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历史教学设计(版)

发布时间:2020-03-03 01:14:4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转折》

20

11、9

伟大的转折

一、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是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30年历程。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教科书将这段历史分解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国有企业的改革”三个部分。假如从政策变化的角度切入学习,难免形成自上而下的视角,脱离学生的经验和生活。按照教科书平铺直叙,则平淡无味。这段历史距离现在很近,但是,八年级学生大多十

四、五岁,出生于20世纪末,他们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对改革开放前的生活状况只是有所耳闻。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过渡特点,对于鲜活生动的感性事物有兴趣、能积极主动地接受学习;思想也比较敏感,自尊心、独立意识明显增强,生活中和社会上的种种变化常常会引起他们的快速反应。因此,这节课首先应当让他们感知历史的变迁,对这种变迁发生兴趣,

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当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兴趣,然后再回到政策层面,认识改革开放的正确性。

本课教学设计立足于由近及远的原则,从学生身边的历史出发,视野从身边扩展到全方位。这样,对教科书的内容就要进行大胆取舍,首先要精选鲜活、易懂并贴近学生生活的图文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然后教师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领会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生机,领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战略。在充分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最后解决理论与概念问题。

鉴于本课只有1课时的教学时间,考虑到此前的学习内容及其与下节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链接关系,我们将本课的思维主线:比较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渗透在基本史实之中,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二、过程设计

导入:用幻灯展示旧照片(见图1)。

师:这张照片的核心人物叫皮尔·卡丹。你看,30年前他走在北京街头上,留下了这幅场景。一是围观的人多,为什么呀?二是我们穿的服装和鞋与他的差别是不是很明显啊?今天一个外国人走在大街上还会出现这样的场面吗?

师:图中的抢购场景是那个年代人们常见的抢购鸡蛋的画面,当年每户每月只供应1斤半鸡蛋,有多少个呢?大的8个,小的9个。现在,你早点要吃煎饼果子一般是放几个鸡蛋?另外三张照片反映了什么?注意每张照片上的单位数量,你想到了什么?

师:从上述图片中,我们知道了30年来,我们的学校、城市、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富裕。但是,改革开放以前为什么物质如此短缺?那时我们不是也叫社会主义吗?为什么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经济发展这么快?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内容:改革开放(板书)。

(板书)对内改革。

师:从刚才的图片中我们知道,1978年前后,我国的粮食仍然短缺。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现在我们已经不是吃饱的问题,而是要吃好、还要吃出健康。为什么以前连肚子都吃不饱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百业待兴,那么,哪个行业最重要?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待学生回答后,展示材料1。

材料1 1978年12月陈云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不能到处都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农民有了粮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经济作物就都好解决了。摆稳这一头,就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就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

(板书)农村改革。

师:现在我国人口有多少?13亿。全国人民温饱有问题吗?没有问题。那么材料中说当时农业人口有多

少?7亿多。据统计,是7.9亿人口,那时全国大约有10亿人口。俗话说:“人少好吃饭,人多好干活儿。”现在我们13亿人吃喝不愁,当年10亿人口却为吃饭发愁,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当时农民吃饭有问题吗?很多农民吃不饱肚子,那又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

师:这就是过去农村常见的景象。荒凉的院子,破旧的土坯房。再看看当时的具体数字情况。

展示材料2。

材料2 1977年万里同志被中央任命为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他了解到农业生产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长期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当时的安徽省农民人均年收入大约只有50元,农村人均消费0.33元。他还了解到当时全国有2.5亿人吃不饱肚子,温饱问题严重。

师:注意,当时农民人均年收入才50元啊。平均一个月收入4,16元,因此,农民人均消费3毛3分钱。那时的50元,大体相当于现在的500元。你们现在每人每月的零花钱是多少?可以想象,那时农民的生活多么拮

据啊。粮食是农民生产出来的。农民自己的粮食也不够吃。那时的耕地面积比现在还要多呢,现在城市化、工业化和建设交通网络占用了很多农田。那个时候耕地 多,但不能多生产粮食,为什么?

展示材料3。

材料3 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期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

师:请大家仔细品味材料。吹哨子干什么?对,召集人干活;哨子响后,农民为什么“不买账”“伸头望”“慢慢晃”?对,农民不愿意干活儿,没有生产积极性。这样的生产状况,怎么可能多打粮食?那么,农民为什么没有生产积极性呢?

师:看本课第39页:“农村改革前,农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在计划经济下,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辛辛苦苦干一年活,到年终结算,收入不多,因此生产积极性不高。”

什么叫“政社合一”?

师:还记得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哪一年搞起来的吗?对,1958年。20多年了,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想一想,这个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师:农民愿意饿肚子吗?不愿意。于是,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偷偷地搞了另外一种办法,这种办法后来得到肯定,并被推广到全国。这歙是——

(板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引导学生看图后,展示材料4

材料4“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节选)

师:你们看,这份协议中居然有“坐牢割头也心甘”,假如有人被杀头了,他的小孩大家要养活到18岁,好像很冒险。保证上交国家的公粮,自负盈亏,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这不是件好事吗?怎么搞得那么悲壮呢?这是为什么?

师:农民对抗的是人民公社的体制。此前我们学习过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那时我们认为只有公有化才是社会主义,分田到户是搞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人民公社没有促进生产,反而搞得没饭吃。邓小平同志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使农民脱贫致富,就必须冲破原来的社会主义模式。农民创造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不是符合中国国情呢?我们再看一个顺口溜。

展示材料5

材料5“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

师:这个顺口溜反映了农民拥护包产到户的心声。农村改革的春风由安徽凤阳小岗村吹遍了全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行,很快就解决了中国的温饱问题。人民公社时期北方的亩产量只有400斤左右,长江以南大约是800斤,现在华北地区亩产量接近2000斤已不足为奇。现在我国农业的高产不都是实行承包制结果,还有哪些因素?留下这个问题以后回答。

师: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农业就上去了。农民由温饱开始追求富裕。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就是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生产。但是,农产品价格低。1斤土豆7毛钱,一盒薯片7块钱。将土豆加工成薯片,将棉花织成布匹,就要办工厂。农民不仅想到将加工农产品,他们还根据城市的需要、工业的需要、市场的需要办企业,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了,一大批农民首先富裕起来。

(板书)国有企业改革

师: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为什么也要改革?我们来看两个真实存在的故事。展示材料6。

材料6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11个部门的审批,要盖11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广州日报2008-09-06

师:一个企业买降温设备要经过11个部门审批,有必要吗?问题出在哪里?我们再来看看发生在洛阳和沈阳的企业中的两个故事。

展示材料7。

材料7 洛阳当时要建一个拖拉机厂。于是从长春千里调配施工队到洛阳,同城也有一个纺织厂要建,又由纺织部从各地派施工队到洛阳,却没有考虑由城市统一调配施工队伍共享资源。

当时沈阳有个冶炼厂和机械厂,两个厂之间只有一墙之隔,冶炼厂生产铜。机械厂生产电缆需要铜。但是,

冶炼厂属于冶金部,机械厂属于第一机械工业部,长期都是冶炼厂生产的铜被调往外地,而机械厂则由一机部负责从外地买进铜。由于工厂都是按指令完成生产计划,并不考虑成本,一墙之隔的两个企业从未想过相互交易。

师:洛阳拖拉机厂和纺织厂建厂房分别要从长春和其他省市调配施工队来建设。沈阳两个相邻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铜厂生产的铜是电缆厂必不可缺的原料。可是电缆厂却不得不舍近求远。这些问题都出在哪儿呢? 师:问题在政府管得太多,企业的生产由国家计划安排,企业由政府经营,政府有很多部 门,各部门都要管,企业的婆婆太多了。为什么国家都要管起来呢?因为,改革之前我们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公有制就是国家的,政府管起来理所当然。那时我们认为只有公有制才是社会主义。这同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在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工人呢?

同学们知道海尔电器吧?!这个知名企业在80年代初的状态,人们是这样描绘的:展不材料8。

材料8“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师:为什么工人出工不出力?因为分配吃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工人吃企业的大锅饭。旧体制就像一条捆绑企业发展的“绳子”。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功,有力地冲击了城市的国有企业。农村责任制改掉了一个“哨子”,国有企业改革需要解开捆绑企业发展的“绳子”——高度集权,政企不分。企业生产不考虑市场需要,政府什么都管,企业没有主动性。政府应该管什么呢?服务嘛。政府应该为企业服务,为老百姓服务。政府管理城市就是为市民服务。企业要发展就要按市场规律办事。因此,我们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师:社会主义就是要极大地发展生产力。所以,不仅要给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还要允许私营经济发展。改革前,连小商铺、小饭馆都不允许私人经营。知道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吧?!原来也是国营企业,也要国家管起来,有必要吗?主导经济的关键部门国家应该管,一个包子铺实在没有必要实行公有制。“狗不理”改制后

发展很快,远远超过了改革前的20多年。所以,多种所有制经济适应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种需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特点。

师: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中外合资、外商独资是两种非常普遍的形式。从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大陆已经没有外国企业了,为什么改革开放又出现中外合资、外国独资的企业呢?这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另一大特征:

(板书)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先看几幅照片。

师:同学们知道深圳吗?看地图它的位置。过去的一个沿海小镇,仅仅用了几年时间就变成了现代化的大都市。深圳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深圳是第一批被划为经济特区的。在第一批的4个地点(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中,深圳发展最快。当初为什么选这个地方办经济特区?特区“特”在哪里?深圳为什么发展最快?

师:深圳离香港最近,当时香港还在英国手里,香港在当时具有很多经济优势。在引进外资方面特区享有特殊政策。而深圳借助地理条件,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引进外资现在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但当时面临思想阻力很大。“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是邓小平的总结。(看课本邓小平的题词)

有了特区实践的成果,我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展示“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

师:14个沿海开放城市,由南到北,由开放城市辐射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区,由东部沿海开放深入到内地,经济特区起到带动作用。这是一个由点到线,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这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浦东开发区。

师:我们天津也是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这是滨海新区的风貌。

师:课本上说,对外开放还是宽领域的。什么叫“宽领域”?你们应该有直接的感受。我们来看下面一组图片:都不陌生吧?这些图片反映的事物是什么?能说说他们来自哪里吗?

师:洋快餐来了,宝马、奔驰来了,松下,Adi—das也来了,这些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邓丽君、摇滚音乐等文化产品进入中国,说明什么问题?

师:今年是我们祖国60岁生日。我们怎样庆祝呢?请同学们课后以报道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为主题,做一份手抄报,然后展示出来,好吗?

川教版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设计(版)
《历史教学设计(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