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南宁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

发布时间:2020-03-02 21:49: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1年南宁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

2011年,通过南宁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的用人单位共有11951家,比去年减少了2205家;招聘人员为326670人,同比下降14.02%。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登记的各类人员为273703人,同比下降30.40%。其中就业转失业人员43944人,其他失业人员36032人,在业人员22179人,下岗职工24587人,离退休人员872人,在学人员18323人,本市农村人员34586人,外埠人员15130人。

从总体状况来看,需求人数及求职人数相比去年均有所减少。与2010年相比,需求人数减少了53274人,同比下降14.02%。2011年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为326670人和273703人,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的比例为1.19:1,劳动力供求基本平衡。

从劳动力需求状况来看:产业需求结构与去年相比变化不大。第三产业依然是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其所占比重为78.59%,比去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21.2%,比去年上升了0.83个百分点。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构成了就业需求的主体。

大龄低文化群体就业仍感困难。从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年龄要求看,54.25%的用人需求集中在16-34岁之间的年龄段,而45岁以上大龄人员的需求量只占总数的1.03%,大龄群体就业形势仍较严峻。用工需求总人数为326670人。其中,第三产业的需求人数为256744人,占总人数的78.59%,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例由去年的20.37%升至21.20%,同比上升了0.8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的比例仅为0.20%,即666个空缺岗位。各行业需求人数中,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是南宁劳动者就业的主体行业,分别占总需求人数的13.95%、13.87%、13.34%、9.60%,该项数据显示本市场用工需求主要仍以服务行业为主。

2011年用人单位类型与企业经济类型的分配中占主体的依然是企业类用人单位。其需求人数最多,占整个空缺岗位的96.87%。

有限责任公司及个体企业是用人需求的主体,两者合计占总数的77.48%。国有企业、股份公司、联营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集体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较小,需求占总数的6.21%。2011年商业和服务业人员是需求最多的职业,占总数的47.55%,所占比重比去年上升了0.72个百分点。其次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有88170个空缺岗位,占需求总数的26.99%,比去年上升了0.86个百分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占7.32%,比去年上升0.04个百分点。单位负责人的比例为7.59%,比去年下降了0.11个百分点。与需求相对应,在求职人员中,商业和服务业人员人数所占比重居总数第一,

为32.89%,在此类职业中推销展销人员、营业员、收银员和服务员这三个工种的求职人员占了多数;居第二的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占求职总人数的28.07%,在此类职业中司机、机械维修工、机械加工工三个工种的求职人员占了多数;单位负责人的求职人数比重与去年相比有所上升,占总求职人数的5.27%。专业技术人员求职人数比重为17.38%。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求职人数比重占求职总人数的15.83%,该职业主要被女性求职者及大中专应届生青睐。

2011年南宁人力资源市场的求职登记总人数为273703人。其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居第一位,占总数的28.52% 。就业转失业人员求职登记人数占总求职人数比重的16.06%,居第二位;其他失业人员求职登记人数占求职总人数比重的13.16%。

在求职人员中,16-24岁年龄段为13.4万人,所占比重最大,占总数的48.96%,25-34岁年龄组占总数的40.54%,这两个年龄组求职人员构成了求职人员的主体,他们多数是初次进入市场的失业青年或刚刚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35-44岁年龄组的为22947人,占8.38%,45岁以上年龄组的占求职人员总数2.12%。

求职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为49719人,占18.17%。高中(包括职高、技校、

中专)为135856人,占49.64%,比去年下降了0.35个百分点,大专以上学历(包括大学及硕士以上)为88128人,占总数的32.2%,比去年上升了1.47个百分点,该比例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这是劳动力预备制度的启动和高校扩招拉动的结果,由此减少了初中以下人员及中专高中(包括职高、技校)毕业生进入市场的人数,而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则在不断增加。

中国就业结构性矛盾何在

在中国,农民工找工作较为容易,大学生找工作较为困难。这主要是由中国的经济结构所导致的。大学生找工作,进入制造业部门的比例相对比较少,而进入服务业部门的比例相对比较多。但是中国的服务业发展又相对滞后,在世界各国的横向比较中,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是较低的。

最近,宏观经济学研究焦点转向中国劳动力市场。研究经济潜在增长的学者开始研究劳动力供给问题,研究通货膨胀的学者开始研究劳动力成本问题。事实上,经济潜在增长的确与劳动力供给有关,但是认为通货膨胀是劳动力成本上升结果的观点则不能成立。经济增长周期波动和就业增长周期波动的图表数据显示,经济增长周期波动是导致就业增长周期波动的原因而不是结果。如果用结果来解释原因,在逻辑上便是错误的。

对于任何一个时间序列都可以划分为趋势性成分和周期性成分。从趋势性成分来分析,开放是就业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力量,它能够解释过去10多年间中国就业的趋势性变化。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会使得贸易部门包括出口部门和进口替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直接导致以出口为主的制造业部门工资的增加,由此吸引农村劳动力逐步进入该部门,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传统部门转移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现代部门。这是解释农村劳动力不断进城的趋势性因素。

制造业部门生产率提高之后,制造业产品供给大幅度增加,由于劳动力的转移,相比较而言,农产品价格提高较为迅速。过去一二十年间,中国农产品价格呈现一个上升趋势。农产品价格提高对农业部门就业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农业部门更有利的相对价格会加剧资本深化的过程,拖拉机的使用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资本深化会减少对农业部门劳动力的需求,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另一方面,农业部门更有利的相对价格会提高农产品的边际价格,由此导致农村劳动者工资的提高,降低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从周期性的成分来分析,就业周期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宏观经济周期的波动,那么通货膨胀是由劳动力成本提升导致的论点便是错误的。因为这一论点将因果关系颠倒了。劳动供给并不是解释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决定通货膨胀的更多的是经济周期和需求因素,这些因素导致了通货膨胀,带动了劳动力成本的上涨。

利率是跨时间的价格,汇率是跨产品的价格,这是两个最重要的开放宏观经济的价格,它们和就业总量和结构问题有密切联系。中国就业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劳动力就业的结构问题。在中国农民工找工作较为容易,大学生找工作较为困难。这主要是由中国的经济结构所导致的。大学生找工作,进入制造业部门的比例相对比较少,而进入服务业部门的比例相对比较多。但是中国的服务业发展又相对滞后,在世界各国的横向比较中,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是较低的。这个问题和汇率问题有紧密地联系。中国的汇率被低估,保护的便是从事出口和进口替代的制造业部门,大量资源便会进入制造业部门。在这个过程中,对非制造业部门尤其是服务业部门就会形成歧视,中国当期的发展是牺牲服务业的发展来支持制造业部门的发展。由于服务业处在一个不利的位置上,么对服务业就业的扩张就会形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如果汇率保持一个僵化的水平,过分强调对出口和进口替代部门的保护,那么就意味着歧视了服务业部门的发展,相应服务业就业机会也就减少,由此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就业较为容易的这一就业结构特点。

第二,劳动力就业的总量问题,与中国利率问题有很强联系。由于银行贷款对象主要是

大型企业和地方政府,非市场化低利率保护的主要是大型企业和地方政府。如果利率市场化,导致利率提高,那么大型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就会变得更加沉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贷款给大型企业和地方政府,并不能够带来更多就业,因为它们从事的主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而且它们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效率也较低。相反,如果是市场化利率,利率得以提高,真正反映了资金价格水平,那么生产效率较低企业便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而生产效率较高的企业将会获得银行贷款。一般情况下,中小企业的生产效率比较高。这意味着,如果利率得以市场化,将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和有助于中小企业发展,而中小企业是促进劳动力就业增长主要力量。利率市场化也就因此促进了劳动力就业的增长。 对中国就业结构的一个粗略估计

随着中国经济成分的日益多元化,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加上就业方式日趋灵活化,弄清中国的就业结构并不容易,国家统计数据“分总不和”,成为困扰多年的一道难题。本文试图利用经济普查数据进行一个粗略的估计。

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2008年底,第

二、三产业单位从业人员和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数为35507万人,其中单位从业人员27311.5万人,,有证照的个体经营人员8195.4万人。同期统计年鉴公布,2008年底共有经济活动人口79243万,其中就业人口77480万人。在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30654万人。用总的就业人口减掉

一、

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仍有11319万人在统计之外。

大致来看,中国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占40%,在二三产业单位从业仅占35%,有证照的个体经营从业占11%,统计之外的就业占15%。

尽管这些数据很粗略,但从中不难看出,我国的就业质量仍然偏低。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40%,但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仅占11.3%(2008年数据)。相对于产值来说,务农劳动力太多,这个结构性错配是导致农民收入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统计年鉴是按照人来计算务农比例的,但是真正用于农业的(尤其是种植业)的时间并没有那么多。根据都阳研究员的估计,统计年鉴上农业就业存在54.5%的高估。按此推算,30654万人中约有10820万人是富余劳动力,占就业人口的14%。

这些人是否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后转移出来呢?根据我们在许多农村的调查,农户间尤其是同村组农户间的土地流转运转良好。这14%的就业人口中可能有一部分属于不得不留在农村照顾老人或小孩甚或病人的劳动力。如果务工地能够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进城上学等问题,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举家迁移,并相应增加城市劳动力供给。

至于在普查统计之外的15%的就业人口,绝大多数应该是没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或自雇佣者,他们的就业质量也并不高,虽然其中可能有少数收入还过得去,但却难以享受任何福利和保障。

普查统计之外的就业和农业富余人口两者加起来有2.2亿劳动力,占全部就业人口的29%,他们中的大多数很可能是年龄偏大、教育程度偏低,被正规单位甚至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排斥在外的劳动力。如果各地政府能提供更多公共服务,企业愿意改变某些歧视性的用人政策,放松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限制,这2.2亿劳动力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愿意在单位从业的,相对于2.7亿的现有单位从业人员来说,2.2亿潜在的劳动力资源是一个很大的规模。

事实上,将两次经济普查中的从业人员数据相比,全国第

二、三产业单位和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数增长十分迅速, 2008年比2004年增长31.9%,其中第二产业增长24.7%;第三产业增长39.5%。可以推断,近四年来,单位和有证照个体经营又进一步增长了,但应该还有过亿的人希望进行单位和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从业。我们希望,伴随着单位从业待遇的提升和无歧视的公平就业,有更高比例人到单位从业。

2011年第四季度就业工作相关数据

2011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136%。城镇失业人员再

就业553万人,完成全年500万人目标的111%。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80万人,完成全年100万人目标的180%。2011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第四季度日照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就业形势分析—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报告

市场供求分析

南宁化妆品市场

管理贸易论文 市场供求论文

2004年广东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

2004年广东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

2004年广东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

人力资源市场调查报告

人力资源市场年终总结

南宁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
《南宁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