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发展概述

发布时间:2020-03-03 00:10: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

(代表作家:屈原)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或 “汉魏风骨”) 浪漫主

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

(代表作家:屈原)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

西晋:左思东晋: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

谢(谢灵运 :开创了山水诗派)

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永明体)、萧纲(宫体诗)、庾信(徐陵、.

庾信体代表作家) ......

隋唐五代——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

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常建、储光羲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中唐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柳宗元

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

刘禹锡(怀古和政治讽刺诗,语言平易,寓意深远)

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 诗境诡谲)

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温庭筠诗歌的风格特征: 哀艳

花间词人:温庭筠、韦庄

南唐五代词人:冯延巳、李璟、李煜

宋代——宋诗重理趣

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杨万里(“诚斋体”)、陆游、苏轼

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姜夔,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周邦彦

- 1 -

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张养浩

清代——清诗(龚自珍、黄遵宪)、清词(纳兰性德)

散 文

概述

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

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4)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

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的鉴赏技法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⑴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⑵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⑶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⑷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⑸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一、先秦散文

诸子散文(说理)

卜辞—————《尚书》————

(殷商、巫师)(商周、史官)历史散文(记事)

诸子散文

汉代对先秦文化学术进行总结整理,把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代表:

儒家有《论语》、《孟子》、《荀子》;道家有《老子》、《庄子》; 法家有《韩非子》;墨家有《墨子》;杂家有《吕氏春秋》等。

文风方面

《论语》言简意赅,《墨子》讲究逻辑 ,《孟子》言辞雄辩 ,《庄子》想象奇特,

《荀子》论证缜密,《韩非子》犀利峻峭。

历史散文

史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等, 《春秋》只是编年的大事记,写得比较简约。其中的褒贬是通过一字一句来显示的。 后人称之为“微言大义”或“《春秋》笔法”。其中的意义很不容易为读者所领会,后来就有解说、补充它的书出来。现存的有《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世称“春秋三传”。

二、汉代散文

政论文 :贾谊(西)、晁错(西)王充(东)

史传文 :司马迁(西)、班固(东)汉赋 :司马相如(西)、扬雄(西)、枚乘(西)、班固(东)、张衡(东)等

《史记》作者司马迁创造的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在汉以后一直是历代王朝正史所沿用的体制。 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书》的体制虽承袭《史记》,但它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至王莽四年(公元23)共 229年的断代历史。

赋的产生

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注重铺陈,词藻华美,色彩绚丽。 在发展中它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因而丰富了自己的体制。正由于赋体的发展与楚辞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把辞赋连称。

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最早写作赋体作品的是战国后期的荀子。宋玉也有赋体作品,如《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

登徒子好色赋

„„.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

汉赋的发展

赋体的流变: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

大赋 ———— 京都赋 ———— 小赋

代表作家、作品:枚乘的《七发》, 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 扬雄《甘泉》、《河东》、《羽猎》、《长杨》,班固的《两都赋》, 张衡《二京赋》、《归田赋》, 蔡邕的《述行赋》 ,祢衡的《鹦鹉赋》。

三、魏晋南北朝散文

这个时期的散文具有如下的特征:

①在内容上抒情色彩越来越浓,表达社会政治见解和抒发个人感慨往往密切结合。(写山水景物的散文、抒情小赋)

②在形式上骈偶化倾向逐渐明显,更加讲求遣词造句的艺术技巧,体裁愈益多样化。(骈文)

代表作家: 魏曹氏父子魏晋 阮籍、嵇康

东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陶渊明(《桃花源记》《五柳》《归去》)

南朝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骈 文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运动以后衰落。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至清初,作者接踵而起,如庾信的《哀江南赋序》:

„„.西瞻博望,北临玄圃,月榭风台,池平树古。倚弓于玉女窗扉,繫马于凤皇楼柱;仁寿之镜徒悬,茂陵之书空聚„„.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山溪猥至,渡泝无边,险径游历,栈石星饭,结荷水宿,旅客贫辛,波路壮阔,始以今

日食时,仅及大雷。涂登千里,日踰十晨,严霜惨节,悲风断肌,去亲为客,如何如何!

四、唐宋散文

一方面扬六朝余波,有讲究辞采的骈文(王勃《滕王阁序》),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可算骈文中的双璧;另一方面革六朝旧习,有散行流畅的古文。

代表作家:唐宋八大家

韩愈

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师说》)

柳宗元

字子厚,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 。(《种树郭橐驼传》、《捕蛇者说》、《童区寄传》、《永州八记》)

欧阳修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富情韵美和音乐性。(《醉翁亭记》、《伶官传序》)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卒后追谥文忠,后人也称为苏文忠公。(《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赤壁赋》)

王安石

字介甫,曾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他的散文峭直简洁、富于哲理、笔力豪悍、气势逼人、词锋犀利、议论风生,开创并发展了说理透辟、论证严谨、逻辑周密。(《游褒禅山记》)

曾巩

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的曾巩,资质警敏聪慧;成年后,因文才出,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墨池记》)

苏洵;文章纵横驰骤(《六国论》)

苏辙:文章汪洋醇厚(《黄州快哉亭记》)

古文运动

背景:

一 文学因素:魏晋以来骈体文盛行,其内容空洞,远离实际。

二 社会因素:中唐之后国势日渐衰微,士子文人想恢复大唐国风、重振国家势力,于是从古代的思想、文学中找出可以改变当时社会的精神价值----儒家思想与先秦两汉散文。

古文: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更为实用、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五、元明清散文

元代散文和宋代相比,远为逊色。

明代的散文取材较为广泛,后期散文的表现手法也较为多样,尤其是晚明小品文。 清代散文,包括古文和骈文。

小品文

具体指篇幅短小精悍,格调清新自然,抒写性灵,情趣盎然的散文。

袁宏道(中郎)《满井游记》,张岱《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刘基(《卖柑者言》《郁离子》)

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 ”

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

时代介于前后“七子”之间的“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的“唐宋派”(归有

光《项脊轩志》

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提出“性灵说”)、以钟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

(主张与“公安派”接近)

清:

“桐城派” 方苞讲“义法”(《狱中杂记》)、刘大櫆讲“神”“气”“音节”姚鼐 讲“义理”“考据”“文章”(《登泰山记》)等。

在“桐城派”极盛时期,文学主张和写作倾向与“桐城派” 不同的有袁枚、沈复等

人,袁枚提倡“性灵”,反对模古。

鸦片战争前后龚自珍(《病梅馆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整理于2011-5-19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发展填空题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专题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发展概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