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爱他,就让他读经吧

发布时间:2020-03-02 17:30: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爱他,就让他读经吧

常听人说:“读经是很好,但孩子更需要的,是爱。”

是的,孩子需要爱。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但是,怎样的爱才是真正对孩子有益的、真正的爱?

我们——父母或老师——真的懂得爱吗?我们以为在爱孩子,会不会只是在障碍他?什么样的爱才是健全的?

心理学家弗罗姆认为,人并不是生来就懂得爱,爱是一种能力,一门艺术,是需要用一生来学习的。孔子云“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学问,才能正确地爱别人,否则爱就是自私而盲目的,所谓“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更有甚者,“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没有原则,只是情绪的随意发泄,非爱也,乃大惑者也。

所以,要给孩子健全的爱,并非易事,首先自己的人格要健全。但,我们对自己不要太自信,我们——父母或老师——其实都是不很健全或很不健全的人。也就是说,在我们对孩子的爱中,肯定是存在偏差的,只不过一时没表现出来,我们不知道而已。

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对孩子的爱更安全、更可靠,把偏差减小到最低限度呢?这就要靠合理的教育设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影响之大,自不待言。父母应尽量完善自己的人格,并多少懂点教育,按照教育的道理来抚养孩子。但事实上,我们很难要求每一个父母都有很高的修养并懂得教育,因为父母虽然生了孩子,但他并不是老师,更不是教育家,他有他自己的工作,对多数人而言,干好本职工作养家糊口已属不易,他没有太多精力来研究教育——当然我们希望他懂得越多越好——但这是很难强求的。如果一个孩子生在一个父母素质低下,完全不懂教育的家庭,他的成长必然一出生就受到巨大的障碍,他确实是不幸的。

如果父母就决定了孩子的一切,那孩子完全只能听天由命。所幸的是,当孩子渐渐长大,他就要接受另一种教育——学校教育,他将遇到对他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另一个人——老师。老师是专门教育孩子的人,如果说父母不懂教育尚情有可原的话,那老师就没有理由不懂教育,而且,从常识讲,老师的人格应该比一般父母为高,不然怎么可以为人师表。古之为师者,多为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之人,至少也得是大家公认的有一定操守的人,不然何谈尊师重道?“新文化运动”主将之一的鲁迅虽然对私塾教育颇有微辞,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质朴、方正、博学”,终其一生对寿老先生都很尊敬。

这样,如果孩子家庭教育得当,到了学校,他将顺利成长——因为老师是比父母还懂教育的人;如果孩子家庭教育不当,到了学校,他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补救,教育其实也就是“长善而救其失”。所以如果所有老师都懂教育,都有较高的学识修养,那多数孩子,不管他家庭教育的好坏,总还可以有基本正常的成长。

但是,即使老师是合格的——即比一般父母修养好,懂教育,是不是就能保证孩子有最大的成长呢?也就是说,对孩子这样一个从天而来的宝贵生命,我们是否算是尽了最大的培养责任,而没有辜负他、局限他呢?不是的。因为老师也仍是普通人,他的人格也并不完满,他对孩子的爱也会有偏差,所谓“流俗众,仁者希”,虽然他也许比一般父母更有学问和修养,但如果孩子只是以老师为榜样,那他的成长仍然是有局限的,他的本性仍然不能得到最大的开发,他将很难超过老师。毕竟,我们不知道一个孩子究竟有多大的潜能,但我们总是希望他有最大的成长,不辜负他的天赋——上天神圣的赋予。那怎么办呢?

这就要看老师是不是懂教育——真懂教育!真懂教育的老师,不是让学生以自己为榜样,而是引导学生以更高的人——圣贤为榜样。他知道自己是很不够的,他虽然竭力完善自己,但知道自己其实离圣贤很远,他不愿意用自己来限制学生,总要想尽一切办法把学生引到更广大、更高明的境界。他只是和学生一起,来学习圣贤,圣贤是他和学生共同的老师,他只不过比学生早走一步而已。这样学生就不会受人为的限制,就比较容易超越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还有谁的人格比圣贤更健全、更饱满、更光辉?还有谁的爱比圣贤更纯粹、更博大、更悠久?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只是因为他们比常人更懂得爱,更会爱,圣人与天地合德,圣贤之爱代表了人类之爱的最高成就,圣贤之爱是人间一切爱的源头。以圣贤为师,才能保证我们的孩子有最大、最可靠的成长。我们的孩子不一定能成为圣贤,但一种教育,必须要让他知道有圣贤,必须要让他能够认识圣贤,尊敬圣贤,心中有此一伟大光辉之目标,才会心有所系,自强向上。正如钱穆先生所言:“教育宗旨本在悬一高深之标格,使低浅者有所向而赴。”不然,不管你的理论多么精巧,实践多么努力,孩子的长进仍然是不大的。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目标!而近代以前,人类几千年的教育,不是以老师为中心,不是以孩子为中心,而是以圣贤为中心。其实,以圣贤为中心,让孩子有最大的成长,也就是以孩子为中心——这才是对孩子最负责任的教育,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最安全、最伟大的爱!

当然,圣贤已逝,年代久远,我们已不能亲炙教诲。但是,圣贤之言毕竟流传了下来,我们可以讽诵遗言。经典,就是圣贤之嘉言懿行。所以几千年来,教育的主轴就是让学习者讽诵经典,在讽诵经典中与圣贤相照面,相感应,相沟通,感受圣贤那博大深邃的爱,再把爱传递给他人,所谓“薪尽火传”,一代代传承不息,这其实就是人类生活得以延续的根基,没有爱,其实人类一天也不能存在!各民族的文化,其实也不过是各民族爱的经验的表达和积累。要说爱,这才是最大的爱,要说爱孩子,这才是爱孩子。父母和老师,只能是引导孩子走向经典,永远不能取代经典。这在几千年的教育中,是最基本的常识。

所以,理想的教育设计应该是这样的:

一、父母人格比较健全,给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老师人格高于父母,懂得教育;

三、老师明白自己的局限,引导孩子学习经典,向圣贤看齐。如果一个孩子是这样受教育的,我们就可以说,我们给了他最负责任的教育,没有辜负他。

在这样的教育设计中,三个要素——父母、老师和经典——无疑都是重要的,三者完美的配合是教育的最高理想。但从现实上考虑,我们很难对父母有太高的要求,因为这是一个最广大最复杂的人群;对老师则要严格一些,其人品学问应达到一定水平;而经典则是教育的核心,不可或缺。这样的设计,不仅是合乎教育原理的,而且也是非常现实、非常人性化的。这里面有真正的平等,即,哪怕父母品行差一点,老师平庸一点,孩子仍然能够在诵读经典、亲近圣贤中得到较大的成长,不至于被父母或老师所困住。这其实是古人非常朴素而又非常深刻的智慧。

而如果一个社会的教育体系中,没有了经典,那已经缺失了最重要的一环,所有的孩子都将被限制在父母或老师的高度之下,父母和老师的素质再高,孩子也难有最大的成长--除非父母老师本人就是当世圣贤。而当经典被从教育体系中拔除之后,不只学生不读经,老师也不读经,老师也没有高标准,他的学问修养比一般父母也好不到哪儿去,甚至比一般父母还差,而且他会自以为是,独断专行。我们的孩子就这样被压在父母和老师这两座“大山”之下,永无出头之日。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出不了大才的根本原因!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人心日渐堕落的根本原因!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可怜的孩子!可怜的--我们!

在今天,我们实难指望父母或老师有多么健全的人格,多么高深的学识修养,看看我们的周围,就不难明白这一点。教育的三个要素,我们其实一个也不具备,我们差得太远了,只不过不自知而已。如果我们真有觉悟,还想对孩子负起责任,那就只有先把经典请回到教育中来,让孩子先把经读起来!改变成人——父母和老师——是困难的,而让孩子读经是容易的,我们先从最容易做的做起,而这个最容易的,却又是最重要的,是教育“一阳来复”的关键,这就走对了路,这就是智慧!这就是今天对孩子最负责任、最不会障碍孩子的教育。当然,父母和老师——特别是老师——也应该加紧读经以求长进,以求达到教育三个要素的最佳配合。

爱孩子与让孩子读经,其实一点都不冲突,让孩子读经,才是对孩子更明智深沉的爱。爱他,就让他读经吧!

爱他,就让他多做些

我的爱情过去就让他过去广播稿

如果你爱他

给我爱的他的情书

爱他就用心扶正他

爱,让他笑脸如花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

我居然爱上了他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

给我爱的他的情书

爱他,就让他读经吧
《爱他,就让他读经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爱读经 让他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