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包法利夫人评论

发布时间:2020-03-01 18:46: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经典的叙事和“理想与现实”话题的当代延伸

——《包法利夫人》文本分析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写于1851年9月,1856年4月定稿,历时近五年之久,最早刊登在《巴黎杂志》上,作者因为这部小说还受到当时法国官方的传讯,理由是伤风败俗、侮辱宗教和道德。但该书作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的艺术形式使它成为近代小说的一个转折,其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如今这部小书仍然被众多读者爱不释手,颇受追捧,这也再次证明了,优秀之作具有脱离了创作语境、在完全无功利的心态中被阅读的特性。在这里,完全可以借用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中的话:“每一件文学作品都只是一种特定语言中文字语汇的选择,正如一件雕塑,是一块削去了某些部分的大理石一样。”笔者试图利用一些文学批评的方法探寻该文本的艺术魅力。

一、流畅的顺叙和零聚焦叙述

通常人们相信,自然的叙述顺序应当是文本时间序列与故事时间序列一致。我国的很多经典的带有史传性质的文学,采用的叙事时序就是顺序,如《三国演义》,第一回,从“建宁二年四月望日”皇宫出现妖孽、蔡邕上书、十常侍作乱开始,引出黄巾军,然后是桃园三结义……叙述就这样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福楼拜的这部《包法利夫人》也是基本按照这种顺时序叙述。从包法利小时候写起,读书、取寡妇为妻、为爱玛父亲卢欧老爹治病、妻死、娶爱玛……该文本的叙述比较符合这种一致性,给读者讲述的故事具有脉络清晰的流畅性,读者可以紧随叙述者的节奏,一步一步地见证人物情绪的变化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传统的叙事视角研究一般根据叙述人称来划分:第一人称叙述是叙述者作为故事中的人物从内在角度讲故事的叙述方式,第三人称是叙述者以旁观者的口吻从外部讲故事的叙述方式,此外还有第二人称,即以“你”为故事中人物的这样一种特殊叙述方式。法国学者热奈特则用“聚焦”这个概念来分析不同的叙述视角。他将它们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类型。其中,“零聚焦”是指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都知道的多。这通常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包法利夫人》所运用的就是热奈特所称的“零聚焦”叙述,作者所发出的叙述者声

音在读者看来还是比较客观的,他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文本中的角色,而是按照一定的客观事件的发展规律进行的。作者运用这种叙述视角,可以获得无限的自由,可以对事件进行完全的控制,然而,作者却没有剥夺读者探索和解释作品的权力。在文本的开始,写包法利读书从医等阶段,作者把视角一直都投放在包法利的身上。当爱玛出现,便慢慢把爱玛变作叙述的焦点。这种视角的转换,显得自然而然,有利于把故事中所有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得一清二楚。

不容忽视的是,该文本也运用了内视角的叙述,人物心理变化的描写和直接引语的运用,增加了现场感,从而带动读者,共同完成作品的创造。有时作者会将视角转向人物内心,如在莱昂与爱玛约会之后,“现在的莱昂已经被爱玛完全驯服,她是价值观与好恶都被他统统接受。有时他甚至自问他和爱玛之间究竟谁是谁的情妇!但无论如何,他又没有办法拒绝,因为爱玛风情万种,又温柔有加,他对她的依恋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哪里还有力量脱身出来呢?天哪!她这种本事是从哪儿来的?简直是出神入化!”这样的叙述方式,可能或多或少带有人物的主观因素,然而,却让读者更加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的变化。作品中堪称经典的写农产品展销会的这一部分,不但有爱玛与罗道耳弗的对话,也穿插着议员的发言,把读者带进了这场展销会,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作者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通过直接引语让州议员将自己的肉麻与虚伪真切地展露无遗,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入木三分的讽刺。同时,这一章里罗道耳弗对爱玛的甜言蜜语的勾引正是爱玛走向堕落的开始。

二、理想与现实——老生常谈却经典不朽的话题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启迪性的审美意义,常常会引起读者的某些灵魂思考。《包法利夫人》这部经典之作同样如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作品的主人公爱玛具有天真浪漫的情怀,她几乎看不到社会的现实,她的眼里只有爱情,仿佛只因爱而生。不管是对赖昂还是罗道耳弗,她都把自己蒙蔽在对爱情的幻想中,她以为她得到了爱情,但事实不然,反而这些自欺欺人的想法带着她走向无底的深渊。她曾经为了和情人幽会,骗丈夫出钱让她学钢琴,这个借口不但很好的掩饰了她出去约会的事实,也获得的丈夫的“资助”。爱玛十三岁进了修道院附设的寄宿女校念书。她在那里受着贵族式的教育。她爱教堂的花

卉、宗教的音乐,并在浪漫主义小说的熏陶下成长。然而婚后,她却发觉查理是个平凡而又庸俗的人。他“谈吐象人行道一样平板,见解庸俗,如同来往行人一般衣著寻常,激不起情绪,也激不起笑或者梦想”。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差别,当现实于理想中的情况不同时,我们不应该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的安排。爱玛,无疑是一个悲剧人物,她有美好的理想,渴望拥有美满的爱情和婚姻。她天真,她幻想,看不到现实的残酷,轻易相信高利贷者的诱惑,满足自己的虚荣和爱好,最后负债累累。

弗洛伊德提出三重人格结构学说,人格有三个部分构成:伊德(本我)、自我和超我。伊德完全是无意识的,基本上由性本能组成,按照“快乐原则”活动;自我代表理性,它感受外界影响,满足本能要求,按照“现实原则”活动;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准则,压抑本能冲动,按照“至善原则”活动。在正常情况下,这三个部分是统一的,相互协调的,当这三者失去平衡发生冲突的时候即导致精神病症和人格异常。包法利夫人在追求自由爱情的意识下,以满足本我的快感为准则,早已失去了自我的理性,更无需谈论超我了。她本分不清理想和现实,整天活在自己的意识里,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与其说是社会的黑暗残酷逼迫她不得不选择自杀的结束,还不如说是她自己没有认识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不能摆正自己的心态与位置导致她失去自我而毁灭。将理想与现实关系问题放置在小说文本里进行探索,是读者倾听和参与小说主人公经历得出的思考,这是该文本存在的另一个审美特质。就在读者的参与之下,不断拓宽思考的审美空间,审美价值就这样达到了延伸。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评论
《包法利夫人评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评包法利夫人 夫人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