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马克思经济正义观的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0-03-01 20:01: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马克思经济正义观的当代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马克思主义认为,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崇高境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首要价值所在,“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 。

(一)马克思经济正义观的内涵

经济活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是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发展基础。经济对于人类的意义,在于满足人的生存需求,人的发展的需要。经济正义旨在保障经济社会的发展沿着丰富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道路前进。经济正义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各不相同,但都离不开对经济制度和经济活动中人的终极命运的关注。经济正义反映的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处理相互利益关系应遵循的价值原则:即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合理化,社会经济关系及其矛盾冲突的平衡解决。

马克思主义对经济正义的理解归纳如下:首先,正义主要源于经济现实,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十分中肯地指出:“只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义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义的。”①在这里马克思对经济正义给出了唯物史观视角下的评判,对那些抽象出来的所谓的普遍的正义给出了否定,指出没有适用于任何一切和所有社会形式的“经济正义”的一般规则,正义不取决于人类行为与利益的普遍一致性,而取决于特定条件下的生产方式中的具体要求。因而,正义既不来自于神、上帝,也不是来自于社会权威或人性,而是在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中,每个时代和社会都有其特定的正义观。其次,经济正义在本质上是人类在经济实践中实现人的全面解放。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正义思想以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为根基,立足于对现实经济关系中的人的关注。第三,构建人类最正义、最理想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制度--共产主义制度。只有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实现了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才实现了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马克思经济正义观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正义观。

马克思经济正义观源于社会存在,是现实矛盾及其发展趋向的客观反映。马克思经济正义观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完美统一。对经济社会正义的实现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8页;

(二)理论意义:中国经济正义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导

马克思的经济正义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运用唯物辩证法和阶级分析的方法阐发,而这些正是中国共产党经济正义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是为着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努力的,其经济正义思想也正是把人的自由和解放为终身追求的价值目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自己追求的崇高目标,而马克思经济正义观为其经济正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导。

1.毛泽东的经济正义思想

毛泽东的经济正义思想体现在其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中。毛泽东的经济正义思想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毛泽东坚持马克思经济正义观的指导,致力于构建一个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的正义社会。

2.邓小平的经济正义思想

马克思经济正义观认为,实现社会的正义,必须以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前提。邓小平经济正义思想的根本特点,就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把正义看成一个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历史范畴。1 3.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经济正义思想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经济正思想集中体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中,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消除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利益的状况,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提供保障。对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维护,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正义的环境,从而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4.第四代领导集体的经济正义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总书记的党中央第四代领导集体,以马克思的经济正义观为指导,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以胡锦涛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经济正义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物质财富,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对利益分配即要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按劳分配制度,同时也强调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宏观调控原则,从而才能实现利益分配的正义性。防止贫富差距过大,实现共同富裕,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

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正义思想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经济正义观的指导,并紧密联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现实意义: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解决提供指导

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经济正义观的基本意义,就在于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极端不公平性,由此主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经济正义观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解决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经济正义观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指出了现实路径: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市场经济发展要坚持效率的原则,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最终是要为实现人的解放,因此在注重效率的同时,要避免人对物的依赖的普遍化,避免社会主义经济正义的形式化,从而才能最终消除人的异化,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也就是说,要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公正、有序、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必须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坚持高效发展又要注重和谐发展:

(1)发展生产力,经济正义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

大力发展生产力,让物质财富更加丰富,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义的基本前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力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高度发展的阶段为前提的。”2共产主义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和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困、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3(2)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正义的基本环节

发展生产力,物质财富更加丰富,这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正义的基本前提,但是现实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和经济增长,不会自动地将利益流向极端贫困的群体,还必须有公平正义理念与制度的支撑或牵引。

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一方面大力发展国有经济,使其发挥主导作用,优化结构布局,转换经营机制,花大力气发展公有资本控投或参股的股份制经济,实现资本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减少或消除体制性障碍,促进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义经济制度不断走向成熟与完善,最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缩小分配差距,实现经济正义的保障

可以说分配正义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义的基本形式,也是缩小分配差距的保障。

我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就意味着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直接结合,应该在制度上更大程度地保障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的相对公平,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拓展分配调节的空间,要从收入分配环节的调节扩展到资源分配环节的调节,缩小资源分配的差距,通过对资源分配公平的目标追求,缓减分配不公导致的社会问题及其矛盾,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发展。那么既要对分配差距过大的城乡、地域差距进行宏观调节,又要对资源分配失衡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并逐步解决,保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及按劳分配在实践中的真正实现,或者通过转移支付手段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这样才可能相对有效地解决我国分配不公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经济正义的举措

就个人来讲,其差异首先存在于先天或自然因素(包括性别、相貌、天资等等的生理属性)之中,而当人的这些自然因素进入到社会关系中,还要受到社会因素(包括家庭环境、种族观念、等级制度、教育程度等等)所影响,所有这些因素的叠加造成了人的个体的竞争力的巨大差异,竞争力强的人在同等情况下会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与财富,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就并非如此简单,人类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在一些人类生活所必需的资源的占有上,一些人享有更多,其他人自然就少了,也就是说竞争力强的人在占有了竞争力弱的人的资源,从而造成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使经济社会矛盾不断加剧。要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就要坚持马克思经济正义观的指导,以人为本,根据人自身发展特点,把人放在现实环境中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经济正义的举措:第一,在教育上给与充分的保障,以求得个人的发展。第二,就业保障。。目前社会,人的发展仍处在对物的依赖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人们社会生活的风险显著增加。为了规避各种社会生活风险和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要大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第三,落实好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国家必须制定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规范,保证社会保障

制度真正得到贯彻实施,对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由政府和社会依法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总之,我们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而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我们还要调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完善市场经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分配差距,和谐发展维护经济社会的正义环境,才能保障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马克思新闻观

马克思与当代考试题

“共富观”实为正义观!

亚里斯多德的正义观——伦理学

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的普选观

马克思五观心得

马克思五观心得体会

马克思观影心得

马克思的实践观

马克思经济正义观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经济正义观的当代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