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用工荒”与“就业难”

发布时间:2020-03-03 10:41:2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用工荒”与“就业难”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其中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企业的“用工荒”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这两个现象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这两个截然相反的现象同时出现在中国,这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是十分罕见的,如果不加以重视,必将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现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要解决当前这一热点问题,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深入调研,以找到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用工荒

就业难

一、现状

“用工荒”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上,用工短缺的现象。“用工荒”实际上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现象,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现象。一边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一边企业却招不到人。它暴露了我国以前政策的不合理之处,急需要调整。

近几年,由于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于是,在出现“用工荒”的同时,还发生东西部地区争抢劳动力的现象。在每年春节前后特别是正月十五之后的一段时间,往往是企业招工和农民工返城务工的高峰期,“一票难求”、“招工难”等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缺工”、“抢人”便成了春节过后,企业老板开工的第一件大事。与往年相比,随着实体经济的复苏,外贸订单的恢复性增长,缺工现象在今年更为严重,而且呈现出向全国蔓延的趋势。不但珠三角、长三角这些沿海发达地区缺工严重,内地一些省份如安徽、河南、四川、重庆等传统的劳务输出地也频频告急,而且从技工蔓延到普工。有报道称,有些省份甚至出台政策,限制劳动力外流。

如此大范围的普遍缺工,是否意味着劳动力市场“拐点”的到来,眼下还不好说。但一个与“用工荒”形成鲜明对比的现象也同样不容忽视,那就是“就业难”的事实也客观存在,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11万,2010年为630万,2011年就已经增加到660万,而到今年2012年大学毕业生将达到历史新高的680万,四年的时间里,每年的毕业生人数都在成倍增长。这就意味着,不少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就业难”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在全国各个省份,它都成为了一个普遍又棘手的问题。

一边是大学生供大于求,每个大学生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这样造成了劳动力浪费;另一边很多单位又招不到适合自己需求的员工,导致许多岗位的闲置和劳动力的短缺。这两者的矛盾正是当今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原因

“用工荒”基本还是局限于一定地区范围和特定时间段的阶段性现象。有关调查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每年的“用工荒”主要集中于纺织服装、电子电器、机械加工、宾馆餐饮等生产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主要依靠较为廉价的生产力。从本质上来说,“用工荒”是劳动力供求关系失衡的一个重要信号,而在国内产业结构转型期间,“用工荒”现象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调研发现,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障是“用工荒”的根本原因。金融风暴发生后,农民工就业趋向发生了明显变化。有业内人士指出,以常规思维来看,“用工荒”意味着劳动力供小于求,市场会依据供求双方的博弈结果自发上调均衡工资水平。但事实表明,低端简单劳动供给者因替代性强而不被企业重视,工资水平仍旧偏低。一项对珠三角五市1500余名农民工的最新调查表明,2009年加班费收入为0元者有839人,但工作时间为1至8小时者有640人。也就是说有199人有加班,但是没有加班费,工作时间更长,收入却没有增加。另外,从2007年开始,农民工每月、每周、每天的工作时间均值都在增加。但小时工资却在下降,从2007年的8.0258元/小时,降至2009年的6.9658元/小时。同时,春节过后各用人单位列出的各职位起薪,普遍比节前降了一成左右。市场起着杠杆作用,节前用工是供不应求,而现在则成了供大于求的局势,用人单位降低起薪并不奇怪。再说,企业也更愿意用调低起薪、拔高最高工资的办法,来刺激员工的积极性。 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所以“用工荒”不能指望企业单方面解决,必须要有调控部门的积极介入与引导。

而分析其具体原因,中西部快速发展吸引农民工“逆流动”也是一重要原因。随着沿海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和推进,中国经济的纵深活力凸显,劳动力也不再是单向地流动,“逆流动”的队伍正在壮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国家4万亿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需要大量民工。尤其是国家一直以来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采取的免收农业税与粮食补贴等措施,使得部分农民工愿意留在家乡建设。而现今,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城市的各种生活成本大幅上涨,也是许多务工者萌生“退出大城市打拼”的关键。外出务工的人员减少,而依赖廉价劳动力的行业劳动强度较大,本地年轻人也不愿意干。因此,近几年来沿海地区频频上演的“用工荒”,一定程度上也是中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民工争夺战”的结果。

而“就业难”则集中于当前的大学毕业生这个庞大的群体。

据调查,目前许多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工人90%以上都是农民工,多数城镇居民不愿自己的子女当工人,纷纷花钱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供养子女读大学,毕业后由于花费和投入的比例不协调,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从主观上造成了目前的“用工荒” 和“就业难”。

以前,各类技工学校为各类企业培养、输送了大量的技术工人,确保了企业的用工,也保证了大多数青年的就业。然而,现在技工学校越来越少,多数为追求经济效益纷纷改为职业学院,转而培养本科、专科生,使得能胜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减少,而希望从事管理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从客观上造成了目前的“用工荒”和“就业难”。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纠正过去“左”的做法,强调对知识的尊重,我们的社会资源和话语权总是在向“精英人士”倾斜,而普通产业工人却一再被怱视,他们为整个经济发展付出许多,到头来却是只能解决温饱,形成收入与付出的巨大反差。于是更多的人千方百计选择创业,努力成为“精英人”,而不愿做普通产业工人,这也是造成了目前的“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当今的大学生,普遍眼高手低,在自己本身的能力和素质有限的情况下,找工作又不愿意从事一些偏向体力劳动以及薪酬不高的工作。他们普遍青睐于坐办公室的白领工作,但是对于这个管理领域的人才,社会的需求又是十分有限。同时在国家每年的高考过后,各大高校都在扩招,因此每年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市场对于应届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已经明显供大于求。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只能精中选精。这样以来,大批的大学毕业生便面临着当今“就业难”这个严峻的问题。如果不是自身条件十分优秀,或者有过人的才能,想要毕业就能找到一份工作,大学毕业生就不能挑肥拣瘦,要随时作好工作与专业不对口以及从基层做起的准备。

三、思考

“用工荒”与“就业难”的背后凸显的是工资机制不健全,使得技术工人纷纷离岗;凸显的是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高校的人才供应和社会的人才需求脱节严重;也反映出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们融入城市的脚步,迫使他们回乡另谋出路。

所以,化解“用工荒”与“就业难”之间的矛盾,至少应采取以下三项措施:

第一,企业没有储备人才的概念。他们大多需求的是熟练技工,希望招到的工人马上就能进入工作状态,为企业创造效益,所以将没有经验的大学生挡在了门外。企业应该为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学会储备人才。企业也要摒弃“唯学历”论的用人制度,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实现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同时也要善待、关爱企业员工,给他们提供应有的保障和关怀,尽可能地提高工人待遇。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情况下,才能调动从事企业工人的积极性。

第二,高校的教育机制和课程安排并没有和社会需求紧密联系,人才资源配置非常不合理,人才供应和人才需求不对口。高校应该展开调查,根据社会的需求,设置合理实用的专业,加强对应用型技术人才和人力资源“作业能力”的培养,向社会输送社会需要的人才。

第三,大学生本身没有树立起“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就业观,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失业状态。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和择业观,从低做起,不断地锻炼自己,赶超自己。

这样才能解决“用工荒”与“就业难”之间的尴尬处境。

参考文献:

[1]《“用工荒”与“就业难”》 [2]《用工荒与就业难的中国式并存申论》 [3]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4]百度百科 [5]中国青年报

用工荒与就业难

看“就业难”与“用工荒”

浅谈就业难与用工荒

谈用工荒与就业难

解析“用工荒”与“就业难”

用工荒和就业难

大学生用工荒与就业难论文

用工荒与就业难的讨论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与“用工荒”

浅析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用工荒”与“就业难”
《“用工荒”与“就业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就业难与用工荒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