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苏轼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1 20:55: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耀世千年的苏东坡

——由《念奴娇·赤壁怀古》领略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三代以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他认为中国最伟大的四个诗人,是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如果说屈原、杜甫表现出儒家的忠君爱国的济世思想,苏轼则提供了如何将兼济与独善结合的范例。陶渊明是归隐的代表,苏轼则提供了比归隐更高层次的批判现实的道路。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他丰富的思想内涵的体现。

一.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因有名的“乌台(御史府)诗案”被捕下狱。谏官李定、舒亶、何正臣三人,摘出他的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加以弹劾。苏轼几罹死难,经多方周折,方许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他政治生涯的重大逆转。人生命运的遽然变化使他更加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幻,他不止一次地浩叹“人生如梦”,自然思想也就发生了改变。苏轼虽然心志未灰,对世事未能忘情,但佛老思想愈益占据了他世界观的主导地位,成为其精神避难所。佛老思想固然能使他在超然的外壳下洞明世事,练达人生,追求美好的境界,但也使其世界观散发出浓重的虚无主义气息。一个文学家的创作是受环境影响、世界观支配的,因而,“顾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是认识和理解这首词的重要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寻绎出此词的意脉。明确了上述的背景后,我们可以进入对这首词的具体分析了。

这首词是作者在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贬谪黄州游黄冈赤壁(今湖北黄冈县内)时所作。作者通过《赤壁怀古》一词,赞美了江山之胜,缅怀了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并抒发了自己“四十五十而无闻焉”的感慨。

二.创作手法

此词上阕歌咏故垒赤壁,下阕感怀少年周瑜,结尾以感慨自我作结。

开篇“大江东去”三句,气象磅礴,足与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相媲美,而且意境壮阔,在时空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引发作者心中的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的考古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穿空”三句正面写赤壁惊心动魄的景色,词中把眼前的“乱石”、“惊涛”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奇险境界。 下阕作者特别赞赏周瑜的功名,“小乔初嫁”看似闲笔(小乔初嫁周瑜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初嫁”,更显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羽扇纶巾”三句特别写周瑜的建功立业:周瑜身为都督却非兵戎相见,而是执羽扇戴纶巾,谈笑风生,火攻水战,大败曹军。写战争一点不渲染金戈铁马的战争硝烟,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作者的用意就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周瑜的风采与才华。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已经“早生华发”,待罪在黄州,同周瑜相比,不禁深感惭愧。壮丽河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豪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所以他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生如梦”,无奈举杯同江上的清风明月一醉销愁了。

这首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儒家入世的学说和道家出世的观点都能从他的词中体现出来。

三.思想感情

现在该说一说这首词的思想感情了。大凡参透人生的人,可能有两条路可走。一种是“秉烛夜游”的放纵,一种是宠辱不惊的淡定。就境界而言,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苏东坡对人生无疑是有着深彻感悟的。他走的是哪一条路呢?

要分析这个问题,有必要对诗人的心路历程作一点描述。苏东坡来游赤壁,并非全是出于游山玩水的闲适,更多的是缘于内心的寂寞苦闷、失意凄惶。我们完全可以作这样的设想:诗人怀着郁结之情,登上了赤壁——他看到了万里长江,波澜壮阔,千山万峰,负势竞上。这是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啊!此时诗人的心情稍稍宽解,暂时忘却了内心的痛苦——

他想到了这就是“人道是”的当年的古战场,于是,暗淡了的刀光剑影仿佛又在江浪中浮现,消逝了的鼓角铮鸣仿佛又在山头震响,一个个英雄的鲜活的面容纷纷浮现于诗人的眼前。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令他热血沸腾,豪情激荡——

于是他神游故国,风流倜傥的周公瑾似乎与自己幻化为一体,在波澜壮阔的古战场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一番“千骑卷平冈”般的恣意挥洒,郁结于心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得到了释放——

但是,这种释放是短暂的。 瞬间的忘怀后,诗人便悲哀地回到了现实,贬处黄州,华发早生,一事无成。纵有经世文章,也只能自嘲自笑,此时内心的失望和怀才不遇的悲凉油然而生,且一发不可收,较之来游赤壁时更深、更广、更长——

诗人把目光再次投向滚滚滔滔的长江,大自然给了他深刻的启迪。人生就像一场梦,梦是美好的,又是短暂的,更是难解难析的。人生也是如此,说它短暂,“千古风流人物”都已经被大“浪淘尽”,成为历史;说它难解难析,宦途畅达抑或命运乖舛,人生之多变有谁能把握得住,解说得清?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大自然似乎从来就没有改变过它的包容与恩赐。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从来都不因人生的得意与失意而或慷慨或吝惜。顺应自然的人生永远也不会缺少色彩。“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宇宙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此时的诗人顿悟了人生真谛,由郁结中超脱,成就了新的“自我”。

诚如余秋雨所说,苏轼在黄州完成了一次伟大的“突围”,这是一种精神的突围与提升。从此以后,这突围了的人生境界使得苏东坡身上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不着痕迹地水乳交融了。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仕途顺逆,在他而言,都一样是顺风顺水,精彩体验。当然,在词中,这种人生的思考并不像《赤壁赋》那样表达得淋漓尽致,而是通过“人生如梦”和“一尊还酹江月”来寄托的。

由此看来,这首词就是一篇浓缩了的《赤壁赋》。说它是消极的,失之轻率;说它是豪放的,失之肤浅。它是诗人思想从儒、道走向融合的形象化表达,它是感性走向理性的蝉蜕式超越。执着于儒家道统的,不会换一种角度看问题,会陷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痛苦泥潭,于身心无益;纠缠于道家学说的,不能热烈地拥抱生活,只知道一味地“躲进小楼成一统”,冷漠地高蹈于红尘之上,于社稷无补。唯苏东坡,进可儒,退可道,一切归于大化的自然运行,人生变得通脱了,道路变得宽广了。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觉得把这句诗看作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思想感情的形象解读,倒是有几分贴切。苏东坡从痛苦中走来,经过一路思考,正向“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未来人生走向。

四.影响深远

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深深的感到,苏轼的旷达不同于一般所说的放旷达观,苏词的豪放也不同于一般所说的豪迈奔放。他的词没有屈原、杜甫的忧愤,也没有阮籍的超脱,缺乏李白的飘逸也不似渊明的淡泊,苏轼的词只表现为一种深沉的喟叹,有着儒家泰斗讲经诵史般的从容,却又有着世间万端皆知晓的辛酸;对待命运既不抗争也不为之所压,既有道家弟子超然的一面,又对命运的不公积郁在心。总之,他是欲摆脱而未能,想淡泊而终不甘。“他把中晚唐开端的进取与隐退的双重心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质变点。”(李泽厚《美的历程》)

苏轼论文

大学语文论文苏轼[优秀]

苏轼

苏轼

苏轼

苏轼

苏轼

苏轼

苏轼

苏轼

苏轼论文
《苏轼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苏轼的论文 论文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