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广东客家方言中的民俗文化现象

发布时间:2020-03-02 07:01: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广东客家方言中的民俗文化现象

语言和文化是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符号,也是民俗文化的镜像。民俗文化的内涵、仪式往往是通过语言符号为载体来表达和描写的。一个文化传统决定了一种语言的运用,一种语言反过来可以折射出它背后的文化:包括过去的文化遗迹,当下的生活习惯、习俗信仰、伦理道德等等。以下仅以广东省客家方言为例,来说明客家话是如何反映民俗文化中的事象的。

客家话,又称客话、客家话、客语等,是汉藏语系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或汉语方言),属于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客家话地区主要集中在粤东、闽西、赣南交界的的赣闽粤客家地区,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台湾、马来西亚及一些华人社区。客家的民俗文化在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家族结构、人生礼仪、节日岁时、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有极其生动的体现,并表现出一些独特而鲜明的特色。本文从广东省的客家方言中的某些民间习俗和民俗语词修辞特色等方面谈谈客家话的民俗文化现象。

一、客家话中亲属称谓词的民俗文化现象

广东省客家方言中有着一套十分完整而稳固的亲属称谓词系统。其特点是讲究血亲,重视辈份,男女有别,长幼分明。这与客家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封建宗法制度与家族组织的习俗相关。因此,折射到亲属称谓方面,客家话中的亲属称谓词就与其他方言不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也是客家方言的特色之一。例如,客家亲属称谓语中,父系与母系泾谓分明,“曾祖父”叫“公太”,“曾祖母”叫“婆太”;“祖父”叫“公爹”或“爹爹”,“祖母”叫“哀”或“唔姆”;“父亲”叫“爷哩”、“阿叔”、“大大”、“伯”,“母亲”则叫“哩”、“姆姆”或“依耶”。这其中的辈份与等级是不可逾越的。而从性别方面考察,男子在家庭中显然处于中心地位。例如妻子在称呼丈夫亲属时,往往要降低辈份,随子女称呼对方,甚至出现老祖母降两级随孙儿、孙女称呼对方的怪现象。又者,在辈份与年龄不相称时,称呼以辈份为准,而不必顾及双方的年龄。因此,有些已过花甲的老爷爷或老奶奶,遇到辈份比自己高的10来岁小孩,还要恪守礼节,按“叔公”或“姑婆”的身份称呼对方。

二、婚嫁语词与客家民间婚姻习俗

与各地民间的普遍理念相同的是,客家民系也是将婚姻作为“终身大事”来看,在仪式方面便显得最为庄严隆重。而其每一程式,均有相对应的婚嫁语词表示 。客家话中的婚嫁语词是沿袭了古代的婚嫁文化,是最能反映客家民间婚姻习俗的语言文化系统。客家文化中的婚嫁语词反映了客家民间婚姻习俗的程序,例如:

1、说媒

说媒是客家婚嫁的第一步,就是客家男女青年成年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2、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3、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相告知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反之,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方的庚贴送还女家。

4、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的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方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在开红单的过程中,双方还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方家吃完中午饭方可回去。

5、定亲

也叫“行大礼”,即再次正式地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都要去女方家,要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的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午饭后,女孩子要出来与男青年及其家人见面,称男方家的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6、看家门

即女方到男方家去看家庭情况,这个习俗的时间不定,有的在“行大礼”前,有的则在“大礼”后,女方去的人除了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也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需要带任何礼品。

7、送日子

婚事定下之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的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8、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一两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嫁妆带回男家。

9、迎亲

婚期前一天,男家要派十多人到女方家接亲,要有迎亲队伍,例如媒人、鼓手乐队、放鞭炮的,抬花轿的,烧香的、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

有扛木箧的二人等。新郎可以去,也可以不去,如果新郎同去,那就要坐轿。

接亲的人到了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

七、八点或

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10、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与新郎拜堂了。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然后开始拜堂的程序。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11、闹房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12、回门

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到14人,吃完午饭后,当天就要回来。

13、送满月

结婚满一个月,新娘娘家就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三、谐音修辞在客家民俗中的应用

客家民俗文化中,谐音修辞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有相当的普遍性。这类修辞形式,大多用于吉祥语和禁忌语中。

1、吉祥语中的谐音修辞。在吉祥语中采用谐音修辞,往往可以表达人们对人生平安如意、幸福美好的祈求和愿望。例如:

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喜于旧联上添贴新联,逐层增加,以示“层年有馀”;客家人在春节时都会备买橘子与芹菜,“橘”与“吉”谐音,“芹”

与“勤”谐音,寓含“吉利如意”和“勤劳终岁”的意思;孩子满月或满周岁及亲人团圆的时候,客家人都会包红汤圆,俗名“锡圆”,音谐“惜圆”,以此告知人们要“珍惜团圆”; 儿童入学,父母常取束葱茎别在子女胸前,“葱”与“聪”谐音,暗寓儿童“聪明好学”之意;设宴请客,多有鸡鸭鱼等,桌面筵席讲究其头部朝向首席主宾,暗含“彩头”之意;县城宴席喜用鸭蛋做菜肴,当地民间说鸭蛋为 “鸭卵”,音谐 “压乱”; 客家话“九”与“久”同音,故客家人把“九”,视为吉祥的象征,有“崇九”风俗,等等。

2、禁忌语中的谐音修辞。民俗中的禁忌是特定区域民众出于对某种神秘力量的畏惧,从而产生的一种对个人言语或行为方面的自我约束或限制。语言中的禁忌语便是其中常见的一类。特别常见的就是姓氏谐音忌讳,例如 :

“朱”与“猪”谐音,姓朱的则称猪为“肥货”,避免说“猪”;“罗”与“箩”谐音,姓罗的则避免说“烂箩”或“坏箩”;“杨”与“羊”谐音,姓杨的则称羊为“幼毛”,宰羊则说“宰幼毛”,避免说羊;“刘”与“瘤”谐音,姓刘的则避免说“割瘤”;黄姓人家,口语说到黄牛,则称其为“沙牛”或“赤牛”,不说“黄牛”,等等。

由此看来,客话中的吉祥语和禁忌语好用谐音修辞手法的风气体现了客家人日常生活中避祸趋吉与讲究体面的思想意识。

《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

三句半话(客家方言)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白酒广东现象全揭秘

白酒广东现象全揭秘

中梗阻现象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

广东客家方言中的民俗文化现象
《广东客家方言中的民俗文化现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