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毕业论文 缩写稿

发布时间:2020-03-04 00:42: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分析

行政101班:吴陈 指导教师:卓莉 (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摘 要: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国家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出台的,它对加强新农村建设、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政策本身、政策执行主体、目标群体、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政策执行的效果不尽理想。本文将以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分析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问题

Analysis of the College Graduates \"Village Official\"

Policy Implementation ABSTRACT:Our College \"Village Official\" is a national policy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t strengthened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ease employment preure college is important.However, in the proce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policy itself, the main policy implementation, target groups, policy environment and other factors, making the effect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is not ideal.Factors in this article as a starting point will b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analysis of College \"Village Official\"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reasons for the problems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measures of improvement.KEY WORDS: Student Village, policy implementation, iues

1 大学生“村官”政策概述

大学生“村官”政策,是新时期党和政府为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共赢而颁布实施的一项中长期战略性目标政策。

1.

1大学生“村官”政策背景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新农村建设遭遇发展瓶颈的情况下,大学生“村官”政策应运而生。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就业难”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新形势下,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着经济保障自给能力不足、组织自治能力不足和干部自律能力不足等问题,使得农村的人才配置出现负外部性现象。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政策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1.

2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的意义

第一,促进了农村的全面发展。高校毕业生受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富有激情与活力。他们到农村后,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农民出谋划策,促进干部群众观

念更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指导农民科学致富。从不同层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第二,促使大学生成长成才。到广阔的农村去,对大学生而言是一次珍贵的人生经历。到农村去任职,既可以直接了解、掌握农村基层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又可以利用知识、信息的优势为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建设新农村搞好服务。不但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责任感;还可以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促使大学生成长成才。

第三,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通过选派一些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在农村开辟大学生就业岗位,缓解了大学生在城市市场的就业矛盾和压力,引导社会开辟更多的就业渠道。这样,增加了就业机会,也满足农村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缩小城乡的劳动力供需市场的差距,促使供需趋于平衡。

2 政策执行现状的因素分析

2.1 政策自身

政策目标的科学合理、政策内容的明晰完善、政策体系的持续健全,是政策成功的根本保障。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十余年,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为执行提供了经验基础。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对政策实施的阶段性目标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只有宏观上的把握;政策内容方面的规定也有所缺乏,对大学生“村官”角色缺乏合理定位,岗位职责也没有明确规定;相应的配套机制也未形成,一些地方只重视前期选拔与任用,后期管理、评价、退出等机制却跟不上。

2.2 执行主体

政策执行主体的有效执行是政策成功的首要前提。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执行主体认知水平、认知能力、执行能力的缺乏,对政策未形成正确的认知,或是存在偏见和思想上的误区,消极执行,甚至因缺乏认知而抵制执行,严重制约着政策的有效实施。即使执行,也是把大学生“村官”留在乡镇政府,主要从事的也是文书及琐碎的行政工作,没有机会下到农村与村民交流,为农民服务,也就得不到村民的信任,根本无法开展工作,对自身的锻炼和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微乎其微。

2.3 目标群体

目标群体是否能够认可和接受政策,是决定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为了实现大学生“村官”的政策执行效果,必须重视目标群体的认知、认可程度。一方面,大学生在报考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功利性,在利益选择面前,缺乏基本的政策认知。另一方面,村民对大学生的态度并没有像新闻媒体宣传的那样充满了信心。大部分民众对大学生“村官”政策持怀疑态度。

2.4 政策环境

执行环境的稳定和谐是政策成功的动力所在。政策总是在一定环境下制定和实施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过程中,其所面临的政策环境不仅影响着政策实施的整体方向性,更决定着政策目标效果的达成性。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对政治环境因素的重视,缺乏对经济条件的考虑,缺乏有效的社会动员与宣传,难以使政策符合社会民众心理预期,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

3 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3.1 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

首先,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目标导向性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有些基层政

府对政策的落实只是做出一般性号召,并没有真正地响应,象征执行、敷衍了事,对政策内容不仅是象征执行、官样文章、形式主义,更是视发展为儿戏。有些政府也做出了积极回应,但是缺乏阶段性政策目标,忽略本土化、忽略政策的初衷。

其次,大学生“村官”仅有政策,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为政策内容提供依据。一方面,目前,尚未对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进行准确定位,使得他们在工作中力不从心,障碍重重。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缺乏明确的工作机制。不仅导致各级政策主体难以执行,更使得大学生“村官”群体产生迷茫、彷徨的消极心态,造成农村人才资源的巨大闲置和浪费。

最后,大学生“村官”政策,缺乏相应的配套机制。在选聘、培训方面,有章可循,却缺乏一定的管理、评价、激励、退出等机制。在选聘方面,虽是有章可循,却也存在问题,选聘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人才需求的地区差异。在管理方面,对他们在岗期间的工作表现、业绩信息等无从考核。在退出方面,对于工作期满的出路问题则缺乏实质性的考虑,优惠政策难以落实,政策失信于民。

3.2 执行主体存在的问题

首先,行政村领导因自身素质水平方面的原因,不能正确的认知政策。政策解读过程中出现偏差。政策理解偏差使得执行各异,出现盲目执行或曲解执行。对于大学生“村官”政策,各地政府纷纷响应,但由于对政策缺乏正确认知,并没有考虑需不需要,盲目执行。

其次,部分执行人员因利益驱动忽略政策目标。他们对于本土所需要的人才和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是否契合都没有考虑,就将村官工作的开展作为专项任务下发给各个行政村,也不考虑下辖行政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忽略本土化,致使所选大学生难以胜任基层工作,造成人才浪费,阻碍政策实施。

最后,村干部能力欠缺,在大学生“村官”政策落实的过程中,也是一味的完成政策规定,执行也可谓是大同小异。很少有村干部愿意花心思去挖掘他们的潜力,有的甚至愚昧地认为大学生“村官”队伍触犯了他们自身的利益,阻挡自身的仕途,不给予他们帮助与配合,甚至出现抵制执行的现象。

3.3 目标群体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大学生工作动机不纯,不能胜任基层工作,很难真正扎根农村。大部分大学生出于逃避就业压力,对到农村任职抱有“短期性”和“功利性”目的,并未全身心投入到农村的实际工作当中。他们是在解决就业和享受优惠政策的双赢下,做出的临时性职业选择。另一方面,社会民众对政策的认同程度不足。大部分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态度比较冷漠,在他们看来,大学生“什么都不懂”,当村官是来“体验生活的”,对通过大学生“村官”政策使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并不以为然。

3.4 政策执行环境问题

第一,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具有排外性的“熟人社会”中执行,缺乏一定的民众基础。第二,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出现地域差异化。大学生“村官”普遍反映工资水平较低,现有的薪酬待遇已不能完全满足个人基本生活所需。第三,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农村基层的社会环境中运行,没有符合民众的心理预期,他们对“村官”工作也就谈不上认可,对于通过大学生“村官”政策带动农村发展不置可否。

4 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问题的优化途径

4.1 调整政策目标,完善政策机制

一方面,大学生“村官”的政策目标应该具体化、协调化。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需要执行主体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灵活性和主观能动性,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全面发展的实施策略。另一方面,完善政策机制,给大学生村官合理的定位、明晰的工作职责、健全的退出机制。让他们可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4.2 增强执行主体的责任意识

提升行政主体的政策解读能力,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政策解读能力。只有他们认清当地实际,理解政策,灵活运用政策,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准政策实施和当地发展的契合点,才能确保基层政府正确执行,保质保量的实现政策目标。

增强基层村干部责任意识。村干部是最为关键的政策执行主体,只有先让他们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给予支持与配合,才可以最终实现政策目标。

提升执行力,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优化基层干部的队伍结构,提升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新的工作观念的指导下完善自我,强化自我。还需要他们能认真对待工作,以积极的心态帮助大学生“村官”。

4.3 提高目标群体的政策的认同感

一方面,加强民众对政策本身的认同。要让民众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村官”政策绝不仅仅是大学生一方收益,他们在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同时,也能给农村发展带来帮助。他们并不是完全的逃避就业、无所作为。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村官”对政策的认同感。政府和高校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政策宣传教育,使大学生“村官”群体理解政策,增强他们选择的自主性,避免盲目报考。

4.4 优化政策执行环境

第一,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需要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待遇,保障大学生“村官”的基本生活。第二,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优势,展现大学生“村官”的服务风采。第三,高校应完善学科建设,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大学生“村官”的执行能力和适应能力。

5 结 语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以来,总体上还是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实现了政策目标。但在具体执行中还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使发展走了弯路,出了问题。因此,要及时进行政策反馈,纠正政策问题,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真正发挥这一政策所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汪大海.现代公共政策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71-172.

[2]王雅菊.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问题研究——以陕西XX地区为例[D].陕西:西北大学,2010.[3]王拥风,谢钢.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研究[J].学工广角,2011,23:165-167.[4]练月琴.大学生“村官”理论与实践探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

毕业论文缩写稿

论文缩写稿

毕业设计缩写稿

造纸毕业设计缩写稿抄纸

毕业论文手写稿实施办法

“最美医生”丛慧芳事迹材料缩写稿

淋小教学经验交流材料(缩写稿)1

教育系本科毕业论文手写稿格式规范

写稿注意事项

运动会写稿

毕业论文  缩写稿
《毕业论文 缩写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