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3:25: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山体部位,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山坡的陡缓。

3.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说明主要地形类型及特征。 4.利用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并判读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山体模型,分层转换为等高线地形图,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2.通过用彩笔涂色,认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原理。

3.通过绘制、分析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高低起伏,学会读图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小组合作,增强交流、合作意识和能力。

【重点与难点】

1.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

(展示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的景观图片)

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这一节我们一起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二、新课讲解

(一)等高线地形图

1.读图1.35 地面高度的计算

(导学):知道地面高度的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讲解):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读图1.36 等高线示意

(导学):明确等高线定义、特征和等高距,了解等深线。 (讲解):等高线: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高线特征:等高线都是闭合曲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 等高距:每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差。 等深线: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动画页: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原理》 3.判断坡度的陡缓

(导学):根据山地实体图和等高线地形图来判断山体坡度的陡缓。 (讲解):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4.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

(导学):展示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图和对应的实体图,分析等高线分布特征。 (讲解):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 鞍部:两座山峰之间。 陡崖:等高线重叠。

5.读图1.37 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 (导学):判读不同山体部位的等高线分布

(讲解): 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盆地。

6.活动:认识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读图1.38 比较一下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C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 (讲解):从C点爬到山顶A容易,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判断坡度的陡缓,C点到山顶A比B点到山顶A的等高线稀疏,坡度比较缓,爬山容易。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1.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 的颜色,可以看到地表的高低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低山丘陵,棕褐色表示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雪山。

2.读图1.43分层设色地形图

(导学):陆地表面地形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分析五种地形海拔和地面起伏状况。 (讲解):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 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具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地势起伏较大 。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 。 动画页:播放视频《陆地表面五种地形》

3.活动:认识地形类型(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看图1.40、图1.

41、图1.42,比较它们的差异。

(讲解):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具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 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 。

(三)地形剖面图

1.地形剖面图: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绘制的,是沿等高线地形图某条直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直观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2.活动:绘制地形剖面图(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三、知识拓展:中国水准零点

四、课堂练习

1.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1)甲地的海拔为 1500 米 乙地的海拔为 500 米 (2)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 1000 米 (3)地面的高低一般用 海拔 来表示,地面的起伏大小一般用 相对高度 来表示. 2.读“等高线地形图”:

(1)写出数字代表的山体部位名称:

①是 山峰 ;

③是 鞍部 ;

④是 山脊 ;

⑤是 山谷 ;

⑥是 陡崖 .

(2)①与②是实地距离大约是 3 千米.

(3)沿着什么路线爬到山顶比较容易,解释原因:

沿着④到②路线爬山容易,因为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

五、课堂小结

1.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山体部位的形态特征。 2.陆地表面五种地形的比较。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教材活动P26和P28

2.记住等高线地形图山体部位形态特征 3.了解五种地形的海拔及地势的起伏

【板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

七年级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与反思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2.3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七年级地理“微课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