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孟子两章》 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3:18: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 孟子两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1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了解孟子及《孟子》;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思读课文,理清说理思路;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资料助读,了解孟子及《孟子》 (多媒体显示)

三、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再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例:

2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三)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结合注解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

3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以天下之所顺(用)

三里之城(的)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四)、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四、拓展延伸

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生自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延伸拓展、总结升华: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

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的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

•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5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再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 多媒体显示)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把握思想内容,理清论证思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6

明确: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4、尝试背诵

五、总结升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 交流

六、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

7

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七、布置作业

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略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 教案
《《孟子两章》 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