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一语文必修二集体备课稿

发布时间:2020-03-02 09:41: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高一语文必修二集体备课稿

主备人 :张永锋

《游褒禅山记》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学习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虚词“以”“其”的意义用法。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尽吾志”主旨,借鉴古人智慧。 【学习重点】目标

1、2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习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目标1

(一) 导入 新课:

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 这类文章有何特点?

明确:叙事写景,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

(二)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断句读,让学生给以下三个句子断句: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2、学生自渎课文,尽量熟练,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书,扫清语言障碍。 提示: (1)学生的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作好记载,教师巡回解答。 (2)指导学生像上一课一样作好文言语言的积累。板书随机。

3、掌握大意(多媒体板书)

讨论、明确:本文先写未尽兴的游山经历(

1、2段), 然后由此引发议论(

3、4段),第五段是游记的结尾。

(三) 基础梳理 (见学案。梳理学案上的文言基础知识) 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

舍: 2.名之曰褒禅。

名: 3.有泉侧出。 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 6.而其见愈奇。

见: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 8.火尚足以明也。 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 传: 名: 归纳;分析以上词类活用,你得出那些规律?

1、名词活用为动词: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如1);前面有能愿动词(如11)。

2、名词作状语:前面有主语,后面有动词(如3)

3、形容词用作名词:处于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如10)

4、动词用作名词:处于主语或宾语位置;前面有“其”。 多义词: 1.道 ①有碑仆道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④何可胜道也哉 ⑤策之不以其道 2.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3.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④文过饰非 4.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③良乃人,具告沛公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5.其 ⑴始舍于其址。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⑶距其院东五里。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⑸其文漫灭。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⑻问其深。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⑿盖其又深。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 ⒁既其出。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⒅其孰能讥之乎?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归纳:请把以上“其”的用法归类,归纳其有哪些用法?

1、第三人称代词“他”“他的”

2、第一人称代词“我”。

3、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如18);语气副词还有其他用法,如推测语气“大概”,如:其皆出于此乎?;表期望语气“一定”,如: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6、以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而,连状) (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状)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连状) (6).火尚足以明也。(连状) (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8)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9)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 (10)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归纳:请把以上“以”的用法归类,归纳有哪些用法?

1、介词“因为” (1)(11)

2、连词“因为” (2)

3、连词,表目的“来” (4)(6)(5)(10);相当于“而”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 今义: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 今义: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

3)(8)(9)

(今义:

4.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 今义:

特殊句式: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重点翻译句: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作业:自主阅读课文,完成课后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品读课文 教学过程:

1、研读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然后教师范背第一段,学生如果还有读不准的字音要记好笔记。同时思考:介绍“褒禅山”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明确:第一问比较简单,只是提示学生背诵的层次。第二问要提示学生寻找文中相照应的地方。

原因: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

2、研读第二段。

先点名诵读第而2段(有基础的学生),然后齐读,再后教师领背。思考:此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讨论,明确: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记游,而只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只是为后文的议论作准备的。那么,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

3、研读第

三、四段。

(1)齐读第三段,强调“而无物以相之”中的“相”读作xiàng ,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具体内容分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

明确: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就能成功吗?在文段中继续寻找答案。(略)

归纳起来,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 “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2)教师背诵第四段,由于句子较长,强调句读,便于理解。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1“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作者认为现实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何可胜道也哉”) 由此讨论: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请举例证明。 学生畅所欲言,估计说的更多的使广告招牌、报章杂志上出现的。(略) 2.讲述“三豕涉河”的故事。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古书,非司马迁作)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吕氏春秋·察传》)

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众口传闻的事、古书上记载的事都要仔细加以分析,辨明正误,不可盲从——这就是本文作者说的“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道理。) 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小结:

3、4两段都是由生活中具体的小事阐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现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4、教师背、学生读最后一段,尽量慢一些,强调“父”字读作“ fû”学习游记写法的结尾,再如《醉翁亭记》的结尾也是这样。

5、学生再读课文,同方交换检查背诵,并检查默写。

(五)相关资料: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时代背景资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板书:

《游褒禅山记》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强调词类活用。(学生完成)

1、2段(记叙)游山的经过。

3、4段(议论)游山的心得:

成功的条件—— “志”、“力”、“物”,关键是“志”。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

——必修二第二单元

备课组长:张永峰 主备人:郑海霞

一、单元内容概要

这个单元选的是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作品,内容完全按照古典诗歌发展顺序编排。首先有《诗经》,它是诗歌创作的源头,接下来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个特别的现象,出现时异军突起,衰落时很少再有人采用。《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作品,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在人物形象塑造、剪裁、结构、语言上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诗三首》中《涉江采芙蓉》为“古诗十九首”之一,产生于汉末,是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的文人创作的五言诗。《短歌行》是用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人以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吸引和打动读者。《归园田居(其一)》在组诗《归园田居》中有总括的性质,对于阅读陶渊明其他作品也很有用处。总的来讲,本单元的诗作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有民歌,也有文人创作;有鸿篇巨制,也有短小之作;有四言、五言、还有骚体。其中,《诗经》《楚辞》是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重要源头,五言诗的产生与发展,又为唐代五言格律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几点建议:

1、强调课前预习,自主习得。《诗经》和《楚辞》里生僻字及一些特殊词语的出现频率比较高,给学生初步阅读疏通文意造成了不小的困难。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按照课文注释理解诗意,并将一些字词读音和意义记住。如:“匪我愆期”中“愆”的含义,“偭规矩而改措”中偭的读音及意义。

2、强调识记、背诵。文言文知识点比较琐碎,需要识记的内容有文学常识,比如:“《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风骚’是诗经中的‘国风’与楚辞中的《离骚》的并称,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的源头”,“《孔雀东南飞》和北朝民歌《木兰诗》被喻为‘乐府双璧’”,等等,另外,要加强对实词含义、虚词用法、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巩固和记忆,在此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完成知识的迁延,光有课内的强调还不够,需要结合课外习题精讲精练,早自习时间督促学生完成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3、朗读时,要让学生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初步领会不同节奏产生的不同情味。《诗经》是四言诗,由两个节拍构成诗句,读起来整齐但缺少变化;以《离骚》为代表的骚体诗,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是有二字节奏和三字节奏组合,有的诗句是两个节拍,上下两句之间往往用“兮”字,读起来参差错落有变化又不乏韵律感;五言诗也是二字节奏和三字节奏相组合,有两个节拍读起来活泼,韵律感强。

4、要分清《诗经》和《离骚》里特有的语助词、语气词等,否则容易造成理解错误。比如:“言既遂矣”和“静言思之”中的“言”为语助词,“岁亦莫止”、“心亦忧止”及“岁亦阳止”中的“止”为句尾语气词,“謇朝谇而夕替”的“謇”是具有楚地方言特色的句首语气词,等等。

5、比较阅读,加深印象。在比较当中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人物形象的认识。比如:《氓》中女主人公与《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同为婚姻生活中的悲剧形象,可引导学生探究封建社会女性悲剧命运产生的的社会根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忠君爱民、以身殉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和“不为五斗米折腰”,背弃官场、心向田园的陶渊明形象的比较,他们都对黑暗现实做出了反抗,选择却截然不同,两人在文学史上又都是值得称颂的光辉形象。要学生懂得品评人物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而不能主观臆测,挖掘积极优秀的作品内涵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引导。

6、引导学生从课内挖掘并积累素材。平时作文中发现学生知识面普遍比较狭窄,而且内容乏味肤浅。本单元所选诗歌篇目,无论是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形象,还是作品中塑造的客观形象,都具有其可悲、可叹、可歌、可泣之处,毕竟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是在老师的引领下有较深层次的认知,作为写作素材用起来更能得心应手,所以要让学生认识到教材也是写作素材重要来源之一。

7、总结概括古典诗歌的发展过程,了解诗体的变化。前面说过本单元所选的内容是完全按照古典诗歌发展顺序编排,唐诗宋词元曲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篇目,所以建议本单元学习完之后,引导学生概括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使学生对诗歌史能形成整体上的宏观的把握和认知。

三、课文内容简析与教学设想

1、《〈诗经〉两首》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其“劳者歌其事,饥者咏其食”的现实主义精神为后代文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料,历代文人骚客从中获益众多。课本选入的两首中《氓》偏重于叙事,《采薇》则重在抒情,但两首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都是丰富复杂的。

《氓》是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长诗。作品通过一位被损害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深刻地揭示了古代女子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命运。

鉴赏本诗时,需要注意的以下几点:

一是抓住对比,抓住女主人公结婚前后的变化,引导学生理清诗歌大意,本环节可结合女抒情主人公对男子称谓的变化来探讨;

二是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探讨其爱情婚姻失败的原因; 三是引导学生明确赋比兴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尤其要提到的文中三四两章以桑树起兴,善意劝解,并以此喻女子容颜由盛转衰,婚后时光的推移,还要点明文中三写淇水的作用。 《采薇》是一首戍边之歌。全诗采用倒叙的手法描写一位退伍士卒对军旅生活的回顾。 教授本诗时主要抓住三点:

一是分析前三章语言上采用的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二是鉴赏第六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情景交融和反衬的艺术手法;

三是探究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思归之急切,戍边之辛劳,爱国之浓烈等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

2、《离骚》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政治抒情长诗,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屈原的伟大思想和人格。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起源,《离骚》那飞扬的想象力不羁的洒脱,九死而不悔的执着,给后代知识分子提供了不尽的精神动力。 教授本诗时应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了解屈原这位伟大人物和“楚辞”的基本知识。课前要求学生搜集相应的材料,上课时资源共享。

第二,讲述课文时,首先,强调朗读,体味“骚体”的特点。其次,引导学生归纳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意义,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最后,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屈原与众不同形象的句子,仔细感知屈原的形象特征,明确屈原的伟大人格。 第三,明确赋比兴手法手法,“香草美人”意象体系及意蕴。

第四,课文是节选部分,可适当介绍其他部分内容并摘抄《离骚》中的名句要求学生熟记。

3、《孔雀东南飞(并序)》 《孔雀东南飞》代表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成就,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它和是民歌《木兰诗》被誉为“乐府双璧”,对后世影响巨大。

本篇课文内容较长,授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布置课前预习扫除字词障碍,要求学生能准确地复述故事大意。 第二,要求学生归纳总结常见实词的意义,特别是“相”的用法和诗歌中的偏义复词。

第三,分析人物形象和探讨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了解封建家长制度摧残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第四,分析刘兰芝人物形象时应抓住文中的三处铺陈来分析。

第五,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对话以及在尖锐矛盾冲突和曲折故事情节中塑造人物性格的特点。

第六,加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4、《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送花草给“所思”的思乡之情。鉴赏本诗时,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要把握哀怨基调,读出层次感,体会抒发的感情。

《短歌行》要求学生明白曹操对人才的渴求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引导学生理解曹操之“忧”,在于生命短暂,在于功业未就,在于对人才渴望而难得,而不是一般意义的“忧”。

《归园田居》写田园之乐。朗读时,应读出农家生活的悠闲,农村风光的静谧,从中体会诗人归隐田园乐趣所在。教授本文时,可适当补充陶渊明之所以执着于田园生活的原因,明白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执着其实是源于现实的无奈,高蹈自由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哀伤和苦闷。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集体备课稿

集体备课稿

集体备课稿

必修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必修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必修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高一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教案

高一语文组集体备课发言稿

高一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活动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二集体备课稿
《高一语文必修二集体备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