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2020-03-03 20:01: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绪 论

第一章当代文学总论

第一节中国当代文学的时代特征贴近政治

一.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二.从“文艺为政治、为工农兵服务”到“文艺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

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潮流现实主义

一.十七年里,现实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十年中,遭到空前摧残。

二.70年代后期,现实主义开始复归。此后,又在借鉴、吸收其它创作方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

第三节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向多元开放

一.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与贯彻、1961—1962年文艺政策的调整,都曾促进文学的活跃。

二.进入新时期,当代文学终于开创并巩固了多元发展的格局。从文学的功能观到创作观、形态观,都日渐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第二章 当代诗歌

第一节 当代诗歌概述

一、建国后十七年的诗歌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反右”前后):以颂歌为基调。如《新华颂》、《上海的夜歌》、《玉门诗抄》、《天山牧歌》等。“双百”方针提出后,诗歌表现领域扩展,更有针砭时弊之作,如《草木篇》、《养花人的梦》。

2、第二阶段(“反右”以后“*”前夕):以战歌为基调。一度,“大跃进”民歌迎合了社会上的浮夸风。50年代末、60年代前期,贺敬之、郭小川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占据本了诗坛的大半壁江山。此时,长篇叙事诗的勃兴也引人瞩目。有《将军三部曲》、《复仇的火焰》等。还有李瑛、严阵等诗人致力于寻找和渲染生活的诗情画意,制造优美的诗歌意境。

二、“*”时期的诗歌

1、公开诗坛

2、地下诗坛:“白洋淀诗群”。

3、**诗歌:以多种诗体,表现“爱与恨”的主题

三、新时期的诗歌

1、诗歌现实主义传统得到恢复(70年代后期),如《一月的哀思》等。

2、诗歌创作表现为多元发展(80年代以来):一方面,“朦胧诗”崛起,以舒婷、北岛、顾城等人为代表。另一方面,现实主义诗歌继续存在:以艾青、公刘、白桦、流沙河为代表的老年诗人,以雷抒雁、周涛、杨牧、叶文福为代表的中青年诗人,继续坚持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又出现了新生代诗歌。

第二节郭小川、贺敬之的诗歌创作

一、郭小川的诗歌创作

1、革命战士的激情

2、独特新颖的想象:《甘蔗林青纱帐》艺术想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大幅度跳越。

3、不拘一格的诗体形式:①楼梯式《致青年公民》;②民歌体《林区三唱》;③新辞赋体《甘蔗林青纱帐》。

4、比兴、对仗等多种艺术手法的并用:这在《林区三唱》等“民歌体”诗中表现得较充分。

二、贺敬之的诗歌创作

1、既有抒情短诗: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景出发,表现诗人真挚的感情,如《回延安》、《桂

林山水歌》等。意境幽远,有民歌风味。又有长篇政治抒情诗:这些作品气势浩大,洋溢着政治激情,有较强的宣传鼓动作用,如《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

2、善于表现重大政治题材和抒写重大政治主题;结构上显示出大开大合之势、联想丰富、意境深远;抒情主人公“大我”是个体与人民大众的统一;采用古今中外多种诗歌体式,并使之为抒情表意服务。

第三节新时期“回归诗人”的创作

一、概述:“回归诗人”是指那些在50年代“胡风事件”和随后“反右”运动中受到放逐,到了70年代后期又重返诗坛的诗人群体。如“七月派诗人”牛汉、绿原、曾卓及“右派”诗人艾青、公刘、白桦、流沙河、邵燕祥等。

二、艾青的创作:抒情中凝结深刻的哲理;艺术上追求高度灵活自由的散文美。如17年间诗作《礁石》、《维也纳》及新时期诗作《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光的赞歌》、《鱼化石》等。

第四节朦胧诗人的创作

一、概述:朦胧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高扬诗人的生命意志和主体意识;注重以新奇的想象、丰富的意象、具象的象征来抒写现代人的情绪。

二、舒婷的诗作

1、思想情感: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神女峰》等;对母亲、土地、祖国深深的爱,如《呵,母亲》、《土地情诗》等;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如《流水线》等。

2、艺术追求:艺术视角由外部事物的客观描绘转向内心世界的动态刻画,诗的重心由表现客体真实转向表现主体深层的复杂情感;以暗示和象征取代直接显示和明喻;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代替了对景物和情节的具体描述,意象的模糊暗示代替了形象和旨意的明确性。这就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第三章当代小说

第一节当代小说概述

一、十七年的小说创作

在高唱颂歌与战歌等时代主调的同时,也有干预生活、体味人生的若干变奏。

1、短篇小说

建国初,《关连长》、《我们夫妇之间》、《在洼地上的“战役”》等作品拓展了当代文学的题材。

50年代中期,《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红豆》等作品亦突破了种种禁区。

60年代初,出现了一批历史题材小说,如《陶渊明写挽歌》等,引人注目。

2、长篇小说

建国十周年前后,长篇小说空前繁荣。除“三红一歌”外,尚有《创业史》、《山乡巨变》、《上海的早晨》、《李自成》(第一卷)等。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有所拓展。

二、“*”时期的小说创作

以“手抄本”形式出现的《第二次握手》等小说,是特殊年代不可多得的较好作品。

三、新时期的小说创作

1、沿着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文学呈线性向前发展

新时期之初,文学创作经历了伤痕文学(《班主任》等)→反思文学(《剪辑错了的故事》等)→改革文学(《乔厂长上任记》等)三个阶段。

2、现代主义等浪潮冲击文坛,文学呈扇面展开

小说从主题内容到表现形式,都逐渐趋向于多元化。比如:

文化寻根:韩少功、阿城、王安忆等人的作品

市井生活:邓友梅、陆文夫、冯骥才等人的作品

乡土风情:汪曾祺、贾平凹等人的作品

军旅文学:徐怀中、李存葆等人的作品

历史小说:姚雪垠、凌力等人的作品

先锋派:苏童、余华等人的作品

新写实:池莉、刘震云等人的作品

新体验:毕淑敏等人的作品

第二节赵树理、茹志鹃、杨沫的创作

一、赵树理与《登记》、《锻炼锻炼》

1、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和深刻性

2、运用我国民间文学的传统写法

二、茹志鹃与《百合花》

1、选材上,以小见大,反映时代风貌。

2、表现手法上,善用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三、杨沫与《青春之歌》

真实再现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青年走向革命的典型过程。

第三节高晓声、路遥、蒋子龙的创作

一、高晓声与《李顺大造屋》、“陈奂生系列”

1、把中国农民命运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的曲折历程相联系

2、擅长刻画中国农民异常宝贵又不乏悲剧色彩的灵魂。

3、笔调幽默,细节精妙。

二、路遥与《人生》、《平凡的世界》

1、通过对高加林悲剧原因的开掘,展示丰富的社会、历史、人生内容。

2、作品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精细的风俗描写。

三、蒋子龙与《乔厂长上任记》《燕赵悲歌》

1、较早反映城乡改革及其艰难性

2、为文坛奉献了一批新时期开拓者形象。

第四节王蒙、冯骥才、刘震云、毕淑敏的创作

一、王蒙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蝴蝶》等

1、始终关注现实,勇于干预生活

2、从严格的现实主义到借鉴现代派手法

二、冯骥才与《神鞭》、《三寸金莲》

1、对民族传统文化历史作全方位的审视

2、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三、刘震云与《一地鸡毛》、《官人》等

1、平民意识

2、以反讽的方式,作冷静、深刻的揭示和批判

四、毕淑敏与《昆仑殇》、《预约死亡》

1、主人公:社会生活中的小人物

2、主题:生命与死亡

第四章当代话剧文学

第一节当代话剧文学概述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50年代前期:新老作家,一起上阵。如《龙须沟》、《万水千山》及突破公式化、概念化老套的“第四种剧本”。

2、50年代后期:回避现实,专注历史。《关汉卿》、《蔡文姬》、《胆剑篇》、《红色风暴》、《东进序曲》等,均塑造了成功的艺术形象。

3、60年代前期:作品不少,一个基调。《霓虹灯下的哨兵》等,都紧绷阶级斗争的弦,把提倡艰苦奋斗、发扬革命传统放在首位。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

话剧园地一派凋零。

三.社会主义新时期

1、新时期初,话剧创作以题材内容上的揭露与反思为主要特色。社会问题剧成了创作的中心,历史剧也突现着现实意义。创作方法仍坚持的是现实主义。如《丹心谱》、《于无声处》、《报春花》、《血,总是热的》、《王昭君》、《大风歌》、《曙光》、《报童》、《西安事变》、《陈毅市长》等。

2、80年代前期,话剧创作并演出都呈不景气趋势。理论界开展“戏剧观”的大讨论。创作上出现三个方面的探索与创新。一为内向化,如《绝对信号》、《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运用多种手段与形式,将微观的人物内心世界放大表现。二为哲理化,如《车站》、《魔方》,探索、运用艺术抽象形式与象征手法,以激发读者或观众的想象与思考;三为综合化,如《野人》,《 W M(我们)》横向借鉴绘画、造型、音乐、舞蹈、传统戏曲等形式,来扩充戏剧表现生活的容量。

3、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突出了艺术审美的文化视角。一方面,有《天下第一楼》式的剧作,继承传统写实风格;另一方面,剧本结构、舞美设计、表演方式、剧场构筑等多方面的探索仍在继续和深化。此时,获得较大影响的剧作有《狗儿爷涅》与《桑树坪纪事》等。

第二节老舍及其剧作

一.《龙须沟》

该剧凭有血有肉有独特命运的人物取胜。采用烘托、对比的表现方法,让剧中的每一个人都与沟有关系,借此展示沟的今昔形象,以突出歌颂新中国的主题。

二.《茶馆》

1.《茶馆》人物众、事件杂、矛盾冲突多,但没有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和矛盾冲突的中心人物。通过对旧时代腐朽、黑暗、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的展示与否定,揭示出只有共产党领导和革命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真理。

2.成功塑造了王利发这个贯穿全剧的线索式人物。

3.语言精练、诙谐、富于个性化,借此,能在第一幕中就迅速勾画出众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并展示丰富多彩的戏剧场面和出现高潮的戏剧冲突。

第三节《关汉卿》与《蔡文姬》

一.《关汉卿》

1.该剧以杂剧《窦娥冤》的创作、演出、影响的全过程为中心线索,设置冲突,展开矛盾,刻画人物。

2.关汉卿是剧作的中心人物,他那坚持为民请命的斗争精神,“铜豌豆”性格与艺术家创作激情是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逐一表现出来的。此外,朱帘秀侧面烘托,叶和甫反面对比,也进一步突出了关汉卿的性格特征。

3.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与浓郁的抒情风格,是该剧艺术上的突出特点。

二.《蔡文姬》

1.作者明确宣布:“我写《蔡文姬》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替曹操翻案”。

2.作者为曹操翻案的意图是通过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思、先虚后实的艺术手法和组织尖锐的戏剧冲突表现出来的。该剧具有浓郁的诗情和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

第四节继承传统与借鉴创新

一.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

过该剧被视为新时期话剧继承传统的典范之作。师承《茶馆》的写实与京味风格。亦成功塑造卢孟实等人物形象,引发观众的共鸣。

二.高行健的《车站》

该剧只有一个场景,不分场次;剧中两人或多人同时说话,被作者称为“多声部”;从剧名、场景到音乐,都具象征性。该剧引起评论界的不同反响。

第五章当代散文

第一节当代散文概述

一.十七年的散文创作

1.报告文学在建国初主要表现为从战地报告(魏巍的朝鲜通讯)到工地报告(李若冰的工业战线报告)和农村报告(秦兆阳的特写)。其主要内容是对新生活和英雄人物的歌颂。“双百”方针提出后,亦有“干预生活”的“批评特写”。60年代初,兴起“人物报告”,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

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前期,艺术散文较为兴盛。代表作家有杨朔、秦牧、刘白羽、吴伯箫等。他们致力于时代精神与散文特质的结合,在构思和语言上刻意求工,却不免有人为的做作。

二.新时期的散文创作

新时期的艺术散文创作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报告文学,已具独立之势。

1.艺术散文从政治反思到文化反思,进而以个性张扬为内核,以品格的真诚,形式的自由多样为特征的“五四”散文传统得以被重新认识并切实加以继承发扬。如巴金、孙犁、杨绛、贾平凹、张承志、史铁生、余秋雨、王英琦等人的散文。

2.70年代末,报告文学创作出现一个高潮。一方面是正面报导知识分子、各界名人;另一方面是反映重大事件,并指斥时弊。80年代中后期的报告文学再起高潮。在艺术思维、结构框架、文本风格诸方面都发生了许多明显的变化。主要为从单一视角到全景观照,从单向思维到“全方位”反映社会生活,从“小说化”“散文化”转为“学术化”、“报告型”,从写一人一事转写人物群像、重大问题和事件的宏观展示,即所谓“全景式”,极大拓展了报告文学艺术思维的空间。

第二节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

一、杨朔的散文创作

追求诗化。主要表现为通过一事或一人来寓意某种时代精神,即:物人理的模式。减少客观写实部分, 增强景物描写和主观抒情, 由实而虚,由描摹而上升象征。在追求象征时尽量在情致的曲折过程和丰富的层次上下功夫。

二、秦牧的散文创作

在叙事、抒情的同时还注重议论,并有知识小品化的倾向。其特点是努力将时代精神阐发得生动、富有情趣。

三、刘白羽的散文创作

往往选取诸如长江、日出等壮美的景物作为象征的载体。由形象产生联想,由联想引发议论,点出形象的象征意蕴。被称为诗意与政论的融合。

第三节巴金、孙犁、贾平凹、余秋雨的散文

一、巴金的散文创作

新时期的代表作是《随想录》。特点是,带着强烈的自审意识参加民族历史的反省,将个人批判和社会批判结合,在揭示“*”的荒唐和残酷时,往往联系自己的灵魂加以无情解剖。在艺术上,不事雕饰,无论抒情、叙事、议论,皆信笔而书,娓娓而谈,于质朴中显风华,平淡中藏深味。

二、孙犁的散文创作

对故土人事、战争岁月、同志友情、个人生活的回忆,构成孙犁新时期散文的重要主题。在对人生反思中体现出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体察和儒释道文化的沉积影响。文笔质朴。在现代语中适当揉进文言成分、骈文句式,使文体古朴、典雅。

三、贾平凹的散文创作

将哲理感悟、人文精神渗入生活情趣、世俗百态之中,如《丑石》、《秦腔》、《弈人》、《闲人》等。被称为“风土散文”。

四、余秋雨的创作

借山水风物探求民族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精神及知识分子的人格构成。艺术上表现为理性思考的凝重沉厚与艺术想象的诗性激情的有机交融。

第四节徐迟、钱钢的报告文学

一、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

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真实可信、生动可感的正直科学家形象。对“*”作了出自直觉但合乎民心的反思评价。艺术上激情与理智统一,善于运用象征及拟人托物手法,语言华美、精警。

二、钱钢的《唐山大地震》

属“全景式”报告文学作品。结构精巧,材料翔实,多角度,多侧面表现和思考人类、社会问题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

自学内容:

阅读大纲涉及作家的主要作品;阅读有关这些作家及其作品的评论

主要参考书目: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刘锡庆(主编):《新中国文学史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流派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提纲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