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孟子两章》课文理解

发布时间:2020-03-01 18:33: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重点字词:

1、三里之城:内城

2、七里之郭:外城

3、环而攻之:围

4、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

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

6、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以:凭借

8、寡助之至:极点

9、亲戚畔之:亲戚:内外亲......属。畔:通“叛”。

10、天下顺之:归顺、服从

1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巩固。

12、威...天下:震慑。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利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利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使人民安居下来而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能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三、通假字

亲戚畔之 :通“叛” 背叛 .

四、词类活用:

1、域名:限制(名作动)

2、固国:巩固(形作动)

3、威天下:震慑(名作动) ...

五、课文思路:

第一部分(l—3句):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句提出中心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第二句举攻城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三句举守城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第4句—结尾):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六、问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文章举什么例子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以攻城与守城为例来论证。

*

3、本文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排比,增强语势,更有力地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 *

4、本文主要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

5、有关“人和”名言。

团结就是力量。 众人拾柴火焰高。 人心齐,泰山移。

6、请联系现当代的历史事例,谈谈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点的理解。(翻译+理解+例子)

我赞同这一观点。这句话意思是: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抗日战争中,国共部队得道多助,日本侵略军失道寡助。

*

7、“现在不需要作战,也不需要得天下得民心,所以不需要追求人和”,谈谈你对这话的看法。

不同意。任何时候都需要人和,只有人和才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有经济发达,共同致富。治国、作战及任何事,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道人民群众的拥护,做失去民心的事注定要失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重点字词解释:

1、发:起,指被任用。

2、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

3、士:狱官。

4、任:责任。

5、是人:这。

6、苦:使„痛苦。

7、劳:使„劳累。

8、饿:使„经受饥饿之苦。

9、.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10、行拂乱:违背。乱:扰乱。

11、曾益:增加。曾,通“增”。.

12、所以:用来。

13、动心忍性:动:使„惊动。忍:使„坚强。

14、恒过:恒:常常。过:..犯错误。

15、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6、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17、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18、入:在国内。

19、出:在国外。20、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1、国恒亡:往往

22、征于色:征:表现。色:脸色。

23、而后喻:了解。

24、....然后知生于忧患:然后:这样以后。于:因为。

25、入则无法家:如果 ....

二、通假字解释:

1、曾益:增加。曾,通“增”。

2、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3、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三、重点句子翻译: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增长他所没有的才干。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而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而因沉迷享受安乐而衰亡。

四、课文思路:

1、先从造就人才方面,从两个方面来谈:

(1) 客观条件:第一段作者例举6个例子,证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2) 主观条件:第二段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即个人要努力奋发,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人才。——证明了生于忧患的观点。

2、后从造就人才说到治理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证明了死于安乐的观点。 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问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作者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列举六个人有什么作用?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启示?

(1)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艰苦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2)作用:更有力地论证了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启示: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难,我们只有战胜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3、第一段中思想、身体、行为上的磨难各指的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1)思想上:苦其心志。

(2)身体上: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3)行为上:行拂乱其所为。

(4)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4、文中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增强语势,更能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5、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6、孟子认为,人才的造就需要怎样的条件?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又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人才造就需要经受苦难的磨练 (2)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

7、请举例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1)翻译

(2)即逆境出人才,顺境常使人安于享乐,最终一事无成甚至自我毁灭。

(3)例如吴王夫差立志为父报仇,打败强国——楚国;可后来他贪图享乐,败于自己曾打败过的小国——越国。

8、试举出与本文中心论点相同的名言警句和事例。 (1)名言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事例:韩信受胯下之辱,终成将军;勾践卧薪尝胆,复兴越国;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

*

9、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①我认为\"逆境能成才\"是对的,孟子曰:\"困于心衡虑于而合作.\"就是说人经历磨难,必须经历一番苦心焦虑,才能奋起有作为.因此,人处在逆境中,要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搏奋斗的精神,就能够身处逆境求生存,发展,如苏轼.②\"顺境也能成才\",现在我们多数人是处在顺境当中,应树立\"安乐求发展\",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安乐\",把顺境当作起飞的宽广跑道,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搏精神,不断进取,那么,即使我们是处在顺境,我们同样能够求得生存和发展.如\"比尔·盖茨\" ③我认为\"逆境\"和\"顺境\"是否成才,关键是在于人\"为\"还是\"不为\".\"为\"无论处在忧患之中,还是处在安乐之中,都可以求\"生\",可以成才;\"不为\",无论是处在逆境中还是顺境中,都难免一\"死\".因此,\"逆境\"和\"顺境\"都只是外界条件,关键是看你有无理想,有无毅力,有无奋斗的精神,只要一个人主观有理想,有毅力,有不断进取的精神,无论是处逆境或顺境都能求生存发展.如邓小平同志.*

10、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意。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繁荣富强,令世人瞩目,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滞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围绕“居安思危”、“忧患意识”答即可)

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测试题

孟子两章作业

孟子两章习题

《孟子两章》课文理解
《《孟子两章》课文理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