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谈《内经》养生

发布时间:2020-03-03 11:28: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内经》养生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关于《内经》中“五谷为养”、“四时养生”、以及“动静相宜”等养生观点的见解,然而现代环境下的人们却往往忽视了这些观点,实际上《内经》中的养生观念之于现代生活仍然极具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五谷为养” “四时养生” “动静相宜”

《内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成书的医学典籍,集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医疗经验和理论于一体,囊括了经络学、脏象学、养生等诸多方面,融合了先民的智慧和传统哲学思想,是传统医学的根基和源泉。时至今日,仍然在医学的海洋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辉。《内经》之中一些关于养生的篇章确实令人感到受益匪浅,其中,“五谷为养”、“四时养生”、以及“动静相宜”等养生观念给予现代养生极大的启示。

首先,我想谈谈我对“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认识。根据《灵枢·五味》中的记载,“五谷”所指的是杭米、芝麻、大豆、麦、黄黍这五种谷物,“五谷为养”是指以这些谷物供养、滋养人类;“五果”则是指枣、李、栗、杏、桃,“五果为助”说的是在养生方面应当发挥果类协助、辅助的功效;“五畜”,就是牛、犬、猪、羊、鸡,“五畜为益”,则是突出肉类增益、增加的作用;“五菜”,指葵、韭、霍、薤、葱,“五菜为充”意在传达蔬菜补充、充足的功能。其实我们的现代生活当中的细粮粗粮、蔬菜瓜果、鱼禽蛋肉当然上文提及不止五种,《内经》成书的时候农作物的种类远比现代作物少得多,“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的说法可以当做举例。我们通过这些需要领会的是《内经》中注重膳食结构平衡的观点。“五谷”排在首位,起到了滋养供养的作用,应当是我们获得能量的首要而基本的来源,其余的“五果”、“五畜”、“五菜”则是发挥辅助、增益、补充的作用,最终达到“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目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的饮食结构中“五畜”的比重有逐渐加大的趋势,人们更愿意食用煎炸烤烹后香气扑鼻的肉类,这使得原本有增益效果的“五畜”过度补充,却造成了过犹不及,甚至是物极必反的效应,引发了诸如超重、

【1】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现代常见病症。这在近几年备受推崇的“地中海膳

食结构”中也得到了印证。地中海膳食结构强调每天食用富含植物性食物,包括全谷类、豆类、水果、蔬菜和坚果等,每周食用少量适量鱼、禽肉和蛋,每月只食用几次红肉,并且主要食用当季和当地产的食物,这种实践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模式已经被证明能够有效的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五畜”过度补充的同时,陆离光怪的现代社会也上演着各种过度节食减肥的闹剧。不少瘦身食谱都建议不要食用含淀粉的各种谷类,更不要食用肉类,以蔬菜水果代替,一些获得所谓“成功”的人却因为长期的不良饮食结构而患上各种疾病。试想,不食用谷类,则失去了滋养生命的源头,不食用肉类,就遏制了增益肌体的泉流,如何能获得健康的体魄?

其次,我想说说对“四时养生”的理解。提到“四时养生”,就不得不提到我国古代哲学中“天人相应”的观点。不论是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还是庄子的“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天道》),都体现了人间万物共存于世,总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状态下,人的活动都应该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只有顺应季节、昼夜、晴雨的千变万化,才能达到自身状况的调和以及人与外界环境的和谐相处。《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也明确提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内经》中的“四时养生”正是承袭了古代哲学“天人相应”的理论依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四时养生的原则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对于这一原则,历史上的各代医家做出了不尽相同的解释,但他们一致认同的是:人必须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不断调节自身,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要契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长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在春季阳气发生之时顺应的补充葱、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并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体育运动项目,经常融入自然来采集自然之气,以达到舒养肝气的目的,促进气血通畅和郁滞疏散,增强身体素质,减少疾病的发生;夏季正是阳气生长之际,气候炎热,常常大汗淋漓,但人体和外界都呈现外热内寒之象,切忌因为贪图凉爽而招致湿邪侵袭,可以多吃酸味的食物来起收敛的作用,以固肌表,多吃咸味的食物补充盐分,防止汗多损心气,要注意顺应蓬勃的阳气来怡养心气;秋季天气渐渐转凉,阴气渐盛,人体呈现阴气外盛而内虚,要做到早睡,

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有发散功效的食品,这样做是为了顺应天地间收敛之势,此外养生的重点应该放在防燥,多吃些酸味果蔬,以达到舒养肺气、防止秋燥伤津的目的;冬季万物凋敝,应当行闭藏以养肾气,要尽量避免过汗、劳作、发泄阳气,生活起居应当早睡晚起,饮食应当多吃谷类、鸡肉、葱椒等辛味食物,促进气理的通畅、化生津液使得肾气闭藏。倘若能够把握春之温、夏之热、秋之凉、冬之寒的不同物候特点,及时调整自身,积极适应外界,对获得强健的身体和心

【2】灵必定有所裨益。

记得曾经流行过一阵究竟是“生命在于运动”还是“生命在于静止”的争论,当有一天看到“动静相宜”的观点时,觉得豁然开朗,不论是“动”还是“静”,都是养生所必不可少的,以动养形,以静养神,最后达到形神共养的和谐统一状态。所谓养生,诚如其中《灵枢·本神》中指出的:“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养生不仅仅是要合理平衡膳食结构,顺应四时变化,还应该注重对心性的调和。人们的精神总是易动,却难以清静,而且极易损耗,而我们所有的活动都依赖于精神的支配,所以清静养神在养生修性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唯有清心静气,才能保持神气、元气的固守和闭藏,正是“静则神藏”之道。而《内经》总是强调万事万物应当保持在一定的变动范围内,所以绝对的“静以养神”并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心神必须适度使用,开拓思维,才能达到精神内守而又旺盛的境界。否则,过度静止的心神会使人缺乏思考的灵气和生活的动力,形如死灰槁木。“动以养形”同样也是《内经》中“动静相宜”这一养生原则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出自《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就很好的表达了人们应当参与一定量的体力劳动的观念,只有参加适度的运动,才能使得机体的气理通畅,周身循环四通八达,五脏六腑的功能得到加强。同样的,《内经》从来没有忘记提醒我们反方面——过度的操劳和太少的运动都不利于形体的健康。“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视伤血”,这样过度的操劳容易损耗和消磨机体自不必说。“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得凝结气血,久则损寿”,则是说运动量太少亦会导致身体的损害,血气周游不畅,久而久之必然致使寿命折损。总之,养生必须依从形体“动”与精神“静”的特性,通过“动静相宜”的原则来调节自身的

【3】活动。环顾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学习的竞争压力增大,还常常受到

忧虑、恐惧、惊喜等等各种情绪的困扰,心神难以镇静,元神难以得到固守;加之一些不良生活起居习惯,以及对合理运动的忽视,城市中长寿者鲜见。反而是一些大山深处的村落出现大量的长寿者,深山里的人们循着祖辈的足迹,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虽然有些枯燥但却很质朴,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描绘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内经》这部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奇书,可以从中汲取古典医学文化中的多个方面,穷其一生也未必能参尽,只愿尽我所能来学习。

参考文献:

[1]孙松辉.《内经》“五谷为养”与现代养生[J].中医药学刊,2005,23(5)

[2]彭锦.论《内经》四时养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1)

[3]李益生.论《内经》“动静相宜”、“因人因时制宜”的养生原则[J].江苏中医药,2003,24(5)

[1]李益生.论《内经》\"动静相宜\"、\"因人因时制宜\"的养生原则[J].江苏中医药,2003,24(5)

[1]夏清华,曹勇,程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观[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3)

[1]孙松辉.《内经》\"五谷为养\"与现代养生[J].中医药学刊,2005,23(5)

[1]董良泰.关于《内经》中养生益寿理论方法初探[J].中外健康文摘,2009,6(35)

[1]彭锦.论《内经》四时养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1)

[1]曹继刚.浅论《内经》形神共养观[J].中医药导报,2008,14(3)

[1]赵博.《内经》心理养生原则[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1)

[1]裴媛.论《内经》养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5)

[1]矫正强.浅谈《内经》养生防病之道[J].光明中医,2009,24(4)

[1]战佳阳,毕秀丽,赵明山.《内经》养生理论体系的构建[J].中国中医基

《内经》读后感_修订版

皇帝内经学习心得

皇帝内经心得体会

盘口内经读后感

内经学习内容第七讲

内经阅读体会及评语

内经Z第4次作业

针灸中级考试题库总结内经

养生

养生

浅谈《内经》养生
《浅谈《内经》养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养生内经 内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