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学习《记念刘和珍君》随笔

发布时间:2020-03-04 01:14: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中国文人的软弱性

——读《记念刘和珍君》有感

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后,心中也曾为段祺瑞执政府外恭内倨的丑恶行径愤慨不已,但更多的则是认为刘和珍等人死得不值。我觉得,刘和珍等人的做法固然是爱国的一种表现,但更值得引人深思的,是她身上的那份软弱——那份属于中国文人的根深蒂固的奴性心理。

每每提及中国古代的文人,大致有两种形象,一是寒窗前苦读多年长袍马褂香囊伴身开口“小生”闭口“子曰”的学子,另一种是锦袍玉带乌纱束顶开口“微臣”闭口“万岁”的文官。这两种典型的、囊括中国古代文人类型十之八九的文人,代表的软弱性于奴性心理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古籍记载,魏文帝曹丕当政时期,有次宴请太傅钟繇一家,当钟繇的大儿子钟毓向曹丕请安时,汗出如浆。曹丕问之,答曰:“陛下龙威,余战战兢兢,汗如雨下。”而当小儿子钟会拜见曹丕时,不见汗渍,曹丕又问之。答曰:“陛下龙威,余战栗不胜,汗不敢出。”其中固然可以看出钟氏兄弟的临机应变,但当时仅为孩童的他们二人,尚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那个时代的中国文人的奴性,便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了。

中国向来信奉的都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条,这种目标追求导致了中国文人的大多数仅仅只会吟诗作赋一门学问,生活技能缺乏,手无缚鸡之力的他们因此更加依赖于皇帝的赏识。因为只有皇上赏识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才能提高,才能令肩扛手提均否、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他们有口饭吃。因此,每个掌权者的周围总有一群伺机出击,随时准备行溜须拍马之事,顺杆而上的夫子们。

而中国近代文人们,虽不似古代文人那般迂腐,大喊什么“皇恩浩荡”,可由于长时间封建社会的影响,“服从”仿佛已经烙印到了他们的骨子里,政府哪怕再不作为,他们也固执地将“宝”押在上面,刘和珍便是如此,杨德群也不例外。与其说这是天真和不谙世事,不如说这是一种社会经验和做事有效手段的匮乏,一腔热血,却只能徒添亡魂,只有游行的勇气,却无做事的磅礴大气,这样的人,可叹可敬却不值得颂扬,莽撞不是勇敢,只是一种病态的软弱。

真正的猛士,敢于正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古代的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何等的意气,何等的勇毅,逆时代洪流而上;现代的鲁迅“众人医体吾医心”“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抒怀于笔,唤醒多少华夏儿女?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文人,这才配称中国文人。

和珍为国而死,死得光荣,但死亡并不代表着不软弱,懂得自己要什么,明白他人要什么,并为此付出全部的努力,才能无所缺憾。人的一生应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已经把我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这个世界上最为壮丽的事业——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勇者,坚强,如是而已。

她,不应陨落

——读《记念刘和珍君》有感

我反复的思考:这样写妥不妥,负不负责任,是不是凭良心。因为在面对这样一位为民族存亡而奔走呐喊壮烈牺牲的伟人时,没有一丁点儿评论资格的我,却要提出这样一个带点不承认意味的观点,所以在这里向所有的看客谢罪了,免得你们看完了不高兴做出什么事。 别的不说了:她,不应陨落!

87年前“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段政府无任何行动,这已经表明了这是个软弱且无能的政府,便不应给予其能因为请愿而站起来维护国人与民族的主权的希冀。可当时就算是像我这样的普通人也想起来为民族做点什么,身为女师大的学生会主席更应该做点什么。而刘和珍仅想到了请愿,或是想到了其他而最后却选择了请愿,并没有“这样软弱的政府不被国人推翻就被外敌推翻或成为其傀儡”的思觉。母鸡向欺软怕硬的狐狸请愿保护自己免受黄鼠狼的侵犯,其结果我不多说。

一次成功的斗争是以科学而明确的思想做基础,拥有广大群众的支持为基本条件,以及科学的决策谋划与强大的力量的后盾为关键的。然而这次徒手请愿只能说占有了较明确的思想,在当时明知社会混乱政府完全可能无视道德法律的条件下徒手到“政府大楼”请愿,这点未考虑是不可能否认的。有人会说这是“民族大义”,用不着时间考虑,有人也会拿闻一多先生来类比刘和珍君,那么我也表达一下我的看法。闻一多先生是不同于刘和珍君的,在“警报迭起”,他已知晓将被特务杀害的前提下,依然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最前面呼号,此乃“民族大义”“民族之气节”也。至于之后的惨案,也不影响闻一多的伟人形象。而刘和珍君对于这次请愿的结果并未知晓,好像羔羊前往宰杀之地,不同于“民族气节”,是无谓的。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在我看来这仅是鲁迅先生悲愤的,在很理智的情况下写下的可能会鼓舞斗志的话。“苟活者”们看到刘和珍君的血真的会看见希望吗?

当一个人听到“某某在某地闹事被枪杀”之类的话后,他还敢去效仿吗?

当然我所指的是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庸人、“苟活者”,当看到一次“起义”失败后,庸人们除了可能坠入一步步的绝望的境地外,是无法从刘和珍君的血,从200死伤的妇女儿童中看到半点希望的,因为真正的希望的主体是希望者本人,而庸人们早已对自己不抱什么希望了。这便是刘和珍君的血白白流淌过的地方,这就是刘和珍君之死于庸人们之无益处。直白一点,难听一点,只是徒增悲伤而已,就像戊戌六君子一样,在我看来,二者的血在愚昧的国人与阴险恶毒的评论家和“学者”的世界中是白白流淌的。

刘和珍君的同时代的人需要信心,需要有人能够推翻政府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信心!有了信心,这些人才能觉醒,而信心来自于斗争的成功。

至此我不再说什么了。

她的死仅于猛士愤怒前行而于庸人毫无价值。

她,不应陨落。

你当成一回事了,别人也这样吗?

时光总是一天天地消逝,街市依旧太平。仿佛在这片土地上洒过的鲜血,不屈的英魂只要不被提起,人们就忘记了,永远的过去了。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提到的“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不过成为“谈资”或是“流言的种子”罢了。

没错啊,第一次农民起义反抗暴秦,人们最多记住了陈胜吴广;维新变法,也只有“六君子”被人铭记;而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中被人所知的抗战英雄与这期间所有的军人相比,更是少之又少。他们同样反抗强权,同样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同样是真正的勇士,可历史却不管这些,仍旧是残忍而又充满无奈。

在某个时期是轰动一时的大事,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史册上甚至留不下一个斑点。我这样说,并不是说他们死得毫无价值,我的意思是,某些“重要”的事情会因人或因时而发生改变。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刘和珍君的亲友还在悲痛之中时,敢问街上行人心情如何?他们知道这件事之后就会铭记于心吗?他们知道刘和珍这个人就会替她感到悲惨和气愤吗?当时可能会。但过了些日子之后,再经提起,他们也许会问:“刘和珍是谁?”我并不是在批判国人怎样怎样,冷漠自私是人之本性。有句俗话叫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正是应为这个原因,“我觉得我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某些事情发生时,它对我们自己的确很重要,而与此同时,我们会认为这件事对局外人们也是同等的重要,我们会盼望着别人重视自己所重视的事情,结果显而易见,这是不合理也是不可能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赌汉一夜之间把家里输个精光,这件事对于他的整个家庭来说是件大事,可谓一夜白头。而对于我们这些局外人,我们也许在吃晚饭时听到 “听说XX把家里都输光了!”“是嘛?可真够惨的!也只能怪他自己了”之类的话,除此之外,还有什么?!

想通这件事后,我不但没有感到人世悲凉反而添了几分自在。当你不小心因为某件事情在大家面前出丑,引得哄堂大笑时,无需为此好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在别人看来这只是能且仅能让他们笑一笑的事情了。

纵使时光流逝,在沉淀了人的鲜血后,在微凉的悲哀与淡然中,也会永存微笑的旧影。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信仰是种雄浑的力量

鲁迅先生曾赞扬刘和珍身上所体现的中国女子的勇毅,他评价说,“她是为了中国而死的青年”。可我更认为刘和珍的勇毅更来自信仰的力量。

信仰犹如一把利剑,可以直击敌人的心脏;信仰又像掌握好方向的舵,何惧驶不到远方?不仅仅是个人,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了共同的信仰,那将形成多么雄浑的力量!人拥有了信仰,才能体会到坚守,面对磨难坎坷时,才能体现出英勇、不屈的精神形象。

就如抗战时期的中国,抗日的将士们就是凭着信仰的力量勇往无前的,面对着敌人的枪炮,他们前赴后继,英勇赴死。而那些置人格国格于不顾的汉奸,因为缺失最起码的爱国信仰,他们就会做出出卖自己的灵魂贪图一时享乐的丑事。看,没有信仰有多可怕!

又或简单地说,我们的国家就是由全国人民共同信仰的力量才筑建起来的。做一个假设,如果我们各有各的信仰,各有各的追求,我们的国家会是一个什么样子?那必将是一盘散沙!哪里还会有团结起来去追求幸福和美好呢?

不由的想到了中国的现状——有很多中国人缺失了信仰的问题。我是一名中学生,很少去担忧国家大事,因为这些是我控制不了的。可是,当经常听到中国信仰缺失这个问题时,这不能不引起我的反思,因为这不仅仅只是关系到个人成长的问题,它更是关乎民族的兴衰存亡的大事。当整个民族都失去了信仰时,还怎么拧成一股绳,追求中华未来的辉煌?

重拾民族的信仰是时候了!

我认为找回民族信仰首先要培养一种忧患意识。当前国际形势不可谓不严峻,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一直是笼罩在要求发展的所有国家头上的乌云,在我们国家东部,日本虎视眈眈,一直觊觎钓鱼岛;在我国南海,企图侵吞我国领海的阴谋一再上演。面对这样的国际形势,如果我们不是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而是个人有个人的打算,个人图个人的私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何日实现?

找回民族信仰,还要培养一种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之所以五千年上下传承,靠的就是这种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在几千年漫长的岁月里中华民族屡经曲折磨难,甚至几临倾覆厄运,然而却又一次又一次地衰而复兴,转危为安,巍然屹立,并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就是因为有强大的中华民族凝力。

勇士,一定要流血吗?

智者不锐,慧者不傲,勇者不惧,强者不暴。

我自然是要从勇者不惧说起。刘和珍是勇士这点毋庸置疑,但几十位青年的鲜血才换来一个“勇士”的称号,未免太残忍,也太令人惋惜,所以我思考:勇士,一定要流血吗?

流血牺牲者,诚可敬;执着追求者,亦为勇。而我们常把勇士理解的太狭隘,潜意识里总认为死者为大。而那些坚强活着,为理想执着追求不懈奋斗的人,就不能称作勇士吗?

想起最近一直在了解的“魏晋风度”。这里面便不乏勇士。嵇康就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勇士。他追求恬淡的生活,追求纯粹的友谊,竹林醉酒也好,荒郊打铁也罢,我只觉得他是个勇士,能不为司马氏的势力所胁迫,任外物如何变迁,心志岿然不动。他不必刘和珍为民请愿流血牺牲的情怀,不比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迈,也无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激昂,但他单纯的追求着心中的那一方净土,有着一份平静的勇毅。

嵇康终究距离我们的时代太遥远,再举一个现代的例子。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名字叫《你凭什么上北大》,作者贺舒婷。从文章中得知,当所有人都把她放弃了时,她幡然醒悟,拿出极大的毅力,管住自己,全身心投入复习,终于让自己由一个上课看漫画打牌的“差生”,成为了一个把其他人远远甩在后面的尖子生。贺舒婷的转变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勇士是历练出来的,只要我们也坚持不懈,为了目标而奋斗不止,我们也会成为勇士的。

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现在的勇士愈发得少了,社会上的确潜滋暗长着一些不正之风,却很少见有人勇敢地站出来,予以纠正。别的且不说,就说遍地的假冒伪劣、制假贩假,到处可见的“黄赌毒”吧。

关于“毒”,我们是曾有过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沦为“东亚病夫”的经历的。设想一下,大清帝国如果再多一些林则徐,少一些患软骨病的官员,它还能被列强任意欺凌吗?

诚信不仅是为人之立身之本,更是一个国家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不敢想象,一个缺失了诚信的人何以苟活于世!

如果人人都视弘扬社会正气为己任,人人都做转变社会风气的勇士,那些不正之风还会有存在的空间吗?

你是一个勇士吗?

你准备好做一个勇士了吗?

明于礼义,何必定要陋于知人心

季札言:“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礼义,外在也;人心,内在也,明于礼义,也可明于知人心。

自古便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满身忠勇,一心赤诚,坚守桃园结义之盟;后有抗元英雄文天祥,几经漂泊,以告慰祖宗之礼,殒身报君之义为己责,忠心荡荡,天地可昭;明朝中兴之臣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正当我满心欢喜的下结论时,鲁迅却给我指向了另一个奇异的时代。那是一个乱世,血战疆场的豪迈没有了,崇尚忠义的信仰没有了,对酒当歌的情致也没有了,阴谋多起来,虚伪多起来,迷茫也多起来,一任又一任统治者,或以忠,或以孝,织起一张文化大网,圈定起礼义,随着自己的性子,订出了魏晋的礼教调子。

大多数人都跳进了这个圈定的大坑,而又有另外的一些人,他们蔑视礼教,常常在竹林聚会,或下棋,或饮酒,追求自己的个性,人称“竹林七贤”。

这七人,仅仅因为礼教,因为放纵不羁,已经挨过后人1600多年的骂了。鲁迅对这些后人的评价不以为然,他一边深深叹息着“陋于知人心”的悲哀,一边又急忙为竹林七贤正身:魏晋时代统治者崇尚礼教,用以自利而已,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

我深折于鲁迅的历史触觉和深邃的洞察力之时,也深深困惑,人心在浩大的历史波澜中,真的不能被激起浪花,在一片炫白中被正视吗?

我开始怀疑后人中的那些评论家们,他们,莫不是身受俸禄,每日里为皇帝歌功颂德,誓言为天下人肝脑涂地,却只会对前朝叛逆者吹毛求疵,来守住礼教,求得现世安稳的人?他们,或许早已在龙椅的光芒下低下头颅,在金銮殿上软下身躯,背弃了客观与公正,对着名利俯首称臣了吧!

想到这里,深深悲哀起“竹林七贤”,在默默告慰他们之时,瞥见到嵇康留下的绝笔——《家诫》。在这篇给儿子的深嘱中,嵇康竟低下高傲的头颅,苦口婆心地教导儿子——成为一个庸碌的人。我渐渐体会到嵇康的无奈。

生于乱世,一个礼教用以自利的乱世,嵇康的种种言行,在出口、出手的一瞬间,被迫穿上时代的迷彩服,默认地打上时代的烙印。他的真情,他的本态,在常人眼里,只是一堆奇异的乱码。

又想起那句:时势造英雄。可是时势,又岂止造出了英雄,成王败寇,文人儒客,谁又是谁的真身,谁又是谁的本态?

再思关羽、文天祥、于谦,他们是幸运的,奋斗在一个需要忠勇,称颂礼义的时代里,他们的心,与礼义相一致,也唯有这样,才能在明于礼义之时,明于知人心。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学习《记念刘和珍君》随笔
《学习《记念刘和珍君》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