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从心理学角度看《刮痧》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冲突

发布时间:2020-03-03 11:40: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电影《刮痧》所描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定居美国的华人家庭中:电脑游戏设计师许大同、太太简宁、儿子丹尼斯和从北京接到美国尚未拿到绿卡的老父亲。丹尼斯着凉腹痛,许大同的父亲为其刮痧后背部留下了紫色的刮痕,美国医生和儿童福利局工作人员不了解中国传统的刮痧治疗,误认为是孩子受到了虐待,将许大同告上了法庭。后来,许大同的老板到中国亲身体验了刮痧后,使误会得以澄清。故事并不复杂,但是从中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冲突却发人深思,值得剖析。

一、影片内容回顾。

许大同的得奖感言说他已经适应了美国的生活,热爱美国,而且他的得奖更是证明了他的努力已经得到了美国的肯定,成为了美国的一员。看到这里不禁会让人认为许大同已经接受了美国的生活方式,已经认同了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但是随后发生的事却证明并非如此。

1.1 丹尼斯打保罗事件。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打了老板昆兰的儿子保罗,许和太太简宁让丹尼斯道歉,但丹尼斯认为他打保罗是因为保罗侮辱许大同所以不肯道歉,这时许大同打了丹尼斯,在场的人都非常震惊。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可以看到许向昆兰解释说他打儿子是为了给昆兰面子。从丹尼斯打保罗的事件上可以清晰地看出中美两种文化的撞击。任何一个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长大的人都不难理解而且相信“许大同打儿子是为了给昆兰面子”这个事实。许大同认为丹尼斯打了保罗,这让老板没面子,而且丹尼斯不肯道歉是不给老板面子,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面子是高于一切的,所以他要教训(打)丹尼斯,把老板的面子补上。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体现。而美国人打骂孩子都是违法的,是虐待儿童,所以昆兰夫妇会不理解许大同打丹尼斯的行为。

1.2 向儿子道歉事件。许大同打了丹尼斯后向他道歉时丹尼斯不理他,这时朱旭所扮演的爷爷说了一句中国的顺口溜:“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这个顺口溜更是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教育方式。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凝练让这种观念深入人心。爷爷认为父亲打儿子是很正常的,不存在道歉的问题。对于中国家长来说向自己的孩子道歉是不容易做到的,然而许大同向儿子道歉却说明他已经认同了部分美国价值观。影片的中间部分丹尼斯在学校再次打了保罗,老师告知许大同时许并没有太在意,认为是“他们不好”,这让保罗的妈妈抗议:“不是他们,而是丹尼斯打了保罗!”。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昆兰太太对丹尼斯再次打保罗非常生气,而且无法接受许大同处理这件事的态度。此时许大同的反应也可理解,多数中国人都会认为孩子们闹着玩不用当真,不需要小题大做,所以他并没有让丹尼斯道歉而是带了儿子离去。

1.3 刮痧事件。

1.3.1 替父承担责任。儿童福利局的工作人员将许大同诉诸法律时,法官曾询问是谁为丹尼斯刮痧的,许大同为了老父亲能拿到绿卡而承认是自己。之后,许父知道后去找昆兰,艰难的用手势向昆兰解释刮痧的是他而不是许大同,让昆兰这位美国老板非常不解许大同为何要替父亲承担责任,对此简宁的解释发人深省:“因为他(许大同)是中国人”。在中国人的四大行为标准:仁、义、忠、孝里,孝道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后依然是当代中国人所最为珍视的美德之一。然而在美国人的文化中,子女是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的,这点从美国的成年孩子不与父母住在一起,甚至与父母断绝关系中可略窥一二。

1.3.2 对父亲隐瞒真相。事情发生以后,许大同的态度是隐瞒,不想父亲知道后会着急、担心。直到简宁承受不了压力对父亲说出真相,许大同输了官司、辞掉工作时仍然试图隐瞒下去而故作轻松。这同样可以用中国人或说东方文化中所特有的“孝顺”、“报喜不报忧”来理解。

1.3.3 请律师事件。许大同第一次听证会时请的是知识产权法律师,仅仅是因为信得过他,觉得他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请打赢官司的可能性更大的家庭法领域的律师。第一次听证会的失利,许大同将其归因为知识产权律师没帮忙,而不是正视真正的症结所在;同时,知识产权法律师则认为许大同没有事先告知他丹尼斯刮痧后背部留下伤痕而不满,尽管许大同也没有意识到是这个原因导致他成为被告的。第二次听证会时,许大同受到了对方律师的恶意攻击后过于激动最终导致不得不对簿法庭。虽然第二任律师表现得体,而许却认为家庭法律师未能替他辩护而任由对方律师“泼脏水”。从这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是中国文化中的(任人唯亲)朋友观。

1.3.4 难产事件。某医院的妇产科护士作为听证会的证人之一认为在简宁分娩时许大同因开会未能到场是无法接受和原谅的。而许大同却认为这是完全可以解释和理解的。许大同在“保大人还是保小孩”的问题上更清楚的表明了一个“有良心的正常的”中国人都会做出的选择:“保大人”,因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火烧”。美国文化中没有这个概念,所以他们无法理解,认为他不想要这个孩子。

1.3.5 辞职事件。许大同认为老板在作证时没有帮助他而是说出了实情出卖了他,愤而辞职。中国人对朋友和义气的观念,与美国文化中实事求是的理念相矛盾。这种矛盾让许大同在身陷囹圄时仍然愤然辞职,使自己陷入了更糟糕的境况,以致他在与太太分居后只能露宿街头。

1.3.6 昆兰夫妇对许大同一家的友情。昆兰知道了真相后,为了帮助许大同,也由于对中医传统的刮痧疗法的好奇,他亲赴中国切身体验了一回刮痧,了解到了刮痧是一种神奇的中国疗法,完全不是原来所理解的身体虐待。在回到美国后找到了儿童福利局的工作人员和法官证实刮痧并非虐待,从而让许大同获得了回家团圆的权利。同时,昆兰太太也对许大同一家非常友善,圣诞节时主动去许家陪伴简宁和丹尼斯共度节日。所有这些都是在许大同辞职、不再视昆兰为朋友后发生的。我们姑且认为中国朋友义气的狭隘让许大同很没风度,但是更多的是让我们看到了许大同身上散发出的中国味道的人格魅力让他的美国朋友昆兰深深折服,才会想方设法的帮助他。

二.上述事件中所折射出的深层次的中美文化冲突。

许大同离开中国到美国生活、创业,必然要改变已习得的中国文化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建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形成新的即美国文化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在再社会化的过程。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许大同的再社会化程度并不高,即他还没有适应美国的生活,而远非他所说的“适应”。这导致了他与美国文化中成员的社会互动过程中不能相互理解,沟通失败,对簿公堂。

2.1朋友观。林语堂在《吾国吾人》中曾说过面子、命运、恩惠是统治中国的阴性的三位一体。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人常常挂在嘴边则是“人要脸树要皮”、“情、理、法”,习惯于凡事要先讲面子、顾及情面最重要。自己不能丢了面子,更不能让别人尤其是朋友没面子。五千年儒家思想所传承的给面子的形式是礼,因为礼是敬的表现,敬则是礼的内在精神,礼节与尊敬,在维持与改善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上往往能产生非常神奇的效果[1]。《刮痧》中丹尼斯打了保罗已是失礼,而后不肯道歉更是失礼,所以许大同为了表示对保罗父母的尊敬也就是给面子,为挽回失礼的后果而打了丹尼斯。不仅如此,中国人一向赞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以已推人、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表里如

一、以诚待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在遇到困难、麻烦或挫折时,“见义勇为”、“解囊相助”等行为是人们公认的善行、义举。因此,昆兰在作证时表示确实看到许大同打儿子让许陷入被动的境地时,许会认为昆兰不够朋友。然而,美国人在交友做事上的轻重次序是:法、理、情。也就是说,先讲法律,再是道理,最后才是情面,这与中国人朋友观的前后刚好相反。美国的各种法律规范多如牛毛,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婚姻、公众福利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国人对法律非常尊重,深信在法律条文中可以找到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

2.2家庭观。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以宗法家庭为背景的。家庭是中华文化发展最基本的单元和载体。这同中国人互相关心、互相依存、休戚与共、患难相扶的心理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子女的亲情关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子女孝顺父母,在中国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美国人绝不会明白中国人“跪乳反哺”的道理。这也正是许大同甘愿承认自己为儿子刮痧,而不愿父亲承受压力。与此同时,美国文化是在北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美利坚民族的建国创业里程中逐渐形成的,崇尚的是平等与自由,所以也就出现了子女可直呼父母、长辈名字的习惯。而且,这种生活习惯至今仍有相当多的中国人是无法忍受的,因为这在中国文化中是“以下犯上”、“没大没小”、“目无尊长”。

2.3优越感与民族歧视。影片通篇反映出了美国人的自我优越感,从他们自以为是的认为刮痧是虐待到影片所浓墨重彩描写的两次听证会的场面都体现了这一点。正是许大同无法忍受对方律师通过对孙悟空的贬低与毁谤所体现出的那种优越感,才会在听证会上暴跳如雷。美国建国不过二百多年,即使追溯到美洲的原始印第安文化,也远不能和有几千年文明的中国文化相提并论。在中国文化中成长期起来的人,耳濡目染所接受的教育是中国历史的辉煌成就,从孩童时代就培养起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优越感。由于华人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与种族认同,以及他们长期以来在政治上和社会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就使得他们始终感到美国主流社会对他们的排斥,阻止他们真正融入美国社会和文化,因而感到无所适从,觉得自己既不是中国人,又不是美国人,处于两种文化的边缘地带[2]。

美籍华人和华裔正逐步从社会的底层攀登到美国的学术、经济、甚至政治领域[3],同时中国――他们的祖国――也逐步强大繁荣,这不但增强了华人的自信心与荣耀感,而且提高了他们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威信和地位。不仅如此,华人对美国也会产生更多的归属感。

社会在进步,文明在发展,中美交流也在日益增加,不仅华人赴美的人数不断增多,美国人来华的人次也大幅增加。中美双方的有识人士正努力地认同彼此文化差异,通过沟通、容纳和接受来加速两种文化的融合,可使我们从中更了解自己,更了解别人,也能使美籍华人真正融入到美国主流文化中,促进中美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中美人民的友谊,亦希望《刮痧》的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参考文献:

1. 杨春苑.中美文化差异述论.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58-61 2. 程爱民,张瑞华.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国外文学(季刊).2001,83(3):86-92 3.张子清.中美文化的撞击与融汇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体现.外国文学评论.1996,3:126-134

从心理学角度看新闻敏感

从心理学角度看现代家庭教育讲话稿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

从生物学角度看

从管理学角度看

从心理学角度浅谈谈恋爱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从心理学角度看:爱上一个人的九种感觉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放牛班的春天》(优秀)

从心理学角度看《刮痧》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冲突
《从心理学角度看《刮痧》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冲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