

1、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并答题。

2、.这首诗可分 ,三层意思。

3.“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

4.这首诗流露了对 的感情。

5.“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简析本诗的语言特点。

7、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8、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

9、前四句为第一层,

10、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

11、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参考答案】

一、

1.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4.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5.语言“自然、通俗”。

6.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7.D

8.“愿”在诗中指的是诗人向往田园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9.“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 没有丝毫修饰,运用口语,平和亲切;“道狭草木长”“带月荷锄归”随口而出,平淡朴素,清新自然,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二、

(1)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说明了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6)表达了诗人宁可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第二问示例:归隐遁世是他消极逃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现实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

(7)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8)答: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三、

1、①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地点的一句是:种豆南山下②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时间的一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③ 表现作者晚归情趣的一句是:夕露沾我衣。表现作者归隐耕作目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2、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_

3.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4.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5.答: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6.语言“自然、通俗”。

7.“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而平静的美好结局。

8.(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一整天。)

9、写劳动情形。

10、(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

11、(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第11篇:归园田居讲稿

师:今天,我们要接触到陶渊明的又一首诗词。关于陶渊明,我们都知道他是田园诗作的开创者,对后世影响甚大。清代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陶诗胸次浩然,其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俊洁,皆学陶焉而得其性之所近。”那么,对于陶渊明其人其诗大家都有哪些了解呢?

生一:陶渊明(365-427),东晋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 生二:不为五斗米折腰。

师:陶渊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专门来考察县令治绩的)来县,属吏告诉他应该束带(整理衣服,表示端庄)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东晋时候其县令一天的工资是五斗米,八十三钱,这在当时收入算是不菲。陶渊明为了保持气节不向世俗低头,毅然归隐了田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归园田居(其一)》板书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题目。 学生读

师:注意断句,应该是归/园田居。“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一处居舍,其少时所居,地处南山,即庐山。我们初中学过他的《归园田居(其三)》中说“种豆南山下”便是指此处。园田居为地名,而题目中“归”字为题眼统领全诗。下面请同学们齐读全诗,并思考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学生齐读。

师:通过阅读此诗,谁能告诉我陶渊明为什么要归园田呢? 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师:诗人以禀性崇尚自然开篇,说自己幼时即无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大家结合课下注释,注意“俗”即“世俗”,“韵”指“本性、气质”。“丘山”指“大自然。”我在备课过程中注意到有的版本中写得是“少无适俗愿”(板书“愿”)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说说“愿”和“韵”哪一个更好一些? 生:讨论并让一两名同学说出自己的见解。

师:老师是这样认为“愿”字更好一些。“韵”本指和谐的声音,可引申为情趣,风度,风雅,气韵,神情。如气韵,神韵,韵美等,是含褒义的或者与有褒义的形容词相联。而且“韵”

1 虽然可以后天养成,但是是天然的生成。因此有“天韵”之说。而“愿”则偏于个人的希望。“适”是主观所取态度,下句“性本爱丘山”之“性”是天然本性,上下两句分别从态度与本性两方面落笔,错落有致。而且《归园田居(其三)》中“但使愿无违”也可以做呼应。大家同意吗?

师:陶渊明说自己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然而又说到自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误落于世间俗事俗欲之中,离开园田已有三十年了。“尘网”二字双重比喻,既是说尘土般的俗世,又说尘土般的俗世又似网般束缚人们。“三十年”既可以是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说明离家时间之长,也因为诗人约二十五岁前后离开此地,至五十五岁重归“园田居”。大约三十年。我们知道,诗人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那么,既然他本性爱丘山,为何要出仕呢?而且用了一个“误”字,这又该怎样理解? 生:(思考)

师:提示:陶渊明接受了儒道两家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志趣。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学而优则仕。但是当时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功名利禄,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又不愿同流合污。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

师: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兼济苍生”的抱负,试图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2.彻底悔悟。通过多次辞官做官彻底看清了官场的尔虞我诈。 3.是一种托词。

师:仕途生活的种种不如意,况且“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既有思恋故园之意,又有向往自由之意。那么,就尚且纵情田园之中吧。同学们读出描写园田之景的句子,“守拙归园田”起。 生齐读。

师:方宅、草屋的素朴,榆柳、桃李的清荫,狗吠、鸡鸣的静谧,为我们勾画出的是人与自然真诚的交流和融洽,此处没有官场的险恶与狡诈,只有温馨的甜美与安宁。“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乡野生活岂无繁杂事务?此言远离官场俗务,不违己以随俗,生活单一而清净,身心自由而安逸。诗人于舒缓不经意间流露出高远的志趣。惠洪《冷斋夜话》:“东坡尝言: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又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

师:大家注意字词,“守拙”、“暧暧”、“依依”、“墟里”、“虚室”的释义。其中虚室出自《庄

2 子·人间世》:“虚室生白。”以室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指自己心中宽阔而无忧虑,因而作者最后叹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那么,陶的“自然”指的是什么? 生一:大自然,园田生活。 生二:自然本性。

师:自然为自然而然,非人为的自然状态。《老子》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陶渊明的自然来自老庄的哲学范畴。与“樊笼”对举。又有“自由”之意。在樊笼里,须适应虚伪机巧,既不自然亦不自由;脱离樊笼,归田隐居则既得自然复得自由。 结语:存在主义哲学认为“选择”是人存在的理由和目的,人通过“选择”来实现自我或者毁掉自我,有人选择为五斗米折腰,有人选择在晨雾消散之时,在院子里劳作。而无论何种选择,只要认识到自己的天赋所在,发掘利用自己的天赋,那么选择就不会毁掉自我。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有着发掘自己天赋的渴望,你就可能突破世俗的束缚与捆绑,达到心灵的澄净安宁。

第12篇:归园田居(其三)

归园田居(其三)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背景、作者及其归隐思想,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3.想象画面读懂意境,且在多层次诵读、想象中品味诗歌平淡质朴的语言风格,领会诗境诗情之美,能独立归纳主旨。

4.在感受宁静恬淡、返璞归真的隐士情怀及醇美的田园意境之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既受到宁静淡泊的高雅志趣的熏陶,亦能认识到其思想局限性。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

2.感悟诗人情感,读懂诗歌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3.透过语言的表象,感悟诗人的隐逸情感。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活在不同时代,每个人的生活和人生追求都不一样,有人穷其一生为了功名利禄,无数次地参加科举考试,无数次参加公务员考试,觉得当官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也有人厌恶这种官场生活,平平淡淡,或做农民或成为一名普通工人,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 做官,名利双收或者做农民,平平淡淡。你们会怎样选择?找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作点评。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归园田居》写于做农民后的第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三、背景资料

晋义熙二年(406),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四、整体感知 1.释题

题目中的“归”字隐含了哪些信息?(提问,学生畅所欲言) (1)从何而归? 官场

(2)为何而归? 厌倦官场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3)归向何处? 田园

(4)归去如何? 实现了自我,得到了心灵的宁静。 2.学生自读诗文,了解这首诗的大意。

(1)朗读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古诗学习背诵的重要途径,可以先放音频,学生静静地听一遍,然后跟读,最后可找几个声音洪亮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读出节奏,读出重音。

(2)问题: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侧重写诗人对什么的体验?(学生自主发言)

明确:全诗写了南山下的豆田杂草众生,豆苗稀少,诗人不得不早早起来劳初作,直到很晚才能伴月而归。回家的路上,杂草茂盛,露水沾湿了衣裳,诗人也不在意。诗人觉得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心里就很满足了。他对农耕之事抱着客观而且坦然的态度,不管豆苗繁茂与否,他都尽心尽力地除草整治,而他整治荒秽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求得怎样的丰收,他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种植豆苗,别是一种顺任物之自然,顺任人之自然的态度。他在种豆除草这样极平常的事情中,发现了乐趣,实现了自我,得到了心灵的宁静,看似平淡的语句因此饱含醇厚的诗意。 3.分层。

(1)前四句为第一层,写了种豆,豆苗状态和锄草的劳动情形。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 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是草长得茂盛,豆苗却很稀少,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

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就是“早早地起来”;“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肮脏、丑恶解)。第四句说回家已是晚上了,披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家,很有一番情趣。 (2)后四句为第二层,借夕露沾衣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五、深入研读

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明确: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2.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了多长时间? 明确:锄草。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3.第五句中“道”指什么?

明确: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4.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 明确: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 5.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明确: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6.“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愿”强调诗人愿意躬耕南亩,付出身体上的辛劳,以保全自己高洁的人格,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六、赏析与拓展

(1)品出意味。 找出并有感情地读出你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或者谈谈诗人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赏析交流感触较深、值得玩味的诗句,提醒学生注意归纳、升华和积累。

(2)想出余地。说说你心中的田园生活和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的弃官归隐引,导学生想象、联想,创造性地阅读诗歌,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意境、形象和主旨。

(3)你认为这首诗歌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平淡、朴实、自然的风格。)

七、小结

在读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那颗纯净逸世的诗心。种豆也罢,早出晚归也罢,夕露沾衣也罢。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但使愿无违”。我们未来的路不会一帆风顺,当我们在梦想之路艰难跋涉时,我们可以用陶渊明的诗来勉励自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当我们的付出得不到丰厚的收获时,我们也可用陶渊明的诗来慰藉自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最后送同学一句话:“选择自己所爱的,爱自己所选择的”!

八、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

2.赏析《归园田居》其他三首,你认为身处都市的你如何才能常常保持与田园的约会?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前四句: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

后四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第13篇:归园田居(材料)

《归园田居》

【设计指导思想】

陶诗之美,不是一个十

五、六岁的中学生轻易能领会得到的;陶诗之情,同样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他的反朴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归。如果就诗论诗,归园田居并无多少疑难之处,任何强加的桂冠只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或不屑。所以,对归园田居的学习,既要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悟,更要注重从侧面挖掘诗人的诗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诗人,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建构。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难点】

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工具】一支粉笔 一把黑板刷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联系旧知,精彩导入

同学们是否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作者是谁?陶渊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己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但是,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怎么样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到底是怎么样的。引出今天所学的课文《归园田居》。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陶渊明既是隐逸诗人也是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直接影响到唐代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

三、把握“归‘字,文本解读

(一)、学生齐读读课文,注意字音 羁(jī)、拙(zhuō)、亩(mǔ)、荫(yìn)、暧àì、吠fèì

(二)、听配乐录音,更正字音,把握诗中情感。

(三)、疏通课文,解释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

适:适应,迎合; 韵:气质,本性; 羁鸟:笼中鸟; 拙:愚拙; 荫:遮盖; 暧暧: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 墟里:村落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解题: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我们在解读诗人的情感时应该要重点抓住哪个诗眼呢?(归) 提问:“归”字是诗眼,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去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诗歌,并思考这问题。(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思考、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 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

(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诗人把“尘网”、“樊笼”比做什么?(官场生活)

2、把“尘网”、“樊笼”比做官场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3、“羁鸟”、“池鱼”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爱丘山”、“ 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既然“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 陶渊明何以要出仕?(生自由讨论) 炼字: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误”既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之情.出仕是由于(一)、生活所迫。

(二)、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引入写作背景)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他不愿同流合污,便受排挤,孤立,他固守清贫,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一去三十年”实际应该是“十三年”用夸大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其实这一个“误”字,一误多年又何尝不是带着期望的自投罗网,在几经坎坷,在官场中碰得头破血流,看透了官场卑污之后,一个误落发出了陶渊明无限的人生辛酸。这是人生幡然醒悟后的绝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 归向何处?

归园田。 “守拙归园田”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过渡句。

1、田园有什么独特的景物吸引着陶渊明?写了什么景物?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十余”、“ 八九”,一般来说,计数不确是乡里人的一种习惯,特殊的说,不也正表现出诗人辞官以后那心境的散适、淡泊。 动静结合的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动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静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远近结合的手法:“远人村”,“ 墟里烟”远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鸡鸣桑树颠。”是进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从视觉角度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从听觉角度写。

2、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人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明确: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

3、诗人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树木、鸡鸣、狗吠如此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明确:久在樊笼的缘故,冲出罗网,得到自由,返回大自然怀抱,其乐无穷。一草一木也格外亲切,“性本爱丘山”。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达一种满足与欣慰的情感。

诗人捕捉的是农村中司空见惯,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画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浓有淡,有拙朴自然的趣味,这一切与官场污浊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他更加想归去。那么,归去如何呢? ■ 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无尘杂”、“ 有余闲”、“ 久”、“ 复”表现了归后的感受。

1、“ 返”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那种归后的释然、舒畅的心情。

2、返自然后的“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的园田生活环境与官场的“尘网、樊笼”对比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独立,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诗人归后与归前心情的对比:

归前------无奈、后悔

归后------愉悦、豁达、释然、返朴归真

四、众生畅谈,体悟诗人(自由交流)

清高 高雅 正气 洁身自好 不同流合污

孤傲 固守纯真

恬淡超逸

五、艺术手法 贯穿始终

1、情景交融。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2、比喻手法的运用。

喻自己是一只樊笼里的鸟,现辞官归隐就像鸟脱樊笼到大自然中去一样轻松愉快。用“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的庸俗、黑暗;以“故渊”、“旧林”比喻乡土,贴切形象,能加深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白描手法的运用。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是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描”。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手法;鲁迅的作品,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范例。

陶渊明是“白描”的高手,其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如“出水芙蓉”,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精髓。鲁迅先生曾说过:“白描”并没有秘诀。只要“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即可。 4、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人归隐的田园和官场构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返归田园的喜悦,写人时把“适俗”与“守拙”对比,写鸟时将“飞翔”与“囚于樊笼”对比,写鱼时把回归自然厌恶官场的心情表达得生动又自然。

5、.语言平淡自然,又富于诗意。

《归园田居》诗人代表作之一,能体现诗人的艺术风格。作品语言平淡,又富于诗意。诗人用自然的笔墨,使情景融为一体。笔墨之淡与意境之浓,笔墨之自然与意境之深远,妙含其间,因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六、延伸思考,归隐原由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万物和艰难的躬耕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七、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

八、板书设计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情景交融

白描

归 比喻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对比

【教学反思】

第14篇:归园田居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朗朗乾坤,谁能挣脱名缰利索的羁绊?滚滚红尘,谁又能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但在中国文学史就有这样一个人,他有官不做,乐居田园,用自己的心灵书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绝唱,他就是中国著名的隐逸诗人之宗,谁? 生:(齐)陶渊明!

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吟诵他用心灵写成的绝唱——《归去来兮辞》,感受他独特的人生情怀!

板书题目作者

请大家跟随诵读,一起穿越到1600年前的东晋时代,走进陶渊明的心灵世界。 (同学们可以跟在后面小声朗读)播放视频

师:文章美不美?生:美。这节课我们就来领略这样一种优美的意境。 首先我们回到题目,中国古典诗词往往讲究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这传神的词句呢,我们称为“诗眼”或者“词眼”,那么我们看看在这个题目中,能充当诗眼的是哪一个字? 生:“归” 板书

师:很好。

那么我们说啊,这个归在古汉语最早指女子出嫁。后来词意发生引申,转到了女子回娘家,词意再引申就变成了返回的意思,由这个返回的意思,我们不能看出,归这个字啊是一个有明显指向性的动词,方向性的,好了,我们不由的产生了产生了第一个疑问,既然是归,那么他的指向是哪儿,归向何处呢?(板书) 师:归向何处? 生:田园。

我们很容易看出来,陶渊明想归到田园,那么陶渊明归去的田园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文章中哪些语句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田园风光呢,一起找一找,读一读。 有哪些? 生:。。。。。。

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从“”到“”

我们好像还没有读出这种美感。没关系,我们学完以后再来读。

美学大师宗白华在《美学散步》里面说:“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那么我们如何将诗画打通,从有限的诗句中体味作者无限的诗情呢?在这呢,我们就给大家介绍这样一种赏析诗歌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个方法自主赏析。

那就需要同学们抓住意象,借助想象,将每一组诗句设想成一幅画面。落实到语言中呢,我们可以用一些形象而有诗意的文字描述画面,展现陶渊明的某种生活情趣。。 PPT 下面我们就用这样一种方法来解读诗中的情景关系。

我们先带着大家一起来赏析下第一句,“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 我们齐声朗读一下

师:我们先从总体上来想象一下,如果给你一支画笔,你将如何呈现这样一幅画面? 你都准备画些什么(班上有没有画画特别好的来说说?) 生:。。。

师:你选择的是西方重彩的油画? 还是写意的国画?

为什么?文字带给你怎样的画面感?(简单,干净。感觉,意境贴近,简单几个数量词,言有尽而意无限。有一种写意和留白的感觉。)

师总结:陶渊明寥寥数笔,给我们勾勒出了这样一幅素净的,淡雅的画面。 国画里称这样的技法叫“白描”。

接下来,我们就抓住意象,进一步赏析,同学们想想,诗人在这十余亩宅田里,有可能都种了些什么? 生:。。。。。。

师总结:种桃种李甚至种春风。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三里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这里浸透着诗人的汗水,也承载着收获的喜悦。

师:再来看看这草屋。既然是草屋,那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是不是富丽堂皇的?)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样的?

生:简朴的。(甚至是陋室。)

师:是简朴的,简陋的,或者干脆是一间陋室。陶渊明在他的自传《五柳先生传》中描述其住所“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四周空空荡荡什么也没有,风雨烈日都遮挡不了。可见其陋至极啊。 师:但是作者嫌不嫌弃? 生:不嫌弃

《五柳先生传》说“晏如也”,晏如什么意思?

PPT同时 生:安然自若的样子。陶老深处陋室,却安然自若。

师:说明作者怎么样?喜不喜欢?乐守这样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清贫的简朴的

生:乐守清贫

师:我们体会一下,尽管是草屋,但当清晨,每每推开门,眼前呈现的是怎样一幅景象?

你现在就是陶渊明,这里不是课堂,就是田园。晨曦微露,此刻,你推开门,看到了什么? 生:。。。。。。 什么颜色的?

目之所及心之所触,满满的都是绿。 呼吸到了什么 听到的是什么

太棒了,我不禁想到了《我的空中楼阁》的最后一句话,门外挂着幅巨画,名叫——自然。

好,赏析至此,我们一起来把这句有感情的朗读一下,读得时候语速慢一些,要读出陶老的那份安然自若,乐守清贫的情趣出来。

回过头,我们再来理一下赏析的思路?

首先,我们设想出了一幅画面。然后抓住意象,宅田和草屋来进行扩展,借助视觉,听觉,味觉等构筑意境,描述时还用了比喻,赋予抽象的文字一丝灵动的色彩。赏析过程中呢,我们既总结了景的特点,还概括了诗人的情感。

接下来的四句,刚好留给我们1 2 3 4 组的同学。每组赏析两句,我们就参照刚才的思路和方法,根据我的要求,来进行自主赏析。PPT 1.借助想象,抓住意象,用诗意的语言细腻描写,再现丰富画面。 2.用一两个词总结景物的特点。 3.用一两个词概括诗人的情感。

给大家5分钟左右的时间,我们可以写一写。同桌也可以互相讨论讨论。

好了没?

我们从第一组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我们请一个同学来给我们分享一下她看到的景色 生 起

你看到了怎样一幅画,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下 设想1 :

生:有可能翻译了一下句子

肯定同学抓住了其中的意象是,榆柳,桃李

师:一片两片叶子能不能荫后檐?一棵两颗的桃树李树能称得上罗吗?

那说明了什么?多,换个优美点的词:繁茂,枝繁叶茂,绿树成荫,花团锦簇,花荣实繁,生机勃勃。

花开得呢?茂盛。桃花什么颜色?粉色。李花呢?桃红李白。那我们再试着描述一下。

后院中,繁茂的榆树、柳树庇护着房檐,粉色的桃花和洁白的李花竞相开放,默默地守候在堂前。

刚刚我们借助的是视觉,那嗅觉上呢,我们闻到了。。。 树的清香,花的芬芳。

总结:“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细而密的树枝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荫把小屋笼罩起来。”“多么美妙的绿的背景”

设想2:

生1回答的比较好。 师:很好。引用一下生的回答,“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枝繁叶茂,绿树成荫。,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好,还有没有? 生2:。。。。。。适当补充,启发。可以从花的颜色,桃红李白,各争风采,与简朴的小屋相映成趣。

以上是视觉,那有树有花自然会有。。。我们仿佛闻到了树的清香,花的芬芳。

总结:“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细而密的树枝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荫把小屋笼罩起来。”“多么美妙的绿的背景”。陶老住在里面该是多么。。。惬意啊。

好,我们用一两个词来概括一下画面就是 生机勃勃,枝繁叶茂

陶老生活在里面,该是多么惬意 安心 怡然自得啊 第一组我们一起朗读一下这一句,读出“荫”,“罗”的这是细密丰满的感觉。

下面轮到了第二组,第一组的同学不要松懈,参与到我们的讨论中来。

师范读,我们说,如果前两句是近景描写的话,那么到了这里变成了远景——由近及远(板书)

这句应该很有画面吧?

光是暧暧和依依这两个词就让人遐思无限。 来,我们全班女生来富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男生们,你们有没有醉了? 没人回答,看来是真的醉了。

没有。那我们男生来读一遍,也来自我陶醉一把。 好,有没有哪位同学给我们描绘下如此诗意的画面 生1:。。。。。远处的村庄在薄暮中若隐若现,袅袅炊烟,轻柔而缓慢地上升着。 师:暧暧是什么意思? 昏暗模糊。

师:一切好像笼着轻纱的梦。朦朦胧胧的。 那么依依呢?

生:轻柔而缓慢的上升。 我们有成语叫依依不舍,我们这儿的烟啊对村庄好像也有这么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愫,所以缓缓的地上升着。 师: “暧暧”“依依”从字形上看是什么词 生:双音节叠词

师:读起来有什么样的效果?

生:朗朗上口,不仅画面美,而且音乐美,韵律美。好像远处渺茫的歌声似的。

好,我们再请一个学生来说说,还能想到什么? 由这个炊烟啊,能想到什么? 有吃的,有饭菜,还有做饭的人。

远远的,看见屋子上空袅袅炊烟升起,想起家人亲手做的饭菜,那心里是怎样一种感觉?

生:安宁的,温暖的

那么陶渊明又何尝不是呢?更何况还是农家餐,更是乐享其中了!

总结:亲切的,安宁画面 情感:乐享其中

接下来,“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师:狗吠,鸡鸣这是什么景?有声音的叫什么动景。前面是静景。所以作者在这由静转动,那么如果周围环境嘈杂,能不能听到深巷的狗叫?桑树巅的鸡鸣? 不能。那我们又称这样的写法为——以动写静。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描写鸡犬之声的诗句。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还有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老死不相往来,原句是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道德经》里的。 这些都描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师: 你看鸡都在哪里鸣了? 生:桑树上。

师:如果有战乱,鸡能不能在桑树上得意的鸣叫?显然不能。

说明这里的田园生活怎样? 生:安详,和谐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能描绘出这样一幅和谐安详的喜人情趣的陶渊明对这样的田园生活肯定是怎样的? 喜欢的,钟情的,陶醉的。

最后,“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终于到我们第四组的同学,

我们可以抓住这一无一有,来扩写。 请同学们来试试

生1:没有灰尘,没有繁杂琐事,有的是清静,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在,有的是闲适。

我们可以联系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语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来赏析。 师:我们可以联系一下上下文,这里的尘杂还指什么——仅仅指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这些杂事琐事吗?

还有来自哪里的?——文章前面有没有类似的词语? 生2:尘网。官场

师:这里还没有官场的。。。。? 生:庸俗污浊,尔虞我诈,有的是。。。心性自由,有的是精神的净土。 师: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情感?

生:厌恶官场,向往田园,崇尚自由。

总结:作者为我们构筑了一幅闲适自在的画面,寄托了对自然自由的向往,对官场的厌恶。

好,我们3组合4组一起把最后两句朗读一下。注意读出这一有一无之间作者所追寻的理想境界。

总结:平淡的田园因为注入了诗人的情感,而化为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诗意。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作者回归田园的怡然自得。下面我们就一起再来把描写这样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的诗句集体朗读一遍。

这节课的作业呢,我们就巩固这样一种赏析情景的方法。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诗句,写成一篇200字的小短文。

下节课呢,我们围绕“归”再做进一步探讨。

第15篇:7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材概述:

本课文是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第七篇课文《诗三首》的一首。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已在必修1中学习了一个单元的诗词课文,并且在必修2中学习了一个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所以学习这首诗歌,前面已有了较好的鉴赏基础,需进一步明确写景状物的方法,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体会和理解诗人的情感。

《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里选的是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

诗的开头两句,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园田的缘起。接下来“误落尘网中”一句,道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极端厌恶的心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表达身在宦海心系园田的心情。“方宅十余亩”至“鸡鸣桑树颠\"八句,是对田园生活的描述。“户庭无尘杂”以下四句,是对归返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也是对官场生活的否定。“返自然”照应开头“爱丘山”,表示自己长久的愿望到今天才真正成为现实,即使一草一木也感到格外亲切,大自然的一切都令人神往。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3.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2.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重点 :

1.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难点 :

1.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方法 :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智能广播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做一道选择题: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确实,我们有的人喜爱做官,一生都在名利场上角逐,或伤痕累累或收获多多;有的人喜爱过平淡的农家生活,平平淡淡,悠闲自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事哲学,追求的自然也就不同。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他是如何抉择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是丰富的时期。

诗歌特征 :一种是平淡自然、萧散冲澹。主要指那些田园诗,用语质朴自然,清新疏朗,人们常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可谓是此类代表。另一种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咏诗拟古之作,用语豪迈刚烈,感情激越。人们对此称道的《咏荆轲》以及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便属这一类。

三、初读诗歌,读懂诗歌大意。

1、范读并正音。

2、请个别同学朗读,并加以评价。

3、听朗读。

4、学生齐读,正音。

韵 yùn 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羁 jī 拘束

拙 zhuō 一声①笨:手笨、勤能补拙 ②谦辞:称自己的文章、见解:拙见

荫 yīn 四声 没有日光,又凉又潮湿;

暧 ài 日光昏暗,模糊;

颠 diān 高而直立的东西的顶;

樊 fán 篱笆 樊笼指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

四、精读诗歌,探究诗歌内容。

(一)、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二)、探讨课文内容,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而归?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

提问:文中还有哪个句子表明作者是喜欢自由的?

明确: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最能引发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2)中间八句,描绘了田园风光和山村生活图景;

A、诗人描绘了哪些景物?(南野、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

B、诗人描写这些景物时很有层次感,有远有近,有动有静,同学们找一下哪些是写远景的,哪些是近景的,哪些写动,哪些写静?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 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提问:这些寻常的农村风光,为什么会被陶渊明写得这样美?

明确:作者能把常见的景物描绘得如此诗意,体现了陶渊明对乡村的喜爱。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了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陶渊明开创了将农村生活作为题材的田园诗,农耕、农家的景象第一次被写入诗歌中。

总结: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 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总结本文的写景方法:

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三是以动衬静。四是由近到远的观察顺序,听觉与视觉相结合。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著名诗人、学者叶嘉莹女士说得好:“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五、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六、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参考:

1、从当 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2、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3、成因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附板书设计:

近处:宅院、林木 清新 厌恶官场

远处:村落、炊烟 宁静 向往田园

色彩:桃红、柳绿 优美 追求自由

听觉:狗吠、鸡鸣 自然 保持高洁

第16篇:短歌行,归园田居

《短歌行》

一、导语: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作家介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二、朗诵课文。

三、整体感知: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四、具体分析诗歌。

第一节: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 驱车上东门》)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不然。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

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

第二节:这一节八句中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选句意为“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食青苹。我有高贵佳宾客,吹笙鼓瑟悦宾朋。”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哈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因为诗歌最后四句又一次吐露诗人的心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令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总结: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一忧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

五、讨论鉴赏

1、讨论分析“名句”。

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

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4.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六、思想教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归园田居其一》

一、导语

歌曲《梦田》导入

歌中唱道:“每个人心里有一亩田。”这一亩田要拿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是阿,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亩田。这心中的一亩田,其实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让我们一同走进陶渊明的田园,领略他的精神世界,看一看生活在东晋乱世的陶渊明在自己的田园里种下了什么?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 “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 “归\' ”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

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 “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 “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

迷茫、一派朦胧,这是 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 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 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第17篇: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备课人:赵如平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归园田居》这首歌曲是那种田园乡谣风格的,听起来也许不像是流行歌曲,可是会静静地流淌在听者的心中,正是契合了我们所要追求的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一首歌曲。我们知道,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做官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陶渊明既是隐逸诗人也是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直接影响到唐代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

三、把握“归‘字,文本解读

(一)、学生齐读读课文,注意字音 羁(jī)、拙(zhuō)、亩(mǔ)、荫(yìn)、暧àì、吠fèì

(二)、听配乐录音,更正字音,把握诗中情感。

(三)、疏通课文,解释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

适:适应,迎合; 韵:气质,本性; 羁鸟:笼中鸟; 拙:愚拙; 荫:遮盖; 暧暧: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 墟里:村落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解题: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我们在解读诗人的情感时应该要重点抓住哪个诗眼呢?(归) 提问:“归”字是诗眼,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去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诗歌,并思考这问题。(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1 / 4

思考、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 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

(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诗人把“尘网”、“樊笼”比做什么?(官场生活)

2、把“尘网”、“樊笼”比做官场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3、“羁鸟”、“池鱼”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爱丘山”、“ 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既然“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 陶渊明何以要出仕?(生自由讨论)

炼字: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误”既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之情.出仕是由于(一)、生活所迫。

(二)、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引入写作背景)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他不愿同流合污,便受排挤,孤立,他固守清贫,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一去三十年”实际应该是“十三年”用夸大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其实这一个“误”字,一误多年又何尝不是带着期望的自投罗网,在几经坎坷,在官场中碰得头破血流,看透了官场卑污之后,一个误落发出了陶渊明无限的人生辛酸。这是人生幡然醒悟后的绝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2 / 4

■ 归向何处?

归园田。 “守拙归园田”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过渡句。

1、田园有什么独特的景物吸引着陶渊明?写了什么景物?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十余”、“ 八九”,一般来说,计数不确是乡里人的一种习惯,特殊的说,不也正表现出诗人辞官以后那心境的散适、淡泊。

动静结合的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动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静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远近结合的手法:“远人村”,“ 墟里烟”远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鸡鸣桑树颠。”是进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从视觉角度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从听觉角度写。

2、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人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明确: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

3、诗人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树木、鸡鸣、狗吠如此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明确:久在樊笼的缘故,冲出罗网,得到自由,返回大自然怀抱,其乐无穷。一草一木也格外亲切,“性本爱丘山”。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达一种满足与欣慰的情感。

诗人捕捉的是农村中司空见惯,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画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浓有淡,有拙朴自然的趣味,这一切与官场污浊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他更加想归去。那么,归去如何呢? ■ 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无尘杂”、“ 有余闲”、“ 久”、“ 复”表现了归后的感受。

1、“ 返”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那种归后的释然、舒畅的心情。

2、返自然后的“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的园田生活环境与官场的“尘网、3 / 4

樊笼”对比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独立,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诗人归后与归前心情的对比:

归前------无奈、后悔

归后------愉悦、豁达、释然、返朴归真

四、众生畅谈,体悟诗人(自由交流)

清高 高雅 正气 洁身自好 不同流合污

孤傲 固守纯真

恬淡超逸

五、艺术手法 贯穿始终

1、情景交融。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2、比喻手法的运用。

喻自己是一只樊笼里的鸟,现辞官归隐就像鸟脱樊笼到大自然中去一样轻松愉快。用“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的庸俗、黑暗;以“故渊”、“旧林”比喻乡土,贴切形象,能加深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白描手法的运用。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是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描”。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手法;鲁迅的作品,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范例。

陶渊明是“白描”的高手,其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如“出水芙蓉”,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精髓。鲁迅先生曾说过:“白描”并没有秘诀。只要“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即可。 4、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人归隐的田园和官场构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返归田园的喜悦,写人时把“适俗”与“守拙”对比,写鸟时将“飞翔”与“囚于樊笼”对比,写鱼时把回归自然厌恶官场的心情表达得生动又自然。

5、.语言平淡自然,又富于诗意。

《归园田居》诗人代表作之一,能体现诗人的艺术风格。作品语言平淡,又富于诗意。诗人用自然的笔墨,使情景融为一体。笔墨之淡与意境之浓,笔墨之自然与意境之深远,妙含其间,因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六、延伸思考,归隐原由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万物和艰难的躬耕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七、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完成《新学案》练习

4 / 4

第18篇: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

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 导入:

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景色怡人。 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热情好客,淳朴。 )

我们知道这样美好的桃花源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国呢?

(当时社会黑暗,政局动荡,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的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政局混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理想的居所。 )

中国文人受儒、道、释的影响巨大。东晋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原,所以陶渊明受到儒家与道家的影响。根据桃花源的内容,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思想中的道家的影子:无君、无压迫、人人平等和平相处。

二、作者简介

1、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2、陶渊明: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析题:

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

1 读诗歌)

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诵读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思考: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五、讨论鉴赏: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请同学们打开优化方案128页。我们班哪个同学说话最大声的,自告奋勇起来读给大家听,好吗?

2、为何而归? (1)性本爱丘山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学生自由发挥)

(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2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5、诗中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 拟人 夸张 动静结合 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6、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小结:

1、《归天园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艺术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

好处地与诗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三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四是语言朴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19篇:归园田居说课稿

《归园田居》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园田居(其一)》,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七课《汉魏晋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这三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领略古体诗的诗情画意,体悟诗人的心灵世界。《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 本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深入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介绍

通过本课前面两首诗的学习,学生对诗歌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经有所掌握,但对诗歌鉴赏的能力仍较欠缺。此外,高中学生生活阅历较少,对本课陶渊明的选择和思想感情较难深层次理解。

针对学生学习本课的不利因素,我安排学生在课前完成以下准备工作: 1.回顾以前学过的陶渊明作品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陶渊明生平3.利用早读熟读成诵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地位、学情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学会知人论世。2.学会背诵这首诗。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教法和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以及《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本课确立的教学方法为:诵读法、点拨法、情境法、探究法。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播放羽泉《归园田居》,学生对悦耳的歌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跟着音乐的弦律而调动他们的感官,引起视觉听觉的兴奋,这时让学生找出歌中所写到的景物,同时引出诗人陶渊明。

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 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B 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诗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这样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氛围,让学生更容易融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

(二)诵读诗歌,感悟真情之美

诗歌学习重在诵读,此环节设计首先欣赏配乐朗诵《归园田居(其一)》,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再以配乐的形式让学生集体朗诵,加深理解。

(三)课堂互动,品味田园风光

为了深刻理解本文,本环节主要采用讨论法,点拨法,通过层层提问,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手法:

第一步:分析诗歌思路,理清诗歌结构

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找到关键字眼,抓住提纲挈领的字,分析诗歌思路,理清诗歌结构。为此,我设计的问题是:

1.提问: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题眼? 明确:归

2.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明确:

(1)从何而归?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为何归来?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3)归向何处?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归去如何?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第二步:揣摩表现手法,体会思想感情

《归园田居》(其一)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学生能较容易地看出诗歌的艺术手法,但诗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则需要学生讨论分析,然后老师进行点拨,最后归纳总结。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 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以羁鸟、池鱼来比喻官场中的自己,表现作者对田园的眷恋和向往。 2.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炊烟、狗、鸡、桑树;构成了一副恬静安宁、空阔祥和的田园山水画。

3.“归去如何”一层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比,“一无一有”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这是诗人追求的生活方式和理想境界。

(四)讨论探究 ,分析诗人态度

诗歌的艺术特点较为简单,可由学生探讨得出,而对于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则需要辩证地看待,由老师指导点拨。为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谈谈你所感受到的陶诗的艺术风格: 明确:首尾呼应、语言朴实、情景交融

2.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讨论)?

明确: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只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五)思维扩散,交流心得体会

品读、探究,学习《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另外四首诗,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1. 出示四首诗歌内容

2. 学生分组研读四首诗歌,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研读重点由学生自己确定,或内容情感、或艺术特色。)

(六)布置作业,巩固新课知识

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拓展学生阅读面,提升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了以下两项作业: 1. 背诵课文

2. 结合《归园田居》组诗、《归去来兮辞》《饮酒》,谈谈你对陶诗感受。(7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结合题目《归园田居》将板书设计成圆形,理解陶渊明归隐田园,真情直率的情操,引导学生辩证理解归隐思想,突破圆的束缚。

第20篇:《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

教学目标:

1、诵读品读诗歌,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

3、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

1、做大官,有名有利。

2、做农民,平平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回顾旧知

师: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关于陶渊明的诗歌吧。学生背诵。

《饮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师: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仿佛去郊野乡村旅行了一番 ,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有荡涤心灵的享受。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另一首《归园田居》,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朗读这首诗歌。

三、自由朗读,初步感知内容

1、要求大声朗读,并读准字音、节奏。老师巡视。

2、指名朗读,师正音:羁、拙、荫、暧暧、樊

3、老师指导朗读断句。大家知道四言诗的朗读节奏是二二式,那么五言诗的朗读节奏通常是二一二式或二二一式。例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那么“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怎么读呢?大家试一试来读,“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4、学生齐读。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我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陶渊明呢?

四、作者简介

陶渊明: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后世称誉 : “百世田园之主” “千古隐逸之宗”。 教师可补充五斗米的故事:

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五、析题:

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

1、从何处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六:重点探究

1从何而归?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原诗中有“尘网”和“樊笼”等词语。

2为何而归?教师范读“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八句。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每个句子所包含的情感。读前做朗读指导,注意语速、重音、节奏和情感。尤其是注意语速,让学生学会拖音朗读。学生读完,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句子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再次朗读,要求把自己想象成作者,读诗要如出己口,如出己心。 (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提高朗读能力的基础上,体味诗歌的情感,自然而然的理解作者“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让学生自由朗读“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八句,对陶笔下田园风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其写景的顺序和手法,进而指导学生写作。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一个练笔,要求用散文的笔法,加入适当的想象,注意描写的顺序,运用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也可结合陶其他的诗句。学生写的过程中,多媒体播放轻柔的音乐,让学生进入一种宁静而自由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然后展示几个学生的练笔,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和指导。

(这一步骤,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一个重要的方法——想象。读诗加入了丰富的想象,就像是做菜加入了各种调味料。有了想象读诗才会有滋有味。)

4归去如何?让学生自由朗读最后四句诗,体味作者归隐后那种闲适、自由、如释重负的感受。

七:朗读比赛

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诗歌后,找几个学生配乐赛读,教师进行评价。

八、理解情感,整体感悟。

师: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板书:

归园田居

尘网

羁鸟

池鱼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爱丘山 恋旧林 思故渊 归园田

小结:《归园田居》本诗表达了作者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以及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热爱之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处世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九:布置作业:

背诵《归园田居》,体会并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