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发布时间:2020-03-03 07:10: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小黄营小学 李秀玲

情感通常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这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心理与态度上的特殊反映。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小学生的情感特征十分鲜明突出。从刚进入小学开始,他们情感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对一切客观事物都怀着极大的热情,而且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他们由于年龄、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对客观事物又不具有穿透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因此感情不够深刻,不但情感外露,而且易冲动,稳定性和可控性都比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情感更富有稳定性,他们需要被理解,需要交流和沟通,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和肯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

二、渲染气氛,以情激情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要达到这种状态,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中心,创设情境,做到“以境育情”。

(一)用导语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教师就要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氛围中。为此,教师要研究课文,要研究从什么地方开始学生才最感兴趣,并以此作为诱发学生情感的突破口,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情感上的铺垫。

(二)借助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是开启人感情闸门的钥匙。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感情与悦耳动听的韵律联系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转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韵律”,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例如,学习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就可选用与古诗诗意相似的古筝乐曲《送别》,用它那舒缓、清悠的旋律,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

三、熟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内容。

如在《搭石》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生字词熟读课文后围绕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的句子来体会其含义;通过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感受乡亲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借此感染学生的心灵,凸现出“搭石”默默无闻的精神。

四、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

1.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

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在教学中,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如《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抒情的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教师应该高亢、激越地抒情,这样才能够读出韵味来,才能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2.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在教学课文《会摇尾巴的狼》时,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课件——“有一个陷阱里有一只狼,陷阱边上有一只羊,狼在陷阱里怎样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表象后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那么课文中老山羊的诚实、善良、机警和狼的狡猾、凶恶、虚伪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到“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谁也不会来救你的”这些句子时,学生对羊的同情之心和对狼的痛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五、深入挖掘,激发学生的情感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

六、挖掘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中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理解课文的好方法。如在教学《长城》一课时,组织学生体会“多少、才”等词语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修筑长城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明白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从中体会到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七、巧妙评价,激发情感。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尤如一面镜子,学生正是通过这面镜子来认识自己,因此评价学生一定要真实贴切。多采用描述性语言,少用“你很棒”、“掌声鼓励”等模糊的评价方式。如对于学习语文不大感兴趣的学生某一天有了一点积极倾向,教师可抓住契机评价他:我发现你今天喜欢上语文课了,老师为你的转变感到高兴。评价的巧妙性不仅体现在语言上,还体现在分寸的掌握上,首先对于后进生、问题生要多表扬,在真实的基础上允许夸张,对于资智优越的学生表扬不宜过频,过频的表扬会使他们发腻或是骄傲。其次,评价学生的缺点时,也要尽量发掘他的闪光点,最好是先否定再肯定进而提出希望。这样就让学生感受到情是真的,心是暖的,有利于升华师生感情,同时也升华了学生对该师所教学科的情感。

八、作业拓展,,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延伸。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量越大,对学生的发展越有利,布置一些有新意的作业,让学生课外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布置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写一写读后感,续写课文,建立资料袋等都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作业。我们在教学了《长城》之后,让学生写一写导游词,通过小练笔抒发对长城的情感。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用真情为学生撑起一片语文的朗朗晴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忽视情感体验的教育不是一种完整的教育,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小学绘本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生本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朗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