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特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15:29: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21212202—张萍—建筑与土木工程

由择校现象想到的民生问题中

的教育公平问题

摘要:本文由作者家乡小升初择校的混乱现象,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乡教学资源分布不平衡。从而引出教育不公平的问题,阐述了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我国教育不公平问题中除教学资源分配失衡外的更多具体表现。最后就教育公平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途径和努力方向。 关键词:教育资源教育不公平教育腐败

一、问题的引入

1.1家乡初中择校现象

每年秋天开学前,总有一大批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绞尽脑汁,不惜交纳高昂的择校费、赞助费[1]。

在我的家乡,这一现象在小升初的学生中尤为常见。在我们县里,县城的两三所初中教育质量很高,每年中考时,这几所学校的考生占了进入县里最好的重点高中人数的绝大部分。个别年限里,中考前两百名的学生中,会有180多名出自这几所学校,而乡下十几二十所学校的总和却不到20位。如此悬殊的差距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想要进入这些“重点初中”。前几年,成绩足够好,并交纳一定的择校费,或者“有关系”,乡下的学生便可进城念书。近几年,“划片区”择校政策的实施力度不断加强,一窝蜂涌向城里学校的现象有所遏制,但并未完全消失。现在,仍有一部分学生凭借“靠硬的关系”,好成绩,赞助费进入这些不是自己学校片区的“好初中”。部分没关系的家长甚至倾尽全力,在这些学校附近买房以便替孩子转户口,择好校。

1.2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

这样的现象在全国应该不是个别的,在很多大城市或许更为普遍严重。本来初中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正常的应该是按片区入校。但是就由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教育质量的悬殊差距,导致了初中择校的这种混乱不公的现象。

究其原因,我认为这可以概括为“好初中的良性循环”和“差初中的恶性循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21212202—张萍—建筑与土木工程

环”。本来,城里的学校就因为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教学的各种硬件设施都优于乡下学校,再加上上述跨片区择校生的赞助,硬件上的差距更为悬殊。至于软件方面,由于城里中学的待遇优于乡下中学,也因为生活、交通等各方面的便利以及学校名气,好的师资力量基本集中于城里的学校。较于城里的学校,乡下初中的老师普遍学历较低,老龄化,方言教学严重。生源方面,好成绩学生的家长们更是忧于自己的孩子在乡下中学的教师水平、同学风气、学习氛围等,想尽办法为孩子转校。如此一来,好的硬件设施在城里,好的老师在城里,好的学生在城里,城里的学校自然是升学率好,升学率一好又导致好老师,好学生更多地往城里跑,便有了“好初中的良性循环”。而留在乡下中学的较差的生源,再加上落后的教学硬件、软件资源,只能进入“越来越遭人嫌弃”的恶性循环。

一个东部沿海的富饶县城的城乡教育资源分布尚且如此不公平,若论及东西部差距,大城市与贫困山区的差距,确是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担忧与重视。

1.3教育不公现象堪忧

教学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教育政策中长期的“唯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导致了教育机会上的起点不公[2]。教学资源投入、教育质量的城乡差距,无疑是城市人以及“有能力”跨片区入校的学生与农村学生之间的极大不公平。而重点学校制度,则加剧了同一地区内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的配置失衡。各地以推进培养少数“尖子”为目标的精英路线,使多数学生的利益受损,少数人得到了较好的教育,除高校外,这种人为的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造成了一大批基础薄弱的上述轮及的“差校”、“垃圾学校”,违背了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宗旨的。校分甲乙丙,人分三六九,这显然背离了基础教育“学校均衡化”的方针,公立学校间不应有巨大的差距[2]。

教育有通过促进社会流动和改变收入分配,进而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居于弱势的社会群体可以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教育不公将阻塞下层群体向上流动的通道,这种不公的首发作用,后果是可怕的,是一切社会不公的症结所在[2]。因此,说教育不公是当前社会的最大不公,是社会不公的集中体现毫不为过。

经过十几年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我们打破了传统体制下平均主义的沉闷,经济社会发展成绩突出,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但是社会不和谐音符也随之产生,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21212202—张萍—建筑与土木工程

分配关系观念上的误区助长了收入上的“马太效应”,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导致了贫富悬殊呈难以控制的态势,阶级阶层关系调整失衡引发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开始固化。由于教育不公,现有失范的社会秩序被无形复制和放大,不公平的教育将大规模地再生产社会不公平,并在一定程度内加剧知识积累的能级作用向负面发挥作用。

二、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2.1教育是民生之基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如今,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关心的热点问题。

“分配是民生之源、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而教育是民生之基”,科学地强调了四大民生问题的地位与意义。

很多的学者都将教育摆在民生之首并提到民生之基的高度,是因为它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石[3]:

一、教育是国民立足社会的基础,国民不接受教育就难以立足社会,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直接决定着个人竞争力素质及发展机会;

二、教育是经济发展与国家强盛的基石,教育属于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只有发展教育事业,提升劳动者素质,人口大国才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而这是当代世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全球化背景下更是如此;

三、教育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它有教化的意思在里面,没有教育便没有教化,没有教化当然也就没有社会文明的进步,教育既是对人类社会既往文明成果的传承,也在直接推动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因此,无论怎样强调教育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教育是民生之基,这个基石牢固了,国家的发展才能真正行驶在科学文明与可持续的健康轨道上。

2.2教育公平—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21212202—张萍—建筑与土木工程

要基础。”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而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4],是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应该成为教育制度和政策的基本价值追求之一。

教育公平是指每一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主要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质量公平、教育结果公平。教育公平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如上所述,教育是民生之基,而教育公平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改善民生,不能仅仅理解为解决物质生活问题,而应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新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为宗旨,不断地全面解决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切人口,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教育公平是事关民生的重要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列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第一条,并把教育公平列在优先发展教育的第一位。这就表明,教育公平先行,实现“学有所教”是破解民生问题的关键。

三、目前教育不公平的具体表现

教育不公平现象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文章第一部分提到的由于教育资源分布失衡带来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不公平只是其中较为凸显的一方面。目前教育不公平的具体表现,概括起来,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3.1教育投入不平衡

这就是上述的教育资源,包括教育硬件和软件,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各学校之间的分配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

国家每年有限的教育投资,绝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城市学校,尤其是其中的重点学校[4]。而重点学校又可以凭借自己的名气与资格吸引更多的优秀师资力量,优秀生源,以及向学生家长收取或向社会寻求赞助费,从而在教学资源上更明显占优势。而广大农村的学校,却是主要依靠农民自己的极其有限的收入来负担教育,尤其是西部及偏远地区,有限的教育经费根本不能保障基本的教学硬件设施,甚至是教师的工资都难以保证,优秀的师资力量等教学软实力更是与城市学校不可同日而语。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21212202—张萍—建筑与土木工程

3.2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首先从地域上讲,城乡之间受教育机会差距大。从各种调查报告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城乡学历差距正逐渐拉大。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更是说明了城乡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其次从人群上讲,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教育的不公平严重并有加剧趋势。干部、知识分子和高收入家庭子女在享受教育和接受高等教育上占绝对优势;而弱势群体,如农民工子女入学难越来越成为社会问题。

3.3高校招生指标分配上的不公平

高等学府的大量招生指标,被经济发达、教育资源等府的大城市所占有。近几年来,也有政策上的倾斜,对于边远地区、欠发达地区在指标分配上得到了一些照顾。但是对于教育资源稀缺的人口大省,这一点小甜头显然是难以解决“高考生上大学难,上部属院校更难”的局面。所谓的“高考移民”,从出现到逐年增多,无疑正是这种招生指标分配不公平催生的的“怪胎”。

3.4教育领域的腐败加剧教育不公平

教育领域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方净土”,但是由于受到社会腐败行为的干扰,在我国教育资源相对短缺,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的今天,在教育领域部分引入市场机制,扩大学校自主权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制约和规范,导致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行为扭曲,部分教师心灵丑化,不择手段追求经济利益的腐败行为随之而来。这种腐败主要是通过“学权”交易、“学钱”交易来换取欠缺的教育资源,是对公平竞争的升学考试制度的破坏,是对教育公平产生的巨大冲击。[2]

社会民众本应大致公平享受的义务教育权利,却在一些地方很大程度上沦为家长之间权力和金钱的竞争。通过“特权”择校的“条子生”,通过花钱买分数的“缴费生”,已是普遍现象;保送制度、三好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加分等一些通行的制度也成为了产生腐败的温床[2]。

四、问题的解决

确保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这不仅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所系。我们要发挥好政府、民间力量和全体民众的和合之力,采取一些有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21212202—张萍—建筑与土木工程

效的“突破性”行动,实现教育公平的愿望。

4.1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平均分配教育资源

首先,要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经济和社会,加大教育投入是基本条件。通俗点说,只有总教育资源这块蛋糕足够大,才能足够分。

另外,在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时,应更加注重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平衡,此乃治本之道,否则再多的投入,只能是助长教育不公。在目前城市教学资源明显占优势的情况下,应大力扶持农村学校的发展。具体的比如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应向农村学校倾斜,在给农村学校设定最低标准的同时,给城市学校设定最高标准,以便实现教育设施投入的真正转向;而对于师资力量等教学软实力,也应出台相应如强制性支教、或相应补贴等软硬政策,以鼓励促使优秀的师资力量流向农村,流向“普通学校”、“差校”,以便全面提高基础教育,尤其是全民义务教育的教育质量,而不是只关注重点地区、重点学校。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农村学校设施,提高其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和家长以及老师对本校的信心,改变一些农村学校“越办越差”的恶性循环现状。

4.2改革高考招生制度,促进地区升学公平性

目前高校招生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偏重大城市的招生名额分配制度。当前高校录取的计划分配指标严重不公,地域分配歧视严重。像北大、清华这样的高等精英学府,是全国人民的北大、清华,是倾全国教育资源鼎力培育长期发展而成的,不能因为座落在北京,就意味着在京考生拥有先天优势,就可以无可厚非地占到总招生人数的27%[2],而占据了很多优秀外地考生入学的空间。

4.3关注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

关注弱势群体受教育平等问题,不仅是要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也要应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尤其是因农民工进城务工出现的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

因为大批农民的进城务工,部分农村教学资源开始出现闲置,城市教学资源趋于紧张,这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新问题[4]。所以,国家应对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保证各阶层尤其是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相对平等。

针对新形势新情况,应为进城农民工子女开辟绿色通道,解除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人为限制。既保证他们在居住地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也可以最大限度地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21212202—张萍—建筑与土木工程

解决众多农村“留守儿童”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4]。政府在尽最大努力增加财政投人,为农民工子女在父母打工地进人公办学校读书做出更多努力的同时,还要制订更有效的政策,创造更好的环境,鼓励民间公益资金和教育资源进人农民工子女教育领域。

4.4强力遏制教育领域的腐败现象

教育领域本应该是社会的“一方净土”,教育领域的腐败现象令人痛心,是教育公平的一个劲敌。

遏制腐败,一方面是进行思想教育,以道德规范教育部门及学校的领导人和教师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应通过相应的制度和法律进行把关。在保证学校自主权的同时,依法处治目前普遍存有的的“学权”交易、“学钱”交易的腐败行为。对于保送制度、三好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加分制度等一些容易成为教育腐败温床的环节,要加强透明公开制度,加强上级监督,舆论监督等。彻底杜绝因教育腐败而加剧教育不公的现象。

五、小结

教育不公是最大的群体歧视和影响最深远的社会不公,最终会影响到社会的整体稳定和持续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都应正视教育不公问题,无论有什么客观原因,回避这个问题都是不负责任的。教育不公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在发展中解决,尽管通往教育公平的路还很长,但全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政府应该让所有的受教育者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这是解决诸多问题的力量之源。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21212202—张萍—建筑与土木工程

参考文献

[1] 叶琛.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与实践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 2012.[2] 石炜瑶.实现教育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26(12):6-9.[3]张力,沈士团等.教育是民生之基(专题座谈)[J].群言,2007,172(11):4-16.[4]翟粉荣.教育公平——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28(3):64-66.

中特论文

中特论文要求

中特课程论文

毛中特论文

中特课程论文

毛中特论文

毛中特论文

毛中特3000字论文

中特论文文化自觉

中特课程论文反腐倡廉

中特论文
《中特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中特论文文献 论文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