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土地的誓言》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20:43: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土地的誓言》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2.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精读课文,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4.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

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启发谈话法 教学流程

一、歌曲导入,创设氛围

首先请大家听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同学们听过歌曲有何感受?(学生可随意发言,之后教师总结导入)是的听过歌曲后,歌声中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人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走近作者,简介背景

(学生介绍后教师补充)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在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同时说说你听完本文后有何感受?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达

1 / 4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此点一下文章的结构。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思考: 课文的标题是“土地的誓言”,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吗?如果不是,该如何解释?

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这一标题比较独特,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

四、研读课文,揣摩语句

1.朗读课文,划出文中最精彩的段落品读揣摩

此处学生答案可能不一,说得有道理即可,重点揣摩“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

小组间反复品读讨论分析本段的精彩之处,可结合练习一,讨论后派代表回答,对答得好的同学要予以表扬。

教师对此作以补充总结(参考答案)

(1)本段在列举东北景物时选择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2)本段在形容景物、物产时用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词。

(3)本段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充沛,使景物描绘更形象、生动。

(4)文章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来描绘东北景物、物产,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

2.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找出文中最富有感情和最精彩的语句,联系文章的背景,理解、揣摩这些句子。

让学生将划出的语句反复品读加以揣摩,以加深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参考例子如下: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 / 4

“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2)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使我不得不回去。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爱,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表达了作者与故乡密不可分的亲密之情,须臾不可分割。 (4)这时我起来„„乃是我的家乡。 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5)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及甘愿为故乡解放而奉献一切的决心。 (6)在故乡的土地上„„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在句中没有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因为埋藏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谁埋藏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藏他们!让埋藏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藏侵略者的墓地!这正是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之一。

文中还有很多,学生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五、回顾课文,归纳总结

1.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

人称的变化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

3 / 4

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文章正是运用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共鸣,这一点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借鉴。

2.谈谈学过本文后你有何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同学们谈得都很好,希望同学们在学过这篇文章后真正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沿着前辈们奋斗过的足迹发奋图强,用生命来热爱我们的家乡,用生命来捍卫我们的祖国。

六、拓展与延伸

1.作者端木蕻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家乡永远是一个人灵寄宿之地,那么请你用一句五言古诗概括家乡在一个人生命旅途中的无可替代。

教师小结:“月是故乡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补充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感受两篇文章异曲同工的爱国情。 3.听歌曲《希望的田野》,感受今日的繁荣富强。

七、板书设计

不忘国耻 赞美 依恋

土地的誓言 振我中华 悲愤 战斗

4 / 4

土地的誓言 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 公开课教案

《土地的誓言》名师教案

公开课教案:《土地的誓言》

七下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docx

初中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