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奇妙的对联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2:58: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奇妙的对联教案

一、导入

清乾隆五十年在乾清宫设千叟宴,内有一叟一百四十一岁。

乾隆出联: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纪晓岚对曰: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二、新课教学

(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 1.含义: 所谓“对”,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 所谓\"联\",就是上下文的内容要互相照应,紧密联系。

一幅对联,结构必须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才能很好地表现一个事物,或说明一个道理,或抒发一种感情 。 2.对联的起源

张贴桃符:秦汉以前,民间每逢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古老风俗。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 第一副对联: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 3.对联的种类

常见的有春联(含节日联)、门联(含行业联)、喜联、挽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等。

(二)让我看看你的眼——对联的原则

引子:温故知新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请根据以上对联,归纳对联的规则 原则: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

上联末句尾字用仄,下联末句尾字用平。

平:阴平、阳平

仄:上声、去声

(入声)

书山有路勤为径;(平平仄仄平平仄)

学海无涯苦作舟。(仄仄平平仄仄平)

古代对联讲究仄起平收。(上仄下平)

知识点细化:古代习惯从右边读起,所以面对大门,

左边的为下联,右边的为上联。以每一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准,上联末字为“仄声”,即“

三、四声”,下联末字为“

一、二声”。 3.词性相对,结构相同。

要求:名词对名词,虚词对虚词,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依此类推 。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正对:上下联表现相近或相似的内容。

反对:用来表示相反的事物,上下两联 内容是相反的。 串对:又称流水对。它的上下两联不是并列 关系,而常是因果、条件、假设等主从关系。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 对联顺口溜

名对名,动对动,实对实来虚对虚,

内容上下两相望,词类相当结构同。

上下两句字数等, 之间莫有重字现。 5.对联对仗原则

对仗又可分为工对、宽对、借对和流水对等。

1、工对

就是工整的对仗。要求很严,既要词性相对,又要词类相同,这才是工对。所谓词性相对,就是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所谓词类相对,是指旧时把名词又分为以下十几类.

天文(日月风云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水江河等)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2、宽对

是针对工对而言的,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只要词性相同,就可以相对。

山外斜阳湖外雪 窗前流水枕边书

山、阳、湖、雪四个名词对下联的窗、水、枕、书四个名词。

3、借对

借对的构成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借义,一种是借音。

因为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作者在联中用的是甲义,同时又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下联构成工对,这就是借义的借对。例如: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借“沧”的读音“苍”表颜色,来与下联表颜色的“蓝”来相对,而且“海”对“田”,“月”对“日”,“明”对“暖”,“珠”对“玉”等,都是工对,既是词性相对,又是同类词相对。

4、流水对

流水对又称串联。指一联中相对的两句关系不是对立的,且单句意思不完整,合起来才构成一个意思,似流水而下,故称流水对。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它的上下两联不是并列关系,而常是因果、条件、假设等主从关系,属偏正关系,内容串联,这就构成了串对。例如: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三)你的眼睛明又亮呀——对联的创作

1.北京大学吴小如教授曾为茅盾纪念馆作了一副对联,其中巧用了茅盾的小说篇名。请你补全对联:

一代文章推(

),毕生心血似(

)。

2.赤胆忠心,挽狂澜于既倒《烛之武退秦师》 下联:雄才伟略,扶大厦之将倾

3.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弃《荆轲刺秦王》 下联:心存燕国,寒风易水古今流 4.课本人物性格词语积累

5.作业练习题:小聚焦45页20题;

51页13题

《奇妙的对联》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案

教案奇妙的对联

奇妙的对联 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案 02

奇妙的对联教案1

奇妙的对联 高中语文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案课堂实录

奇妙的对联优秀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案 王

奇妙的对联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