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社会实践调查

发布时间:2020-03-03 05:12: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家乡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保护状况调查

——北京对胡同文化的弘扬和保护状况调查

经济0901

任悦

09241022

老北京人都能顺口用一句俗谚概括北京城的格局——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不错,北京城是外城套内城,内城套皇城。在内外城之间相互交叉纵横着大大小小的胡同,这种建筑格局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胡同是咱北京城的一大特色,没了胡同,也就没了北京,没了京味儿了。有多少耐人寻味的故事发生在胡同里,又有多少文化名人居住在胡同里;那里有北京人讲不完的话题,道不尽的人情世故。

如今,人们已经很难说清,究竟是北京孕育了独特的胡同文化,还是胡同成就了厚重的北京文化。2011年1月,《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北京市将加大政府投入,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使文物资源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得以更加鲜活地传播。

老北京人之所以喜欢胡同,首先就因为与高楼大厦相比,胡同之间的宽度较小,不会形成涡流,所以非常舒适宜居。另一方面,就是胡同里邻里相熟,院落间紧密相连,天然形成了一种既热闹又和谐的人文氛围。其实,在北京,胡同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交通衢道本身,它更像是北京人生活的依托,北京城文化的脉络。它还似一座座北京风情博物馆,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展映着万千生灵的律动流过。

然而,曾经陪伴着一代又一代老北京人的胡同正在渐渐消逝。我们对北京二环路以内胡同的实地调查显示,北京仅有1/3的胡同完整地保留了原有格局,大部分胡同已经拆除或部分拆除,旧城保护面临尴尬境地。此次调查对象为宽度18米(建筑与建筑之间)以下的传统街、道、胡同等。据了解,调查的1320多条胡同主要分布在什刹海地区、西四地区、国子监地区、东四地区、东单地区、前门大栅栏地区、鲜鱼口地区等,其他地区的胡同已经零散孤立,被新的建筑和改造的气氛所包围,难以成片。

我们的调查显示,33%(430条胡同)完整保留了传统格局。52%(685条胡同)部分保留了传统格局,有的仅仅保留了20米长的“胡同”,已经不能算胡同了,只留有几处四合院,如花市头条、手帕胡同等;有的一侧的四合院已被拆掉了。15%(205条)胡同已经全部改建。

而此前的另一项数据则显示:北京的胡同在以每年约50条的速度消失着。从解放初的3200多条到1990年只剩下2200多条,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十余年间,又失掉了800多条。“一年消失50多条,相当于每周就有一条胡同消失。”

于是我们得出了结论:北京胡同存量资源,已到了危亡时刻。

20世纪初,北京市在胡同保护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试点工程。备受推崇的胡同整治案例如烟袋斜街(鼓楼南路西,向西通到后海岸边)的改造后来被确立为典范。

有人评价说,在烟袋斜街的改造过程中,“政府做了政府该做的事,市场做了市场该做的事”。政府只投入了160万元,把天然气埋进去,把路铺好,然后告诉大家:这里是不会拆的。于是大家便有了信心,便愿意自己修缮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时候,政府需要做的就是给出修缮的标准。有人形容这种改造模式叫“针灸疗法”——政府只需找对穴位,见缝插针,胡同的经络自然就开了。

烟袋斜街改造一年后,已经完全改变了当年破败的景象,焕发了生机。据事后清华大学对这条街的经济调查显示,房价提高了,商店经济效益提升了。改造后社会效益显著,成了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工作范例,同时成了一项“富民工程”。

但也有些急功近利的改造是不尽如人意的。保护的思想一直都没有问题,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很多事情都做得很粗糙。粗糙的结果是完全背离了当初的思想。近些年,生活在北京的人不难发现,很多狭长的胡同不见了,一条条拓宽的大街纵横交错着;很多老门头被拆了,一个个带着刺鼻油漆味的仿古门脸立在身边。胡同是一种文物,并不是用水泥把它抹新了就是好的,这对于它的手工艺价值来说,甚至是毁灭性的。这和收藏古董的道理一样,给古董家具刷上一层厚厚的漆,它的价值就没有了。老东西就应该保留着老东西的味道和感觉,如果是搞运动似的粗糙修缮,还不如不修。胡同的修缮并不是刷一刷这么简单,里面的乱搭乱建要拆除,旧时的格局要恢复,像这种纵深层次的修缮才是更有意义的。毕竟大家要看的是历史,是原汁原味。明眼人看门道,如果没看到会觉得失望,不是名眼人的看热闹,如果做得不好会让他们产生误会,以为北京几百年留下来的文化就是这个样子。

不少老北京胡同在发展的同时变得越来越商业化。比如“著名”的旅游景点南锣鼓巷,比如老外扎堆的南锣鼓巷。诚然,商业化的胡同能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游客多消费就会增加,继而是地区经济活跃起来,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我们一路看到,什刹海地区的古建筑修复得很漂亮,街道上也是车水马龙。我们走访了几家店面,店主表示,虽然挣得不多,但这的租金不多,旺季(夏天)游客不少,生意也还是不错的。

其次,商业化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文化的传播。在游客的组成中,有外地人外国人还有比较年轻的本地人。通过采访,我们发现前两者基本上都表示是“慕名而来”,希望看一看北京的文化,感受一下胡同文化的气息;后者一般都不只一次来这里,他们说“喜欢这儿的气氛,湖边的酒吧很热闹很现代,而一墙之隔又很安静很古典,两者的和谐相处总能给人一种跨越时空的感觉,会在闹市中产生一种心灵的宁静”。表述不同,但我们能够发现,这种略带怀古的胡同文化已经可谓家喻户晓。如果没有商业的参与,这种传播不会如此之快、之广。

然而,让人感慨的是,随着被商业氛围打扰得不得安宁的原住民的离散,老北京最原始的味道的渐渐遗失更让人叹息。

商业化在给地区带来经济利益和影响力的同时,也一定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 第一,商业化对文化本身的破坏。据当地居委会有关人士说,“别看这儿现在建得挺漂亮,可好多有意义的四合院都已经拆了。其实现在留下来的,已经不像样子了。”许多当地居民也表示,负责这方面的官员有的并不明白一些文物的价值,盲目的翻新重建。房子是比以前的好看了,可其实已经失去了意义。一位在什刹海居住了四十多年的老北京说:什么是胡同文化?是民俗。人情阿,风情阿。不光是建筑。当这儿的老人们都陆续搬走了时,胡同文化已经随风而逝了。现在的这些胡同院落,在我们看来,真得有点像积木。

第二,商业化带来了急功近利的做法。一路走过,我们慢慢发现,许多院落只是在做“脸蛋工程”,即仅仅粉刷门头,里面照样破破烂烂。另外,导游业务管理不规范。由于游客众多急需讲解人员,许多人抓住了商机以导游赚钱,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经过专门培训,许多历史知识型的东西完全没有考证,甚至是错误的。我们采访了一位家住鸦儿胡同的退休老人,他居住的院落曾经是溥仪国亲的私宅。他说:“现在这些导游哪懂什么啊,就是出来混钱的。就说我们这个鸦儿胡同吧,他们怎么解释的?这儿以前乌鸦很多,所以叫这

个名。这不是胡说么!其实它最初是‘烟儿’,名字跟附近有名的烟带斜街是一块儿的,慢慢变为鸦儿的。所以说,那些不懂文化的人,把这的底蕴全讲没了。”就在大叔讲的过程中,还陆陆续续有黄包车驶过,车夫向兴趣盎然的乘客讲着这儿的历史。

第三,商业化给居民带来麻烦。我们分别采访了普通居民、治安巡逻队志愿者老人和居委会有关人员,发现他们在商业化对自己生活影响这个问题上的答案很相似,即影响了日常生活。首先是噪音。“泡吧的人总是闹到很晚,经营者把音量开得很大,很影响休息。”“现在繁华了,机动车也多了,来来回回真得很吵。”其次是交通。由于黄包车和机动车的迅猛增加,原本狭窄的路变得更加拥堵。“以前孩子经常在外面疯,可现在整天这么多车,那敢让他自己在路上呆着阿。”“他们来这么多游客,我们出门买菜都很困难。”更重要的是治安。大家都表示,现在这里流动人口多了,安全成了一个大问题。人们再也不能像以前生活得那么自由和舒心了。其中居委会的人说:“政府虽重视商业文化区的发展,但在规章制度上却没有跟上。现在管理层面上很不完善,主要是靠诚信。但诚信的保持,道德约束力其实是很微弱的。”

现在有许多胡同保卫者拿起手中的相机,去拍摄记录老北京胡同的一点一滴,放到网上给大家怀念观赏。因为也许就在明天,这条胡同就被拆掉了,或者变成了商业街,布满了酒吧和西餐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我真的很心痛。虽然我从来没有在胡同里生活过,但是胡同那种恬淡、悠然的生活却是我一直所向往的。然而现在胡同变了味,变成了外地游客的景点、变成了赚钱的工具、变成了政府保护下的“假古董”。而我们想要的,不过是那个青砖灰瓦,细细长长,也许很窄,也许很破,但却是我们熟悉的,有着祖祖辈辈回忆的胡同。保护和弘扬胡同文化,任重而道远。我们不希望五年、十年后,我们只能对着这些老北京胡同的照片缅怀。

社会实践调查

社会实践调查

社会实践调查

社会实践调查

社会实践调查

社会实践调查[推荐]

社会实践调查心得

寒假社会实践调查

社会实践调查内容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

社会实践调查
《社会实践调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