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毛概论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20-03-03 21:30: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案例

案例1:**上的毛主席像,永远要保留下去

案例呈现: 1980 年 8 月,中国外交部接到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传过来的一份特殊申请。意大利记者法拉奇向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提出申请,要求赴北京采访邓小平。

法拉奇是一位以善于住时机采访国际政坛风云人物闻名世界的记者,曾采访过 20 多位国家元首和政要。她个性执著,提问题刁钻刻薄,异常尖锐,有时简直是挑衅性的,被许多政治家公认为“是很难对付的”。基辛格曾说:“接受法拉奇采访是我一生最愚蠢的事。”

对法拉奇这样的记者采访邓小平,中国外交部开始有点犹豫,没有马上同意,后来小平同志还是见她了。而且不仅见她了,以后认为没有谈完,还得再谈一次。这不是她提出来的,是小平同志提出来的小平同志认为她问的问题确实尖锐。

这又是一个历史的巧合。人民大会堂 118 厅,曾经是毛泽东生前办公和居住过的地方。 1980 年 8 月 21 日,也是在人民大会堂 118 厅,邓小平就如何评价毛泽东接受了法拉奇的采访。

法拉奇:**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邓小平:永远要保留下去。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到处都挂,并不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也并不能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尽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竟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我们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法拉奇:对西方人来说,我们有很多总是不理解。中国人民在讲起“四人帮”时,把很多错误都归咎于“四人帮”。说的是“四人帮”,但他们伸出的却是五个手指。

邓小平:毛主席的错误和林彪、“四人帮”问题的性质是不同的。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法拉奇:你们对“四人帮”审判的时候,以及你们开下一届党代会时,在何种程度上会牵涉到毛主席?

邓小平:我们要对毛主席一生的功过作客观的评价。我们将肯定毛主席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是错误是第二位的。我们要实事求是地讲毛主席后期的错误。我们还要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毛主席一生中正确的部分。毛泽东思想不仅过去引导我们取得革命的胜利,现在和将来还应该是中国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不但要把毛主席的像永远挂在**前,作为我们国家的象征,要把毛主席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而且还要坚持毛泽东思想。我们不会像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对待毛主席。

案例讨论: 本案例对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如何分析的?

案例点评: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面临又一个历史转折关头。评判毛泽东的功过、评价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是无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在本案例中,邓小平科学地分析了毛泽东的功过,指出要对毛泽东晚年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的东西要毫不含糊地进行批评,但是一定要实事求是;毛泽东的错误在于违反了他自己正确的东西,他的错误和林彪、“四人帮”问题的性质是不同的;在毛泽东的功过之间,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因此,我们必须反对现实中曾经出过的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态度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这是完全错误的;另一种态度是教条主义地对待毛泽东的言论,以为凡是毛泽东说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愿实事求是地承认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并且还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这也是完全错误的。

案例 2:宁夏一位农民讲述切身体会:“„三个代表'好”

案例呈现: 2002 年 8 月 14 日上午 11 时,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新华镇一位穿着朴素的农民走进本报驻宁夏记者站递上了一封信。在他关注的目光下,记者读完了他写的信。“现在不是都在讲实践„三个代表

'好”吗,我就是用切身体会来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社会说,„三个代表'好。”看过了他写的信,听了这位农民的话,记者深感“三个代表”在基层、在普通干部群众中的震憾力。

送信人名叫朱荣,是家住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面上新华镇的普通农民。 2002 年初,他 8 岁的孩子被诊断患了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等病。数万元的手术治疗费对这个困难家庭来讲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偏偏此时祸不单行, 6 月 7 日的一声暴雨冲塌了他家的住房, 4 亩农田中的小麦仅收回了种子。

朱荣在信中写道:“天灾人祸难免,党和政府有情。 6 月 8 日,暴雨还在下,新华镇长杜岐水就带着镇干部挨村查看灾情,一边查排隐患,一边将受灾情况上报。第二天,灵武市委书记纪峥和市长继国到我临时居住处看望我一家人,送来了 800 元慰问金,鼓励我要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接着,市民政部门从紧张的资金中挤出 16000 元给我,用来为我 8 岁的儿子做心脏手术。恩比天高啊!我这个做父亲的眼巴巴看着孩子有病没钱治。是共产党的干部想到了为我的孩子治病。如今,我儿子已在宁夏最好的医院接受了手术治疗,很快就要出院,我该如何感激党、感激这些为咱百姓做事的好干部啊?”

朱荣向记者再三表示,“有这样的干部是新华镇百姓的福分,党的干部都像他们这样把„三个代表'落实在行动上,百姓们的日子就会一天更比一天好”。

案例讨论: 怎样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案例点评: ( 1 )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

(2)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党 80 多年的一切奋斗,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4)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对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这样那样的困难,特别是对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帮助解决,切实把中央为他们脱贫解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案例3:邓小平批评“两个凡是”

案例呈现: 1977 年 4 月 10 日,邓小平致信华国锋、叶剑英、党中央,郑重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由此,邓小平发了批评“两个凡是”的先声。

邓小平尖锐地指出:“„两个凡是'不行。按照„两个凡是',就说不通为我平反的问题,也说不通肯定 1976 年广大群众在**广场的活动„合乎情理'的问题”。

邓小平说:“毛泽东同志自已多次说过,他有些话讲错了。他说,一个人只要做工作,没有不犯错误的。又说,马恩列斯都犯过错误,如果不犯错误,为什么他们的手稿常常改了又改呢?改了又改就是因为原来有些观点不完全正确,不那么完备、准确嘛。毛泽东同志说,他自己也犯过错误。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

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他说:“一个人能够„三七开'就很好了,很不错了;我死了,如果后人给我以„三七开'的估计,我就很高兴、很满意了。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应该象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对待这个问题。”

邓小平的这番话,真实地反映了一个伟大政治家光明磊落、刚直不阿的性格和胆识。

邓小平在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发表了《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讲话。

1977 年 8 月 18 日,邓小平在十一大闭幕词中强调,我们一定要恢复和发扬毛泽东为我们树立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批评和自我批评、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邓小平以完整、准确、全面、系统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为号召,逐步在全党形成了对“两个凡是”的“合围圈”!

案例讨论: 为什么要批判 “两个凡是”?

案例点评: “两个凡是”即指“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是粉碎“四人帮”后,华国锋提出和推行的错误方针。“两个凡是”在党内外群众思想中引起了混乱。一方面,人们在长期*后急迫要求澄清是非,肃清“左”倾的错误,这种要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大革命”玷污了党的形象,在一些人中产生了对毛泽东思想、对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的怀疑乃至否定的情绪。很明显,如果不开展对“两个凡是”批判,就难以抵制和纠正那些错误倾向。 案例4:去当红色“山大王” 案例呈现:

秋收起义几仗打下来,部队相继失利,损失很大,队伍“竟至溃不成军”。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校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会议,讨论部队的进军方向问题。到什么地方比较适宜呢?毛泽东拿着一份从学校借来的地图,指着湘赣边界山形最宽的部分,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说:这里象眉毛一样的地方,是罗霄山脉中段,最适合做我们的落脚点,我们要到那里去当“山大王”。

听了毛泽东的分析,在经过激烈争论后,大多数同志同意毛泽东的主张,也有一些同志不同意毛泽东的意见,师长余酒度就竭力反对,他说,攻打长沙是省委决定了的,我们现在全军会师了,就应该立即反攻浏阳,直取长沙,不反攻浏阳直取长沙,革命了半天,却退到农村,革到山上做山大王了,这叫什么革命呢?毛泽东耐心地说:我们这个山大王是红色的“山大王”,而不是过去的“山大王”,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工农武装,是共产党领导的,有主义、有政策、有办法的山大王。中国政治不统一,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很多,我们要找敌人统治薄弱的地方。毛泽东的话,通俗易懂,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深刻的真理。卢德铭总指挥坚决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他说:毛委员讲得对,现在交通要道和城市不是我们占领的地方。如果攻打长沙,就有全军覆没之险。

——摘自苏扬:《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中外名人的评说》解放军出版社, 1991 年版

案例讨论:

( 1 )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探索的?

( 2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对中国革命有何重大意义?

( 3 )结合文家市前敌委员会会议上的争论,分析“城市中心论”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案例点评:

大革命失败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陷入低潮,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大革命的失败,积极地思索着中国革命的出路,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为这一探索提供了契机。当进攻大城市受挫后,革命道路问题凸现出来,是依然按照原先的计划准备攻打长沙,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局势面前冒全军覆没的危险,还是顶着被扣上右倾的大帽子,加上“逃跑”的罪名的风险实施战略“退却”?中国革命的道路究竟应该怎么走?面对艰难的局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果断决定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退却”,向井冈山进军,这一退,退出了中国革命一个突破性的进展;这一退,有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起点,从实践上看,去当红色“山大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全国树立了一面旗帜,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

火,指明了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从理论上看,这一抉择也为探索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案例 5 : “荣先生来了,欢迎你!”——毛泽东与荣毅仁

案例呈现

从一个民族资本家到共和国的国家副主席 , 荣毅仁的经历颇有些传奇色彩,在对荣毅仁的一生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中,有一个人对他来讲是会永远铭记在心的。几十年来,他一直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看待这位伟人。这就是毛泽东。

“我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在 1950 年 6 月。”荣毅仁回忆道,“当时,我作为特邀代表之一,列席了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并荣幸地参加了毛主席在中南海熙年堂为列席代表举行的宴会。在我走近熙年堂时,毛主席已站在门前热情迎候。人民领袖的谦逊,温暖人心。他握住了我的手,说„荣先生来了,欢迎你!'毛主席的手,又柔软,又有力。使我初进中南海的拘束感顿然消释。”

荣毅仁出身民族资产阶级家庭,青年时期开始掌管家庭的部分企业,成了民族资本家中的“少壮派”。出于爱国之心,上海解放时他留了下来。但他和其他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一样,对生活在新中国今后的命运,仍怀有一种忐忑不安的心理。“毛主席当时觉察到了我们这种矛盾的心理,便对我们说,只要大家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前途联结在一起,个人都有前途。”“毛主席还鼓励我们要为人民做好事,要一贯地做下去。好事做得越多,人民的奖励也就越多。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尽管有较大的资本和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可荣毅仁一家的事业在旧中国仍未能幸免于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劫难和国民党腐败政权的压榨,通过办实业振兴国家的愿望也不能实现。当他看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的成就和党中央、毛主席对民族资产阶级所采取的政策,荣毅仁深切体会到听毛泽东的话,走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就能发展,人个也才能有前途。

荣毅仁还回忆道:“ 1955 年 10 月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当我见到毛主席时,我曾向他表示,希望他能抽出时间到上海去。 1956 年 1 月初的一天,我正在上海的公司里上班,突然接到通知,说毛主席来上海了,要去视察申新九厂。我赶到厂里不久,毛主席坐着汽车来了。当时我真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想不到在北京对他讲的那句话,他竟记在心上了。”

荣毅仁说:“毛主席在 50 年代的讲话中,几次提到了我的名字,并以我的追求进步的事例说明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工作在国际和国内产生的重大影响。这使我百感交集,我为毛主席对我的关心和重视所深深感动。他的话激励着我,更坚定了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案例讨论: 什么是中国共产党“改造企业和改造人同时并举”的方针?

案例点评: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对人的改造,把企业的改造同人的改造结合起来。首先,对资本家进行思想教育,经常组织他们学习,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政治实践活动,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前途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认识。一方面使他们认识到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已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使他们了解党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其次,本着“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精神,给与资本家及资方人员以必要的工作安排,使他们逐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再次,在生活上“包到底”,给资本家以高薪。从本案看出,“红色资本家” 荣毅仁对共产党改造政策逐渐拥护的心路历程。 案例6:什么是社会主义?

案例呈现: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大致有这么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照搬马克思、列宁关于社会主义论述的阶段。马克思之前,社会主义学说带有空想的性质,叫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把空想变为科学,叫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有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得出资本主义自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二是把无产阶级看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新社会制度的创造者。

三是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正确道路,即在自己政党的领导下,把工人阶级组织起来,通过无产阶级革

命和专政,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强调一定要以实践而不是以书本作为认识社会主义的标准。列宁当时讲了两句有名的话语。第一句:“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了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第二句:“对俄国来说,根据基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之后,斯大林时代,创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这个模式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保卫社会主义祖国。斯大林时代的社会主义是什么?就是强调公有制程度越高越好,强调实行计划经济,强调发展重工业,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我们照搬了苏联的模式,也作了一些探索。但在这一阶段,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就停留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计划经济,是无产阶级专政制度。

第二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当时仍然是认为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毛泽东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时期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义,仍然受着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和限制,没有突破苏联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甚至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的蓝本。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升华,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并深刻的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邓小平分析社会主义,认识社会主义,有三个主要的特点。

第一,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最终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其他各方面的体制;

第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这个阶段,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基本是按照邓小平的分析和指示,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和要求去认识社会主义的。在实践中,把握以下几点,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第一点,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一特征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围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要求,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理念,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二点,坚持不要争论“姓社”“姓资”的信念,用实践检验一切,只要能发展生产力就去试,就去闯,就去干。

第三点,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案例 讨论:

( 1 )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具有哪些特征?

( 2 ) 列宁、斯大林创建的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 3 )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客?

案例点评:

科学社会主义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第二次,是列宁和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第三次,是邓小平使社会主义走向完善和发展。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对社会主义的实践,邓小平作了一个结论性的评价,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在这种背景下,对社会主义认识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在生产关系方面,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要建立单一的公有制,搞“一大二公”,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二是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高度的计划经济;三是农村集体经济管理追求集中和统一。当时,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就是这样一个水平。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随着实践的变化,认识也会随着变化,当前,最为主要的就是如何进行理论创新。在我们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来进一步研究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充实和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建立起科学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必将做出更科学,更完善,更符合中国实际的解释。

案例7:艰巨的历史阶段任务

案例呈现: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由这个阶所要解决的历史任务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使中国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其中重要的是要实现包含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在内的工业化。在中国要全面实现工业化,需要很长的时间。中国工业的基础很落后,我们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工业几乎等于零。在这个基础上起步,将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国家实现工业化,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历史上发达国的工业化都走过很长的历史时期。英国的工业革命持续了几个世纪;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都花费了从一个到几个世纪不等的时间,中国的人口,比现今所有发达国家人口之和还要多,中国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源、财力和物力,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即使考虑到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展因素,中国现代化的难度也比这些国家都要大,所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没有一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是难以完成的。

就实现城镇这项任务来说,对中国也极为繁重。西方发达国家现在的农业人口只在总人口中占很小的比例,最多的不超过 15 %,最小的只有微不足道的 3 %。将农业劳动力从占总就业人口的 70 %下降到 50 %,日本花了 80 年时间,美国花了 50 年时间。中国要使非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大多数,譬如将农业人口降到总人口的 1 / 4 ,就要将 5 亿至 6 亿农业人口转移到非农业领域。这几乎是欧洲的人口之和。如果每年转移相当于加拿大这么大一个国家的总人口数,完全转移这些农业人口还需要半个多世纪,从现在算起也到了 21 世纪中叶,这还没有考虑到人口的自然增长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化是一个变化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要求不一样。我们现在的目标是在 21 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或者具体地说是人均收入达到 3000 美元左右。应该说这是一个较低的目标。现在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是这样的水平,而发达国家远远高于这个水平。在 21 世纪中叶,这些国家肯定在现有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从动态角度,要完成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奚广庆:《邓小平理论概论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第 98-99 页)

案例讨论:

( 1 ) 现阶段我国面临的艰巨任务是什么 ? ( 2 )这个案例要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 3 )结合案例说明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的意义何在?

案例点评: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使中国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这一任务,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 2 )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决定了必须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初级阶段。成熟的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不断发展和提高的。中国到 20 世纪中叶才开始具备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而此时世界发达国家已经有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正在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这就决定了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的中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成熟的社会主义。

( 3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十分重要。首先,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助于我们克服急躁情绪。过去,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要教训,就是错误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脱离实际,超越国力,急于求成,结果欲速而不达。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就是要从根本上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要实事求是地去建设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其次,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就要求我们埋头苦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目标已经明确,我们就应各司其职,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项历史任务。最后,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助于我

们树立信心。我们反对好高务远,但也不应灰心丧气。西方国家用几百年所完成的现代化过程只用 100 年左右就要完成,这就是雄心壮志,正如邓小平“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 ! 何况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 ! 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 案例8:清新“两会 ” 案例呈现:

记者在全国十届人大第二次会议采访中,透过和往届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的会议程序,却感受到一股清新的气息。这股清新之风不仅来自总理报告中所表现出的本届政府的开明、

务实,也来自于一批更加自信、勇于担当的人大代表的身体力行。

议案分寸把握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一个代表团或者 30 名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并将主席团通过的关于议案处理意见的报告印发会议。”这样的议案从理论上来讲,相关部门必须正面答复。这是代表享有的 _ 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权利,认真利用,会产生监督政府反映民意的良好效果。

这次会上非常有影响的议案“关于停止三门峡水库蓄水发电,尽快降低陕西潼关高程,彻底消除渭河下游水灾隐患的议案”就颇为典型。它是由马百党代表发起的。马代表是澄城县信用社分社的主任兼信贷员,他这次会上还提出了关于加快制定农村合作金融法等一系列议案和建议。而关于三门峡的这一议案仅在陕西代表团就有 60 多位代表签名。

事情缘于 2003 年 8 月 26 日至 9 月 21 日,由于渭河流域出现大范围降雨导致渭河洪水倒灌南山支流造成多处决口,在渭南市临河广大地区造成毁灭性灾害。 29 万多人被迫离开家园,近13 万人无家可归, 102 . 52 万亩农作物绝收, 42 万头 ( 只 ) 家畜家禽死亡。灾后反思中,人们发现除了黄渭洛三河堤防标准低的直接原因以外,三门峡水库的规划失误造成河床淤泥抬升、渭洛河顶托倒灌是造成水患的根本隐患。据说自从 1955 年决定在三门峡修坝之后,陕西省政府方面就一直极力反对,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宁肯牺牲上游也要保证下游的工程,将会把黄河在河南的灾难转嫁到陕西。与之构成反讽的是,很多人还记得当时三门峡水库项目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二次会议上得到包括陕西代表在内的代表的全票通过。而这次,在维护地方利益方面,人民代表冲到了前面,先是华县县长薛东江以省人大代表的身份,向省人大递交了该提案,进而转人了全国人大的议程。

关注公益逐渐成为代表共识

黄德民代表身为一个民营企业家却没有提出“大力支持民营经济”一类的议案, 2003 年 SARS 过后的人代会上,他提出“建立公共卫生预警机制”的议案产生巨大反响,他对记者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很自豪地说:“当时很多人都不敢提的。”更有趣的是,他自己并不是球迷,却在九届五次会议上提出“足坛扫黑要司法介入”的议案,轰动一时。这次会上,他提出了“修改《兵役法》”的议案,黄代表从周围很多渠道感受到问题迫切,他认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兵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时代需要,特别在农村兵和城市兵的复员安置问题上%体现出歧视性特点,农村兵必须回乡,而城市兵需要安排工作'。而且操作中也已经出现了很大问题,每年退伍兵安置都成了让政府头疼的问题,形成了“潜规则”。城市兵复员分配也很不公平,需要开后门、托关系。他建议提高当前义务兵津贴标准,使当兵也成为有正常收入的职业,此外,取消工作分配代之以自由择业,并效仿西方国家给找工作困难的退伍军人提供接受再教育机会。这一议案受到不少代表的支持。黄代表说:“我年轻时候也是个热血青年,现在作为代表怎么能只关心自己鼻子底下的事情呢 ? ” 从容建言、务实议政

陕西代表团的牛玉琴当上全国人大代表的经历颇有几分传奇色彩。她对记者说:“我咋也没想到还要当人民代表啊 ! ”牛大姐告诉记者自己现在在城里还不会认路,当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件事就是学会了写自己的名

字。谈到自己在陕北种树的经历,她就打开了话匣子,她归纳成功经历“都是给逼出来的”。 1981 年生产队分地,因为她是外来户就给分到了靠沙漠的地上,作为补偿多分了两亩地,没想到由于风沙,根本种不出粮食,全家饿得“连稀饭都喝不饱”,逼得没办法,她就带着全家人种树,结果种出了经验。牛大姐坦言,当时把周围沙丘都承包了,没想什么绿化祖国这些问题,就是希望种活树,卖木材能有些收入,一口气种了 4 万亩,就成了劳模,又当了人大代表。 2004 年牛大姐提的建议,是关于如何增加农民造林积极性的。她说:“咱是大老粗,哪能提什么议案呀,就是提点建议,别的说不来,种树咱还是能说上几句,咱也请不少人给出了主意。”记者临别前,她送记者的一句话,让记者颇为感动:“小伙子,咱们干啥事,靠的就是坚忍不拔。” 监督从个案倾向制度

现实中不时发生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现象,对此,人大的个案监督曾被提到很高地位,但操作中也有副作用,甚至由于监督方式不当,加重了司法不独立现象。比如前一段时间,在河南李慧娟法官一案中,人大决议甚至逆上位法而行,造成新的司法不公。对此很多代表意识到,如果不针对制度问题,疲于奔命地解决个案是非常低效的做法。这次人代会上,很多代表都表现出强烈的制度监督的热情,李秉记代表是个企业家,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歧视深有感触,所以他提出了“加强对民营经济金融和财税扶植的建议”,还提出“推行预决算公开,打造阳光财政”的议案。

李代表以一个企业家对数字的敏感,在 2004 年听了政府财政预算报告后,感到总体上预算安排很科学,可是具体到科教文卫领域,钱是怎么花的,就一无所知了。李代表告诉记者:“现在老百姓都是纳税人,我们办企业,每一分钱是怎么花的,股东都有知情权,如果有疑问,股东可以质询董事会,我们把钱交给政府也是一个道理嘛。”李代表建议,只要不涉及重大国防机密,各级政府收支都应该充分摊在阳光下,让全社会检验,这样政府才能更有威信。目前至少可以做到在“两会”前,让代表拿到预算报告的详细内容和说明,代表也可以有时间征求专家意见,免得在大会上通过得糊里糊涂。

毛宇娥代表退休前是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现在还是广东省民建的副主任委员。她给记者看了一系列很有分量的议案,都旨在改善法制环境。她告诉记者,本来她还准备了更多议案,在会上发现有些已有人提,就不再提了。对于当前我国很多地方法官、检察官素质低下,甚至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她提出要进行“《法官法》、《检察官法》实施情况大检查”。让毛宇娥代表有点遗憾的是,她认为,虽然代表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作为全国最高立法机关,当前全国人大代表中,有法律专业背景的人还是太少。只有更多懂法的代表参与立法,人民才不会成为社会规则制定的旁观者。

开明政府给代表以信心

知识分子、民主党派和企业家,他们也被称作“敢提议案的代表”。据记者观察,做一个“敢提议案的代表”通常有几个条件:第一,强烈的责任心;第二,身份相对独立,经济上有保障;第三,打铁自身硬,换句话说对自己的道德水准有信心。这些都给了他们挺直腰板说话的自信。

特别是企业家成为本次“两会”中很大的亮点,其中很多人已超越了为行业利益甚至集团利益代言的局限,关注更广泛的社会问题。来自湖南的王填代表在这次“两会”上大大出了一把风头,这位还不到 40 岁的企业界代表,被媒体称作“第一个自掏腰包立法的全国人大代表”,他亲自将《商业大店法 ( 草案 ) 》递到了新上任的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手中。这一颇有几分行为艺术色彩的举动是经过精心构思的,“两会”开幕前,王代表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位置在第四排,要找机会把草案直接递到薄熙来手里。

他的提案针对政府部门热中于审批“关前门,走后门”的做法,对权力部门依法行政有明显的督促作用。王填代表本次还提出了“保护上访者合法权益的提案”,为此他专门组织了到北京上访村的问卷调查和专家座谈会,以使提案更加科学有说服力。王填表示:“虽然我是做企业的,但耳闻目睹了很多上访者的不幸经历和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各地基层政府往往宁愿花 2 000 元把上访者抓回去,也不愿意为他们解决问题,涉及这么多弱势群体的不幸遭遇,作为人大代表,我不能袖手旁观。”

来自武汉的周洪宇教授作为民主党派和教育界的代表就坦言, 2003 年 3 月份的十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他还持观望态度。主要是对新一届政府不了解,所以很多问题没敢涉及,只提了一个本行业的提案,关于推行农村义务教育,当时教育部有些人还觉得这个提案有些不切实际。没想到 2003 年 9 月 19 日,国

务院就召开了农村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加大了中央对于农村教育转移支付的力度,在该决定第 19 条,明确宣布,到 2007 年,争取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 ( 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 ,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而且在新疆、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实行“两免一补”。义务教育免费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感受中国民主建设的“软着陆”

有经济学者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成就视为“制度释放”的结果,认为中国双轨制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体现“帕累托最优”的过程,而成功实现“软着陆”则确保了社会转型的平稳过渡。当前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民主建设也面临同样问题,一方面要确保我们社会在民主建设上积极推进,另一方面要引导民间积累的强烈民主诉求稳妥释放。记者在采访中,深感逐步成熟的人大代表在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中逐渐起到了“缓释胶囊”的作用,在化解转型期尖锐的社会矛盾、推进中国制度进步方面,提供了稳健、持久的动力。

在 2004 年春天,春潮涌动的力量,就是我们整个社会民主精神、权利意识不可遏制的萌发。(《南风窗》, 2004-03 — 27 )

案例讨论:

(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及其作用是什么?

( 2 )结合案例谈谈如何理解 “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 案例点评:

(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并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其他国家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这一制度的核心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各种民主权力通过各项具体制度来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具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这一制度符合中国的实际,可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

(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要使这种政体充分发挥出人民民主的作用,就必须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优化代表的组成、严格按照当选人民代表的规定条件遴选代表;按照所规定的人民代表的职责要求代表;要科学地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进一步健全人大办事机构,规范办事程序:切实加强国家权力机关建设,以利于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案例9:两个“洋节”看落差 案例呈现:

洋节正在我们这块古老而年轻的东方土地上大行其道,过圣诞节,过情人节,乃至十分热情地过 4 月 1 日愚人节。在当今这个面向全球开放的环境之下,八面来风是其必然,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是我们必须正视的客观情势。但是,仅仅拿 4 月 1 日的愚人节与 4 月 2 日的国际儿童读书日相比,其一热一冷,一闹腾一寂寞,还是让人觉得感慨良多。说前者闹,是好多媒体上都可见到关于愚人节的消息,最 “ 闹 ” 又最惨的消息,是兰州市一对情侣成了愚人节的最大受害者,此日,男友精心策划的整人玩笑,即此日凌晨向女友提出分手后,女友竟投河自尽,女友为愚人节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愿这不是 “ 愚人新闻 ” )。晚上的电视荧屏上,还有一台香港的某电视台与北京某大学联合办了一台节目,其中有不少愚人节话题,好不闹腾啊!然而,有多少人多少家庭多少媒体想起为孩子们过一过国际儿童图书日?

其实 4 月 2 日是一个让读者人不能忘怀的日子,尤其是今年 4 月 2 日。是日,在世界著名文学家安徒生诞生 200 周年之日。丹麦作家、诗人汉斯 · 克里斯蒂安 · 安徒生,以其不朽创作,尤其是其童话超越时空,成了世界上最优秀的童话大师,其童话臻于 “ 同时适合六岁与六十岁人阅读 ” 的化境。正因如此, 1954 年国际儿童读书联盟第三次大会上,设立了以安徒生之名命名的世界儿童文学大奖 —— 国际安徒生奖,成为儿童文学界最高荣誉;也正因如此,国际青年读物局将 4 月 2 日定为国际儿童读书日(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Book Day ),为全球孩子读书创设了一个节日 —— 这仅仅是为儿童为孩子创设的一个节日吗?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已成了至理名言,成了好多读书人的座右铭。读者的作用到底多大?总是见仁见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读好书,一定会让人增长知识增加文化增进品位。还有一点又是确定不移的,即,读书,应当从娃娃抓起,从孩提时代抓起。一代代人在成长在进步,离不开读书;一代代正直善良勤劳勇敢的人出现,离不开读书。想想看,我们的头脑的根深蒂固的好多东西,正是童年少年时代在脑海中印下的烙印!教育学上把对孩子的教育称之为 “ 基础性教育 ” ,是极形象极贴切的说法。万丈高楼平地起。人的知识、文化、品位、情操、修养,常常得益于孩提时期的读书啊!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注重孩子的读书;因此,我们大声疾呼:今后,请别忘了给孩子过国际儿童读书日!

教育决不只是学校的事,同时是家长和全社会的大事。我们的出版界,毫无疑问承担一份重任:不仅要为孩子们出好书,还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举办读书活动,比如为孩子们办专题讲座(同时也可宣传相关图书),在青少年中间着力播撒 “ 读书种子 ” ,培养 “ 读书人口 ” 。而新闻界则应多多加以宣传,宣传读好书的好处,宣传好书,宣传诸如 “ 国际儿童读书日 ” 等节日,大力营造读书氛围和环境。各方联手,社会中,空气里,才会氤氲着浓郁的读书气息,沁香宜人,馥郁迷人。 4 月 1 日和 4 月 2 日两个洋节的 “ 落差 ” ,让人唏嘘。但同时,我们又高兴地看到,不仅一些专业出版类媒体,一些主流传媒这几天也在关注安徒生 200 周年诞辰纪念日,有的,也想到了 “ 国际儿童图书日 ” ,亮色频现。衷心希望形成风气 —— 这样的 “ 洋节 ” ,这样的推动社会和历史走向文明的进步的节日,才是我们应当格外关注,格外青眼相加的节日。

(摘自《光明网》)

案例讨论

( 1 )怎样准确理解中国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

( 2 )如何理解发展先进文化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之间的关系?

案例点评

( 1 )先进文化,应当是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大力倡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 2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着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和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 案例10:警惕“拉美陷阱”

案例呈现:

80 年代拉美地区 GDP 年均增长率仅为 1 . 2 %,人均 GDP 则是负增长 0 . 9 %,以被称为“失去的 10 年”,出现了世界经济的“拉美陷阱”。

大部分拉美国家工业化起步较早。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起,拉美许多国家全面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工业发展战略纷纷由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转向进口替代工业化为主;各国政府集中资源和要素,重点和优先发展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关的基础设施,并且巨额投资制造业。这期间他们实施了牺牲“三农”利益、扶持“幼稚工业”的产业倾斜政策,和一系列吸引外国资本向制造业投资的优惠政策。工业年均增长 8 %以上,国民经济年均增长 6 . 5 %。到 20 世纪 60 年代,拉美国家经济全面“起飞”,除个别国家外,拉美主要国家人均 GDP 一举突破 1000 美元大关,有的国家人均 GDP 达到 1500 美元左右。在短短的

十多年内,拉美国家依托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强大动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人均 GDP 从 400 多美元一下提升到 1000 多美元,创造了被人们普遍赞誉的“拉美奇迹”。

然而,“拉美奇迹”背后,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最突出的是经济与社会的畸形发展,城乡二元矛盾突出;分配不公,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大量的城市贫民和失去土地的农村移民陷入严峻的生存困境之中;从而导致社会动荡和政局动荡,以及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外债危机,使拉美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急速下滑,进入 80 年代出现了持续的衰退。

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拉美各国政府先后进行了两轮经济改革。第一轮主要是改进进口替代工业化。其政策导向是从一般消费品进口替代为主转向耐用消费品和相关资本品进口替代为主,从吸纳外资直接投资为主转向吸纳外资信用贷款为主,从政府直接干预经济运行为主转向自由化市场调节为主,从本地区内部开放为主转向地区外世界性开放为主。第二轮改革的重点是以“后进口替代工业化”取代以往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所谓“后进口替代”就是以国外市场为导向的进口和出口相协调、外贸和内贸相协调、外向和内向相协调。其主要内容是以制成品加工为中心的对外贸易自由化、国民经济外向化和经济体制市场化。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或超越拉美国家经济增长型的传统发展观念、道路、模式和战略,使拉美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人与资源和环境、城乡以及区域发展、国内发展与国外发展等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全局性矛盾,非但没有破解反而不断扩大和激化。 90 年代后期,拉美地区经济严重恶化,无论是 GDP ,还是人均 GDP 的增速双双下跌。整个 90 年代,拉美国家 GDP 和人均 GDP 虽然略高于 80 年代,但远远低于 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奇迹”时期,以致使人们认为是“难以跳出的拉美陷阱”。

(摘自《光明网》)

案例讨论

( 1 )什么是“拉美陷阱”?

( 2 )“拉美陷阱”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案例点评

( 1 )何谓“拉美陷阱” 所谓的“拉美陷阱”,是指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拉美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以后,由于经济社会的畸形发展,不恰当的收入分配结构以及畸形的消费结构,导致社会出现“有增长、无发展”,一边是现代化,一边是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代化成果的严峻现实,从而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增长的一种现象。 ( 2 )“拉美陷阱”给人们的经验和教训是深刻的,值得我们深省。其深刻启示就是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转变、完善和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观念、道路、模式、战略,构建和谐社会,才能跳出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拉美陷阱”。

毛中概论

毛概论论述题

毛概论读后感

毛概论选择题

毛概论学习毛泽东

毛中概论测试题

毛概论文选题

《毛概论》复习重点

毛概概论课实践教学方案

毛概案例

毛概论教学案例
《毛概论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