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杂谈

发布时间:2020-03-03 07:02: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杂谈

澄江中心 杜文鹏

一、选择这个话题的几个原因

二、有效教学的有关概念和因素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几点感性标准

四、教学有效的关键:教材解读和裁剪、教学目标的确定(构建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关键)

五、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例谈

各位老师,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杂谈。因为,我对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都没有深入的研究,关于这个话题,我只能谈谈我学习和实践中的肤浅体会。既然是杂谈,就不追求理论的严谨和完善。这里有个温馨提示,你们不要抱什么过高希望,不要指望我能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不要指望我能对你的实际教学有什么大帮助,不然的话会有太多失望。只希望通过我的讲和你的听,我们双方都能有所学习、有所思考、有所改进。

今天这个话题,我从五个方面来讲:

一、选择这个话题的几个原因,

二、有效教学的有关概念和相关因素,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几点感性标准,

四、教学有效的关键: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和裁剪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

五、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例谈。

一、选择这个话题的几个原因

如何使教学更有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想也一直困扰着大家。这个问题大家一直在研究,可始终没有最终理想的结果,我想也不可能有这种结果。最近,追求教学有效这个要求迫切起来了,因为,五严规定在切切实实地执行,教学质量的竞争压力丝毫没有减轻。因此,无锡市大力推行《无锡市中小学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推进有效教学活动实施方案》,各个层次、各个学校正在如火如荼探索教学的有效性。但我们的有些研讨课真的有效了?我们的家常课真的大部分有效了?我们如何教才能有效?我们怎样判断教学是有效的?这些问题仍困扰着绝大多数老师。这是我选择这个话题的原因之一。

另外,有件事一直让我忿忿不平,不少学生、家长、老师、甚至有些语文老师多认为:语文缺几天课是没什么关系的,语文课听不听是差不多的。的确如此,语文课和数学课不一样。数学的知识是一环扣一环,缺了几天的课,学生做起题目来就会觉得有困难;而相比之下,语文的知识要独立的多,缺了几天的课,学生抄起生字新词来还是没什么难度的。语文教学的即时效应不明显,而有些语文课的有效性也确实不高。那么,如何让学生觉得自己请了几天假,有点小损失呢?如何让学生觉得上语文课,听或不听不一样呢?那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更自觉地开展有效教学。

二、有效教学的有关概念、相关因素和基本理念

1、什么叫有效教学?(从规范和通俗两个层次来说)

规范地说:有效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它是一种能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学生能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的教学活动。

它主要从三种视角界定了有效教学:

一是从教师教学行为的角度看质量的高低。我认为是:要考虑老师的预期目标是什么,是否恰当?是否细化、是否看得见摸得着不玄乎、教师自己是否非常明确而清晰?上完课老师觉得目标是否实现,实现了多少?

二是从学生所得的角度看效果的有效性。怎么看呢?学生自我感觉在哪几个方面取得了具体进步?

三是从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关系来界定有效教学。简单地说同样的教学时间看你的质量如何?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教师通过目标明确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所获,有提高,有进步。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所以,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学生学的效果和教师教之间又是怎样联系的?我们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什么”与“学得怎么样”,是和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与教学目标的设定及实现的程度紧密联系的。

2、课堂教学的参与要素:

从对象来看,要素有:小学生、教师与小学语文教材,其中教师是有效教学的最核心最可变也最应该改变的要素。

从过程来看,要素有:有效的课前准备即有效备课、有效的教学实施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我认为:在有效备课中(是前提),准确的目标定位是有效课堂的核心和灵魂;深刻的教材解读是有效课堂的物质依托;充分的教学预案是有效课堂的蓝本。在有效的教学实施中(是关键),恰当的指点引导是有效课堂的中枢系统,丰富的课堂活动是有效课堂的生命活力,多样化的练习反馈是有效课堂的链条。

从结果看,要素有:效果、效率和效益。我们不去细分概念,我们关注这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的矛盾:学生活动多了,课堂气氛活了,学生不一定真正学会了;学生充分体验,时间却又不允许;达到同样的知识目标,取得一样的教学效果不一定非得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传统的接受学习似乎更有效。这里面存在一种价值取向。从这个角度看,这三个概念是有区别的:效果,更侧重于感性;效率,更侧重于理性;效益,这是一种综合考量。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寻找三者之间的平衡,而不能孤立地、机械地去看每一项。既要看效果,又要看效率,更要看效益。有效就是要追求这三点的平衡。

3、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了“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学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如教学质量的检测等,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因此,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通过对有效教学的概念、相关因素和基本理念的学习,希望老师们对有效教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厘清概念,才便于有效实施。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几点感性标准

在新课改的实践中,对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因素已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如充满个性的琅琅书声,基于文本的阅读体验和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等,但对于标准问题的探讨也一直没有停过。到底怎样的语文课才是一堂好课,是一堂高效的课,专家们的观点似乎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毕竟,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这里我汇集十几种说法:

观点之一:要理性地审视当前课堂教学行为的目的性和实效性,要寻找到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结合点。

一、主导和主体的和谐统一,

二、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三、语言与精彩协调发展(扎扎实实品味语言、实实在在实践语言、老老实实积淀语言)。

观点之二:从研究与实践角度来看:

一、有效的语文教学呼唤新的学科理论支撑(语文课程具有科学性。因此,作为一门课程,它必须有自己的“语文教育理论体系”和“语文知识体系”。)。

二、有效的语文教学要体现“教学价值”(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和必要的能力训练正是“教学价值”的体现)。

三、有效的语文教学必须实现设计与生成的“生本”化(从大量成功的教学看,有效的语文教学都深层反映了“生本”理念,即学情清楚,目标明确,过程简约,方法适宜,顺学而导。)。总之,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不管方法如何变换,不管模式怎样不同,都应当实现三个回归:回归原点——课堂价值,回归本体——语文学习,回归落点——学生发展。

观点之三:

(一)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

(二)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特和独立意义的人。

(三)“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

(四)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系统,构建课程整合网上协作教学模式。

观点之四:从教学的环节上思考:准确的目标定位、深刻的教材解读、恰当的指点引导、丰富的课堂活动、多样化的练习反馈、到位的教学评价。

观点之五:从教师教法的这个角度说,一有效提问,二有效讲授,三指导学生有效倾听。

观点之六:从教师角度看:有效提问、有效情景、有效教法、有效评价

观点之七:从回归本真,扎扎实实真真切切上讲。

一、有效的讲授,让语文课在价值引领中自主建构。

二、有效的提问与倾听,让语文课在预设中精彩生成。

三、有效的激励,让语文课既有了温度更有了深度。

观点之八:

一、课前准备是前提。1.潜心与文本对话,2.充分解读学生,3.精心设计教学预案。

二、课堂教学是关键。(一)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水乳交融。(二)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实现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三)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实现充分预设和精彩生成的相得益彰。(四)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对学生习惯的培养。

三、课后反思作延伸。

观点之九:从教学的过程来看:课前:有效备课。1.设计有效教学目标,2.创设有效教学环境,3.安排有效教学环节。课中:有效组织课堂。1.有效课堂语言,2.进行有效教学指导,3.提高学生有效参与的程度,4.加强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管理。课后:有效教学反思。

观点之十:

1、衡量有效教学有两个维度:其

一、学的维度: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知识,能力,智慧)其中有三个境界:形动、心动、神动。其二:教的维度:教师→有思想(见解),有智慧(灵气),(爱+教育专业+教育智慧=成功、有激情(真情)、有文化(品味)、有个性(风格)、有实效(质量)

观点之十一:

一、准确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准确把握课程标准阶段性目标,准确解读教材,把握课型特点,关照学生前期经验,合理确立课时目标。

二、教学内容呈现;充分利用文本,合理使用媒体,传统呈现手段,教师教学语言。

三、教学策略运用;听说读写综合实践,激发动机有序建构(体现教学坡度的设定和教学层次的把握),实现互动整合资源,预设与生成,评价引导和评价激励。

四、学生学习状态,全体参与,情绪情感,知识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观点之十二:有效教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的有效(包括三维目标)2.教学过程的有效 ①恰到好处的环节设计 ②激发学生的兴趣

③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④科学有效的训练安排 ⑤把握教学的最佳契机

3.教学方法的有效。①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 ②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的方法

③有效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 ④促使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

⑤准确记忆所学知识的方法。4.学生参与的有效。看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如何;在学生活动中的思维训练是否具有深刻性。学生活动形式的有效性;从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是否具有多样性上看有效。

观点之十三:从课堂教学的“呈现形式”看“有效”。1.有效“讲授”2.有效“提问”并“倾听” 3.有效“激励”4.课堂板书要有效5.多媒体课件运用要有效6.教师教学语言要有效7.教学组织要有效8.学生讨论要有效9.作业设计要有效

观点之十四: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1.有效教学是有明确任务指向的教学。2.有效教学是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3.有效教学是促进学生深层理解的教学。4.有效教学是最优化教学策略实施的教学。5.有效教学是三维目标统一的教学。6.有效教学是师生生命价值彰显的教学。

(观点之十五:高效课堂教学具有哪些特征?特征一是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特征二是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特征三是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特征四是以多元的学习方式为中介;特征五是以积极的课堂气氛为依托;特征六是以科学的教学组织为保障。高效课堂的具体表现有六个“力”值得关注,即蓬勃的生命活力、持续的内在动力、卓越的成功魅力、适度的思维张力、强大的团队合力、长远的发展潜力。)

在对待语文有效课堂的评价标准上,我认为,语文教学是否有效,可以从三方面去审视:1.这堂课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是否关注效益意识;2.这堂课是否朴实;3.这堂课是否体现语文价值。其中第一点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而且体现了在单位时间里的工作效率问题;第二点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原生态,使好课人人能上;第三点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所特有的价值。从目前的研究和实践来看,我以为下面这几点可以作为有效课堂的标准来参考。(这是从课堂教学现场的感观来说的)

(一)有效的课是一堂不累的课

用累与不累来区别课的好坏和有效程度,主要是考虑到我们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应该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一堂语文课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些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优美、富有激情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堂课的有效与否,不是上课的老师说了算,也不是评委说了算,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如若学生始终能被精彩的课堂所吸引,在强烈氛围的渲染下不知不觉地度过40分钟,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那就是一堂有效的课。

1、学生兴趣高,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以往有些语文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有些教师的教学模式过于呆板,或过于夸大语文课的作用,教师求全、急燥的心理过于严重,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学生产生了厌烦的情绪。

有效的课堂,学习的兴趣不只是一两个人的兴趣,也不是一些尖子生的兴趣,而是全体学生的兴趣。不管学生的语文基础怎么样,教师心中都要有一种“全人”发展的观念,努力促使自己的课堂能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实现这样的发展观,要求教师对全班学生应有全面的了解,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驾驭课堂的能力上,都要作出一定的考虑。

2.学生能积极参与。

不累的课堂不是表现在学生很悠闲,无所事事,而要看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激情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正是这种高度的参与使他们忘却了疲劳,因此,他们的学习是主动的,而且是高效的评价学生的参与状态,我们可以看学生是否全程参与学习;也可以看学生是否踊跃举手发言,是否兴致勃勃地阅读、讨论;也可以看学生是否积极投入思考或自觉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还可以看有没有一些学生,在小组学习讨论时,给予别人指点帮助或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等。

3.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一堂不累的课因为有学生的参与而变得实在,也因为有学生个性的张扬而变得生动。我们在听课的时候,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老师的教法,而是一些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我们在称赞别人孩子聪明的时候,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怎样为了成绩而把学生教成书呆子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也渴望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教师鼓励他们把自己独特的见解表达出来,他们就会入景入境地读,入情入理地说,课堂也就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提倡个性化阅读,切忌毫无边际,为了课堂的一时热闹,不去正确地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例如《落花生》一文,虽然拿花生跟苹果、石榴比较,但在赞美花生的同时也决无贬低苹果、石榴之意,《狐狸和乌鸦》一文写了狐狸用各种手段骗了乌鸦的肉,表现的是狐狸的狡猾而绝非聪明。

(二)有效的课是一堂朴实的课

叶澜教授指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常态性”,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现在的一些公开课,就一堂课而言,它是高效的,在教育理念上,确实给我们听课者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但他们为这一堂课而做的准备工作却几倍于平时的课前准备,是平时的教学中无法效仿的。也有的公开课,是对设计的一种重演,课堂变得太完美,没有一点差错,缺乏真实感,使我们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成长和进步。因此,有效的语文课堂应是原生态的课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提质量”才是语文课堂的改革方向。

1、目标简明,内容简约。

课标提出三维目标的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有这样几种错误的走向。一是训练目标不明,三维目标只是抄在备课本上的摆设,根本没有心思去领会,以至“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二是三维目标不知如何落实,最后只是重了知识轻了其它;三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为了给听课者留个好印象,追求课的花哨,三维目标有意扩大,课外知识大量扩充,喧宾夺主。目标定得不明,内容就会取舍不当,这几种倾向,要么课堂密度太小,效率低,要么密度太大,无法落实,这些都是造成语文课堂低效的原因。

三维目标看似各有侧重,互不关联,实际上则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协调统一的。在一堂课中,三维目标往往需要以“一维”作为突破口,以此来实现三维的联动,而并不是面面俱到,机械地体现。因此,一堂朴实的课,要求教师在设计时做到目标简明,内容简约,从而使听课者感到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留下较深的印象。

2、教法灵活简便,媒体运用适度。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的教师就在教学设计时非要搞出个小组合作,或者提出一个“你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读”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可以唱,可以跳,可以画,以示在教学中贯彻了新理念。实际上,教学方法是为目标服务的,有效的课堂并不是方法越多越好,或者说方法越新越好。我想,教学方法应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进行选择,灵活简便一点,实用就好。“探究式”和“接受式”这两种学习方式没有哪一种绝对的好,哪一种绝对的不好,关键要受学生的欢迎,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多媒体给语文教学惹祸的事件并不少见,过分地推崇多媒体,势必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评价多媒体在一堂课中的作用,应该审视多媒体的运用是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否起到了简便快捷的作用,特别要走出为用而用,盲目“拿来”,以辅代主、忽视文本等几种误区。

3、教学过程不必追求过分流畅。

一堂课如行云流水般地进行,听课者肯定会有一种置身其中,非常愉悦的感觉,如果设计的问题多多,搞得教师自己都没有了方向,或者设计的问题稀奇古怪,学生不知所云,教学进程磕磕碰碰,这样的课注定要失败。“文似看山不喜平”,过分流畅的课也不见得好,过分流畅,要么问题太简单,要么这是一堂经过排练的表演课。因此,教学过程的流畅是相对而言的,我想,一堂有效的课,它的教学过程流畅应该表现在问题设计上清清楚楚,让人一目了然,并且富有层次性,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得到,教学过程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沉默,让人看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步和成长。

(三)有效的课是一堂能体现语文价值的课

我们经常说语文要教出语文味来,要能体现语文的价值,语文味该怎样教出来?语文的教学价值该怎样体现?这几个问题,目前一线教师非常关注而且极力想在操作层面上弄明白。历史上语文课曾经上成思品课、常识课、鉴赏课、故事课,其重要原因都是没有准确地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性质弄明白了,语文该教什么也就明白了。找到了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语文教学也就有了方向。

1、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性质实际上不是我们一线教师所要研究的,现在还有许多教师在刊物上发表自己所谓独特的见解,只承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或人文性,我看这样对课堂教学毫无益处。前一阶段语文重视了语言文字训练,但又觉得单搞训练语文课很是无味,而现在的一些公开课又是“得意而忘言”,只重视内容理解和人文感悟,忽视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因此,语文老师目前只有把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真正结合起来,才能使语文课堂重焕生机。

人文教育到底该怎样体现?语文价值又如何真正得到落实呢?关键都是要看语文课堂教学的定位是不是在“语言实践”上,因为运用语言文字是一种技能技巧,要在实践中多练,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反反复复的听说读写中慢慢形成,逐步提高。所以,一堂有效的语文课要看学生有没有充分地读,有没有读和写的结合,有没有掌握一些自己读懂语文的方法。

在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上,我认为,教师首先要仔细揣摩文本的内容,关注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自己读不懂,又怎样教学生呢?其次要找到训练的点,有经验的老师教学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他们能找到典型的字词、典型的句段,让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视语言积累。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住歙张”,古人学习语文强调读得多,记得多,这样才能博闻强记,厚积薄发。现在的语文教学也有与此相通的道理,我们把语文课堂教学定位在语言实践上,而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不管是理解,还是表达,都需要充实的语言积累作后盾,因此,重视语言积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肯定要有语言实践,也就一定要有语言的积累,一节课中,学生该记住的东西就要让他记住,会认的字,会写的字词,要求背诵的篇章都尽量在课堂内完成,让学生在课堂内就感受到成功感。不要把这些任务留到课外,使语文教学走到高耗低效的老路上来。力求把课外的时间用在广泛阅读课外书上,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归根到底是在追求语文教学的效率、效益和效能上,在具体的标准及其评价体系上,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绝不能用一把尺子、一种刻度来衡量,只有形成更多的共识,才能更有利于新一轮语文课改的推进。

四、教学有效的关键:教材解读和裁剪、教学目标的确定

这个环节,我实际上是讲备课,只不过不是仅仅讲教案预设。教师的备课十分重要,可是说难听一点,不备课也可以上课的;花了整整二十个小时备课,上课是要好一些,但肯定好不了20倍,甚至好不了一倍。这就要考量一个老师的责任了。

我认为,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分备课、上课、反思三部分,备课是有效教学的的前提;从教学的三因素来看,分教师、学生、教材,教师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从教师有效备课来看,分教材的解读和裁剪、教学目标的确立、科学的教学预设三部分。要有科学的教学预设,教材的处理和目标的确立是基础,但这往往被忽视。教什么、达到什么目标不十分清晰,怎么教、教的效果如何,将大打折扣。

● 今天我重点讲:钻研吃透教材,探寻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一)正确把握教学内容的现实意义

钻研吃透教材要做到:教什么要清清楚楚(钻研教材的要求);在什么起点上教要清清楚楚(摸清学情备学生);教到什么程度要清清楚楚(教学目标及达成度);为什么这样教要清清楚楚(科学的教学理念);怎样教要清清楚楚(正确的教学方法);教得怎样也要清清楚楚(有效的可测的教学效果)。——江洪春《钻研吃透教材 考量教师的责任和功底》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什么,指教学的内容。教什么也是方向问题,怎么教是技巧问题。如果教学方向出了偏差,就会南辕北辙,再好的教学设计和方法都会失去意义。

有效教学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应该是科学的、精要的、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发展可能的。这就要树立正确的阅读教学内容观。

教材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实际上是教师没有形成正确的教学内容观的体现。有无正确的阅读教学内容观,往往影响到阅读教学的优劣和成败。——应该说,“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其实并不能划上“恒等号”,因为“教材内容”往往必须经过适当删削与剪裁之后方能变为“教学内容”。否则,教学就很难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如果教师贪多求全,企图把众多内容“最大化”地交给学生,那常常会令教学的“预算”无法变成“决算”,岂不让人“一声叹息”?因此,精心选择安排教学内容是组织有效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明确的教学目标必须落实在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上。不能把教学目标转化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开发教学内容的基本方法:

1、对文本特征的研究与判断。事实上,上乘的教学必须根据教材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在充分保证对教材内容全盘兼顾的前提下适度彰显自身的“个性”,以便“集中火力”地发挥其“例子”功能,真正做到因“课”制宜。如果课文音韵铿锵,则朗读训练当加大份量;如果课文结构精巧,则谋篇布局需有效提示;如果课文词句华美,则品味咀嚼要不惜余力,如果课文意境深邃,则研磨揣测应做深做透。

2、对学生需要的研究与判断。

3、对教材编者意图的研究与判断。

(三)语文教学“教什么”?

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东西:语文学习的兴趣、能力,语文学习的方法、习惯„„

要念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十字真经。 ——杨再隋

小学语文要唱好“八字经”:识(识字)、书(书写)、读(阅读)、记(积累)、说(口语交际)、写(习作)、法(学习方法)、习(习惯)。要强化语言学习,落实能力、方法、习惯的培养。——崔峦

语文教学六字诀:听、说、读、写、作、习

语文教什么?当然是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内涵,揣摩语言规律,习得语言技巧,提升语言质量。

立足语文教语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语文的方式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读、思、品、议、说、写。

阅读教学的训练项目:朗读、理解词句、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语言的积累等。

(四)怎样体现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1、准确把握教学基点,确保教学内容不缺位、不越位

要认真研读课标,做到心中有课标。依据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明确学什么,不学什么;教什么,不教什么。只有不折不扣地达成年段目标,体现阶段性,才能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最终实现小学阶段的总目标。

还要准确把握学情,树立心中有学生的教材观。在备课时不妨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2)通过预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相关内容,有多少人了解?了解了多少?达到什么程度?

(3)哪些知识是学生未知的、难知的,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

(4)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趣和关注点?

2、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目标,保证教学内容不错位

语文要回家,人文要归位,回到语文学科领域内原本的位置。(人文的含义?)

不要在人文内涵上费时、用力过多,不要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以免挤占语文训练的时间。要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造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人文教育不是外加的,渗透在学语习文过程中的人文,才是有根的人文。

3、深入钻研教材,恰当安排教学内容

教材文本是发展学生素养的重要资源,所以教师要重视研读文本,挖掘文本资源。准确解读文本是底线,最好能深刻解读文本,最高境界是能独到地解读文本。

为什么要细读文本?文本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有时候,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全面。这就需要教师去阅读大量的与文本有关的文章,帮助自己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人文内涵,思想意识等以及作者所处的社会情况、自然情况,提高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这其实是把自己原来的“一桶水”变成“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江”。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修养,才能使解读由错误到准确,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深刻,由平面到立体。

在深入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要多考虑这篇文本为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哪些可供开发的资源,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化,这样,教学内容的安排才能恰切。也只能这样才能为师生对话奠定坚实的基础。

怎样细读文本?除要全身心地跟文本接触,潜心钻研,独立思考。教师还必须学会从多角度读懂课文,读懂教材。作为一般读者来读,以文本的知音身份去解读文本,领略文章内容和意境,体会作者写作之精妙;要以教师的身份来读,去发现培养孩子语文素养的资源;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读,以孩童的身份去审视教材——喜欢学什么?喜欢怎样学?会有哪些问题?

钻进去——走出来,把书读厚读薄,深入(深入理解程度)浅出(哪些教材内容可以作为教学内容,怎样教学生学得懂学得生动有趣)

所以说,细读文本,正确把握教材,合理制定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4、整体把握教材,整合教学内容

有效教学首先依赖于教者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把握。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是一个教师教学的基点,了解一节课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一个单元的知识在整个知识领域的地位,明晰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准确把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倡单元整体教学。在教材整体思路的背景下,围绕单元主题和单元教学目标,将单篇教学纳入单元教学的视野,全面系统地处理教材,设计教学。

5、简化头绪,精简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环节简化,教学策略简便,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崔峦

语文课要“消肿”“减肥”“瘦身”,要化繁就简,以简驭繁。 ——杨再隋

倡简、务本、求实、有度。 ——张 庆

如果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教学内容“泛化”“不确定化”的问题。

文本不等于语文,文本充其量是个例子,是个载体,是为学生学习语言服务的,并不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找准教学的重点、难点,找准教学的起点,是教学有效、高效的前提。要先做减法,再做加法。做减法,要从精选教学内容做起。

精选教学内容(研究学情的结果),做到三个不教:学生已经会的,不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暂时不教,留待将来教。

“简单”是一种智慧。

6、文意兼得,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一般的教学,甚至部分公开课也往往重视“写什么”和“为什么写”,忽视“怎么写”和“用什么写”。这就是“得意忘言”。(得“意”:就是明白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中心思想;得“言”就是指语言的习得,即诵读积累运用;)阅读教学必须由单一的“披文得意”转向既“披文得意”又“披文得言”,即文意兼得。要得意、得言、还要得方法(学习方法思维方式)。

如何文意兼得,感受语言的力量?分析解读课文的语言表达,一般可从四个方面进行:布局谋篇(指:结构、思路、顺序等,这些布局上的特点以及它在表达上的目的、意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认识并领悟其表达的作用、效果。)、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衬托等及其它们的作用)、遣词造句(词句的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等,以及它们的特点、作用、效果;)和语言风格(平白、幽默、调侃、朴实、优美、文雅等)。我们的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这种意识强烈吗?

7、重视积累和运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听和说虽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但它多是读写能力形成的助推器,不需要占有太多的时间进行专项的训练。而现在的阅读教学中,听说训练仍喧宾夺主,尤其是一问一答式的,是非式的、判断式的、词语填空式的、口号式的,这需要纠偏。学生生活中有大量的对话语言实践机会,而缺少的是独白语言的实践。基于课文情境的说话训练是训练学生独白语言的有效方式。基于文本情境的说话训练就是要求老师利用课文生成合适的情境让学生说话,这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训练说话的方式。这类情境说话既能让学生获得言语训练,又能促使学生更加主动、深入地理解课文的情感。

我们应该将阅读教学的重点转移到读和写的训练上,以此带动听和说的效率,打破传统的误区。创设情境,尝试运用课文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运用文本语言进行表达练习,既能加深对词语意思和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将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实,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应该由语言的“输入”(理解、记忆)和语言的“输出”(运用表达)两个环节构成。

基于课文情境的写话训练,指的是依据课文创设的情境写话,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有动笔实践的机会,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写一段话或一篇短文。基于课文情境的写话训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读写结合,也不是单纯的写作方法的模仿。它不是附加型的

● 准确的目标定位,有效课堂的核心和灵魂

教学目标是设计教育预案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授肤浅紊乱、把握不住时机,提问的不明确、无深度,板书的随意、无重点都是缺乏目标定位所致。实践证明:有效的课堂须具备准确的教学目标,教师须准确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三维目标应达成的度,对教学做出有争对性的调控,不断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行进。许多语文教师根本弄不清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应该教什么、正在教什么。不少老师只是机械地将目标从教参书上抄下来,这是不对的。如果教师每节课都在随意地制定教学目标,那就是缺乏课程意识的表现。因此,作为教师,尤其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整体把握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和低中高各段目标,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因为把握了总目标和各年段的目标,教学低段时可“高瞻远瞩”,中段时可“瞻前顾后”,而高段教学在冲向总目标时能“居高临下”,如此教学能注意年段之间的有机衔接,使知识的传授具有渐进性,避免“各自为阵”的盲目性。其次,重点把握单元训练重点,兼顾每节课中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方法、情感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对上课的重、难点有一定的预测,为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环节的确定树立方向。

我认为,目标的有效必须是准确的可操作的:充分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准确把握课程标准阶段性目标;准确解读教材,把握课型特点;关照学生前期经验,合理确定课时目标。

讲《摸奖游戏》

五、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例谈

静观当前小语课堂,新形势下又衍生出新“症状”——“虚,语文训练不落实;闹,学生思考没时间;杂,‘编外’内容占空间;散,支离破碎乱肢解;偏,轻视双基淡本色„„”可以这么说: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普遍是“优秀传统弱化,现代理念僵化,新旧衔连断化”的现象,导致课堂上“学生似听非听,似答非答,似练非练,似懂非懂,教师有目标但不明确,有训练但不到位,有熏陶但不震撼,有引领但不深入”,语文教学在传统与现代,有效与无效间徘徊, “高耗低效”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如何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传统与现代中优化融合、和谐共生,从无效走向有效?

(一)习惯、基础——在重锤敲打中训练养就。

识字、写字、组词、了解词意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石。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师注意了有意识地进行识字、写字、组词、了解词意的训导,但缺少必要的练习,语文教学始终在有效与无效之间徘徊。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高耗低效”的局面呢?下面正反两个案例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1、只训不练,过眼烟云

案例一:《窗前的气球》(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

师:下面我们学习生字。

(多媒体出示生字:户、亚、角、病、床„„)

师:哪个小朋友来读一读生字?大家想一想怎么记住这些生字?你能记住哪些生字?用什么方法记?

(学生分别说了如何记住“户、亚、角”等字。)

生:我能记住“病”,它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疒”字头,里边放个丙,合起来就是“病”。

师:真聪明,那这个字怎么写才漂亮呢?

(多媒体演示“病”字书写的注意点)

师:记住了病字的字形结构,我们用“病”字组词。

(学生组了“病了、病房、传染病”)

师:知道什么叫“传染病”吗?

生:知道,“传染病”就是会传染人的病。

生:“传染病”就是会把病菌传给别人。

师:对,“传染病”就是会把病菌传染给别人的病。下面谁说说你还记住了哪个字?

„„

2、既训且练,打下烙印

案例二:《窗前的气球》

以上步骤同前例

生:我能记住“病”,它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疒”字头,里边放个丙,合起来就是“病”。

师:真聪明,那这个字怎么写才漂亮呢?请小朋友们认真听、仔细看(老师边讲解边板书示范)一点在中间,一横短短的,一撇长长的,一点头朝下,一提向上方,里面是个甲乙丙丁的“丙”。请大家拿出笔在田字格里临写一个。

(选取典型,师生品评、矫正,然后要求学生再临二个。)

师:刚才小朋友们“病”字写得真不错!你们能给“病”字找个新朋友,组个词语吗?

生:病床、生病、病人、看病、病菌。

师:你从哪里知道“病菌”这个词的?

生:我是在医院里看到“病菌”这个词的。

师:你真会学习!医院里也有学问呀!

生:病房。

师:“病房”这个词语是我们课文中的,从书中找词语也是一种组词的好方法。小朋友们从书中还能找到哪些含“病”字的词语呢?

生:病了、传染病。

师:什么叫“传染病”?

生:“传染病”就是你得了感冒,我们和你在一起也会得感冒。

生:就是说别人得了这种病,你去看他,也可能会得这种病。(大屏幕出示句子。)

生:(齐读)他得的是传染病,医院规定,谁也不准来看他,他也不能到病房外面去。

师:谁也不能来看他,妈妈能不能来看他?

生:不能。

师:妈妈都不能来看他,他不能到病房外面去,不能看风景,不能上学。得了传染病他还不能干什么呀?

生:不能和小朋友玩游戏,不能到公园去玩。

生:还不能动手,因为他的手上吊着针水呢。

师:这么多开心的事他都不能做,就是因为他得了——

生:(齐)传染病。

启示:巧引妙导,扎实有效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认认真真地过好识字、写字、读书关。要把识字、写字这一重点学习任务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字音读准,把字的笔画写正确,把字的结构写漂亮,要扎实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习得语文基本技能。对“病”字的写字练习,案例一中教者仅仅满足于媒体演示,至于学生会不会写,写得好不好,全然不顾,恰如“君子动口不动手”。案例二中教师诱人的板演,相机的指导,师生在“君子动口又动手”中模仿、品评、矫正、练习,仅仅多给了学生一些时间,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对于识字教学,我们说虽然语文教材中进行了系统安排,但有关识字与写字这一“双基”训练,绝不仅限于书本的学习,教师对源自生活中的识字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对于组词,案例一中的教师就组词而组词,局限于课本。案例二中的教师在教学“病”这个生字时,不囿于书本,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历,组出了“病床”、“病人”、“生病”、“看病”、“病菌”等词语。这些文本之外的词语,来自学生的生活,它和文本中的“病房”、“病了”、“传染病”一起,将“病”这个生字的意义深深地镌刻在学生的脑海中。

在解读“传染病”这个词语时,案例一中的教师就词解词,止于定义。案例二中,教师再一次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话中,学生自然地把科利亚的生活世界与自己的生活世界链接起来,延伸开去,说着科利亚的传染病,想着科利亚的生活——“不能玩游戏”、“不能到公园玩”、“不能动手”„„也许孩子们还说不清传染病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病,但是在他们的脑海中对传染病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它会给人带来那么多的“不能”,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解读足够了。

我们说,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语文基础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语文素养,甚至关系到他们的终身发展。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扎实的语文功底从何而来?只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在“训”中引导,在“练”中落实。叶圣陶老先生曾深刻地指出:“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就老师方面说,采用种种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练,固然极为重要,而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尤其是奏功收效的关键。”然而,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新课改的课堂中却惧于“练”,怕“练”花费时间,失去人文,成为落伍,似乎一提训练就有违背新课程之嫌。于是,在表面的热闹中,丢失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殊不知习惯的形成,基础的奠定非一日之功,非动动口就行,它需经重锤敲打,扎实训练。《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就拿写字来说,如果不训练,就不能熟练地写字,就写不出漂亮的汉字,假如训练程度不够,还可能连字都不会写;再以习作为例,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训练,就不能自如地习作,俗话说“熟能生巧”,就是这个理。因此,该让学生读的就要读,该背的就要背,该练的就要练,只有脚踏实地,有效训练,才能使语文教学走得更宽、更广,才能使语文学习更实在、更有效,也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发展。另外,习惯的形成,基础的奠定非一朝一夕之功,非随口说说即行,需经重锤敲打才能使学生做到身边的工具书随时翻翻,手中的笔记随手记记,心中的疑问处处画画„„才能使学生方方正正写好字,切切实实读好书„„

(二)积累、运用——在巧妙引领中丰富灵活。

缺漏:训不得法,机械僵化。

课例:《小镇的早晨》(苏教版第八册)

师:教室里轻轻地飘荡着优美的朗读声,现在同学们都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这么美的语言,如果不把它背下来,那可太可惜了。同学们想不想将它背下来?

生:想。

师:那我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大家再读读,争取背下来。

(教室里传来杂乱的读书、背诵声,学生各种读书的形态皆有。)

背诵是语文学习的“千古真经”,是学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的重要途径。将名言警句、妙语华章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学生就能较迅速的掌握语言。然而,实际教学中,背诵往往被简化为简单的机械诵读,死记硬背,成了让学生生厌头痛的痛苦折磨。

小贴士:精彩训导,妙趣横生。

同一教学内容,一位老师是这样进行背诵指导的——

师:这么美的语言,如果能背下来,那多好啊!我们来一个背诵比赛,看看是你们背诵快,还是我的记忆好。

(师生各背3分钟)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淡淡的霞光下,河面闪烁着一片片银鳞。河水清得透明,静静地和街道并行穿过小镇。沿街的河边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船,一只紧挨着一只。两座拱形得石桥遥遥相对,坐落在镇两头。不时有一只小船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从河上轻轻飘过。船驶远了,淡船工哼的小调,还在河上轻轻荡漾。

师:我已经会背了,能允许我先背吗?(老师试背,并故意漏掉“河面、沿街、两座、不时”这四个句首词语)

生:老师,你背的时候漏了句首词语。

师:谢谢同学们的提醒。请帮一下忙,把我漏掉的词语写在黑板上。这三个词都是句子开头的词语,句首词在背诵时往往容易忽视。背诵时,我们可以把这些词语写在纸上以便提醒自己,这是背诵的一种方法,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

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积累在效率提高的同时,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氛围中掌握了方法。“过程、方法”的维度目标在实实在在的得到了落实。

解码:迈一步,切实落实课改基本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多积累、巧运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是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然而如何将这一课改理念落实到位?课堂教学中老师们注意了让学生积累、运用,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但这种实践往往是机械的:机械的记忆,机械的模仿,机械的移植。实践活动缺乏情趣和意蕴,没有过程,缺少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调动学生投身实践的积极性。

在积累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方法的引领,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有效积累,精当运用。学生在巧妙的背,创造性的用的过程中涂抹下语文亮丽的底色,积淀下厚实的语文功底。

(三)情感、态度——在高效对话中积淀形成。

缺漏:空穴来风,无病呻吟。

课例:《大江保卫战》(苏教版第十二册)

师:这是一场气贯长虹、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涌现了无数的铮铮铁汉。文章具体写了哪些人?

师:铮铮铁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黄晓文是铮铮铁汉?

生:因为钢钉扎进黄晓文的脚掌,他也不怕疼。

生:因为黄晓文来不及包扎就继续扛沙包„„

师(激动地):是啊!为了保住大堤多少子弟兵忘记了自己,吃尽了辛劳,多么感人的举动,多么高尚的情怀,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动!

(生读课文,但未能读出崇敬、感动之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然而,情感不是飞来之物,文本的情感跳动需要转化为师生的情感生活。转化需要基础和过程。生活的体验,场景的再现是情感产生的依靠,造势、铺垫、蓄积、喷发是情感深化的过程,有了依据和过程才有真情的体验和流露。课堂情感更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激情奔放,它更需要对话与碰撞,引诱与点燃。

小贴士:铺陈转合,潜移默化。

学生的情感如何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让我们欣赏孙双金老师《二泉映月》的教学片段:

师:让我们先听《二泉映月》乐曲,边读边画出文中带“听”的句子。

师:师父说倾听泉声会听到什么声音?

生:奇妙的声音。

师:五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了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眠,他长大后又一次来到了二泉池畔,这次他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这声音奇妙吗?

生:不奇妙。因为阿炳卖艺度日。

生:不奇妙,因为阿炳双目失明。

师:请你们闭上眼睛,此时你们会感觉到什么?

生:闭眼一分钟。(品味双目失明)„„

师:你见过卖艺的人吗?他们卖艺时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阿炳卖艺度日的情景:

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

夏日,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

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度、40度,他

(在凄凉悲壮的《二泉映月》乐曲声中,学生想象阿炳卖艺度日的情景。)

师: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读出来。

(师引读课文第五节“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的滑动着„„”学生读得情真意切,荡气回肠。)

语文最具情感,最有灵性。透过文字挖掘情感,根据文字还原场景、画面或故事,在场景中体现,在画面中感受,在故事中品味,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渲染、浸染,真情在自然而然中体验、流露、表达。

解码:迈一步,给情志发展一个真实的平台。

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点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翼。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需要熏陶、感染,而这种熏陶感染要选择一个恰当的抓手,营造一种真切的氛围,形成一份动人的和谐。教师要体察锤炼文本的情意与价值,将这种情意与价值浓缩在一幅场景,一个画面,一则故事,一种生活感受里,在师生对话中给学生可感悟的画面,可触摸的场景,可联系的实际,在真切的感触中涌动真情,唤醒心灵,让情意刻骨铭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思维、理性——在深度叩问中提升发展。

缺漏:低级徘徊,“山间竹笋”。

课例:《印度洋上生死夜》(苏教版第十二册)

师:文章的主人翁是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生:具有舍己为人的品质。

师:好,请大家仔细读课文,画出体现皮埃尔品质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生自读课文,围绕皮埃尔舍己为人品味交流。)

面对教师设置的简单、缺乏思维冲突与碰撞的问题,学生对照文本进行单向、线性的思考,思维难以深入。即使有些学生说得较精彩,也是浅薄的僵化的精彩,也是围绕文本内容本身的精彩,无法引领学生走进精神的领域,思考的天地,理性的空间。问题的浅表导致学生思考的浅层次,甚至没有思考,学生在热闹的自圆其说中丢失了思考的权利和可能,思维、理性在原地打转,思想在学生头脑的沟回中轻轻拂过。

小贴士:设置冲突,让思考充盈课堂。

对同一文本,笔者尝试通过设置有价值的问题,挑起思维矛盾,引导学生在思维窒息与突围的过程中应对思想的挑战,积淀深沉的理性——

师:当皮埃尔发现海底即将发生地震或火山喷发时,他面临着哪几条道路的选择?不同的道路意味着什么?

生:一条道路是立即离开这儿,意味着他和妻子会脱离危险。一条道路是向来往的船只通报这一信息,意味着他和妻子将葬身海底。

师:面对着自己深爱的、已经严重受伤的妻子,面对海啸会带给自己的灾难,他应该选择哪条道路?

(品味皮埃尔与妻子的真情,体会应该立即离开。)

师:皮埃尔作为这世界上惟一确切知晓这场海难即将发生的人,在海难还没有发生前,他可以选择哪条道路?

(抓“惟一确切知晓”、“离海难发生还有30分钟”体会可以离开。)

师:但是皮埃尔最终有没有离开?是什么使他在应该离开,可以离开的情况下没有离开?

生:最终皮埃尔没有离开,因为作为一名船长,作为一个惟一知晓这场海难即将发生的人,他有责任去挽救更多的生命„„

生:一个具有人性的人都不应该看着灾难发生视而不见,坐视不管,只顾自己逃生„„

师:这是一种博大的爱心,是一种人性之美,人格之美„„

课堂上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出人意料。学生的思维空间打开了,思考深入、全面、个性化了。在情感的撞击中,在矛盾的冲突里,学生在思索中学习思索,在探求中学会探求。理性在沉淀,思想的火花在不时闪烁。

(五)课堂交流“立体化”——言语操练求高效

王崧舟老师教《一夜的工作》时,曾问学生:“你觉得总理这一夜是怎样的一夜?”一位学生站起来说:“简朴。”王老师接道:“你的回答也很简朴,再说说理由好吗?”于是这位学生想了想说:“因为他是一国的总理,办公室里就算有高级的摆设都不过分,现在却只有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而已,因此我觉得总理非常简朴。”由于王老师的追问,学生的发言从一个词增加到了非常有理有据的一段话,语言因“立体化”而大大提升了“含金量”。我们常听到这样一些课,学生发言虽积极投入却只能蜻蜓点水式地说些粗浅感受,缺乏“含金量”;有的则虽然观点较深入但语言不规范,表达欠妥、词不达意;更严重的,甚至还有诸如语序失调、逻辑紊乱等现象。这样的课自然很难说是“高效率”和“有成色”的。在语文教学中,课堂交流环节既是学生心得汇谈的最佳“平台”,更是言语操练最主要“时段”。曾有专家提醒:“语文课,‘交流’好才是真的好。”因为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课程,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不讲究、不习练、不规整自己的语言,那应该在什么课上去讲究、去习练、去规整呢?实际上,唯有多维、立体的课堂交流,才能让教学丰润、高效!课堂交流,确实不能等闲视之!

(六)“读解策略”“学科化”——

《詹天佑》一课,尤其是文中“人字形路线”比较难处理,教师单方面的讲有“灌输”之嫌,学生自己画则又茫无头绪。一位青年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把“人字形路线”演示了一遍给学生看!他的解释是:“试教时也曾让学生画,但都画得乱七八糟,我想用课件演示是直观形象的,我认为用这种方法处理这样的难点是可行的„„” 有老师就质疑:学生只需要知道课文在“讲什么”就行了吗?如果这样,那讲解无疑是最“经济”的方法。三种方法都不算很好。

(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

实际上,学习一篇课文,关键是需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阅读、自行参悟,以努力求解和破译课文在“怎么讲”。上例中,如果学生不经历一次“乱涂乱画”,教师的演示让学生失去了一次宝贵的研读深究的机会,这种“免费获得”让学生“损失巨大”! 但仅仅让学生乱涂乱画,既浪费时间有没有收获。

怎么办呢?我想可以这么办:根据课文叙述来画,先读,理解了吗?生问生答,不行教师指点;你能做做詹天佑把这线路画出来吗? 画后边用语言介绍人字型线路的情形和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虽然花了一点时间,但能让学生得到真真切切的习练机会,而是通过语言文字的研读和积极的思维自己研究的成果。学语文需要熟读和精思,事实上,不管时代怎么变,学语文的方法都是感性的“听说读写”而决非理性的“推理、判断”,也不是手段的推陈出新。当前有的语文课中“非语文”的东西太多太滥,确有“不务正业”之嫌,让学生负担加重了,收益却减少了,需要整改!

(7)因教学活动走过场而低效

上海版的三年级课文《花钟》中有这么一个自然段: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通过问答,教师改写的短文: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七点左右,月光花开了;晚上八点夜来香开了;九点左右,昙花开了。

师:你读了这段话有什么感受?

生1:文中用了许多“开了”这个词。

生2:“开了,开了”,这个词重复了好多次。

师:课文中描写得如何?

生1:具体、生动。

生2:很形象。

师:你最欢其中那一句。

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本想这是一个设计的多好的教学环节,教师可通过比较、品析来感受文本语言的精辟。但没想到教师却轻描淡写地走过场。特级教师卢雁红老师却是这样上的,通过对比,一定会给你我带来许多启发。

(片断)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真棒,我们把刚才说的连起来就是,(出示: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七点左右,月光花开了;晚上八点夜来香开了;九点左右,昙花开了。)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怎样?

生1:“开了”一词用得太多了。

生2:“开了,开了”,太单调了,有点烦。

生3:“什么花开了,什么花开了”,太枯燥乏味,一点儿也不美。

师:课文是不是跟老师这样写的?(生答不是)同样写“花开了”,文中是怎样写的?读一读,画一画。请挑其中一句,反复朗读,想象一下这花的样子?

生:“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牵牛花还真像个调皮可爱的小男孩儿。

师:(满脸笑容)你也来吹吹看。

(生边做吹喇叭的动作,边读这句话。)

师:(灿烂地笑)唉呀!吹得还真响呢。

生:“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就是这样(他用双手捂着脸,再打开,露出一张可爱的笑脸)。

师:(大笑)哇,还真像个迷人的花仙子。

生:“万寿菊欣然怒放。”(边做动作边说)就像过年时放烟花一样,“嘭──啪”,很快地向四面八方绽放,五彩缤纷。

师:(会心地笑)真是一位豪爽的花大姐。

(生边做心花怒放的动作,边读这句话)„„

师: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花,我觉得这些花就好像是我们班的学生,他们各有各的性情,各有各的姿态。真是五彩斑斓,生机勃勃。

学生通过听、读、辨,自己发现问题,发现了我们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调、枯燥乏味,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体现了新课标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卢老师就是通过这样的语言活动,培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同样是一段话的比较,我们往往会像前一位教师只是走过场,而卢老师却能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淡化了教学行为,淡化了僵硬的学习,而学生却学得那样轻松自然,愉快充实。这种“润物细无声”扎扎实实教语文的教学境界正是我们在努力追求的。

(8)教学中有效引领的案例

如果说,我前面所讲的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以及前面几个教例,都是精心的设计提前的预设,但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即在课堂上实施课前预设的过程中,需要开放地融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和始料未及的体验,需要教师灵动地融入自己的教学机智和经验积累,在新旧知识冲突处、在学生的经验与探索疑惑处、在不同探索结果的差异处,都需要教师把握学情、相机引领。从引领策略与生成性教学的关系讲,教学策略的价值取向就在于为生成性教学提供最佳途径和最大可能,将生成的过程最优化和生成的空间最大化。下面,我以案例的形式,依据一些教学理论和平时的教学实践,阐述如何在动态生成教学中实现有效引领。

[案例1]捕捉学生认知错误,提炼顿悟

教学片段:

一学生读《林海》中重点句:“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不大一样”。

师:他刚才哪里读错了?

生:他把“大不一样”读成“不大一样”。

师:这两个词意思相同吗?

生:意思不同。“大不一样”是说差别很大,“不大一样”是说差别并不大。

师:读读课文,想想秦岭与大兴安岭差别大不大?

生:他们差别很大。秦岭“云横”,而大兴安岭则是“那么温柔”。

师:谁到黑板上来画画,看看各是什么样子的?(生作画)

师:(指图)一个险峻,一个温柔,看来,二者确是——

生:大不一样。

思考与引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错误,教师是难以一一预测的。教师不能为执行教案而按部就班,必须对学生这些认知错误,现场作出价值判断并决定如何进行纠错,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由此可见,错误是极具课程意义的课堂动态资源,真正的课堂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当一些关键性的、有普遍意义的错误,被教师及时捕捉并经提炼成为全班学生新的学习材料时,学生的探究兴趣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习的最好材料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因此,当学生答问错误时,教师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可利用因素,或追问暗示,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或反诘归谬,即以学生错误答案为前提,推衍出荒谬的结论,让学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顿悟。那么,即使是错误也变得异常美丽。

[案例2]挖掘绝妙教学契机,因势利导

教学片段:

在《画风》一课学习中,有个一向顽皮的学生举手问:“老师,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能画呢?是不是课文弄错了?”他的话音刚落,立刻有不少同学附和,纷纷议论起来。这时,我灵机一动,于是,我没急着去让学生去学习书本上的内容,而是引导学生:“你在生活中见过风吗?你是怎么知道这时候有风的呢?”这一问掀起了议论高潮。

学生甲:我去放风筝的时候看见风,风把风筝吹上天了,

学生乙:我坐在妈妈的电动车后,看见妈妈的长发飘起来,我知道这时候有风。

学生丙:有一次刮大风,把学校操场边上的大树的树枝都吹断了。

受到这几个同学的启发,其他同学也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学生的话匣子一打开,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源源不断啊!

我欣喜地对学生说:“你们真棒,让我们先来看看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然后我们也来画画风好吗?”

以下就是部分学生的作业,从中体现出的独特思维是多么让人惊喜:

风来了,风把风筝吹上天了,风藏在飞舞的风筝里。

风来了,风把妈妈的长发吹飘起来了,风藏在妈妈的长发里。

风来了,风把柳枝吹动了,风藏在飘动的柳枝里;风把小草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草里。

风来了,风把开水吹凉了,风藏在凉凉的开水里。

风来了,风把蜡烛吹灭了,风藏在冒烟的蜡烛里。

思考与引领:

民主的课堂经常会出现学生提出问题的现象,那是由于他们在学习中产生了新旧经验间的矛盾冲突,这反映出学生正在积极思考。尤其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互动对话后提出的问题更反映出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状态。这时产生的问题往往更具动态性、深刻性和创新性,是弥足珍贵的课堂动态资源。因此,我们对学生在课前、课后产生的问题进行梳理,确定新的教学任务外,还需要教师捕捉学生经过自主学习而感觉困难的问题,并对其进行进一步挖掘,生成新的教学过程。

案例中教师采用的策略是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捕捉从学生中产生的问题资源,“接住学生抛来的球”,随机调整思路,经过激励、点拨,再“把球抛给学生”,创设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境界,挖掘出绝妙的教学契机。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有效的动态生成性教学,一是在教学中必须做到适时、适人,合情、合理,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水平为立足点,去导向、导法、导思;二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预案,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学习;三是要追求课堂的真实性,即敢于暴露、善于应用意料之外的“情况”,使课堂再现的是师生真实而自然的教学生活情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__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杂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杂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