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9-05 08:36:23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诵读,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体会陶渊明诗歌的朴素、自然之美;感受、品味诗人追求平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联系诗人人生境遇,解读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诗人热爱自然,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透过朴素、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深远的意境 2.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联系诗人人生境遇及性格志趣,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2.理解“樊笼”等意象的隐喻内涵 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及高一学年学生掌握的古诗文知识和技能,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交流、学习古诗文的能力,陶渊明的诗比较通俗易懂,老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多样化引导点拨,力求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教学方法:

预习、诵读、自学、点拨、交流研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MP3背景配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课件展示)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老师引导,学生齐声诵读该诗,思考:这首诗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同桌交流,表达自己看法。

明确:归隐田园,亲自耕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自己高洁人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板书诗题、作者,引出作者及诗作相关背景)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被称为“平淡之宗”,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归园田居》是一组组诗,共五首,这是第一首。 三.初读、感知诗意

1.学生自读全诗,疏通关键字音

羁( jī)鸟 守拙(zhuō) 荫(yìn) 暧暧(ɑì) 樊(fán)笼 2.指名学生诵读全诗,其余人听读留疑

明确:全诗感情基调喜悦、平和、宁静,因此朗诵时速度要较慢,语调宜平,读出诗人陶醉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

3.学生质疑、交流诵读的优点与不足,集体品诵 四.再读、品评诗境

(一)画面美

1.诗中的哪些景象体现了典型的田园特征? 学生诵读,查找

明确:开荒、园田、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烟、狗吠、鸡鸣„„ 2.这些景象营造出的画面能带给人怎样的感受? 学生思考,自主发表见解

例如:淳朴、自由、清净、优美、闲适„„

(二)意境美

1.诗人尽情渲染田园风光的优美、闲适,你认为有怎样的用意? 讨论、明确: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寄托自己高雅的生活情趣 2.诗中哪些语句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明确态度?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三)语言美

师:诗人为我们描绘了这么清新、优美的一副田园生活画卷,令我们留恋,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诗人的语言特色,那么你觉得它的语言究竟美在何处?

学生简单谈谈自己对本诗语言的看法

明确:陶诗的语言看似平淡,却极尽简洁朴素、生动含蓄的特点。 作者几乎完全采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副恬静、质朴的田园风光。 苏东坡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陶诗就像一杯茶,细细去品,愈久弥香。

五、拓展研讨

1.诗的结尾一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里的“樊笼”、“自然”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讨论交流,推举代表发言,鼓励个性化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引导:“樊笼”不只是对官场生活的一个简单比喻,这个牢笼不仅是外部的,而且是内心的;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不是他人的,而是自己的。所以面对牢笼不是砸烂,也不是逃脱,而是超越,自己解放自己。

“自然”也不只是优美的乡村环境,也是恢复自我本性的自由的生活方式。

六.小结

真正的自由是心灵的自由,真正的解放是人的心灵的解放。感谢陶渊明,他用最朴素又最高深的思考,为我们当今的每一个正在寻求自由的人上了生动精彩的一课。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图画美

淡泊名利

意境美 恬静(环境)

语言美 追求自由 教学反思:

陶诗的内容通俗易懂,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陶渊明的性格志趣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从本科的具体操作来看,学生的主要困难在理解“樊笼”、“自然”等意象的深层内涵上,高中阶段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对陶渊明的思想渊源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理解,进而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达到与作者心灵和情感上的共鸣。

推荐第2篇:《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地点] 高一8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明确:(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丰衣足食,幸福安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另外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归园田居》。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 三个时期 :青年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中年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重点指出辞去彭泽县令这件事)晚年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是丰富的时期。陶渊明的诗歌现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以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但以田园诗成就最高。陶渊明诗歌的风格是质朴、平实、清新、自然。

三、整体感知

1、诵读诗歌

2、教师范读

3、疏通课文,解释重点字词。

四、内容探究

思考:“归园田居”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我们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时应该抓住哪个词?

明确:归。

提问:归的含义是返回,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请同学们用原文回答。

(自由诵读,思考讨论上面四个问题)

(1)从何而归?

误落 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 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提问:尘网和樊笼比喻什么?

官场生活

分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明确:比喻和拟人。诗人以“羁鸟”和“池鱼”自比,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3)归向何处?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诗人在描写田园生活时运用了哪些意象 ?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

近景:宅院、榆柳、草屋、桃树。

远景:村落、炊烟

声音:狗吠、鸡鸣

以动衬静

以动衬静,白描和情景交融。

(4)归去如何?

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

明确:无尘染/有余闲/久/复——自由、安逸、喜悦。

提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六、探究、讨论 联想思辨(结合《归去来兮辞》的作者辞官归隐)。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讨论)? [点拨] 学生各抒几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七、小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八、布置作业:结合诗句,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田园生活这个场景。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推荐第3篇: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1、文本分析 《归园田居》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三单元的诗歌,是陶渊明归隐后写下的组诗中的第一首。诗歌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农村生活的淳朴,误落尘世生活的悔恨,重返自然的欣喜愉悦。而陶渊明的诗歌语言质朴平淡,学生似乎一看就懂,对诗歌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表面,对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似懂非懂,甚至有的同学会产生轻视的心理。所以要想真正将学生带入诗境,真正理解诗人的诗意情怀,就要设计精准的问题。

2、教学设计重点

基于对文本和高一学情的分析,我决定将教学目标设置为三个等级:知识目标---感知诗歌内容,背诵全诗;能力目标---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情感目标---感受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陶渊明的田园隐士情怀,真正读懂其人其诗。

3、教学整体设计 “好诗不厌百回读”,诗歌的恒久魅力应该是在反复吟诵中体味出来的,所以,笔者在执教的过程中以读代教,分为初读——品读——悟读——美读四个环节。初读正音,在于扫清诗歌文字理解上的障碍;品读,由题目入手理解,将学生带入优美的田园风光中,此步骤要求学生仔细研读描写相关诗句,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上合理的想象,描绘这一幅风光图。悟读,引导学生体悟“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图景,为什么在陶渊明的笔下显得那么美”,此步骤在于让学生真正读懂陶渊明,理解他的人生志趣和归隐情怀。美读,陶渊明的语言清新质朴,诗味醇厚绵长,能让人感受到诗意地躬耕,嗅到泥土的芬芳。此步骤在于学生将这种平淡中的诗意美化成自己的文字。

二、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目标

1、感知诗歌内容,背诵全诗

2、揣摩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3、感受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诗人,陶然于耕种,即使“草盛豆苗稀”,仍然初衷不改; 一生种菊、爱菊,“采菊东篱下”,恬然自适;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二、教学展开

(一)初读

1、一生读全诗

正音,识记重要的字词:荫、桑树颠、暧暧远人村、羁鸟。

2、齐读一遍。

(二)品读

1、解读文题。文章的题目就像一个人的眼睛,往往能提供或暗示许多解读文本的信息。题目“归园田居”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读题目的时候应该怎样停顿呢?

讨论明确:读题目时应该这样停顿,归/园田/居;意思也就是回到农村田园居住。

2、既然“园田”是归处,那么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图? (研读诗句,用自己的话描述,最好加上合理的想象)

讨论明确: 学生展示,老师点评。同学们的描绘的确领悟到了诗歌的意趣。既然诗人想要回到园田,过一种真正的属于自己的生活,那么他笔下的田园风光自然就于质朴之外另见一种深蕴了,清新宁静、和谐自然。在这里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诗人,用诗人的眼去看、去听、去感受,更能体会到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这是鉴赏诗歌的基本路径。

3、诗人是怎样来描绘这幅画面的?运用了什么手法?

讨论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是近景,“远人村”“墟里烟”是远景;“狗吠”“鸡鸣”是动态的,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运用白描手法,呈现出来的这幅田园风光图有近有远,有声有色,祥和安宁,有活泼生机,又有朴拙自然的趣味。在赏析美景的基础上,追问面对如此的美景,诗人的感情是怎样的?(愉快、欣喜)

4、学生读背。

(三)悟读

1、提醒同学们注意,诗人选取的方宅草屋、鸡鸣狗吠都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而那么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为什么在陶渊明的笔下显得这么美? 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明确:原因

一、性本爱丘山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师引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使“草盛豆苗稀”,只要是“但使愿无违”,不违背本心,保持个性的独立与精神的自由,那么于他而言,一切苦难都是浮云。耕种的劳顿之苦,却让他品出了生活的诗意。所以说,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是身在其中,乐在其中的。其他的山水田园诗人都是站在境外欣赏的,举例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饮酒》。 原因

二、久在樊笼里。师引导:诗人笔下自然而又宁静的田园风光与钩心斗角的官场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人歌颂田园,实际上也是无言地批判了官场上的倾轧。

(1)他把官场比喻成什么,哪些词体现了对官场的厌恶?

明确:樊笼、尘网,误、久、三十年。学生能找到比喻句和关键词,但是要想更深入的理解诗人的复杂情感,还要知人论世。 (2)知人论世

东晋时代朝廷上,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上,钩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而陶渊明曾经也是“猛志固常在”,曾经也想兼济天下,可是现实的残酷慢慢地让他意识到要想不随波逐流,保持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和品格,就只能舍弃,对现实的清醒更加剧了他的悔恨,所以明明是十三年的官场生活,他却觉得有三十年之久。还好,他终于能“复得返自然”了。正像屈原所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退将复修吾初服”,而陶渊明则是“守拙归园田”,一旦冲出罗网,做回大自然的儿子,那就是目力所及,满眼欣喜,方宅草屋, 鸡鸣狗吠,皆是自由自在的王国。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少无适俗韵--------池鱼思故渊”,体会诗人陶渊明的心情。

2、学生读背、展示。

(四)美读 陶渊明的诗,语言质朴,但却让人感受到诗意的躬耕,后人从他的诗中嗅到了泥土的芬芳。

1、下面的片段用了第二人称对《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进行了诗意解读,请仿照这个片段,选取《归园田居》中的你喜欢的诗句进行解读。

那个丽日蓝天的上午,你悠然面对南山采摘的菊花,便是性灵和诗歌的本质.你蹲下身子的时候,自己就成了一株悠然的菊花,不知是该你采菊,还是该菊花采你.其实你们都很清楚:世界很大很大,大自然才是你们心灵栖息的家园。

学生展示,教师点评。

有位作家说过,人生就是一舍和一得的过程,陶渊明舍弃了官场,回归了园田,选择了诗意地栖居,大家对他的解读也是诗意的。让我们带着仰慕,带着向往,将诗意的清流引入我们的生活。

2、欣赏羽泉的《归园田居》

【教学设计的板书】

清新自然

祥和安谧

园田

→(陶然)居

闲适恬淡 宁静优美

【教学设计反思】

《归园田居》的教学设计,把握以文本解读为主,努力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切实贯彻语文教育的语用观,力求在教学实践中实实在在教语文,倡导学生认认真真学语文,扎扎实实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的确定,关键在于把握文本的多层次结构,即语体层、语象层、语义层,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读带教,引导学生通过初读、品读、悟读、美读,意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对田园风光的美景描绘,既让学生体会到了诗歌的意境,理解了诗人的情感;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品读的基础上,设置精准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领悟诗人陶渊明诗人的田园情怀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就变得水到渠成了,当然,这也是这堂课设计的重点难点。毕竟对于高一学生的诗歌阅读,新课标的要求要比初中上了一个台阶。笔者在解题的时候,最初设计的问题流程是“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但是在反复诵读之后,觉得这个教学流程虽然很顺畅,但是对于诗人的感情理解的有些浅显,于是作了调整,将教学内容的重心放在赏析田园风光和理解诗人情怀上,这样学生的人生体验容易与诗人的人生体验对接,也更能深入地体悟到陶渊明的人生志趣和诗意情怀,并且在理解陶渊明的同时,将这种人生体验、诗意情怀引入自己的人生经验体系中,建构起自己的经验体系,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最后设计的仿写,意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诗意解读,既是在强化学生的理解,又体现语言文字运用的语用观。总体感觉这节课,学生通过这首诗更加理解了陶渊明,从精神层面上引起了共鸣,脱离了那种将诗人世俗化理解的偏向。而且学生立足于文本的赏析、仿写还是比较成功的,这既是流程设计的成功,更是学生从思考到探究再到总结的理性思维发展的表现,这种形式恰恰符合了课堂效率达成的规律。

推荐第4篇: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

莆田擢英中学

康丽芳 教材分析:

>选自八下第六单元30课>,是陶源明的名作,对后世的田园诗影响深远,他的诗描绘了田园风光和农家劳作的情形,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风光,但是把这首诗和其他作者的诗联系起来,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的内涵----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于作者有一定的了解,学过他的文章>,了解东晋末年政治黑暗,社会战乱频繁的社会背景,小学也学过了他的一些诗,但是要了解诗人的隐士情怀有一定的难度,也需要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发挥自己的想象,调动自己的感情去描绘并感悟诗中的田园生活 3.了解隐士情怀,体会诗人的本真自然

4.培养学生读诗歌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反复地吟读,赏读,感受诗歌陶诗带给我们巨大的美感,感受田园生活,宁静淡泊中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歌语言的表象领会诗意田园的内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学前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陶源明的生平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诗意

老师制作课件辅助教学,营造诗歌的氛围,收集视频,音乐,准备陶源明的的资料及一些诗,帮助学生更好得了解作者.

教学步骤: 1.导入, 课件出示三组图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已成为千古绝唱,,诗中达到物我和一的境界,他笔下的桃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着奇异的美,桃花源中的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描绘一副和平安定的农家生活,梁启超评价陶源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笔下,也显示出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今天我们再次走近陶源明,学习陶的归园田居其三,感受田园诗鼻祖的魅力.‘

2.反复诵读,把握情感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学诗的第一步在于读 (.1.)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自由朗诵诗歌

(2)请一生示范读,一生评价,(注意节奏,读音) (3)听范读,注意情感.提问:这首诗讲了什么?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话概述 草盛豆稀

道狭草长

作者的情感:无奈----执着(转折) ------辛苦-----平静(转折) 3.想象赏读,领略意境美

读一首好诗,就像欣赏一副美妙的画卷,富有意境美,请同学们听范读,,张开想象的翅膀,边听边想,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这首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的身份,举止,心情,用第一人称) 老师示范:我辞了官,终于来到我向往的山林,这里山朗水秀,景色宜人,这是我渴望已久的境地啊,在山脚下,我开垦了一块豆苗,也许是因为我喜欢喝酒,这田里的草儿茂盛,豆苗却稀少啊(种豆南山) 月夜归耕, 豆田锄草,夕露沾衣 4.拓展研读,感受”本真美

陶源明笔下的田园尽管艰辛,但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份自由和快乐,充满着诗意美,为什么他能在诗歌中隐去生活的艰难,把归隐生活写得如此美好呢?他追求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愿指的是什么呢? >.做了很好的解释,我们一起来读读(课件出示

>.)远离官场,重返自然,追求本真 5.美妙唱读,体会诗歌美

欣赏合唱>.,体会诗歌永恒的美丽 6.总结

归园田居,归园田居,那一声声来自内心深处的呼唤,陶渊明从官场走向田园,他在归隐的诗上,施上了丰厚的肥料,长出了茂密的意境,喜欢他所创造的那种意境,五柳树下,八仙桌前,邀上好友,让酒杯中飘出一朵朵淳朴的菊花,吟诗一首,带来一股清新的田园风,在那个黑暗的铁屋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光明之窗.

推荐第5篇: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宜君县太安中学 杨淑萍

知识与技能: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游山西村》这两首田园诗;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还要学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诗人所描绘的诗话的田园。

过程与方法:

(一)课前指导: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搜集有关田园诗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能够用一种宽阔的视野来欣赏田园诗作。对于那些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让他们写一写对田园生活的理解。

(二)课堂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对田园诗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理解,老师则应做提炼与升华的工作。

(三)情感与态度:通过反复的朗读吟咏,通过对田园诗歌的比较欣赏,真正体会到田园诗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园生活宁静以致远的恬淡旷达。

课程重点难点:

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 课程实施理念:

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着学生“披文入情”,再辅以优扬的音乐、美丽的图片,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般地重返诗意的田园。

课程实施: 课前的指导

1、熟读《归园田居》这首诗,并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2、有能力的同学写出对田园生活的理解的文章。

3、给陶渊明画肖像。

4、找到适合的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前奏: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同学们听听这首 歌唱出了乡间的什么样的景色和心情?渲染气氛,为学生理解本诗打下基础。

一、导语

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

A 做官,名利双收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你们会怎样选择?找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作点评。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归园田居》写于做农民后的第一年后写的。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3、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 2)、为何而归?

( 3)、归向何处?

( 4)、归去如何?

四、放配乐朗读录音,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明确:官场

2、明确: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3、明确:田园

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4、明确:“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五、重点解读:

1、划分节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③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

⑥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

豆田里长满了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六、提问:你种过地吗?你了解农村吗?请你谈谈你对农民的认识?明确:

(1)辛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结合自己的经历,详细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充实的生活和丰收的希望: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坦然恬淡的心情 :“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4)朴实的生活,简单的快乐:“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巅。”(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5)淳朴的乡情:“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

可能普通人只是看到了劳作的艰辛,而陶渊明看到却是诗意的田园,也是他为什么对农村情有独衷的原因。一个经历过多次仕途生活的发自内心的声音。

七、写作特色:

1、选材的独特性:农村生活;

2、平淡的语言,真挚的情感;

3、诗话的农村生活。

八、拓展讨论:

身处农村的你如何才能常常保持与田园的约会,喜欢农村生活,并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明确:略

九、课程小结:

“春无鸟声,夏无蝉声,秋无虫声,冬无雪声,因为四季都有马达轰鸣。”在农村走向城镇化的今天,在人们都不遗余力冲向城市的时代,在坚固的钢筋混凝土面前,在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面前,这句话深深道出了都市人的无奈。 “麦场、鸣蝉、草帽、锄头、耕牛、小路……”多么让人留恋的场面呀,常常哼唱《乡间的小路》,常常吟咏《归园田居》,也许它会洗去烦躁、郁闷,让我们的心灵保持一种宁静与旷达。

十、讨论

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学生自由发挥,论述有理即可。老师加以适当引导。) 十

一、结束语

同学们,陶渊名生活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选择归隐,他成为文学史上最闪烁的明星之一,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新社会,

国家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十年寒窗苦读,希望大家将来都能够先走出农村,不是不爱,因为爱我们还会再回来建设我们和谐美好的家园。

十二、作业

1、陶渊明,我想对你说。

2、陶渊明归隐之我见。

要求:任选一题,写一篇小文章。 附:(板书) 归园田居 陶渊明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推荐第6篇:归园田居 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陕西省靖边中学语文组 孟利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生平及其诗歌基本特征,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通过对意象的分析、画面的联想以及语言的品读,体会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其坚定的人生追求,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培养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揣摩语言,准确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感知法,想象体会法,探究讨论法,启发引导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具准备:音频范读文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背诵导入。让学生回顾初中时学习的《桃花源记》一文,背诵其中描写桃花源中的人们的生活情景的诗句。(学生回忆,个人背诵,教师引导点拨后明确内容,然后全体齐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教师设问:陶渊明为什么会设想并描绘出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学生个别、自由回答。)教师明确:是的,这是诗人的理想寄托。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创作背景(5分钟) 活动安排:

1.学生活动。以“我所了解的陶渊明”为主题,从时代背景,思想性格,作品风格,诗歌成就及对后世影响等多个角度展开思考,进行仿句写作训练。例:陶渊明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 (活动目的:温故知新,让学生对陶渊明生平及其创作风格有清晰准确的认识。) 2.教师补充和归纳。

陶渊明从29岁出仕到41岁归隐,这期间他曾多次在出仕与退隐之间反复徘徊。他出仕,一是家境贫寒生计所迫,二是从小接受的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东晋末年黑暗的官场和官员之间的勾心斗角让他身心倍感痛苦。41岁这一年,他在彭泽县令任上,因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辞官归隐。这一次,他明确了自己要选择的生活方式,真正解决了思想上“仕与隐”的矛盾,内心于是归于平静。这之后,他的诗歌也呈现出了真正的田园诗的宁静。《归田园居》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三、整体感知

(一)诵读感知。(5分钟) 活动安排:

1.学生自由朗读一遍,初步感受诗歌。2.听音频范读,在名家范读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意蕴。3.诵读指导:教师强调个别字词的读音(荫,暧),从朗读节奏、语速、重音、情感基调变化等角度进行指导并范读。4.学生齐读,初步体会诗歌情感。

(二)疏通理解诗歌内容。(5分钟)

活动安排:

1.学生利用课本注释疏通诗歌内容,边读边理解,同时在课本中批注,掌握重点字词。教师及时了解学情,学生提出疑惑时,教师及时讲解。

(重点词语:适、守拙、暧暧、依依、墟里、虚室等。) 2.解读诗题。教师设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中的题眼是哪个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

3.整体把握诗歌的写作层次,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设问:围绕题眼“归”字,这首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引导提示:可以从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两个角度展开思考。教师提问,学生个别回答,其他人在课本中笔记标注。)

明确:本诗从内容上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8句,从何处归,为何归。第二层9-16句,描写归去后的田园生活,即:归去如何。第三层17-20句,归去后诗人的心情以及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收束全诗。

四、合作探究,品读诗歌意境与情感。(20分钟) 活动安排: 围绕探究问题(见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讨论,紧扣诗句内容进行深入解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将探究讨论的结果以口头表达的方式进行展示。小组展示完毕后,教师以及时追问的方式引导其他学生对展示小组的展示内容作出质疑、补充和拓展,教师强调重点并总结归纳。

问题1:从“尘网”“樊笼” “羁鸟” “池鱼”“误”“三十年”等词语入手,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明确:“尘网”“樊笼”, 运用了比喻修辞,足见诗人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羁鸟” “池鱼”, 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身在宦海,失去了最适合自己生长的环境,身心被牢牢束缚之下的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形象。诗人说自己“误落尘网中”,一个“误”字表达了诗人的悔恨之情。“一去三十年”,则以夸大了的数字,突出时间之久,从而体现诗人身陷官场时痛苦之深。

问题2:找出诗歌中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抓住诗句中的几组意象,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体会诗人笔下田园生活的特点。 展示小组中推荐一名同学朗读相关诗句。(第8-16句) 明确:

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画面描绘:“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周围写起。“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愿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乡村里常见的景象,真实自然,同时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了乡村生活的宁静。整个画面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是最真实而平淡的乡村生活,然而又处处显示出悠然美好的诗意。

(引导提示:描绘画面时从不同的写景角度展开,如:远、近、视、听等。)

问题3:《归园田居》里描写的乡村生活景象普通又常见,在诗人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诗人热爱乡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在经历了多年官场生活的煎熬和痛苦之后,田园生活使他倍感珍惜。这些寻常的乡村景物中融入了他回归田园后的激动和喜悦,于是,自然界的客观景物与诗人的主观情感相互碰撞和交融,构成了和谐统一的完整诗境:这既是宁静淳朴的自然之境,也是远离官场喧嚣“无尘杂”、恬淡自适“有余闲”的诗人的心境。“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热。”终于解脱后的释然,重归田园生活后的闲适、自在、恬淡的心情,都融进了乡村的一景一物之中,实景与心境浑然一体,情景交融,恰如王国维之语,“一切景语皆情语”。

五、诵读品味。(5分钟)

活动安排:朗读比赛。小组推荐,请热爱朗诵的同学以个人或自由组合的形式参赛(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给出3个名额),教师进行点评并颁发小奖品。

活动目的:通过前面的教学活动,学生已经对体会到了《归园田居》中诗人对黑暗官场的厌倦之情和对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这时再次朗读诗歌,既可以再次感受诗歌意蕴之美情感之真,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朗诵能力和诗歌感悟能力。

六、课堂小结。(2分钟)

陶渊明曾经是一只在官场罗网中失去自由的孤独痛苦的飞鸟,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自己天空:田园。他在《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以及今天我们欣赏的这一首《归园田居》等许多作品中,都真诚地书写了田园生活的乐趣和美好,他对自己的生活给予了由衷的赞美,他的独特艺术风格及其伟大的人格深刻影响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七、作业布置

(一)背诵全诗。

(二)写作训练。

1.著名诗人、学者叶嘉莹女士这样评价陶渊明:“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面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归宿,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3.鲍鹏山《南山种豆:陶渊明》:

陶渊明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隐士,但他是第一个把隐士生活写得如此美好,如此充满魅力的。陶渊明不想向人们做任何表示,这是他自己的生活,他只求自己满意。„„苏东坡等人确实是从陶渊明那里得到一种眼光与视角,然后再去寻觅自然之美,体味平淡生活的真味的。 4.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杨林柯在《玄想陶渊明》一文中写到: “中国传统价值体系往往以人的社会身份来评价人的一切,而淡化乃至忽视了人的自然身份和人格身份。陶渊明放弃了自己的社会身份,无疑是放弃了现实社会的种种利益,他只满足于过简单的生活,而简单的生活更近于哲人的生活。”“只有超越功利世界与观念世界,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只求自己内在的认可,不求凡俗外在的认可。这是一种真正强大的人格,这种人格特征让陶渊明找到了生命的自由。”

5.人类的本质,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 参考以上内容,结合本课所学,以《陶渊明,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300-500字的小作文。。

八、板书设计

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意境:宁静、自然

情感:厌倦官场 热爱田园 一切景语皆情语

推荐第7篇:《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人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体会诗人淡薄、宁远的人生境界

2、赏析诗歌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感受诗中平静、朴素、自然的田园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学会赏析诗歌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赏析诗人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课堂教学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有人给予他和他的作品这样的评价

◆“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梁启超 ◆“超然尘外,独辟一家。” 江盈科(《雪涛诗评》) ◆“君看陶集中,饮酒与归田,此翁岂作诗,真写胸中天。天然对雕饰,真腐殊相思。” 元好问(金) 他自己说: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回忆少年时代,满怀豪情壮志,想要超越四海,就像鸟儿一般,能够挥动翅膀,凌空高飞。)《杂诗·忆我少壮时》

◆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 《感士不遇赋》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班生,班固。这两句说,姑且听其自然而生活吧,我最终要回到仁者的住所隐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陶潜传》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挽歌诗》 这个人是谁? 【明确】陶渊明

(幻灯片展示作者、背景)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在其成长过程中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在这两种矛盾思想的影响下,他四仕四辞,加之其所处年代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官

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诗人最终厌倦官场,于41岁(到任彭泽县令八十一天)毅然辞官,从此隐居,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耕于前,妻锄于后”。于六十三岁辞世。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神童诗》写人生有四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金榜题名是古人读书的直接目的,他们期望通过十年寒窗(这个”十年”是虚数,意为很多年),一朝成名,然后出仕,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济苍生的宏伟抱负。陶渊明也不例外。他在二十九 “高龄”的时候终于第一次出仕,但四十二岁时就挂冠归田,这段时间共十三年。这十三年他一直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斗争中,他为什么矛盾?为何而归隐?他归隐后的生活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我们将会在他的《归园田居》里找到答案。

接下来,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翻开书 页,看屏幕,我们将要了解什么—— (幻灯)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二、听与读

1、聆听诗配乐诵读

要求:为生字、词注音;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2、跟读

要求:模仿,体会诗人朴素、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三、小组讨论屏幕上的四个问题,逐一明确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任彭泽县令八十一天后,不愿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

2、为何而归?

【明确】读1~8句,(再链接入写作背景幻灯片) (1)本性爱丘山(田园)

明确1~2句大意: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

田园(生活)。

(2)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官场黑暗),无法实现抱负。 思考:“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什么意思? 【明确】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羁鸟”和“池鱼”都是失去自由的生物,鸟应飞翔于天空,鱼应游弋与江湖,失去了最适合他们的生活环境只能让他们痛苦。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于宦海沉浮中,诗人只想要跳脱羁绊,回归田园,回归本心(天性)。

思考:一个“误落”,一个“尘网”,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尘网:指尘世。这里指仕途、官场。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人生有几个十三年?误落十三年,是一种弥足深陷后幡然醒悟的遗憾与悔恨。“误落”与“尘网”表达了对污浊官场的鄙夷和厌恶。

3、归向何处? 【明确】田园

要求:找出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并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9~16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参考注释: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

八、九间。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用语言描述带动学生联想,情景再现:

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八九间草屋坐落其间。屋后有榆树、柳树,它们的阴影遮住了屋檐,屋子前面罗列着桃树、李树。远处的村庄隐约可见,袅袅炊烟依稀可辨。偶尔还能听到狗在深巷中叫,鸡在桑树上鸣。

前四句写近景,写自己的住宅,环境清幽美丽;后四句写远景,“暖暖”,远景模糊;“依依”,轻烟袅袅。在这冲淡静谧之中,加几声鸡鸣狗吠,越发点染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幽闲。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鸡犬,平凡的事物加以看似平淡的语言描述,却使一副恬淡自然、清静安谧的田园生活图景跃然眼前。流露了诗人对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东坡评价这四句:“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由写景而写心,“虚室”与“户庭”对应,既指空闲寂静的居室,又指诗人悠然闲逸的心境。“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归自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四、总结

从陶渊明的归隐以及他归隐后的生活可以看出,陶渊明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生活,“夫耕于前,妻锄于后”(自耕自食),没有“车马喧”也不用“为五斗米折腰”。辞彭泽县前的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示“寓形宇内”不如“委心任去留”,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表明了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他辞官后所写《归园田居》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本事是《归园田居·其一》,从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清新美好,新生活的闲适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没有华丽的字词,没有繁复的写作技巧,却使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显示出了一种意味深长的美。

五、讨论

陶渊明有诗言:“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看起来他的生活是比较自得其乐的。但真实的情况是:若逢丰收,诗人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若遇灾年,就只有“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了。他辞官回乡的二十二年一直过的是贫困的田园生活,晚年甚至贫病交加。期间曾有人劝他出仕,他谢绝了。在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他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如此平淡自然。

陶渊明宁愿清贫度日也不愿再次出仕,有人认为他是固贫守节、淡泊明志,有人认为他消极避世,你怎么想? 【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拓展: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或厌倦官场时,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

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等莫不如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杆高标,而平淡自然、淡泊宁远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界。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人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体会诗人淡薄、宁远的人生境界

2、赏析诗歌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感受诗中平静、朴素、自然的田园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学会赏析诗歌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赏析诗人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丰衣足食,幸福安宁。)

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王国?

明确: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社会黑暗,政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的理想居所。 (这样既能温故而知新,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简单易回答) 有这样一位诗人,有人给予他和他的作品这样的评价:

◆“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梁启超 ◆“超然尘外,独辟一家。” 江盈科(《雪涛诗评》) ◆“君看陶集中,饮酒与归田,此翁岂作诗,真写胸中天。天然对雕饰,真腐殊相思。” 元好问(金) 他自己说: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回忆少年时代,满怀豪情壮志,想要超越四海,就像鸟儿一般,能够挥动翅膀,凌空高飞。)《杂诗·忆我少壮时》

◆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 《感士不遇赋》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班生,班固。这两句说,姑且听其自然而生活吧,我最终要回到仁者的住所隐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晋书·陶潜传》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挽歌诗》 这个人是谁? 【明确】陶渊明

(幻灯片展示作者、背景) 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 。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陶渊明的称号:“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五柳先生”、“靖节先生”

简介“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作者简介要有条理,让学生一目了然,小故事也跟本文紧密相连,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归隐的原因)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在其成长过程中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在这两种矛盾思想的影响下,他四仕四辞,加之其所处年代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诗人最终厌倦官场,于41岁(到任彭泽县令八十一天)毅然辞官,从此隐居,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耕于前,妻锄于后”。于六十三岁辞世。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

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神童诗》写人生有四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金榜题名是古人读书的直接目的,他们期望通过十年寒窗(这个”十年”是虚数,意为很多年),一朝成名,然后出仕,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济苍生的宏伟抱负。陶渊明也不例外。他在二十九 “高龄”的时候终于第一次出仕,但四十二岁时就挂冠归田,这段时间共十三年。这十三年他一直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斗争中,他为什么矛盾?为何而归隐?他归隐后的生活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我们将会在他的《归园田居》里找到答案。

接下来,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翻开书 页,看屏幕,我们将要了解什么—— (幻灯)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二、听与读

1、聆听诗配乐诵读

要求:为生字、词注音;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拙(zhuō)荫(yìn)羁( jī) 暧(ài)墟(xū)樊(fán)

2、跟读

要求:模仿,体会诗人朴素、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个别读,齐读(小组读)

(小组之间进行评比,激发学生热情)

三、小组讨论屏幕上的四个问题,逐一明确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任彭泽县令八十一天后,不愿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

2、为何而归?

【明确】读1~8句,(再链接入写作背景幻灯片) (1)本性爱丘山(田园)

明确1~2句大意: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2)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官场黑暗),无法实现抱负。

思考:“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什么意思? 【明确】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羁鸟”和“池鱼”都是失去自由的生物,鸟应飞翔于天空,鱼应游弋与江湖,失去了最适合他们的生活环境只能让他们痛苦。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于宦海沉浮中,诗人只想要跳脱羁绊,回归田园,回归本心(天性)。

思考:一个“误落”,一个“尘网”,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尘网:指尘世。这里指仕途、官场。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人生有几个十三年?误落十三年,是一种弥足深陷后幡然醒悟的遗憾与悔恨。“误落”与“尘网”表达了对污浊官场的鄙夷和厌恶。

3、归向何处? 【明确】田园

要求:找出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并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9~16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参考注释: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

八、九间。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用语言描述带动学生联想,情景再现:

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八九间草屋坐落其间。屋后有榆树、柳树,它们的阴影遮住了屋檐,屋子前面罗列着桃树、李树。远处的村庄隐约可见,袅袅炊烟依稀可辨。偶尔还能听到狗在深巷中叫,鸡在桑树上鸣。

前四句写近景,写自己的住宅,环境清幽美丽;后四句写远景,“暖暖”,远景模糊;“依依”,轻烟袅袅。在这冲淡静谧之中,加几声鸡鸣狗吠,越发点染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幽闲。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鸡犬,平凡的事物加以看似平淡的语言描述,却使一副恬淡自然、清静安谧的田园生活图景跃然眼前。流露了诗人对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东坡评价这四句:“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

总结:情景交融:

近处:宅院、林木 厌恶官场 远处:村落、炊烟 向往田园

色彩:桃红、柳绿 追求自由

声音:狗吠、鸡鸣 保持高洁(有利于学生做笔记)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由写景而写心,“虚室”与“户庭”对应,既指空闲寂静的居室,又指诗人悠然闲逸的心境。“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归自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四、总结

从陶渊明的归隐以及他归隐后的生活可以看出,陶渊明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生活,“夫耕于前,妻锄于后”(自耕自食),没有“车马喧”也不用“为五斗米折腰”。辞彭泽县前的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示“寓形宇内”不如“委心任去留”,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表明了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他辞官后所写《归园田居》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本诗是《归园田居·其一》,从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清新美好,新生活的闲适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没有华丽的字词,没有繁复的写作技巧,却使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显示出了一种意味深长的美。

五、讨论

1、陶渊明有诗言:“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看起来他的生活是比较自得其乐的。但真实的情况是:若逢丰收,诗人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若遇灾年,就只有“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了。他辞官回乡的二十二年一直过的是贫困的田园生活,晚年甚至贫病交加。期间曾有人劝他出仕,他谢绝了。在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他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如此平淡自然。

陶渊明宁愿清贫度日也不愿再次出仕,有人认为他是固贫守节、淡泊明志,有人认为他消极避世,你怎么想? 【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拓展: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或厌倦官场时,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等莫不如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杆高标,而平淡自然、淡泊宁远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界。

2、研究陶渊明诗歌的语言风格:让学生找出代表性景物。总结归纳。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A借景抒情,以情写景,情景交融

B将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物,娓娓道来,透露出无法掩饰的喜爱之情,呈现出恬静、和平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

由此引出课堂练习:正确作答三首诗歌名称及作者并比较三首诗歌的风格: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山居秋暝》 清幽隽永

B、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孟浩然《过故人庄》 明净和谐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诗歌。

2、尝试运用陶渊明的语言风格,描绘出自己理想中的幸福生活,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

七、板书设计

文眼: “归”

提出问题——从何而归:官场

——为何而归:爱丘山

——归向何处:田园

——归去如何:幸福 根本:安贫乐道,崇尚自然。 教学反思:

鉴于初中曾学习过陶渊明的文章,同学们对作者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导入就从《桃花源记》,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也能引起

学生的兴趣。教法上,主要采用点拨、诵读、讨论法,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课堂练习部分,学生积极讨论。拓展学生对王维、孟浩然诗歌的理解,由此及彼,能举一反三,学会比较阅读,课堂练习题能深刻地加深学生对诗歌风格及思想内涵的理解,从而突出本诗歌语言的特点。

由课文到练习,能加深巩固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锻炼学生的思考和总结能力。

推荐第8篇: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 教学目标:

1、诵读品读诗歌,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

3、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自主探究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幻灯1)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我们以前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作品呢?(学生回答《五柳先生》《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其三))

二、回顾旧知

师: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关于陶渊明的诗歌吧。学生背诵。(幻灯2-3)

《饮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 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师: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仿佛去郊野乡村旅行了一番 ,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有荡涤心灵的享受。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另一首《归园田居》,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把这首诗歌朗读一遍。(教师一起朗读)。 归园田居(其 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我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陶渊明呢?

三、作者简介

1、学生自己介绍,教师相机补充。相关资料: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少年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陶渊明死后,颜延之给他写诔文时,经与众友商议,因谥法中“宽乐令终”为“靖”,“好廉克已”为“节”,故私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他的诗歌对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和唐代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又名: 潜字:元亮 籍贯:浔阳柴桑人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后世称誉 : “百世田园之主”

“千古隐逸之宗”。

(幻灯5)教师补充五斗米的故事: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师:那么陶渊明为什么弃官归田,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没有关系呢?

2、教师补充东晋时代背景。(幻灯6)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陶渊明 :早年: “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参考资料: 门阀政治

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它萌生于后汉,形成于魏晋。曹丕为代汉作准备而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后来逐渐成为世家官僚垄断选举的工具。为了取得世家官僚的支持,司马氏对他们采取笼络和放纵的政策。司马炎建国后,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因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门阀士族拥有特权并与庶族保持着严格界限。政治上,他们累世做职闲望重的高官;经济上,按官品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人口,并且不向国家纳租服役;社会地位高人一等,不与无特权的庶族(又称寒门)联婚和同乘共坐。为了保护自己的特权,他们特别注意门第。他们垄断政治,排斥庶族寒门。庶族即使做官以后,依然受到士族的歧视。至于那些不愿巴结士族的庶族地主,便一生沉滞,永无晋升的希望。 师:了解了陶渊明的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感受那静谧优美的田园风光, 领略诗人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吧。先请大家听一遍配乐朗诵,听的时候注意字音和节奏。

四、整体感知

1、学生听配乐朗诵,注意字音和节奏。(幻灯7)

2、一生朗读。(师生评点,注意字音,提醒学生五言诗的节奏)

3、学生再听配乐朗诵,小声跟读。(幻灯7)

五、解题,把握思路。

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幻灯8)

学生明确:\"归\"字

师: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

2、提问:请问诗人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回答我的问题,同桌可以互相讨论 :

讨论后明确:

1、从何而归?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 。

追问:还有哪一句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中的“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

2、为何归来?

明确: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追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明确: 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适应。

追问:“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特别是“恋和思,旧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归去如何? 明确: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追问: 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的是哪一句?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追问: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欣喜。 板书:(幻灯8)

六、品味田园风光。

1、请大家看这幅画面,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用原文的诗句回答)(幻灯9) 明确: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幻灯10)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发言。

参考点评: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写出田园生活的淳朴。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也写出了景色的幽美。

后四句是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和平。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3、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幻灯11) 清新自然

祥和安谧

闲适恬淡

宁静幽美

七、理解情感,整体感悟。

师: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附]板书:(幻灯11)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 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 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 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九、自主探究:

1、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从诗中你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幻灯12) 清高孤傲、与世不合 洁身自好、甘于清贫 向往田园、淡泊名利 师: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选择,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勇敢高洁的,那么你怎么看?

2、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这种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的?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幻灯13)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教师提供专家的看法: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幻灯14)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 ——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幻灯15)

教师小结:这些专家的看法仅仅是提供大家参考,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是: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他选择归隐田园,远离污浊官场,独善其身,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无悔的选择。因为当时的陶渊明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陶渊明一定会坚持他少年时“大济苍生”的理想,造福一方吧。 十

一、课堂小结。(幻灯17)

陶渊明视权位官俸如敝屣,怀着“抱朴守静”,“洁己清操”的想法躬耕田园,以琴书为乐,以菊花为友,为我们树起了一块人格的丰碑,让后人永世传诵。 让我们把敬意送给这样的一个人: 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因为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诗意的人生。 十

二、布置作业:(幻灯18)

1、背诵《归园田居》,默写在语文作业纸上。

推荐第9篇:《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本诗。

2、分析名句,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品位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树立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归”是“回归”“回到”之意。“田园居”,是陶渊明在柴桑的旧宅。

二、整体感知:

1、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八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因不愿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便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

归田后,陶渊明写了不少描绘田园风光,抒发自己隐居躬耕愉快心情的诗文,如《归园田居》的五首。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

1、学习生字:

晨兴(xīng)理荒秽(huì) 荷锄(hè) 草木长(zhǎng) ....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写南山脚下豆苗的生长情况。表明作者不善于种田。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虽然不善种田,但他早出晚归,不辞辛苦劳作。

3、“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这样做为的是保持清高的节操,不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的志向。

四、合作探究:

古代许多文人志士在政治上失意后,都寄情于山水排遣内心的郁闷,对此你如何看待?

明确:《归园田居》就是诗人陶渊明在脱离了官场,归隐田园后写下的,由诗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可见作者的乐在其中。

古代文坛上,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是作者在被贬官的情况下写成的。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在政治上失意之时他们不是沉溺于悲愤、怨恨之中,而是寄情于山水,尽情抒发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这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为了排遣政治上的失意带来的苦闷,他们寄情山水以获得精神的愉悦,这实际上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因为他们的欢乐只是暂时的,他们很难从内心忘却个人的得失。寄情于山水,只不过是一种麻痹自己心灵的消极做法。

五、教师小结: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议论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越野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这首诗通过田园劳动情形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在劳动中淳朴直率的生活情态,反映了诗人保持自己清高的节操,不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的志向。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草多苗稀;早起晚归、忙碌耕耘; 山道难走、露湿衣服;不惜辛苦、心愿无违。

——归田躬耕、意愿志趣。

推荐第10篇:《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中卫中学高一语文组

杨晓帆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语文版第四册,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1、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 学会用诗眼来解读诗歌内容;掌握田园诗的鉴赏方法。 情感目标:

1、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2、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积极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准备: 播放诵读录音 山水田园诗派的资料 教学方法:诵读学习法

讨论探究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导入

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陶渊明的《桃花园记》。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

二、作者简介及山水田园诗派

(教师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陶渊明及山水田园派的了解,教师适时补充。)

1、作者介绍: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桃花源记》、《饮酒》、《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等诗文都是田园诗的代表作。

2、生平简介以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陶渊明生活在充满战乱的东晋末年。自幼博览群书,有大济苍生的政治抱负,从29岁入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将军、彭泽县令等职,直到41岁归隐。13年的仕途生活,使他看透了官场的腐朽和仕途的险恶,感到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指望,又因为不愿与黑暗的势力同流合污,于是摆脱 官场的羁绊,归隐田园。

3、山水田园派:

陶渊明归隐后写了大量的田园诗,以《归园田居》5首,《饮酒》20首,《移居》2首等最为著名,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4、作品风格: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三、诵读

1、学生自读课文。

2、指名读并正音,请个别同学朗读,并加以评价。

3、播放师范朗读,学生聆听。

4、齐读感知内容,引导学生读时注意情感的把握。

四、讨论分析

(一)整体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

2、这首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从何而归? 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二)详细探究内容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1)“性本爱田园”

思考: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建功立业、救治苍生、养家糊口。 (2)“守拙归田园” 思考:为什么要“守拙”?

明确: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请结合诗中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 明确:描绘了一幅简朴幽雅、朦胧安闲、宁静平和的田园风光图。 (2)诗人在写田园景色时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明确:远近结合、以动衬静、情景交融、白描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思考: 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五、课堂讨论:

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做法是否可行?有人说这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六、拓展练习:

村 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第一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描绘了流水绕田,青竹绕篱的宁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的心境。

(2)动静结合的写法是这首诗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

一、二两句主要描写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景,

三、四两句主要描写了行步迟迟的老牛,悄立牛背的寒鸦等动景。前后动静结合,烘托出了宁静平和的氛围。

七、作业 要求: 背诵、默写全诗。

八、板书设计

从何而归: 官场

归园田居

为何而归: 本性

守拙

厌恶官场 (东晋) 陶渊明

归向何处: 田园

热爱田园

归去如何: 闲适 自由

第11篇:《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高中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内容。以下我们从设计意图、媒体设计、设计实施及教学设计流程图四个方面谈谈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本教学设计意在打破这样的程式,利用多媒体创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诗词。

本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问题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静恬淡的意境,二是联想思辨——诗人对待人生的思想态度。

二、媒体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融汇了常用的电教媒体——录音机、投影仪、录像机及电视机的功能,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片于一体,通过大屏幕和伴随着优美的背景音乐的诗朗诵,将全诗内容缓缓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其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教师对作者及其当时的背景作以简单介绍后,再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与诗文描写的情景相符的画面,师生共同欣赏全诗,为下一步把握全诗的意境、风格奠定基础。

媒体的有效介入,使诗歌的声、形、意、像完整、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因为媒体的介入,使得反馈与调整更及时、更准确,从而减轻了师生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

陶渊明的诗以其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为读者营造了一个个温馨、愉悦的港湾。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是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画。 2.教学过程

(1)聆听诗歌配乐诵读 要求:想象诗歌所绘之景。 学生朗读以多媒体配乐。

要求:模仿朗读,体会诗人的心境。 (2)意境赏析——平静、朴素、自然 [设疑一] 读1—8句,引导学生讨论:诗人为什么归园田居? [点拨] 结合以前学过的《归去来兮词》及作者背景。 [明确] 东晋时,门阀世族把持特权,社会黑暗,官场腐败。“性本丘山”、“质性自然”的诗人显然是与其格格不入的,所以诗人悔恨自己“误落尘网”,成了“羁鸟”、“池鱼”。“恋旧林”、“思故渊”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境。于是便有了《归去来兮词》中“实迷途而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所以诗人黯然辞官回归故乡。诗人的归隐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自然质性,是对污浊官场生活的彻底否定和唾弃。 [说明]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学习。”通过总结归隐的原因使学生学会鉴赏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设疑二] 提问1:读9-18句,了解归隐后诗人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用语言描绘田园风光。 [点拨] 观看插图并结合对诗句的理解。 [明确] 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农田,八九间草屋坐落其间;屋后榆树郁郁葱葱、遮蔽后檐,屋前桃李争春、列满园前;住在这里,远处的村庄隐约可见,袅袅炊烟依稀可辨;偶然还能听到狗在深巷中叫、鸡在桑树上啼;“我”的门庭内没有官场的案牍和应酬琐事;“我”在闲适的屋室中悠然自得。

[说明] 通过联想,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再现形象。随着形象在头脑中的复活,才会触动其情感,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进入角色,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提问2:诗人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字里行间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 清晰可见的“十余亩”方宅、“八九间”草屋,房前屋后的那些能说出名字的树木。 [明确] 前四句写远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住宅周围有十余亩的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大,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面,环境是多么的幽雅美丽!“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也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都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提问3:学生讨论自学后6句诗有什么特点,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点拨] “暖暖”、“依依”的用法,末句中一“无”一“有”正是诗人追求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跟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二“白日掩柴扉,虚室绝尘想”为同一境界。 [明确] 对广阔的田园景象描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具有了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说明] 这节景物的描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提出问题,激发思考,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使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客观景物是作者抒发情思的媒介,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 [提问] 联想思辨(结合《归去来兮辞》的作者辞官归隐)。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讨论)? [点拨] 学生各抒几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明确] “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真正的自我——质性自然。这一儒道思想在现在看来并非完全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说明] 作者的这一思想为以后历代不得志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归宿,同时也为学生的批判创新提供了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 [总结] 本设计力求抓住诗的特点,突出重点,展开多角度的研讨,激发兴趣,发展思维,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

四、教学设计流程图

开始多媒体呈现课题教师点拨多媒体朗读全文体会诗歌朗读诗歌多媒体朗读全文展示画面听朗读欣赏画面

多媒体教师点拨学生朗读1—8句集体讨论诗人归隐的原因反馈教师点拨不全面全面教师总结学生朗读9—18句媒体

展示诗景媒体学生描绘媒体教师点拨讨论诗中描写景物特点及诗人心境讨论后6句诗的特点及作者的感情教师点拨反馈不全面

多媒体展示问题教师讲解全面教师点拨联想思辨多媒体总结全文结束教学设计流程图

第12篇: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榜头中学

杨丽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诵读诗歌的方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

1、理解并赏析诗歌

2、背诵全诗。[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诵读式:音读诗歌——意读诗歌——美读诗歌;问题式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请同学们看看多媒体显示两幅图,猜猜学过的两篇课文插图,作者是谁。(明确:《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作者陶渊明)今天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另一篇文章《归园田居》。

二、简介陶渊明

师生一起回顾陶渊明的相关知识:

1.陶渊明又名潜 ,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2.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他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 (说明: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是鉴赏方法之一)

三、诵读诗歌。

(一)音读诗歌

1、学生听配乐朗读,并小声跟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明朗读

4、教师强调几个容易读错的字音,并指出音读诗歌要领:字准句清、音正腔园、把握节奏、语调得体。

5、学生齐读。

(二)意读诗歌

1、意读诗歌要领:理解诗句内容,把握各节联系,弄清诗意核心。

2、解题,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思考: “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的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明确:(板书)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说明:从题目入手,也是赏析的重要方法。)

3、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能否从诗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评价学生的朗读。

4、理解诗歌的内容 ①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比喻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如此比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纷扰世俗的否定。 分析:“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要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而归?(用原文的诗句回答)

少无适俗韵: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性本爱丘山: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3.归向何处? “守拙归园田”(园田、自然)

思考:为什么要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 (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和自由的品性 )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4.归去如何?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自然一指的是田园生活,二指的是怡然自得的心情

思考:从中可以见出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总结:本诗表达了作者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以及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热爱之情.)

四、美读诗歌

读出音调的和谐美,内容的充实美,作者与读者的情调美,使一己之情与作者之情共鸣、共振。

1.你觉得这首诗哪个字或词用得最妙,妙在哪里?

2.作者在诗中为我们描绘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1、“误落尘网中”。“误”,失误,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误” 字显出诗人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守拙归园田”的“拙”字,本意是“愚拙”,在此引申为“原始的,本真的”,表示自己安分守己反对虚伪技巧,返朴归真。诗人要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

2 追求精神自由和独立。

2、思考:诗人抓住哪些意象来描写园田的? 园田的景色有何特点?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

明确: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

特点:清幽、优美、安定、和谐、宁静 情感:内心的恬淡舒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表达技巧:比喻、互文、以动衬静、白描。

(说明:从意象入手分析诗词,是鉴赏的主要方法)

五、拓展延伸

1、请思考:生活贫困的陶渊明,却感觉田园生活非常美好,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2、补充资料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终身不仕,于63岁时贫困而死。

3、教师提示:陶渊明宁愿贫困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且还能感觉田园生活十分美好,这是为何,这对今天的我们又有何启示呢?

4、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讨论结果。

(说明: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和高贵品质) 专家评价: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

教师小结:这些专家的看法仅仅是提供大家参考,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是: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他选择归隐田园,远离污浊官场,独善其身,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无悔的选择。因为当时的陶渊明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陶渊明一定会坚持他少年时“大济苍生”的理想,造福一方吧。

做人的启示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所以同学们要学会取舍。

六、总结并试背课文(看图背诵《归园田居》)

小结:《归园田居》其一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心情用一个词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生活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七、作业

1、默写《归园田居》

2、完成课后第二题。

3、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写一篇关于“乐陶陶农庄”的解说词,200字左右。

3

第13篇: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人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体会诗人淡薄、宁远的人生境界

2、赏析诗歌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感受诗中平静、朴素、自然的田园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学会赏析诗歌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赏析诗人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课堂教学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有人给予他和他的作品这样的评价: (展示幻灯组片)

◆“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梁启超 ◆“超然尘外,独辟一家。” 江盈科(《雪涛诗评》) ◆“情之所蓄,无不可吐出;景之所独,无这可写入。” 王 圻(《稗史》)

◆“君看陶集中,饮酒与归田,此翁岂作诗,真写胸中天。天然对雕饰,真腐殊相思。” 元好问(金)

◆“意不在诗,诗以寄意尔。” 苏东坡(宋) ◆“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 白居易(唐)

他自己说:

(展示幻灯组片)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回忆少年时代,满怀豪情壮志,想要超越四海,就像鸟儿一般,能够挥动翅膀,凌空高飞。)《杂诗•忆我少壮时》

◆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 《感士不遇赋》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班生,班固。这两句说,姑且听其自然而生活吧,我最终要回到仁者的住所隐居。)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晋书•陶潜传》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归去来兮辞》 ◆“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读山海经》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挽歌诗》

这个人是谁? 【明确】陶渊明

(幻灯片展示作者、背景)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在其成长过程中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在这两种矛盾思想的影响下,他四仕四辞,加之其所处年代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诗人最终厌倦官场,于41岁(到任彭泽县令八十一天)毅然辞官,从此隐居,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耕于前,妻锄于后”。于六十三岁辞世。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神童诗》写人生有四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金榜题名是古人读书的直接目的,他们期望通过十年寒窗(这个”十年”是虚数,意为很多年),一朝成名,然后出仕,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济苍生的宏伟抱负。陶渊明也不例外。他在二十九 “高龄”的时候终于第一次出仕,但四十二岁时就挂冠归田,这段时间共十三年。这十三年他一直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斗争中,他为什么矛盾?为何而归隐?他归隐后的生活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我们将会在他的《归园田居》里找到答案。

接下来,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翻开书 页,看屏幕,我们将要了解什么——

(幻灯)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二、听与读

1、聆听诗配乐诵读

要求:为生字、词注音;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2、跟读

要求:模仿,体会诗人朴素、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三、小组讨论屏幕上的四个问题,逐一明确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任彭泽县令八十一天后,不愿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

2、为何而归?

【明确】读1~8句,(再链接入写作背景幻灯片) (1)本性爱丘山(田园)

明确1~2句大意: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2)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官场黑暗),无法实现抱负。

思考:“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什么意思?

【明确】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羁鸟”和“池鱼”都是失去自由的生物,鸟应飞翔于天空,鱼应游弋与江湖,失去了最适合他们的生活环境只能让他们痛苦。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于宦海沉浮中,诗人只想要跳脱羁绊,回归田园,回归本心(天性)。

思考:一个“误落”,一个“尘网”,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尘网:指尘世。这里指仕途、官场。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人生有几个十三年?误落十三年,是一种弥足深陷后幡然醒悟的遗憾与悔恨。“误落”与“尘网”表达了对污浊官场的鄙夷和厌恶。

3、归向何处?

【明确】田园

要求:找出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并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9~16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参考注释: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

八、九间。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用语言描述带动学生联想,情景再现:

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八九间草屋坐落其间。屋后有榆树、柳树,它们的阴影遮住了屋檐,屋子前面罗列着桃树、李树。远处的村庄隐约可见,袅袅炊烟依稀可辨。偶尔还能听到狗在深巷中叫,鸡在桑树上鸣。

前四句写近景,写自己的住宅,环境清幽美丽;后四句写远景,“暖暖”,远景模糊;“依依”,轻烟袅袅。在这冲淡静谧之中,加几声鸡鸣狗吠,越发点染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幽闲。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鸡犬,平凡的事物加以看似平淡的语言描述,却使一副恬淡自然、清静安谧的田园生活图景跃然眼前。流露了诗人对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东坡评价这四句:“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由写景而写心,“虚室”与“户庭”对应,既指空闲寂静的居室,又指诗人悠然闲逸的心境。“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归自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四、总结

从陶渊明的归隐以及他归隐后的生活可以看出,陶渊明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生活,“夫耕于前,妻锄于后”(自耕自食),没有“车马喧”也不用“为五斗米折腰”。辞彭泽县前的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示“寓形宇内”不如“委心任去留”,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表明了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他辞官后所写《归园田居》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本事是《归园田居•其一》,从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清新美好,新生活的闲适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没有华丽的字词,没有繁复的写作技巧,却使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显示出了一种意味深长的美。

五、讨论

陶渊明有诗言:“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看起来他的生活是比较自得其乐的。但真实的情况是:若逢丰收,诗人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若遇灾年,就只有“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了。他辞官回乡的二十二年一直过的是贫困的田园生活,晚年甚至贫病交加。期间曾有人劝他出仕,他谢绝了。在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他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如此平淡自然。

陶渊明宁愿清贫度日也不愿再次出仕,有人认为他是固贫守节、淡泊明志,有人认为他消极避世,你怎么想?

【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拓展: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或厌倦官场时,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等莫不如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杆高标,而平淡自然、淡泊宁远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界。

第14篇: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1: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设计指导思想】

陶诗之美,不是一个十

五、六岁的中学生轻易能领会得到的;陶诗之情,同样难

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他的反朴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

的回归。如果就诗论诗,归园田居并无多少疑难之处,任何强加的桂冠只会导致

学生的不满或不屑。所以,对归园田居的学习,既要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

悟,更要注重从侧面挖掘诗人的诗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诗人,进

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建构。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难点】

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工具】交互式电子白板、电脑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联系旧知,精彩导入

讲一个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看图猜诗句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是否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作者是谁?陶渊明的桃花源

景色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己自足与世

隔绝的生活,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但是,这美好

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怎么样

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到底是怎么样的。引出

今天所学的课文《归园田居》。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

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

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

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

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

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陶渊明既是隐逸诗人也是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直接影响到唐代的田园诗派,

唐代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

文学史地位: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被称为是田园诗歌的始祖。

思想:儒家积极的用世思想

道家消极的无为思想

山水田园诗派发展脉络 晋陶渊明 田园诗派

南朝·宋谢灵运 山水诗派

唐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派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苏轼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

“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 ” ---------朱自清

三、把握“归‘字,文本解读

(一)、学生齐读读课文,注意字音

羁(jī)、拙(zhuō)、亩(mǔ)、荫(yìn)、暧àì、吠fâì

(二)、听配乐录音,更正字音,把握诗中情感。

(三)、疏通课文,解释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

适:适应,迎合;韵:气质,本性; 羁鸟:笼中鸟; 拙:愚拙; 荫:遮盖; 暧暧: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 墟里:

村落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解题: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

到田园生活,那么我们在解读诗人的情感时应该要重点抓住哪个诗眼呢?(归)

提问:“归”字是诗眼,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

回到哪里去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诗歌,并思考这问题。(以“归”字为核心来

解读诗歌)

思考、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 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

(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诗人把“尘网”、“樊笼”比做什么?(官场生活)

2、把“尘网”、“樊笼”比做官场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3、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词语含义、特点、情感)

明确:

“羁鸟”是笼中的鸟; “池鱼”是池塘中的鱼。

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

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 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爱丘山”、“ 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既然“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 陶渊明何以要出仕?(生自由讨论) 炼字: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误”既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之情. 出仕是由于(一)、生活所迫。

(二)、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引入写作背景)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他不愿同流合污,便受排挤,孤立,他固守清贫,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一去三十年”实际应该是“十三年”用夸大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其实这一个“误”字,一误多年又何尝不是带着期望的自投罗网,在几经坎坷,在官场中碰得头破血流,看透了官场卑污之后,一个误落发出了陶渊明无限的人生辛酸。这是人生幡然醒悟后的绝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 归向何处?

归园田。“守拙归园田”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过渡句。

1、田园有什么独特的景物吸引着陶渊明?写了什么景物?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十余”、“ 八九”,一般来说,计数不确是乡里人的一种习惯,特殊的说,不也正表现出诗人辞官以后那心境的 散适、淡泊。

动静结合的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动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静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远近结合的手法:“远人村”,“ 墟里烟”远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鸡鸣桑树颠。”是进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从视觉角度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从听觉角度写。

2、田园风光有什么特点?

明确: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

3、诗人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树木、鸡鸣、狗吠如此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明确:久在樊笼的缘故,冲出罗网,得到自由,返回大自然怀抱,其乐无穷。一草一木也格外亲切,“性本爱丘山”。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达一种满足与欣慰的情感。

诗人捕捉的是农村中司空见惯,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画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浓有淡,有拙朴自然的趣味,这一切与官场污浊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他更加想归去。那么,归去如何呢?

4、如此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为什么在陶渊明笔下显得那么美?

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远离他之后对于田园生活增添了感情。从诗中的描写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内心的闲适自在,喜悦。他把平常的农村警务饶有兴致的写入诗句,而这些警务一经入诗,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生发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移情入景,情景交融、■ 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无尘杂”、“ 有余闲”、“ 久”、“ 复”表现了归后的感受。

1、“ 返”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那种归后的释然、舒畅的心情。

2、返自然后的“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的园田生活环境与官场的“尘网、樊笼”对比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独立,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诗人归后与归前心情的对比:

归前------无奈、后悔

归后------愉悦、豁达、释然、返朴归真

四、整体架构表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 ? 表现了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 ? 诗人用“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些诗句来表现他的心情。他把官场比作“尘

网”、“樊笼”,显示他对官场的厌恶,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

把田园生活比作“旧林”、“故渊”,显示他本性超凡脱俗,对自然无比

留恋。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诗人形象:清高正气、固守纯真

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孤傲、恬淡超逸

五、艺术手法 贯穿始终

1、情景交融。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2、比喻手法的运用。

喻自己是一只樊笼里的鸟,现辞官归隐就像鸟脱樊笼到大自然中去一样轻松愉快。用“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的庸俗、黑暗;以“故渊”、“旧林”比喻乡土, 贴切形象,能加深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白描手法的运用。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是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描”。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手法;鲁迅的作品,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范例。

陶渊明是“白描”的高手,其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如“出水芙蓉”,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精髓。鲁迅先生曾说过:“白描”并没有秘诀。只要“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即可。

4、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人归隐的田园和官场构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返归田园的喜悦,写人时把“适俗”与“守拙”对比,写鸟时将“飞翔”与“囚于樊笼”对比,写鱼时把回归自然厌恶官场的心情表达得生动又自然。

5、.语言平淡自然,又富于诗意。

《归园田居》诗人代表作之一,能体现诗人的艺术风格。作品语言平淡,又富于诗意。诗人用自然的笔墨,使情景融为一体。笔墨之淡与意境之浓,笔墨之自然与意境之深远,妙含其间,因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六、延伸思考,归隐原由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万物和艰难的躬耕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七、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完成《名师一号》练习

八、板书设计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 情景交融

白描 归

比喻

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对比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说老实话,本学期我上课基本不用多媒体课件。目的是想与之前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来做一比较:主要是比较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吸收信息情况。因为据有关教育部分调查显示:尽管多媒体课件的容量大,信息多,但学生的吸收能力相比之前老师只用一只粉笔一个黑板的情况,有所下降。于是我决定用好多媒体课件,唯我所用,只取所需。 篇2:《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诵读

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羁鸟jī 荫后檐yìn 暧暧ài墟xū 吠fâi 桑颠diān 樊笼fán

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听名家范读。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3、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四、探究、合作

以“归” 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屈原:“固时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而他选择的是“回朕车以复路兮??之未远??制芰荷以为衣兮??长余偑之陆离”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他沉痛悲吟,幡然醒悟到“既自心为形役”“何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词语含义、特点、情感)

明确:(1)“羁鸟”是关在笼中的鸟; “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

(2)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3)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灵栖息之所。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恬然自足、怡然自乐的愉悦心情。这正如他自己所歌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又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由近到远,声色相调,淡浓相宜,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桃园——朴拙自然、宁静中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宁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因为厌恶官场所以更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俯仰之间处处春了,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的外露。

五、总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正直真实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慕浮华利禄,而是快意吾心、怡然自乐,恣意游弋,纵情挥洒。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六:拓展:

1、陶渊明思想的溯源: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

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2、赏析山水田园诗

《山居秋瞑》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夜归鹿门山歌》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夜来去。

七、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

2.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欣赏音乐: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

这首歌曲正是田园乡谣风格,它仿佛是一泓清泉静静流淌在我们心头,正契合了我们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想法。

附:

1、“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史书上记载,为了生计,陶渊明“投耒去学仕”。从29岁到41岁,13年的时间里,他曾四次奔走“学仕”。请一位同学依据老师下发的学习资料介绍一下这四次学仕的经历。

第一次:393年(29岁),任江州祭酒。“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去”。 (不久解归)

第二次:400年(35-36岁),在桓玄手下当幕僚。做官一年多,母亲去世,归家居丧。(三年后归隐)

第三次:404年(40岁),居丧结束,六月做官,次年三月辞职。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三年后归隐)

第四次:405年(41岁), 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因“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再次做官,80多天后就不辞而别。(很快辞职)任彭泽县令。 (81天后辞归)

2、“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

出身: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 陶茂,官至武昌太守。 父亲: 陶逸?曾官至太守。(早死)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3、小结:这十三年,是陶渊明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是理想如镜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的十三年,他的一腔热情化为一片冰水。但也正是这样的经历造就了一个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名字,因为真正纯净的灵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地滤出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澈的。

所以,我们要感谢东晋社会,它没有让陶渊明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却造就了一块人格的丰碑! 篇3:《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诵读 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羁鸟jī 荫后檐yìn 暧暧ài墟xū 吠fâi 桑颠diān 樊笼fán

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听名家范读。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3、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四、探究、合作

以“归” 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屈原:“固时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而他选择的是“回朕车以复路兮??之未远??制芰荷以为衣兮??长余偑之陆离”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他沉痛悲吟,幡然醒悟到“既自心为形役”“何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词语含义、特点、情感)

明确:(1)“羁鸟”是关在笼中的鸟; “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

(2)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3)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灵栖息之所。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恬然自足、怡然自乐的愉悦心情。这正如他自己所歌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又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由近到远,声色相调,淡浓相宜,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桃园——朴拙自然、宁静中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宁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因为厌恶官场所以更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俯仰之间处处春了,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的外露。

五、总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正直真实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慕浮华利禄,而是快意吾心、怡然自乐,恣意游弋,纵情挥洒。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六:拓展:

1、陶渊明思想的溯源: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 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2、赏析山水田园诗

《山居秋瞑》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夜归鹿门山歌》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夜来去。

七、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

2.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欣赏音乐: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

这首歌曲正是田园乡谣风格,它仿佛是一泓清泉静静流淌在我们心头,正契合了我们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想法。

第15篇: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城关中学任王娟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的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

2.感知诗歌意象的运用,分析艺术手法,体悟诗人情感。

二、教学重点: 1.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2.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鉴赏诗人如何通过写景表现个人情感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园,他曾躬耕陇亩“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那他是哪位诗人呢?很好,由上而知,陶渊明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今天我们学习一下《归园田居》其一。(板书题目)

(二)学习目标

1.分析诗歌艺术手法;2.反复诵读,结合意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东晋———后后世称誉:百世田园之主千千古隐逸之宗

(四)朗读诗歌

1.听音频朗读

2.学生齐声朗读,并读准字音、节奏。3.师正音:羁、拙、荫、暧暧、樊 4.老师指导朗读断句。大家知道四言诗的朗读节奏是二二式,那么五言诗的朗读节奏通常是二一二式或二二一式。例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5.学生展读

(五) 解读标题

1.标题的题眼应该是哪个字?明确:归 2.由 “归”字能想到哪些与之有关的问题呢?

明确: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小组讨论)

3.教师结合学生答案补充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官场生活 在这里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比喻“误,久”悔恨、厌恶之情。 (2)为何而归?

明确: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B.守拙归园田

守拙,指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所以他归园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表现出诗人的自由、闲适、喜悦

(六)重难点突破

1.诗中描写田园的景色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

2.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祥和安谧 闲适恬淡 宁静幽美(情景交融) 3.整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

明确: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及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4..诗人是如何描绘田园景色的(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感官器官(视听结合)观察顺序(远近结合)以动衬静白描 小结:整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明确:(1)生动形象的比喻(2)远近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3)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4)白描的手法

(七)拓展练习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 诗中运用怎样手法描绘出一幅什么画面?

(八)心灵鸡汤

无论世界有多么喧嚣,多么物欲横流,我们都应该有一间自己的小屋,放置一切欲望;也应该有一座精神的后花园,在疲惫与悲伤中,推开后门,去看清风明月,行云流水。这园子栽的是智慧树,流的是忘忧泉,开的是自在花,搭的是逍遥桥„„

哪怕我们的世界越来越狭小,越来越平庸,请别让精神后花园枯萎;哪怕我们四面楚歌,也别忘了保持自己的尊贵而骄傲的呼吸!

在这座精神后花园中,我们体验阳光,体验幸福,体验纯净,体验温馨,体验柔情,体验思念、体验关切和感动,体验一切一切的美„„

(九)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从何而归 尘网 樊笼 为何而归 爱丘山 守拙

归去何处 归去如何

园田(情景交融、视听、远近、动静结合白描)闲适 喜悦

第16篇:《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案 浏阳三中

陈业余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学习鉴赏古典诗词。

2、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题式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段时间,我们一直遨游在诗歌的长河中,从诗歌的源头《诗经》溯源,走过《离骚》,汉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今天我们来到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门前,让我们在陶诗这棵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大树下驻足、观赏、流连。(幻灯片:走近陶渊明)

二、作者简介

引导学生回忆所学陶渊明的诗文,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让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幻灯片):

陶渊明(365-427)东晋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

田园诗是陶诗的重要部分,内容描写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和淳朴的风俗人情,抒发作者对宁静闲适生活的衷心喜爱,表现了作者淡泊旷达、安贫乐道的品格。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 “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陶渊明死后,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幻灯片出示课题。

(说明: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是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之一。)

三、解题:

设疑: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象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预设:“归”

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这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讨论的问题呢? 明确:(板书)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说明:从题目入手,也是赏析的重要方法。)

四、具体研习课文:学生朗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相关信息。

1、从何而归? 预设: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预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预设: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联系陶渊明出仕的初衷: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以及陶渊明辞官的原因)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

明确: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预设: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预设: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说明:从意象入手分析诗词,是鉴赏的主要方法)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预设: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

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多媒体投影:田园风光:自然、和谐、宁静、幽美

田园生活:平静、质朴、悠闲、愉快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朗读、背诵课文。

(说明:这个环节是重点,整体感知,鉴赏,背诵一一落实)

五、深入探究

设疑:陶诗中的田园生活很美:“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可现实归隐生活中的陶渊明穷困潦倒,没有了工资,只能“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他不是耕种的行家,收成不好;又好那么一口酒,经常连打酒的钱都没有,只得去赊、去讨。好在农民朋友对他很好,常请他喝酒,他喝就喝个醉,醉了就睡,醒了就走,回家就写诗。我的问题是:(打出幻灯片)现实生活如此潦倒的陶渊明居然没有丝毫的抱怨,更没有对官场的留恋,反而在诗歌中隐去了现实生活的艰难和残酷,将田园生活写得如此美好,这是为什么? (说明: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和高贵品质。)

明确: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比什么都重要。陶渊明本性热爱自然,他生来不会逢迎世俗,进入令人失望的官场违背了他的本意,是误入尘网,是被困樊笼。回归田园才是顺应本性的生活,即使生活潦倒、困顿不堪,诗人也心满意得、无比欣慰。而他的诗歌正展示了其宁静丰足的内心世界,抒发了他超凡脱俗的高远志向,更是诗人人格超越自我的文字体现。

幻灯片出示: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叶嘉莹

教师延伸:陶渊明选择了归隐,就是舍弃了舒适的生活,但得到了灵魂的安宁。我们也会面临很多的选择,选择就是舍和得。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舍和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台北艺术工作者孙志浩先生,放弃大城市的生活,来到深山老林,架木为屋,与野农为伍,做了一个现代的陶渊明;著名的湘籍作家韩少功,跑到海南省当文联主席,却长期隐居在家乡汨罗县一个荒岛上。他们或许是厌倦了城市嘈杂的生活,或许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老师我生长在一个偏僻而优美的农村,屋后青山秀,门前稻花香,一条清澈的小溪从门前流过,我在小溪钓过鱼,游过泳,撑过竹排,现在回想起来,还充满了诗情画意。但那时,我常眺望远山,渴望看看山外的世界。后来,我终于走出了大山,到长沙岳麓山下渡过了四年时光,可惜没能走得更远。

同学们,我们学习陶渊明和他的诗,不是要归隐田园,相反,我们这些生活在农村的人,应该走出农村,走向大城市,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在遭遇坎坷,内心矛盾的时候,我们应有自己的一方田园。

(说明:此举一是体现课堂的开放性,二是进行德育渗透,同时也是注重情感和价值。)

六、拓展练习

教师设疑:我也写了一首《归园田居》的诗,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读? (打出投影) 进入官场中, 一去三十年。 飞鸟想旧林, 游鱼想故渊。 榆柳栽后檐, 桃李植堂前。 狗卧深巷中, 鸡栖桑树颠。 久在官场里, 复得返自然

让学生评论。和陶诗进行比较。 (说明:为鉴赏诗歌—炼字张本) 打出投影:迁移训练 诗歌鉴赏——炼字 诗眼: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的,便是所谓“诗眼”。它可以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

1、动

• • •

2、形容词

3、数量词

4、特殊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

• 2003年高考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第17篇:《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本文发表于《学语文》2017年第1期。

【摘要】《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也是各种教材必选的诗歌名篇。中学语文教师对这篇课文的研讨文章可谓汗牛充栋,本文将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学情与文本体式两个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淡化诗歌的表现手法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注重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关键词】归园田居 学情 文本体式 两个世界 美学观照

一、【学情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理解与

鉴赏本诗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

1、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对照注释,理解诗歌,但是理解流于表面,即只能够回答诗歌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即使是思想感情,很多学生流于概念化的理解,即厌恶官场、渴望回归田园等已有的阅读经验以及教材上的阅读提示。

3、很多学生提出疑问:中间一段景物描写,读起来也并没有感到多美,为什么就能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

4、对诗歌题目的停顿,存在着疑问。

5、部分同学提出,不知道学习这首诗歌的意义在哪里,特别是在现在这样一个功利化的时代。

6、个别同学在背诵方面存在困难。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1.赏析陶渊明在本诗中构建的”两个世界”,提高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2.分析平常景物”诗意化”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第一步:导入

在一个”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的社会里,做官是读书人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唯一途径。但是陶渊明却”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别官场,回归田园,那么,”田园世界”真的那么吸引人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归园田居》——

(二)第二步:解题

首先来看题目,题目是”归园田居”.我们都大致理解这四个字的意思,但是都无法从语法角度进行清楚的解释。一般的读法是”归园/田居”,似乎”归园”是一个意思,”田居”是另一层意思。其实不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园田居”乃渊明之一处居舍(另有”下泽田舍”等),其少时所居,地近南山,即庐山。他二十五岁前后离开此处,至五十五岁方重归”园田居”,大约三十年也。按照袁行霈教授的观点,题目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归/园田居”,应该是一个动宾短语。文本中还有一处旁证就是诗句”守拙归园田”,后面一句是”

方宅十余亩”,上句的”园田居”和下句的”方宅”构成了衔接。本首诗正是围绕”归”和”园田居”展开的。

(三)第三步:理解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

教师朗读,学生自读,最好能够熟读成诵,并且对照注释,对诗歌进行白话还原。时间大约为5分钟。

初次把握诗歌大致内容之后,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陶渊明在这首诗中构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尘俗世界”,一个是”田园世界”,再读诗歌,填写下面的表格中空缺的部分:

诗中与之相关的词语

特点

尘俗世界

田园世界

第一列的问题并不难,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尘网、樊笼/丘山、旧林、故渊、自然。不过可能有的学生会忽视诗歌最后一句话”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于是要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整体观照,不

可囿于一隅。至于第二列的问题,即两个世界的特点分别是什么?这就要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了。为了突出”田园世界”的特点,有必要先把握”尘俗世界”的特点。

学生答案预设一:肮脏。理由:作者说”误落尘网中”,”尘网”中的”尘”不就是灰尘吗?灰尘当然是脏的,这也表明作者在暗示官场的肮脏。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解读,很好。但是,带”尘”字就意味着肮脏吗?我们说”滚滚红尘”“尘世”,难道就是肮脏的世界吗?

学生答案预设二:黑暗。理由:”尘网”其实只是比喻的说法,并非真的有尘土,在此指代的是官场,陶渊明因为不堪接受上司的”侮辱”,愤而辞官,这也看出官场的黑暗。

教师评点:这位同学能够透过”尘网”的表层意思,去把握其指代的意义,并且能够联系陶渊明的生平进行理解,很好。但是”黑暗”一词的感情色彩是不

是太浓了?

学生答案预设三:拘束。不论是”网”,还是”樊笼”,都有约束人的自由的意思。人在官场,一切都要按照官场规则办事,上级派邮督来督察。为人骄横的邮督一到彭泽县就差人把陶渊明叫来见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这些都是身不由己的,为此,陶渊明才辞官回家。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分析”网”和”樊笼”的意象,引申出”不自由”的含义,并且能够结合陶渊明的辞官经历进行理解,分析得很透彻。

学生答案预设四:繁忙。虽然文中没有直接点出这一点,但是作者说”虚室有余闲”,既然在田园里有悠闲的感觉,那么与之对应的官场肯定就是公务繁忙,作者忙于公事,得不到片刻清闲,因此向往回归田园。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从对立面的意思入手进行分析,很机智,很准确!

在把握了”尘俗世界”的特点之后,

那么”田园世界”的特点也就”呼之欲出”了。

学生答案预设一:自由、悠闲。在官场如同”尘网”,如同”樊笼”,没有人身自由,那么身在田园,便可享受自由而悠闲的生活了。

教师点评:依然从对立面的意思入手进行分析,不错。

学生答案预设二:美感。”尘俗世界”充满了社会主流价值的功利性,例如入世、立功、做官、经世致用等,那么”田园世界”的特征就应该是无功利、诗意、出世、隐居、审美等。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深入表层世界的价值观层面,去把握”田园世界”的精神价值,可见,他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一层了。

(四)第四步:进一步赏析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

学生再次朗读诗歌,特别是从”方宅十余亩”到”虚室有余闲”这十句诗,要反复朗读。读完之后,教师提出问题:

陶渊明的”田园世界”真的很美吗?或者说,你认为这段描写的景物美不美?请阐述你的理由。

学生答案预设一:作者选取的意象本身并不具有美感,例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烟,特别是鸡和狗,都是农村最平常最常见的景物,怎么会美呢?

学生答案预设二:鸡和狗固然都是农村常见的动物,但是榆柳和桃李,还有炊烟,其实本身还是具有美的特征的,这一点可以通过想象获得,例如榆柳和桃李的颜色、烟的形态特征,还可以联系其他诗歌中类似的意象。

学生答案预设三:就算这些事物不美,但是在一个独特的场合,即对刚刚脱离了官场的苦海的诗人来说,他离开三十年后,又回到了昔日长大的地方,那种亲切感、幸福感是溢于言表的,因此在诗人独特的审美、诗意的目光的观照下,一切都是那么悠闲,一切都是顺应自然,自然即美。

教师点评:刚才几位同学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回答问题不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是具体分析炊烟、桃李的美,这种思路值得赞赏;有的同学能够将写作语境、作者的心境与诗歌本身结合起来解读,收到了很好的阅读效果。那除此以外,有没有别的视角,例如诗歌的文体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文体特征”的角度去赏析诗歌,这就是一种依据文本体式的阅读策略。也就是说,我们要回答的不仅仅是”景物本身美不美”,或者说是”作者的心境使得景物描写很美”,而且我们还要站在读者的角度,站在文本的”言说形式”的角度去思考:是什么文体特点让作者笔下的景物描写显得很美?或者说,景物本身美不美,这是次要问题,主要问题是:作者对景物描绘得美不美?这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可能一时还找不到思路。不过教师提示了诗歌的”文体特征”,学生的答案也会朝着这个方向思考。

学生答案预设一:这十句诗都讲究押韵,例如田、间、檐、前、烟、颠、闲,虽然不如后代的律诗那么有法度,但读起来确实朗朗上口,从而使日常事务带上诗歌的独特的韵味特征,这一点可以反复朗诵。

学生答案预设二:诗歌讲究对偶。对偶,则是一种语言构造技巧,”无”与”有”的对照,”形”与”声”的对照等,”远”与”近”的对照、”聚”与”散”的对照等等,这不仅是一种修辞技巧,一种描写技巧,而是一种诗歌的独特的文体特征。

学生答案预设三:作者很讲究炼字,叠词”暧暧”和”依依”、动词”荫”和”罗”的使用等等。”暧暧”,写出了远方村落的稀疏朦胧的特点,”依依”写出了炊烟袅袅上升的状态。”荫”和”罗”,似乎并非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带有了人的特征,”荫”,好像是人物的活动,”罗”,似乎是人物在罗列某种东西。

学生答案预设四:作者在诗歌句法方面也很有考究。试比较”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和”狗在巷中叫,鸡在树上鸣”,显然,后者带有强烈的口语化的特征,前者则是很讲究句法的使用,即状语后置。

教师点评:上述同学抓住了诗歌的押韵、对仗、炼字、句法等角度,对这几句的景物描写进行了文体方面的观照,这其实就是鉴赏的要义所在。所谓鉴赏,不仅能够说出诗歌之美,而且还要讲出道理来,讲讲诗歌因何而美。

(五)第五步:进一步理解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的意义

按照现代人的看法,做官意味着富贵,意味着特权,意味着更高的平台与更多的社会资源,谁都向往做官,谁都向往考公务员,其实对于陶渊明而言,做官也是一种物质意义上的保障,既然如此,怎么理解”归园田居”的独特意义呢?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首先是”隐居”的文化母题对后世诗人的影响。后世诗人,无不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反复徘

徊,既”身在江海之上”,又”心居乎魏阙之下”,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也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流传千古的名篇。

其次是如何正确对待”立功”与”自由”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这个点上,切不可对”功业价值”进行过度批判,而应该辩证看待二者的得失,在立功、自由、人生价值、精神享受等价值观念中做出理性的选择。

这部分,不必过度展开,价值观引导即可。

(六)第六步:结束语

《归园田居》我们就学完了,掩卷沉思,确乎回味无穷。其实,对于诗歌,理解和鉴赏是两大能力,前者着重于内容,后者着重于文体。希望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多在内容理解方面下功夫,多在诗歌的文体特征方面花心思。谢谢大家!

五、【教学反思】

一、依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很多

时候,教师总是站在自己的位置去设计教学,有时候就会出现”学生会的老师拼命讲,学生不会的老师也不讲”的情况。了解学情,落到实处并不容易,我采取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将学生的已有经验与新的困惑进行分类整理,据此设计教学流程。例如学生的问题在于如何认识陶渊明的”田园世界”以及分析中间十个景物描写的句子,据此,我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教学流程。

二、依体式,定终点;缘学情,明起点;中间搭2—3个台阶。这是王荣生教授提出的备课策略。”终点”,就是教学目标,这一点要根据文本的体式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定为”理解诗歌”与”鉴赏诗歌”,前者是把握诗歌的内容,后者是把握诗歌的文体特征。”起点”,就是学情。根据体式与学情,我搭了两个主要”支架”:一是用填表格的方式,理解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二是用文体角度,赏析中间十个景物描写的句子,进一步赏析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除此

以外,还有一首一尾两个”辅助支架”:一是对题目的解读与理解,二是对”田园世界”的意义的理解。

三、”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双导教学模式”.这节课,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多达10分钟,加上回答问题的时间,至少占了一节课的30分钟,教师仅仅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有探讨的热情,而且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训练。

第18篇: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设计指导思想】

陶诗之美,不是一个十

五、六岁的中学生轻易能领会得到的;陶诗之情,同样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他的反朴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归。如果就诗论诗,归园田居并无多少疑难之处,任何强加的桂冠只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或不屑。所以,对归园田居的学习,既要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悟,更要注重从侧面挖掘诗人的诗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诗人,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建构。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难点】

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工具】交互式电子白板、电脑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联系旧知,精彩导入 讲一个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看图猜诗句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是否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作者是谁?陶渊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己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但是,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怎么样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到底是怎么样的。引出今天所学的课文《归园田居》。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陶渊明既是隐逸诗人也是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直接影响到唐代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

文学史地位: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被称为是田园诗歌的始祖。 思想:儒家积极的用世思想

道家消极的无为思想 山水田园诗派发展脉络 晋 陶渊明 田园诗派 南朝·宋 谢灵运 山水诗派

唐 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派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苏轼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

“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 ” ---------朱自清

三、把握“归‘字,文本解读

(一)、学生齐读读课文,注意字音 羁(jī)、拙(zhuō)、亩(mǔ)、荫(yìn)、暧àì、吠fèì

(二)、听配乐录音,更正字音,把握诗中情感。

(三)、疏通课文,解释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

适:适应,迎合; 韵:气质,本性; 羁鸟:笼中鸟; 拙:愚拙; 荫:遮盖; 暧暧: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 墟里:村落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解题: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我们在解读诗人的情感时应该要重点抓住哪个诗眼呢?(归) 提问:“归”字是诗眼,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去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诗歌,并思考这问题。(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思考、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 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

(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诗人把“尘网”、“樊笼”比做什么?(官场生活)

2、把“尘网”、“樊笼”比做官场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3、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词语含义、特点、情感) 明确:

“羁鸟”是笼中的鸟; “池鱼”是池塘中的鱼。

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爱丘山”、“ 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既然“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 陶渊明何以要出仕?(生自由讨论) 炼字: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误”既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之情.出仕是由于(一)、生活所迫。

(二)、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引入写作背景)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他不愿同流合污,便受排挤,孤立,他固守清贫,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一去三十年”实际应该是“十三年”用夸大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其实这一个“误”字,一误多年又何尝不是带着期望的自投罗网,在几经坎坷,在官场中碰得头破血流,看透了官场卑污之后,一个误落发出了陶渊明无限的人生辛酸。这是人生幡然醒悟后的绝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 归向何处?

归园田。 “守拙归园田”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过渡句。

1、田园有什么独特的景物吸引着陶渊明?写了什么景物?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十余”、“ 八九”,一般来说,计数不确是乡里人的一种习惯,特殊的说,不也正表现出诗人辞官以后那心境的散适、淡泊。 动静结合的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动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静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远近结合的手法:“远人村”,“ 墟里烟”远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鸡鸣桑树颠。”是进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从视觉角度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从听觉角度写。

2、田园风光有什么特点?

明确: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

3、诗人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树木、鸡鸣、狗吠如此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明确:久在樊笼的缘故,冲出罗网,得到自由,返回大自然怀抱,其乐无穷。一草一木也格外亲切,“性本爱丘山”。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达一种满足与欣慰的情感。

诗人捕捉的是农村中司空见惯,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画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浓有淡,有拙朴自然的趣味,这一切与官场污浊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他更加想归去。那么,归去如何呢?

4、如此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为什么在陶渊明笔下显得那么美?

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远离他之后对于田园生活增添了感情。从诗中的描写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内心的闲适自在,喜悦。他把平常的农村警务饶有兴致的写入诗句,而这些警务一经入诗,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生发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移情入景,情景交融、■ 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无尘杂”、“ 有余闲”、“ 久”、“ 复”表现了归后的感受。

1、“ 返”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那种归后的释然、舒畅的心情。

2、返自然后的“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的园田生活环境与官场的“尘网、樊笼”对比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独立,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诗人归后与归前心情的对比:

归前------无奈、后悔

归后------愉悦、豁达、释然、返朴归真

四、整体架构表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 • 表现了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 • 诗人用“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些诗句来表现他的心情。他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显示他对官场的厌恶,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把田园生活比作“旧林”、“故渊”,显示他本性超凡脱俗,对自然无比留恋。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诗人形象:清高正气、固守纯真 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孤傲、恬淡超逸

五、艺术手法 贯穿始终

1、情景交融。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2、比喻手法的运用。

喻自己是一只樊笼里的鸟,现辞官归隐就像鸟脱樊笼到大自然中去一样轻松愉快。用“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的庸俗、黑暗;以“故渊”、“旧林”比喻乡土,贴切形象,能加深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白描手法的运用。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是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描”。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手法;鲁迅的作品,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范例。

陶渊明是“白描”的高手,其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如“出水芙蓉”,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精髓。鲁迅先生曾说过:“白描”并没有秘诀。只要“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即可。 4、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人归隐的田园和官场构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返归田园的喜悦,写人时把“适俗”与“守拙”对比,写鸟时将“飞翔”与“囚于樊笼”对比,写鱼时把回归自然厌恶官场的心情表达得生动又自然。

5、.语言平淡自然,又富于诗意。

《归园田居》诗人代表作之一,能体现诗人的艺术风格。作品语言平淡,又富于诗意。诗人用自然的笔墨,使情景融为一体。笔墨之淡与意境之浓,笔墨之自然与意境之深远,妙含其间,因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六、延伸思考,归隐原由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万物和艰难的躬耕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七、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完成《名师一号》练习

八、板书设计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情景交融

白描 归

比喻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对比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说老实话,本学期我上课基本不用多媒体课件。目的是想与之前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来做一比较:主要是比较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吸收信息情况。因为据有关教育部分调查显示:尽管多媒体课件的容量大,信息多,但学生的吸收能力相比之前老师只用一只粉笔一个黑板的情况,有所下降。于是我决定用好多媒体课件,唯我所用,只取所需。 《归园田居》,课堂上自我感觉挺满意的。课堂气氛较活跃。

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讲解到位,古诗把握得当,教学效果好。

2、由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导入,联系旧知识,回顾旧知识,重温陶渊明的形象。

3、课堂上学生对陶渊明归隐的做法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表示敬佩、仰慕。有的同学不免为此而感到愤愤不平。主要是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4、整堂课充满了激情。

5、教师语速适中,教学节奏把握得好。

6、最令我满意的是板书设计。既简单又明了,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7、令人遗憾之处是没给学生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做法

第19篇: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刘国意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推荐学生阅读《归园田居》其余四首及《归去来兮辞并序》,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诗歌内容、语言风格。

一、导入

林语堂先生曾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中国的文人很幸福,往往得意的时候是个儒家,失意的时候是个道家,到了绝望的时候就是个佛家。”儒家积极入世,佛道消极避世,仕与隐一直是中国文人面临的抉择。今天我们来看看陶渊明做出了怎样的抉择,下面我们一起品读《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诵读

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羁鸟jī 荫后檐yìn 暧暧ài 墟xū 吠fâi 桑颠diān 樊笼fán 1

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听名家范读。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3、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四、探究、合作

以“归” 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屈原:“固时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而他选择的是“回朕车以复路兮„„之未远„„制芰荷以为衣兮„„长余偑之陆离”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他沉痛悲吟,幡然醒悟到“既自心为形役”“何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词语含义、特点、情感)

2 明确:(1)“羁鸟”是关在笼中的鸟; “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

(2)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3)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灵栖息之所。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恬然自足、怡然自乐的愉悦心情。这正如他自己所歌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又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由近到远,声色相调,淡浓相宜,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桃园——朴拙自然、宁静中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宁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因为厌恶官场所以更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俯仰之间处处春了,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的外露。

五、探究延伸

1、《归园田居》(其一)的艺术特色。

2、诗歌中那些地方和“拙”有关联?并谈谈你的理解。

3、作者选择归隐生活,有的人却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

六、总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正直真实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慕浮华利禄,而是快意吾心、怡然自乐,恣意游弋,纵情挥洒。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七、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

2.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写成一篇随笔。

第20篇:《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同学们好!

今天我站在这里,同学们就猜到我是干嘛了吧?对,今天我就是和大家一起上这节语文课,希望大家在课上都能踊跃发言,积极地配合我,由于我能力水平有限,难免会有一些不足,还请大家多多包涵!(抱拳)

同学们,你们有信心和我一起来完成这节课的任务吗? 能让我听到你们更洪亮的声音吗?(抱拳) 好!那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吧!

首先我先问大家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抢答第一位,田园诗人是谁 第二道题陶渊明有哪些有名的事迹?

第三,这个问题很难当然,这题分也很多,这个问题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这个故事谁能给我讲一下

这个同学的故事讲的很好,跟我展示在大屏幕上的故事已经八九不离十了

好,剩余的问题就是跟同学们对陶渊明这个人的理解有关了 下一个问题也有点难,这个问题当然分值也是很高的,它分为三个小问题,第一个问题,陶渊明字什么第二个问题,陶渊明自号什么第三个问题,陶渊明的谥号是什么?

好,下一个问题也是展示你自己的基础知识,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为什么呢?

好了,问答的部分结束了,听了刚才的一些问题,我看出了大家的充分的基础知识也看出了陶渊明的一些情怀,一些意向,谁能说说? 那么这首归园田居其一就是现在陶渊明部为五斗米折腰器官退隐之后刚刚写下的诗,现在我先给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30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15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爱爱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我们一句一句的理解也许允许的分析先看第一句,少无世俗韵性本爱秋珊

解释一下,这里的词句这里呢?姓是指天性本性,秋山呢,这里是代指的,是田园生活,好了,现在我把这些词语都解释完了,谁能解析解释一下这句的意思?

误落尘网中一去30年,这句话中的陈王指的就是城市的网也就是试图,第二季一去30年,其实呢,陶渊明做官才做了13年,这里之所以改成30年是为了韵韵方便,好了,谁来解释一下这句的意思? 再来看第三季经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呢就是只笼中鸟池鱼支持终于这里呢,笼中鸟池中鱼全是作者自比水弹就是指当时的社会好了,经过一番,谁能把这一整句翻译出来?

下面呢,咱们来看第四季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里只有一个手镯,是男的装的饰手镯是一个贬义词,在这里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第五季呢,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这话没什么可解释的,谁能把他的意思说一下? 第六局余柳燕后燕桃,李罗堂前这里需要解释呢,需要解释的呢?就是这个页,这里他不读研读研做的是动词遮蔽的意思好了,谁把他的意思说一下?

第七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指模糊的意思就是指轻柔而缓慢的飘升,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谁能说一下?

下一句也就是第八季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里需要解释的就是颠颠是指树枝头的意思,好了,谁来解释一下这一句?

下一句也就是第八季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里需要解释的就是颠颠是指树枝头的意思,好了,谁来解释一下这一句?

第九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不停了,就是指门庭陈杂那就是指世俗的杂事趋势,那就是时空是余弦就是闲暇好了,谁能理解一下这句诗?

校园也就是我们这种顺利最后一句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凡龙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官场生活自然就是田园生活好了,把这句话解释一下

接下来就是对这种事的理解以及思考首先呢,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对了,就是,联系这个归在联系中重师,你能想到哪些问题?好了通过大家的回答,我就总结出了4整理出四种答案,四个问题,第一为何而归,第二,第三,第四如何? 我们一部分一部分分析

第一个问题,为何而归,谁能用原文的诗句回答我听的大概是这几个答案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还是守拙归园田大家的非常好,第二个问题是从何而归,这个从文中也能找到几个词对了,就是陈凡龙谌龙指的都是官场,也就是他是头官场,而归而他自己又像什么呢?对了,同学们,又找到了这两个词鸟语

这,从何而归,主要是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呢?主要是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理想中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诗中还有哪些词语能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了,部落九寨

那么他归向何处呢?同学们,大概是这么想的,原来陶渊明是在想陈王樊龙一班的观众里现在呢,他终于来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原理大自然里那么谁能找出本诗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好了,请我们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一段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 好像下面就是总结阶段了,这首诗诗人描写了哪些田园景色,请结合具体诗句提炼出两个字的词好了,总结起来是这样的,caoliu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那么谁能说一下这些景物里哪些是劲的,哪些是动物的?对了,六个使劲的底下的俩洞的的是看见的动的是听见的,这种动静结合的写法非常巧妙,我们以后在学习生活中多有这样的手法,就是这首诗呢,总的来说都是非常舒畅的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真挚的热爱,那么我们还有一问题没讲那就是归去如何从诗里我们可以找到两处有关这个问题的诗句一触是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另一处是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还有一句是摘抄了陆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些全表达了宁静闲适怡然自得的心情

那本事的中心呢,就是表达了作者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以及对于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本市的中心呢,就是表达了作者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以及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想要去推演的一种感情作者选择退隐生活很多人都非常钦佩可是有的人却说这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同学们都有很多的看法那么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打折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古代知识分子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因此不管他们是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的声音令人震撼的浩然之气看kindle talk超凡脱俗的清静本他们选择也是对自己人格的捍卫自己精神家园的守护陶渊明没有精神负担的归隐才是真正的瑰义所以不懂

所以不为无斗米折腰的气节也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皈依好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我们看一下这组的分数哪一组最多这让我们为他祝贺

好了,让我们带着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和他退隐杉原的敬佩,再重新温一下这首诗百

哦,同学们,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好了,这节课也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支持,谢谢大家,再见!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