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巴尔虎左旗草原生态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23:37: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新巴尔虎左旗草原生态报告

有几千年游牧历史的新巴尔虎左旗草原,把她秀丽的天然风貌一直保持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激励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时候,草原彻底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所有能够找到利用渠道的人把手抻向了“草原”这一无偿的资源。15年,在自然界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只是一个瞬间。而就在这15年里,新巴尔虎左旗草原沙化2成、退化8成,已对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构成了威胁。 旗委、旗人民政府已经意识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努力寻找合理利用草原和有效保护草原之间的平衡点,已经提出并着手实施了建设生态畜牧业的宏伟工程。为了有力的支持这一工程的建设,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正视草原生态环境的现实情况,分析其沙化、退化的原因,以务实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感编写了这个报告。希望能够为草原建设的决策者和参与者提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及草原资源概况

(一)基本情况

新巴尔虎左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西南端,大兴安岭北麓,东南与兴安盟毗邻,西南与蒙古国接壤,北与俄罗斯以额尔古纳河为界,边境线总长305.32公里,生态区位属呼伦贝尔高平原向大兴安岭主体山脉过渡区。全旗总土地面积2.2万平方公里。南部属于大兴安岭北边,林地面积万公顷。水资源较丰富,东南西北四面分别由辉河、哈拉哈河、乌尔逊河、额尔古纳河相绕,境内有大小湖泊180多个。全年平均气温为-2℃—0.5℃之间,极端最高气温是39.5℃,极端最低气温是-45℃,无霜期100—127天,全旗年平均降水250mm,年蒸发量为降水量的6—8倍。地貌有:山地丘陵、高平原、风积丘陵、古代河湖遗址、草甸草原五种类型。气候属明显的高平原、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全旗总人口41489人,牧业人口20103人。——据2005年加财政收入,是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纯牧业旗。

(二)草原资源概况

天然草场面积1755800公顷,占全旗土地面积的81.1%,占整个呼伦贝尔草原总面积的21%。牧业人口人均草原占有量为1300亩,理论载畜量为人均100只绵羊单位。

草原种类有,——新巴尔虎左旗大部分草原土地表面多为砂壤,土表植被遭到破坏后沙质栗钙土极易受风蚀突破,造成退化或沙化。

二、草原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草原沙化情况

我旗境内三条沙带分布呈品字形。北部沙带西起嵯岗镇南乌力吉图牧场,沿海拉尔河走至陈旗赫尔洪德,在我旗范围内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30公里左右;中部沙带呈三角形分布,西起甘珠尔苏木阿木古郎宝力格好莱湿地西缘,经阿木古镇北山一直顺沿至白音诺尔苏木到辉河边,东西最长达70公里,南北最宽达35公里;南部沙带西起中蒙边境尼楚根乌拉,经乌布尔宝力格苏木到辉河,在我旗范围内东西最宽65公里,南北宽50公里。 地区历史上就缺林少木,随着近二十年来全球气候转暖,十年九旱降水量稀少(年不足250毫米);光照时间长,大风天气多(年平均大风日数在60-80天),蒸发量大(年平蒸发量是平均降水量的7-8倍),且大风与干旱气候重合;沙质草原在这些不利气候影响下极易受风蚀,加上人口的活动频繁,过渡的开垦放牧,使草原退化、沙化日益严重,目前以成为全呼伦贝尔市草原沙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境内有南、中、北三条沙带,从西向东横贯草原腹地,严重威胁着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生态安全。据2004年全国荒漠化普查成果:我旗沙化土地面积为747088.6公顷,占整个呼伦贝尔沙地130万公顷面积的57.4﹪,占全旗总土地面积(216万公顷)的34.5﹪。其中:流动沙地8479.4公顷,半固定沙地20041.6公顷,固定沙地525474.2公顷,零星裸露沙地193093.4公顷,还有潜在沙漠化土地107961.5万公顷。

至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旗草、沙、林的比例还是8:1:1,而现在已经变成6:3:1了。我旗三条沙带也已发展成三块沙地。

(二)草原退化情况

近十多年以来我旗草场牧草品质下降,草原植被的高度、盖度明显减退,草原整体退化严重。我旗草原原始生态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出现被破坏的情况,进入九十年代,尽管在局部有了草原保护和建设的行动,但草原总体上的退化、沙化、植物群落衰节的局势日趋严重。据1965年专家考察结果,我旗草场按草的质量分为“优、良、中、劣”四个等级,其中劣等草场面积7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的4%;按草产量划分四个级,其中四级草场即为退化草场,每亩产草量75公斤,面积为10.6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的6%。全旗可利用草场平均亩产为193.8公斤,理论载畜量为230万只绵羊单位。到1998年,全旗草原沙化、退化草场总面积达77.7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的44.1%,比1965年增加10倍以上;全旗可利用草场平均亩产量为80公斤,比1965年减少58%;全旗草场理论载畜量为115万只绵羊单位。到2004年,我旗优质草场所剩无几,草场平均亩产量不到75公斤,属于整体退化。

(三)草原退化和沙化的原因

二是我旗气候属于半干旱高平原气候,长年干旱多风,沙源容易扩散,加剧了退化草场的沙化。三是,由于利用天然草场大量打储草,加大了天然草场的压力。把绝大部分优质放牧场逐渐变为打草场,使其劣质放牧场的压力成倍增加,加剧了草场的退化。现我旗打草场面积约400万亩,占可利用草场的五分之一,其产草量为年产草量的三分之一。与1985年相比,我旗牲畜头数增加了三倍多,而放牧场压力却加大了4陪,可见现有放牧场压力之大。四是,在草原建设方面不把劣质草场围栏封育建设,而是把优质草场围栏强占,围栏外草场被掠夺性使用,并导致严重退化。现我旗围栏草场面积约600万亩,占放牧场的三分之一。其围栏草场绝大部分用在打草场或过冬春放牧场,致使夏季放牧场面积大减,成为草场退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五是,草场的划分承包,给定居养畜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也给传统的轮区放牧划上了句号。划分草场,也许利多弊少,但因为经营方式的转变、畜群结构的调整、草原建设水平未能跟得上,划分草场的有利之处无法完全体现出来,却因此放弃了轮牧,草场得不到休养的机会而造成了退化。六是,随着草场的划分承包,“以草定畜”工作也随之开展。“以草定畜”工作历时五年,耗神费力,却毫无效果。“以草定畜”政策是从根本上解决超载放牧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但因为缺乏与其相配套的落实措施,这项工作至今只停顿在书面治理上,给人一种“草畜已平衡”的错觉。七是,从1985年以来,在草原建设上投入的各类项目资金达上亿元。但对于2500万亩的草场来说只是亩均四元,杯水车薪。而且,其资金的绝大部分用在棚圈建设和围栏草地上,真正用在草原建设上的资金微乎其微,只靠项目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草场退化问题。八是经济发展最活跃时期,也是对自然资源损害最严重时期,石油勘探、开发,公路建设加剧了人为活动,自然路面积不断更新,地表被肢解,牧民小四轮拖拉机由1983年的347台猛增达到2003年3200多台,还有数量较大的其它机动车辆,对草场的肆意碾压而造成的破坏也是惊人的,公路铺成后,局部产生了风蚀口,没有挖沙取土回填和地表被破坏的恢复措施出现水土流失和局部沙化、退化。九是由于利益驱使,大量的草原鼠的天敌沙狐、狐狸、狼鹰等被人们猎杀,致使局部地区草原鼠猖獗,鼠害造成成片的草地失去生长能力,逐渐退化。1.生态治理未能形成有效合力。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不断加大生态治理力度,累计投资将近一个亿,但仍以国家投资为主体,未能有效带动社会力量的参与,使资金严重不足,且按着国家的规划统筹安排,项目建设的连续性不够。同时,农牧、林业、水利部门,因缺乏整体规划,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对接和统筹安排,使项目区的项目整体效应的发挥不尽如人意。2.“围而不禁、退而不还”收效甚微。近年来先后实施了围栏封育和退牧还草等针对草原生态的治理措施,目前我旗围栏草场面积约600万亩。约占放牧场的三分之一。但因缺乏其他配套措施,未能解决牧民的生计和发展的问题,时有发生“围而不禁、退而不还”的问题。达不到项目区的预期目的,同时,牧民因为自我利益的考虑,对围栏外草场的掠夺性使用。使非项目区局部生态更趋恶化。另外,以草定畜工作虽然有明文规定,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有效落实;贫困牧户草场流转或租赁管理失范,超载放牧现象比较严重。另外,近年来因灾牧民生产成本连年增加,考虑到生产生活支出,牧户仍在延续着数量扩大的外延扩大的生产模式。使项目区乃至牧区牲畜一时难以减少。这种生产经营形式的不变性是影响项目区质量的根本原因。3.其根本原因是在生态治理的过程中缺乏牧区、牧民生产生活统筹考虑,在有限的资金范围内实施的补救性治理措施,远远赶不上草场的退化和沙化速度。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退化、沙化草场的治理,但是,生态状况持续恶化,草场的退化和沙化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根据上世纪90年代初,97年和2004年草场沙化的动态监测表明:90年代初沙化面积为235750公顷;97年沙化土地面积为587320公顷;2004年沙化面积为747088公顷。每次普查比上次扩展面积为351570、159768公顷,还潜在沙漠化107961公顷,退化更是全局性,生态形势十分严峻。(治理和沙化、退化的速度比例为0.2:2)因此,对已经沙化的草场加大治理外,对牧区采取收缩战略,实施“围封禁牧”、“生态移民”和“以草定畜”等综合治理措施。把人为治理和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有机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纵观粗放经营的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对资源有极强的依赖性,资源的丰歉和禀赋决定其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在草大于畜或草畜平衡时,畜牧业能够持续发展,相反,对生态造成巨大压力,也会影响到牧民的增产增收。牧民增产增收愿望的实现是以草原生态环境的牺牲为代价。看似人与自然的矛盾,实际上是牧民为生计和发展,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是“三农”问题,在牧区的一种表现,它包含了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就生态论生态,不足以根本上解决问题。对沙化、退化草场加大治理,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生态畜牧业,统筹考虑牧民的生产生活,进行综合治理,进一步促进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实现生态建设和与经济建设“双赢”,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同步提高。

三、草原生态建设状况

(一)沙地治理情况

面对沙进人退的严峻形势,我旗及时调整思想认识和发展战略,提出“生态立旗”的口号,多措并举,大力推进防沙治沙和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其中林业部门主动出击,一改过去等、靠、要的思想,自2000年以来通过“三北四期”、“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防沙治沙”等工程项目的带动下累计完成人工造林保存面积7.6万亩,其中:飞播面积2万亩;完成封沙育林成效面积6万亩;完成呼伦贝尔地方“沙地樟子松行动”12.5万株;完成义务及四旁植树48.08万株;完成育苗面积204亩;完成“绿色通道”建设19.5公里。

(二)草原建设情况

从2000年以来,我旗争取到各类草原建设资金5000多万元,大力推行季节性休牧、禁牧、划区轮牧制度。完成季节休牧实际完成580万亩,人工草地15万亩,草场改良22万亩,草场围栏600万亩。

四、在草原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二、草原沙化的原因

我旗草原的沙化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

草原沙化、退化的客观原因有两个。一是我旗大部分草原土地表面多为砂壤,土表植被遭到破坏后沙质栗钙土极易受风蚀突破,造成沙化。二是我旗气候属于半干旱高平原气候,长年干旱多风,沙源容易扩散,加剧了退化草场的沙化。

主观原因有四个。一是对原有三条沙带的治理力度不够。二是在固定沙丘中放牧现象严重,致使沙源扩散加快。三是因过度放牧部分草场因严重退化而变成沙化。四是新开垦地开始沙化。

(一)退化原因

草原退化的原因有四个。一是,由于利用天然草场大量打储草,加大了天然草场的压力。把绝大部分优质放牧场逐渐变为打草场,使其劣质放牧场的压力成陪增加,加剧了草场的退化。现我旗打草场面积约400万亩,占可利用草场的五分之一,其产草量为年产草量的三分之一。与1985年相比,我旗牲畜头数增加了三陪多,而放牧场压力却加大了4陪,可见现有放牧场压力之大。二是,在草原建设方面不把劣质草场围栏封育建设,而是把优质草场围栏强占,围栏外草场被掠夺性使用,并导致严重退化。现我旗围栏草场面积约600万亩,占放牧场的三分之一。其围栏草场绝大部分用在打草场或过冬春放牧场,致使夏季放牧场面积大减,成为草场退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三是,草场的划分承包,给定居养畜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也给传统的轮区放牧划上了句号。划分草场,也许利多弊少,但因为经营方式的转变、畜群结构的调整、草原建设水平未能跟得上,划分草场的有利之处无法完全体现出来,却因此放弃了轮牧,草场得不到休养的机会而造成了退化。四是,随着草场的划分承包,“以草定畜”工作也随之开展。“以草定畜”工作历时五年,耗神费力,却毫无效果。“以草定畜”政策是从根本上解决超载放牧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但因为缺乏与其相配套的落实措施,这项工作至今只停顿在书面治理上,给人一种“草畜已平衡”的错觉。五是,从1985年以来,在草原建设上投入的各类项目资金达上亿元。但对于2500万亩的草场来说只是亩均四元,杯水车薪。而且,其资金的绝大部分用在棚圈建设和围栏草地上,真正用在草原建设上的资金微乎其微,只靠项目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草场退化问题。

二、近几年治理清况

三、生态建设情况

(一)治沙、防沙

1、防沙治沙工作当务之急就是重点加强源头治理,有效遏制三条沙带的辐射蔓延速度。具体要求以呼伦贝尔构建北疆生态示范区建设蓝图为契机,按照《新左旗生态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新左旗2003—2010年防沙治沙造林绿化规划》、《沙地樟子松行动建设规划》等合理布局,科学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区施策,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走规模化、多元化、社会化的治理之路。

2、以国家投入为主,自筹为辅,加大沙源治理步伐,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综合治理沙地面积15-20万亩;2.扶持非公有制林业产业,提供宽松政策环境。对策建议:呼伦贝尔沙地随着国家大的总体治理规划的出台,能够有更多的项目、资金投入沙源治理,特别是封沙育育项目。

3、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防沙治沙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我旗财政每年要在预算中安排收入比例3%的资金,专项用于防沙治沙。凡在沙区安排扶贫、农业、水利、交通、矿产、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要适当安排防沙治沙经费。

4、采取多种形式筹集防沙治沙基金。地方金融部门要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改进服务增加信贷品种,拓展担保方式,加大对经济效益显著的沙产业项目的信贷扶贫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鼓励国内外、区内外社会组织和个人向防沙治沙事业捐资。捐助资金重点支持土地沙化严重区域的防治及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培训、宣传、奖励。

5、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

旗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单位和个人在宜林荒沙投资开展生态及经济效益兼顾的生产经营项目。对于以沙区初级生产物资为原料,对防沙治沙具有直接促进作用的生产企业,在投资阶段免征各种税收,取得一定收益后可以免征或减征有关税收。

6、鼓励专业人才和先进技术向沙区输入。对防沙治沙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收入,免征一切税费;经旗政府批准建立的防沙治沙科学实验基地、实验场、示范区等非赢利性实体免征一切税费。鼓励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承包治理荒沙,在投资建设和治理成效阶段到位的条件下,可以依法取得不超过50年的沙化土地使用权或者承包经营权。达到合同约定的投资金额,并符合生态建设条件的荒沙治理成果的实行“谁治理、谁经营、谁所有”。林草和林地、草地使用权可依法继承、抵押、担保、转让、入股和作为合资、合作的出资条件,土地使用权期满后,可申请续期。建立沙区生态资产评估机制,根据治理难易、治理成本和生态区位等因素,确定资产价值,促进治理成果的有偿流转。鼓励科技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推广等科技服务工作。在沙区从事防沙治沙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凡在乡镇或同级基层单位工作一年以上的可优先晋升技术职称。在防沙治沙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旗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重奖。

7、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发挥其整体效益 加强防沙治沙科学研究和实用技术交流、推广与合作力度。针对防沙治沙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开展多部门、多科学、多层次的联合攻关。健全林业、农牧业、水利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防沙治沙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的转化应用。要定期组织防沙治沙技术培训,加强对外防沙治沙技术合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引进借鉴国内外先进治沙技术和管理经验,切实提高防沙治沙水平.在草场严重退化沙化重点区域实施项目整合,综合治理。林业、农牧、农业综合开发、水利、民政、扶贫等各部门的建设项目要集中安排到这一区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攻坚战,要求治理一块、保存一块、见效一块。各苏木镇要结合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一至两处面积在5000亩以上的自治区或国家级的高标准、高质量防沙治沙示范工程。

8、加强舆论宣传教育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内蒙古自治区实施办法》等有 关法律法规,推进依法保护草原和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加强防沙治沙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强化普法教育工作,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要充实牧区林业公安、草原监理等草原资源保护执法部门的力量,加强对防沙治沙和草原生态建设成果的保护。对破坏防沙治沙成果和草原生态环境的案件要依法快查严办,要加强沙区水资源管理,禁止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推广节水技术。凡在沙漠化土地和防沙治沙、草原保护、生态建设项目区内,新开垦耕地、砍挖树木、采挖药材及其他固沙植物的由旗林业、农牧或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植被。各级新闻宣传部门要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和舆论监督力度,大力宣传防沙治沙保护环境的先进典型,对破坏防沙治沙的典型案例要适时曝光,形成一个保护草原环境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加大对牧区非法开荒、非法占用牧民草场的检查和清退力度。对于非法毁草开垦耕地和党员干部非法占用牧民草场的旗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检查力度,非法开垦耕地的要坚决退下来安排退耕还草,非法占用草场的及时清退牧户。

(二) 防治退化

1、统一认识,大力宣传。所谓的认识,是指对畜牧业的现状和发展战略两方面的认识;所谓的统一是指从决策层到贯彻层的统一。只有在认识上达到高度的统一,才能在目标上明确、行动上一致、步骤上协调。很多从事畜牧业的同志们对草畜平衡工作的难度,草场的严重退化深有感受,广大牧民无不担心今后畜牧业的发展方向,谈及今后,都表现出一种茫然。走进牧户,牧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话题:现在养牲畜不容易了,以后不知道怎么办。这说明他们正在需要一个好的政策来引导他们。只要我们制定的政策是有利于牧民、有利于草原,牧民们肯定接受和支持的。任何一项新政策的出台和实施都需要一个认识的过程。还没有实践过的新政策更需要由宣传来达到统一认识的目的。在决策层的认识一致以后,宣传工作的难度在于基层。广大牧民的文化素质较低,传统观念较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所以有必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以电视专题片,大量印发宣传单等形式让牧民充分认识当前的形势,全面介绍先进的经验,具体分析畜牧业经济效益,讲明政策的依据,不仅说服牧民,而且让牧民信任政策、信任政府。为新政策的推行铺平道路,扫清障碍。

2、以草定畜,迫在眉睫。将要出台的“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中制定了有关落实“以草定畜”政策的具体条款,给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我们还可以把“以草定畜”和“清理非牧”工作结合进行。措施上,一是、把草场的载畜量以户为单位、以放牧场为基准重新核定;二是、对超载部分的牲畜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的规定收取费用,迫使超载户减数或增草;三是、对非牧户占用的草场视其用途和现状采取收回或租赁两种方法来解决,绝不准许非牧户无偿占用草场;四是、为鼓励畜群结构由小畜转向大畜,核定载畜量时把大小畜折算比例可按1:3计算,并把青贮饲料和人工草地产量纳入大畜载畜量计算。

3、以水增草,势在必行。 在我们的直观意识中种植 业和养殖业是相互脱离的,甚至是互相背弃的产业。很容易忽略畜牧养殖业是以饲草业为基础的。草是再生资源,但再生的前提是保护和建设,饲料也是再生资源,但前提是种植生产。没有饲草业的畜牧业是原始的、单一的、有限的。饲草业的发展,决定着畜牧业能否向产业化发展,决定着从小畜为主向大畜为主的转变,决定着乳肉效益同步与否。总之,建设生态畜牧业的前提是发展饲草业。据初步估计,我旗在草业上可利用的水资源有辉河、哈拉哈河、乌尔逊河、达赉湖、额尔古纳河流域全长300多公里,涉及所有8个苏木镇的 21个嘎查,可开发利用的河潭地面积约20万亩,年产青贮玉米30万吨,相当于我旗现有600万亩天然打草场的产量。措施上,一是、把可开发利用的河潭地按嘎查为单位进行调查核定后立档管理,进行有计划地开发利用;二是、以引资、合作的形式招商开发;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培训种植技术人员鼓励旗内居牧民开发;四是、以租赁承包的方法开发。

4、以质为主,言行统一。 以质为主,就是从数量效益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对其重要性我们不妨举例说明,一头普通高产奶牛的年产值1.2万元、纯收入6000元;按牧业年度头数核算,一只绵羊的年产值130元、纯收入90元;两者产值比例为1:92,纯收入比例为1:67,而对放牧场的需求比例为1:3,对打草场的需求比例为1:5。我旗现有170万只小畜年产值2.2亿元,年纯收入1.53亿元,分别相当于1.8万头和2.5万头普通高产奶牛。我旗可开发青贮地年产量30万吨,可养殖7万头高产奶牛,其产值和收入相当于644万只和469万只小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旗现有畜牧业总量还不到全部载畜量的四分之一。措施上,一是、在旗内下达畜牧业经济指标时不以头数下达,改为以产值下达。在各种评比、奖惩上也采取产值或收入来衡量其高底,首先从思想和政策上建立“以质为主”的氛围。二是、在大畜改良方面以北乳南肉的原则选择适宜品种加强改良。三是、对小畜的改良上要采取本地换血和旗外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四是、加大高产奶牛的引进力度,以点带面的方法逐步形成规模。

5、优化结构,产业先行。畜牧业向产业化发展,就是要发展牲畜养殖业基础上的畜产品加工业,就是把畜牧业培育成完全为畜产品加工业服务的产业。畜牧业将以资源的形式为工业服务,工业将以产业的形式带动畜牧业。以工业为带动的畜牧业,在饲养上具有目的性、在结构上具有合理性、在经营上具有集约型。畜牧业产业结构能否适应工业生产的条件、畜产品品种与产量能否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是畜牧业能否向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我旗畜牧业受传统和历史的原因,其产业结构与现代企业的需求相差甚远。对乳业而言,目前在我旗范围内,一个乳品企业收奶半径内的日收奶量不足20吨,按产奶期5个月计算,年收奶量为0.3万吨;而一个日处理鲜奶100吨的小型企业一年的鲜奶需求量为3.5万吨。我旗现有的3万头母牛在现代乳品企业的需求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对肉业而言,我旗现一年出栏羊55万只、牛2.5万头,年肉出售量有一万吨之多,而出栏期不足一个季度,一年内三个季度无肉源可供。肉类加工企业,因足而不饱徘徊不定。牧业大旗,竟为一家企业的肉源而发愁,始料未及。我旗畜牧业要向产业化发展,首先必须把畜牧业产业做大、做强、做精。措施上,一是、畜牧业要向产业化发展必须大力提倡专业化养殖、集约化生产、股份制经营。牧户根据各自的特点选定一个畜种,提高饲养技术水平,有计划地发展其数量和质量,最终达到专业化经营程度。二是、以现有的牧业大户为中心,结合扶贫开发等内容,以大户带小户的方式,以牲畜、草场、基础设施入股的形式探索出股份制经营模式。三是、大力宣传“呼伦贝尔羊”的优点、进一步提高“呼伦贝尔羊”的纯净度、打造“呼伦贝尔羊”品牌市场。大力提倡冬羔和早春羔,为均衡出栏作准备。四是、中部养牛品种以肉牛为主,把现有的养牛大户培育成养牛专业户,为我旗养牛业起到带头模范作用。

人类经济活动对草原生态的破坏 1.制定《新左旗生态治理总体规划》

按着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聘请有资质的设计部门,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新左旗生态环境状况实际的《新左旗生态治理总体规划》,并以地方立法的形式予以通过,并付诸实施。以协调各职能部门在项目安排和实施过程中有效协作,使项目形成相互补充,发挥整体效应优势。引大舆论宣传,提高干部领导和牧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让公众明确认识到生态恶化的现状及其严重后果。树立忧患意识,确立生态优先的思想,并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的承载能力安排各种经济活动。在严格环境测评的基础上,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处罚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使各种经济活动不仅符合经济规律同时也符合自然规律,加大生态资源保护力度,奖励生态保护的先进典型,进一步组织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生态治理,形成以国家投资为主,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2.推动“三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唯一出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通过“三化”进程,进一步加强城市对牧区、工业对牧业的反哺能力,促进牧区人口向其它行业转移,优化和改善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的结构,推进数量型畜牧业向生态效益型畜牧业的转变,缓解草畜矛盾,解决牧民增收和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摆脱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两难局面。

(1)加快农牧业产业化

我旗做为农牧业大旗,但是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未能形成辐射带动能力,制约着牧民增收和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我旗畜牧业长期以来停留于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对草原生态环境形成巨大压力。因此,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加大畜牧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小畜比例,坚持以“质”为主,乳、肉、草并举,鼓励发展高产奶牛、肉牛,依托双娃乳业、三元乳业,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龙头业担保给牧户协调贷款购买高产奶牛,鼓励企业自建基地,或者把现有的棚舍以政府补助的形式,高产奶牛达到一定规模的养殖户无偿划给,利用这样的利益导向机制聚集社会资金向奶源基地的投资,切实做大做强阿镇地区、嵯岗地区奶源基地,达到一定规模,结合南部农业开发,鼓励农户由农转牧,发展肉牛和饲草业,鼓励牧户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倡牧户舍饲或半舍饲的模式化饲养,实现四季均衡出栏,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形成企业、基地互动,相辅相成的良性发展轨道。加大牧民的教育培训力度,进一步推广使用新技术,加大牲畜改良,不断提高畜牧业良种比例;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发展优质高效的生态畜牧业。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用发展工业的思维谋划畜牧业,以农牧业产业化引领牧民脱贫致富。 (2)强力推进工业化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重化工时代,作为尚未开发的资源富集区,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正值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国家加快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自治区加快东部盟市发展,中俄、中蒙经贸合作进入新阶段的契机,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在抓好农牧业产业化项目的同时,以资源为依托,加快发展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及时把握国家政策和调整趋势,积极发展国家鼓励支持的产业项目,做为落后欠发达旗县积极争取上级的理解支持。以项目为重点,注意项目上下游产业发展,拉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实现牧区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的转移。(把劳动力的安排做为企地合作的一项内容。劳动部门根据项目的技术要求和岗位特点,提供符合其要求的劳动者),以工业经济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民强旗的目标。

(3)加快推进城镇化

加快城镇化,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集中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又是工业化的载体,把牧民尽早纳入农村牧区合作医疗体系和大病统筹范围,解决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把牧区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统筹城乡发展。对生态恶化严重,不宜生存和发展的牧区人口实施生态移民,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组织的引导牧民向条件较好的阿木古郎镇、嵯岗镇转移,把城镇扩容和牧区人口收缩有机结合。通过城镇并化推动收缩战略的实施,根本上消除牧区人口膨胀(相对于草场的承载能力而言)和由此导致生态恶化的内在原因。

3.“以草定畜”实现草畜平衡

不折不扣地执行“以草定畜”规定,这是畜牧业生产不能改变粗放经营形式的条件下,遏制草场退化、沙化,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实现草畜平衡的最有效措施。针对我旗草场退化、沙化,载畜量明显下降的实际,草原主管部门应根据各苏木(镇)草场的生产力,重新核定载畜量,核定牧户牲畜头数,加大草原执法检查,对超载放牧现象加大处罚力度。切实执行草畜平衡责任制。同时,进一步做好非牧户的清理工作,解决占用牧民草场的问题。进一步转变牧民的经营观念,发展生态畜牧业,对沙化、退化严重的草场实施“围封转移、围封禁牧”生态移民等综合手段,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4.彻底改变输血式扶贫方式

近几年,国家先后实施了“八七”扶贫工程和“千村扶贫”计划,加大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的扶持力度。(如草库伦建设、棚圈建设、牧区人畜饮水项目补助以及购买牲畜),但由于生态的不断恶化,灾情连年不断,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贫困牧户基础差,生产自救能力差等因素,输血救济的扶贫方式收效甚微。目前我旗贫困牧户数占牧户的四分之一,贫困人口未减反增,并且加剧草畜矛盾,违背保护生态的初衷和目的。也使这些牧户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因此,进一步调整扶贫思路,从就地扶贫、物质扶贫、输血式扶贫转为移地扶贫、智力扶贫、产业扶贫,使这些贫困人口从草场上移出来。进一步缓解草原生态压力。在既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又增加贫困牧户收入的增长,使国家的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1)加大智力扶贫力度。贫困之所以贫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者素质较低,观念落后导致的发展能力差。随着优化教育资源和学校布局调整,为牧民子弟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了有利机会,“两免一补”范围的不断扩大有效解决贫困家庭子女因贫困上不起学的问题。让牧民子弟尤其是贫困牧民子第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乃至高等教育,至少“一户一人”掌握一门使用技术,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其能力和素质,为他们将来的就业、进城务工或从事其它行业奠定知识技能,真正实现这些人“离土离乡”由牧民成为市民,共享城市化创造的物质财富。

(2)进行产业扶贫。由发展畜牧业扶贫项目,转向重点发展短、平、快的其它项目,鼓励发展特色养殖业。我旗地处高寒地区,全年平均气候-2度,具有发展高寒动物珍禽养殖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由这种气候条件下饲养的皮毛质量上乘,有很大的比较优势。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国内外市场前景广阔。特色养殖业虽然有一定的市场风险,但是具有周期短,见效快,经济价值高的特点。(按着今年的市场价格,一只母狐当年的纯收益为4000-5000元。相当于一百只基础母羊的收益)做为一项成熟的技术,易于掌握饲养管理技术,饲料丰富价格便宜,饲养成本低。因此,充分利用“冷“资源,发展狐、貂、獭兔、大鹅等特色养殖业,把我旗建设成为高寒特色养殖业生产、加工、批发集散地。把从草场上退出来的牧民集中到苏木(镇)所在地,由专人技术指导,搞特色养殖。把特色养殖培育成一个新兴产业,使其成为牧民增加收入,吸纳牧区剩余劳动力,真正实现牧区人口移得出来、稳得住接续产业。

(3)按照“滚动发展的思路,鼓励和扶持中等户,集中到阿镇、嵯岗镇发展奶牛业。利用国家扶贫资金,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结合中等户尚有自我发展能力,鼓励牧民到条件好的阿镇、嵯岗镇饲养高产奶牛,鼓励牧民养小畜改为大畜,改“多养为少养”、改“粗养为精养”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畜牧业。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增加牧民收入,进一步缓解草原生态压力。

总之,草场是牧民群众重要的生产资料,是畜牧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草原生态的不断恶化将对畜牧业的发展和牧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若不引起重视,加以治理,必将再现沙进人退、背井离乡的荒凉景象,牧民生活也将更加贫穷。新左旗境内不断扩大三条沙带犹如不能愈合的伤疤,不断吞噬周围的优良草场,严重威胁着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生态安全,也将对东北、华北的生态安全构成现实威胁,严重影响这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草原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又由于特殊的自然气候条件,一经破坏不易治理和恢复,需要综合治理,最关键的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减少牧区从牧人口,减少牲畜头数,实施收缩战略,但由于涉及牧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制定相应配套措施,需要大量的资金,做为经济欠发达的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财政入不敷出,无力承担,因此,国家在实施生态治理的过程中,针对牧区人口少的实际,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用于从草场退出来的牧民的生产生活补助,或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在工业项目的审批时予以适当放宽,进行产业扶持,促进

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牧区人口向

二、三产业的转移。用发展手段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实现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牧区的全面小康建设。

某某县草原生态保护报告

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政府工作报告

草原生态补偿问题

福海县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草原生态方案11、7号

草原生态补助奖励办法

草原生态补助奖励办法

对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申请落实草原生态补偿奖励资金的报告

8.4草原生态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新巴尔虎左旗草原生态报告
《新巴尔虎左旗草原生态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