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自杀论

发布时间:2020-03-03 19:01: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自杀论》读书笔记

《自杀论》读书笔记

《自杀论》是涂尔干的社会学著作之一。作者在书中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的理论,阐述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

关键词:自杀 自杀率 社会整合

一、主要观点

1、对研究对象的说明 自杀:凡是当事人自己采取的或间接、积极的或消极的行动,达到了预期死亡结果的情形都算作自杀。自杀率:自杀者在某一群体或某一社会中所占的比例。

自杀率与个人自杀事件分属于社会与个人两个不同层次。涂尔干认为个人自杀事件是心理学的研究课题,所以不需要探讨。自杀率是一种只能以群体为其基本单位的社会事实。

2、驳斥当时流行的各种关于自杀的自然主义和生物学主义的论点;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设:造成自杀的尤其是欧洲各国、各地区以及各个时期不同自杀率的原因是非物质性的社会事实-社会潮流

3、根据社会整合的不同,划分了四种自杀类型。

4、社会整合程度影响社会的自杀率。

二、四种自杀类型

1、利己型自杀

利己型自杀产生于极度的个人主义。社会的人必须以他为之服务的社会作为生活前提,他需要一种高于自我的生活目标和意义。如教徒的生活目标是宗教信仰。涂尔干指出,利己型自杀多发生在基督教教徒、自由职业者、未婚者、离婚者中间。利己型自杀与社会的整合程度成反比。

2、利他型自杀

利他型自杀产生于过分地屈从于一种社会目标和意义,过密地结合在社会中,以致个人失去了自主。涂尔干以欧洲军队为例,在军队里,士兵被训练得不看重自己的价值,使他们感到被一种“社会价值”所扼杀,失去了自我,因而军人的自杀率高于普通百姓。

3、失范型自杀

这种自杀由社会混乱所导致,在混乱中社会成员的行为失去了规范,增添了痛苦。涂尔干认为,欲望与满足欲望的手段之间的不平衡是一切生物痛苦的根源。当社会发生*、变迁时,人们失去了种种秩序和规范,欲望与手段不协调,行为混乱而无节制,遂造成种种痛苦,导致自杀率升高。书中举出了工商业者在经济危机中的自杀现象的例子。

4、宿命型自杀

这种自杀是由于社会控制过度造成的,个人失去了任何希望。涂尔干认为这种类型的自杀在现代社会并不常见,他对此没有详细的讨论。

三、总结

涂尔干认为:社会的人需要一个高于个人的社会目标;对这个目标所负的义务不至于使他失去自主;他的欲望应受到社会秩序给予的一定程度的限定。这样社会才稳定和谐地发 1

阅读(85)┊ 评论 (0)┊ 收藏(0) ┊禁止转载 ┊ 顶▼ ┊打印┊举

《自杀论》是埃米尔•迪尔凯姆的一部经典的社会学著作,被称为《社会分工论》的续篇。它运用社会统计的方法,探究自杀的原因及其规律,开创了自杀研究的新模式。

读罢此书,头脑中没有一点清晰的印象,这是读经典著作后的常态。但翻阅笔记及翻看目录后,一条清晰的逻辑思路就出来了。迪尔凯姆首先定义了“自杀”,他认为,自杀是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后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死亡。由此可以看出,自杀是死者的主动行为,而非被动的。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死者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呢?这是作者主要探讨的问题。

迪尔凯姆论述了此前各种研究中自杀与非社会因素的关系。非社会因素包括个人的心理因素、生理状况、自然环境及仿效行为。个人认为一个人的自杀行为固然会受到非社会因素的影响,但这些非社会因素绝不是造成自杀的决定性因素,更不能作为解释社会自杀率的最终依据。不过,迪尔凯姆在书中表明:影响自杀的非社会因素是不存在的,不论是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还是反常的自杀,都是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

利己主义自杀发生在个人的自我在社会的自我面前过分显示自己并牺牲后者的情况下。个人所属的群体越是虚弱,他就越是不依靠群体,因而只能依靠自己,不承认不符合他私人利益的其他行为规则。这样,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自杀现象在老年人和儿童中发生较少的原因了。因为老年人和儿童都比较容易满足,他们很少需要通过自身以外的东西来自我完整。而且,老年人和儿童是需要依赖他们所在的群体的,这样,他们就缺少脱离群体的条件和自杀的理由了。

在法国社会,女子的自杀率比男子的要低,原因在于女子受集体生活的影响较小,社会对于她们来说不是不可或缺的,她们不太爱交际,这种简单的社会形式足以满足她们的全部需要,但男子的思想和活动需要更为复杂的社会存在。这是迪尔凯姆在欧洲社会的观察研究所得,但这个结论

在中国是否适用呢?由于我个人生活在鄂中平原农村,亲眼见过很多人的死亡。回头想想自杀的案例,猛然发现浮现在脑海的居然都是男子的自杀,一名20多岁的男大学生喝农药死于自家的楼上,一名王姓村民由于打牌与老婆吵架气不过也喝药自杀了,一名50多岁的熊姓村民在被后妻骗走了钱财后也选择了喝农药,还有的男性由于身体有病无法医治或无人赡养选择上吊••••••家乡也有女性自杀的案例,一般选择自杀的女性是老年人,要不是身患重病无钱医治,要不是与媳妇儿子吵架气不过,但这样的事例极少。这有悖于我之前所认为的由于女子生性柔弱更容易自杀的逻辑,当然,这样的逻辑没有任何的理论支持,只是自己的主观推断。难道真如迪尔凯姆所言,男子相对于女子而言更易自杀?但在三农中心的研究中,发现在大冶或京山等地有很多女性的自杀现象,而且在河南的调查中也发现了许多女性自杀的案例,她们的自杀行为是与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关性的,女性的地位越高,自杀率越低。那么,男子的自杀率相对就变高了。看来,中国的自杀现象比较复杂,不同地区的有不一样的影响原因,不可以迪尔凯姆的结论来简单套用。

某种极端的个性会导致自杀,某种不充分的个性也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当一个人过分地与社会融为一体但社会又不能达到个体期望时,也极易选择自杀。军人是利他主义自杀的典型代表。军人自杀主要取决于个性不强或利他主义情绪,不同于随着文明而来有着强烈个性的平民。在军队中,最不易受到影响的是那些架桥兵、工兵、卫兵和炊事兵,这些是军队中最不突出的部队。而精锐部队在军队中培养了一种有效地促进人去放弃生命的气质,他们的忘我精神和军人的牺牲精神是性质不突出的部队所不能比拟的。

利他主义自杀与利己主义自杀有很明显的区别。除了利他主义自杀者个性相对于利己者更弱些外,更多是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利他主义自杀者是由于社会过分使个人从属于社会,而后者则是由于某些部分或者甚至整体已经瓦解的社会允许个人离开社会,并且他按照自己的生活而生活并只服从自己的自我感觉状态。由于前者的自我已不属于自己,或者已与自身以外的其他人融合在一起,他已经觉得这个世界看来是不够真实的,所以也厌倦了生活,在世界上或者对于他而言是他死去的一个障碍。尽管他也有目标,但这个目标不在今生今世。但利己主义自杀者不然,他们生活在世界上已经看不到可追求的目标了,觉得自己毫无用处,当然就缺少了活下去的理由。两种不同表现的自杀者在自杀前都必然会忧郁,只是忧郁的来源不同。有趣的是,利己主义自杀者的忧郁产生于希望,因为这种忧郁恰恰模糊地预感到来世的前景更加美好,这种忧郁甚至隐含着兴奋和急切地满足某种信念的冲动,并且以某些的激烈行为表现出来。但利己主义自杀者的忧郁来源于无法医治的厌倦感和沮丧,这种忧郁表现为不能有效地从事活动而完全消沉和颓废。在迪尔凯姆的作品中,还提到了一种既非利他也非利己行为的自杀,这种自杀现象被称为反常的自杀。工业危机和金融危机使得自杀的人数增加,不是因为危机使人贫困,因为繁荣的机遇也产生同样的结果。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这些危机打乱了集体秩序,人们由于无法迅速地适应社会机体的这种重大调整,所以导致了自杀率的上升。这种解释也印证了迪尔凯姆的基本观点:影响自杀的原因是社会性的因素,并不存在非社会的原因。

我个人的理解是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不管与社会的联系程度如何,他的思想、行为总是带有社会色彩,他自杀的选择也必然会受到社会的影响。我仍然认为人的心理状况是与自杀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但是,人的心理状况的好坏有时并不取决于个人,而是社会影响的结果,也就是说,社会环境决定一个人的心理。比如说,一个人生了重病,无法医治,他感到痛苦和抑郁。这时他的心理状况很不好,导致他痛苦和抑郁的原因在于社会无法提供给他必要的医疗手段来减轻他的痛苦。倘若有足够的医疗条件和手段,他的痛苦就会减轻,心理状况也会好转。追根溯源,影响他的根本原因还是社会性的。迪尔凯姆实际上并没有排斥那些非社会性的因素,而是将他们继续深究了一层,提炼出来并抽象化了。个体自杀的理由和原因有千万种,但社会所有成员的自杀却只有少数几个深刻的原因。

上述只是自己读完《自杀论》后简单的概括,并没有很多个人的理解,发现自己有一个很不

好的习惯:还没有走进去就急切地想出来。这是一个不好的毛病,也是急功近利的表现。以后会先学着彻底地走进作者的世界,站在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等到积累地足够多的时候,再尝试着走出来。首次写读书报告,尽管写的不如意,但发现意义还是很大的。为写读书报告需要重新梳理所读的内容,就相当于再读了一次书,这样就加深了读书的印象,并且还有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读书并思考,其实真的很好!但愿自己能够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所谓自杀是指凡当事人自己采取直接的或间接的、积极的或消极的行动,达到了预期死亡结果的情形。涂尔干把实证主义思想结合自杀现象,继而驳斥了以往关于自杀产生的种种原因。在本书中阐述了自杀虽然看上去是完全属于个人意志的自杀,但某种程度上来看也是社会的产物、被社会事实所决定。本书中很大的一个成就就是把自杀分为四种类别:利己型的自杀、利他型的自杀、失范型的自杀和宿命型自杀。而近年来,在一些明星、学生和女性群体中,自杀率不断攀升,在这些自杀的背后也可以运用涂尔干的方法论来解释其原因、分类和影响等等。

涂尔干提出,自杀并非是一个独立的现象、可以单独加以研究的事件,而是将一定时期内发生在一定社会中的自杀现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就其本质来说,他具有社会性质,是一种社会现象。所以,明星们一个接一个的自杀背后是对整个娱乐文化恶化的结果和现象。

三、大学生自杀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后备军,常常被寄予厚望,但是近年来大学生的自杀率不断突破最高点,均为利己型自杀,其背后也有来自于社会、家庭、个人的原因。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变成了大学教育的重点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仅2009年上半年度,就有30启自杀事件。现在培养一个大学生确实容易了很多,而且中国人口确实不少,可是对于这些人的父母来说,不管他们的自杀有着怎样难以忍受的缘由。都是无法挽回的损失无法抹去的沉痛无法承受的痛苦,八九十年代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自私,他们的不负责任,由此可见一斑!虽然不能以偏概全,却也可以窥得几分。

正如涂尔干所说,自杀者是对社会责任的逃避,对社会带来了许多不便和不利影响,而大部分却普遍视自杀为一种个人的自由,采取一种漠视甚至理解的态度,更有将其视为一种英勇的行为加以赞美者,这种心态不利于社会责任感的普遍树立和社会的和谐,应该引起反思。按照涂尔干的观点,为了减少利己型自杀,应该建立让人重新找到归属感的团体。他认为这种团体不可能是政治组织或者宗教组织,因为在现代社会,它们无法对个人产生持久而有效的影响。只有职业团体合适。而结合我国现状,各类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民间协会都可以起到使人们重新找到归属感的作用,而不单是自杀问题,我国当前的许多问题都使我们认识到了培育各种非正式组织的必要性,第三部门的发展己是大势所趋。只是由于历史和国民性格等方面的原因,上述团体的发展仍然十分滞后,如何培育能真正适应中国文化特色的是一个紧迫性和重要性的问题。

四、女性自杀

在涂尔干的《自杀论》中发现十分由中国特色的一点,出乎涂尔干以及世界医学界的意料,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自杀率的国家(高出白分之一十六左右),在《自杀论》中,涂尔干也认为妇女由于她们任劳任怨,喜欢安于现状的特性,所以自杀率总是低于男性,他用非常翔实的数据统计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在这方面走在世界前沿,当引人深思。

大多数自杀的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很低,在贞操、爱情、生育、经济、家庭暴力、子女教育和田亩收成的各种压力之下压抑和扭曲着自己的灵魂,但她们的承受能力终究是有底线的,一些看似偶然的赌气式行为,其实背后总是隐藏着日日夜夜的不满、愤懑、忧伤和无助,自杀只是一次“横竖横,拆牛棚”式的总爆发。这是中国农村的最底层,不仅要承受城市迅猛发展的诱惑及其“副产品”;强烈的自卑感,还要承受以丈夫为代表的男权文化的压迫。在农村,妇女仍然是“劣等人种”,贩卖女性的人贩子屡禁不绝就说明这种潜在市场仍然非常旺盛,而家庭暴力更让这些坚韧的脊梁一次次地屈服下来,她们的抗争遭来的是拳打

脚踢,恶语相向,唯一能够奏效的手段恐怕只剩下了农药。

五、结语

引起自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每一个自杀行为都不能独立存在,背后一定有其社会因素,不同类型的自杀有着具体的原因的环境背景与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例如,明星自杀背后对于社会整个娱乐文化的控诉;大学生自杀则暗藏了心理教育的欠缺和社会责任心的欠缺;大量女性自杀是对男女平等意思的呼唤。审视我们周边的环境吧,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已经带来了太多的不幸。涂尔干和他的《自杀论》给我们认清自我周围的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激烈的竞争、麻木的生活,只有树立正确向上的社会价值观才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自杀论

《自杀论》书评

《自杀论》读书笔记

自杀论读后感

《自杀论》读后感

《自杀论》读后感

自杀论 读书笔记

《自杀论》读后感

自杀论读书笔记

自杀论读后感

自杀论
《自杀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自杀论解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