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西方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2 17:29: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西方经济学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实证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时超脱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2、规范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时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3、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这时该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称为均衡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称为均衡数量。

4、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对某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

5、基尼系数:、是根据劳伦斯曲线计算出的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

6、外部性又称外部效应:指某种经济活动给与这项活动无关的主体带来的影响,这就是说,这些活动会产生一些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承担的成本(称为负外部性),或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获得的利益(称为正外部性)。

7、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GDP)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 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8、自然失业率:是指由于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自然失业率是衡量自然失业状况的指数,可以用自然失业人数与劳动力总数之比来表示

9、内在稳定器:某些财政政策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具有自动地调节经济,使经济稳定的机制,被称为内在稳定器,或者自动稳定器。

10、GDP平减指数的一篮子固定物品包括经济中所有的物品与劳务,是某一年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

二、简答题

1、影响需求量的因素。

答:包括价格(商品本身的价格和相关商品的价格)、收入、消费者嗜好及预期等。相关商品有两种。一种是互补品,另一种是替代品。互补品是指共同满足一种欲望的两种商品,它们之间是相互补充的。两种互补品之间价格与需求成反方向变动。替代品是指可以互相代替来满足同一种欲望的两种商品,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替代品之间价格与需求成同方向变动。

2、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这就表明,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为了得到相同的总效用,在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时,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两种商品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

第二,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代表相同的效用,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的效用。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

1 表的效用越大;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小。

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因为在交点上两条无差异曲线代表了相同的效用,与第二个特征相矛盾。

第四,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这是由边际替代率递减所决定的。

3、简述利润最大化原则以及原因

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无论是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还是小于边际成本,企业都要调整其产量,说明这两种情况下都没有实现利润最大化。只有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才不会调整产量,表明已把该赚的利润都赚到了,即实现了利润最大化。企业对利润的追求要受到市场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实现无限大的利润。这样,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就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企业要根据这一原则来确定自己的产量。

4、通货膨胀包括哪些类型?

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按照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分为三类:

第一,爬行的通货膨胀,又称温和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低而且比较稳定。

第二,加速的通货膨胀,又称奔驰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较高(一般在两位数以上),而且还在加剧。

第三,超速通货膨胀,又称恶性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非常高(标准是每月通货膨胀率在50%以上)而且完全失去了控制。

5、简述垄断的利与弊

经济学家认为垄断对经济是不利的原因在于:第一,生产资源的浪费。这就表现为,与完全竞争相比,平均成本与价格高,而产量低。第二,社会福利的损失。垄断企业实行价格歧视,消费者所付出的价格高,就是消费者剩余的减少。这种减少则是社会福利的损失。

垄断也有其有利的一面。首先,在一些行业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其次,垄断企业可以以自己雄厚的资金与人才实力实现重大的技术突破,有利于技术进步;最后,尽管在一国内是垄断的,有效率损失,但在国际上有竞争力,有利于一国世界竞争力的提高。

6.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解释劳动的供给曲线为什么是向后弯曲的?

2 (1)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指起先随工资上升,劳动供给增加,当工资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随工资上升,劳动供给减少的劳动供给曲线。

(2)劳动供给取决于工资变动所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随着工资增加,由于替代效应的作用,家庭用工作代替闲暇,从而劳动供给增加。同时,随着工资增加,由于收入效应的作用,家庭需要更多闲暇,从而劳动供给减少。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劳动供给随工资增加而增加;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劳动供给随工资增加而减少,一般规律是,当工资较低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当工资达到某个较高水平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因此,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

7、公共政策制定者经常想减少人们吸烟的数量。有人认为政策可以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有两种。请你根据所学的供求原理来分析一下这两种方法是什么? 一种方法是使香烟和其他烟草产品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如公益广告、香烟盒上有害健康的警示以及禁止在电视上做香烟广告等,都是旨在减少任何一种既定价格水平时香烟需求量的政策。如果成功了,这些政策就使香烟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这是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另一种方法是,政策制定者可以试着提高香烟的价格。例如,如果政府对香烟制造商征税,烟草公司就会以高价的形式把这种税的大部分转嫁给消费者。较高的价格鼓励吸烟者减少他们吸的香烟量。在这种情况下,吸烟量的减少就不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相反,它表示为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移动到价格更高而数量较少的一点上。这是影响需求量变动的因素。

8、什么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为什么会引起市场失灵?

公共物品是集体消费的物品,它的特征是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种特征决定了人们不用购买仍然可以消费,这样公共物品就没有交易,没有市场价格,生产者不愿意生产。如果仅仅依靠市场调节,由于公共物品没有交易和相应的交易价格,就没人生产,或生产远远不足。但公共物品是一个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这样,市场调节就无法提供足够的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供小于求是资源配置失误,这种失误是由于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引起的,这就是市场失灵。

9、简述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

第一,支出法。又称产品流动法、产品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这种方法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第二,收入法。又称要素支付法,或要素收入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所得到的利润相加,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部门法。部门法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10、为什么化妆品可以薄利多销而药品却不行?是不是所有的药品都不能薄利多销?

化妆品之所以能薄利多销,是因为它是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小幅度的降价可使需求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从而使总收益增加,而药品是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价只能使总收益减少。并不是所有的药品都不能薄利多销。例如一些滋补药品,其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可以薄利多销。

三、计算题

1、已知某种商品的需求函数为D=350—3P,供给函数为S=--250+5P。求该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解:根据均衡价格概念可知D=S

350-3P=-250+5P

8P=600

P=75

D=350—3×75=125 均衡价格为75,均衡数量为125

2、根据下表计算

面包的消费量总数量120230

3边际效用206 (1)消费第二个面包时的边际效用是多少? (2)消费第三个面包的总效用是多少?

(3)消费一个、两个、三个面包时每个面包的平均效用是多少? 答:(1)消费第二个面包时的边际效用是:30-20=10。 (2)消费第三个面包的总效用是:30+6=36。

(3)消费一个、两个、三个面包时每个面包的平均效用分别是:20、

15、12。

3、当自发总支出增加80亿元时,国内生产总值增加200亿元,计算这时的乘数、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

(1)乘数a=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量/自发总支出增加量=200/80=2.5。

(2)根据公式a=1/(1-c),已知a=2.5,边际消费倾向MPC或c=0.6。

(3)因为MPC+MPS=1,所以MPS=0.4。

4、社会原收入水平为1000亿元,消费为800亿元,当收入增加到1200亿元时,消费增加至900亿元,请计算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

4 (1)边际消费倾向MPC=△C/△Y=(900-800)/(1200-1000)=0.5;

(2)边际储蓄倾向MPS=△S/△Y=(1200-900)-(1000-800)/(1200-1000)=0.5。(也可以用1-MPC得出)

四、论述题(

1、降价是市场上常见的促销方式。但为什么餐饮业可以降价促销,而中小学教科书不采用降价促销的方式。用需求弹性理论解释这种现象。

(1)餐饮业属于需求富有弹性(有替代品),中小学教科书属于需求缺乏弹性(由教育部门指定,无替代品)。(6分)

(2)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而言,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即降价可使总收益增加;对于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而言,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即降价会使总收益减少。(6分)

(3)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可以降价促销,而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不能降价促销。(3分)

2、试述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在短期内,企业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因此,从整个行业来看,有可能出现供给小于需求或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如果供给小于需求,则价格高,存在超额利润;如果供给大于需求,则价格低,则存在亏损。在短期中,均衡的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这就是说,个别企业是从自己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来决定产量的,而在MR=MC时就实现了这一原则。 在长期中,各个企业都可以根据市场价格来充分调整产量,也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该行业。企业在长期中要作出两个决策:生产多少,以及退出还是进入这一行业。各个企业的这种决策会影响整个行业的供给,从而影响市场价格。具体来说,当供给小于需求,价格高时,各企业会扩大生产,其他企业也会涌入该行业,从而整个行业供给增加,价格水平下降。当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低时,各企业会减少生产,有些企业会退出该行业,从而整个行业供给减少,价格水平上升。最终价格水平会达到使各个企业既无超额利润又无亏损的状态。这时,整个行业的供求均衡,各个企业的产量也不再调整,于是就实现了长期均衡。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AR=MC=AC。

3.根据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增长源泉的论述,我国应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1)经济增长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这个定义包含了三个含义: 第一,经济增长集中表现在经济实力的增长上,而这种经济实力的增长就是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所以,经济增长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第二,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第三,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是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

(2)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5 一是制度是一种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的行为规则。制度决定人们的经济与其他行为,也决定一国的经济增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经济增长的前提。资源。

二是资源包括劳动与资本。劳动指劳动力的增加,劳动力的增加又可以分为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

三是技术。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技术进步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展。

3、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展开论述

4、在不同的时期,应该如何运用货币政策?

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中央银行要运用不同的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 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为了刺激总需求,就要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其中包括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降低贴现率并放松贴现条件、降低准备率,等等。这些政策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

在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为了抑制总需求,就要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其中包括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提高贴现率并严格贴现条件、提高准备率,等等。这些政策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抑制总需求。

西方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西方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小编推荐)

(试卷代码:1807网考)西方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西方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11[小编推荐]

西方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

西方经济学期末复习答疑

西方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西方经济学期末复习题11

西方经济学期末复习参考资料

西方经济学名词概念复习资料

西方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西方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