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马克思的普选观

发布时间:2020-03-02 03:24: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普选观

内容摘要:选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非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普选权的独特看法,指出选举的性质是受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具体历史的分析了不同情况下应对普选权所持的态度,本文就以马克思对英、法德等国普选权的态度来说明这一点。选举作为一种实现民主的方式,对我国实现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普选权

一、马克思普选观产生的背景

选举作为一种政治形式在最早的原始社会就产生了,它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到了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此时阶级、国家都将消失,那么这时的选举就不再产生阶级统治,而完全成了事务性的,只是一种社会管理的方式。

资本主义从

14、15世纪萌芽经过原始资本积累,到

17、18世纪资本主义方式最终确立,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标榜“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资产阶级需要突破种种限制,从而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普遍选举”的主张,这一口号成为反对封建制度的利器。同时普选制也就开始成为革命的重要旗帜,但此时的普选只是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的工具,人民还难以真正参与其中。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十九世纪正是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时代,普选已经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政治形式。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在关注研究资本主义,其中对资本主义普选制有着不少的论述,对资本主义选举虚伪的本质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但普选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无产阶级的政治参与,扩大了民主的范围,如果无产阶级能够加以有效利用,那么就能使之从剥削的手段转变为解放的方式。因此马克思与恩格斯告诫广大无产阶级在利用普选权时应该时刻牢记普选权的虚伪本质与欺骗特征,应该坚持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但对这些论述没有形成专门的著作,而是分散在了卷帙浩繁的文章中。

二、马克思普选观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详细阐释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由于选举属于上层建筑,因此从根本上说选举的性质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普选权正是一根磁针,它虽然摆动了几次,但最后总是指向这个负有统治使命的阶级1(1235)。资产阶级的普选首先是有其虚伪性,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初稿里就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普选权在 1

此以前一直被滥用,或者被当作以议会方式批准神圣国家政权的工具,或者被当作统治阶级手中的玩物,只是让人民每隔几年行使一次,选举议会制下的阶级统治的工具”。2(p96)

其次是对财产资格的限制,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职责就是调整选举权,使它合乎资产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最先局限于上层,马克思1852年在《宪章派》中写道:“一个男子要想享有不列颠议会选举权,如果是在城市选区,他就得有除缴纳济贫捐外收入不少于十英镑的房产;如果是在各郡,那他必须是一个每年收入不少于四十先令的自由农,或者是一个每年交纳不少于五十英镑地租的土地租佃者。单单从这一点就可以得出结论:宪章派在刚刚结束的选举斗争中能够正式参加活动的只是很少数的人。”3(p391)

再者就是工业无产阶级还不占多数的情况下,争取普选权就必须唤醒农业无产阶级。恩格斯在《普鲁士军事问题和德国工人政党》中指出“旧的封建领地上的宗法式经营方式使雇农或无地农民祖祖辈辈依附于他们的‘仁慈的老爷’,这种依附关系大大阻碍了农业无产者参加城市工人的运动”,“在法国,由于拥有土地的自由农民缺乏民主意识,普选权没有使工人进入议会,而是相反,几乎把他们全部赶出了议会。在德国,反对封建的和官僚的反动派的斗争——这二者在我们这里现在是分不开的——就等于争取农村无产阶级的精神解放和政治解放的斗争;在农村无产阶级还没有卷入运动的时候,德国的城市无产阶级就不可能得到而且一定得不到丝毫成功,直接的普选权对无产阶级来说不是武器,而是陷阱。”4(p83)因此无产阶级此时若想取得胜利,必须唤醒农业无产阶级。

但随着资本主义方式最终在世界范围确立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再加上资产阶级在无产阶级的斗争下不断对普选制进行改革,如英国1832年、1867年、1872年、1883年、1884年、1885年等大规模对选举制的改革,使无产阶级能更好的利用选举参与政权。如马克思1855年在《行政改革协会。——人民宪章》中曾写到“如果追溯一下普选权在英国的历史,那末可以看到,随着英国现代社会及其永无止境的

5(p301)矛盾——由于工业的发展而产生的矛盾的发展,普选权逐渐地摆脱了唯心主义的性质。”

这充分显示了普选权在英国的发展历程,由于“在英国,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而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口住在农村”,英国的无产阶级比其他国家更强大,再加上对选举经过多次改革,因此在英国实行普选权的必然结果就是工人阶级的政治统治。

恩格斯在临终前五个月写的《卡·马克思一书导言》中很着重的说到普选权的积极利用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在德国,因“工业因获得法国数十亿滋润补助,简直像处在温室条件下一样愈益迅速发展起来,因而社会民主党更加迅速和勇往直前地成长起来。由于德国工人善于利用1866年实行的普选权,党的惊人的成长就以无可争辩的数字展现在全世界面前:社会民主党所得的选票在1871年为102000,1874年为

352000,1877年为493000„„1884年为550000票,1887年为763000票,1890年为1427000票。这时,国家的手也就变得软弱无力了。反社会党人法消失不见了,社会党人的选票增到了1787000张,即占总票数的四分之一以上。政府和统治阶级使尽了一切手段,可是毫无用处,毫无成效,毫无结果。当局,从更夫以至首相,都不得不接受——并且是从可恶的工人方面接受!”6(p513-514)恩格斯还说到德国工人“给予了世界各国同志们一件新的武器——最锐利的武器中的一件武器,他们向这些同志们表明了应该怎样利用普选权。”6(p516)可见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普选权对无产阶级也越来越重要,马克思在晚年所写的《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中也提到选举权“由向来是欺骗的工具变为解放工具。”7(p264)普选权作为一种新的斗争方式,可以成为很好的宣传手段,在进行竞选鼓动时可以更好的接触人民群众,工人“同资产阶级争夺每一个由选举产生的职位,只要在该职位换人时有足够的工人票数参加表决。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但恩格斯在称赞普选权的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否定革命,“这是不是说,巷战在将来就不会再起什么作用了呢?决不是。”6(p520)。同时还说“我们的外国同志们是决不会因此而放弃自己的革命权的。须知革命权是唯一的真正“历史权利,”6(p522)从中我们能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对普选权的看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不同的国情等具体历史的变化着。

三、马克思资本主义普选观的特点

1、选举的性质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性质,对社会经济基础有着历史的依附性

正如马克思所说:“选举的性质并不取决于这个名称,而是取决于经济基础,取决于选民之间的经济联系;”在未来社会,“当这些职能不再是政治职能的时候,(1)政府职能便不再存在了;(2)一般职能的分配便具有了事务性质并且不会产生任何统治;(3)选举将完全丧失它目前的政治性质。”2(p289)

2、选举作为一种政治形式,具有社会历史性

马克思说:“选举是一种政治形式,在最小的俄国公社和劳动组合中都有。”2(p289)恩格斯称原始社会的选举制为“自然形成的民主制”6(p104)的主要形式,是人类社会选举制度的萌芽。因此选举作为一种形式,任何国家和社会都可以利用。

3、在阶级社会里,关于选举权的斗争实质是阶级斗争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国家内部的一切斗争——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君主政体相互之间的斗争,争取选举权的斗争等等,不过是一些虚幻的形式——普遍的东西一般说来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在这些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8(p84)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选举背后的阶级实质,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争取

选举权的斗争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普选权是阶级斗争的一种工具。

四、对我国选举的启示

我国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也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各级人民代表行使国家权力。选举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借鉴西方选举制中的一些优点,以此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对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在调查了一组议会选区的统计数字后指出:下院共有654个议员,其中594个议员是由297个受控制的选区选出来的。

[14](p1384)因此

(一)使选举方式与程序规范化和法制化。恩格斯在《普鲁士军事问题和德国工人政党》中提到了工业无产阶级的胜利需要农业无产阶级的觉醒,由于我国有八亿农民因此(二) 要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民主意识。通过马克思恩格斯对选举制具体历史的分析,我们知道(三) 选举做为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必须符合本国的国情,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的选举方式和方法。

(四)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不可能完全实现普选制,现在我们只是在县级以下才是直接的普选制,在以后的发展中应逐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重要举措,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国家的管理中来。

(五)为更好地保证提名候选人的公正、公平,我们现在实现了差额选举,同时也可以引进竞争机制搞活搞好选举,提高候选人的参选意识和选举人的选举积极性。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的选举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选举的发展和完善有积极的意义,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在不同时期和地域根据经济社会状况对马克思、恩格斯的选举思想进行发展和创新。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6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年。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年。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年。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新闻观

马克思五观心得

马克思五观心得体会

马克思观影心得

马克思的实践观

马克思新闻观学习体会

马克思的爱情伦理观

马克思四观42题

马克思前实践观讲稿

南昌大学普选期末试题答案

马克思的普选观
《马克思的普选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