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少数民族青少年城市就业难——社工个案分析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0-03-02 10:29: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青少年城市就业难的分析与反思

一、案例资料

(一)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姓名:张某 性别:男 年龄:18 民族:蒙

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

(二)个案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张某的父亲目前下岗在家,母亲因是传统的蒙古族女性,只在家做家务,也没有工作。父亲在岗时单位曾分配两套房,除了一套自家居住外,另外一套出租给他人,一家三口依靠每月房屋租金2000多元维持生活。父母对张某非常疼爱,但张某因为自己相貌不佳怨恨父母,对父母态度冷淡。另一方面,父母只知道一味的在物质上满足儿子,却不懂如何与孩子沟通,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

2、生活经历。张某初中毕业后没有考取学校,所以就呆在家里。其间父母也曾让他去读过夜校,但学习基础太差,读了一段时间,因实在跟不上学习进度,就退学了。当他年满十八岁以后,他就出去寻找工作,但找了十几家工作单位,由于沟通问题和专业技术不达标等原因,没有一个单位愿意接受他。张某认为是外貌影响了自己的就业。第一他身高只有一米六多,其次他的长相异于常人。三番五次遭受挫折后,他也灰心了,开始怨恨父母为何把他生的这么难看。

目前,他没有什么朋友可以沟通,整天在家上网打游戏消磨时间,

1

社会支持网络严重缺失。

二、问题分析

1、思想观念。张某在就业过程中的屡屡受挫使他非常灰心丧气,对自身能力和就业认知产生偏差。他将失败原因归咎为外貌,产生了严重自卑感,而依靠打游戏来逃避现实,又使他越来越胖,外形更加不好,使他更加感到自卑。

2、社会交往。张某基本没有朋友可以交往,与父母的语言交流也很少,使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较差。

3、就业技能。张某的学历低,又无一技之长,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很难找到工作。

4、家庭亲子关系。张某因为外貌问题对父母有怨恨情绪,家庭功能失调,缺乏良性互动,家庭关系较紧张。父母因为内疚对孩子百依百顺,但又不知道怎样才能使孩子振作精神。

三、设定目标

1、解决张某就业问题。张某目前最突出问题是就业,外貌的影响加上学识、技能有限使张某在求职过程中不断受挫,加重了他的自卑情绪。张某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如,自卑情绪、家庭亲子关系紧张、社会支持网络缺失等,都是由于就业问题引发的,只有协助舒缓就业问题,其他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2、使张某对自己有全方位正确的认识,,舒解其非理性情绪。张某采用了“外归因”方式将失败原因归咎于外貌,而忽视了个人能力的不足,使他缺乏应对问题的正确方式,而只能采取逃避现实和怨恨父母的形式掩盖自己的自卑情绪。对自身有正确的认知有助于为学习专业技能提供

2

动力,也有利于缓和家庭的紧张关系。鼓励案主进行社会交往,重建社会支持网络。

3、对张某进行就业指导和面试技巧的培训,协助案主学习一技之长,增强他的求职竞争力和张某的自信心,提高张某的专业技能水平。

四、服务计划

(一)服务模式:任务中心模式 (理论辅助:认知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 任务中心模式解决的是心理与社会的问题,即问题的存在包括个人生活中内在的心理因素及外在的环境因素。该模式关心的是案主明确承认、可以清楚地加以界定并且解决的问题,如就业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案主可以获得人生某一方面的改变。

该模式认为,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个人能力暂时的缺损。通过专业服务的过程,可以挖掘或增强案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也能够使案主更好的面对今后发生的问题。该模式强调兼容并蓄,在实际服务过程中,可以灵活采用其他模式的方法和技术。

(二)工作计划

1、与案主初步接触,建立良好工作关系。

2、讨论并分析案主的就业问题,找出问题原因。

3、与案主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定出总目标和小目标,确定一个具体的、短期的工作任务。

4、在这个过程中对案主进行鼓励和奖励,当案主遇到困难时与案主一起分析解决。

5、若任务顺利完成,案主的自信度得到提高,对父母的怨恨减轻,可尝试引导案主重新思考对父母的态度,推动家庭关系的改善。

3

6、回顾整个个案过程,对案主进行鼓励,制定未来的计划。

五、服务过程

第一阶段:初步接触。由于张某整日不与外界社会接触,对外人会有抵触情绪。所以,一开始社工与张某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很困难的,会谈时间不宜过长。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的会谈中,张某表现得相当紧张和拘谨,回答问题时会很小心和谨慎,也很少与社工有直接的目光接触。

(一)第一次会谈

时间:4月7日

形式:面谈

地点:服务机构

时间:15::00—16:00 第一次在机构的会谈时,因为关系都十分生疏,所以张某的父母也在场。会谈期间,张某的父母由于对张某的问题十分关注,一直在旁边插话,而张某则表现出非常厌烦和不耐烦的情绪。

(二)第二次会谈 时间:4月8日 形式:家访 地点:张某家中 时间:15:00—16:30

第二次会谈时,社工特意支开了张某的父母,在张某房间中与他进行单独会谈。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会谈气氛活跃了一些,社工引导张某谈以前的成功经历,尽量避免因直接谈缺点和问题而引起张某的情绪波动。

效果:经过以上两次的会谈,社工与张某初步建立了信任关系,第二次会谈时间延长说明张某逐渐变得话多起来。张某表示,很乐意就自己在就业和家庭、社会交往以及生活上的问题与社工进行交流并共同解决问题。

第二阶段:提高专业技能,对自己有新的认识。

(三)第三次会谈

时间:4月11日(周三)

形式:家访

地点:张某家中

时间:15:00—17:00 社工与张某对其就业困难问题进行了讨论。社工协助张某对自己的就业

4

问题进行了全面思考,使张某认识到:自己只有初中学历,如今单位招聘保安都要求有学历;自己又没有一技之长,如今社会上技术工作供不应求,就是因为他们有一技之长,使张某产生学习一技之长和改变的动力。

效果:社工鼓励他参加机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以掌握一技之长。张某表示愿意进行考虑。过了几天,张某主动来找社工,表示他愿意报名参加技能培训,张某对电脑比较感兴趣,为了系统掌握电脑知识,他选择了首先参加电脑初级班培训。

(四)第四次访谈

时间:4月18日

形式:面谈

地点:机构咨询室

时间:15:00—17:00 社工了解到张某在培训班上电脑学得很好,成为老师的好帮手,有的同学称他为“张某老师”。社工对此及时给予了他表扬,并鼓励他多与同学交往。一段时间下来,张某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其自我形象也得到提高,他开始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父母反映他也不再睡懒觉了,每天早上到小区里进行身体锻炼,生活变得有规律,人也变得开朗和精神了。

第三阶段:缓和家庭关系,消除沟通障碍。

(五)第五次访谈

时间:4月25日

形式:面谈

地点:机构咨询室

时间:15:00—17:00 当张某整个人的形象和精神面貌都有改观后,社工开始要求他正视与父母的关系,并就此与张某进行了深谈。在会谈中,社工聆听了张某对他与父母关系的描述,了解他的看法和感受。张某表示,从内心来说,觉得父母对他是关心的,付出了无私的爱,但因为自卑和找不到工作就将怨恨集中到父母身上。社工借机劝说他多体谅父母,主动关心父母,改善与父母的关系,张某的心里动摇。

5

社工协助张某制定了一个改善与家人关系的计划。计划包括:每次出门时主动向父母告别;主动关心父母,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并对父母的关心表示感谢;主动与父母开展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并能听取父母的意见。

(六)第六次访谈

时间:4月29日(周日)

形式:家访

地点:张某家中

时间:15:00—17:30 在张某实施计划的同时,社工与张某的父母进行了接触,了解其想法,同时向他们介绍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及相应的教育方法。张某的父母认识到过去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表示要与张某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他的想法。父母对张某最近发生的转变非常欣喜,非常愿意配合社工与张某一起共同努力改善家庭关系。

第四阶段:结案

(七)第七次访谈

时间:5月27日(周日)

形式:家访

地点:张某家中

时间:15:00—16:30 一段时间后,社工在张某家中对他及他的父母做了回访。此次面谈距上次相隔时间较长。通过面谈了解到张某已结束培训,并考取了电脑专业相关证书,顺利面试到某电脑公司的售后维修部实习,与人沟通表现的自信和得体,情绪平静。张某的家庭关系已有明显改善,张某有什么想法都会征求父母的意见,而父母也会注意关系张某的心理和人际交往,而不像过去那样仅仅从物质上满足孩子,最终确定结案。

六、成效评估

服务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张某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并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既掌握了一技之长,找到了基本对口的工作,又提高了自信心,消除

6

了对自己外表的自卑。而自信心的提高使张某的社会交往能力大大提高,对父母的怨恨基本消除,与父母的关系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七、结案

(一)结案原因:个案设定目标基本达成,自然结案。

(二)结案处理方式

社工在张某家中与他通过面谈直接结案,张某及其家人认可了社工的工作,认为服务目标基本实现并同意结案。

(三)建议

1、进行后续跟进,重点跟进张某的家庭关系和工作状态,鼓励张某多与家人交流沟通,并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强自身人际交往能力。

2、鼓励张某多关注与自己专业技能有关的新资讯,从而以及时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八、反思

1、通过这个个案,发现案主的很多问题都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能找出核心问题并加以解决,那么其他问题就都很好解决。

2、由于社工的专业训练及实践经验不足等原因,社工在面谈过程中,无法充分同理服务对象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效果。

3、在个案介入的整个过程中,社工应当始终遵守自己的专业操守,但是在现实情况中,社工经常遇到一些伦理难题,如价值中立还是价值介入。在这些方面还需要积累更多的经验加以改进。

4、如果在对张某一系列的辅导之后仍未能帮助张某找到工作,也存在对张某的潜在消极影响的风险,这也是对社工技能和素质的考验。

青少年事务社工个案处理实例

中级社工老年人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青少年个案帮扶案例分析

典型社区工作青少年个案分析

青少年孤独情绪个案分析

就业难原因分析

和谐社会与少数民族青少年道德教育

从就业语言与风俗习惯看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论文

青少年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论文

中国主要城市分析与就业

少数民族青少年城市就业难——社工个案分析与反思
《少数民族青少年城市就业难——社工个案分析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