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梅与中国文化

发布时间:2020-03-01 16:27: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梅与中国文化

摘要:梅素以民族之魂被中国人民喜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首,梅的起源与发展,梅的习性与栽培以及梅花的应用构成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梅文化,成为中国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字:梅梅之魂梅文化

梅开独先天下春,花中气节最高坚。由于梅花的迎霜破雪傲寒绽放,并且最早给千家万户报来春天的信息,因此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花卉,它已成为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精神追求的目标。它以广阔、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我们所说的梅文化,就是人们以梅花为对象进行培育、观赏、研究等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从一定意义上说,梅文化是各种爱梅赏梅活动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现的过程,它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几分瑰丽。

在漫天飞雪、万花纷谢时,唯有梅花傲然挺立,梅与松、竹同具抗严寒、斗冰雪的特性.被誉为“岁寒三友 。梅花的神、韵、姿、色、香俱佳,开花独早,花期甚长,用途广泛,品种繁多。自古以来,深受中国人民喜爱。而很多喜爱梅花的人,只能领略其美丽的外表,却不了解其内涵。实际上.花卉与诗歌、文学、绘画、音乐一样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我们称之为“花文化”。我国古老而伟大的花文化,显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象征着中国人民的愿望与向往 “梅文化”尤其如此。

1、梅的起源与发展

梅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花果。根据各地的考古发掘显示.多处遗址和墓葬中有出土的梅核,我国梅花专家陈俊愉先生和考古专家陈志达先生发现在《崧泽一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中的“崧泽遗址与古代种籽鉴定初步意见”记述着,掘出的地下梅核碎片坚厚,表面有分布均匀的小孔.即是野生型的梅.经测定此梅核碎片距今约5226-5906年。

观赏梅花的兴起,大致始自汉初,《西京杂记》载: 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佳树,有朱梅、胭脂梅。 西汉末年扬雄作《蜀都赋》云:“被以樱梅、树以木兰。”可见约在2000年前,梅以作为园林树木用于城市绿化了。

到了南北朝,艺梅、赏梅、咏梅之风更盛,“梅于是始以花闻天下”(杨万里《和梅诗序》)。且以其“以韵胜,以格高 的高洁品性为中华民族仁人志士所崇尚歌咏。

隋、唐至五代,是艺梅渐盛时期。唐代名臣宋景作《梅花赋》有“独步早春,自全其天”等赞语而李白、杜甫、柳宗元、自居易等,也有咏梅名诗。

宋、元年问,是我国古代艺梅的兴盛时期。除梅花诗词外,梅画、梅书也纷纷问世。宋代梅诗特多,梅词也多佳作 名家如北宋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植梅放鹤.号称“梅妻鹤子”其《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至今广为流传 。 元代有个爱梅、咏梅、画梅成癖的王冕,别号“梅花屋主”,在九里山植梅千株。其《墨梅》诗画,皆远近闻名 诗云:“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实际上是以梅花精神暗喻自己的名节。

明、清时期,艺梅规模与水平进一步发展,品种也不断增多。明工象晋的《群芳谱》记载梅花品种1 9个,并分成白梅、红梅、异品3大类。咏梅、画梅之风有增无减。

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赏梅咏梅的同时将梅花精神进一步升华。l950年12月,陈毅元帅一首《冬夜杂咏·红梅》“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 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从正面点出了梅的刚正与顽强。伟人毛泽东以他浪漫的气质和丰富的想象挥就而成的《咏梅》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更是把梅花高洁励人的品格推向极至。这是用梅花精神来比拟中国革命者不畏险阻、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国魂。

2、梅花的应用

2.1观赏价值

梅花的观赏价值极高,其树姿苍劲,花色清丽,风韵洒脱,暗香沁人,尤其当满树梅花,迎春开放时,即有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占天下春”的壮观景象,又给游人以“踏雪寻梅”的意趣享受。在园林中,在地势高燥、阳光充足之处,均可自然配植。最好用苍翠的常绿树种或深色建筑物为背景,方可格外衬托出梅花冰清玉洁之美。可与松、竹相搭配,构成一幅相得益彰、互为补益的 岁寒三友”图,也是一组相对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还可栽成专类园形式:梅园、梅岭、梅山、梅溪、梅径、梅坞、梅峰等,在花开时,能形成“香雪海”的美景,更使游人心旷神怡。梅花也可作切花,或用于盆栽、盆景。

2.2其

梅木坚韧而富弹性,是理想的手杖、算盘珠和雕刻等细木工用材。梅树的根可制作书架和根雕,梅核可用作制活性炭的原料。梅酸还可作为媒染剂,以之染布,久不褪色。我国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很多中国名花早已蜚声国外,而花虽小,但香韵隽永的梅花却未受重视。现在,经过十多年来全国各界的努力,中华梅花的春天即将来临 让我们张开双臂迎接梅花事业春天的到来

参考文献]

-马库斯·坎利夫等.The I iterature of the U.S[M].北京:美国大使馆文化处,1985

[3]张伯香.英美文学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4]A.T.鲁宾斯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 997.

神话传说与中国文化

设计与中国文化

围棋与中国文化

易经与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与管理

孔孟之道与中国文化

“师”与中国文化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

《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梅与中国文化
《梅与中国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