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当代文学经典与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13 08:00:55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新媒体与当代文学心得体会

新媒体与当代文学结课心得

03212726 叶广宇(17小组成员)

这学期稀里糊涂地选上了新媒体与当代文学这门选修课,开课之前也不知道这门课是干什么的,后来听老师讲了讲,才知道主要是讲新媒体下产生的当代文学。原来一直没有过当代新媒体文选这个概念,觉得是写了骗骗小孩子的东西,现在才意识到,不经意间,它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部分了。

说来也巧,假期看了《相爱十年》这部电视剧,觉得还不错,感觉是国内近几年拍的为数不多的贴近生活的好剧。看完电视剧,回想整个剧,觉得其实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故事,也就是一个很平凡的故事,故事里的人也是那么平凡,让你恍惚间觉得,他们似乎,就是你身边的人。后来了解到这部电视剧是根据小说《天堂在左,深圳向右》改编而拍的,于是在地铁里各种间隙的时间读完了这部小说。读完原著,觉得电视剧还有很多地方欠佳,比如肖然的绝望与阴郁,对于韩灵的种种纠缠与心理上的矛盾。

再到后来,陆续读了《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原谅我红尘颠倒》这两部小说。都是出自慕容雪村之笔。说来也巧,后来在课上,老师着重介绍了慕容雪村的作品。慕容的三部作品都是讲述城市喧哗中迷失的三个主角,金钱,权利,利益,女人…这些看似华丽的东西,让陈重,魏达,肖然他们疯狂追求,却又在最后,迷失在自己一直的追求中。

对于作品的看法,我觉得慕容应该是仔细观察过他们这一类人的生活,或者说身边的朋友有过类似经历(只是个人猜测)。三部作品涉及到三个不同的行业。法律,经商,白领。都是社会的中上层。他们有着自己的小聪明和自己内心的偏执,却又控制不住自己,拥有了很多,却又空虚,长期纸醉金迷,最后却沉沦于空虚和空洞。我想这是现在很多当代人的毛病。虽说有yy成分,但是总体上还是很能反映生活的。毕竟,偶尔用夸张的手法,是能够让作品更加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但三部作品都是同一个套路,让我不禁觉得慕容是不是仅仅只擅长写这种类型的作品,比较别的作品我没读过。但这三部被认为是他的经典之作。个人觉得,文学的作用就是用来反应生活。一切都离不开生活,我们不能把当代文学和近代作品德纯文学性对比,时代不同,人们的想法也不同。这是个什么都很快的时代,纯粹文学性的东西,大部分人都消化不了。我们无法再像上一辈大师那样,潜心研究纯文学。所以这个时候文化就要与时俱进了。文化和文学不是死的,它应该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并用其多样的影响力来影响我们当代人。而在新媒体时代,随着媒体的不可离开性,将文学贯穿于媒体是必然的。但网络上的小说的确太多,容易让人鱼目混珠,一切都更自由。随着我们信息量摄入的增大,筛选信息的能力对我们来说也是越来越重要。

文学与新媒体的结合当然是好事,但多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味的沉醉于没有营养的小说,修仙,yy,穿越等类型的小说只会让自己陷入虚幻之中,分不清现实和虚拟,就适得其反了。三观不正毁一生。希望我们都能在新媒体这个鱼目混珠的时代里,找到自己的启发。

推荐第2篇:当代文学与生活

当代文学与生活

当代文学与生活

文学对于我来说既简单又模糊。简单的时候,它用一句话就启发了我对于生活的认识,那时它就像一位挚友,总在我最迷茫、最孤独的时候轻轻的抚慰我的肩膀,给我力量和勇气。文学,是一个太广阔、太深邃的词语,在我的生活中,接触更多的应该是文字。

小时候,学文字,中文,只是学语言,以便我们自己看的懂字,和别人进行交流,方便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等自己长大成人后,再看文字,就会发现它的无穷的力量。

首先是美的力量,一篇优美的文章绝对可以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让你一口气看完,走进笔者的内心世界,随着笔者去感受美食,去感受山水,去感受大自然,去感受城市,去感受乡村,去感受人世间的人情世故,去感受不同的人生,去感受不同的思想,去感受不同的灵魂。

有些食物没有吃过,但是看到一篇美文后,就仿佛看到了、闻到了、吃到了;有些山水没有去过,但看过一篇美文后,仿佛就去过了,已经感受到了那秀美或壮丽的山水;有些城市没有去过,但看过一篇美文后,仿佛就去过了,人文景观就像在眼前一样;有些乡村没有去过,但看过一篇美文后,仿佛就去过了,那绿绿的麦田,那黄灿灿的油菜花就像在眼前,伸手就可以摸到;有些人没有遇见过,有些事情没有经历过,但是,看过一篇美文后,就仿佛遇见过了也经历过了一样;有些人生没有体会,但看过一篇美文后,仿佛就体会到了其中的酸甜苦辣;有些思想没有触动过,但是看过一篇美文后,就仿佛触动过了;有些灵魂感受不到,但是看过一篇美文后,就仿佛感受到了。

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让你穿越时间和空间,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去体会,去触摸那景、那人、那事。

当代文学与生活

文字可以唤醒一个人的灵魂,尤其是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一个优秀的思想,可以唤醒一个人,拯救一个人,帮助一个人,扶持一个人。

文坛巨匠鲁迅先生,最开始的时候,公费去日本学习医学,以非常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国,准备报效祖国,但他发现,拯救一个人的肉体,并不一定能拯救这个人的灵魂,就算把一个人的身体治好了,这个人的思想,灵魂,也还可以是不健康的,是病态的,是用医术治疗不好的,挽救不过来的。于是,在行医几年后,他毅然弃医从文,放弃了自己辛苦学来的医术,开始以文字为伴,用文字的力量,去挽救人,拯救人的灵魂。

他是正确的,因为,以后的事实证明了,他这种文字的力量,对人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他的医术对人的影响。他用文字承载自己的思想,然后去拯救人的灵魂,这是比医治别人身体更高的层次和境界。于是,他拿起笔,拿起纸,以文字为伴,用文字的力量,去拯救人,去治疗人。而结果,他用自己的文字不仅影响拯救了他那个时代的人,甚至多年后,他的思想,他的灵魂,还影响到了我们。

如果,他就当他的医生,看病救人,到他生命结束,救的人,也还是有限的。但是,他以文字为伴,拯救影响了多少代人,而且还会这样,一直,一直,影响下去的。

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和空间,去给人的灵魂以力量。在这个灵魂的国度里,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时间,不分空间。只有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字本身并不自带力量,但文字作为意义的载体,承载了可以磕碰出思想火花的燧石,必定会对每一个用心阅读它的人产生作用从而显示出其威力,这却是人已皆知的一个事实。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在文化日益走向多元化,而且也渐次失去轰动效应的今天,不要说已经很少能够产生真正的文化巨

当代文学与生活

匠,即使真正的巨匠在世,恐怕也再难施展呼风唤雨的大能耐,日渐走向轻薄,实属文字的新命运。

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并不意味着可以简单论断,文字真的意义虚无,纯粹成了可以扫地出门的残渣废料。或者如飞扬跋扈的政客,只把它当着装饰门面的彩饰,偶尔情愿才捋几把过来堆叠五颜六色。

我要说,真正真善美的文字,正如可以哺育万物的朴实土壤,正以它苦心酿制的精神养料滋养着我们的良心,让这个物质过剩的年代我们的良知,不至于被那挤满肚囊的肥肠所挤光。

我要感谢那些真心投入文字的修行,在文字的田垄上用心耕耘的人。正因为他们坚信春风化雨里滋生根须,凄风苦雨里伸展枝叶,只要经心经意的栽种修剪,生命意义的蓓蕾必然能够经时开放,文字其实就可以长成我们生命的脊梁。

曾有一位文学老者说过:人来世上,都想刨挖点什么,财色权情各有所好,可这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可不朽者,当在文字的经营,即使成不了气候,至少可让自我精神富有,何乐而不为呢。而他也在用心而为着。

崇尚文字的魅力,积攒文字的力量,坚信一份守护在人生漫漫长途中的意义,在文字的田垄上一路用心走过,凄风苦雨中内心也有阳光的温馨,春光明媚的日子也就能够时时与我们牵手。

文字的累积和升华就变成了文学,而文学对生活的影响就是全面而复杂的,关于文学对生活和社会影响的讨论和辩证也是众说纷纭,从来没有停止过。

我接触真正文学作品和理解文学是在高中的时候,在图书馆里,在一处只剩少数几本书的角落,我随手拿起了一本书名叫《许三观卖血记》的书。在嫌弃了许多本书之后,我最终选择了这本外表看起来非常朴实的书。

以前我看书有个毛病,就是常常在阅读完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之后,却忘却了作者的名字,但这次

当代文学与生活

的阅读却让我深深地记住了“余华”这两个汉字。我可以一辈子记忆犹新地指证余华:就是这个男人,是他让我从新认识了文学。这是一次不同以往的阅读经历,《许》所透露出来的幽默智慧和语言张力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更为重要的是它使我懂得了那种伴随着苦难的乐观。

带着对余华的崇拜,我重读了他那些迷人的艺术随笔和部分演讲稿,包括《否定》、《字与音》、《灵感》、《文学中的现实》等。之所以在这里使用“迷人”的修饰,完全是出于直觉,我指的是这些作品丰富的启迪意义。在演讲稿《文学中的现实》里面,他用两个例子来说明了什么表达才能建立起文学的现实。一个是两辆卡车在国家公路上迎面相撞,另一个是一个人从二十多层的高楼上跳下来。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记者的报道也同样是“陈腔滥调”。但作为一个优秀的小说家,余华注意到“两辆卡车相撞时,发出巨大的响声将公路两旁树木上的麻雀纷纷震落在地;而那个从高楼跳下来自杀身亡的人,由于剧烈的冲击使他的牛仔裤都繃裂了”。如此细致入微的观察显然是文学叙述区别与一般写作的必要条件。余华告诉了我“这就是为什么生活和事件总是转瞬即逝,而文学却是历久弥新” 。

长久以来,这些不同的阅读经验和感受正悄悄地改变着我的生活习惯和趣味,文学让我明白了人类普遍的存在状态以及他们内在的流动景象。 但是现实也让很多热爱文学的人,开始思考文学在现在的社会和生活中究竟占据了怎样的位置。

文学真的被边缘化了吗?一些作家认为,虽然文学的处境被边缘化了,然而文学的价值却从来没有被边缘化,其实当代中国文学对社会的干预、文学对人民所关心的问题的披露和关注的力度,不比新中国成立以来任何一个时期差。

莫言说,人们可能会注意到当代作家的作品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家作品的区别之一就是在语言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实际上今天的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努力表现个性化的思想,对社会的反

当代文学与生活

思不是人云亦云,从积极配合形势变成直接干预生活。有的作家未必有干预社会的意识,但确实在他们的作品中为人民立言,替人民说话,在无形中反映了某一个群体的共同心声。这样从个人出发的文学创作也就获得了一种普遍性和大众化,也可以说是不自觉地接近了生活、干预了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讲,今天的文学并没有被边缘化,而是更加贴近现实了。

批评家王晓明认为,其实从力度上来讲,当代中国文学对社会的干预、文学对人民所关心的问题的披露和关注,一点儿也不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差。虽然文学的处境被边缘化了,然而文学的价值却从来没有被边缘化。

清华大学教授、作家格非认为,如果与十九世纪文学辉煌时期相比,或是同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相比,今天文学的处境的确是被边缘化了,文学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显著降低了,其实,全世界也都是这样。毕竟,资讯的发达、文化的多元,使得作家垄断信息资源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这个现象很难说是好还是不好,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社会的一种进步。

莫言说,先锋派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在中国的延续,或者说是中国化的西方现代派文学,但是它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年轻作家往往生活积累不够,个人对社会生活的理解还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看法,尤其没有可以形成上升到哲学这样一种思想的高度。由此便造成了他们不仅在技巧上盲目摹仿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手法,在观念上也往往有意识地去摹仿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哲学思想,很多小说里描写的情绪不是中国老百姓的情绪,而是从西方现代派小说里学来的一种“没落的情绪”。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长此以往,中国文学必将失掉自己的个性,失掉中国的文学传统,失掉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法,中国文学无疑将成为西方文学的“翻版”。

当代文学与生活

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说,回过头来看,这个冲击是非常必要的,没有这个阶段的展示,就没有后来的反思。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家意识到,我们应该有带有中国独特个性、鲜明特色和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当代文学。

莫言说,中国当代文学从哪里去继承优秀传统?怎样才能与西方文学分开?答案很简单,只能从自己的历史中寻找。然而,仅仅有“红色经典”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只能是往更深的地方寻找,那就是中国传统的哲学,中国传统的文学„„对于作家来讲,向民间汲取生活的源泉,向民间寻找文学创作的灵感,可能比只是从经典名著里去寻找“真谛”、去寻找“灵感”更加重要,因为文学毕竟是来自生活的。我们的作家应当贴近生活,回到自己所了解的生活中去,深入到社会的下层和最底层之中,与时代、与社会保持一种非常密切的“零距离”接触,由此才有可能提炼出形成中国气派的小说的元素,才能昭示出中国的文化特色。

文学是对生活的援助,是对庸俗生活的一种诗化的关照,也是拯救心灵狭隘的良方,它的价值之一就在于打破生命中的这种僵硬,从而使思维触角向人的内部展开了探索,并触及越来越多的细腻的精神品质。文学作品不仅是各民族艺术瑰宝,同时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没有文学的心灵,是一片干涸的沙漠;没有文学的世界,是一片荒凉的墓地;没有文学的人生,是一段寂寞而漫长的苦旅。文学是沙漠里一片绿洲,文学是墓地里一簇鲜艳的玫瑰,文学是寂寞而漫长的苦旅中一个美丽而耐人寻味的童话。人,不能没有文学。我感谢文学,感谢这个缤纷多彩的文学世界,因为它陶冶我的性情,给我的人生带来欢乐与希望。

推荐第3篇:当代文学

周二专题 目录

大家好,这里是河南科技学院广播电台。

我是大家的老朋友***

大家好,我是***

今天是2012年 2月 21 号,星期二 ,农历一月三十。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明天的天气情况,最低温度℃,最高温度℃ 。 以下是今天的节目预告:

首先为大家带来的是周二的文学专题《目录》

然后是今天的特别板块《好书大家读》和英语板块《英语开心听》。

最后是我们的校园点歌祝福平台《心语如歌》

───────插入继续收听片花背景音乐《》─────── 专题片花:尽揽文字的刀光剑影,纵横艺术的行者无疆;

闲暇静谧的时刻,翻开文学的目录,徜徉文学的天堂。

1大家好,欢迎收听我们的节目,这里是每周二的《目录》,我是*** 2大家好,我是***,今天咱们的文学专题要跟大家谈谈两位著名的也是最近比较热的当代文学女作家。唉,***,你寒假有没有看《金陵十三钗》部电影呢?

1恩,有看过啊,张艺谋最新电影作品,听说前不久还获得了最佳外语片,从摄影和剧情上还是有相当的水准的。内在节奏感控制得很精湛。展现出战争暴力对人的伤害,不一样的视角,一样的深刻。可是,你怎么突然问我这个问题呢?

2那是因为接下来介绍的这位作家就是这部电影的编剧,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严歌岑。也许大家对她还不是很熟悉,可是说到她的作品所拍成的影视作品,大家就不会陌生了吧,她有许多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比如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姨多鹤》,之前看过的《一个女人的史诗》《铁梨花》《少女小渔》等等,而且无论是书还是电影电视剧都获得了读者的好评,也都获奖无数,

2的确都是耳熟能详的影视,其实翻开她的作品,才真正了解了她所要表达的思想,体会到文学之美,这是和电视剧完全不同的感觉。

1是的,这也是我们要为大家介绍的原因了。其实都说一个作家的作品风格跟她的经历分不开,严歌岑可以说是前半生戎马中国,后半生寄居海外各国,生于上海的她,从小受到文化熏陶和良好教育,在十二岁时加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舞蹈演员,在祖国大江南北奔波巡演。20岁时,严歌苓在对越 自卫反击战中担任战地记者。那些伤员对生命的渴望,深深震撼了她。从此,她成了各种反战活动的积极分子。

2我想这也是她后来的作品多写战争的原因吧,敏感细腻的思维让她在之后的写作中越来越表现出超凡的艺术才能,在国内成名后赴美留学,之后可以说是游走于中西方文坛,

1是的,在国外出版的一些作品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的中国文字的美丽正如她说的“中文是一个这样美丽、古老、含蓄的语言,如果用中文写的那么直白的话,他就不可能是好文章。中国老说文贵于曲,人贵于直。而英文过于含蓄就不行了,正因为对中西方文化的通透,也使她身兼好莱坞编剧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奥斯卡最佳编剧奖评委。其作品被翻译为多国文字。

2其实看她的作品,好多可以说是以真实取胜,许多故事看似平铺直叙却最打动人心

1恩,有人评价说是她写的书是“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她的小说以刚柔并济、极度的凝练语言,高度精密、不乏诙谐幽默的风格为内在依托,与其犀利多变的写作视角和叙事的艺术性成为文学评论家及学者的研究课题,在多个国家已开展严歌苓文学研讨会。其作品无论是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折射出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识等。

───────插入继续收听片花背景音乐《》───── 2刚才咱们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作品,的确是具有很高的艺术创造性,其实她创作的“扶桑”,“多鹤”等主人物也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文坛全新的文学形象。

1就拿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姨多鹤》来说,日本人多鹤默默而固执地以“整洁、较真”等品质影响着这个家庭,而朱小环等张家人则以 “随遇而安”、“凑合活着”等生活理念改变着多鹤。残酷无奈而又充满吸引力的生活因着他们善良的本性使他们活成了不能分开的一家人。

2是的,不仅是电视剧,这本书也是获《当代》长篇小说“五年最佳小说”,收录新中国6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严歌苓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和体贴,以对中国当代史的深入、精到的把握,以一个跨国作家的宽阔视野,以及对人物命运深入、合理的推演,将一个身份暧昧难名、生命曲折跌宕的日本女人的在华故事形象生动地展现给了我们,显现了人性与生活的复杂与魅力。

1同样是一位海派文学传人,同样是中国文坛的一朵奇葩,同样被称为当代张爱玲,她的作品和严歌岑又有什么不同呢,接下来就为大家解读一下著名作家王安忆。

2王安忆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54年3月生于南京,次年随母亲著名作家茹志鹃迁至上海,在十年的*中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期 1978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平原上》。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

1不知道大家读没读过王安忆的小说,但是大家对她的作品肯定也是早有耳闻了吧,陈凯歌的电影《风月》就是改编于由王安忆的小说。而长篇小说《长恨歌》除了由香港知名导演关锦鹏拍摄成电影外,也多次被改编成电视剧,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可以说是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啊。

2是的,她的小说读来就会发现多以平凡的小人物为主人公,注重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经历与情感,挖掘生活,在艺术表现上,她的早期小说多感情抒发,近期创作则趋于冷静和细致。

1是啊,不知道你发现没有,王安忆小说中的叙事人称全是以第三人称出现,这种叙事方式本身就很明显。

2这个我想大家都知道,第三人称叙事的特点就是使得作家可以任意对她的男女主人公善恶美丑在一种十分理智的情况下进行道德评判,这种异常清醒的把自己完全凌驾于作品意蕴之上的历史性观照,使叙事者完全变成了真理的缔造者。

───────插入继续收听片花背景音乐《》─────

1欢迎回来,我们从王安忆的作品里可以感受到一种宽厚的爱,她往往赋予故事中人物“英雄性”,来表现人物美和善良。以敏感和高超的领悟力来控制故事微妙的气氛发展以及人物的心理变化。看似讲的都是平常故事,柴米生计,却表现出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及本体世界的关怀,也使她的作品具有了超乎寻常的意义。同时作品中时刻有女性的温柔体现,连同谨慎内省多思的品格,我想这大概就是她作为文坛一个特立独行的异数存在的原因吧。.

2你刚说到一个词,特立独行,的确是这样,正如王安忆自己也说:\'在八面来风的环境中,知识分子应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她说作家应有艺术理想,一味作风花雪月颂是浪费才华和经历,或者是缺乏艺术理想。是很有自己思想和风格的一位作家啊。

1是的,看来王安忆的创作已经走出了小我。一个作家如果只从极个人的悲欢出发,那纯粹是雕虫小技了。而现在她的创作已到了思想收获的时节。

2其实有专家就说了,从她的中篇小说《叔叔的故事》开始,王安忆的创作就在自己的基础上有了大的飞跃,可以说她确实让自己变得大气,深沉多了。如果一个作家放弃了她的思想追求,就自然会落后于时代,特别是在当下,更不能放弃作家对生活的参与和思考。

1是啊,好了,这一期的文学就谈到这里,我们下周再见!

───────插入继续收听片花背景音乐《》─────── 特别版块 《》

1 今天的文学小版块就让我们来关注一下近期新浪读书2011年度“十大好书”评选活动吧。

2 恩,在今年的十大好书排行榜上,探讨中国经济及个人对变革应对的《寻路中国》领跑榜单,其他好书有是《百年孤独》、《资中筠自选集》、《史蒂夫·乔布斯传》《春尽江南》、《自由在高处》等。

1 依榜单来看,入选的图书除《史蒂夫·乔布斯传》、《百年孤独》外,多以民生的角度切入,或正面或侧面的观察整个人类社会的各种问题,用文学的眼光,以更务实的态度看待文学的真正价值,“民生”已然成为榜单的年度关键词。

2 是的,榜首《寻路中国》的脱颖而出主要是缘于《纽约客》驻华记者彼得·海斯勒(以中国道路为切入点,实际观察了道路设计、交通等和民众生活的细节关系,凭借对切身体会丝丝入扣的细致描述,也是表现出了对民生关注的强大力量。

1说到《寻路中国》这本书,它是根据《纽约客》驻北京记者彼得·海斯勒,在2001年到2007年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而写的。《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作者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作者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插入继续收听片花背景音乐《》─────── 英语版块 《英语开心听》

1Hello,everyone, welcome to today\'s English small piece, \"English happy listen to\", I be anchor * * *

2I am your good friend * * * This iue of the program want to and you talk about several famous movie of the original works

1是的,谈谈几部我们熟知的电影原著。 2首先要介绍的第一本书名叫《一天》,这是个又文艺又浪漫又爱情的电影。literary and romantic and love of the movie.可是当我读原书的时候,发现这本书是比我想象要现实得多的书。Love is not theme, the two story background character is very different the but again faint of the growth of the people are attracted to each other and struggle are the 20 years of the most impreive factors.爱情其实不是主题,这两个身世背景性格非常不同却又隐约互相吸引的人的成长和挣扎才是这二十年的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因素

1第二本书是《国王的演讲》,说到这,往往不可避免地要对比今年大热的同名电影。二者孰优孰劣呢,我想对这种经典作品来说,真的是各有千秋。Whether a book or movie is different,It looks like, you must have some idea right, that for us about the contents of this book it。我没看过电影,但我认为,一本好书单凭文字刻画的力量也能够轻松超越更为生动的影像与声音。 I haven\'t seen the movie, but I think, a good book for a single words describe the strength can also easily transcend more vivid image and sound.

2《在云端》该书的英文原版推出时恰逢金融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如何实现经济的软着陆一时间也成为了媒体热门话题,Media hot topic,对于那些居住于大城市里的人们来说。几乎很少有人有时间能够去思考自己生活的全部意义。For those who live in the big cities of the people, down-to-earth and clouds form they soar nearly daily life of all.Few people have almost time can go to think about all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

1Ideal and reality is difficult to balance,There is a saying well, life is a unknown destination travel, most of the time, we don\'t know what the future will meet next.But sometimes, we just run, but forget the meaning of travel.理想和现实很难平衡,有句话说得好,人生就是一场未知目的地的旅行,更多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接下来会遇见怎样的未来。只不过有时候,我们只是一味的狂奔,却忘记了旅行的意义。

2好了,今天为大家介绍了几本被拍成电影的好书,我们下周再见。

1Well, today program here, goodbye

────────插入继续收听片花 背景音乐《星光》────────── 用动听的歌声传递你温暖的祝福,用真诚的语句道出你纯朴的心愿。欢迎大家继续收听校园广播,下面是我们广播电台的点歌祝福平台《心语如歌》。每天的 这个时候让我们用音乐为你送出祝福。欢迎大家在前一天晚上的7:30到9:30前来新行政楼1305室为你的朋友们送一首动听的歌表达你的祝福。

1、

2、

3、

(以上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本期节目编辑:***。播音:***。导播:***。指导老师:李艳丽老师。感谢您的收听,科院广播,有你更精彩,让我们明天再见。)

推荐第4篇: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和提示

首先要全面阅读当代文学教材,对基本的文学历史知识进行掌握。对应该阅读的作品进行阅读。以下的整理为知识要点,不可作为所谓的标准阐释。对文学现象的理解和阐释应该在尊重作品和基本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发挥学者自身的切实艺术体验与创造性的主观认知。不可为任何僵化的既成观念全面左右。

1谈谈你对新写实小说的理解。

八十年代中后期兴起的一股小说潮流,特征是作家冷静客观地还原现实生活的原生状态,描写普通人的生存困境,体现了强烈的生存意识,代表作家:方方、池莉、刘震云等。

2以作品为例,分析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兴起的一股诗歌潮流,特征是诗歌张扬“自我”和“个性”,反叛传统表现方式,大量运用隐喻、幻觉、变形、整体象征等现代艺术技巧,追求诗意的朦胧多义。代表作家:舒婷、北岛、顾城等。

3细读作品——残雪的《山上的小屋》

作家将现实与梦幻加以“混淆”,以精神变异者的冷峻感觉和眼光,创造了一个“恶梦”的世界,以亲人之间的怪异感受,展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对立、冷漠、敌意,“我”不断反抗,但没有唤起任何的关注与改善。

4《锻炼锻炼》的现实主义成就

(1)自觉站在民间立场,描绘本色的农民生活,敢于展示真实的农村生活场景。

(2)对农民思想觉悟状况,保持清醒的认识,表达个体对建国后农村问题的切实感受和思考。

5细读作品——《茶馆》的艺术特色要点

(1)采用“图卷戏”的结构方式,通过老北京裕泰茶馆展开的三幕戏反映三个时代;(2)生动的人物塑造艺术;(3)富于”北京味”的语言艺术。

6秦牧散文的创作特征要点

秦牧散文的写法,是杂文和随笔的调和。文章有清晰的观念框架和论证的逻

辑线索,联想丰富,谈天说地,表现了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的融合。 7第一次文代会

第一次文代会于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会议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起点,实现了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文艺队伍的会师。会议把延安文学所代表的文学方向指定为当代文学的方向,确定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

8政治抒情诗

始发于五十年代,在

六、七十年代居大陆诗坛主导地位的诗歌形式。在诗中,诗人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人的身份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述和情感反应,具强烈的政治性和鼓动性。列举代表诗人。

9第三代诗人

80年代中后期,由“第三代”诗人群创作的诗歌,特征是对“反英雄”的人生体验的反复表述;刻意追求的反崇高的冷抒情;反文化的现代口语和语感的应用,列举代表作家作品。

10**诗歌

1976年清明节前后,**广场爆发群众政治运动,诞生了**诗歌,主题为悼念周恩来,声讨四人帮。(2分)它对当代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标志着诗歌现实主义战斗精神的恢复和发扬。(2分)

11《百合花》的艺术特色。

(1).小说选取战争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战地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纠葛这一段小插曲,以小见大,完成对拥军爱民和展现人情人性美主题的开拓;(2).以典型的生活细节和细腻的心理刻划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路历程。

12细读作品——为什么说《随想录》是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1)作品讲真话、抒真情,袒露赤子之心,勇敢探求真理,是对“瞒和骗”文学的有力否定。(2)作品勇于自我解剖、自我反思,并把个人的反思与民族的反思相结合,开创了自我审判、自我忏悔的新风气。

13细读作品——《致橡树》表现了怎样的现代观念和艺术特征?

诗歌通过对理想爱情关系的描写,表现了人格独立、平等、尊严的观念,反

映了人格价值观念的觉醒和新一代女性的自觉和自强。诗歌采用拟物手法,通过几组意象群构成的象征,以具象化的抒情透析爱情。

14比较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艺术特色。

杨朔:善取生活激流中的一朵小浪花,展现时代的侧影,讴歌新生活,赞美普通劳动者,“以诗为文”,在文中营构诗境,追求峰回路转的结构美。

刘白羽:善取鼓舞斗志的“大时代”一角作素材,体现雄壮豪迈的时代精神,诗情与哲理有机结合,笔触粗放,结构多变,语言峭拔,具有瑰丽壮美的散文风格。

秦牧:文章有清晰的观念框架和论证的逻辑线索,联想丰富,谈天说地,表现了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的融合。

15谈谈你对寻根小说的理解。

结合寻根小说的特点:旨在追溯民族传统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或承继,以代表作家韩少功、阿城、李杭育等人的作品为例,阐述寻根小说标志着当代小说生成了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

16细读作品——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作家运用“精神胜利法”,表现了陈奂生肩负的因袭的重负:以愚昧和奴性思想为核心的“阿Q精神”,并通过陈奂生身份的“显著提高”,凸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的集体贫困和农民的封建奴性意识。

17细读作品——闻捷的《苹果树下》

诗中的“爱情”特色:把爱情与劳动、理想、情操紧密结合起来,表现50年代共同的恋爱观和审美追求——爱情依附于壮丽的事业和崇高的理想。艺术处理:富有民族特色、新奇而有趣的生活、劳动场景的描绘;细腻的内心世界的描摹;朴实、明快、传神的语言。

18反思文学

七八十年代之交出现的一股文学创作思潮,“反思文学”对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历程进行全方位的反思,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力图揭示历史悲剧的原因,思索怎样才能避免悲剧重演。列举代表作家作品。

19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指八九十年代的散文热潮中,由一批中青年学者和作家创作的,以

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和对人类生命本体意义的求索为主要内容的散文。列举代表作家作品。

20细读作品——分析《棋王》中的王一生形象

王一生身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具有文化象征意义。在社会*之时,王一生知足于简陋的物质生活,借助象棋,超越了世俗,求得了心灵的清静和精神的自由,表达出作者对传统道家文化的审美观照。

21谈谈你对“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特色的理解。

(1)革命历史小说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胜利。(2)“史诗性”的追求:对“历史本质”的揭示,在结构上的宏阔时空跨度与规模,重大历史事件对艺术虚构的加入,英雄形象的创造和英雄主义的基调。

22细读作品——刘震云的《一地鸡毛》

小林由一个充满理想的大学生变成规规矩矩、毫无自我特色的小公务员,小林梦境的象征意义:庸常无聊的生活严峻性及其对个人精神的磨损,使他们在昏昏若睡的状态中丧失了精神上的自觉,听任自己的精神世界滑向平庸。 23朦胧诗(自己整理要点)

24文化寻根小说(自己整理要点)

25先锋小说(自己整理要点)

26话剧《关汉卿》的艺术特色

1)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想象”(或“虚构”)的历史剧;(2) 塑造了关汉卿这一理想知识分子的形象;(3)“戏中戏”的结构艺术和“以诗入剧”的表现手法。

27“三突出”创作原则 (自己整理)

28全景式报告文学(自己整理)

29伤痕小说的文学史意义(自己整理)

30探索剧(自己整理)

31双百方针(自己整理)

作品泛读:

《干校六记》

《春之声》 《红旗谱》 《青春之歌》 《文化苦旅》 《陈毅市长》

推荐第5篇: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

第一章

7.郭小川从1955年发表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开始,诗人进入了旺盛的创作期。以后他先后写了《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等叙事诗以及抒情诗《望星空》。其中《将军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是建国后长篇叙事诗的优秀作品。

60年代,他创作了《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甘蔗林枣青纱帐》、《青纱帐枣甘蔗林》、《祝酒歌》、《西出阳关》等一批作品,形成了自己雄浑而深遂的艺术风格。

“*”期间,他创作的《团泊洼的秋天》、《祝寿》、《秋歌》,怀有隐忧,深沉而悲慨。

郭小川诗作的总体特色是:具有鲜明的时代光彩,闪耀着哲理的火花。

新辞赋体,实质是诗人郭小川创造的新的诗歌体式。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郭小川不拘一格,对诗歌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曾被誉为“革新能手”。由于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人民的忠诚,在诗作中表现了大无畏的坚定性与乐观主义精神,所以不断奏出了昂扬的旋律,鼓舞广大人民感奋起来,推动历史前进。

在艺术表现上,他创造地继承感物言志的古诗词传统,还就诗的格式进行了各种尝试,楼梯式、自由体、新辞赋体都在他的诗中得以挥洒自如地应用。 12.舒婷主要代表作 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

顾城 主要代表作

《黑眼睛》

《英儿》

《灵台独语》

《顾城诗集》

《顾城童话寓言诗选》

《城》

诗集

《白昼的月亮》

《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北方的孤独者之歌》

《铁铃》

《黑眼睛》

《北岛、顾城诗选》

第二章

1.新中国时期的散文创作特点。

一是总体趋势。一方面是大体上呈现出从朴素到精致,从纪实性到文学性的发展趋势,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却受到社会和政治气候的制约,作家有话不能说也不敢说,直接影响了散文创作的思想深度和艺术生命的发育。

二是基本面貌。50年代初的以抗美援朝和经济建设为题材的通讯报道

三是相对弱势。就散文创作自身而言,它虽有起伏却仍然是不断发展着的,但如果与诗歌、小说、戏剧等其他文学体裁的创作情况相比较,散文却未能产生出有较大社会影响和较高艺术水平的作品。这与“五四”时期散文成就普遍高于其他文学门类的情况正好相反。 3. 散文集

《红玛瑙集》

《海天集》

《秋阳集》

《腊叶集》

报告文学集

《刘白羽东北通讯集》

《环行东北》

艺术特点:

第一,诗意与哲理的有机结合,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这些哲理性的思考,又全都寓于诗情画意之中。

第二,写景逼真,笔调灵活,也是本文的明显特点。作家善于抓住沿江各处景物的特点,生动逼真地写出了长江两岸绚丽多姿的风光。在景物的描写中,作家又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使长江瑰丽的风姿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重点突出,主线鲜明,是文章在结构上的明显特点。此外,本文的语言体现了作家语言的一贯风格:壮美、隽永、雄浑、奔放。在优美的言辞、多变的句法中,令人清楚地感受到革命战士富于进击的磅礴气势。 8.《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晚年的巴金在《随想录》一书中,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丰碑。他对过去的反思,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

第三章

2.反映了当时跨时代的变迁 从清晚到明初刻画了一个阶层的市井 穷人 流氓 商人 衙门 等等 从人物的关系联系到社会在到国家 王掌柜 秦二爷 二德子 唐铁嘴

常四爷 孙二爷 刘麻子

3.《茶馆》艺术成就。

一,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1,给人以希望。2,立足今天,回顾过去。二.塑造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三.语言朴实凝练,具有浓郁的北京口味。四.批判讽刺与赞美同情相结合

7.关汉卿》堪称田汉的绝唱,他以诗的语言,诗的情调与诗的构思,谱出了一曲关汉卿的赞歌.展现了田汉不仅作为一位戏剧家,而且作为一位热情澎湃的浪漫诗人的卓越才华,因此也使该剧具有了浓郁的艺术特色。

一、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浓郁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

三、结构上也线索突出并贯穿始终

四、构思新奇、情节曲折动人,富于传奇色彩。

五、人物形象鲜明并富于特色。

六、剧情与抒情的结合。

七、在历史剧的形式美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以诗入剧。

八、语言方面,唱词极为优美。

第四章

.2.峻青 代表作 《马石山上》

《水落石出》

《黎明的河边》

《最后的报告》

《胶东纪事》(短篇小说集)

《海燕》 《怒涛》

《峻青小说选》 《风雪》

王愿坚 代表作 《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早晨》、

3.李准代表作 《不能走那条路》 《白杨树》、《孟广泰老头》、、《芦花放白的时候》、《信》、《两代人》、《清明雨》 《李双双小传》, 《黄河东流去》

王汶石代表作《边境上》

《少年突击手》

《风雪之夜》

《大木匠》《蛮蛮》《新结识的伙伴》

《卢仙兰》 《黑凤》 《沙滩上》

马烽代表作 《玉龙村纪事》,短篇小说集《村仇》、《太阳刚刚出山》、《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马烽》

6.茹志鹃主要作品:《百合花》、《静静的产院》)、《高高的白杨树》《离不开你》

7.《百合花》的成功主要在于作家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通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肉、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抒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出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8.《山乡巨变》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又增添了邓秀梅、刘雨生、李月辉、“亭面糊”、王菊生、张桂秋等一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亭面糊”这位老农,简直就是《暴风骤雨》中那个逗人发笑的老孙头的亲兄弟,显得十分丰满并富有立体感。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山乡巨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每一章集中刻画一个人物,描写一件事情。作者善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富有个性的行动,突现人物性格。学习古典小说刻画人物的技法明显可见。

《山乡巨变》具有浓郁的南国的地方特色,湖南山村清秀俊美的乡风水色和当地特有的风情民俗,赋予小说一种特殊的文化蕴涵,并创造出令读者心驰神往的优美意境。

周立波是驾驭语言的巨匠,《山乡巨变》中语言洗练流畅,清丽自然;人物对话幽默风趣,含蓄传神。特别是对湖南方言土语的运用,更见语言大家的功力。

9.《青春之歌》正是通过对林道静个人命运、遭遇和归宿的描写,通过对当时形形色色各种类型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描写,既反映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又提炼出革命的思想主题。

在艺术特色上,整部作品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复杂,在处理人物形象时作者避免了简单片面的处理,而是以细腻的笔触伸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中,真实地刻划人物的心理,较为全面地把握了人物的多重侧面,因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10.《红旗谱》表现出成熟的民族风格,在长篇小说的民族化探索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先,在思想内容方面,《红旗谱》描写了三代农民的斗争生活,他们的性格特点、斗争方式无不表现出鲜明的民族色彩。其次,《红旗谱》有朴实明快、浑厚粗犷的民族语言。。再次,在结构布局上,小说采用不同于西方小说的手法,以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手段精心组织全篇,但又没有完全模仿古典小说的章回体写法,而是保持了人物的集中和故事的独立。第四,在表现手法上,小说以传统白描为主,又适当采用西方的心理透视法,可谓取中西文化融会之精华,这本身也表明民族化是不排斥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的 第五章

1.伤痕文学代表人物和作品

《班主任》/刘心武

《伤痕》/卢新华

《灵与肉》/张贤亮

《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

《思念你,桦林!》袭巧明

《飘逝的花头巾》/陈建功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

《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 《我是谁》/宗璞

反思文学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 王蒙写作《蝴蝶》等是其中的代表作。

改革文学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

张洁《沉重的翅膀》

《故土》(苏叔阳)、《花园街五号》(李国文)、《男人的风格》(张贤亮)、《新星》(柯云路)及中篇小说《老人仓》(矫健)、《鲁班的子孙》(王润滋)、《秋天的愤怒》(张炜)、《腊月·正月》(贾平凹) 3.《春之声》

《海的梦》

4. 意识流手法在王蒙小说中的应用是属于现实主义对于现代主义技巧的吸收 便于刻画人物、叙事、结构文章以及各种比较典型的想《春之声》,就是通过意识流手法,以一个人的侧面来反映整个社会,同时王蒙小说中长长涉及一个命题,及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比如《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不是意识流小说,后期的带意识流手法的《海的梦》),意识流也是作为变现这一冲突的手法来应用的

也就是说,王蒙对意识流的应用是在方法、技术层面的,而非涉及现代主义内核的,是现实主义的自我否定、完善

6.陈奂生的性格特征主要体现为:善良与软弱,淳朴与无知,憨直与愚昧,诚实与轻信,追求生活的韧性与容易满足的浅薄,以及讲究实际与狭隘自私等。陈奂生典型地表现了中国广大农民身上存在复杂的精神现象,包容着丰富的内涵,具有深厚的现实感和历史感。带给人的思考是:农民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人翁地位,还有待于精神、文化心理的改变 。 7.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肖尔布拉克》、《初吻》等;中篇小说《河的子孙》、《龙种》、《土牢情话》、《无法苏醒》、《早安朋友》、《浪漫的黑炮》、《绿化树》、《青春期》、《一亿六》等;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

8.男主:章永璘

女主:马缨花

推荐第6篇:当代文学

填空题(每空 2分,共 30分) 1.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 1.在当代农村题材小说中,赵树理主要受以鲁迅小说为代表的\"启蒙主义\"的影响,周立波主要受以 沈从文 小说为代表的\"田园浪漫主义\"的影响。

2.《林海雪原》在人物设置上,除套用“五虎将”模式外,也承袭了传统文学作品中的\" 英雄/美人\"模式,少剑波不仅是-位能文能武的\"儒将\",身边还有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卫生员 白茹 。

3.《青春之歌》之后, 杨沫 还创作有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和《英华之歌》等,其艺术成就都没能超过《青春之歌》。

4.田汉 根据碗碗腔《女巡按》改编的\" 新编历史京剧\"《谢瑶环》是他戏曲创作的优秀代表作。 5.在《 三家巷 》中,周家是世代打铁的手工业劳动者,陈家是由小商人发展起来的买办资本家,而何家则是靠大荒年办赈济暴发的官僚地主。

6.60 年代初, 唐湜 同时开始了两种题材和风格的诗歌创作,一是以历史和传说为题材的\"历史传说叙事诗\",一是以自然和艺术为理想的\"南方风土故事诗\"。 7.赵振开的《 波动 》中两个主人公是杨讯和萧凌。

8.最能体现 高晓声 创作特点的作品是以《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系列作品。

9.《干校六记》描写的是 杨绛 与丈夫钱钟书(钱锺书)在\"*\"中下放劳动改造的事情。 10.路遥 的《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国社会改革的历程和风貌。

11.贾平凹的\" 商州系列散文\"包括《商州初录》、《 商州又录 》和《商州三录》 12.\"寻根文学\"的主要作品有 张承志 的《北方的河》等。 13.王蒙 重返文坛后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活动变人形》。

14.\"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出自1976 年\" 四五\" 运动中北岛创 作的《 回答 》一诗。

15.\"新写实小说\"的主要作品有刘恒的《狗日的粮食》、池莉 的《烦恼人生》、叶兆言的《艳歌》等。

1.在1956年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即“双百”方针。

2.李准的《 李双双小传 》与赵树理的《“锻炼锻炼”》表现的时代大体相同,但是,在作品中却丝毫读不到作家的沉痛心情,也看不到农民生活的痛苦场面。

3.“九叶诗派”得名于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合集《 九叶集 》。

4.姚雪垠的《 李自成 》 2.南方少数民族关于世界初创的原始神话很多,但英雄史诗不多,主要有( )。A.傣族的《召树屯》 3.《爱,是不能忘记的》中描写知识女性是( )。C.钟 雨

4.在《 高山下的花环》众多的英雄形象中,因两发臭弹而牺牲的英雄是 ( )。 D.薛凯华 5.《妻妾成群》中陈佐千的四姨太是( )。A.颂 莲

1.50年代中期,大规模表现农村合作化运动的话剧作品主要有( )等。B.《布谷鸟又叫了》 2.受到广大读者青睐的敌后传奇故事主要有知侠的( )等。A.《铁道游击队》

3.50年代中期表现\"人情美\"和\"人性美\"的小说中,发表得最晚的是( )。B.《达吉和她的父亲》 4.在《关汉卿》一剧中描写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的反面形象是( )。B.叶和甫 5.艾青\"*\"后抒情长诗的代表作是( )。A.《光的赞歌》

6.方之的《内奸》选择了一个独特的叙述视角,它( )。C.以一个富有民间色影的普通商人作为叙述人

7.\"改革文学\"中著名的戏剧作品是( )。C.《血,总是热的》 8.在中国的\"西部文学\"中,其代表诗人是( )。D.昌耀

9.80年代以后,当代战争题材的作品中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 )。A.《西线轶事》 10.《妻妾成群》中陈佐千的四位太太是( )。A.颂莲

1.50 年代中期, 大规模表现农村合作化运动的话剧作品主要有( )等。 B.《布谷鸟又叫了》 2.在\"保定二师**\" 和\" 高蠢暴动\" 中成长起来的作家是( )。C.梁斌 3.艾青\"*\"后抒情长诗的代表作是( )。A.《光的赞歌》 4.在中国的\"西部文学\" 中, 其代表诗人是( )。D.吕耀

5.80 年代以后, 当代战争题材的作品中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 )。A.《西线轶事》 1.在《创业史)( 2.《茶馆》表现近代中国最黑暗的三个时代是 ( )。

A.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的清朝末年B.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民国初年D.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

3.公刘表现张志新烈士的诗歌作品主要有( )。A.《哎,大森林》B.《刑场》D.《呼喊》

4.王朔嘲讽理想主义的主要作品有( )。B.《玩的就是心跳》C.《顽主》D.《千万别把我当人》 5.王安忆在9 0 年代以后, 表现现代都市现实与历史的作品主要有( )。 A.《纪实与虚构》 B.《香港的情与爱》c.《叔叔的故事》

1.“山药蛋派”或“山西派”的主要作家有( )等。A.马烽 B.西戎C.束为 2.王安忆为有意突现性爱本身具有的美感而创作的“三恋”是( )。 B.《小城之恋》C.《锦绣谷之恋》D.《荒山之恋》

3.《灵旗》在重新审视历史时,设置了三种叙述视角,分别是( )。A.作家自己C.青果老爹D.二拐子 4.方之的《内奸》描写的两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事件是( )。A.田玉堂护送杨曙D.田玉堂在“*”中入狱 5.孙甘露语言实验较有代表性的小说主要有( )。A.《访问梦境》B.《我是少年酒坛子》C.《信使之函》

四、简答题(每题 10分,共 30分) 1.从对重大题的处理和对现代战争场面的描写两个方面,简要说明《保卫延安》的开创性意义。

(1)保卫延安》通过不同类型的战斗场面, (1)《保卫延安》通过不同类型的战斗场面,

2、《风景》这篇小说的叙述者被设置为一名死者,即那个夭折的小儿子。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作家为什么要选择一位\"死者\"来担当叙述者?

(1)由死者的视角来讲述生存的故事,使作品中的生存景观看来异常的冷漠和残酷,也使作品产生了某种\"陌生化\"的叙述效果,以一种极端强化的方式还原出了赤裸裸的生存本相。

(2)由死者的视角来讲述生存的故事,摸弃了以往意识形态内容的遮蔽,从而使得整个叙写都充满了令人惊愕的新异和逼真感觉。

3、方方的小说《风景》写的是武汉底层社会一个贫民家庭在几十年间的遭遇:父亲是个码头工人,性情粗暴且为人凶悍,母亲则十分风骚粗俗,他们在大半生中都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所得只有十个儿女,除了最小的一个生下来不久就夭折了之外,其余九个被他们放任自流得像野生植物般地养大成人。这篇小说的叙述者被设置为一名死者,即那个夭折的小儿子。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作家为什么要选择一位\"死者\"来担当叙述者? (1)由死者的视角来讲述生存的故事,使作品中的生存景观看来异常的冷漠和残酷,也使作品产生了某种\"陌生化\"的叙述效果,以一种极端强化的方式还原出了赤裸裸的生存本相。

(2) 由死者的视角来讲述生存的故事, 摸弃了以往意识形态内容的遮蔽, 从而使得整个叙写都充满了令人惊愕的新异和逼真感觉。

什么叫朦胧诗?朦胧诗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当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朦胧诗有时也被称为“新诗潮”,这一名词首先出现在1980年一篇名为《令人气闷的“朦胧”》的文章中,之后,这起初带有贬义色彩的“朦胧诗”一词却被作为一个正面概念得到广泛的认同。实际上,“朦胧诗”所指涉的不仅仅是某类诗歌创作,也不仅仅是一个诗人集团,而是一个文**流,它的存在意义基本上建立在对于“文化大革命”的质疑和批判之上,因其在艺术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而被成为“朦胧诗”。

朦胧诗成长于“*”时期,最早可追溯到一群插队在河北安新白洋淀及周围地区的知青诗人组成的“白洋淀诗人群落”的地下创作,诗人有黄翔、食指、芒克、多多、根子等。“*”结束后,一些和“白洋淀诗人群落”具有相似风格和倾向的诗歌作品开始以零散的形式出现在报刊上。1980年春夏,《福建文学》和《诗刊》等刊物又相继集中发表了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人的诗作,至此,朦胧诗彻底浮出水面,形成了一股创作潮流。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当代诗歌指的是“十七年”和*时期。朦胧诗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当代诗歌的有较大的不同,主要从人文精神和美学风格两方面进行分析。

1、朦胧诗的内容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五四”人文精神的继承;

和意旨的明确性,闪烁的意念、跃性的转递切换、瞬间感伤的捕捉等等,都是其典型特征。

2、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有什么特点?朦胧诗是不是具有现代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本身具有很复杂的背景,严格地说,现代主义不是一个什么流派,而是由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派别汇成的一股文艺思潮(包括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等等)。现代主义作为欧美首先出现的文学思潮,早在上世纪初就传到中国。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现代主义文学思潮随之进入封闭了四十来年的中国,出现了一个借鉴、模仿、学习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就其规模和影响而言,远远超出文学、艺术的范畴,可以说是一次席卷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思潮。

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这样阐述:“*”后的中国文学界对文学现代意识的追求,虽然开始时局限在现代派艺术技巧的探索,但很快就显现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矛盾与个人生存意义的整体性思考,所以,它引起学术领域的不同看法以至争论是必然的。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评价在80年代初期成为文学界的一个普遍关注的现象,并引起一场有关现代派文学的争议。从70年代末“伤痕文学”的蓬勃掀起,到1980年对电影《苦恋》的批判;从80年代初的有关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讨论,到1983年对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批判,都显示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曲折和艰难性。1985年以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已经不再成为禁区,而且现代技巧和现代意识也已经普遍地被知识界所接受,不再以异端的姿态出现,当代文学创作在表现艺术方面由此获得了质的提高。

朦胧诗是不是具有现代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朦胧诗具有现代主义的倾向。是2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延续。现代主义的特点可参阅上文朦胧诗在思想内容和美学风格的特点来理解。

一.《林海雪原》与《红日》有什么异同?

1.两部作品都以作家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以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由被动而主动为故事内容,既塑造英雄形象,也塑造具有艺术个性的反面形象。

2.不同的是,《红日》主要表现正面战场上的大兵团作战,而《林海雪原》则集中描写解放军小分队的剿匪故事。

3.《红日》以巨构性见长,《林海雪原》以传奇性取胜。

二.在《茶馆》中,王利发为改变自己的命运,主要作了哪些努力?

1. 2.《鱼化石》是艾青哲理小诗的代表作,具有历史和哲学深度。作品以一块“过多少亿年”的鱼化石为艺术意象,揭示出一种人类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哲理。

3.诗人将自己的人生体验,融进了对世界变幻的感悟中,透视出诗人特殊的人生际遇。

4.鱼化石形成过程,蕴涵着人类历史与人生的一种发展规律,包含着人生的无奈与苍凉,表达了一种诗人的人生观、哲学观。

《茶馆》中的王利发为改变茶馆每况愈下的局面。

(1)在 和《太阳》等作品,将个人生命的忧郁与民族命运的苦难融为一体,形成了深沉、凝重而又忧郁的艺术风格。

2.在50年代,艾青背离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和精神追求,去适应当时的社会思维模式,虽然也写出了《维也纳》、《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和《在智利海岬上》等优秀作品,但就整体来说,自己的艺术生命走向了枯萎。

3.70年代末以后,艾青保持了他三四十年代的艺术探索,进入了诗歌创作的

推荐第7篇:当代文学

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发生于1977年至1980年间的主要文学现象,以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发端,以卢新华的《伤痕》为标志,揭露*悲剧,展示*给人们造成的生活苦难和精神创伤,控诉四人帮极左毒害的小说创作潮流。

2、大墙文学:指描写*时期监狱、劳改农场生活的文学作品,是伤痕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型,其内容展示的是*期间一些受迫害的干部在大墙内受的非人的迫害以及大墙经历给他们造成的精神创伤。淮熙的《大墙内的红玉兰》是开山之作。

3、反思文学:发生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继伤痕文学后的又一重要文学思潮,是借文学表达对历史的思考。探讨历史悲剧的根源,进而总结现实经验教训。代表有王蒙的《蝴蝶》《活动变人形》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4、改革文学:反映我国经济政治体制进程及其所引起的社会生活变革,是80年代初期形成的小说创作流派。代表作家及作品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

5、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兴起一般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发表《文学的根》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代表有韩少功《爸爸爸》阿城的三王系列《棋王》《树王》《孩子王》

6、先锋文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以马原莫言残雪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创新和激进的实验,先锋文学代表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和人生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后世文学影响大。

7、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章明的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隐喻、通感手法的运用,具有心的美学特点。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

8、新写实小说:产生于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利色彩的创作原则予以拒绝,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纯态事实。代表作家刘震云、苏童、池莉、方方、刘恒。

9、“新生代”诗歌:又叫“第三代诗,”“后朦胧诗”等,诗人多出生于60年代,创作于80年代,他们拒绝精英化,理想化,意识形态化的倾向,而提倡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拒绝朦胧诗意象象征,隐喻等表现手法,提倡生活化,诗中充满反讽,调侃黑色幽默。

简答题

伤痕文学特点:1对文学真实性的回归2高扬“人‘的旗帜,表现人得主体意识觉醒和人道主义精神,体现在:

一、大胆描写人得内心世界二是肯定人得个性丰富复杂三肯定人得基本权利和个人尊严

四、写人的命运无常和多变。3恢复并强化了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

反思文学的特点:1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2浓厚的理性思辨色彩,不同于伤痕文学情感渲染的泛滥,相对理性3文体意识增强,开始最早的现代小说艺术实验。

文化寻根的根(民族传统文化):

1)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民间文化2)具有蛮荒色彩的原始生活形态3)民族的传统精神信仰成文化价值观念4)从民族历史和个性生命的原始状态中挖掘出的民族精神的心理沉淀 李杭育“最后一个形象”的意义:

代表了即将告别历史舞台旧的生存方式和风俗习惯,折射出时代车轮不可阻挡流动的画面,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积淀,体现出吴越文化所重视的人格价值和人格力量。

阿诚创作特点:

1)是当代道家文化精神的继承者;是道家文化世俗的代表 2)古朴的语言写古朴的人生

先锋文学的两种创作倾向:1)用现代派的手法,表达作家对社会人生复杂的经验和感受,突出表现为非理性,反文明倾向,张扬活泼,感性生活2)受现代派影响热衷于 纯粹形式的试验和探索,注重形式创新和实验,在文学中强调文学本身的自足,强调文学的本体性,小说创作中更注重小说叙述层面

残雪创作特征: 1)对人性特别是人性丑恶的深层挖掘,以及对人类存在境遇的深层揭示 2)叙述的冷漠客观3)寓言般的叙事效果

莫言《红高粱》:以高密东北乡为描写对象,不再作为贫困愚昧的对象,而是转化为有着光荣传统历史的地方,作品同绕两条线索展开叙述

1)于占鳌,戴凤莲的爱情故事 2)民间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作品突显了原始生命力描写了三代人:爷爷辈父亲辈”种的退化“懦弱,软化想权贵低头,麻木萎缩,表现了作者对生命力的崇敬,赞美和对种族退化的深深忧虑,具有悲剧与反讽交织的复杂美感(队伍给罗汉大爷剥皮时,对孙武的描写,采用了反讽手法;以一个孩子的角度来看罗汉大爷死后具有黑色幽默感。现代派的表现技巧:意识流 象征 同感手法大量运用)(红高粱象征东北平原的原始生命力)

填空题

1、莫言《红高粱》典型的寻根小说

2、巴金散文集《随想录》

3、张炜《古船》主人公:隋抱朴

4、军旅小说:徐怀中《西线轶事》李存葆《高山上的花环》

5、刘心武《班主任》为伤痕文学的开端,新时期小说的第一篇作品,主人公:班主任张俊石,宋宝琦,谢慧敏,新时期文学的第一个典型

6、伤痕文学的标志:卢新华的《伤痕》主人公:王晓华

7、丛维熙《大墙下的白玉兰》大墙文学的开山之作

8、《钟鼓楼》“系城小说的代表作”,采用橘瓣式结构

9、《我爱每一片绿叶》魏绵星《如意》石义海;王蒙《蝴蝶》主人公:张思远;《活动变人形》倪吾诚,静珍

10、张贤亮《灵与肉》许灵军,李秀芝《绿化树》章咏磷、马樱花《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章咏磷,黄香久

11、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乔光朴;韩少功《爸爸爸》丙崽;阿城“三王”《棋王》王一生《树王》萧疙瘩《孩子王》;《腊月,正月》韩亥子、王才;莫言《透明的红萝卜》黑孩;《红高粱》戴凤连,余占鳌

12、刘恒《狗日的粮食》杨大宽;《伏羲伏羲》杨金山,王兔豆;刘震云《塔销》《一地鸡毛》;方方《风采》

13、池莉“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印家厚《太阳出色》《不谈爱情》庄健非

14、刘索拉《你别无选择》齐白、孟野、森森;徐星《无主题变奏》;残雪《山上的小屋》《黄泥街》;马原《冈底斯的诱惑》顿徐;余华《现实一生》山岗、山峰;苏童《妻妾成群》《红粉》格非《迷舟》《褐色鸟群》

王蒙创作特色:1)反思对造成*灾难社会历史人性的根源 ;2)着意于揭示历史灾难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教训,具有理性思辨色彩、历史感和沧桑感

李杭育艺术成就:1)作者通过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反思,直接追问知识分子人格的扭曲2)心理分析小说家3)塑造人物,女性形象男性4)对大西北风土人情的描绘表现了黄土高原的荒原

韩少功《爸爸爸》丙崽的文化价值:1)民族文化心里的深层结构隐喻2)民族传统文化丑陋、蒙昧、封闭等负面因素的象征3)是作家现代性文化批判的产物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的现代主义特征:1)主题内容:对这种“别无选择”的命运的戏虐、调侃,运用反讽的手法,消解宿命的力量2)艺术特色:舍弃了中心情节,人物联系松散,叙事缺少连贯性,具有浓厚的荒诞色彩,充满了对崇高人物的亵渎和嘲弄。

余华小说实验特点:内容:充满血腥、暴力;形式:1)戏仿2)幻觉与现实相互融合3)人物的符号化《事世事如烟》4)无动于衷的零度叙事

新写实小说创作特点:还原生活本像,在作品中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有意瓦解文学的典型性,消解所谓的生活的“本质”;创作方式:零度情感写作,消解激情,有意瓦解传统现实主义的典型性。

“马原的叙述圈套”:1.与传统小说叙述不同,他不承载任何的现实所指,公开暴露小说虚构的本质。2.叙述人与叙述视角不断的转换,形成的一种多视角叙事。3.叙述不再是为内容服务的手段,而是小说的目的。

倪吾城人物形象分析

他是王蒙小说活动变人形里的主人公,他身上既有西方科学民主带来的思想觉醒,人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愿望和要求,也有他所出身的旧式地主家庭给他带来的软弱,怯懦萎缩,屈从的奴性烙印,因为存在这种矛盾,所以虽然倪留学西方,却终于无法斩断封建文化的劣根,也无法冲破他深恶痛绝的沉淀着几千年野蛮,残酷,愚蠢和污垢的家的重围,最后陷入自暴自弃,自轻自贱,陷入精神分裂崩溃的状态之中,倪的悲剧在于他身上封建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而他所接受的西方文化又十分皮相,前者既不能固守,后者就不能自救,在两者外又找不到别的出路,因此,只能接受文化的自戕,成为文化的畸形儿和时代的“零余人”。

陈奂生人物形象分析:1.勤劳,善良,憨实厚道,质朴(卖油绳不投机取巧,徒步上城)2.残留着对党的信任以及奴性,愚昧,自卑自贱,小生产者的自私狭隘,目光短浅和阿Q式的自我欺骗、安慰。3.陈奂生性格典型的表现了中国广大农民阶层身上存在的复杂的精神现象。

新时期小说转变特点:1作品主题构成由单一向复杂多义和朦胧模糊转变 2 任务塑造出现了由英雄人物向小人物,普通任务的转变,由写类型任务向写圆形任务转移

3 作品的结构形态由厚重呆板向份繁多样过度。

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征(传统现实主义的区别)

1新写实小说大多描写各类人物的生存困境,变现他们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烦恼,揭示人的各种尴尬处境,以对人的具体行为方式和卑下生活境遇后描述置换掉关于人生价值的判断,放弃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2看重人的基本生存境遇,着力表现顽强的生命欲望和本能冲动。

3传统现实注意的典型化、纵身感被零散化、平面感所取代。新写实小说倾力日常生活片段和细醉的感性经验,对平庸的世俗人生做想象描绘,还原生活,拒绝向典型化提升。

4新写实小说不回避粗俗、猥琐的场面描写,用艺术画面展开大量卑污、鄙陋但闪现真实光芒的细节。

5传统现实注意充满激情的理想注意为冷静客观注意所取代。新写实小说采用“主管退场”,“不动情观照”“零度写作”的方式,回避主观介入叙述对象,抑制对所描写人物和事件做出直露评价。

苏童小说特点:

1设置多重人称,模糊叙事人与作者之间的界限,造成间离效果,显现奇幻、神秘色彩。 2采用零散的,断断续续的故事结构,打破了经典现实主义的完整古诗的结构方式。 3善于在小说中编制总体的隐喻结构。增强古诗的奇幻色彩。

推荐第8篇:当代文学

【反思文学】

在“伤痕文学”后形成的文**流。揭示“*”中人的灵魂扭曲造成的精神内伤,反思建国后的历史,集中反思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主要在于关切个体生命,揭露*中人性的罪恶。如方之《内奸》(榆面商人田玉堂)、王蒙《布礼》、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古华《芙蓉镇》。

【白洋淀诗派】

1969年后,北京学生到河北白洋淀地区“插队”,有根子(岳重)、多多(栗士征)、芒克(姜世伟)、林莽(张建中)、宋海泉、方含、北岛(赵振开)、江河(于友泽)、严力、郑义、甘铁生、陈凯歌等人。多从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诗中寻找材料和方法。感受和表达方式,大都与他们的阅读和“文化积累”有关。有特定的“发表”和传播方式,主要靠小圈子传看、传抄。

【新写实小说】

又称为“后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小说派”等。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具有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代表作有刘震云《塔铺》《单位》《一地鸡毛》,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方方《风景》,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

【第四种剧本】

想突破“工农兵剧本” 的既定框架和公式而提出的。在1956-1957年间,出现了题材和风格开拓的剧作,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何求的《新局长到来之前》、赵寻的《人约黄昏后》、鲁彦周的《归来》等。讨论了如何揭露生活中的“阴暗面”,表现矛盾冲突,话剧的讽刺和喜剧性的价值,创作题材的扩大。

【海上诗群】

1984年秋诞生在上海,主要有默默、刘漫流、王寅、陈东东、陆忆敏等。趋于个体生命与生存环境所发生的冲撞和矛盾。孤独感源自生活在上海的“无根”而纷乱的状态,表达个人精神焦虑,他们试图通过诗歌“恢复人的魅力”。“常常稍带着现代野性式的‘知’性色彩”,焦虑、绝望、幽默、无奈、反讽的交替运作,摆脱乌托邦式的远景,反抗个人。

【政治抒情诗】

一般而言是指题材或视角的政治化,直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的要求,强调感情抒发的浪漫主义。渊源于中国新诗浪漫派诗风和西方19世纪浪漫派诗,包括苏联的革命诗。是当代政治与文学特殊关系的产物,也是作家关注政治事件、社会运动的热情,以诗作为武器介入现实政治的追求。

【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是面对“*”的“伤痕”和“废墟”,呼唤、表现在城市和乡村的改革。以蒋子龙小说《乔厂长上任记》《燕赵悲歌》为代表,还包括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国文《花园街五号》、路遥《人生》等。

【先锋小说】

80年代后期,一批年轻小说家在小说形式上所做的实验,出现了被称为“先锋小说”的创作现象。它寻求个人主体、有鲜明的“文体”实验的意义,着重于小说的“虚构性和叙述的方法”。接受了法国的“新小说”,阿根廷的博尔赫斯,拉美的马尔克斯等人的创作风格。 先锋小说的创作特点、代表作家

特点:

1、重视“叙述”,关心 “形式” ,即如何处理故事。

2、小说是编造,交代材料的几种来源 ,“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

3、强制性地拆除事件、细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代表作家:

南帝苏童、北丐洪峰、东邪余华、西毒马原、中神通格非为先锋文学“射雕五虎将” 。

1、马原:《拉萨河的女神》是大陆当代第一部将叙述置于重要地位的小说。称为 “叙述圈套”,如《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2、洪峰:《奔丧》《瀚海》《极地之侧》,不仅是 “文体”的实验,还是对于“叙述”与。“意义”关系的探索。

3、苏童:《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罂粟之家》《仪式的完成》、《妻妾成群》。

4、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四月三日事件》 《现实一种》《世事如烟》。

5、格非:《迷舟》 《没有人看见草生长》《褐色鸟群》。

6、孙甘露:《信使之函》 《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

《长恨歌》的内涵

1、都市的肖像:通过王琦瑶的一生写上海。

2、弄堂的化身:小弄堂、小人物、小日子、小事件。

3、日常化的历史:海上繁华旧梦的挽歌。

4、叙述形式的改变:叙述人的议论不断地打断并参与故事的叙述进程,虚构与纪实并置。

5、人物绵密、细致的心理推进:以议论形式展示的对人物命运的思考,铺张、繁复的长句式,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叙述语调。

《废都》主题、艺术特点

主题:

写古老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颓败,写由“士”演变的中国文化人的生存与精神危机。

庄之蝶的形象 :有士大夫遗风的现代文人,感觉无聊、烦恼不已。不修边幅,桀骜不驯。追逐欲望,与多名女人关系暧昧。 颓败之城的废人,善良而无能。 艺术特色:

1、苍茫悲凉的“废都”意识。现代寓言:“文人—闲人—废人”,颓废的悲剧性。

2、衰落颓败而绝望的世纪末情绪。表达时代的“痛苦”,沉迷于绝望的衰落情绪。

3、大胆的性描写。作家与庄之蝶缺少必要的距离,过多的性描写导致误读,批判作品几年之内达到13本。

4、人物描写形神兼备。牛月清、唐宛儿和柳月等突出,有以庄之蝶为中心的文化圈、社交圈、男女圈和民俗圈人。

5、吸纳中国明清白话小说艺术。借鉴古典小说叙述方式、语言风格和艺术韵味,显得自然、含蓄。

归来者诗歌特点

1、加深了对于历史、人生的体验深度。

2、历史“断裂”和“承续”,融入个人的生命形态中,并且试图重续他们曾被阻断的社会理想、美学理想和诗歌方式。

3、“自叙传”性质,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

王蒙小说艺术探索的表现

1、在《春之声》《夜的眼》中,采用 “意识流” 来组织情节。

2、在《名医梁有志传》和《坚硬的稀粥》中,运用戏谑、夸张的寓言风格。

3、放弃典型情节的构思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多用印象的分析和联想式的叙述。

4、形式多变的叙述方式:语词的变化和多样,不断铺陈展开的句式,叙述机智幽默。

《随想录》的主题

1、文字朴实,记述流畅。

2、对人类理想前景有执著坚守的信念。

3、反思历史。怀着知识分子的责任感,揭露和谴责“*”的残酷和荒诞。

4、带着强烈的自省意识。追忆亲友,拷问自我,无情的解剖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5、被称为“说真话的大书”。《怀念萧珊》、《小狗包弟》是其中的名篇。

孙文波诗歌特点

诗歌风格:平易、亲切和坚实的道德感。

1、从身边事物发现诗句。

2、讲述日常生活即“叙事性”

3、提升了“日常经验”的诗意。

4、“叙事’过程中注意节奏和语调。

作品:《在无名的小镇上》《聊天》《散步》《铁路新村》《南樱桃园纪事》等。

《白鹿原》主要人物、象征内涵

《白鹿原》被称为是“民族灵魂的秘史” 人物形象:

1、白嘉轩:

A、是农耕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家族制度的代表人物。 B、强烈而鲜明的族长意识。仁爱的长者、严酷的家长。

C、象征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他是白鹿原上儒家伦理道德的化身。

2、朱先生: 圣人、智者、预言家,集传统知识分子理想人格于一身。

3、田小娥:多情多义,放荡不羁,强烈反抗意识的悲剧女性。象征内涵

1、白鹿是贯穿全书的中心意象,成为一种文化载体。白鹿象征着善和美、理想与幸福。

2、白狼与天狗,象征两种社会力量的对立和冲突。

50到70年代多个被拒斥的小说形态

1、言情、武侠和市民小说失去根基;讽刺幽默小说无法推进并被批评;

2、废名、周作人、沈从文的“诗化” 小说的发展空间窄小;

3、表现苦闷、彷徨等心理矛盾的作品被看作不健康;

4、路翎和林斤澜的意识流短篇挨批;

5、冷静 “观照式”的“写实”风格也不认可。

莫言《红高粱》

以童稚观点回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在十八里坡的高粱地,不情愿出嫁的我奶奶在三朝回门的时候跟轿夫余占鳌野合,从此怀了“我爹”。在李大头死后,我奶奶撑起了李家的烧酒作坊。土匪秃三炮前来抢走我奶奶,让我爷爷前去土匪窝讨回公道。后来我爷爷住进酒坊,因为在刚酿好的酒撒了一泡尿而酿成了好酒十八红。我爹九岁时,日本鬼子来犯,我爷爷率伙记们浴血日本鬼子壮烈牺牲。

苏童《米》

讲述了主人翁五龙摆脱饥饿贫困的人生历程,伴着一个家族三代人的颓败。五龙在米店做伙计,白天他卖力地干活,晚上便躺在米槽中感受米撒遍全身肌肤而带来的快感。冯老板的女儿织云生性风骚对五龙总是百般挑逗,五龙对她也早已是垂涎三尺;大姐绮云是个禁欲、清高、心肠歹毒的女子,她痛恨五龙来米店做事,千方百计刁难他。一天晚上,五龙发现织云与六爷手下阿保通奸,他向六爷告发,阿保被除,五龙兴奋难耐,于是不久织云有了身孕,六爷疑是阿保的种将其丢弃,为了遮丑冯老板把女儿嫁给了五龙。但五龙并没有因为娶到美貌的老板之女而兴奋,相反是深深的感到被愚弄。冯老板也与绮云联合在背后指使人暗杀五龙,五龙死里逃生之后便带着满腔的仇恨回到了米店,将所有曾经敌视过他的人一并收拾。五龙为“米”而来,也终于死于回乡火车的米堆上。

刘恒《伏羲伏羲》

小地主杨金山年近50了还无儿无女,于是指望菊豆为他延续香火。但大半年过去,她的肚子仍没有变化。而天青却对婶子极其的热爱。菊豆知道了天青的心,她和天青在玉米地里完成了渴望已久的结合。菊豆怀孕了,杨金山以为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高兴得几乎发狂。菊豆生了个儿子,取名杨天白。天白过百日那天,杨金山中风瘫痪,菊豆和天青开始肆无忌惮地偷欢。某天天白发现了母亲和“堂哥”偷换悲惨、丑陋的场面。他想自杀,给了天青无情的痛骂。从此天青神情恍惚不慎倒栽进盛满水的水缸里,淹死了。于是每年的清明节,菊豆都到杨家坟地里去,哭她苦命的汉子。但洪水峪的男孩子们,倒是把天青看作大英雄。

王安忆《长恨歌》

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李主任的“金丝雀”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李主任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女儿同学的男朋友为了金钱,把王琦瑶杀死,使其命丧黄泉。

陈忠实《白鹿原》

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粟。

阿来《尘埃落定》

老麦琪土司有两个儿子,大少爷英武彪捍、聪明勇敢,被视为当然的土司继承人;二少爷为天生愚钝、憨痴冥鲁。麦琪土司在其领地上遍种罂粟,贩卖鸦片,很快暴富,并迅速组建了一支实力强大的武装力量,成为土司中的霸主。其余的土司用尽心计盗得了罂粟种子广泛播种,傻少爷却建议改种麦子,于是麦琪家的青青麦苗倔强的生长着。是年内地大旱,粮食颗粒无收,而鸦片价格大跌,无人问津。傻子少爷便由此得到了女土司茸贡的漂亮女儿塔娜,并深深地爱上了她。二少爷回到官寨,受到英雄般的欢呼,但在欢迎的盛会上,却有大少爷那令人不寒而栗的阴毒的眼光。终于,在解放军进剿国民党残部的隆隆炮声中,麦琪家的官寨坍塌了。五十多年后,已是暮年的二少爷站在已被修复一新的麦琪土司官寨前望着这座故居,他百感交集,作为历史见证人的他双手合什,祈福幸福的人民吉祥如意。

推荐第9篇:当代文学

名词解释:

1.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中心,以刘绍棠、丛维熙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因孙犁的《荷花淀》而得名,作品大多反映冀中农民的生活,在艺术形式上不注重情节的安排,结构类似散文,多采用朴素的白描手法,充满诗情画意。

2.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中心,以马烽西戎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以《火花》为主要阵地,作家大多以农民为描写主体和接受对象,艺术上力求民族化、大众化,具有纯朴自然而又生机勃勃的气息。

3.白洋淀诗群:是以河北白洋淀为聚集地,以北京知青为主体的相对独立的知青诗歌群落。他们的诗歌多表现对现实社会秩序的批判、生命的受挫感和痛苦孤独的体验。他们都不同程度的受到过俄苏诗歌的影响,以《今天》为阵地。

4.伤痕小说:在启蒙主义思想下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因卢新华《伤痕》而得名,发端之作是刘心武的《班主任》,他最大的功绩在于将改革的错误与悲剧性灾难暴露给人看,引起人们疗救注意,但作品大多以采取情感宣泄方式,笔调粗粝,叙述方式过于单一,只重视问题的提出而忽略作品本身的文学性。

5.反思小说:是伴随1978年5月“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他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的界限,将思想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以文学的样式对影响党和人民历史命运的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6.寻根小说:进入80年代中期,文坛出现文化寻根热,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这种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其实质是街文化的博大、深广的意义内涵,拯救面临危机的文学。

7.改革小说:是指反映改革开放过程中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民族心理、人物命运变化的小说,通常具有一种雄浑奔放的风格和冷峻深沉的反思光芒。

8.先锋小说:专指在8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形式主义为旗帜,以叙事革命为轴心,彻底颠覆既有文学传统的小说。

9.干预生活小说:1956年一些作家针对当时存在的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和回避生活中重大矛盾的现象而提出的创作主张,他突破了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直面生活的阴暗面,加强了文学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简答

1.人物形象王利发:王利发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小业主形象,他信奉顺民哲学,从不招惹是非,对太监、资本家、大兵、特务等逆来顺受,请安、作揖、进贡、说好话,它不仅有权有势的太监是一副八面玲珑的姿态,就是对地位低下的唐铁嘴、秦仲义要涨房钱,曲意逢迎,吃了亏还要装出高兴的样子。他善于经营,吃苦耐劳,精明能干,并能努力适应社会风气的流变,在“改良”中找出路,卖茶不行添公寓。公寓设了听评书,评书不叫座,想用女招待招揽顾客。他虽然有商人的自私自利,但还善良守本分,有一定的正义感,凭他的思想、性格和能耐,茶馆理应开的红红火火,可是在黑暗的旧中国他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最后这个委曲求全的小商人在 三皇道要人、特务要钱、沈处长要房,三管齐下、八方受气中悲愤自尽。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2.郭小川创作的艺术特点

1) 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充沛的革命激情

2 )富有深邃的哲理和浓郁的诗情 2) 勇敢而且善于在题材和诗体形式上进行富于独创性的开拓 3.贺敬之创作的艺术特点

1) 鲜明的时代感,善于把握和表现当代生活中的重大课题

2 )格调高昂奔放,气势磅礴,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2) 在诗歌形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既有民歌风味、古诗遗风、又明显地接受了外国优秀诗歌的影响 4.杨朔创作的艺术特点

1)充满诗的意境与味道,也被称为诗体散文或诗画散文

2)语言清丽优美,富有张力和神韵用词准确凝练,表达细腻

3)结构独特,使用障碍法形成三段式结构

4)不足:a.模式类型化、机械化,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b.有时牵强附会,生拉硬拽 5.秦牧创作的艺术特点

1)题材多样化

2)知识性强、趣味性强

3)讲究散文的新、齐、警

4)精心的构思,形散而神聚

5)表达方式多姿多彩,追求情于物的融合,语言简洁凝练、生动形象

6)不足:大多是散笔书写,缺少锤炼 6.政治抒情诗的内容特点

作品中有明显的抒情主人公存在,这一抒情主人公不是诗人自我,是以“阶级”或“以人民的代言人出现,是作者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 内容上表现为强烈的政治观念社会理想,情感上表达了一种自豪和喜悦,形式上多采用排比阶梯式,一般篇幅较长。 7.第四种剧本的特点

1)对生活的大胆干预

2)力求突破“人性”的禁区,写出人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

3)戏剧冲突与“众”不同 8.与伤痕小说相比反思小说的特点

1)伤痕小说是反思小说的源头,反思小说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2)反思小说表现社会生活的宽度和广度,比伤痕小说大

3)反思小说由伤痕的情感宣泄转为理性思考,由单一的政治批判模式转为对社会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全面反思

4)在艺术手法上,伤痕小说侧重于现实主义,反思小说则表现出一定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强调文学性,推动了文学现代化

5)在表现人的方面,反思小说更注重表现人物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情感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9.80年代中后期小说文坛发生的变化

1)由对历史的书写转为更多的关注当下的社会现实生活层面

2)由对抽象的大写的人们描写转向表现小写的人,即个人化、欲望化的人

3)在创作方法上由现实主义转向探索实验现代主义

4)在文学观念上由关注文学的社会责任干预功能转向重视文学的自身问题,即文学的现代化,文学的艺术性被提到本体论的地位,呈现出反启蒙的色彩

论述:

1.梁生宝

梁生宝是农业合作化的带头人,是作者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他小时候讨过饭,长大熬过长工,解放前在钟南山背过竹子,和继父一起饱尝了创业立家的辛酸,他具有父辈们的勤劳,节俭,朴实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在党的教育下,他勇敢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担,成为一个积极,公道,能干的领袖人物,他谦虚朴实,善于思索,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指手画脚,夸夸其谈表面上甚至还有些面嫩口拙,在爱情上更是缺少勇气和机智,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是他最宝贵思想品质,他觉得只有一切献给党的事业,“才活的带劲,活的有味”,他的身上体现了作家的政治思想和美学思想,他所有的缺点都被过滤了,他是当代农村新人的典型代表。 2.刘世吾

是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典型,有一定的革命经历,有能力有魄力,懂得领导艺术,知道如何去抓重点,只要下决心他就可以把工作做得非常好,但他却从不主动抓工作。对损害党和人民群众的行为,漠然置之,麻木不仁,他自我解嘲说是得了像炊事员一样的职业病。他的口头禅“就这么回事”,既表现了他革命意志严重衰退的性格特征,也表现了他看透一切,极端冷漠,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不仅如此,他还有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以此来掩盖和庇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是他心安理得的为自己的不负责辩解,另一方面他尽管冷漠,疲沓,但仍有幻想,常缅怀年轻时的热情,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它向林震表白自己喜欢诗歌,小说甚至童话。小时候读《贵族之家》时还流过泪„„但这只是他心灵深处偶尔划过的火星,不能够蒙垢太深的心灵燃烧,只能在他人生哲学庇护下越陷越深,成为一个被官僚主义毒害的典型。 3.章永璘

是一个从劳动人民身上得到精神净化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有思想,有才华,因为写诗被打成了右派,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劳动下放中因为始终处在饥饿状态下所以精神崩溃,但他仍然没有放弃,仍不屈的面对和审视着现实,同时他也极度痛苦和矛盾的,他时刻不忘自己知识分子身份,但又不得不时刻立身于劳动人民中,他时而抵制粗俗的生活,时而又深深地被善良的人们关怀和同化了,面对着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还是在现实中被迫沉沦的巨大矛盾,最后,在苦难的煎熬中,在劳动的实践里,在哲理启悟和众多劳动者,特别是劳动妇女的人性感召下,他们肉体和灵魂得到了净化,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总之,章永璘始终都是一个充满痛苦和骄傲的知识分子形象,这一形象充分说明极左政治对知识分子从肉体到精神的无情阉割。 4.丙崽

是个弱智,呆傻的侏儒。是一个民族古老文化中负面元素的总和,生下来就一副死人相,眼目无神,行动呆滞,没有意思就玩鸡粪,恼怒时眼睛翻成全白,额上青筋一根根暴露出来,咬自己的手,揪自己的头疯了一般,凡属意向积极,肯定的意向和情绪就喊“爸爸”反之就喊“*妈妈”,除此之外一律不懂,他的思维,混沌,原始,没有一点现代文学的烙印,但这样一个傻呆的人在鸡头寨与鸡尾寨打仗时,却被奉为神灵,称为“丙仙”,加以顶礼膜拜,用他的谶语般的话占卜作出决定,当鸡头寨人,因为天灾人祸无法继续在这里生存需要迁徙时,丙崽属于弱智者,同全村老弱妇孺服毒汁自尽,但丙崽有一次大难不死,这表明民族文化虽然落后,却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人们对丙崽敬若神明,表明现代精神或民族理性精神的缺失。

补充题

1.三红一创:吴强《红日》 ;梁斌《红旗谱》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刘青《创业史》 2.马铁丁是指:郭小川、张铁天、陈笑语。 3.十七年散文三大家:杨朔、刘白羽、秦牧。 4.八十年代流派:伤痕、反思、改革、寻根、先锋。

5.先锋小说代表作家:1) 苏童《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妻妾成群》

2)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难逃劫数》

3) 孙甘露《请女人猜谜》、《访问梦境》

4) 格非《敌人》、《褐色鸟群》 6.伤痕小说的开山作品:刘心武《班主任》 7.改革小说的开山作品:蒋子龙《乔厂长主任记》

8.六十年代的三次批判:1) 1951年《武训传》的批判

2) 1954年《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的批判

3) 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推荐第10篇:当代文学

1、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2、寻根小说(寻根文学):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作品的文化意蕴。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等。

3、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哲理散文或大散文):在8090年代散文创作中,有些作者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了一些融会学者理性思考和个人感性表达的文章,这类随笔式的散文被称为学者散文或者文化散文。如金克木、张中行、余秋雨等;学者散文作者大都有较为丰厚的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中,不特别注重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在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通常会以较为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因素,学理知识的渗透,也使其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

4、朦胧诗: 70年代末80年代初,围绕《今天》杂志,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一批年轻诗人纷纷发表诗作,以其思想感情的复杂隐蔽,与艺术形式上的不同引起强烈反响。1980年8月《诗刊》发表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从诗的阅读上的朦胧、晦涩展开对这一诗潮的争论,这些年轻诗人的创作也由此命名为“朦胧诗”。代表作有:舒婷《致橡树》《双桅帆》《神女峰》etc.顾城(童话诗人)《一代人》《远和近》《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小巷》;北岛《回答》《红帆船》杨炼《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礼魂》是朦胧派的主将之一; 江河《祖国啊,祖国》。

5、伤痕小说:伤痕小说是*之后出现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率先打破*之后小说创作沉寂的是:刘心武《班主任》和卢新华《伤痕》,这两个短篇引发了“伤痕小说”的思潮。“伤痕文学”概念所指称作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也与伤痕小说概念等同。“伤痕”小说的核心是:正面描写*造成的人的心灵创伤和人与家庭的不幸。有四种写作倾向:揭示四人帮的罪恶;表现与四人帮的斗争;展现普通人在*逆境中的美好情操;从文化的角度对*进行思考。伤痕小说揭示了*最大的祸患在于对人的心灵的戕害,除破了50年代文学不触及人情人性的弊端。但现在看来,伤痕文学也还没能完全摆脱那个时代的政治意识。伤痕文学较成熟的作品还有:竹林《生活的路》、叶辛《蹉跎岁月》、《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等等。

6、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

7、女性文学:90年代,女性作家的创作令人瞩目。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是现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文学”。是以自觉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更多的关心个人的生命体验和生存状态。“她们”站在女性立场上,以一种无所顾忌、我行我素的极端姿态挑战男权文化,反抗“被书写”的命运,而试图书写自身。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女性作家还包括海男、徐小斌、徐坤、虹影等)

8、新写实小说:1989年3 月,《钟山》杂志隆重推出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的专刊,从而使一些早已在默默创作的年青作家被推到了众人瞩目的前台,其中的代表有池莉、方方、刘震云、范小青等。\"新写实\"三个字从此成为众多理论者经常提及的一个名词。以往传统的现实主义往往被赋予了过多的政治和教化责任,经过了\"典型化\"、\"理想化\"的变形,而成为一种\"伪真实\"、\"伪现实主义\"。为了纠正这种倾向,\"新写实主义\"的倡导和实践者开始追求生活的本来面目,力求不再对生活作人为的矫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热衷于进行近乎自然主义的\"生活流\"细节描绘,并刻意避免在叙述中掺杂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在这种主张之下,他们的创作呈现出新鲜的气息,一时成为读者喜爱的新的小说形式。其创作特点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

9、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如《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布礼》(王蒙)、《人到中年》(谌容)、《芙蓉镇》(古华)等

10、元小说:元小说”是有关小说的小说: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传统小说往往关心的是人物、事件,是作品所叙述的内容;而元小说则更关心作者本人是怎样写这部小说的,小说中往往喜欢声明作者是在虚构作品,喜欢告诉读者作者是在用什么手法虚构作品,更喜欢交代作者创作小说的一切相关过程。小说的叙述往往在谈论正在进行的叙述本身,并使这种对叙述的叙述成为小说整体的一部分。当一部小说中充斥着大量这样的关于小说本身的叙述的时候,这种叙述就是“元叙述”,而具有元叙述因素的小说则被称为元小说。 反思文学(1979——1981)

1.开始的标志:1979年《人民文学》第二期刊登的茹志娟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2.主要的创作来源:“归来者”(是指50年代开始走上文坛、“*”期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78年11月又平反而重登文坛的一批作家,包括刘宾雁、王蒙、高晓声、方之、陆文夫、李国文、从维熙等。作品集《重放的鲜花》是他们重返文坛的标志。)

3.文学创作:张弦《记忆》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贤亮《灵与肉》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古华《芙蓉镇》

4.创作特点: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悲剧人物的命运和遭际;具有较为深邃历史的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5.意义:①文学回到“人的文学”、人道主义、人文主义思想、理性的叙事;②中国当代中篇小说的崛起;③整个民族历史意识的觉醒,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历史主义的世界观结合起来——没有历史反思文学就没有后来的文化的反思;④带来了新时期叙事的最初的变动。 6.“反思文学”的两种叙事立场:第一,将个人的苦难与民族的苦难联系起来,从而使个人的苦难具备了超越个人的普遍的启蒙意义,如王蒙《布礼》、《蝴蝶》,张贤亮《灵与肉》、《土牢情话》、《绿化树》,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等。第二,有意无意地从民间的视角和立场反思中国民主革命和历次政治运动中存在的悖谬与悲剧现象,如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高晓声《李顺大造屋》,方之《内奸》,古华《芙蓉镇》等。 .寻根文学思潮

寻根文学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坛上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主要代表作品:韩少功《爸爸爸》 王安忆《小鲍庄》 阿城《棋王》

1、背景:(1)国内不断高涨的“文化热”。文化上的回归意识,早在“寻根”的大旗被正式张扬出来之前,已显露端倪:汪曾祺、邓友梅、刘绍棠、陆文夫、张承志。(2)文化寻根思潮出现的原因:A从社会历史原因来看,国门敞开后,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的大碰撞、大融汇,思想艺术界再次掀起了文化大讨论的热潮。B 从文学自身演变发展来看,这又是一次文学寻找自我的浪潮。一是寻找民族文学之根,二是寻找作家的个性自我。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成为民族精神与外来现代文明巧妙结合的典范。 寻根的主张和理论:(1)文学的根在于民族的文化。韩少功《文学的根》郑万隆《我的根》 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2)文学之根虽在文化,但却并不等同于全部的。。。。。(3)对民族文化应该作出新的判断和认识。 文化寻根意识的三个方面:见书P277 寻根文学两种主要的审美形式:P280 寻根文学的意义:优点:寻根小说既是“反思”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再次呈现和发展,更是在更为广大的空间和更为长久的时间之流中探寻我们民族生存命运的文化奥秘。缺陷:它对于“根”的理解是静止的、非历史的,最终一些作家一味深邃于古、俗、粗、野之中,难以寻找到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之根。

根本任务论:根本任务论是在1966年“林彪委托江青召开的部队文艺座谈会”上正式提出的,即将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规定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新写实小说的特点:①描绘各类小人物的生存困境,地位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烦恼,传统现实主义中“大写的人”被“小写的人”取代。刘震云《塔铺》《新兵连》《一地鸡毛》②表现人的烦恼、生命欲望和本能冲动,以最基本的生命欲望的满足来阐述生命的意义,传统现实主义“生活的故事”被“生命的故事”取代。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③罗列破碎的日常生活独特的感性经验,对平庸的世俗人生作为现象描绘以“还原生活本相”,典型化被零散化取代。池莉《烦恼人生》④作品中不回避粗俗、猥琐的场景描写,用艺术和画面展示出卑污、肮脏但又闪烁着真实光焰的细节。传统现实主义的真实细节被自然主义方式的真实细节取代。方方《风景》苏童《米》⑤回避激情,“不动情观照”“零度写作”。理想主义被冷淡的客观主义取代。李晓《相会在K市》余华《活着》 先锋小说

广义的先锋小说是指具有先锋精神的小说创作。狭义的先锋小说是指在8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形式探索为主要特征的小说创作潮流。

第一阶段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有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莫言《筑路》、残雪《山上的小屋》。第二阶段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有格非《褐色鸟群》、孙甘露《信使之函》、余华《现实一种》。 特点有:①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者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②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③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朦胧诗的美学特征:第一,诗人抒情主体的回归和抒情主体的个性强化;第二,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表现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注,对人的心灵和生命的尊重;第三,显示诗歌“向内转”的重大变化,抒情直指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内心感受和体验;第四,运用象征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现实生活的模式和直抒胸臆的模式,使诗中的一系列形象获得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余华的先锋小说(见276页)

第11篇:当代文学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成人高等教育试卷

年级

层次

专业

学号

姓名

分数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填写清楚。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写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解释下列括号词语的意思。(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

1.老舍以其对旧时代底层市民的人文关怀、创新的戏剧结构和精湛的舞台语言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品是(C)等。

A.《考验》 B.《关汉卿》

C.《茶馆》

D.《龙须沟》 2.曾以《骆驼祥子》、《月芽儿》、《四世同堂》等小说闻名于世的戏剧家是(D)。

A.茅盾

B.巴金

C.田汉

D.老舍 3.《茶馆》成功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其中,作品的主人公“裕泰大茶馆”老板是(A)。

A.王利发

B.常四爷

C.秦仲义

D.马五爷 4.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现代芭蕾舞剧是《红色娘子军》和(A)。

A.《白毛女》 B.《红灯记》 C.《沙家浜》 D.《智取威虎山》 5.描写了*刚刚过去,黑子、蜜蜂、小号三个各具经历的年

1 轻人、老车长与车匪在一节夜间行驶的列车守车上发生的一段遭遇的实验话剧是(C)等。

A.《正红旗下》 B.《车站》 C.《绝对信号》

D.《野人》 6.高行健与刘会远合作实验话剧是(A)。

A.《绝对信号》

B.《车站》 C.《正红旗下》 D.《野人》 7.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文学中,韩少功的代表作是(A)。 A.《爸爸爸》

B.《老井》

C.《小鲍庄》

D.《厚土》 8.《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系列小说”的作者是(C)。 A.赵树理

B.周克芹

C.高晓声

D.张一弓 9.2008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中,只有一部作品不是以乡村的现状和历史为主题的,这部作品是(C)。 A.贾平凹的《秦腔》 B.周大新的《湖光山色》 C.麦家的《暗算》 D.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10.路遥小说《人生》的主人公是从县城的高中毕业后无奈地回到村庄的(B)。

A.刘巧珍

B.高加林

C.孙少安

D.孙少平11.贾平凹以自己的故乡丹凤县小镇棣花街为原型,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的作品是(C)。 A.《浮躁》

B.《废都》

C.《秦腔》

D.《商州》 12.莫言的成名作是(A)。

A.《透明的红萝卜》 B《红高粱》C《白狗秋千架》D.《檀香刑》

二、多项选择题

2 1.中国当代戏剧文学第一个高潮期中涌现出的表现农业合作化的话剧主要有(BCD)等。

A.夏衍的《考验》 B.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河》C.海默的《洞箫横吹》 D.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 2.自1957年下半年开始,许多作家都转向了历史题材,创作有(ABCD)。

A.《蔡文姬》

B.《茶馆》

C.《关汉卿》

D.《胆剑篇》 3.20世纪60年代初在京剧现代戏勃兴中出现的优秀剧目主要有(ABD)等。

A.《红灯记》B.《智取威虎山》C.《沙家浜》 D.《奇袭白虎团》 4.老舍在1949年从美国归来到*初含冤辞世的17年间,共创作了23部戏曲作品,主要有(ACD)。

A.《龙须沟》

B.《四世同堂》 C.《茶馆》 D.《西望长安》 5.《茶馆》中三个主要人物是(BCD)。

A.松二爷

B.王利发

C.常四爷

D.秦仲义 6.《茶馆》所描写的“三个时代”是(ABD)。

A.从戊戌政变失败后清政府的腐朽黑暗B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 C.抗战爆发后日本人的奴役D.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统治 7.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现代芭蕾舞剧是(AD)。 A.《白毛女》 B.《智取威虎山》C.《沙家浜》D.《红色娘子军》 8.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京剧包括《红灯记》、《沙家浜》和(ACD)。

3 A.《智取威虎山》B.《龙江颂》C.《奇袭白虎团》D.《海港》 9.《沙家浜》“智斗”一场的主要人物是(ABD)。

A.阿庆嫂

B.胡传魁

C.沙奶奶

D.刁德一 10.《绝对信号》描写的主要人物是(ABC)。

A.黑子

B.蜜蜂

C.小号

D.狗熊 11.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指《陈奂生上城》和(ABCD)等。 A.《“漏斗户”主》 B.《陈奂生转业》 C.《陈奂生包产》 D.《陈奂生出国》 12.刘醒龙的小说主要有(ABD)等。

A.《凤凰琴》B.《分享艰难》

C.《小鲍庄》 D.《圣天门口》13.贾平凹的乡土小说主要有(CD)等。

A.《浮躁》

B.《废都》

C.《秦腔》

D.《高兴》 14.《白鹿原》中的地主形象主要有(ACD)。

A.白嘉轩

B.鹿三

C.鹿子霖

D.郭举人 15.莫言的长篇小说主要有《酒国》、《四十一炮》和(BCD)等。 A.《透明的红萝卜》B.《丰乳肥臀》C.《檀香刑》D.《生死疲劳》

三、填空题

1.80年代初期的实验戏剧(或称“试验性话剧”)主要有谢民的《我为什么死了》、马中骏等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刘会远的《 》、高行健的《车站》、马中骏等的《路》、刘树纲的《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和《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等。 2.在改革开放后的30余年间,从莫言的《 》、贾平凹的《 》、

4 张炜《古船》和陈忠实的《 》等乡土文学作品,标志着当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3.新时期初期乡土文学的优秀作品主要有何士光的《乡场上》、古华的《 》、周克芹的《 》、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等。

4.2008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中,贾平凹的《 》、周大新的《湖光山色》、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都是以乡村的现状和历史为主题的作品。

5.莫言以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一举成名,而真正奠定他在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的则是《 》。

6. 是一个封建色彩很浓的旧式乡村权威—白鹿村的族长。 7.《红高粱》里的“ ”、“我奶奶”蔑视礼法,敢于追求自己荡气回肠的爱情。

四、简答题

1.简要说明《茶馆》新颖而独特的戏剧结构。

2.简要描述贾平凹《废都》和《秦腔》的主要成就和不同特点。

五、分析题:要求:该题按小论文要求,答案不得少于200字。在答题时应做到:论述清晰明确,举例具体恰当,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不能完全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和内容,必须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在《红灯记》中,是怎样描写李奶奶向李铁梅“痛说革命家史”的?

5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答案

一、1—5CDAAC 6—10AACCB 11—12CA

二、1BCD 2ABCD 3ABD 4ACD 5BCD 6ABD 7AD 8ACD 9ABD 10ABC 11ABCD 12ABD 13CD 14ACD

三、

1、绝对信号

2、红高粱、浮躁、白鹿原

3、芙蓉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4、秦腔

5、红高粱

6、白嘉轩

7、我爷爷

四、

1、A.在“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下,既没有一以贯之的矛盾冲突,也没有首尾相连的完整故事,而只是聪明地截取了三个横断面,三幕戏相对独立,多达70多个人物长达半个世纪的命运变迁,浓缩在“裕泰”这所普通的茶馆之中。

B.采用“人像展览式”的结构:不以故事情节为结构线索,而以人物活动为结构要素,主要人物从中年到老年贯穿全剧;次要人物两代相承;龙套闲人根据剧情需要来去自由;每个角色自说其事,在时代大背景下事事相连,成功地表现了重大的主题。

2、A.《废都》表达了作家对都市生活的没落感和荒诞感。在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浓厚的西京城里,以作家庄之蝶为首的四大文化名人,本是本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但是,金钱和欲望的诱惑,喧嚣红尘的裹挟,让他们放弃操守,也颠覆了他们的文化追求,显示出90年代初期市场化浪潮冲击下的文化崩溃。 B.《秦腔》则是一首在外部力量冲击和内在价值瓦解夹击下的乡村生活的挽歌。作品通过清风街近20年来的演变,表现了中国

6 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农民与土地和家乡的疏离,昔日被视为血脉的乡情,也在利益化的时代被消解;在影视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冲击下,曾经被视为秦人心声的传统艺术“秦腔”也日趋没落;世纪之交的乡村,正在遭遇空前的发展危机和精神危机。

五、A.先以李奶奶炸雷般地对李铁梅说“爹不是你的亲爹!奶奶也不是你的亲奶奶!”开头,接着,是“十七年风雨狂怕谈以往”的思绪难平的大段唱腔进行厚重煽情的铺垫蓄势。B.然后,是作为全剧核心的长达80多句的掷地有声的大段念白,把情绪绷到了最大张力,再接一段“闹工潮”的唱段,把诉说家史之“痛”导向希望后继有人的绵绵不绝的情感渠道。 C.最后,李铁梅顺势而进,接过红灯唱出“打不尽豺狼绝不下战场”的誓言,把观众情感推向高潮。

第12篇: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专题课程知识要点

一、思潮流派与文学史概念:

十七年文学

样板戏

百花时代或双百方针

朦胧诗派

革命历史小说

寻根小说

新历史小说

先锋小说

新写实小说

二、作家作品分析

赵树理:《锻炼锻炼》《登记》

李准:《李双双小传》

宗璞:《红豆》

杨沫:《青春之歌》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汪曾祺:《受戒》《大淖纪事》

阿城:《棋王》

韩少功:《爸爸爸》

王安忆:《小鲍庄》

余华:《现实一种》《活着》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

莫言:《红高粱》

方方:《风景》

三、思考

1、十七年时期的很多小说如《锻炼锻炼》《李双双小传》《登记》《不能走那条路》等,形成了政治意识形态和创作主体意识之间的双线复杂关系,结合你读过的小说谈谈这一特征的具体表现。

2、先锋小说的“先锋性”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在你读过的90年代以后的小说中有“先锋遗痕”吗,具体说说。

3、你认为十分成功的一部寻根小说是? 在你读过的90年代以后的小说中有“寻根遗痕”吗,试具体阐释。

4、《青春之歌》与《红豆》在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上有那些异同之处?

第13篇:当代文学试题与答案

一、填空题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 当代

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 赵树理 的《三里湾》、柳青 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

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而后有田汉的话剧《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 》(第一卷)。

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 》、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7、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 __梁斌

、郭小川、闻捷和李瑛等。

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 刘白羽

杨郑、

秦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9、自 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0、双百方针指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王蒙在百花文学时期因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而成名也因此被划为“右派”。

11、

郭小川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战士诗人”,他在“*”期间的绝唱是《祝酒歌》。

12、《百合花》描述了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故事。

13、《青春之歌》是建国后第一部以

青年知识分子 成长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14、50年代前期,文艺界发生了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斗争,主要有关于电影

《武训传》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

胡风

文艺思想的批判。

15、1956年5月2日,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的“双百方针”。

16、朱老忠是梁斌的长篇小说《红旗谱》中的主要人物。

17、艾青重返诗坛的第一部诗集是

《归来的歌》

18、《创业史》中刻划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

梁山老汉_ 。号称蛤蟆滩的“三大能人”是___郭振山___、郭世富 __和

姚士杰

19、在“*”的地下文学中,影响最大的知青诗人是

食指

,在他的影响下形成的诗歌组织是

白洋淀诗群

,而传抄最为广泛的小说则是张扬的

《第二次握手》

20、

《天山牧歌》

是闻捷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抒情诗总辑。

22、《茶馆》写了一个正派、淳朴、刚直、勤恳、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的满族人是

常四爷

23、被冯雪峰誉为 “真正可以称得上英雄史诗的”作品是

保卫延安

24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尖锐深刻地提出了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的境遇问题的小说是 《 人到中年》

25、路遥的长篇小说

《平凡的世界》 是一部当代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力作,在社会中引起轰动,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

26、王安忆发表于1986年的被合称为“三恋”的小说是《荒山之恋》、《小城之恋》和《锦绣谷之恋》。

27、

第一次文代会

是中国新文学进入当代文学的标志。

28、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是 《保卫延安》

29、1951年对电影

《武训传》

的讨论与批判,是建国后文艺界第一次重大的文艺论争。

30、1953年,青年作家 李准

发表的《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概念。

31、女作家

茹志娟

的作品善于以小寓大,从细节上深入开掘,《百合花》正是突现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32、

赵树理

的《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反映

农村社会主义改选

的长篇小说。

33、十七年期间曾产生了许多文学经典,如著名的“三红一创”,它们分别指 《红日》、《红旗谱》、《红岩》、《创业史》。

34、最早提出散文“诗化”主张的是_杨朔________。毛泽东于1956年5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

方针为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运动,是对

俞平伯

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35、刘雨生、李月辉等都是

周立波

的长篇小说

《山乡巨变》 中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

36、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一《

红旗谱》

、曲波的

《林海雪原》、

吴强

的《红日》、杜鹏程的

《保卫延安》

等等。

37、《雪浪花》是

杨朔

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38、王蒙的小说 《组织部来了一个年轻人》 是“干预生活”类小说中的代表作。女作家

茹志娟

擅长以细节、侧面描绘反映生活风貌,代表作

《百合花》

便是围绕借被子表现军民之情。

39、杨沫的

《青春之歌》

是十七年中一部描写知识分子在动荡的社会生活中成长的优秀长篇小说。

40、在60年代初的“散文复兴”中,被称为“散文三大家”的分别是 杨朔、刘白羽

和秦牧。

41、田汉的历史剧 《关汉卿》

是他创作的顶峰。

42、地主冯兰池与冯贵堂两父子都是梁斌的小说

《红旗谱》

中的人物。

43、残雪的小说

《山上的小屋》

写出了生存中的噩梦般的恶与丑陋的景象。

44、北岛的诗歌《回答 》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

二、选择题(单选及多选题)

1、50年代前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农村题材作品是(C)。

A.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和《三里湾》

B.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和周立波《山乡巨变》

C.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

D.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和《暴风骤雨》

2、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B)。 A.田汉的《关汉卿》

B.老舍的《茶馆》

C.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卷)

D.曹禺的《胆剑篇》

3、所谓\"新时期文学\"一般是指(B)。

A.1949年建国后的文学

B.抗日战争后的文学

C.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

D.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的文学

4、以下革命军事题材小说中,富于浪漫主义传奇色彩的是( B )。

A、《红日》 B、林海雪原C、《保卫延安》D、《百合花》

5、王蒙1956年震动了当时文坛的一篇短篇小说是(D)。

A.《青春万岁》B.《春之声》c.《坚硬的稀粥》D.《组织新来的青年人》

6、被评论家冯雪峰誉为“真正可以称得上英雄史诗的,这还是第一部”的作品是(B)

A、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B、杜鹏程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 C、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7、《保卫延安》和《红日》的相同的地方有(AB)

A、都是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

B、都选取了解放战争中的一些著名战役,都充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C、作品的主人公都是连长,前者塑造了连长石东根的英雄形象,后者塑造了连长周大勇的英雄形象。

8、以生活“就是这样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为哲理思索的作品是刘白羽的(C)

A、抒情散文《日出》

B、报告文学《早晨的太阳》

C、游记散文《长江三日》

9、一般来说,“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形容的是(B)

A、刘白羽散文的特色

B、秦牧散文的特色

C、魏巍散文的特色

10、因创作成就突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是(A)A、老舍 B、田汉 C、曹禺

11、贯穿《茶馆》全剧的三个人物是(A)

A、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

B、王利发松二爷秦仲义

C、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

12、“诗化散文”的艺术主张的提出者是(

C

A秦牧

B刘白羽

C杨朔

D、吴伯箫

13、“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出自顾城(

B

A《黑眼睛》B《一代人》 C《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D《远和近》

14、艾青的诗集《归来的歌》中有三首最有影响的长诗是( ABD

A《光的赞歌》

B《古罗马的大斗技场》

C《鱼化石》

D《在浪尖上》

15、从文学的角度看,选出与其他三篇不同类的一篇(D)A《红高粱》B《人生》C红旗谱D《天山牧歌》

16、忠厚、善良、守本分,做了一辈子顺民的王利发形象出自:(B)A《龙须沟》B《茶馆》C《丹心谱》

17、被称为“童话诗人”的朦胧诗人是(

D )A北岛

B、食指

C舒婷

D顾城

18、被称为“城市的女高尔基”的女作家是(

A

)A铁凝

B方方

C残雪

D池莉

19、被称为“民族的秘史”的小说是(

D )A《古船》 B《绿化树》

C《北方的河》

D《白鹿原》

20、《保卫延安》的作者是(

D

)A.吴强

B.曲波

C.梁斌

D.杜鹏

21、柳青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力作是(

C

A.《三里湾》

B.《山乡巨变》

C.《创业史》

D.《不能走那条路》

22、《李自成》(第一卷)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古代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的重大收获,它的作者是(

C

A.郭沫若

B.吴强

C.姚雪垠

D.欧阳山

23、1952年,作家李准发表了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表现应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脱贫致富内容的短篇小说,它是( C )A.《我的第一个上级》

B.《三年早知道》

C.《不能走那条路》

D.《套不住的手》

24、“十七年”的戏剧创作中,采用“人像展览式”结构形式的优秀话剧是(

D

A.《龙须沟》

B.《关汉卿》

C.《胆剑篇》

D.《茶馆》

25、沈振新是小说(B)中的我军高级指挥员形象。A、林海雪原B、红日C、保卫延安 D、创业史

26、十七年时期诗歌创作最突出的特征便是(

C )的兴起,它迅速成为诗歌的主导性潮流。

A、古体诗

B、新民歌

C、政治抒情诗

D、长篇叙事诗

27、*时期影响最大的文学样式是(

B

)。A、小说

B、革命样板戏

C、诗歌

D、散文

28、以下人物属于杨沫小说《青春之歌》的是( BCD )。A、常四爷

B、卢嘉川C、林道静

D、江华

29、以下作品不属于茹志鹃的是(

D )。A、《百合花》 B、《关大妈》C、《静静的产院》 D、《哦,香雪》

30、在柳青的《创业史》中,评论界公认的艺术典型人物是(

C )。

A、梁生宝

B、素芳C、梁三老汉

D、郭振山

31、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是由(

C

)创作的。A、臧克家

B、艾青

C、闻捷

D、贺敬之

32、《红旗谱》中的农民革命斗争发生在(

A

)。

A、大革命前后的冀中平原

B、抗日战争前后的冀中平原

C、大革命前后的江南水乡

D、抗日战争前后的江南水乡

33、(

D

)的《三年早知道》是一篇反映农民思想变化的力作。

A、西戎

B、沙汀

C、马烽

D、李准

34、《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

D )。

A、自信

B、看不惯社会上的许多现象

C、能力强

D、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35、十七年时期,田汉创作了话剧(

D

)。 A、《关汉卿》和《白蛇传》

B、《关汉卿》和《王昭君》

C、《文成公主》和《王昭君》

D、《关汉卿》和《文成公主》

36、以下不属于杨朔作品的是(

D )。A、《樱花雨》B、《雪浪花》C、《荔枝蜜》 D、《社稷坛抒情》

37、以下不属于十七年时期三大文艺批判的是(

C

)。

A、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

B、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C、对“中间人物论”的讨论

D、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38、以下作品,属于短篇小说的是(

ABC

)。

A、《哦,香雪》

B、《山上的小屋》

C、《春之声》

D、《现实一种》

39、以下小说中,不属于爱情题材的是( B)。A、《小巷深处》B、《沉默》 C、《红豆》

D、《在悬崖上》

40、以塑造知识分子形象见长的小说是(D) A、《红岩》B、《青春之歌》C、《红旗谱》 D、《林海雪原》

41、梁斌的《红旗谱》归入下列哪类作品比较合适?B。

A、解放战争小说

B、革命历史斗争小说 C、工业题材小说

D、新英雄传奇

42、散文名篇《长江三日》的作者是(

D

)。A、秦牧

B、杨朔

C、碧野

D、刘白羽

43、以下不属于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内容的是(

B

)。

A、主观战斗精神

B、中间人物论

C、现实主义

D、民族形式

44、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的作者是(

D)。A、周立波

B、孙犁

C、沙汀

D、杜鹏程

45、梁生宝、梁三老汉等是小说(A)中的人物。A、《创业史》B、《三里湾》C、《山乡巨变》D、《红旗谱》

46、余永泽是小说(

B

)中的人物。A、《红岩》B、《青春之歌》C、《三家巷》D、《六十年的变迁》

47、军事家彭德怀的形象曾出现在以下哪部小说中?(C )。

A、《红日》

B、《在和平的日子里》

C、《保卫延安》

D、《金光大道》

48、以下不属于“山药蛋派”的是(

A

)。A、孙犁

B、赵树理

C、马烽

D、西戎

49、以下茹志鹃的小说中,最具有代表性,也最为成功的是(

D

)。

A、《静静的产院》

B、《关大妈》

C、《高高的白杨树》

D、《百合花》

50、著名政治抒情诗《雷锋之歌》的作者是(

D

)。A、闻捷

B、郭小川

C、臧克家

D、贺敬之

51、____A____是《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的组织部副部长,也是作品成功塑造的官僚主义者的典型。

A、刘世吾

B、王清泉

C、韩常新

D、赵慧文

52、下面作品中,属于梁斌创作的长篇小说有:__ABCDE__。

A、《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B、《夜之交流》C、《红旗谱》D、《播火记》E、《烽烟图》

四、简答题

1、《茶馆》在结构上有何创新? (重点)

(在结构上,《茶馆》采取三个横断面连缀式结构,每一幕内部也以许多小小的戏剧冲突连缀。这样的结构本来容易变得松散,老舍克服了这方面的困难,剧本以“人物带动故事”,“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串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无关紧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同时,人物的故事、命运又暗示着时代的发展,从而使得剧本紧针密线,形散神凝,以貌似平淡散乱的人物、情节织出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从清末到民国末年的民间众生相。)

老舍有意识地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的“一人一事”的方法,而采用“人像展览式”方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老舍创作《茶馆》的意图是以“埋葬三个时代”来歌颂新时代。这个意图的关键是把三个时代被埋葬的必然性写足。老舍采用“人像展览法”把三个时代的各种人物都搬上台,把各种丑恶现象都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从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和反动中,看到这三个时代的无可救药。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人物不断登场,又不断下场。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也都不多,他们在茶馆一闪而过,口中说着自己的事情。由此看来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无数的画面组织起来,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而逐步展开。

2、简述秦牧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1)秦牧开创了“小百科全书”式散文的新形式,人称“小品散文”。 2)秦牧散文熔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

3)秦牧散文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纵。

4)秦牧散文富有情趣和幽默感。

5)秦牧散文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采用“林中散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作风,流露出直接面对读者的亲切感和语言氛围。

4、《百合花》的艺术特色:(重点)

①讴歌战争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②善于运用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是这篇小说常为人称道的艺术特色。

③女性视角的叙事特色

6、茹志鹃小说的艺术风格(重点)

1)选材特点:截取一片微澜,一朵浪花,加以精细挖掘和描绘,以小见大地反映时代风貌,是茹志鹃小说选材立意上的显著特点。

2)人物塑造上的特点:不展开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广度的描写,而往往从人物性格某一突出之点深入下去,作纵深的挖掘,展开细腻的心理刻画,揭示人物的心灵奥秘。

3)构思精巧。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提炼出一两件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作媒介,展开对人物的心灵历程的描写。

7、闻捷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重点)

1、诗歌在构思上较新颖。

2、作者善于深入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腻充分地表现青年人感情的波动,折射出时代风俗的巨大历史变迁。

3、闻捷诗歌语言富有民族韵味的音乐美,情感基调高昂欢快,有浓重的牧歌风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4、闻捷的爱情诗不单纯描写爱情,而是将爱情与表现新的生活内容、传达新的时代气息、高扬新的思想情操联系在一起。

五、分析论述题

1、梁三老汉形象分析

人物分析: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在旧社会,这个老贫农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辛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作为一个小生产者,他最大的梦想是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劳动真正地创立起个人的家业来,也做个郭世富式的“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所以,当社会生产方式要发生重大变革时,他一时是难以相信也难以接受的。这是他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因袭重担的农民的保守性所决定的,另一面,他又是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者,“被剥削过的痛苦的记忆”,“受压迫的心灵”,使他“在精神上和王书记、党支部、生宝们挨近”。他尽管怀疑、反对儿子办互助组,但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关心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命运。作者相当精彩地描写了这个矛盾着的双重性格,并着重表现了这个人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他先是反对互助组,接着对自己迷恋的旧道路产生了怀疑,最后终于承认了自己儿子的道路是对的,站到了合作化运动的一边。梁三老汉这样的曾经动摇于两条道路之间的艺术形象,虽然并不是《创业史》里所独有的,但是能够把一个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思想性格的转变,及其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的、痛苦的斗争过程,示得如此完整、细腻、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确实令人惊叹,可以说,梁三老汉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2、朱老忠形象分析

朱老忠是一个跨跃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的人物。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里,他从父辈那里继承豪爽正直、刚毅不屈的斗争精神,传统的农民英雄的性格特点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他增长了斗争的才干,提高了革命的觉悟,最终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①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善用智谋的斗争是朱老忠性格的核心②朱老忠有一句口头禅“出水才见两腿泥”其中除了蕴有韧性精神之外,还有一种必胜的信念。③小说在表现朱老忠韧性的同时,还表现了他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心肠:讲义气、重团结、救危扶困、舍己为人。为了支持好友严志和的儿子江涛去保定二师读书,他不惜卖掉自己家的一头耕牛;运涛参加革命后被捕入狱,严志和家遭到灾难,朱老忠挺身而出,带领江涛千里迢迢去济南探监。

3、论述《茶馆》的艺术成就:(重点)

1、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给人以希望,立足今天,回顾过去。

2、塑造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

虽然人物众多,但是个性鲜明,这不能不说是人物塑造上的一个巨大成功。在人物肖像塑造上,老舍擅长白描,他的白描总是漫画式的,加入喜剧的因子,于嬉笑怒骂的氛围中凸现人物身上的“可爱或可憎之点”。《茶馆》中的七十多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大都是三言两语勾勒出来的。最典型的莫过于马五爷的形象。老舍只用了三句台词,就真切地描绘出其霸道、虚伪、狂傲的洋奴性格。当二德子在他面前撒野时,他说了句:“二德子,你威风啊!”先摆出自己的威严;接着又说:“有什么事不能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就讲打?”又显示了一次威风。二德子赔了不是,常四爷要他给评理,他不屑一顾:“我还有事,再见!”显示出极度的傲慢。马五爷的洋奴形象,便在这三笔两笔之中立于纸上了。

3、语言朴实凝练,具有浓郁的北京口味。

(1)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2)语言的幽默风格。老舍谈《茶馆》时说,作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他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幽默风格。

当唐铁嘴夸耀自己如何抽白面儿时,看起来滑稽可笑,但实际上却激起了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也像一句玩笑话,然而表现出的则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又如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外罩青布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表现出松二爷的怀旧情绪,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这种寓庄于谐的语言更能给读者以回味的思考。

(3)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这个特点在课文中表现得很明显。老舍本人熟悉北京方言,特别是北京市民的语言。在《茶馆》中恰当地应用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更真实。

老舍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其语言风格的独特性表现在提炼口语,纯净至极,清浅俗白,雅俗共赏;创造\"始则发笑,继则感动,终于愤怒\"的幽默;融会多种体裁语言,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创造地摹仿欧化语法及句式,描写简捷洗练,学习和研究这些风格,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4、批判讽刺与赞美同情相结合。

4、简论朱老忠的性格及其形成的原因。(论·重点)

朱老忠的形象尤为醒目。他的性格集纳了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要质。第一,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性。朱老忠生长在慷慨悲歌的燕赵之地,少年时期亲睹了父辈与冯家的斗争,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使他直观地感受到沉痛的压抑,其父留下的“只要有口气,就要为我报仇!”的遗言,滋生了他出于阶级本能的反抗性。这种反抗性贯串其一生,铸成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主导性格。第二,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他对乡民穷人救危扶困,不惜用血汗钱给朱老明治眼病;卖掉心爱的牛犊资助江涛上学,以及替严家操办丧事,冒险探监等情节,都表现出朱老忠的粗犷豪爽、慷慨仗义。第三,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他经受了大贵被抓去当兵、运涛被捕、严家丧失“宝地”等一系列打击而坚韧不拔;面对敌强我弱的局势,他没有硬拼蛮干,而是一切从长计议,抱定“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讲究斗争策略,显得深谋远虑、沉着镇定。总之,朱老忠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初叶,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他的身上既保留了旧时代豪侠的特征,又融入了新时代英雄的精神。他所走过的道路,既是旧时代农民自发反抗斗争的终结,又是新时代农民自觉革命的开始。自从找到共产党,参加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其反抗便增添了自觉性,并树立了革命理想。他的侠义性,从对少数穷人的患难救助,发展到谋求整个阶级的解放,心胸更为宽广。他的坚韧性,由仅仅依靠朱、严两家孤军奋斗,发展到盼望井冈山的烈火烧到冀中平原,从而最终成为一名农民革命斗争的英雄。其典型意义在于,朱老忠的生活道路、斗争经历和性格特征,集中概括了20世纪初期,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成长为农民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朱老忠的形象如果不用所谓“英雄”来衡量,那么,他的慷慨、豪迈、讲义气、有远谋、急人所难等等农民好汉的脾气,通过点点滴滴的语言和细节还是表现得很鲜明的。

5、试对两部军事题材长篇小说《红日》和《保卫延安》进行比较论述。(论·重点)

1)战争叙事共同点:在规模、气魄上都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战争的伟力;取材于两场决定中国命运的解放战争。

《保卫延安》以陕北战场为背景,通过青化砭伏击战、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上的运动战以及沙家店歼灭战等不同类型的战斗,表现各种类型战争的特点,以一个连队的军事活动为主线,从其撤出延安到返回延安的半年的战斗生活,展示延安保卫战的历程。《红日》以山东战场为背景,以一个军的军事行动为主线,通过描写涟水战役受挫、莱芜战役大捷和孟良崮歼灭战的胜利,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革命战争中的重大战役。

2)战争叙事的差异

《红日》以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了中国传统战争小说中的传奇故事。三个大的战役、一个军的行动;叙事中心是以一支“常胜英雄军”与一支王牌军之间的对立角逐展开大规模战役的描绘。《保卫延安》追求史诗、宏大图景,其主线是周大勇连队脱离大部队之后的孤军作战,出现诸多传奇情节(沙漠迷路、打粮站等)叙事的节奏上,《保卫延安》更强调“打”,从一个战斗转向另一个战斗,显得极其激烈,视野集中于战场。《红日》视野比较开阔,战争叙事有张有弛,从军师团到连排班,从军队到地方,前方与后方,战场与医院,战争与和平、爱情,有较生动的结构安排。

3)塑造典型英雄人物。《保卫延安》塑造了周大勇、王老虎等英雄形象——从惨烈的战争、残酷的环境和生死考验的战火中锻造出来的人物,体现了英雄主义的典型塑造原则。《红日》中的英雄人物塑造同样体现了英雄主义的典型塑造原则,基本特征、基调一致。但有更丰富的揭示——其一,从军一级指挥员到普通士兵的人物群像;其二,注意对人物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身份的揭示。刘胜团长对知识分子的偏见;石东根胜利后的醉酒纵马,带着农民出身的性格弱点。

4)反面人物的描写—— 《保》反面人物简单化,漫画化。《红》没有采用当时流行的漫画化手法。敌74师师长张灵甫具有国民党军第一主义“天之骄子”的性格,刚愎自用、骄横狂妄,虽对孤军作战内心恐慌,危急中却又沉着干练。

5)揭示战争的决定因素,强化了当代文学的政治功能:①揭示毛泽东思想和军事路线的伟大胜利,用描写战争普及现代革命历史和中共党史; ②歌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气概,“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在“二元对立”的战争思维模式确立中,淡化消除了人物自我灵魂的搏斗过程。

6、简论梁三老汉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是一位善良、勤劳、耿直而又自私、狭隘、守旧的小私有者的农民典型。在旧社会他经历了发家成梦的辛酸史,解放后他凭直觉感激新社会给他带来新的希望,但这希望仅仅是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当梁生宝不愿听从他的安排而组织起互助组时,他便自发地反对集体事业,同妻子大吵,发泄对儿子的不满,暴露了自私、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同时,他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土地的获得,痛苦的回忆,以及父子之情,使他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梁生宝及其所从事的事业。如他时刻关注互助组的命运,为进山割竹子的梁生宝担心,几次偷看新法育秧,对梁大老汉和王瞎子退出互助组没有好感,等等,反映了梁三老汉一方面不满意梁生宝,一方面又希望梁生宝成功,内心深处充满矛盾,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从这个形象的塑造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性格的本质内容。梁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典型意义。就形象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典型性意义来说,在十七年小说中出现的旧式农民形象系列中,梁三老汉是最为出色的艺术典型。他深刻的揭示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个历史真理,这是小说思想深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14篇:《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课程,是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影响较大的一门学科。

我们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胡时候,尝试做一些教学改革,以期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学习兴趣。

一、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关系。文学史和作家作品哪一个才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重心,是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只有处理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现当代文学课的开设目的,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只有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才能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没有兴趣,无论是文学史还是作家作品学生都无法深入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应当以文学史为线索,以作家作品为讲析重点。

伟大的作家和作家的经典作品是文学史中最重要、最显着的文学现象,目前世界性的文学评价体系,也是以是否具有伟大的作家和经典性的作品,来衡量一个民族或国家或时代的文学成就的最重要标准。而且,无论是文学流派、文学社团,还是文学思潮、文学批评、文学教育,它们的发达与繁荣本身并不能直接证明文学的发达与繁荣,最终都需要靠作家和作品体现出来。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都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型教学,它主要从历时的角度梳理文学史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评述重要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和文**流。它的目的固然是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文学史知识,但作为文学史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作品,其美感特征和审美教育的功能,却常常被许多纷繁的文学史知识和抽象的理论分析所遮挡与掩盖,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它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最重要功能。而且,单从教学实践方面看,相当多的同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的理解,过分的依赖于文学史教材中对作品的权威定论,而忽略了自己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它的感悟和理解,不能将自身的情感体验、自我意识融入对作品的审美体验,因此这些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却对自身的人格提升和素质成长未能产生太大的影响。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最终实现现当代文学教学的价值,增加作家作品的讲析是势在必行的,但这种增加决不能脱离文学史进行。必须要让学生明白,伟大的作家不仅以自己的杰出贡献成就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同时他也必然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伟大作家产生的基础,决不能将作家作品与他所处的时代割裂开来,否则将无法正确理解作家、作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是在宏观把握现当代文学史发展脉络的前提下,把教学的重心倾斜到了作品讲析方面。绪论部分对现当代文学的概念、分期、发展概况、重要的文学史事件都进行简单介绍,通过这部分内容,学生就可以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现当代文学史就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和印象。正文部分根据现当代文学的不同时期分别选取几个代表性作品来进行精讲,同时简单比较一下同时期的其他作品。在选取精讲的作品时,既要考虑作品的审美性,又要兼顾文学史方面的代表性,同时要在文体方面兼顾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体裁。在教学过程中,与所讲作品有关的文学史知识会在作品讲授时再次强化,这样在讲授过程中就能进一步把文学史教学具体深入到作品的阅读和解析中去,从而引导学生细致深入的阅读和体验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特质,把获取文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人文素质结合起来。

二、将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整堂课基本上都是教师一个人在滔滔不绝的讲授,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有条理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但缺点也很明显,即只发挥了教学过程中“教”的作用,却很难发挥出“学”的作用,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非常被动,因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被现代教育思想所摒弃,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应运用多种手段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尤其要注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课堂上可以采用教师讲授为主、师生讨论为辅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现场反应,提出学生可能会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引导,由浅入深地解决重要理论问题。我们也可以在课堂上运用讨论式为主、讲授为辅的教学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一般应提前几周告诉学生要讨论的题目,让学生提前阅读作品,鼓励他们自己搜集材料,整理思路,写好发言提纲,然后课堂上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因为课前学生做了充分准备,所以他们会积极地参与、热烈的讨论。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他们会争相发言,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可以在一些关键之处加以点拨引申,引导讨论逐步深入,将会取得非常出色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提问式教学法、角色扮演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针对不同课堂内容灵活运用,对于完善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化教学手段已在现当代文学的课堂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多媒体课件以其直观、丰富的画面活跃了课堂气氛,极大地扩充了课堂教学信息含量,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抽象有余生动不足”的缺点,提高了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课件能将复杂的事件叙述简单化。多媒体课件不仅对于比较复杂的叙事作品行之有效,而且图表形式对于梳理文学史的线索更为实用。而且现当代文学中不少的经典作品都被拍成了电视电影或者以戏剧话剧的形式出现在舞台,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把一些相关的影音资料在课堂上播放,展示难以用口头表述的内容,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理解作品的精髓。但是,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要时刻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多媒体它始终是一种工具,切不可喧宾夺主,要时刻把握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

上述两个方面的改进,在我的教学中只是有初步的体现,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加以提高,争取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第15篇:远程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远程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远程教育如一缕春风,吹醒了小学语文教师,大家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远程教育如一池活水,使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灵活而精彩;远程教育如催化剂,使小学生的素质快速提高。

一、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信息源,是教学中的主讲人,是信息传授者,是知识传递者。教师在教学中占“支配地位”,属“专业型”。

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的这些传统角色已经悄然发生转变。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脑中及手中信息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远程教育给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师就不再是信息源。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和导航者。学生知识的获得不再主要靠教师讲授,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讲人,而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指导者。远程教育强大的信息量使老师们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贫乏,尽管教师们都接受过汉语言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但与远程教育所提供的综合信息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教学危机感趋使教师自觉学习各种知识,如自然科学知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音乐美术欣赏等。远程教育使教师由“专业型”转变为“一专多能型”。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开展教学活动,小学语文教师只得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学习与新环境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不断的钻研中,语文教师由“单一传授型”转变为“教学科研型”。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拿着自己编写的教案,在课堂上支配着学生进行学习,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向预定的教学目标。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学生具有很大的学习自主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学习内容,教师就不再占有“支配地位”,而是平等、民主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二、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

因为远程教育可以提供虚拟的教学环境,具备丰富的信息资源,具有便捷的讨论空间,所以,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础上,远程教育条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灵活而多样。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发现法、研讨法、创造法、演练法、表演法、论辩法、智力竞赛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个别观摩法等教学方法,远程教育条件下还可使用虚拟课堂讲授法、虚拟实验操练法、同(异)步辅导法、人机交互讨论法、远程视听、问答法、课后浏览法、网络演示法、课堂网集中讲授法等新的教学方法。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可以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个性特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在网上进行指导,也可以在网外进行指导。教师还可以创造性地使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三、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学生素质快速提高 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学了《黄山松》,我让学生收集有关黄山的风景图片,学生查到了“黄山四绝”的图片,制作了幻灯片,还复制到了自己的软盘上。在学习《孔明借箭》之前,我让学生查找相关历史资料,学生找到了三国历史人物故事,赤壁之战的背景,与火烧赤壁有关的“连环计”、“苦肉计”。学生根据这些资料,总结出赤壁之战中主要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这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学了《称象》一课,我让学生思考在当时条件下还可以用哪些办法称象。学生查找了大量科学知识,最后创造性地提出用杠杆称象,用跷跷板称象,用绳索悬于巨梁,一边笼中吊大象,一边笼中装石头,直到两边高度相当等办法。…… 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自主精神的培养。

在远程教育条件下,学生具有充分自由、独立的学习空间,有充足的时间动手动脑,这不断促进学生增强自觉性,培养独立自学能力和自主精神。 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的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成长。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媒体,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这些都促使学生的个性快速成长。

总之,远程教育好象清风活水,使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异彩纷呈。正如朱熹所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16篇:当代文学填空题

一、填空题

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1949年至 1966 年的文学。 2.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 铁木前传 》、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3.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马烽的《一架弹花机》、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准 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4.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 不能走那条路 》,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 茶子花 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6.“山药蛋派”又称“ 山西 派”和“火花派”。 7.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 大连 会议”。 8.《三里湾》从马有翼、范灵芝和 王玉梅 在扫盲班的微妙关系开始,以三对新人结婚作为结束。 9.《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 小满儿 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10.在“十七年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家中, 周立波 既是最具传统文人意味的,也是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的,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 11.《 暴风骤雨 》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12.《创业史》的最大成就,不是塑造了 梁生宝 这个崭新的青年农民英雄形象,而是最突出地表现在落后人物梁三老汉形象的塑造上。 13.“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 柳青 的《创业史》(第一部)、浩然的《艳阳天》等。 14.“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曲波 的《林海雪原》等。

15.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 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孙犁的《风云初记》、欧阳山的《三家巷》等。

16.90年代以后,重写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邓一光的《我是太阳》、石钟山的《激情燃烧的岁月》、都梁 的《亮剑》、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等。 17.《 红旗谱 》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的故事为线索。

18.在《三家巷》中,陈家是资本家,何家是官僚地主, 周 家则是工人世家。 19.《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情节和主题模式,让人想起 丁玲 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 20.王蒙90年代的系列长篇小说《 恋爱 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和《狂欢的季节》集中体现了作家晚年的怀旧情结和对革命的深入思考。

21.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林震、《 布礼 》中的钟亦成、“季节系列”中的钱文等。

21.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刘世吾、《 蝴蝶 》中的张思远、《相见时难》中的翁式含、《踌躇的季节》中的犁原等。

22.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和 张炜 的长篇小说《古船》都是80年代“反思文学”的重要收获。

23.陈忠实的《 白鹿原 》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一部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

24. 邓一光 的中篇小说《父亲是个兵》和长篇小说《我是太阳》为代表,继续讴歌革命的作品以豪放、壮丽的气势令人耳目一新。

25.在中国当代戏剧文学的第一个高潮期中,涌现出了夏衍的《 考验 》、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河》、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孙芋的《妇女代表》等优秀作品。

26.1957年“反右”扩大化之后,许多作家都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创作,其主要收获有郭沫若的《 蔡文姬 》、田汉的《关汉卿》、老舍的《茶馆》、曹禺的《胆剑篇》等。

27.在60年代初出现的当代戏剧文学创作第二个高潮中,京剧现代戏的主要收获有《红灯记》、《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 奇袭白虎团 》等。 28.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芭蕾舞剧《 白毛女 》、《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 29.京剧《智取威虎山》取材于曲波的长篇小说《 林海雪原 》。 30.新时期初期的话剧作品主要有金振家、王景愚的《枫叶红了的时候》、苏叔阳的《丹心谱》、宗福先的《于无声处》、沙叶新 的《假如我是真的》和《陈毅市长》、崔德志的《报春花》、赵梓雄的《未来在召唤》、赵国庆的《救救她》、宗福先、贺国甫的《血,总是热的》、邢益勋的《权与法》、白桦的《曙光》等。 31.80年代初期的实验戏剧(或称“试验性话剧”)主要有谢民的《我为什么死了》、马中骏等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刘会远的《 绝对信号 》、高行健的《车站》、马中骏等的《路》、刘树纲的《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和《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等。 32.1985年以后的优秀剧作主要有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锦云的《狗儿爷涅槃》、朱晓平等的《桑树坪纪事》,以及 魏明伦 的川戏《巴山秀才》、《潘金莲》等。 33.90年代以后的优秀剧作主要有孟京辉的《思凡》、《恋爱的犀牛》,牟森的《彼岸》,林兆华等的《哈姆雷特》、《三姊妹·等待戈多》、黄纪苏和孟京辉等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以外死亡》,以及 老舍 的《正红旗下》、过士行的《鸟人》等。 34. 何冀平除了话剧创作外,还创作有影视作品《新龙门客栈》、《西楚霸王》、《黄飞鸿》、《创业玩家》、《香港故事》、《新白娘子传奇》等。 35.《天下第一楼》描写的是民国初年京城老字号烤鸭店“ 福聚德 ”的一段兴衰史。 36.廖一梅编剧、孟京辉 执导的话剧《恋爱的犀牛》,是实验戏剧与商业戏剧结合得比较成功的作品。

37.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先出现的颂歌主要有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艾青的《我想念我的祖国》、田间 的《时间开始了》、臧克家的《有的人》等。

38.蔡其矫的《生活的歌》、李季 的《玉门诗抄》、邵燕祥的《到远方去》、梁上泉的《高原牧笛》、雁翼的《在云彩上面》、傅仇的《伐木声声》等,都是50年代工农业建设的写照。 39.郭小川的组诗《致青年公民》、贺敬之 的《放声歌唱》为当代政治抒情诗开了一代诗风。

40. 闻捷 的《天山牧歌》、公刘的《在北方》、梁上泉的《云南的云》等,描绘了以新的劳动生活为主体的富于浓郁地方民族色彩的时代风景画。 41.《**诗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教研室16人集体化名“ 童怀周 ”编辑的“**诗歌运动”中的诗歌。

42.1978年12月由芒克、北岛等在北京创办的《 今天 》,是新诗潮运动的一面旗帜。 43.朦胧诗论争中出现的“三个崛起”,是指 谢冕 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44.20世纪60年代,蔡其矫曾立志要有系统地写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与地理风情,并先从自己的故乡福建做起,出版了《 福建集 》。 45.在改革开放后的30余年间,从莫言的《红高粱》、贾平凹 的《浮躁》、张炜《古船》和陈忠实的《白鹿原》等乡土文学作品,标志着当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46.新时期初期乡土文学的优秀作品主要有何士光的《乡场上》、古华 的《芙蓉镇》、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等。

47.2008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中,贾平凹的《秦腔》、周大新的《湖光山色》、迟子建 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都是以乡村的现状和历史为主题的作品。 48. 阎连科 关于耙耧山脉的乡村神话《年月日》、《日光流年》、《坚硬似水》、《受活》等,机敏地接受了以拉美文学为代表的现代世界文学影响。

49. 阎连科 以描写湖北神农架山区的山民生活见长,他的《马嘶岭血案》、《松鸦为什么鸣叫》、《豹子最后的舞蹈》等,为他赢得了“底层写作”的代表性作家的声誉。

50.迟子建出生在东北边陲的漠河北极村,她的小说具有一种童话的气息,第一部小说集就名为《 北极村 童话》。

51.莫言以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一举成名,而真正奠定他在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的则是《 红高粱 》。

52.莫言对小说艺术创新的惨淡经营,《檀香刑》以人间的酷刑作结,《 生死疲劳 》则以地狱的酷刑开场。

53.五六十年代,女作家的主要作品有茹志鹃的《百合花》、杨沫 的《青春之歌》、宗璞的《红豆》等。

54.舒婷的成名作是1979年的《 致橡树 》。 55. 铁凝 的成名作是1982年的《哦,香雪》。 56.王安忆的“三恋”是《荒山之恋》、《 小城之恋 》和《锦绣谷之恋》。

57.陈染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私人生活 》以女性视角,大胆表现了对自恋和同性恋的赞美。

58.王安忆的《 荒山之恋 》讲述了一个大提琴手的婚外恋的悲剧故事。

59.王安忆的《 锦绣谷之恋 》写一个女人婚外精神恋的白日梦,即女编辑在一次笔会上暗恋一个男作家的故事。

60. 王安忆 的《叔叔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右派的故事。

61.王安忆的长篇小说《 启蒙时代 》描述了南昌、陈卓然、海鸥等几个干部家庭出身的年轻人的故事,是一部成长小说。

62.铁凝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988年出版的《 玫瑰门 》。 63.《与往事干杯》是 陈染 的成名作,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17岁的少女“我”(肖濛)的成长经历及与老巴父子两代人的恋情故事。

64.在新时期初期的“意识流”小说创作中,王蒙的“老六篇”即《 蝴蝶 》、《布礼》、《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最为典型。 65.宗璞的《我是谁》、戴厚英的《人啊,人》、王蒙的《蝴蝶》、张贤亮 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都是有关存在主题的书写。

66. 汪曾祺 在《受戒》和《大淖记事》等就以反戏剧化、非情节化和淡化人物典型性格的叙事技巧,丰富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 67. 史铁生 的《命若琴弦》、《原罪》和《宿命》等,流露出一种深重的人文精神与宗教情怀。

68.从《黄泥街》到《突围表演》,再到《思想汇报》, 残雪 小说在描画人类突围困境和实现自我认识的艰辛历程上,完成了一个近似“人性三部曲”的作品系列。 69.90年代后, 余华 创作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小说主题也历经了一个从先锋到世俗的巨大嬗变。 70.“反思文学”的主要作品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 的《李顺大造屋》、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王蒙的《蝴蝶》、古华的《芙蓉镇》等。 71.“改革文学”的主要作品有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 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柯云路的《新星》、贾平凹的《腊月•正月》等。 72.1981—1984年间,张承志的《黑骏马》、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邓友梅的《烟壶》、冯骥才的《神鞭》、阿城 的《棋王》等,这些作品共同汇成了“文化寻根”的浪潮。

73.受“寻根文学”影响的作品主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韩少功 的《马桥词典》、阎连科的《日光流年》等。

74.新写实小说作为一面旗帜树立起来,始于《 钟山 》杂志1989年第3期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

75.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刘恒、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等。 76.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后改编成电影《 菊豆 》。 77.苏童的小说《 米 》后被改编为电影《大鸿米店》。 78. 池莉 的小说《生活秀》后改编为电影《生活秀》。 79.池莉的小说《来来往往》后被改编为电视剧《 生活秀 》。

80. 刘震云 的小说《手机》和《我叫刘跃进》都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 81.杨朔的《香山红叶》、秦牧 的《社稷坛抒情》的相继发表,是当代散文第一次飞跃的标志。

81.最能代表吴伯箫散文成就的是散文集《 北极星 》中的《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歌声》、《窑洞风景》等一组回忆延安生活的作品。

82. 魏巍 抗美援朝期间三次赴朝,创作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具有“通讯化”特点的散文。 83.新时期初期老作家人生反思的优秀作品主要有巴金的《怀念萧珊》、孙犁的《亡人逸事》、杨绛的《干校六记》、陈白尘的《云梦断忆》、黄秋耘 的《雾失楼台》等。

84. 叶至诚 的《假如我是一个作家》被散文界称作是新时期散文个性解放的宣言。 85.巴金散文创作最高水平的代表是1978年底开始创作的五卷本《 随想录 》。 86. 杨绛 的作品主要有散文《干校六记》、散文集《我们仨》和长篇小说《洗澡》等。 87.最能代表贾平凹散文成就的是《无味巷》、《黄土高原》、《入川小记》等地域风情散文,尤其是与小说同名的《 秦腔 》。

88. 周涛 是以诗歌创作步入文坛的,是“新边塞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80年代中期以后,他转入散文创作,出版有《稀世之鸟》、《秋风旧雨集》、《游牧长城》等散文集。 89. 王小波 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和卡夫卡,也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90. 王小波 的杂文随笔集《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后合编为《沉默的大多数》。

91. 张洁 也是新时期“女性散文”的发轫者。1980年前后发表的《挖荠菜》、《拣麦穗》等“大雁”系列的散文,大多是对作家童年的回忆,情感细腻。 92.张中行的《 负暄琐话 》、《负暄续话》与《负暄三话》被誉为“负暄三书”。 93.余秋雨出版有《文化苦旅》、《 山居笔记 》、《霜冷长河》、《千年一叹》、《文明的碎片》等散文集。 94.《山南水北》记录了 韩少功 离开城市来到他曾经插过队的湖南汨罗县八溪峒乡,过起农民生活的种种经历与见闻。

95.长篇言情小说《 海上花 列传》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开山之作。

96. 徐枕亚 的《玉梨魂》是民初最畅销的小说,与苏曼殊的《数鸿零雁记》同为“鸳鸯蝴蝶派”发韧之作。

97.旧派武侠小说可分为南北两派。时人有“北有赵焕亭,南有 不肖生 ”之称誉。 98.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出版后引起阅读狂潮,并改编成电影《 火烧红莲寺 》。 99.60年代后,金庸小说进入台湾时,因当局的限制,只好以“ 司马翎 ”的名义出版。

100. 金庸 武侠小说的处女作《书剑恩仇录》一举成名,震惊文坛,也标志着金庸的出世。

101.金庸把自己的14部小说(除《 越女剑 》之外)名称的首字连接起来,就成为一副人们耳熟能详的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102.梁羽生曾化名“ 佟硕之 ”写了一篇《金庸梁羽生合论》的文章。 103. 古龙 第一部武侠小说是1960年发表的《苍穹神剑》。

104.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现代主义小说主要有聂华苓的《失去的金铃子》、於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白先勇的《纽约客》、陈若曦 的《尹县长》、王文兴的《家变》等。

105.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乡土小说的作品主要有钟肇政的《 台湾人 三部曲》、陈映真的《将军族》、王祯和的《嫁妆一牛车》等。 106. 高阳 的《慈禧全传》、《清宫外史》等小说跨越了雅文学与俗文学的鸿沟,具有恢宏的史诗风范和深厚的历史意识。

107.在当代台湾小说中,白先勇的《台北人》、《纽约客》、钟肇政的《台湾人三部曲》、陈映真的《将军族》、李昂 的《杀夫》等被视为经典性作品。

108.出版于1977年的长篇小说《城之迷》是 七等生 的代表性作品。 109.《饥饿》出版于1986年,是 张大春 最具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性作品。 110.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诗坛上的现代主义文学社团主要有 现代 诗社、蓝星诗社、创世纪诗社等。

111.现代诗社成立于1956年1月,领袖人物是 纪弦 。 112. 蓝星 诗社的发起人主要有覃子豪、钟鼎文和余光中。

113.1959年, 创世纪 诗社以其前卫的姿态和精神,取代现代诗社和蓝星诗社成为了台湾现代诗的大本营。

114.标志着余光中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双向改铸和融合的最高成就的则是他1974年出版的诗集《 白玉苦瓜 》。 115. 纪弦 是台湾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开拓者与旗手,最能代表他台湾时期诗歌成就的是《槟榔树》(五集)。

116.在 洛夫 的诗作中,《石室之死亡》不仅是洛夫前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现代中国诗坛上“超现实性”表现最为突出的作品。

117.余光中《 乡愁 》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但它在表层结构上存在着模仿南宋词人蒋捷《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一词的痕迹。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 当代 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 赵树理 的《三里湾》、柳青 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 干预生活 ”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 历史 题材。

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 茶馆 》,而后有田汉的话剧《 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 李自成》(第一卷)。

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 》、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 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 红旗谱》、欧阳山的《 三家巷 》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 梁斌、郭小川、闻捷和李瑛等。

9、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 刘白羽、杨郑、秦牧 、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 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 伤痕 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 反思 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14、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 天云山传奇》、王蒙的《 蝴蝶 》、方之的《内奸》、古华的《 芙蓉镇 》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15、新时期,巴金的《 随想录》以其巨大的震憾力和无情的自剖精神震动了文坛。

16、新时期的朦胧诗人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

17、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出国》、《 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 “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18、新时期, 徐迟的《哥德巳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等报告文学和谌容的《人到中年》等小说对于知识分子的讴歌和关注,使知识分子题材成为这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突出现象。

19、80年代初,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蝴蝶》等作品以意识流手法为特征,突出表现人的意识活动,发展了中国小说的创作,形成了一种文学时尚。

20、21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 韩冬 为代表的新生代诗歌的出现,宣告了“ 朦胧诗”不再先锋。

21、80年代中期以后,以马原、洪峰、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述革命。

22、80年代中期以后,以 方方、刘震天 等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小说,摒弃了传统的功利性和典型化、英雄化,专注于普通人生和现实生活的原生状态。

23、80年代中期以后,以 苏红、莫言、叶兆言为代表的新历史小说将眼光从现实转向历史,摆脱了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方法,致力于民间社会原始形态的还原和历史文化的雕刻。

24、80年代以后,散文创作借助于现代传媒的发达和活跃,制造出了“ 文化散文、生活散文、智者散文 热”、“ 报人散文、女性散文 热”、“学者散文热”等一个个热点,率先进入了市场。

25、双百方针指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王蒙在百花文学时期因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而成名也因此被划为“右派”。

26、郭小川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战士诗人”,他在“*”期间的绝唱是《祝酒歌》。

27、《百合花》描述了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故事。

28、《青春之歌》是建国后第一部以 青年知识分子 成长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29、50年代前期,文艺界发生了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斗争,主要有关于电影 《鲁迅传》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 胡风 文艺思想的批判。 30、1956年5月2日,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双百方针”。

31、朱老忠是梁斌的长篇小说《红旗谱》中的主要人物。

32、《回延安》、《桂林山水歌》是用 信天游 写成的一首抒情诗。

33、巴金的散文集 《随想录》 被称为一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于 说真话 。

34、韩少功 的文化寻根小说《爸爸爸》具有整体的象征意味,主要是他采用了 魔幻现实主义 的表现手法。

35、艾青重返诗坛的第一部诗集是 《归来的歌》 。

36、《创业史》中刻划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 梁山老汉 。号称蛤蟆滩的“三大能人”是郭振山、郭世富 和 姚士杰 。

37、最早的“反思小说”是茹志鹃的 《剪辑错了的故事》,改革小说的开山之作是蒋子龙 的《乔厂长上任记》,他塑造的一批改革者形成了 “ 开拓者家族 ”。先锋小说中叙事革命的代表作家是 马原 。

38、“伤痕小说”因 卢新华 的《伤痕》而得名,而最早的“伤痕小说”是刘心武的 《 班主任》 ,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 宋宝琦 和谢惠敏。

39、在“*”的地下文学中,影响最大的知青诗人是 食指 ,在他的影响下形成的诗歌组织是 白洋淀诗群 ,而传抄最为广泛的小说则是张扬的 《第二次握手》 。 40、《天山牧歌》 是闻捷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抒情诗总辑。

41、自“*”开始到70年代初, “革命样板戏” 是官方提倡最力、影响最大的文艺作品。

42、《茶馆》写了一个正派、淳朴、刚直、勤恳、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的满族人是

常四爷 。

43、被冯雪峰誉为 “真正可以称得上英雄史诗的”作品是 保卫延安 。

44、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尖锐深刻地提出了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的境遇问题的小说是 《 人到中年》

45、路遥的长篇小说 《平凡的世界》 是一部当代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力作,在社会中引起轰动,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

46、中国作协主席 铁凝 被评论界称为城市的“女高尔基”。她的短篇小说《哦,香雪》, 描写了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女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47、王安忆发表于1986年的被合称为“三恋”的小说是《荒山之恋》、《小城之恋》和《锦绣谷之恋》。

48、张炜的小说《古船》中描写最充分最细腻的一个人物是隋抱朴

49、《白鹿原》中的人物形象 白嘉轩 是陈忠实贡献于中国和世界的中国家族文化的最后一位族长。

50、池莉的中篇小说 《烦恼人生》 被誉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51、第一次文代会 是中国新文学进入当代文学的标志。

52、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是 《保卫延安》

53、1951年对电影 《武训传》 的讨论与批判,是建国后文艺界第一次重大的文艺论争。

54、1953年,青年作家 李准 发表的《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概念。

55、女作家 茹志娟 的作品善于以小寓大,从细节上深入开掘,《百合花》正是突现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56、赵树理 的《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反映 农村社会主义改选 的长篇小说。

57、十七年期间曾产生了许多文学经典,如著名的“三红一创”,它们分别指 《红日》、《红旗谱》、《红岩》、《创业史》。

58、最早提出散文“诗化”主张的是_杨朔________。毛泽东于1956年5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 方针为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运动,是对 俞平伯 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59、刘雨生、李月辉等都是 周立波 的长篇小说 《山乡巨变》 中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 60、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一《 红旗谱》、曲波的 《林海雪原》、吴强 的《红日》、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等等。 6

1、《雪浪花》是 杨朔 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6

2、“*”的导火索是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的 姚文元 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

63、王蒙的小说 《组织部来了一个年轻人》 是“干预生活”类小说中的代表作。女作家 茹志娟 擅长以细节、侧面描绘反映生活风貌,代表作 《百合花》 便是围绕借被子表现军民之情。

64、杨沫的 《青春之歌》 是十七年中一部描写知识分子在动荡的社会生活中成长的优秀长篇小说。

69、在60年代初的“散文复兴”中,被称为“散文三大家”的分别是 杨朔、刘白羽 和秦牧。

70、田汉的历史剧 《关汉卿》 是他创作的顶峰。

71、地主冯兰池与冯贵堂两父子都是梁斌的小说 《红旗谱》 中的人物。

72、残雪的小说 《山上的小屋》 写出了生存中的噩梦般的恶与丑陋的景象。 7

3、北岛的诗歌 《 回答 》 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

第17篇: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样板戏” 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时期。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2.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来自解放区和前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约八百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报告,周扬和矛盾分别代表两个地区作文艺运动经验的报告;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选举成立全国性的文艺组织—文联和领导机构。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开始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的进程,并确立了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中的资格和地位。

3.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4.政治抒情诗:一般情况下,那些在题材上或视角上被政治化的诗歌被称为政治抒情诗。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究节奏分明、声韵铿锵。经常使用马雅科夫斯基的“楼梯式”的组织形式,并不断融入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偶、排比方法,以加强形式感。这种鼓动性的诗,大量出现在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开展的时期。代表诗人有郭小川和贺敬之等。大约在50年代末期或60年代初,但作为一种有独立形态的诗的体式,出现的时间要早得多。1950年石方禹的《和平的最强音》,1954年邵燕祥的《我爱我们的土地》,1955年郭小川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的共七首的组诗,1956年贺敬之的《放声歌唱》,是最初的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5.山西作家群(山药蛋派):指以农村生活作为主要取材范围的山西作家群

体。代表作家有,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他们的共同特征包括,(1)地域特征(2)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3)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4)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和语言的通俗。也被称为“山西派”、“《火花》派”“山药蛋派”等。其作品具有地域的特征,代表作家赵树理、马烽等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作品也多取材于晋西北、太行山和太岳山盆地及汾水流域。山西乡村的民情风俗参与了他们小说素质的构成。同时其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劝人”,能“产生指导现实的意义”。创作态度上,他们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是以一个有先进思想的农民的眼睛的所见、所闻、所感。在语言上,他们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和语言的通俗,以便能让识字不多的乡村读者接受。

6.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7.潜在写作(又称为地下写作):为了说明当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即有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一种是作家们自觉的创作,如丰子恺写的《缘缘堂续笔》和食指的诗;另一种是作家们在非常时期不自觉的写作,如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8.“中国当代文学”首先指的是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其次指的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它限定在“中国大陆”这一范围之中,台湾、香港等地区的文学与中国大陆文学,在文学史研究中如何“整合”,需要提出另外的文学史模式来予以解决;“当代文学”的另一层含义是,它的文学时间,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一体化”趋向的全面实现,到这种“一体化”的解体的文学时期。

9、“新民歌”运动 :1958年“大跃进”期间,人民群众自发地用诗歌的形式歌唱自己的劳动,表达自己的理想,出现了“新民歌”创作的热潮。后来经过有组织的搜集、整理,加以提倡和推动,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新民歌运动”。

10.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后期从苏联引入这一口号,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其影响比以往其它方法更加深远,甚至一直延续到当代。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一种基本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1932年苏联首届作家代表大会确定的。它要求文艺家从现实的革命出发,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描写现实,这种艺术的描写还必须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

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这个口号的提出,是为了清算\"拉普\"机械论的文学思想以及\"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偏误,所以有强调\"写真实\"的一面。(传入时有些变形,由于周扬在左联的领导地位,文章几乎给此后左翼文坛对创作方法探求定下了调子,即既吸收了其中有利于现实主义恢复与发展的因素,又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左倾机械论的束缚)

11.荷花淀派 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此派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里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荷花淀》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当作背景,具有朴素、明丽、清新、柔美的风格。洋溢着诗情,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12、白洋淀诗群:1969年以后,一批北京的中学生先后到河北安县境内的白洋淀地区插队,形成了白洋淀诗派,主要诗人有:芒克、根子、多多等。有芒克《天只》《十月的献诗》根子《白洋淀》等等。他们的诗作现实了对于现实社会秩序,对暴力的批判,生命中迷惑、孤独和痛苦的体验。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束缚,而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多的带有现代主义色彩。

13.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是批评家对某种创作倾向的概括。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其卷首语中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这一思潮较为公认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作品: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主要描写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拒绝传统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手法,采取拉拉杂杂叙家常的手法;取消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造成无常化的生活流;采取零度叙事,叙事人以平淡冷漠的口吻讲述而不介入故事。

14.伤痕小说:伤痕小说是*之后出现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率先打破*之后小说创作沉寂的是:刘心武《班主任》和卢新华《伤痕》,这两个短篇引发了“伤痕小说”的思潮。“伤痕文学”概念所指称作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也与伤痕小说概念等同。“伤痕”小说的核心是:正面描写*造成的人的心灵创伤和人与家庭的不幸。有四种写作倾向:揭示四人帮的罪恶;表现与四人帮的斗争;展现普通人在*逆境中的美好情操;从文化的角度对*进行思考。伤痕小说揭示了*最大的祸患在于对人的心灵的戕害,除破了50年代文学不触及人情人性的弊端。但现在看来,伤痕文学也还没能完全摆脱那个时代的政治意识。伤痕文学较成熟的作品还有:竹林《生活的路》、叶辛《蹉跎岁月》、《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等等。

15、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如《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布礼》(王蒙)、《人到中年》(谌容)、《芙蓉镇》(古华)等。

16、寻根小说(寻根文学):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作品的文化意蕴。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等.

17、政治抒情诗:一般情况下,那些在题材上或视角上被政治化的诗歌被称政治抒情诗。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究节奏分明、声韵铿锵。经常使用马雅科夫斯基的“楼梯式”的组织形式,并不断融入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偶、排比方法,以加强形式感。这种鼓动性的诗,大量出现在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开展的时期。代表诗人有郭小川和贺敬之等

18、非主流文学:指的是50-70年代,那些偏离或悖逆主流文学规范的主张和创作。(1)它是相对于不同阶段的那些被接纳、被肯定、被推崇的主张和创作而言,是个历史的感念。(2)非主流文学在一个高度一体化的文学语境里,处于受压制的地位。(3)非主流的异质文学的出现,在本时期呈现为阶段性的状况。如1956-1957年,1961-1962 或*后期等。

19.新时期文学: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1977年8月十一大宣布“*”以粉碎四人帮结束,并把*之后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为“新时

期”。文学界虽将*之后的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事实上,直到1978年5月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才是新时期的真正到来。

20.“新生代”诗歌:又叫“第三代诗”“后朦胧诗”“后新诗潮”“后崛起”“当代试验诗”等。诗人多出生于60年代,创作于80年代。他们拒绝精英化、理想化、意识形态化的倾向,而提倡平民化、世俗化、个人化;拒绝“朦胧诗”的意象、象征、隐喻等表现手法,提倡口语化,诗中充满了了反讽,调

侃黑色幽默。1986年“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可视为“新生代”诗人在全国的集体登台亮相。

21.改革小说:改革小说把目光投入到现实生活领域,在伤痕和反思过后呼唤改革。蒋子龙在这方面尤为突出,连续发表了《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另外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贤亮《龙种》;张洁《沉重的翅膀》;贾平凹《浮躁》手术与改革小说之列。

22.知青文学:80年代,“知青文学”是用来描述一种文学现象的概念,一般这一概念所指的范畴并不清晰,但总的来符合两个条件:作者是“*”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作品内容主要是关于知青在*中的遭遇,也包括知青在后来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感情。知青文学一般专指叙事体裁的创作,因而“知青文学”也常常成为“知青小说”。北岛、舒婷、芒克等创作的不是知青文学。 知青作家主要有:孔捷生、郑义、叶辛、张承志、梁晓声、张抗抗、史铁生、张炜等。知青文学有明显的自叙传色彩。作品中常有较多的惶惑,与产生于寻求中的不安和焦虑。代表作品: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张抗抗《隐形伴侣》《北极光》;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路遥《平凡的世界》等等。

23、实验小说:80年代中期,文坛上一批作家开始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实验小说是批评家对于一种创作倾向的概括,也有人称之为先锋小说。这一实验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这些作家有:马原、莫言、残雪、格非等。代表作有: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拉萨河的女人》;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残雪《山上的小屋》;格非《迷舟》等。实验小说的共同特征是: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拟真性、公开暴露小说的虚构本质;取消情节之间的因果联系;让幻觉、幻想和现实混在一起,真假难辨。实验小说对广大读者阅读习惯的拒绝使它只能在一个狭小的文学圈子里生存。

24、“朦胧诗”: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25、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26、纪要: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会后形成了由江青、张春桥、陈伯达定稿,并由毛泽东审阅修改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纪要》共分十条内容,包括文艺黑线专政论、破除对中外古典文学的迷信、文艺上反对外国修正主义并点名批判了一批文艺作品。纪要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下发全党,给以后的文艺界造成极大的祸害。1979年5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建议撤销1966年2月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请示》,同意撤销《纪要》。

27、“第四种剧本”:不同于表现先进与保守斗争的工厂剧本,入社与不入社斗争的农村剧本,我军与敌军斗争的农村剧本。这类剧本较为尖锐的触及社会矛盾,揭露了社会某些阴暗面。较为大胆的些人的情感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主要有岳野的《同甘共苦》、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海默的《洞箫横吹》、赵寻的《还乡记》等。

28、“新辞赋体”:这种诗体融辞赋、词典、民歌之长为一炉,即吸取古典诗歌中赋体抒情与铺成,扬厉遣词造句的特点。融合民歌的刚健活泼和词典的轻捷明快的特点,创造出格局比较严谨,章节大致对称,外观基本整齐,内在节奏起伏变化,音调铿锵的长句或长短句体,亦称“长廊体”或“郭小川体”。

29、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哲理散文或大散文):在8090年代散文创作中,有些作者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了一些融会学者理性思考和个人感性表达的文章,这类随笔式的散文被称为学者散文或者文化散文。如金克木、张中行、余秋雨等;学者散文作者大都有较为丰厚的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中,不特别注重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在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通常会以较为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因素,学理知识的渗透,也使其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

30、心验散文:20世界80年代中期,一批对“*”体验不多的作家,其作品着重描写内心感受,普通人的情感、母爱、童心、乡情、爱情、友情等。与过去散文相比,这一时期散文与政治联系不紧密,重在抒情。

31、诗体散文:杨朔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了”以诗为文”的艺术主张,在整体构思上通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使散文境界优美、诗意盎然,使描写的景物和抒发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如《雪浪花》借浪花来表现老泰山的性格和激扬的时代;《海市》借奇异的海上幻景展现今日鱼岛生活的兴旺美好;《茶花赋》借绚丽的茶花展现出祖国的欣欣向荣。

32、楼梯式:“楼梯式”是贺敬之在学习马雅可夫斯基诗歌样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融进中国民歌和古诗词的优点,创造的一种诗歌样式。这种形式,诗行的内部按照汉语的规律和特点,像楼梯一样排列,高低交

错,字句排列基本对称,句式大体整齐,音顿大致相近,押韵大致相同,有严格工整的对偶和排比,节奏明快,抑扬有致,有利于表现重大主题、抒发充沛激情、增强诗的表现力和鼓动性。

33、女性文学:女性文学研究本是一种西方的文学批评观念,它产生于80年代末的欧美。以美国的格蕾·格林和英国的科拉·卡普兰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企图“改写所有由男性文化体系衍生出来的种种规范、典律”,“揭开久经压抑、掩藏的躯体、无意识以及文化、语言中的深层欲望”;其分析方法则“结合了语言学结构主义理论、马克斯主义、心理分析和解构论”。我国的女性文学始于上世纪80年代,指的是关注女性生存状态与主体思想的文学作品,其作者不一定是女性。 女性主义文学源于英美,带有女权主义色彩,代表人物如波夫瓦以女性关心话题为主题、面向女性读者的文学。

第18篇: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双簧信: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复古主义者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却暂时没有人公开出来讲话。于是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写信,再由刘半农写复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注意。

林蔡之争: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出来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琴南)。这位古文家极力反对以白话文代替文言,写了《论古文白话之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运动大张挞伐,又在《新申报》上发表《荆生》《妖梦》等文言小说,影射攻击文学革命领袖。北大校长蔡元培在致林纾公开信中则重申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李大钊、鲁迅也发文谴责\"国粹家\"历史倒退行为。林纾所代表的守旧派对新文学的反攻,并没有什么理论力度,只停留在人身攻击和政治要挟的层面,反而激起了新文学阵线义无反顾的抗争。

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1933年,《学衡》停刊。

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 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经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阵营的奋力批驳,甲寅派很快败下阵。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

黑幕小说:中国近代小说流派 。约在1915~1918年间与鸳鸯蝴蝶派前后相继,盛行于上海。当时多种杂志、大小报副刊均刊载这类小说,代表作是1918年出版的《中国黑幕大观》及续集。此类小说反映了这一流派作者游戏的、消遣的、趣味主义的文学观。《中国黑幕大观》洋洋百万言,涉及社会各界人物、事件,但不外乎都是些风流案件、私娼秘史之类,专以揭露阴私、泼污水、进行人身攻击为能。虽然揭露了社会上的种种丑恶,但在写法上赤裸裸地描绘现实,社会效果适得其反,有些作品还成了军阀、政客相互中伤、攻讦的工具,在五四运动后即销声匿迹。钱玄同、沈雁冰、鲁迅曾撰文加以批判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1924年11 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机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浅草-沉钟社:1922年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林如谡、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创办《浅草》季刊,并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中出过《文艺旬刊》,其骨干成员又于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半月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方面则有冯至的诗歌,林如谡、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多抒写知识青年苦闷的生活和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色彩。

莽原社: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成员主要有高长虹、向培良,韦素园等,以创办《莽原》周刊和半月刊而得名。《莽原》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击。

未名社: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成员主要有韦素园、台静农等。这是一个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团体,有专收翻译作品的《未名从刊》和专收创作的《未名新集》。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

湖畔诗社: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代表诗人有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四人。同年4月,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出版,并因此得名为\"湖畔诗人\"。他们写作抒情诗,但最有影响的是爱情诗,风格清新、自然、天真、率直,表现了对传统封建世俗大胆反叛的精神,艺术上也较成熟。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这些诗作很能唤起一代新人的纯真和热情。被朱自清称为当时\"专心致志做情诗\"的四个年轻人。新剧:又称文明戏。是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一阶段。开始于1907年,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欧阳予倩等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的影响下,组织话剧团体春柳社,改编演出《黑奴吁天录》等话剧。辛亥革命前后,新剧团体很多,演出以民族民主革命为内容的政治戏居多。辛亥革命后,新剧很繁荣,以演家庭伦理戏居多。\"五四\"前夕,新剧趋向衰落,其原因:一是新剧商品化,迎合小市民趣味,内容庸俗低下,二是新剧都是幕表戏,没有完整的剧本,只有分场的故事梗概,由演员上台随意发挥,艺术水平和演技很难提高。\"五四\"文学革命批判堕落的文明戏,一些戏剧家提出\"爱美剧\"口号,中国话剧运动由此进入第二个阶段.

爱美剧:中国五四运动后兴起的非职业戏剧运动,简称爱美剧。\"爱美剧\"系英文Amateur的音译,意为业余的,\"爱美剧\"指业余演剧。1921年1月,汪优游在\"五四\"新思潮推动下,针对文明戏商业化的弊病,首次提出脱离资本家的束缚、仿西洋组织一个非营业性质的独立剧团的设想,并与陈大悲等13人成立了民众戏剧社。不久,陈大悲著《爱美的戏剧》,遂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于是爱美的戏剧迅速取代已经没落的文明戏,成为20年代初期中国话剧活动的主流。爱美的戏剧运动以学生为主体,中心在北京、上海。它是现代话剧在中国舞台上最初的尝试,在批判文明戏的基础上,介绍西方戏剧的学说与方法,对中国话剧进行了革新。因而是文明向现代话剧过渡的产物,从理论上使新的戏剧观念进一步完善、具体化,主张\"教化的娱乐\"等等。

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出现于20年代中期,后期创作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重要作者。象征派诗人多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的特点是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①运用一种象征性的形象和意象来表现自己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传达对外部世界敏锐的感觉和印象。②运用新奇的想象和比喻,表现微妙的情境。③依靠艺术形象的暗示来表达感觉和情调。④追求诗歌语言的省略和跳跃。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象征派诗歌后来趋向成熟,取得较高成就的是在30年代戴望舒手中。

现代评论派:1924年,胡适与陈西滢、徐志摩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称为现代评论派。其成员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以《现代评论》为主要阵地,为美帝国主义及买办资产阶级张目,支持北洋军阀当局,诬蔑群众革命运动。1927年7月,《现代评论》迁至上海,遂由原来依附于北洋政府转而投靠国民党政权。太阳社: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屯阝(阿英)、洪灵非、孟超等,全都为共产党员。\"这些《太阳》下的文学者,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他们努力要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新文艺。\"同时创办《太阳月刊》,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左联成立时,该社自行解散。

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左联\"的成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广泛的革命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作方面存在比较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革命文学论争:指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到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批判清算鲁迅、茅盾、郁达夫等,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学传统。鲁迅肯定无产阶级文学的发生有其历史背景,批评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夸大文艺的作用及宗派主义倾向,茅盾也批评他们题材过于狭窄和标语口号倾向。这一论争的性质是革命作家内部的论争,扩大了革命文学的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论争中鲁迅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等马义文艺理论著作,从而为左联成立准备了条件。

文艺大众化运动: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提出,今后的文学,必须以\"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为原则\",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大众化问题成为左翼文学理论的焦点之一。左联时期有三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第一次是在1930年春左联成立前后,第二次是1931-1932年,这两次着重讨论了文艺大众化的意义,大众文学的形式问题,也涉及到内容、语言向群众学习的问题。第三次是1934年,讨论旧形式的采用,提出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问题。鲁迅在《论新旧形式的采用》中\"拿来主义\"思想是文艺大众化讨论在理论上的重要收获。

普罗文学: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作品很多,具有很强的革命气息,一时风靡文坛,产生很大社会影响。但是普罗文学存在严重缺陷,最主要的错误倾向是\"革命的浪漫蒂克\",把残酷的现实斗争理想化,浪漫蒂克化,同时,革命文学初期的图解左倾盲动的政策等偏向未得到清算,因此成功的作品不多。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革命的浪漫蒂克: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时期,创作方面也存在过一些幼稚倾向,其中最突出的即所谓\"革命的浪漫蒂克\"情调。它在思想意识上流露出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和感伤情绪,在艺术方法上则带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弱点。作品有华汉的《复兴》、蒋光慈的《短裤党》。这种现象一出现,立即受到鲁迅的批评;没有多久,也引起较多的革命作家的注意。像张天翼、丁玲、艾芜、沙汀等人,他们不再把作品作为政治概念的图解,而是从生活出发,以真实地反映现实,来激发人们批判和改造旧世界的热情;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也有所克服;从而提高了革命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水平。革命+恋爱小说:英雄儿女的革命加恋爱,是普罗文学许多作品的重要内容,一时成为流行主题。一方面反映了大革命前后的青年知识分子面临个人与革命冲突的普遍问题,其中孕育着30年代知识新人的最初形象。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某种对生活的片面理解与表达。但正是此类小说曾积极影响了一代青年走向革命道路,这说明其确实和着时代的节拍,即便是带有浓重理念痕迹的故事与人物,也能投合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兴奋地追求光明的共同心理。

华汉《地泉》及重版:1932年的阳翰生的《地泉》重版,可以看作是左联有计划地清算初期革命文学创作中错误倾向的一个重要事例。《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是初期革命文学中一部有影响的代表作。重版时,瞿秋白、茅盾、钱杏屯阝、郑伯奇四人为之分别作序,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清算,否定将人物描写变成\"时代精神号筒\"的简单化写法,以及概念化、公式化的弊病,提出新兴文学应当唾弃这样的创作方法,坚决地走向\"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

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由\"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提出,而于1930年11月国际革命作家联盟代表大会所确认。强调世界观对创作直线式的决定作用,完全用哲学方法或世界观取代艺术方法,认为作品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具体的人物和生活的描写将唯物辩证法体现出来,那么图解政治概念就是合理的。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后期从苏联引入这一口号,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其影响比以往其它方法更加深远,甚至一直延续到当代。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一种基本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1932年苏联首届作家代表大会确定的。它要求文艺家从现实的革命出发,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描写现实,这种艺术的描写还必须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这个口号的提出,是为了清算\"拉普\"机械论的文学思想以及\"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偏误,所以有强调\"写真实\"的一面。(传入时有些变形,由于周扬在左联的领导地位,文章几乎给此后左翼文坛对创作方法探求定下了调子,即既吸收了其中有利于现实主义恢复与发展的因素,又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左倾机械论的束缚)

自由人和第三种人:1931年至1932年,\"左联\"与\"自由人\" \"第三种人\"展开论争。\"自由人\"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论争以文艺的阶级性、文艺性与政治的关系为中心。先是胡秋原发表《阿狗文艺论》,批判提示民族主义文学的法西斯主义实质,同时批评左翼文坛\"将艺术随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以后,他又发表《勿侵略文艺》等文。\"左联\"的《文艺新闻》载文批评胡秋原,苏汶即发表文章声援胡秋原。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分别发表《论第三种人》、《文艺的自由与文学家的不自由》、《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理论》等文,与胡苏二人展开论争。他们批评了胡苏二人有着文艺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错误倾向,同时也检讨了\"左联\"机械论错误和左倾宗派主义错误,这是论争的重要收获。

两个口号论争:指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这两个口号都是因日寇扩大对华侵略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适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先由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周扬提出,并由此开展了国防文学运动和国防戏剧、国防诗歌活动。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由党中央特派员冯雪峰到上海和鲁迅、胡风等商量后由胡风撰文提出的。受到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的指责而发生论争。鲁迅撰文提出两个口号可以\"并存\",批评了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左翼领导人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错误。这是左翼文学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由于某些思想分歧而发生的论争。通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广泛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思想条件。

剧联:\"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戏剧家统一战线组织。1930年成立于上海。刘保罗、田汉、赵铭彝、于伶等曾担任党团书记。剧联成立后,起草并通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除在上海设立总盟外,先后在北平、汉口等地设立了分盟和小组,使左翼戏剧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在演剧方面,团结进步的戏剧工作者,组成50多个左翼剧团。其中上海就有艺术剧杜、南国社等。剧联领导的演剧活动,具有革命性、群众性和战斗性的特色。为了开展工人演剧活动,剧联成立了工人演出委员会,推动了工人剧运的发展。左翼戏剧运动为后来话剧向职业化、实用化过渡准备了条件。为中国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初步开拓了道路,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戏剧人才。1936年初,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自动宣告解散。

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

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论语派: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寻开心。由此引发了左翼作家与其的论争。

民族主义文学:是属于国民党的一个文学派别,主要成员有潘公展、王平陵、朱应鹏、范争波、黄震遐等。文艺主张鼓吹要建立\"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主要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代表作是《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黄震遐的小说《陇海线上》《黄人之血》。\"民族主义文学\"的中心意识\"民族意识\",实质上是封建意识与法西斯思想的混合,以此否定阶级意识,抹煞阶级斗争。鲁迅、茅盾、瞿秋白等著文揭露其\"屠夫文学\"、\"杀人放火文学\"的实质及丑恶表现。

现代派与现代诗派:现代派得名于1932年出版的《现代》大型文学杂志,主要负责人为施蛰存、苏汶、戴望舒三人。《现代》发表各类作家的作品,包括左翼作家的作品。在《现代》上发表诗歌的人很多,一批诗人从思想到艺术有许多共同倾向,称之为\"现代诗派\"。现代诗派的首领是戴望舒,主要成员有徐迟、路易士、卞之琳、何其芳等。后又编《新诗》杂志,推进这股现代派诗潮。现代诗派的诗作表现了幻灭中的追寻、对现实的理性批判意识和孤独寂寞的心态,追求语言的自然质朴、形式的自由舒展,以新异的手法提升了诗歌的表现力。这股现代派诗潮,因后期新月诗派向现代派转化,而汇成一股不小的潮流。被人称之为新诗的黄金时代和成熟期。除现代派诗外,还有现代派小说,以施蛰存、穆时英为代表,创作了一批心理分析小说和新感觉主义小说,称之为心理分析派和新感觉派

心理分析派:(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家施蛰存。其特点是运用弗洛伊德学说深入细致地严肃地描写人物的性心理、性压抑、性转移、性变态等等。此前,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叶绍钧、庐隐等的一些作品中,都有性压抑、性心理分析的成分,但一般都是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为主要创作特色,性心理描写作为其中的因素、成分。而施蛰存这时期创作了一批性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有《梅雨之夕》《春阳》《石秀》等。心理分析派小说在现代小说中别具一格,丰富了文学表现生活的内容和手法。

新感觉派:(海派小说、新感觉主义小说)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蜇存、穆时英、叶灵风等。穆时英被称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新感觉主义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新感觉派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夜总会、舞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是经常描写的场景和对象;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代表作有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觉派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但有一部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发起人包括全国文艺界各方面的代表近百人,理事会推举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文协\"还提出了\"文章入伍\"的口号,对鼓励作家深入现实生和实际斗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贯通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唯一的刊物,它对推进抗战文艺运动促进抗战文艺创作的繁荣,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沦陷区文学: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结束了上海孤岛文学的时代,纳入了沦陷区文学的轨道。在此之前,已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沦陷区文学,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以北平为中心的华北沦陷区文学,统称为\"沦陷区文学\"。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时,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万象》,团结了一大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发表了大量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爱国主义理想的作品,如师陀的《无望村的馆主》,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等,苏青的《结婚十年》等。在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他的《药堂语录》等散文集典型地表现了一个民族变节者进退失据的矛盾心灵。

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他们出版过《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而多斯草原》,鲁藜的《泥土》等是七月诗派的代表作。七月派小说:胡风主持的《七月》、《希望》等杂志,在抗战时期国统区进步文艺界很有影响。它团结了路翎、丘东平等小说作者,主张在现实主义旗帜下反映活的一代人的心理状态,作品充满了生活的血肉感,以及对于人的心灵的直视力量。这些小说在某种意义上,比七月派诗歌更能体现胡风的理论主张,多数都被编入《七月文丛》,并由胡风亲自撰写序文,故称之为\"七月派小说\"。代表作有路翎《财主底儿女们》。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战国策派:该派是1940年前后出现的国统区的一个颂扬国民党统治、宣传法西斯主义文艺派别,因出版《战国策》杂志和在《大公报》开辟《战国》副刊而得名。代表人物是陈国济、陈铨、雷海宗等。他们提倡历史重演说,鼓吹强权政治。在文学上他们力图使文学恭恭敬敬地为国民党法西斯政治服务,主张以\"恐怖?狂欢?虔恪\"为创作的\"三道母题\",并把文学纳入表现恐怖的特务文学和表现狂欢的色文学的轨道。陈铨的话剧《野玫瑰》把国民党间谍作为民族英雄歌颂,是其创作标本。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于1942年5月,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当时解放区文学的主流是好的,但作家队伍的思想面貌也存在不少问题。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克服错误观点,让文艺给民族解放战争以更大助力,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先由毛泽东作了\"引言\"的发言,经过作家三次讨论,毛泽东作了\"结论\"的发言。\"引言\"和\"结论\"合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强调指出要真正为人民大众服务,作家必须把立足点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讲话》阐明人民生活是文艺的无尽的唯一的源泉,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履行思想,获取无限丰富的艺术源泉,并继承和借鉴中外优秀文学遗产,这样才能创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讲话》还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学为政治服务在当时尖锐的斗争形势和正确的革命政策下,与文艺真实反映时代历史风貌和社会心理基本上是统一的,从主要方面说是起了积极作用。总之,《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

民族形式问题论争:发生在抗战中期。1939年和1940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和\"中国文化应有自已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的问题。国统区文艺界在学习和讨论中发生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向林冰的观点。向林冰的观点是:①\"应该在民间形式中发现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他认为喜闻乐见应以习闻常见为基础,而民间形式是大众习闻常见的;②否定\"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形式。另一种观点以葛一虹为代表:①对旧形式全盘否定;②肯定新文艺在民族形式上的努力和成就时,否认新文艺在形式上存在缺点。郭沫若、茅盾、胡风等在撰文讨论中,都从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上论述民族形式的问题,胡风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起来,见解独到,郭沫若指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是现实生活,茅盾指出新文艺民族形式的建立,要学习吸收中外文艺的优秀之处,要继续发扬五四以来的优秀作风,更要深入民族现实,提炼熔铸新鲜活泼的素质。这次讨论,是\"左联\"时期的文艺大众化讨论在新现实之下的继续和发展,对新文艺向民族化大众化方向发展,起了重要影响。

现实主义与主观战斗精神论争:发生于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论争的一方以胡风为主,胡风撰文论述作家在创作中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十分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克服创作中的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偏向,争取现实主义的胜利。胡风的理论是有深度的、见解独到的。文章发表后,受到一些人责难。论争延续到40年代后期,邵荃麟、林默涵、胡绳等发表批评文章,胡风写《论现实主义的路》进行答辩。

文学与抗战关系的论争:1938年12月,梁实秋在他主编的副刊上发表《编者的话》:\"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载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也没有益处的。\"虽不能说他在宣传文学\"与抗战无关\",但他对抗战文学的态度,却不无偏颇之处。罗荪、宋之的、张天翼等撰文批判。郁达夫的《关于抗战八股的问题》既充分肯定文学为抗战服务,也批评分析了八股病的原因。新秧歌运动: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讲话》精神在文艺上显示的最初成绩。文艺工作者改变了轻视民间文艺秧歌的态度,与群众一起,指导改造了旧秧歌,使之成为反映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新内容,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的小型广场歌舞剧。1943年春节秧歌闹得热火朝天,涌现了一批受群众欢迎的秧歌剧,如\"鲁艺\"的《兄妹开荒》等。新秧歌运动表现了文艺工作者面向群众、向工农兵普及的实践。\"随感录\"作家群:1918年4月,《新青年》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刊发杂文。向其撰稿的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其中有李大钊、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而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这些杂感作者被称为《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陈独秀的泼辣明快,钱玄同的汪洋恣肆,刘半农的爽直幽默与鲁迅的犀利凝重,展现了这一作家群的不同风格。而立论坚实、短小精悍、富于战斗力,则是其共同倾向。

自叙传抒情小说: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创造社的主要成员在日本留学期间,较多地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及近代日本\"私小说\"的影响,于是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活动\"。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的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自叙传抒情小说作为一股创作潮流是从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开始的。

零余者:郁达夫小说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小诗体: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徘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主要作者有冰心、宗白华、徐玉诺、何植三等人。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小诗的出现,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诗歌形式的多方面的探索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捕捉自己内心世界微妙情感与感受的努力。小诗体在新诗的发展史上具有过渡的意义。纯诗:1926年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出\"纯诗\"这一概念,即\"纯粹的诗歌\"。穆木天所谓的\"纯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主张\"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担任\";二是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早期象征派诗人提出的\"纯诗\"概念,在其更深层面上,意味着一种诗歌观念的转化:从强调诗歌的抒情表意的\"表达\"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

美文: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于1921年发表《美文》,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土地\"。王统照、傅斯年、胡适等曾撰文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徐志摩和周作人自己等一大批作家富有成效的拓荒,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上海民众剧社:\"五四\"以后第一个新的戏剧团体,1921年3月在上海成立。发起者为沈雁冰、郑振铎、熊佛西、陈大悲、欧阳予倩等十三人。5月创办了《戏剧》月刊,这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一个专门性戏剧杂志。民众戏剧社强调戏剧必须反映现实和负担社会教育的任务,认为它\"是推动社会使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总的说来,是和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基本上一致的。此外,他们还介绍了罗曼罗兰的\"民众戏院\"及西欧的小剧场运动,以助长\"爱美剧\"的声势。民众戏剧社的主要贡献是将\"五四\"革命精神在戏剧理论方面作了充分的发挥,也强调舞台实践,鼓励青年学生参加\"爱美剧\"运动。

国剧运动:1926年,赵太侔、余上沅等一批留美学生在徐志摩主持的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剧刊》,提倡\"国剧运动\"。他们主张从整理与利用旧戏入手去建立\"中国新剧\":在戏剧观念上,主张发扬传统戏曲\"纯粹艺术\"的倾向;在戏剧表现上,提出要\"探讨人心的深邃,表现生活的原力\",因而赞赏西方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艺术,进而提出要糅合东、西方戏剧的特点,在\"写意的\"与\"写实的\"两峰间,架起一座桥梁,并预言\"再过几十年大部分的中国戏剧,将要变成介于散文、诗歌之间的一种韵文的形式\"。——他们的这一设想,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由于不适合当时社会的需求,终未能实现,但作为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在现代戏剧发展史上留下了痕迹。

社会剖析小说: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其特点是: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在创作一开始就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时代性格,在戏剧冲突强烈的情节中描述人物的性格成长史或凸出人物性格的一瞬。在左翼内部,跟随茅盾如此创作的,有沙汀、吴组缃等人。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大河小说:原是法国文学中的一种形式,特指那种多卷本连续性并带有历史意味的长篇巨著。李劫人曾留学法国,受其影响。30年代中期,他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变迁为基本线索,完成了三部曲式的历史性宏篇巨著《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具有宏伟的构架与深广度,被人称为是\"大河小说\",其长篇巨著亦被称为\"小说的近代史\"。

汉园三诗人: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1936年出版了合集《汉园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因此而得名。他们注重以诗歌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开明派:30年代独具特色的一支散文作家队伍,他们大都是上海立达学园的同事,30年代又聚集在开明书店周围,有丰子恺、夏丏尊、叶圣陶诸先生。\"开明\"同人散文家是积极的人生派,热切的爱国者,讲究品格、气节和操守。他们的作品平淡如水,明白如话,却擅于在平凡中开掘生活的哲理,追求高远的情境,严谨而有韵致。

上海艺术剧社: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领导的第一个话剧团体。由郑伯奇、沈端先等发起,1929年秋在上海成立。社长郑伯奇。出版《艺术》和《沙仑》等戏剧刊物及《戏剧论文集》,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新兴戏剧及\"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并先后组织了两次公演,介绍了法国左翼剧作家罗曼罗兰的《爱与死的角逐》等具有革命倾向的剧目。它有力地促进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戏剧理论建设,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后浪漫主义:上海\"孤岛\"和国统区内典型的通俗、先锋两栖作家,是徐訏和无名氏。这类作家的出现,一定意义上反映了40年代城市读者对小说的欣赏趣味的提高。有人称之为\"后浪漫主义小说\",强调了他们的文学品位,既有浪漫主义理想,又渗入现代主义精神。他们的小说具有浪漫主义的手法,抒情的笔调,但又不同于郁达夫代表的前期浪漫派小说,而是更多神秘荒诞色彩。代表作有徐訏的《风萧萧》等。

街头诗运动:1938年,田间来到延安,发起街头诗运动,积极提倡\"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诗歌。所谓街头诗,就是群众的诗,经是抄写在村庄的门楼、墙壁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的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田间的街头诗最为突出,结构上采用\"阶梯式\"分行形式,诗句短而有力,节奏感强,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起到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被闻一多称为\"时代的鼓手\"

剧联:\"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戏剧家统一战线组织。1930年成立于上海。刘保罗、田汉、赵铭彝、于伶等曾担任党团书记。剧联成立后,起草并通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除在上海设立总盟外,先后在北平、汉口等地设立了分盟和小组,使左翼戏剧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在演剧方面,团结进步的戏剧工作者,组成50多个左翼剧团。其中上海就有艺术剧杜、南国社等。剧联领导的演剧活动,具有革命性、群众性和战斗性的特色。为了开展工人演剧活动,剧联成立了工人演出委员会,推动了工人剧运的发展。左翼戏剧运动为后来话剧向职业化、实用化过渡准备了条件。为中国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初步开拓了道路,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戏剧人才。1936年初,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自动宣告解散。

论语派: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寻开心。由此引发了左翼作家与其的论争。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民族主义文学:是属于国民党的一个文学派别,主要成员有潘公展、王平陵、朱应鹏、范争波、黄震遐等。文艺主张鼓吹要建立\"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主要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代表作是《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黄震遐的小说《陇海线上》《黄人之血》。\"民族主义文学\"的中心意识\"民族意识\",实质上是封建意识与法西斯思想的混合,以此否定阶级意识,抹煞阶级斗争。鲁迅、茅盾、瞿秋白等著文揭露其\"屠夫文学\"、\"杀人放火文学\"的实质及丑恶表现。

心理分析派:(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家施蛰存。其特点是运用弗洛伊德学说深入细致地严肃地描写人物的性心理、性压抑、性转移、性变态等等。此前,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叶绍钧、庐隐等的一些作品中,都有性压抑、性心理分析的成分,但一般都是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为主要创作特色,性心理描写作为其中的因素、成分。而施蛰存这时期创作了一批性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有《梅雨之夕》《春阳》《石秀》等。心理分析派小说在现代小说中别具一格,丰富了文学表现生活的内容和手法。

新感觉派:(海派小说、新感觉主义小说)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蜇存、穆时英、叶灵风等。穆时英被称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新感觉主义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新感觉派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夜总会、舞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是经常描写的场景和对象;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代表作有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觉派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但有一部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七月派小说:胡风主持的《七月》、《希望》等杂志,在抗战时期国统区进步文艺界很有影响。它团结了路翎、丘东平等小说作者,主张在现实主义旗帜下反映活的一代人的心理状态,作品充满了生活的血肉感,以及对于人的心灵的直视力量。这些小说在某种意义上,比七月派诗歌更能体现胡风的理论主张,多数都被编入《七月文丛》,并由胡风亲自撰写序文,故称之为\"七月派小说\"。代表作有路翎《财主底儿女们》。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战国策派:该派是1940年前后出现的国统区的一个颂扬国民党统治、宣传法西斯主义文艺派别,因出版《战国策》杂志和在《大公报》开辟《战国》副刊而得名。代表人物是陈国济、陈铨、雷海宗等。他们提倡历史重演说,鼓吹强权政治。在文学上他们力图使文学恭恭敬敬地为国民党法西斯政治服务,主张以\"恐怖?狂欢?虔恪\"为创作的\"三道母题\",并把文学纳入表现恐怖的特务文学和表现狂欢的色文学的轨道。陈铨的话剧《野玫瑰》把国民党间谍作为民族英雄歌颂,是其创作标本。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于1942年5月,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当时解放区文学的主流是好的,但作家队伍的思想面貌也存在不少问题。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克服错误观点,让文艺给民族解放战争以更大助力,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先由毛泽东作了\"引言\"的发言,经过作家三次讨论,毛泽东作了\"结论\"的发言。\"引言\"和\"结论\"合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强调指出要真正为人民大众服务,作家必须把立足点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讲话》阐明人民生活是文艺的无尽的唯一的源泉,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履行思想,获取无限丰富的艺术源泉,并继承和借鉴中外优秀文学遗产,这样才能创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讲话》还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学为政治服务在当时尖锐的斗争形势和正确的革命政策下,与文艺真实反映时代历史风貌和社会心理基本上是统一的,从主要方面说是起了积极作用。总之,《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政治抒情诗 —政治抒情诗,“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这种评述和反应,一般来说不可能出现多种视角和声音,因为其精神上的“资源”,来自当时对现实历史所作的统一叙述。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代表诗人:郭小川、贺敬之

女性文学—女性文学研究本是一种西方的文学批评观念,它产生于80年代末的欧美。以美国的格蕾?格林和英国的科拉?卡普兰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企图“改写所有由男性文化体系衍生出来的种种规范、典律”,“揭开久经压抑、掩藏的躯体、无意识以及文化、语言中的深层欲望”;其分析方法则“结合了语言学结构主义理论、马克斯主义、心理分析和解构论”。我国的女性文学始于上世纪80年代,指的是关注女性生存状态与主体思想的文学作品,其作者不一定是女性。 女性主义文学源于英美,带有女权主义色彩,代表人物如波夫瓦以女性关心话题为主题、面向女性读者的文学。

百花文学—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山药蛋派”/“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火花’派”:赵树理等山西作家因创作上有某些共性而被称为“山药蛋派”。马烽、西戎等的共性①地域: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作品写的也多为山西农村生活; ②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主张在生活中“不作旁观者”; ③“写实”的风格,作品的思想、形象,来自“当前生活的底层”; ④重视故事性、语言通俗

新生代诗人“第三代诗人”或曰“新生代诗人”、“后新诗潮”的集体亮相是在1986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以“现代主义诗歌大展”的方式集中介绍了由100多名第三代诗人分别组成的60余家自称诗派及其实验诗歌代表作品,如南京的“他们”,上海的“海上诗群”,四川的“莽汉主义”、“非非主义”、“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等等。内容上,反英雄、反高、平民化成为后新诗潮的总体特征。 艺术上,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是后新诗潮在语言实验方面的重要特征。以韩东、于坚为代表的原生态口语化倾向构成了对新诗潮经典性的意象语言规范的颠覆。

第四次文代会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是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对大会的祝辞,提出了一系列的有关文艺的新的观念原则。《祝辞》指出:“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对文艺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作家“写什么和怎样写”,“不要横加干涉。”这对新时期文学在恢复期里大步走向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新时期文学在复苏期的发展态势,是与这一阶段里一系列文艺观念的基本问题和创作中具有倾向性问题的热烈争鸣连在一起的。这些争鸣活动,既是理论界对新的创作成果的及时评价,又是对新时期文学发展历史的归纳、总结和升华,真实地记录了文艺观念拨乱反正的历程。

反思文学 还是在“伤痕文学”兴盛之时,一批敢于思考、富有人生阅历的作家,尤其是一批因着我们党和国家在革命进程中的失误而历尽坎坷的作家,如王蒙、李国文、从维熙、张贤亮、方之、高晓声等,就率先突破了一般地提倡“恢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口号的局限,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写出了一批具有相当思想深度和历史深度的作品。茹志鹃于1979年2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

伤痕文学 1977年11月,刘心武的短篇小说《斑主任》在《人民文学》发表,立即引起轰动。《班主任》是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不久,《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和“伤痕小说”的得名便源于此。表现“伤痕”作品的主要内容,可以大致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写知识分子、国家官员受到的迫害,他们的受辱和抗争。一是写“知青”的命运:以高昂的热情和献身的决心投人这场革命,却成为献身目标的“牺牲品”。如何看待这些作品,曾在1978—1979年发生过争论,不久,“伤痕文学”概念的贬斥含义逐渐消退,成为对一个时期文学思潮的概括。“伤痕文学”的主要作品:《班主任》(刘心武)、《伤痕》(卢新华)、《神圣的使命》(王亚平)、《高洁的青松》(王宗汉)、《灵魂的搏斗》(吴强)、《献身》(陆文夫)、《姻缘》(孔捷生)、《我应该怎么办》(陈国凯)、《从森林来的孩子》(张洁)。

九叶诗派九叶诗派是40年代国统区出现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郑敏等九人。九叶诗派的特点是:既忠于时代和现实;又忠于艺术创造,较多吸收西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的表现艺术和手法。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在他们的诗里得到了较好的结合。

寻根文学: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创作, \"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历史深处而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综览寻根小说,这一批作家对自己所寻的\"根\"究竞是什么,\"文化\"这一概念究竟是什么等并不甚了然,其对\"根\"或\"文化\"的态度也较矛盾,概括地说大致有这样三类:一是持肯定态度,代表作主要有阿城的《棋王》。二是持否定态度,代表作有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三是持辩证态度,代表作有冯骥才的《神鞭》

朦胧诗: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杨 炼、芒克、方台、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迅即成为一段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先锋小说:在“寻根小说”和“现代派”小说并行推进的同时,一种激进的叙事实践初露潮头,这便是以马原的《拉萨河女神》(1984)、《冈底斯的诱惑》(1985)和《西海的无帆船》(1985)等小说为肇始的“先锋小说”潮流。先锋小说具有实验性,创作上的特点主要有: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改革文学“改革文学”作为新时期文学中最早“回到当下”的创作,以及作为本世纪文学发展进程中层后一次功利主义色彩突出、功利话语与审美话语结合得较为完美、表现得较有力度的小说思潮,含蕴着较为丰富的美学内容。

归来的诗人70年代末逐步深入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诗歌主题从大悲大喜的歌颂、怀念和控诉,转向对于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感受与思考。最初在诗坛上主要还是50年代、60年代活跃的诗人,贺敬之、严辰、李瑛、邹荻帆、严阵、顾工、雁翼都曾有较大社会影响的作品,他们的诗基本上是50年代、60年代诗的延续,只是诗中的政治内容、政治观点有了变化。随着一批批冤、假、错案的平反,诗坛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归来”诗人群。他们包括“七月”派诗人鲁黎、绿原、牛汉、曾卓、冀方、卢甸、彭燕郊、罗洛等,在“反右派”斗争中被处置的诗人艾青、公木、吕剑、唐祈、唐湜、苏金伞、公刘、邵燕祥、流沙河、胡昭、梁南、昌耀、孙静轩„„,也包括于50年代退出诗坛的九叶诗人。

**诗歌运动 1976年“清明节”前后,人民群众冲破当时的严厉禁令,掀起一场以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为主要内容的“**诗歌”运动。这场诗歌运动所引发的机缘是政治性的。它主要利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表达了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怒与谴责,爱憎之情判然,体现出文学极强的现实功利性。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深沉思考,直面现实的战斗式的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思潮趋向。尤其这些诗歌在1977年以后结集出版,使得“**诗潮”中的文学精神得以迅速广泛地传播,并引发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伤痕”类型文学创作的出现。

新写实小说 :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意观察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在观察生活把握世界时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不仅具有鲜明的当代意识,还分明渗透着强烈的历史意识和哲学意识,但它减退了过去伪现实主义那种直露的、急功近利的政治色彩,而追求一种更为丰厚更为博大的文学境界。”新写实小说的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创作方法虽仍以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强调作品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应有一种毛茸茸的原生状态的感觉;主题意蕴更多的是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应\"退出小说\"、\"零度介入\",即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等。新写实小说的主要作家有刘震云、刘恒、池莉、方方等。

知青文学“知青”出身的作家,是80年代文学的重要支柱。他们的创作,在当时获得“知青文学”(或“知青小说")的命名。批评界对这一概念的使用,在涵义上并不一律。较普遍的说法是,第一,作者曾是“*”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第二,作品的内容,主要有关“知青”在“*”中的遭遇,但也包括他们后来的生活道路,如返城以后的情况。与“伤痕文学”等一样,这个概念专指叙事体裁(小说,或纪实性叙事作品)的创作,表现“知青”的生活道路的创作,在“*”期间已经存在,但这一概念在80年代才出现,说明它开始被看做一种文**流,具有可被归纳的特征。70年代末到80年代,发表过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作家有韩少功、孔捷生、郑义、王安忆、史铁生、张炜、张承志、梁晓声、张抗抗、柯云路、叶辛、陈村、李锐、肖复兴、竹林、李晓、陆天明、朱晓平、陆星儿、老鬼等。

\\\"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吸取楚辞、汉赋的某些特点,融进民歌的优点,运用比兴相结合的\\\\\"赋\\\\\"的铺陈手法,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样式。\\\\\"新辞赋体\\\\\"格局比较严谨,章节大致对称,大量采用铺陈排比、自然流畅、音调铿锵的长句体和短句体,铺张渲染、反复咏叹,有助于增强诗歌内部的严整,强化诗的形式美、节奏美和抒情气氛,形成一种宏阔彭湃的气势。\\\\\"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对当代诗歌的一大贡献,在我国诗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楼梯式\\\\\"是贺敬之在学习马雅可夫斯基诗歌样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融进中国民歌和古诗词的优点,创造的一种诗歌样式。这种形式,诗行的内部按照汉语的规律和特点,像楼梯一样排列,高低交错,字句排列基本对称,句式大体整齐,音顿大致相近,押韵大致相同,有严格工整的对偶和排比,节奏明快,抑扬有致,有利于表现重大主题、抒发充沛激情、增强诗的表现力和鼓动性。

诗体散文』杨朔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了\\\\\"以诗为文\\\\\"的艺术主张,在整体构思上通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使散文境界优美、诗意盎然,使描写的景物和抒发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如《雪浪花》借浪花来表现老泰山的性格和激扬的时代;《海市》借奇异的海上幻景展现今日鱼岛生活的兴旺美好;《茶花赋》借绚丽的茶花展现出祖国的欣欣向荣。

\\\\\"山药蛋派\\\\\"\\\\\"山药蛋派\\\\\"又称\\\\\"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火花》派\\\\\"等;是由部分山西作家构成,以写农村题材小说为主的一个文学流派;起源于40年代,繁荣于五六十年代;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赵树理的《\\\\\"锻炼锻炼\\\\\"》《三里湾》、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胡正的《汾水长流》、西戎的《宋老大进城》《赖大嫂》等;作品多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反映农村变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竭力追求小说的平民化、大众化和地域性特色,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农民形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荷花淀派\\\\\"又称\\\\\"白洋淀派\\\\\",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作家群体,因孙犁40年代发表短篇小说《荷花淀》而得名;代表性作家和作品有孙犁的《风云初记》《铁木前传》、刘绍棠的《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瓜棚记》、从维熙的《鸡鸭委员》、韩映山的《作画》等;他们大多描绘冀中人民的生活变迁、民情风俗、英勇斗争和纯美心灵,描绘白洋淀、北运河、冀中平原优美的自然风光;在风格上追求诗的意境和散文的韵味,强调文学的现实主义品格而又在其中渗透着浪漫主义气息,在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1新歌剧』1953年起,新中国歌剧开启了专业化和建立剧场艺术的历史帷幕,李伯钊创作的《长征》,是在歌剧舞台上表现领袖形象的首度尝试。

第四种剧本』\"第四种剧本\\\"的提法认为要突破\\\"工农兵剧本\\\"(\\\"工人剧本--先进思想和保守思想的斗争;农民剧本--入社和不入社的斗争;部队剧本--我军和敌人的军事斗争\\\")的既定框架和公式。杨履芳的话剧《布谷鸟又叫了》,反映了农村青年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新思想。岳野的《同甘共苦》、海默的《洞箫横吹》,赵寻的《还乡记》等作品都属于\\\"第四种剧本\\\"。老舍的《茶馆》则被视为\\\"第四种剧本\\\"中最优秀的剧作。

\"归来的诗人\\\"主要指由于政治及其相关的原因,50年代中期以来被迫完全终止创作或根本不能公开发表作品,到70年代末期又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包括在\\\"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件中受到牵连的诗人,在反\\\"右派\\\"斗争中被错划为\\\"右派\\\"的诗人和在五六十年代褊狭的艺术观念支配下从诗坛上自觉消失的诗人等。

崛起的一代\\\"主要指70年代末期以后涌现的年龄在20岁至40岁之间的青年诗人。具体包括:①延续五六十年代诗歌主流\\\"传统\\\"的诗人,如雷抒雁、张学梦、叶延滨、杨牧等 ②在\\\"*\\\"中成长的具有反叛和变革意味的朦胧诗人,如食指、北岛、舒婷、顾城等;③80年代以后出现的更年轻的诗人,如海子、骆一禾、西川等。

\"白洋淀诗群\\\"诗的秘密写作的另一群,是当时的革命浪潮中的\\\"知青\\\"。在北京、河北、福建、贵州等地,都有这样的诗歌写作活动,有的且形成某种\\\"群落\\\"的性质。他们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写诗,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自身处境有关。这是\\\"红卫兵运动\\\"的落潮期,其诱因和动机,来自对\\\"革命\\\"的失望,精神上经历的深刻震荡,和个体对真实感情世界和精神价值的探求。

朦胧诗』新时期重要的诗歌创作潮流,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而得名;代表性诗人和作品有,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等;曾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侧重表达对\\\"*\\\"政治神话的抗争和反思,对自身价值的追问与探求,对自由理想的追寻;从整体上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基本格局和基本风貌。

\"哀悼散文\\\"』哀悼散文\\\"重要作家作品包括:①悼念领袖人物类:毛岸青和邵华的《我爱韶山的红杜鹃》、巴金的《望着总理的遗像》、何为的《临江楼记》、杜宣的《刻骨铭心的教诲》、廖承志的《我的吊唁和回忆》、曹靖华的《小米的回忆》、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薛明《向党和人民报告》;②悼念在\\\"*\\\"中受冤屈死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类:楼适夷《痛悼傅雷》、柯岩《哭李季》、丁宁《幽燕诗魂》、黄宗英《星》、金山《莫将血恨付秋风》、陈荒煤《忆何其芳》等。

反思散文\"反思散文\\\"重要作家作品包括:巴金《随想录》、杨绛《干校六记》、丁玲《\\\"牛棚\\\"小品》、冰心《怀念老舍先生》《悼念林巧稚大夫》《悼丁玲》、陈白尘《云断梦忆》《牛棚日记》、萧乾《一本褪色的相册》《北京城杂忆》、黄秋耘《丁香花下》《雾失楼台》《\\\"十年生死两茫茫\\\"》、柯蓝《在记忆的海洋上飘荡》、赵丽宏《死亡余响》、韦君宜《故国情》《似水流年》,柳萌的《心灵的星光》

『诗化报告文学』徐迟\\\"诗化\\\"报告文学的主要特点包括:①诗的构思:徐迟善于从大量的原始素材中选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抓住人物行动的一刹那来谋篇布局,把全景与特写相结合,构成动人的生活画面。如《在湍流的涡漩中》一文,他将周培源在黑暗与光明搏斗之际的悲愁和欢乐,高度集中在一天去写。这种高度\\\"浓缩\\\"、\\\"集中\\\"的写法,打破了一般报告文学的惯例,使它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更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②诗的想像:徐迟的报告文学在恪守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往往具有丰富而奇特的想像,让读者随着作者的神思遐想,看到科技领域中那色彩缤纷、诗意盎然的动人画面。如《哥德巴赫猜想》写陈景润所要攻克的数学命题时,作者把形容它们是\\\"空谷幽兰、高寒杜鹃、老林中的人参、冰山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抽象思维的牡丹\\\",充满诗意诗情,使作品具有浓厚的诗的色彩;③诗的文辞:在语言文辞上,徐迟突出地显示了其诗人的气质和长处,努力运用将诗情与哲理高度统一的语言,同时吸取古代文言和\\\"欧化\\\"的语言精华,尤其是古代骈文的排比、对偶和\\\"欧化\\\"长句的运用,从而形成了诗理互渗,描写、抒情与议论熔为一炉的语言特色。如\\\"只见大自然抖开了丝绸,甩开了锦缎,大幅大幅的铺在中国大地上。它们覆盖起一座一座山峰,使整座整座山峰都如同穿上了剪裁合身的最时新的艳丽的衬衫和裙子\\\"(《生命之树常绿》)。

10『\\\"元小说\\\"』所谓\\\"元小说\\\"手法就是打破传统小说关于真实与虚构的界限,明确告诉读者,你现在看到的故事是虚构的,是编造的,是假的,这和传统小说作者极力想让读者相信故事的真实性完全不同。这种自觉地暴露小说的虚构性的技法会产生一种间离效果,明确地告诉读者,虚构就是虚构,不能把小说当作现实。

11『先锋小说』是指 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批作家以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方法为主进行的文学创作,代表性作家作品有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魏明伦的《潘金莲》等;这些新异乃至怪异的“先锋实验”之作,以独特的审美方式和艺术构造,带给人们崭新的审美感受,展露了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巨大艺术能量,对人们艺术观念的革新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意识流小说』王蒙的\\\"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包括:①立足于民族性和现实性的思想内容:从《布礼》开始,王蒙大胆吸收\\\"意识流\\\"的表现形式,用人物的心理活动来结构作品,表现主人公心灵变化的历程。《夜的眼》《春之声》进一步表现了特定的历史转折时期,人们的典型情绪和感受。这些小说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诸如历史的阵痛、灵魂的扭曲、生命力的压抑、理想的失落与寻找、两代人的精神隔阂与沟通等,都牢固地立足于民族性、现实性,打上了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烙印。②追求题材和手法多样性的创作原则:王蒙意识流小说不像西方意识流小说那样晦涩,在借鉴意识流让大量的感官印象和意识流动进入作品,从心理角度来处理时间次序和空间位置等手法的同时,还糅入中国传统艺术手法如白描、比兴、象征、主观感受与夸张变形、幽默讽刺滑稽、杂文式的嬉笑怒骂、巧合、悬念、戏剧性冲突的运用、作者的旁白与人物的独白、对比、反衬、正衬、空白与停顿、各式各样的心理描写等等艺术手法,使他的\\\"意识流\\\"小说具有开放的品格。③充满诗情画意的文风: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意象明丽,文风飘逸清新。《春之声》写岳之峰坐在闷罐子车里的印象、见闻、感触,写回荡在主人公耳边的《春之声圆舞曲》的旋律,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和在闷罐子车里发现的诗意。《海的梦》写年逾五十的翻译家缪可言失去了青春的海的梦,却窥见了海的魂,生命终于获得了高扬起来的力量:\\\"爱情、青春、自由的波涛,一代又一代地流动着,翻腾着,永远不会老,永远不会淡漠,更永远不会中断,它们永远和海,和月,和风,和天空在一起\\\"。可以说,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是对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改造,因而被称为\\\"东方化意识流\\\"。

1『文化寻根』进入 80 年代中期,文坛出现 “文化寻根”热 ,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代表性作家作品有,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韩少功的《爸爸爸》、张承志的《黑骏马》、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等;他们希望从“民族文化心理”的层面,解答为何中国会出现“*”十年*乃至自盛唐以来国力衰落的疑问; 这是新时期首次出现的以明确的理论主张倡导的、理论与作品同时出现的完整意义上的文艺思潮。

『\\\"新生代诗歌\\\"』被称为第三代诗歌运动的\\\"新生代诗歌\\\"又称\\\"后朦胧诗\\\"、\\\"后新诗潮\\\"、\\\"当代实验诗\\\"等;酝酿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已经成为中国诗坛的主潮;他们反抗朦胧诗经典化的诗歌理念,具有非英雄和非崇高、荒谬感和随意性、非修辞和口语化等特点;代表性诗人和诗作有: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于坚的《对一只乌鸦的命名》等等;他们的诗歌体现出来的\\\"平民化\\\"和\\\"私人化\\\"倾向,张扬了\\\"个人话语\\\"和\\\"私人感觉\\\"的合理性,也暴露了远离史诗意识的诗歌创作在意义上的缺失。

3『\\\"他们文学社\\\"』90年代新生代诗歌团体,1984年冬在南京创立;主要成员有韩东、于坚、吕德安、王寅、丁当、陆忆敏、朱文等;共出过9期《他们》杂志;其诗作注重对诗歌本体的追求,主张诗歌语言要与个人的灵魂、生命体验相对应,反对任何形式的理性观念的介入和干预,甚至提出了\\\"诗到语言为止\\\"的诗学命题;在青年诗人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90年代富于代表性和争论性的诗歌论题。

4『\\\"非非主义\\\"』\\\"非非主义\\\"的实验诗歌活动由周伦佑、蓝马等人于1986年在四川组织发起;相对于诗歌实践,\\\"非非主义\\\"的突出活动在于其诗歌理论和主张;\\\"非非主义\\\"有着强烈的怀疑精神,他们表现出\\\"对语言的不信任和对诗歌变革语言的可能的执信\\\";他们提倡包括\\\"感觉还原\\\"、\\\"意识还原\\\"、\\\"语言还原\\\"三项内容的\\\"创造还原\\\";并要求诗歌语言实行\\\"非抽象化\\\"、\\\"非确定化\\\"等\\\"非非\\\"处理等等。

5『\\\"莽汉主义\\\"』\\\"莽汉主义\\\"的成员有万夏、胡冬、李亚伟、马松等。他们受美国五六十年代\\\"垮掉的一代\\\"诗人的影响,自称\\\"腰间挂着诗篇的豪猪\\\",往往以嘲讽的、不羁的叙述者形象,十分随意地使用口语。对于\\\"优美\\\"、\\\"崇高\\\"的摧毁和破坏,是\\\"莽汉主义\\\"解构性作品的主要特征。较著名的诗篇有胡冬的《我想乘一艘慢船到巴黎去》、马松的《咖啡馆》、李亚伟的《中文系》等。90年代伊沙的《饿死诗人》等诗作,是这种诗风的延伸。 8『边缘作家』\\\"边缘作家\\\"的散文创作,如哲学家周国平的《人与永恒》、张承志的《荒芜英雄路》,还有青藏高原的女作家马丽华、杂文家王小波等。尤其是被誉为\\\"戏谑的智者\\\"的自由撰稿人王小波,著有散文集《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他坚持理性、自由的文化立场和活泼幽默、冷嘲热讽的文风,针对具体的文化现象进行写作,给读者以颇强烈的震撼;而且叙述方式独特,显示了在文化转型时期自由主义者的文化思想立场。

9『市井小说』汪曾祺对这个概念有过一些论述,如:\\\"市井小说没有史诗,所写的都是小人小事。\\\"市井小说\\\"里没有英雄,写得都是极平凡的人\\\",但市井小说的\\\"作者的思想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他们对市民生活的观察角度是俯视的,因此能看得更为真切,更为深刻。\\\" 10『现实主义冲击波』90年代中期,随着“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出现,现实主义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谈歌的《大厂》、关仁山的《大雪无乡》、何申的《信访办主任》、刘醒龙的《分享艰难》、张继的《黄坡秋景》及其后的张宏森的《车间主任》、范小青的《白日阳光》等都是其中的佳作。

11『新生代小说』新生代小说亦称\\\"新状态小说\\\"、\\\"晚生代小说\\\",是指朱文、韩东、鲁羊、徐坤、刁斗、李冯、王彪、述平、邱华栋、毕飞宇、刘继明等一批年轻作家创作的作品。他们的创作特色:①以当下生活为题材,将个体的生存状态置于显著的地位,描述现代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挣扎与奋斗,表现人生的坎坷与艰难。邱华栋的《闯入者》、《沙盘城市》,刘继明的《可爱的草莓》,毕飞宇的《生活边缘》等都展现了都市\\\"闯入者\\\"们坎坷曲折的生活道路;但无论是都市的征服者还是漂泊者,他们都无一例外地在这个\\\"沙盘\\\"里挣扎和拼搏。②作家深刻地展示了现代人的复杂内心,其中有因不堪环境折磨而产生的孤寂和痛苦。如刁斗的《失败的逃遁》,致力描写 \\\"逃遁者\\\"青青被卷入一场离奇的谋杀案的孤寂心理;毕飞宇的《雨天的棉花糖》中的红豆,无法忍受世人的冷眼,最后精神崩溃而自杀。有展示因环境变化而引发的失落甚至失败的悲哀情绪。如韩东的《于八十岁自杀》中的主人公为生存环境所迫走向自杀;刘继明的《我爱麦娘》、毕飞宇的《枸杞子》揭示了由于封闭落后而造成的悲哀心态。还有一些作品则细致描绘出现代人对生存的无奈与恐惧心理。如刁斗的《状态》以异乡人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寻觅隐身秘方的现代人的变态心理。③在表现现代人的生活形态和人生观念时,作家们着重突出了对欲望的书写。较为典型的如李冯的《招魂术》、朱文的《我爱美元》、韩东的《障碍》等作,他们都涉及到了无视情感取向和道德评判的\\\"性\\\",而且这种现象在新生代小说中十分普遍。④新生代作家在展现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时,十分注重描写生活的真实、情感的真挚,而不那么在乎思想的深刻、情节的曲折,这显示了他们独特的创作风格。不过,他们在消解作品意义时往往走向了游戏和虚无,注重生活原汁的描绘却缺少艺术审美的内涵,造成其整体水平不高。

12『女性文学』对\\\"女性文学\\\"的理解主要倾向于两点,一是更明显地强调女性的性别差异:针对80年代女作家创作的\\\"中性化\\\"、男性化作出反拨,鼓励女作家书写女性独特的身心体验和她们在传统文学中遭到压抑的性别体验。一是更多地从文化角度讨论问题,认为女性身份并不是一种生理决定的产物,而是与传统男性中心社会的文化建构有关。这些理论的意义在于推动作家和批评家对文学与性别的关系的探索持更自觉的态度。90年代的一些女作家如陈染、林白、徐坤、徐小斌、蒋子丹等,都明确地承认自己在创作中的性别立场;她们的作品也对女作家创作的可能性作出了多种尝试。

13『私人化写作』陈染、林白等作家以自恋式的叙述表现了与男性对立的女性世界,传达出女性的生命感受和情感体验,具有真正的女性文本特征。继之而起的上海的卫慧和棉棉,她们高扬欲望主义的旗帜,推崇更为彻底的个人趣味和更为极端的自恋、自虐意识,把消解理想、消解女性尊严作为写作的前提,表现出女性自甘“消费”的态度,追求形而下的审美风尚,颇受评论界的严厉批评。相对于其他形态的女性小说,这类小说可以看成是世纪末女性文学的极端化发展,或者是一种变异。

诗界革命:导者有梁启超、黄遵宪等,提倡“我手写我口”。

小说界革命:梁启超倡导,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改变小说是“小道”、“闲书”的传统观念。重要论文:《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文界革命梁启超倡导,创造了一种适应现代传播媒体——报纸杂志的新文体,也称“报章体”。

白话文运动:主要倡导者裘廷梁,他历数文言分离之害,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重要论文《论白话为维新之本》。

域外小说翻译:主要翻译者林纾。从1896年《时务报》开始译介,到文学革命前,翻译小说约800种。

文学研究会(简称文研会)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出版有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文研会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积极提倡“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对中国新文学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

新月社 1923年在北京发起,原是一个带文化沙龙性质的社交团体,主要成员是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欧美留学生。

语丝社1924年成立,因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等。

浅草社?沉钟社:草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其骨干1926年秋在北京与杨晦组成沉钟社,活动到1934年,人员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和创作,被鲁迅称为“确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湖畔诗社:922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成员有应修人、潘谟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他们以“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

“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所谓“失事”就是不拘泥于历史事实,“和史事是尽可以出入的”,所谓“求似”指的是尽可能真实准确地把握历史精神。“失事求似”的创作原则使得郭沫若在把握历史悲剧精神的同时,也展开了自己大胆的想象,创造了许多既符合历史精神,又具有虚构性的人物形象。

湖畔诗人(汪静之、应修人、冯雪峰、潘谟华)清新自然的爱情诗创作,都带有历史青春期的特点。1922年出四人合集《湖畔》,1923年出四人合集《春的歌集》;1922年出汪静之《蕙的风》。

“三美论”闻一多在1926年5月发表《诗的格律》一文,提出新格律诗理论主张,核心是讲究诗的“三美”——音乐美: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绘画美:指诗的辞藻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建筑美:指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有整齐之感。

“纯诗”概念的提出 穆木天1926年在《谈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出“纯诗”的主张,认为诗有与散文完全不同的表现领域——内生命的反射,潜意识的表现;与散文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及表现方式——“暗示”与“朦胧”,“诗越不明白越好”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五四”时期最引人注目的散文作家群,在《新青年》、《莽原》、《语丝》等刊物发表议论时政的杂感短文,多为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主要作家有鲁迅、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各人保持鲜明风格,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

“冰心体”散文——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蕴含温柔,微带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而“说心中的话”,简言之即是“爱的哲学”,包括母爱、儿童之爱和对大自然的爱。 小剧场运动 1922年蒲伯英、陈大悲主持创办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是我国第一所培养“专门的戏剧人才”的学校:1925年余上沅等恢复了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增设戏剧系,是第一个国立戏剧教育机构,戏剧艺术进入国家高等教育,走向小剧场运动。

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由于共产党的积极促成,1930年3月,太阳社、后期创造社成员和鲁迅及鲁迅影响下的作家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上确定将“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作为左联的基本立场和主要任务。鲁迅作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

论语派:是一个散文流派,因1932年创刊的《论语》杂志得名,后又有《人世间》和《宇宙风》两个阵地。主要代表人物是林语堂,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的幽默、性灵小品文写作。被鲁迅批评为对黑暗现实和作家责任的逃避。自由人、第三种人:“自由人”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他们就文艺阶级性问题、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与左联展开论争。“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深刻反映了30年代农村阶级矛盾日益深化、农民迅速破产以及他们走上反抗道路的历史必然。

《春蚕》讲述蚕农“丰收成灾”的现象,老通宝是勤劳俭朴忠厚老实,但也是因循守旧迷信僵化的老一代农民典型,他的儿子多多头则是觉醒中的中国新一代农民的形象化身。 全景式的社会叙述 视野: 茅盾力图以“全方位”的视野反映时代的全貌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

老派市民形象: 老舍写得最好的人物形象是老派市民,如《二马》中的老马,《离婚》中的老张,《四世同堂》中的祁老太爷。他们虽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很保守、闭塞的。老舍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际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 批判。《激流三部曲》:

巴金在1931年创作小说《家》(原名《激流》),1938年和1940年陆续写成《春》和《秋》,合称《激流三部曲》。其中《家》成就最高。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描写20年代一个典型的中国旧式大家庭的黑暗、腐朽和没落,展现了青年一代在封建专制文化的传统中或被吞噬,或由挣扎到斗争的不同命运,揭露封建专制的罪恶和它必然走向末路的历史命运,

展示新生力量崛起的时代主题。

曾树生:是一个很有深度的人物形象。她健康、漂亮、追求幸福和自由,她无法忍受丈夫毫无生气的生活方式、守旧婆婆的恶语中伤、早熟的儿子的沉默寡言,本能地企图摆脱这种压抑,面临着道德的抉择和感情的折磨。最终,还是受不住生活的诱惑而离弃了丈夫和家庭。在这个人物身上产生出一种反传统、重自我的新型现代女性的特征,具有丰厚的审美内涵。

汪文宣:和他的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由于战争、由于贫困与疾病和仰人鼻息生活的折磨,他们的思想、性格、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扭曲。汪文宣为了保住薪水少得可怜的工作,受尽欺负也不敢反抗。在家庭中,被夹在争吵的婆媳之间左右为难又无力解决,终于在贫病交加和妻子离去的痛苦中死去。

《憩园》: 1941年,巴金返回离别18年的故乡,生发感慨,创作了《憩园》。小说写一所大公馆新旧两代主人(杨梦痴/姚国栋)共同的悲剧命运,揭示寄生生活对人的腐蚀。从《家》到《憩园》,可看到中国旧家庭变迁较为完整的图景。艺术上很有特色,故事曲折,文字哀婉,笔调舒缓,标志巴金文风的转变。

第19篇:当代文学复习提纲

三、指定文学史著作参考读本(要求了解、阅读)

1、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3、【德】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华东师大出版社

复习纲要:

一、识记下列文学史事件

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与各阶段

“双百方针”

姚文元在《文汇报》上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揭开“*”序幕 《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胡风反革命集团案”,文艺界“反右”

“*”,“三突出”,两结合

北岛、芒克创办同仁文学刊物《今天》

法籍华裔作家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识记下列文学理论论著及其作者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胡风《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三十万言书)

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与《红楼梦简论》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韩少功《文学的“根”》

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

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

三、解释概念

潜在写作寻根文学革命样板戏朦胧诗归来者诗人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文学”探索戏剧

四、熟悉阅读书目中所列作品,并能运用社会学、精神分析理论、女性主义等文学批评方法进行解读和评论。要求:不能写成读后感,着重就作品意蕴、主题、人物、文本诸侧面进行理性解读;

第20篇:当代文学复习题

当代文学复习题

1.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命题。

2.1979年10月,在距上一次会议近二十年后召开了第四次全国文代会,执政党提出了“文艺民主”的问题。

3.1981年设立矛盾文学奖,对象是长篇小说作品,每四年为一届,1982年颁发第一届。4.1977年11月,刘心武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1978年8月卢新华发表短篇《伤痕》。提示了文学“解冻”的一些重要征象:对个体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启蒙观念和知识分子“主体”地位的提出。

5.1985年或更早的时间,“朦胧诗”已经“式微”。与此同时,出现了受“朦胧诗”滋养的“朦胧诗”反叛者,他们自称“第三代”(或被称“新生代”)。 6.1985年被称为文艺学的“方法年”。

7.1979年初,朱光潜的《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是最初提出问题的文章。

8.1983年初周扬发表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的探讨》的引起争议的文章。

9.以自办刊物《今天》为核心的,被称为“新诗潮”的先锋性诗歌群体,在思想观念和艺术方法上表现的创新精神,在当时思想、文学的“解放”运动中,处于前沿的位置,释放出不限于诗歌领域的“震动”。

10.1980年,艾青把他恢复创造之后的第一本诗集名为《归来的歌》,与此同时,流沙河、梁南也写了题为《归来》、《归来的时刻》的作品。

11.邵燕祥 《愤怒的蟋蟀》一诗,可以看作是诗人自况。

12.流沙河

1957年因写作散文诗《草木篇》和编辑诗刊《星星》而成为“右派”。 13.蔡其矫

影响了包括舒婷等在内的青年诗人的写作 14.昌耀

1957年,因在文学刊物《青海湖》(西宁)诗歌专号上发表十六行的小诗《林中试笛》获罪,称为“右派分子”,关了长达22年。

15.七月诗派

1981年,绿原、牛汉编选的这一诗歌群体的诗合集《百色花》出版(百色花诗选)。

16.九叶派

1981年《九叶集》的出版

17.曾卓

《悬崖边的树》在80年代常被用来说明众多“复出者”相通的心态。 18.绿原

《又一个哥伦布》《重读 〈圣经〉》

19.牛汉

《麂子,不要朝这边跑》,《华南虎》一诗,被视为诗人精神性格的“自我写照”。 20.穆旦

原名查良铮,著有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旗》 21.郑敏

在沉默了20多年之后的第一首诗:《诗呵,我又找到了你》

22.最早创办且影响广泛,并成为“新诗潮”标志的自办刊物,是1978年12月创刊于北京:由北岛、芒克等主编的《今天》。到了1980年9月,《今天》停刊。 23.1986年10月,《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安徽合肥)联手举办“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

24.食指

写于1968年的《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最为读者熟悉。 25.北岛

在“朦胧诗”论争中,北岛的作品最具争议。《回答》这首影响很大的诗,普遍认为写于1976年春天,与当时发生的“**事件”有关。 26.顾城

在80年代初,被称为“童话诗人”。 《远和近》《一代人》 27.舒婷

《致橡树》《惠安女子》 28.江河

《大雁塔》社会性主题。 29.梁小斌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 30.韩东

《有关大雁塔》是诗风转变的标志。 31.于坚

“拒绝隐喻”是于坚的主张之一,这与他的诗回到“日常生活”的要求相关。 《尚义街六号》《对一只乌鸦的命名》《O档案》 32.翟永明

1984年组诗《女人》(及其后组诗《静安庄》)的发表,是当时“先锋诗歌”写作的一个“事件”,女性诗歌被提出。 33.海子 25岁 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至龙家营之间的一段火车慢行道”卧轨自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亚洲铜》《阿尔的太阳》 34.伤痕文学的主要作品:《班主任》《伤痕》、张洁《从森林来的孩子》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

老鬼《血色黄昏》 35.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被看作是改革文学的开风气之作。

36.对“*”伤痕直接描写的作品在1979年到1982年间达到“高潮”,此后势头减弱。37.“*”后期以“手抄本”形式流传的几个中短篇小说,也是最初的反思性讲述的重要例证。中篇《波动》(赵振开)、《公开的情书》(靳凡)和《晚霞消失的时候》(礼平) 38.张贤亮

因在《延河》1957年7月号发表诗《大风歌》,成为“右派分子”。《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39.高晓声

第一个短篇小说《解约》发表于1954年。“反思小说”《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被批评家看做是继续了鲁迅有关“国民性”问题的思考。 40.陈凯歌

《龙血树》“知青文学”

41.韩少功

《爸爸爸》 长篇《马桥词典》 42.阿城

《棋王》《树王》《孩子王》 43.史铁生

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自传体的叙述语调”,长篇《务虚笔记》被有的批评家称为哲学小说, 散文集《我与地坛》。 44.张炜

长篇《古船》《九月寓言》

45.张承志

《黑骏马》和《北方的河》的发表,确立了张承志在“新时期”文学中的独特地位。 《心灵史》

46.1984年12月在杭州举行的《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测》的会议提出“寻根”的命题。47.陆文夫

中篇《美食家》是他最知名的作品

48.汪曾祺

沈从文对汪曾祺后来的创作多有影响 ,汪曾祺在小说的文体上的创造,影响了当代一些小说和散文作家的创作。 49.莫言

1985年《透明的红萝卜》,次年,中篇小说《红高粱》发表,通过文字构造一个能不断叙述的“高密东北乡”。 50.贾平凹

长篇《废都》,引起巨大的争议。

51.1985年,刘索拉的中篇《你别无选择》发表,有批评家称之为“真正的”现代派小说。52.马原

发表于1984年得《拉萨河的女神》,是当代第一步将叙述置于重要地位的小说。 53.残雪

198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山上的小屋》在《人民文学》上发表,

《黄泥街》 54.苏童

从《妻妾成群》开始,实验性成分已明显减弱,后来被纳入“新写实”、“新历史”小说家的麾下。

55.格非 更具鲜明的“先锋性”,他的作品出现被称为“叙述怪圈”的结构,体现在《迷舟》1987《褐色鸟群》1988。

56.扎西达娃

《西藏:隐秘的岁月》《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去拉萨的路上》是80年代重要的作品,有着80年代那种“寻根”“魔幻”的色彩。 57.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58.池莉

《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被称为“新写实三部曲” 59.方方

1987年的《风景》被当做“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60.刘恒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开发了平民化的“乐观主义” 61.刘震云

《塔铺》《一地鸡毛》《单位》侧重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 62.戴厚英

最具影响的作品是出版于1980年的长篇小说《人啊,人!》以人道主义立场来反思当代政治对人性的压抑。

63.宗璞

“十七年”期间最著名的作品是短篇《红豆》用来说明作家当时的成就和文**流的举证。

64.谌容

1980年发表的中篇《人到中年》,常被看成是“新时期”文学“复兴”的标志性作品之一。

65.王安忆

“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 66.铁凝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哦,香雪》

67.林白

《子弹穿过苹果》确立了她此后写作的女性主题。 68.徐小斌

长篇《德龄公主》

69.巴金

在1978年到1986年得8年间写作了150多篇随笔,总题为《随想录》。 70.杨绛

《干校六记》

71.张中行

《负暄琐话》晒太阳之意。 72.余秋雨

《文化苦旅》

73.90年代文化上的最突出表现,是被称为“大众文化”的通俗、流行文化,是借助大众传媒的迅速“崛起”。

74.90年代规模、影响较大的文化论争,一是发生于1993—1995年间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另一是于90年代中后期逐步呈现的“新左派”和“新自由主义”的分歧。

75.9 0年代另一受到注意的诗歌事件,是发生于后期的,以“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营垒”划分形态呈现的论争。 76.王家新

《瓦雷金诺叙事曲》《帕斯捷尔纳克》

77.欧阳江河

1979年开始写诗,1983—1984年间长诗《悬棺》。

《计划经济时代的爱情》《傍晚穿过广场》

78.二月河的“帝王序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

79.唐浩明的《曾国潘》

80.阿来

长篇《尘埃落定》1988年出版,好评如潮,获“矛盾文学奖”。 81.王朔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我是你爸爸》《过把瘾就死》

82.王小波

《黄金时代》《革命时代的爱情》处理的也是“*”历史和“*”经验。 83.李洱

《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表现了互异的取材和艺术方法。

名词解释

1.九叶诗派 又叫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九叶集》于1981年出版,“九叶诗派”也由此而得名。

2.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20世纪30、40年代,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的一批诗人与作家,如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形成了一个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被称为“七月诗派”。

3.“朦胧诗”

1980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朦胧诗派”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4.第三代诗 第三代诗即“第三代”诗人所创作的诗歌。20世纪60年代出生、80年代末出现的一批诗人,这支庞大的队伍“流派”林立,表现为南京“他们”,上海“海上诗群”,四川“莽汉主义”、“非非主义”等等诗歌派别。以平民化的诗歌与私人化的小说写作而著名。

5.《今天》

指的是1978年12月由北岛、芒克等主编,创刊于北京的刊物名,是最早创办且影响广泛,并成为“新诗潮“标志的自办刊物,到1980年9月停刊。

6.伤痕文学 指的是1978年8月,上海《文汇报》刊发的短篇小说《伤痕》在读者中引起轰动,在此之前,同样产生热烈反响的短篇是刘心武的《班主任》。接着,以揭发“*”造成的肉体、灵魂伤害为主旨的作品大量涌现,“伤痕文学”得名。

7.女性文学 — 女性文学是诞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和言说主体的文学。 8.三个崛起 — 指的是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他们在标题上都使用“崛起”这个词,便被称为“三个崛起”。

9.《心灵史》— 这是张承志的一部作品,记述聚居甘肃、宁夏等地回族的哲合忍耶为着“心灵的纯净”,而艰苦卓绝,忍辱负重,而赴汤蹈火的故事。小说中大量引述“秘史”等历史资料,将虚构与“纪实”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以最极端真实的材料去描写最极端虚无的东西”,去实现“心灵最彻底的表达”

10.归来者的诗 — 1980年,艾青把他恢复创造之后的第一本诗集名为《归来的歌》,与此同时,流沙河、梁南也写了题为《归来》、《归来的时刻》的作品。这个期间,“归来”是一种诗人现象,也是一个又众多诗人涉及的诗歌主题,主要有50年代的“右派”诗人和1955年“胡风集团”事件中的罹难者。这些诗人70年代末“归来”时,在一段时间里纷纷把生活道路的挫折、磨难所获得的体验,投射在他们的诗作中。这就是“归来者”的诗。

简答题

1.“新时期文学”有哪些话语资源?

在80年代,人道主义、主体性等,成为80年代“新启蒙”思潮的主要“武器”,是进行现实批判,推动文学观念更新的最主要的“话语资源”。

2.简述80年代的作家构成。

一是在50年代因政治或艺术原因受挫者,另一重要构成是“知青”的一群,还有一些“*”后已届中年才进入写作活跃期的作家。

3.“京味小说”的基本特征及“京味小说”有哪三代? 基本特征是北京地域方言(京白),四合院的空间布局及其生活方式,对“旧时“人物的兴趣。20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的京味小说,,八九十年代的京味小说,九十年代之后的京味小说。

4.简述80年代文学历史的“重写”。

(一) “现代文学”远胜于与“社会主义实践”相联系的“当代文学”的观点。

二)启蒙主义、现代化成为取代阶级论的标准。具体表现:

1.作为文**流,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左翼文学,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和当代50—70年代文学,逐渐失去其主导位置,它们的代

表性作家、作品的

“经典”地位发生动摇。

2.出现发掘、提升在“当代”受到

忽视、湮没的作家、流派的热潮。

三)重写活动的表现1.“新文学整体观”2.“20世纪中国文学” 3.“重写文学史”

5.简述90年代的散文。

进入90年代,散文在没有任何策划的情况下出现了空前的繁盛局面。表现为:一是各种散文选本和散文集开始“畅销”于图书市场。二是旧作重刊。三是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形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四是散文作家的队伍呈现前所未有的壮阔。

6.“新写实小说”有哪些特征?P.295 放弃“典型化”,对过去“宏大历史”叙述所舍弃、遗漏的平庸、琐碎的俗世化“现实”表现了浓厚兴趣;注重写普通人、小人物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烦恼、欲望,生存的艰难、困窘,和个人的孤独、无助;持较为开放的态度;表现一种所谓“还原”生活的“零度叙述”的方式。

7.简述知青小说:知青”出身的作家,是80年代文学 的重要支柱 代表人物:韩少功、孔捷生、王安忆、史铁生、老鬼 写作特点:(1)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2)由于“知青”历史位置与现实处境的不确定,因而,“*”的经历,便于为确定现实位置而不断挖掘、重新审察的对象。(3)后来,“知青”对自身经历的回顾,逐渐转化为现实的“成功者”的怀旧,对昔日“辉煌”的构造,历史

反思、批判的色彩消褪。

论述题

一、论析“先锋文学”。P.293

1、重视“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叙述”在小说方法上的意义

2、受西方的影响:法国“新小说”阿兰—罗布·格里耶的零度叙述”,拉美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反小说”。

3、马原:先锋小说的始作俑者

1984年《拉萨河的女神》,显示“叙述圈套”。还有

《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等。

4、洪峰:1986年《奔丧》。表现出意义的“颠覆性”。

5、“重视叙述” ,是“先锋小说”开始引人注目的共通点。他们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把叙事本身看做审美对象。它们拓展了小说的表现力,强化了作家对于个性化的感觉和体验的发掘,同时也抑制、平衡了80年代小说中“自我”膨胀的倾向。

6、在八九十年代之交的“转折”的历史语境中,“先锋小说”作家的写作很快分化,大多数的“先锋”色彩减弱,后继作品也不再被当做有相近特征的潮流加以描述。

二、论述“寻根文学”。P.278

1、起始1984年12月在杭州举行《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测》会议提出这一命题。

2、会后参加会议者对这一命题的阐释。主要包括以“知青作家”为主的中青年作家、批评家:韩少功、李陀、郑义、阿城、李杭育、郑万隆、李庆西等。

3.李陀也许最先使用“寻根”一词。

4.汪曾祺80年代初的言论和短篇《受戒》《大淖记事》,王蒙发表于80年代初的系列小说《在伊犁》,被追溯为文学“寻根” 思潮的源头。

5、文学“寻根”提出的质疑1)指责它表现了“复古”倾向,会导向对需要批判性反思的“传统文化”的回归。

(2)在文学取材和主题意旨上,忧虑于可能使创作纷纷潜入偏远、原始、蛮荒的地域和生活形态,而忽略对现实社会人生问题和矛盾的揭示。

对它的必然性

(1)从文化背景以及当代文学的状况来看,文学“寻根”有其必然性。(2)文学本身的直接动机。

A. 关注西方文学热潮,开拓了作家的视域引起文学观念、方法上的革新,也产生了“翻写”观念、文本的现象。B.新时期的知青出身作家遇到艺术创造上的难题。

意义,它作为一个事件或运动很快就不再存在,但其能量持久发散。对于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的文学表现领域的转移,审美空间的拓展

都起重要的作用。

三、论述“现代派文学”。P.291 1.80年代现代派其实包含很多,比如:*间的“地下” 诗歌,80年代初朦胧诗部分作品,王蒙、宗璞、李陀的部分小说,高行健的探索戏剧,80年代中后期的第三代诗,实验诗歌,寻根,“现代派小说”,“先锋小说”等等。

2.但是,并不将他们统一纳入“现代派”或“先锋”文学 的潮流。产生于这期间的“现代派小说”,从命名上主要是与西方现代小说有着“互文本”的关系。 3.1985年,刘索拉发表中篇《你别无选择》,被认为是“真正的”现代派小说。

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残雪的“非现实”意象的中短篇。他们对“主流”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持蔑视、嘲讽的姿态;以或愤世嫉俗、或戏谑的叙述,来质疑当代基于某种价值标准之上的观念和行为规范。但也有说他们是“伪现代派”的。

四、论述“新诗潮”。

赏析题

1.韩东《有关大雁塔》 久远的文化历史及厚重的诗歌传统既是中国第三代诗歌的养料与源泉,也成为那一代诗人突破窠臼而有所作为的巨大精神负担。对历史与传统的消解,因而成为第三代诗歌的一大重任。在第三代诗人有关记忆的写作中,我们看到了这一消解的尝试与努力。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就是利用记忆去挣脱历史与传统束缚的经典一例。

大雁塔一直是文明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它本身就是历史与传统的浓缩象征。大雁塔的这一文化地位,决定了它之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歌咏对象的必然性。对这类文化标志的记忆,比比皆是,如诗文中的黄鹤楼和岳阳楼,等等。文人的通常做法是加法, 也就是怀古加咏怀,将对个人遭际或时政世事的诠释评价通过记忆附加到被歌咏对象已有的文化积淀之中。

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则与众不同。他在这首诗里做的是减法。面对大雁塔,诗人突然失忆了:“有关大雁塔 /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 为了爬上去… / 然后下来 / 走进这条大街 / 转眼不见了… / 有关大雁塔 / 我们又能知道什么 / 我们爬上去 / 看看四周的风景 / 然后再下来”。在他人目睹大雁塔而唤醒历史记忆的地方,诗人的记忆链条断裂了。面对大雁塔的失忆使诗人得以从这一建筑代表的既有文化价值体系中逃逸出来。

韩东这一代诗人之所以对历史视而不见,也可以用布鲁姆“影响的焦虑”理论来解释。他们不甘于步前人后尘,让自己的艺术个性被过去的巨大投影所遮掩。这样的心理,从韩东《瞬间》的字里行间可窥出一斑:“好了,一切都已过去 / 生活永远不会重复”。实际上,是诗人不愿重复过去。有时候,对过去的拒绝到了迫不及待的地步,如韩东《二十年前剪枝季节的一个下午》所言:“我想否认那孩子是我 / 我想否认那孩子的耻辱 / 也是我的耻辱”。失忆,于是成为否认的最佳方式。

《有关大雁塔》不仅是对有关大雁塔的历史及文化记忆的拒绝,更是对前代诗人写作方式的拒绝。关于后一点,只需将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与杨炼的《大雁塔》对比一下即一目了然。借用韩东自己的比喻,第三代诗人用《有关大雁塔》式的写作,“挂断”了与既有诗歌成就的之间的“电话”:“电话挂断了 / 今晚我被自己的残忍感动…… / 电话挂断了 / 这次是我……”

《有关大雁塔》显示了第三代诗歌的文化批判性。韩东让我们看到,反记忆,也就是忘却,可以成为诗性的批判武器。

阅读韩东《有关大雁塔》和杨炼《大雁塔》,体会韩东诗歌中意象形态与传统诗歌的不同。

意象是传统诗歌和现代诗歌一个核心命题,已经积累了十分成熟的经验。在诗歌的发现进程当中,超越性因素与规范性因素并置。西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反常规的后现代诗歌潮流兴起。80年代出现于中国的第三代诗人,更多地接受了其影响,反传统成为他们非常引人注目的特征。韩东即是一个代表。《有关大雁塔》中的核心意象,无疑是一次对传统诗歌意象的极大颠覆,使立体化的意象降落到平面。

韩东曾经提出“诗到语言为止”的论断,认为诗人最基本的素质肯定是和语言有关,语言在诗歌观念的更新上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三代诗人大多以“语言实验”的方式实现着对朦胧诗的反叛和超越。韩东把口语作为反拨意象的锐器,通过语言自生的形态来泛现内在的心态,注重于语言的语感、语势,以期从北岛、杨炼建筑的诗歌范式中走出来。韩东的口语往往隐含着一种冷抒情的意味,将朦胧诗热烈奔放的情感化为平淡冷静的叙述。

把它与杨炼《大雁塔》相比,很容易可以看出,韩东拆除意象的深度模式、营造平面化意象的企图。

以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和杨炼的《大雁塔》为例,比较朦胧诗和第三代诗人的不同。

1、诗人体验:

朦胧诗重族国集体话语下的人生体验,在外部世界的的勘察之中凸显主体的人,群体意识、忧患意识、尊严与理性、自强自立、人道主义;

第三代诗人注重个体语境下的生命体验,在内部世界的勘探之中呈现自我的分裂与漂流,瓦解了自我的完整与统一。反理性,自嘲、自渎、自戕、自毁。

朦胧诗人:英雄,责任感、历史使命; 第三代诗人则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

在这首诗中,诗人消解了历史和权威,消解了英雄和崇拜,消解了富贵和精英,诗人关注的是当下的日常生活,是平常人的平常生活,是这个没有英雄了的年代的凡人的世俗化生活。我们可以从诗歌知识里学习到,渊源的文化历史及厚重的诗歌传统不仅是中国第三代诗歌的养料与源泉,也成为那一代诗人突破窠臼而有所作为的巨大精神负担。对历史与传统的消解,成为第三代诗歌的一大重任。

韩东也是属于第三代诗人,还是后现代诗人,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就是利用记忆去挣脱历史与传统束缚的经典作品代表。《诗刊》选这首诗歌时评道:

“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对极具典型象征意味的大雁塔进行了全面的颠覆和消解。表层背后的深度模式拆除了,人为赋予或积淀而成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味也消解了。只剩下一种消除和相对远离语言后天文化性的原生态语言。”

而我们可以知道,大雁塔一直是山西文明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它本身就是历史与传统的浓缩象征,是历史生命文化的象征。大雁塔的这一文化地位,决定了它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歌咏对象的必然性。大家都知道,文化古迹一般都是被歌咏的,赞美的,就是将对个人遭际或时政世事的诠释评价,通过记忆附加到被歌咏对象已有的文化积淀之中,来达到自己上升感情的目的。然而,韩东没有赞美,没有走相同的道路。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 为了爬上去… / 然后下来 / 走进这条大街 / 转眼不见了… / 有关大雁塔 / 我们又能知道什么 / 我们爬上去 / 看看四周的风景 / 然后再下来”。在他人目睹大雁塔而唤醒历史记忆的地方,诗人韩东的记忆链条断裂了。面对大雁塔的失忆,使诗人得以从这一历史建筑的既有文化价值体系中逃逸出来。所以说,在内容上和少许形式上看,《有关大雁塔》不仅是对有关大雁塔的历史及文化记忆的拒绝,更是对前代诗人写作方式的拒绝。

杨炼的《大雁塔》属于朦胧诗,朦胧诗的思想核心是对人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还有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但作为新生代诗,它却是以追求思想内涵上的反文化趋向,美学精神上的反崇高,反叛和超越的创作姿态及游戏调侃的情感态度作为创作的指导。与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不同,杨炼的《大雁塔》是以大雁塔的自我经历作为写作主线,以极为人性化的情感体验折射中国的传统历史和文化渊源。然而,《有关大雁塔》显示了第三代诗歌的文化批判性,韩东让我们看到,反记忆,也就是忘却,可以成为诗性的批判武器。

历史意识与英雄主义的解构。理性是现代性话语的核心,它至少有三个维度,即人文理性、历史理性和工具理性。历史意识是后现代论争中的难点所在,而后现代主义文化精神内部具有强烈的本体论怀疑特征,于是,这种本体论意义上的怀疑导致了对历史的“解构意识”。美国后现代文艺理论家斯潘诺斯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解释与被解释的过程,它是一种既连续又断裂的认识与反思,是行动与反行动的亲和体。

大雁塔,是千载以来事业以及神圣、豪情的记忆,是巍然耸立在中国人的感情诗篇里的丰碑,是可歌可泣的英雄礼赞。然而在《有关大雁塔》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了。这里的“大雁塔”无疑已经成为了对千载以来形成的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情感的一次“反动”的语言“表述”。

2、意象的态度:

朦胧诗注重意象的多重意蕴的营造,精致典雅;

第三代诗人则讲究生活流,增加了叙事因素,呈现出碎片化叙述、心态流描述,拆除深度意象。

很多人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时至今日还没有个确切的答案。在我认为,中国还是有后现代诗歌的,“他们”诗派的涉及到消解深度和历史、关注和描述日常生活的诸多诗歌就可以看作中国后现代诗歌的滥觞。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

人们习以为常的那种抒写思路,那种面对大雁塔这类古建筑时,思路会不由自主地滑向历史文化的纵深隙缝处,由此伸展出无穷无尽的联想,去探寻和叩问物象背后隐潜的深层意义。而在韩东的《有关大雁塔》里面,几乎完全颠覆了这些,它完完全全地回到了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没有优雅,没有崇高,没有英雄,一切都是平淡、懒散、乏味的存在。历史文化作为一种反方向的超现实存在,我们已经无法再走进,它的本身也无法再真实重现或演绎曾经的辉煌,我们只能站在新时代的门槛上作一次远距离的审美关照,除此别无他用。这样构思和表达意趣,与几乎同时的诗作——杨炼的《大雁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杨炼的《大雁塔》中,诗人可以凭借一种神秘的移情方法,由当代无所阻隔、毫不困难地转身走进历史,并神秘地与之达到合一,诗人摇身一变成为大雁塔的本身,用大雁塔的口气述说大雁塔的全部记忆和经验,它的光荣,它的灾难和慰藉、忧郁和希望,它的梦想和羞惭,等等。

而韩东的《有关大雁塔》正是针对朦胧诗和“文化寻根”文学流派的一股反拨性的力量:

那些不得意的人们

那些发福的人们

统统爬上去

做一做英雄

然后下来

走进这条大街

转眼不见了

也有有种的往下跳

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

那就真的成了英雄

当代英雄

我们几乎看不到一句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句,作者用平淡的语气叙述平淡的人生和平淡的生活,但细读之下又发现,诗行其实轻微流露了某些思想倾向。很多人爬上去是为了“做一做英雄”,逃避现实生活,多么空洞、虚假!而那些从塔顶往下跳的自杀者,也不可能成为英雄,他们只是19世纪诗人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多余人”的翻版,他们的死亡,不是证明他们的视死如归,恰恰相反,它证明了他们是你生命的多余和无意义。诗的结尾,是对开篇的回答——人们不可能长久地置身于历史的乌托邦的幻境,注定要回到与之打交道的日常世界之中。

3、审美态度

朦胧诗崇尚崇高、优美、和谐的传统审美风格;第三代诗人审丑,粗鄙化,出现大量的反文化、反崇高、反优美倾向。

4、感情表达

朦胧诗崇尚激情,北岛的激愤、舒婷的浪漫抒情、顾城的童心张扬、江河的沉雄、杨炼的雄浑激荡。第三代诗人的反抒情,冷抒情、零度情感介入。

杨炼的《大雁塔》写的较为感性,和传统的抒情诗有着共同的美感,但同时也能蕴含许多关于祖国文化、历史及人性情感的理性哲思,而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则比较口语,属于口语诗歌的代表,没有比喻,拟人等辞格,只是一种叙述,也是一种反诗化的诗歌。还有,如果说作者的诗真是发自内心的写作,是一种本性的流露,而不仅仅是追求形式上或所谓新生代诗的反叛和超越的创作姿态,那么诸如“发福”、“有种”的字眼在诗中的出现给人感觉作者在生活中是个典型的有着痞子气的现实主义者。

“第三代”诗歌一般在语言上叙述冷静,情感零度介入。他们不再像北岛、舒婷一样用锋利、激昂或理性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或批判社会,而是用“非理性”“反艺术”的手段来表达对外在世界的看法和观点。他们是无根的一代,喧哗的一代,焦灼的一代,无奈的一代,同时又是叛逆的一代,创意的一代,集体书写“美丽的混乱”的一代,是一股时代无法抗拒的汹涌的浪潮!

在韩东的这首诗《有关大雁塔》中,我们几乎感觉不到作者在诗歌中的“温度”,他是一个冷面人,面对“那些不得意的人们”,“那些发福的人们”,作者没有给予褒贬,只是冷静地叙述他们的行动,描述他们心理,先说“他们”,最后结尾转换人称,说回“我们”:

我们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

在与开头的回应中强化了“零度感兴”的意味,完成了诗歌“简单叙事”及其内在意旨。

带着历史的虚无感,新生代诗人韩东面对大雁塔已不再是豪情勃发和情不自禁的赞叹,相反是无聊、无奈和冰冷到骨头里的厌倦。大雁塔就是大雁塔,在诗人的笔下,它不再具有任何象征的意义,不再包含有任何的仰视与崇敬,它仅仅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建筑而已。“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诗人这样开头。仅仅一个“又能知道些什么”的疑问,诗人便一下子随随便便把“我们”从长远的历史的脐带上割断。而人们登大雁塔的举动在诗人的眼中是那样的无聊,那样的可笑“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 。诗中的“大雁塔”与中国人传统感情中的“大雁塔”已是相距十万八千里。它已不再是百折不挠、救苦救难、普渡众生,不再是英雄、神圣、崇高,不再是久远深厚的历史,甚至不再是文化!相反是朝三暮

四、庸庸碌碌、无事生非,是一切无聊的表演以及表演的无聊的由头。

贯穿《有关大雁塔》全诗的是处于社会场域边缘的“我们”与代表权威与英雄主义的“大雁塔”之间的矛盾对立,这首诗彻底颠覆了朦胧诗人们对于个人英雄主义、崇高、信仰的歌吟礼赞表现了平民意识的觉醒,“用反讽的手法瓦解了传统文化的霸权,用日常的公用话语对中心和秩序进行了解构,在意义与反讽之间,指向了意义的深度。”[3],对于历史意识的消解与英雄主义的解构使得本诗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5、语言

朦胧诗语言中的意识形态对抗性暴力色彩;

第三代诗人强调语言本体,诗到语言为止。强调语言的口语化色彩,语言与生命的同构性,纯粹性,语感。

在《有关大雁塔》中,作者全部用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语言来叙述,从头到尾,亘古以来修辞在文学(特别是诗歌)中的重要作用,完全不见踪影了。如文中“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完全不像传统的诗歌的语言。我过诗歌从诗经到现在,很多人依然觉得,没有运用修辞的诗歌就像没有味道的饭菜,食之无味。但是作者站在时代的前头,大胆突破语言的束缚,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尝试和创新。诗无达诂,只有不断试验、创新,才能形成文学发展的真正动力和源泉。口语是纯粹自然的语言,它没有人工的各种主观雕饰,可以算是语言的一种还原,于是口语化便成为后现代诗的一个很重要特征。

2.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注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抒情名篇,写于1989年1月13日,两个月后,海子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这个用心灵歌唱着的诗人,一直都在渴望倾听远离尘嚣的美丽回音,他与世俗的生活相隔遥远,甚而一生都在企图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牵累。 这首诗歌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拟想了尘世新鲜可爱,充满生机活力的幸福生活,表达了诗人真诚善良的祈愿,愿每一个陌生人在尘世中获得幸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抒情名篇,写于1989年1月13日,两个月后,海子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歌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拟想了尘世新鲜可爱,充满生机活力的幸福生活,表达了诗人真诚善良的祈愿,愿每一个陌生人在尘世中获得幸福。

背景:这首被热爱海子的人们格外喜爱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1989年1月13日。两个月后,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附近卧轨自杀。这一事件,使得这首诗表面的轻松欢快与实际内涵之间产生了某种分离。也许,正是从这首诗中,我们得以窥见诗人最后的生存思考。这个用心灵歌唱着的诗人,一直都在渴望倾听远离尘嚣的美丽回音,他与世俗的生活相隔遥远,甚而一生都在企图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牵累。20世纪80年代特殊的精神氛围,海子是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化象征,代表了某种价值理念和精神原型:以超越现实的冲动和努力,审视个体生命的终极价值,质疑生存的本质和存在的理由为核心的激进的文化姿态和先锋意识。 赏析 题目 结构 语言

1、个别:质朴而富有意蕴

2、整体:工整而富于变化 内容简介

3.王家新《帕斯捷尔纳克》自1990年写作《帕斯捷尔纳克》到后来旅欧期间写作《临海孤独的房子》、《卡夫卡》、《醒来》等,王家新在中国诗歌界的影响逐渐增大。这些流亡或准流亡的诗人命运是他写作的主要源泉,他试图通过与众多亡灵的对话,编写一部罕见的诗歌写作史。作品中经常有令人警醒的独白,笔意沉痛。

一种难言的沉郁之气贯穿于字里行间——这是王家新个人气质在诗歌中最直接的表露,增强了作品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些特质在那首为他获得广泛声誉的《帕斯捷尔纳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帕在诗中已不完全是那个在俄罗斯坚持写作的大师了,而成了王家新手里的一个意象核桃。王家新在其中注入了自己最主要的生命感受,倾诉了自己的隐痛和经验。在此种意义上来说,帕斯捷尔纳克也就是王家新。因此,这首诗的成功是顺理成章的——再没有比营造“自我”这个意象更能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深入而真切的阐释了,对于精擅此道的王家新来说更是如此。

王在《帕斯捷尔纳克》中有一段感人肺腑的表白:那北方牲畜的泪光/在风中燃烧的枫叶/人民胃中的黑暗、饥饿,我怎能/撇开这一切来谈论我自己。然而通读全集,我不得不说自己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一种被人煽情而致落泪最后却发现对方原来是在作戏般的感觉——王恰恰是撇开一切在谈论他自己。王将自己的忧郁和失意看成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最高的痛,在许多诗中反复的倾诉,生怕别人不晓得。这令我不由得想起一个胸襟狭隘、目光局促、有着自恋情结的小男人,为了一些小小失意而唉声叹气,满嘴沉痛。 作者王家新自己的话:先说帕斯捷尔纳克,我心目中的“诗人”和“诗歌精神”,正是与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名字所代表的诗歌品质及其命运,对我几乎具有某种神话般的力量。他的完美令人绝望,我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两首诗《帕斯捷尔纳克》和《瓦雷金诺叙事曲》就是献给他的。“二月。墨水足够用来痛哭!”从此,早春二月和缪斯的墨水就注定和这位诗人联系在一起,而他后来的自传《安全通行证》和小说《日瓦戈医生》,则是一种更伟大的见证和澄清,它不仅显示了俄罗斯的精神之谜,更重要的是,它使我从中看到了我自己的命运。从此,从我们的诗中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诗的主要诗学意义,是它们揭破了八九十年代之交的王家新、也包括许多中国人惊心动魄的命运 。诗歌《帕斯捷尔纳克》是王家新第二时期(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作品,作者以诗人“帕斯捷尔纳克”命名,不仅是对命运多舛的异域诗人的哀悼和追思,也是对自己亲历的时代的反思,更是王家新歌咏、倾诉、以期达到“一种灵魂上的无言的亲近”的对象。首先,我们要知道帕斯捷尔纳克这位诗人:帕斯捷尔纳克是一个注重自我内在体验的现代诗人,在苏联建国后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长期沉默后发表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获诺贝尔文学奖,不料再度受到国内的严厉批判,以至于不得不屈服这种专制的压力,直到死亡。作者通过异国诗魂悲剧命运来进行自我剖析,帕斯捷尔纳克的形象被王家新涂抹上了主观色彩,“以个人的睿智和忧伤体认了一个时代苦难者的形象,又确立了一种要求承担苦难并朝向灵魂的高贵的存在尺度”(陈思和语),从而达到了精神与他的相通和契合,是灵魂之间,历史之间的对话,在对话中:王家新又似乎在询问着自己和帕斯捷尔纳克的精神契合点在哪里?中俄大地间的共同命运又是什么?那些不解都在自我阐述里升华,转为诗人的灵感和思索,使帕斯捷尔纳克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而王家新则是这精神的承担者,正又是由于这种承担,个人才真正的成为了个人。所以“他将时代的遽变融入个人的思考过程,然后又将个人命运的苦难置于时代这个特殊的历史空间,从而成为真正有勇气承担起历史重量的诗人。”(引自《程光炜诗歌时评》)

诗开篇就以一种崇敬和低沉的情感表明创作意旨,把一个中国诗人的“一生的倾注”和“灵魂的颤栗”献给异国诗人帕斯捷尔纳克及他的诗,在现实中虽然不能为他“献上一束花”,却穿透时间空间的距离,以精神穿越“几千里风雪”从而使“我”和“帕斯捷尔纳克”超越历史空间联系到了一起,而在历史的劫难与现实的劫难向前,王家新又反复思考“创作”与“真实生活”之间的关联,使得其在“终于能按照自己的内心创作了/却有不能按一个人的内心生活”背景下,在自我现实生活和帕斯捷尔纳克的历史命运之间游离,最终表明这一切的苦难不仅是他自己的,也是帕斯捷尔纳克的,而且这种苦难也是成就他们伟大和成长的“催化剂”,让他们在煎熬间饱受人间的折磨,从而成熟。

诗歌在艺术形式上呈现了一种“深度意向”。王家新对反复、通感、对比、夸张、拟人等修辞的运用及反问感叹跨段式的自如应用交替,既使这首诗语意繁复,意象丰满,又体现了诗人成熟的定型的艺术风格,而且诗歌的语言带有知识分子的气质的理性和思辨,使意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特别是某些句子也含有警世的力量,这也是他诗歌具有的绝对的力量。比如:“为了获得而放弃”“为了生你要求自己死,彻底的死”等。而且诗中的语词都用来营造了内心化的意向,即根本上的一种按照内心的写作。

在诗歌中作者用词最高的是“雪”,“雪”是他一开始写诗时便常用的词,而且在不同的时期里,不同的诗作中,作者的“雪”的意向各有一种情感(王家新诗中的特色),在这首诗中,从“雪”到“风雪”到“雪的寒气”再到“冰雪”,这些意象见证的就是哀痛的劫难,痛楚;是无奈的承受和精神的坚强不屈。在另一面也暗示着“雪”是中俄诗人共同面临的风暴和劫难,因为共同承受,共同面对,所以雪成了王家新和诗人帕斯捷尔纳克的一种精神灵魂上的共通。从第一节的以“几千里风雪的穿越”到最后一句“需要以冰雪来充满我的一生”(其中第四节,第七节,第八节都有雪的意象),使得生命与冰雪连通,以此显示生命中痛苦与幸福的历程和承受冰雪的历程,在询问与体验间,王家新品味着人生的意韵,也在自我沉思与痛苦着。王家新从他所喜爱的大师的作品里汲取营养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文学目标定位在了对时代和社会历史的反思及批判的基础之上”,这是他的超越,也是他的别具一格诗歌的独特所在。

王家新属“沉思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在诗意与思想之中浸透的是知识分子拥有的人文精神,也是理性规约下个人对历史时代的人文关怀精神。他把自己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既带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患的意识,同时也使他的诗歌具有俄罗斯诗歌精神中的苦难,深沉,高贵的美感。这也是中国当代诗歌在90年代重新显示出的一种思想契入后的美感。

4.于坚《尚义街六号》

于坚,20世纪80年代\"第三代\"诗人的杰出代表,《尚义街六号》是他的成名作,被视为\"第三代\"诗歌\"口语诗\"时代开启的标志。于坚坚持以口语入诗,拒绝隐喻,关注日常生活,其诗歌理念代表了\"第三代\"诗歌的主流取向,论文着重分析了《尚义街六号》的审美特质,兼及对\"第三代\"诗歌的审美评价。1984年,这首诗以不哼不哈的姿态出笼,与“横空出世”毫不沾边。当时“朦胧诗”有一统诗江湖之态势,满世界流行北岛、舒婷、顾城、意象、象征等词汇。于坚好比在花卷横行的时代,倔强地搞了只大而无馅的馒头出来,把所有写诗读诗的人都噎得一愣一愣的。

许多年之后,当中国诗坛终于停止骚动与喧哗,诗歌逐渐回归到它的本身,人们才猛然发现,于坚这只叫做《尚义街6号》的“馒头”,是如何的厚重朴实,好吃耐嚼。于是,许多外省乃至外国友人游人,把这首诗当成了游走昆明的理由和探索昆明底蕴的钥匙。

虽然,真实的尚义街6号已经消失,但无可否认,诗歌《尚义街6号》融入了这座城市,事实上已成为古老昆明的文化符号之一。

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是以北岛为代表的朦胧诗引发广泛论争的时期,通过论争,朦胧诗渐渐得到评论界和社会读者的认同并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朦胧诗”一词也由开始的贬义词变成了褒义词,谈论朦胧诗成为一种时尚,模仿朦胧诗的风格、方法进行创作也成为许多诗人的选择。与此同时,一股新的诗歌潮流正在地下涌动,并在1986年正式登上文坛,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第三代诗”。第三代诗人在当时大多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打着反对朦胧诗的旗号,追求一种与朦胧诗不同的审美风格,于坚便是第三代诗人中的重要一位(从年龄上来看,于坚应属于朦胧诗人一代,但从诗歌观念及成就来看,则应属于第三代诗人,在他身上呈现出从朦胧诗向第三代诗转型的特征),《尚义街六号》(写于1984年,于1986年发表于《诗刊》)也便是这种文化环境的产物。那么,《尚义街六号》与当时广为流行的朦胧诗相比,具有哪些不同之处?它在哪些方面体现出了第三代诗的主要特点?它的价值与意义何在?一无论出身于什么样的家庭背景,朦胧诗人大多以一种贵族的姿态进行写作,扮演着高高在上的启蒙者角色。在他们的作品中,希望、未来、国家、民族等成为常见。后来《尚义街六号》被广泛的流传和在多家诗刊杂志上发表,并被列为了现代汉语诗歌写作的经典之一。诗歌反映了那个时代典型的中国式青年的生活境况。

当代文学经典与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当代文学经典与语文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