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山西省阳泉市教学研究室高中语文《第9课 赤壁赋》教学设计 必修2

发布时间:2020-03-03 06:01: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山西省阳泉市教学研究室高中语文《第9课 赤壁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必修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 (2)了解“赋”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3)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掌握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4)结合作者处境,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2.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感情脉络。

(2)合作探究,品味本文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以及掌握写景、抒情、议 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作者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

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学习他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2)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直面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

2.探究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变化以及景、情、理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态度。 【教学方法】

1.教法:以学案导学模式教学。

2.学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展示成果。 3.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温故立新,创境导入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同学们熟悉这句话吗?谁大醉了?“此篇”指什么作品?写作的目的和背景你知道吗?

齐诵苏轼的《水调歌头》。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佳作《赤壁赋》,再次感悟这一伟人留给我们的豪迈、旷达的情怀。

二、学案导学,自主学习

同学们能说说你对苏轼的了解吗?(检查对资料的收集情况)

(一)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在诗、词、歌、赋、散文、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饮食、服饰、金石、园林艺术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学识广博。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有《东坡集》《东坡乐府》传世。

1 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 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 ”合称“唐宋八大家”;

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 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他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坎坷。这与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的废新法的政治主张有莫大的关系。我们一同来了解写作背景。

【注】1.乌台诗案:在新旧两派的激烈斗争中,苏轼因反对主张变革的王安石一派,元丰二年(1079),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三人摘出他的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加以弹劾。(“乌台”,即御史府,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苏轼差点儿被杀头。

2.赤壁: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其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象鼻子,人们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也被称为“赤壁”。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赋”的文体特点。

(三)文体简介:

赋是一种文学体裁,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注重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句式多以四言六言为主。盛行于汉魏六朝。赋体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四)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听了朗读,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这篇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能表现苏子与客情感的关键词,仔细体会情感的变化。

明确:苏子与客的情感经历了(乐 ) (悲 ) (喜 )的变奏,这就是本文的感情线索。全篇文章,议论赋予景物以微妙的哲理内蕴,写景使哲理呈现了生动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三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呈现出理趣之美。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本文达到了写景、抒情、说理的统一。

(五)梳理文字,积累词语

1.同学们,本节课我们着重研读一二自然段,请根据你的初步体会和感悟,

朗读

一、二两段。(一生自荐朗读)

2.同学们在自学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难懂的字词句,可以相互提问,讨

2 论解决。

3.同学们问完了,老师要向你们请教几个问题,看看谁答得快而准。(采

取抢答形式) 【出示问题】

1.给加点字注音(注意黑体字的是多音字)

少(shǎo)焉 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 斗(dǒu)牛之间 .... 余音袅袅(niǎo) 泣孤舟之嫠(lí)妇 酾(shī)酒临江 .... 驾一叶之扁(piān)舟 相与枕藉(jiâ)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举酒属客 (“属”通“嘱”,劝人饮酒)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舞动 泣:使„„哭泣) ..4.在第一段里找出古今异义词

徘徊于斗牛之间。(古:星宿名 今:一种竞技方式) ..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白茫茫的水汽 今:24节气之一) .. 凌万顷之茫然。(古:浩荡渺远的样子。今: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 .. 的样子)

5.翻译下列句子,指出划横线句子的句式特点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据)

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译文: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 3)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主谓倒装)

译文:我心里想得很远啊,眺望美人,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用原文回答。说说你喜欢哪一句?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文中展现苏子与客的赤壁游夜景图。

明确:景色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喜欢例如: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在清风中饮酒作乐,是人生的快乐的事。

又如:我喜欢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徘徊”。还有少焉,月亮好像有感情,呼之欲出,月亮像个美人,羞答答的。这里的“徘徊”也是写月亮移动缓慢的意思,是侧面写了作者的内心,他觉得月亮对游人含情脉脉,不忍离去,因而对冰清玉洁的月亮产生愉悦之情。“徘徊”一词真是一字千钧,体现了苏轼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

意境:苏子泛舟赤壁之下,展现了一幅具有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飘荡。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 【板书】景: 风——清风

月——徘徊

水——白露

2、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你准备用怎样的语气和心情来朗读?本段抒写的

3 感情是什么?你能用课文里的一个字或两个字准确地概括出来吗?

明确:“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用豪迈的语气和喜悦的心情来读。本段的感情色彩是乐或乐甚。 【板书】情:乐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几句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在结构上,它引出后文的“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对话的情节;为下文定下一个得失两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调,并且与结尾相呼应。

4、身披月光,朗诵明月,但朗诵还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内心,于是苏轼就唱起歌来,他唱了什么?其中的“美人”是谁?苏轼想“美人”了,“美人”想他了吗?

明确:美人:(1)在中国第一位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中出现大量的美人和香草,于是美人就具有比喻、象征的含义,《离骚》中多处提到美人,一般代指明君贤臣,在这里是说苏轼还心系朝廷,想为国效力。

(2)“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美人却不想他,美人就像是水中的月亮,两年多的贬谪,可是归期还是“渺渺”。美人可望而不可及,抛弃了他,伤害了他。所以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悲哀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

5.此时此刻,有人理解苏轼吗?作者是如何描写箫声之悲的?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1)客人。(2)哀怨、思慕、啜泣、倾诉。(3)借助夸张、比喻、想像把洞箫那种呜咽低回、幽怨悲凉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凉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

6.该段也写了月和水,请同学们把其中关于“水”和“月”的句子都找出来。想想这些江山风月表达的情感和第一段一样吗?

明确: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不一样,是悲情。

【板书】景:月——流光

水——空明

情: 悲

四、精讲点拨,拓展反思

课堂小结:第一段描绘了一幅秋月大江泛舟图,诗意流淌,画境和心境融合。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赤壁水月表现出柔和之美,欣赏之乐。第二段凄婉的箫声引发了苏子的身世之感,有才华而不见用于世,幽壑潜蛟,孤舟嫠妇可能是苏轼自己的写照,多么孤独凄凉。

一、二两段的情感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变化,有乐甚转到了悲愁。为下一节的主客问答提供了前提。关于主客之间有什么样的对话,我们下节课再鉴赏。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融写景、抒情、说理(议论)于一体。

一、二两段主要由风、月、水之景引出了主客的不同内心感受,因景生情,以歌抒情。 【板书】 因景生情 以歌抒情

拓展阅读:其实,作者的情感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本文中,而是贯穿在被贬到黄州(元丰三年至元丰六年)后的所有作品中。阅读下面两首词,说说作者的感情有何变化?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4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参考答案:《卜算子》作于元丰六年初,表现了内心深处的他人无法理解的幽独与寂寞,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定**》作于元丰五年三月,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一蓑烟雨任平生”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 ,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

五、课堂练习,巩固深化(设计为随机)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壬(rãn)戌 窈窕(tiǎo) 桂棹(zhào) 冯(fãng)虚御风 B.嫠(lí)妇 愀(qiǎo)然 舳(yóu)舻 山川相缪(liáo) C.酾(shī)酒 横槊(shuò) 江渚(zhǔ) 正襟(jīn)危坐 D.匏(páo)樽 枕藉(jí) 蜉(fú)蝣 一叶扁(piān)舟 答案:C A冯píng虚御风 B舳zhú舻 D枕藉jiâ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 通“嘱”,劝人饮酒 .B.白露横江

白茫茫的水汽 ..C.舞幽壑之潜蛟

起舞 .D.七月既望

农历十五日 .答案:C.使动用法,使„„起舞

3、下列句中的“如”字,意思与其他选项不相同的是( )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如日中天

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 答案:A 到,往

5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文本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

参考:《永遇乐》、《虞姜人》、《江城子•密州出猫》、《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后赤壁赋》等。

六、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景: 风——清风

月——徘徊

月——流光

水——白露

水——空明

情: 乐 悲

因景生情 以歌抒情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教学设计:第9课赤壁赋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2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2第4课的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必修2《赤壁赋》教学设计

第9课 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3单元第9课《劝学》教学设计

必修2《赤壁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学设计

山西省阳泉市教学研究室高中语文《第9课 赤壁赋》教学设计 必修2
《山西省阳泉市教学研究室高中语文《第9课 赤壁赋》教学设计 必修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