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民族学考试题库

发布时间:2020-03-03 16:23: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题库

试题:单项10个(每题1分)多项5个(每题2分)判断10个(每题1分)名词解释5个(每题4分)简答3个(每题10分)论述2个(每题10分)——100分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20题)

1.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55个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是

A.9.41% B.8.41% C.7.41% D.6.41%

2.初步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基础的是 A.秦始皇统一中国 B.两汉设置西域都护府

C.唐朝设立安西和北庭都护府 D.元朝的统一

3.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提出“五族共和”的思想,其中的“五族”是

A.汉、满、蒙、回、壮 B.汉、回、藏、苗、彝 C.汉、藏、苗、蒙、壮 D.汉、满、蒙、回、藏

4.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以下著作属于斯大林的是 A.《亚洲的觉醒》 B.《论民族自决权》 C.《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 D.《论十大关系》

5.中国古代的皇帝中曾经提出“四夷一家,胡越一家”口号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明太祖 D.唐太宗

6.中华民族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中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 B.美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 C.中国的民族政策创新问题 D.中国历代民族政策

7.我国有2.2万公里陆地边境线,其中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公里数是 A.2万公里 B.2.1万公里 C.1.8万公里 D.1.9万公里 8.我国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的民族数是 A.30 B.25 C.20 D.35 9.维吾尔族同胞主要居住在 A.甘肃省 B.青海省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湖南省

10.我国56个民族中,语言种类较多,约有80种左右。这些语言大体可分为 A.七个语系 B.五个语系 C.六个语系 D.四个语系

11.新中国成立前,由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主要存在于 A.内蒙古部分地区 B.东北部分地区 C.新疆部分地区 D.青海部分地区

12.新中国成立前,以黑彝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主要存在于 A.云南省红河彝族地区 B.大小凉山彝族地区 C.云南省楚雄彝族地区 D.贵州省威宁彝族地区 13.土族主要居住在 A.青海省和甘肃省 B.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 C.湖南省和湖北省

D.内蒙古自治区和甘肃省 14.《批判大汉族主义》发表于1953年3月16日,作者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C.周恩来 D.刘少奇 15.《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发表于1950年7月21日,作者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C.周恩来 D.刘少奇

16.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民族问题的决议案》,明确提出少数民族问题对于中国革命有重大意义。此决议案是在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通过 B.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 C.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通过 D.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通过

17.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纲领性主张是在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B.《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C.《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D.《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8.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9.关于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论述,是 A.第一代领导集体 B.第二代领导集体 C.第三代领导集体 D.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20.“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它要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提出这一理论观点的是 A.毛泽东 B.陈独秀 C.邓小平D.胡锦涛

二、多项选择题(10题)

1.学习中华民族理论的意义是

A.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

B.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C.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D.指导民族研究的需要

2.中华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是 A.科学性 B.实践性 C.继承性 D.创新性

3.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处理民族问题要反对“三股势力”,主要指的是 A.台独势力 B.民族分裂势力 C.宗教极端势力 D.暴力恐怖势力

4.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有 A.苗族 B.壮族 C.满族 D.维吾尔族

5.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以下地方 A.青海省 B.四川省 C.云南省 D.甘肃省

6.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

A.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B.汉族主要居住在内地和东南沿海各省市并遍布全国

C.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边疆各省、自治区,和汉族或其它少数民族交错居住 D.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基本上都有少数民族居住 7.新中国成立时,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少数民族有 A.壮族 B.朝鲜族 C.赫哲族 D.京族

8.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 A.蒙古族 B.鄂温克族 C.鄂伦春族 D.达斡尔族

9.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的民族有 A.哈萨克族 B.蒙古族 C.朝鲜族 D.塔吉克族

10.云南省与以下国家接壤 A.缅甸 B.老挝 C.泰国 D.越南

三、判断对错(10题, A代表判断正确,B代表判断错误) 1.中国各民族使用的语言文字是汉语和汉字。

2.新中国建立前,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体制呈现多种状况。 3.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4.在当代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共同生活着56个民族。

5.中华民族理论以中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

6.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实际,在长期的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

7.民族观就是对民族、民族问题的总看法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方针政策。

8.在《共产党宣言》这篇纲领性文献中,对于民族问题的论述,直接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诞生。

9.朝鲜族主要居住在祖国的西部。

10.契丹族是当代中华民族大家庭里56个民族中的一员。

四、材料题(2题,每题5小题)

1.根据下列材料分析当代中国的民族状况 材料1:“经解放初期科学的民族识别,在当代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大家庭里,共同生活着56个兄弟民族。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共有近13亿人。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11.3亿多人;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在云南,西藏等地还有70多万人尚待识别的民族成分。居住在未定边境上的珞巴族和台湾少数民族不在统计之内。” 材料2:“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公里;南北相距5500公里,全国陆地面积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居住着各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分布遍及全国,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在其它几乎所有地区,也有居住。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但居住很广,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4%,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五大自治区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广东、海南、湖南、湖北、河北、河南、山东、福建和台湾等省市部分地区;在山西、陕西、安徽等省亦有分布;即使在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族际流动,也居住了一些少数民族。”

(1)以上材料中暗示出当代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 A.单一制多民族国家 B.单一民族国家 C.联邦制民族国家 D.邦联制民族国家

(2)当代中华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A.集中居住,互相隔离 B.相互杂居、流动频繁 C.大分散、小聚居、

D.汉族集中,少数民族分散 (3)我国的主体民族是 A.回族 B.藏族 C.满族 D.汉族

(4)导致当代中国族际交流频繁的根本原因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B.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 C.民族地方经济的发展 D.全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5)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人口的民族构成是 A.居住有少数民族

B.民族构成单一,只有汉族人口居住 C.只有外国人和汉族人口居住

D.民族构成复杂,少数民族和汉族人口均有居住

2.根据下列材料分析中国各民族生活的差异性

材料1:一般说来,汉族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在解放前,不但已经有了较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而且也建立起了较先进的工业体系,资本主义生产活动也比较活跃。我国少数民族地域广大,大多居住在山区、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带,情况则较复杂:与汉族杂居或同汉族聚居地区相连结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采用了较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具,经济生活基本上已经达到或已接近汉族地区水平;而远离汉族的少数民族地区,或一个民族中居住离汉族较远的部分,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有从事原始渔业经济的,如赫哲族、京族;有从事原始狩猎经济的,如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有从事畜牧业的,如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和部分藏族、蒙古族等。有的民族虽然已过渡到接近汉区的农业经济类型,但仍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生产方法。从事渔猎采集,如独龙、珞巴、怒、傈僳、佤和部分苗、瑶、畲等民族,还没有完成农业与畜牧业、手工业的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

材料2:新中国建立前,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复杂。除了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一样,实行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统治外,在内蒙古部分地方,保存着由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西藏地区存在着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大小凉山彝族地区存在着以黑彝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和青海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保存着不同范围的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 (1)材料1显示的是中国各民族差异表现的方面是 A.宗教信仰 B.政治制度 C.文化艺术 D.经济生活

(2)材料2显示的是中国各民族差异表现的方面是 A.文化艺术 B.经济生活 C.政治制度 D.宗教信仰

(3)新中国建立前,实行盟旗制度的民族是 A.满族 B.彝族 C.蒙古族 D.藏族

(4)新中国建立初期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民族是 A.珞巴族 B.赫哲族 C.京族 D.独龙族

(5)以上材料揭示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是 A.少数民族地区历来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

B.远离汉族的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C.大多数少数民族也实行汉族地区的地主封建制度下的保甲制度

D.学习汉族先进生产技术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基本上接近汉族地区水平

五、阅读分析题(1题,每题5小题)

1.阅读短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方法上。随着民族的形成,民族问题的出现,人们就开始产生了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认识,并且运用这种认识去处理民族问题。在当今社会里,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地位的不同,决定了人们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一致。因此,有不同的社会和社会阶层存在,就有不同的民族观存在。新中国建立前,建立在封建地主和资产阶级立场上的民族观,从本质上讲,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因而也是极端错误十分反动的民族观。以此来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不但不能解决民族矛盾,消除民族隔阂,而且还会对民族问题的解决起到相反的作用。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为了消除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民族观的影响,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直到现在,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民族观对人们还有一定影响,这就不能不对我国的民族关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产生不利影响。为使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够得到健康和顺利发展,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再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民族观主要表现为 A.人们对民族的看法

B.人们对民族问题的看法 C.人们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 D.人们处理民族问题的方法

(2)当今社会中,决定人们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本原因是 A.人们价值观念的不同 B.人们生活环境不同 C.人们的宗教信仰不同

D.人们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地位不同

(3)新中国建立前,我国国内的民族观特点是 A.唯心主义的 B.形而上学的 C.反动的 D.革命的

(4)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树立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取得的显著成绩是 A.解决了民族矛盾 B.消除了民族隔阂

C.使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健康发展

D.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到顺利发展 (5)以下反映当今我国民族观的状况的是

A.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民族观的影响已经完全消除 B.党和政府树立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C.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民族观对人们还有一定影响 D.依然需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再教育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0题) 1. B 2. A 3. D 4. C 5. D 6. A 7. D 8. A 9. C 10. B 11. A 12. B 13. A 14. A 15. B 16. C 17. B 18. A 19. C 20. C

二、多项选择题(10题)

1.A.B.D. 2.A.B.C.D.3.B.C.D. 4.B.C.5.A.B.C.D 6.A.B.C.D 7.C.D.8.A.B.C.D.9.A.B.C.D.10.A.B.D.

三、判断对错(10题)

1.B 2.A 3.A 4.A 5.A 6.A 7.A 8.A 9.B 10.B

四、材料题(2题,每题5小题)

1. (1) A (2)B.C(3)D (4) D (5)AD 2. (1)D(2)C(3)C (4)B.C(5)B.C.D

五、阅读分析题(1题,每题5小题)

1.(1)A.B.C.D (2)D. (3) A.B.C.(4)A.B.C.D (5)B.C.D

第一章 民族的一般特征

一、单项选择(20题)

1.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首先提出完整科学的民族定义的时间是 A.1912年 B.1913年 C.1914年 D.1915年

2.不同部落结成民族的主要因素是 A.物质关系和利益联系 B.共同反抗外来侵略 C.共同族源 D.共同心理认同

3.在民族六要素中,起基础作用的要素是 A.共同语言 B.共同文化 C.共同生产方式 D.共同心理认同

4.在民族六要素中,起精神纽带作用,具有相当稳定性、历史连续性和持久性的要素是 A.共同心理认同 B.共同文化 C.共同生产方式 D.共同风俗习惯 5.把民族划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主要是侧重于民族的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生物属性 D.特征属性

6.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主要是侧重与民族的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生物属性 D.特征属性

7.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最后被确认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是 A.土家族 B.赫哲族 C.基诺族

D.畲族 8.“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我族也”出自以下著作 A.《夏夷论》 B.《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 C.《左传》 D.《三国志》

9.不同民族成分的成年人之间发生的收养关系、婚姻关系,如何确定各自的民族成分 A.不改变各自的民族成分 B.双方协商并报有关部门确定 C.由法院判决 D.由公安机关认定

10.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为了确认土家族的民族成份,中央确定了一批学者调查研究“土家”,其中一位著名的专家先后写成了《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访问湘西北“土家”报告》、《湘西北、鄂西南、川东南的一个兄弟民族──土家》等文章,这位著名专家是 A.吴文藻 B.潘光旦 C.吴泽霖 D.黄现璠

11.拉萨是西藏自治区首府,藏语音译,意思是 A.圣地

B.优美的牧场 C.青色的城 D.日光城

12.京族主要分布在 A. 广东省 B. 广西壮族自治区 C.贵州省 D.云南省

13.基诺族主要分布在 A.云南省 B.贵州省 C.四川省

D.广西壮族自治区 14.羌族主要分布在 A.甘肃省 B.青海省 C.西藏自治区 D.四川省

15.门巴族主要分布在 A.西藏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云南省 D.黑龙江省

16.景宁畲族自治县位于 A.浙江省 B.安徽省 C.福建省 D.广东省

17.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位于 A.黑龙江省 B.吉林省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内蒙古自治区

18.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 A.黑龙江省 B.辽宁省 C.吉林省 D.山东省

19.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是 A.马尔康县 B.康定县 C.西昌市 D.汶川县

20.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位于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甘肃省 D.青海省

二、多项选择(10题)

1.对民族发展起到精神纽带作用的因素是 A.共同语言 B.共同文化 C.共同族源 D.共同心理认同

2.在民族六要素中,具有比较稳定并表露于外的民族特征是 A.共同语言 B.共同文化 C.共同生产方式 D.共同风俗习惯

3.从斯大林民族定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内容来看,它的显著特点是: A.继承性和发展性 B.科学性和完整性 C.针对性和批判性

D.唯物性和唯心性

4.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基本特征是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经济生活 D.共同心理素质

5.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六大特征的理论具有以下特点 A.内容丰富,涵盖面广,适用性大 B.表述通俗,易于理解,便于运用 C.归纳科学,符合实际,简明扼要 D.比较辩证,解释现实,促进融合 6.中华民族识别的必要性

A.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B.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 C.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需要

D.增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繁荣的需要 7.中华民族识别的依据

A.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 B.民族源流是民族识别的重要历史依据 C.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 D.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

8.国家关于集体性要求恢复、更改民族成分的主要规定有

A.一个村或街道的相当一些户,集体要求恢复或更正民族成分的,由地区(自治州、地市级)的民族工作部门审批 B.一个较大范围地区的群众要求恢复或更正民族成分的,由省、自治区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定后,报请国务院有关部门核准。 C.凡带有一定群众性的要求恢复或更正民族成分的,必须具有作为某一个民族的明显特点,如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等,特点已经消失的,一般不再变更民族成分 D.只要集体上访,强烈要求更正就可以了

9.不同民族的公民结婚所生子女,或收养其他民族的幼儿(经公安部门确认收养关系的),其民族成分如何确定

A.在满18周岁以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 B.满18周岁者由本人决定

C.年满20周岁者不再更改民族成分 D.由夫妻双方家族商定

10.我国民族识别必须坚持以下工作原则 A.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B.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C.实际调查和科学研究相结合

D.科学研究人员和民族工作者相结合

三、判断对错(10题, A代表判断正确,B代表判断错误)

1.民族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民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属于社会历史范畴,而宗教属于思想意识范畴。

2.孙中山在1924年的《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有五种力,即自然力、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习惯。

3.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4.民族,只有民族,才是改造社会的唯一动力。

5.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6.民族文化是把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显著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

7.古代民族是指存在于资本主义以前各社会发展阶段的,与现代民族相对而言的民族。包括奴隶社会的民族和封建社会的民族。

8.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群众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是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之一,是区别民族的明显的标志。民族风俗习惯随着时代发展也不断发展变化。

9.共同民族心理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历史的连续性,对民族的存在和发展起重要作用,是团结本民族成员的重要的精神纽带。

10.民族的历史渊源主要是指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四、材料题(1题,每题5小题)

石首部分少数民族考生身份变更调查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记者 翟方 陈世昌) 公示名单上,一些考生摇身变成少数民族 2008年7月20日,湖北招生信息网上的“享受政策性照顾加分投档录取考生公示名单”悄然消失。

该公示名单上列有我省今年可享受加10分投档的所有少数民族考生,自6月1日公示以来,并未引起太多人的关注,但在7月中旬,随着高考录取工作展开,它引起的议论越来越多。因为,名单上有些“少数民族考生”经不起推敲。

7月12日,有网友给本报发来电子邮件指出,网上的公示信息中,并非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石首市,少数民族考生“密密麻麻一大排”,原因是“许多人更改为少数民族”,造假考生的父母都是当地的“局长”、“科长”“队长”、“主任”,或是在当地“有权”部门工作。“我跟某某局长的儿子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同学,从没听说他是土家族,公示栏上他却突然变成了土家族,真是笑话……”

根据省教育厅和省纠风办2005年的联合文件,经审核后可加分投档的考生名单,公示内容除了考生姓名、高考报名号外,还包括考生父母的姓名以及工作单位等。

公示名单显示,石首市今年有56名少数民族考生,分别为土家族、满族、壮族等。这些考生的父母中,有不少是当地党政机关和公安、财税、教育、交通部门的领导、干部及企业负责人。

网友指陈其中有人舞弊,到底是真是假? 7月13日,记者请民警从全国人口信息网上初查发现,这些少数民族考生及家长登记的民族信息,与公示上的民族并无异样。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的人口档案露出蛛丝马迹

“人口网上的个人身份信息都是最新变动的,当然查不到,但人事档案和人口普查资料上的个人资料是早就锁定了的。”17日,记者抵达石首后,一名知情人说道:“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

当天上午,记者在石首市档案馆找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底册,在笔架街建设路居委会的一份花名册上,显示公示名单上的邹氏一家三口当年都是汉族。而在如今的公示名单上,考生邹某、母亲吴某为土家族,父亲邹某是石首市某公司副总经理。

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说,这说明母亲和女儿的民族身份已经更改。

石首市公示的56名少数民族考生中,有6名考生的父亲或母亲是石首一中等校的老师。知情人指出,老师熟知国家对少数民族考生加分的优惠政策,所以常有老师变更民族为孩子高考加分。

在石首一中的一份教师花名册上,谢某2001年10月填写的民族为汉族。而公示名单中,她和儿子杨某都变成了少数民族。

在石首市教育局人事股保存的档案中,记者也找到公示名单上几位身为教师的少数民族考生的父母。如石首市实验小学教师唐某和石首市文昌小学教师方某,两人以前填写的民族均为汉族。

随后,石首市公安局提供的一份书面材料证实,2005年以来,56人中有20名考生更改为少数民族。

谁在作假,谁在把关

对照公示名单可以发现,石首市公安局查出的20名考生,他们的父母中有9人在石首市党政机关、财税部门或大型企业担任要职。

考生席某的母亲方某是一名老师,父亲是石首市交通局副局长(公示中错为局长——记者注)。他的少数民族身份是如何得到的呢?

石首市公安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06年7月25日,石首市桥南社区居委会出具证明:“兹有我绣林办事处槐树堤社区居委会方某、其子席某属于少数民族居民。”石首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签有“情况属实”,并加盖了公章。此后,公安机关据此将方某母子由汉族变更为少数民族。

7月18日下午,方某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当时,很多人告诉她,将孩子改为少数民族后,可以在高考中加分,她便找了一个朋友到居委会试一下,没想到竟然办成了。

1990年5月,国家民委、公安部等部门曾联合下发文件,规定“个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父或母的民族成份确定子女的民族成份,在满18周岁以前由父母商定;年满20周岁者不再更改民族成份”。申请变更民族成份,须经本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居住地区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调查核实,报经县级以上民族工作部门审批后,方可到户籍管理部门办理手续。

2007年元月接手分管户籍工作的石首市公安局副局长徐文杰说,荆州市公安局曾依国家上述文件明文规定:民族宗教事务局是管理认定民族身份的唯一职能部门。公安机关必须严格按照程序变更审批。石首市公安局也是严格这样办的。

石首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这些年不断有人来说原来漏报错报了,要求更改民族成份,不给办又不太好,我们都是按1990年的国家文件办的。

然而,记者前后查证了10名考生家长变更少数民族身份时留存的文字资料,发现没有一人完全符合规定,而民宗局都在他们的所谓证明材料上盖了公章。

石首市民宗局局长余刚说他是2007年才上任的。他反复说明:我们工作中是有失误,今后一定改正。

值得一提的是,17日记者抵石首采访首日的当晚,在石首当地的网上,湖北招生信息网上的公示信息已无法显示了。

擅改民族成份,此风当刹

“随意更改户口上的民族,从而获得高考录取时的照顾,此风当刹!”这是石首市政协常委水红国与记者见面时说的第一句话。水红国说,早在2004年底,他就曾联合其他6名政协委员写出提案,呼吁石首市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随意变更为少数民族的事。

这份编为“第10号”的提案中写道:近两年来,许多家长和学生通过各种关系改为少数民族,仅2004年就有几百人。他们其实不是真正的少数民族,只是为了在高考中加分。“在高考中,更改民族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石首市招办副主任王和敬说,在去年的审查中,他发现一位好朋友的孩子摇身变成少数民族,他当即将其驳回。此后,朋友还责怪他:你何必那么认真,前面几个部门审查都通过了,你还卡什么呢…… (1)受理个人要求恢复、更改民族成分的部门和手续

A.经本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居住地区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调查核实

B.报经县级以上民族工作部门审批

C.凭审批材料到户籍管理部门办理手续。

D.凭审批材料到国家民委办理手续 (2)从以上材料可知,户籍管理部门为

A.民族工作部门

B.民政工作部门

C. 教育部门

D.公安部门

(3)不同民族的公民结婚所生子女,或收养其它民族的幼儿(经公证部门确认收养关系的),其民族成分由以下方式确定。

A.在年满18周岁以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 B.年满18周岁者由本人确定 C.年满20周岁者不再更改民族成分 D.由民族工作部门确定

(4)石首市桥南社区居委会出具证明:“兹有我绣林办事处槐树堤社区居委会方某、其子席某属于少数民族居民。”这份证明材料无效原因有

A.石首市桥南社区居委会不是当事人所在单位的人事部门或居住地区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

B.违背了国家关于个人要求恢复、更改民族成分的基本规定 C.席某的父母不是少数民族,这份材料是假报告、假证明 D.席某已经年满20周岁 (5)个人恢复、更改民族成分

A.必须以国家正式认定的民族族称(56个民族)为准 B.任何人不得以国家未确认的族称作为自己的民族成分 C.个人的民族成分依据父或母的民族成分确定 D.根据自己喜欢,可以选择任一民族成分

五、阅读分析题(1题,每题5小题)

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本内容

(http://www.daodoc.com/)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的理论,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精神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奋斗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指民族交往和民族矛盾状态所涉及的领域和方面。它是由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是受时代发展和社会性质的制约的,也是与当时要解决的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方式和途径相联系的。不同社会、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关系基本特征各有特点。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六章“民族政策”第五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通过、新中国成立后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虽然没有明确揭示新中华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却已经提出了平等、团结互助、友爱合作等相关要素,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党中央的相关文件都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不同于以往的新型的民族关系,它是在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形成的。1979年6月,邓小平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邓小平的讲话和1980年4月中共中央《关于转发〈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1981年6月27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都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即在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劳动人民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即“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和“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些提法完全否定了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到“*”时期广泛流行并绝对化的“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观点,使人们解除了在社会主义民族问题、民族关系认识上的思想羁绊,解放了思想,从而实事求是地看待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我国民族关系理论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在中央有关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论述精神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了国际国内、历史和现今的民族关系发展规律,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与经验。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维护和发展国内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党的十二大报告也指出,“进一步发展国内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这是中国共产党和我国历史上(党章和宪法)第一次对民族关系基本特征有了共识,还具有了最高的权威性和法律依据,表明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理论的确立。这一理论把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作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的重要要素,并把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中的互助原则也作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要要素。

平等、团结、互助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根本原则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社会主义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各民族团结,在民族平等团结的前提下各民族互助并共同奋斗,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从而进一步实现民族平等,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这一理论的提出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的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从此,“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成为我国民族关系的正式表述。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个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和社会主义民主这个社会政治制度之上的各民族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政治平等团结关系、经济互助合作关系、文化共存繁荣关系、社会和睦协调关系。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也决定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方向、趋势。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最主要的是指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联系中所处的地位、状态以及权利和义务。因此,平等、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最基本的原则,是对我国社会民族关系特征或内容的一个简练的表述,体现了我国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团结、互助的内容和特点。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的辩证统一体。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互助、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是促进各民族平等、互助、和谐的必要条件;民族互助是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重要途径,是民族和谐的必要条件和保障;民族和谐是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综合反映,是促进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核心要素。

1982年,党章和宪法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明确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后,党和国家的文件、领导人的讲话、学术研究的成果,一般都使用这一提法。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民族关系的学术讨论会和学术文章中,对这一表述提出了几种补充意见,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1983年4月,在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草案)座谈会上,有人提出了补充“合作”的观点。认为从汉语词义上讲,“合作”比“互助”更进一步,各民族之间不仅要互相帮助,而且要相互合作。因此,在民族关系基本特征的表述中加上“合作”,更切合我国民族关系的实际,也更有利于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1985年10月,第三届全国民族理论学术讨论会上,有人提出了加上“竞争”的观点。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给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范畴引进了竞争原理,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新时期出现的新变化和新情况。因此,加上“竞争”将会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添新的生机和活力。1986年9月,有学者在全国民族理论专题讨论会上提出,应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中增加“合作”、“竞赛”的观点。1986年,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连芳在《民族团结》1986年第6期发表《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法的一点意见》,提出补充“共同繁荣”的内容。认为随着党中央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贯彻执行,民族关系在平等、团结、互助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个新的重要发展,这就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包括民族间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共同富裕和文明。增加“共同繁荣”这一内容更能体现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根本性质和特征,更能正确地反映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和奋斗目标。此外,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等有关部门的文件中、国家一些领导人的讲话中,对有关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除了平等、团结、互助以外又提到“友爱”,而且对民族关系基本特征的排列和表述顺序也不同。

上世纪90年代,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愿望,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及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新提法,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和完善阶段。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今天,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200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也提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中加入“和谐”的要素,这是中国共产党从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目标出发,基于现实民族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对我国民族关系认识的重要发展,是新的理论突破,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使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的内容更加完善、科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民族关系上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和谐既是社会整体和谐的重要内容,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需前提。“和谐”是党中央在把握我国当代民族问题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一样,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关系中加入“和谐”也有着鲜明的指向性。现阶段各类与民族关系有关的矛盾持续存在,并正在成为或将要成为我国民族关系中的种种不和谐因素,而它们的解决也将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和谐”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容更加完整。“平等、团结、互助”已经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但将“和谐”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提出,则使这种民族关系有了一种有序的结构性要求。“和谐”以承认差异、多样性为前提,讲究相互关系的合理调处,讲究不同个体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利益调适。“和谐”要素的提出,是对我国各民族文化、利益多元性的承认和尊重,也是对在共同利益和目标基础上各民族和睦、协调、合作等统一性的强调。因此,和谐不是对平等、团结、互助的取代,也不是对它们的重复,而是对这些要素的补充和完善。

1.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 A.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B.平等 C.团结 D.互助

2.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 A.不同于以往的新型的民族关系

B.是在我国各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形成的 C.劳动人民间的关系 D.平等、竞争、合作、繁荣 3.下列表述错误的观点有

A.和谐不是对平等、团结、互助的取代,而是对这些要素的补充和完善。 B.“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民族关系上的必然要求。 C.民族关系的和谐是社会整体和谐的重要内容。 D.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并不需要完善和发展。 4.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 A.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

B.在2005年5月27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的

C.由胡锦涛提出 D.由温家宝提出 5.民族和谐是

A.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综合反映 B.促进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核心要素。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需前提

D.党中央在把握我国当代民族问题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

五、阅读分析题(1题,每题5小题)

积极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陆兵

(http://www.daodoc.com/)

民族关系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关系。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共同捍卫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从根本上维护民族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适合中国国情,巩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祖国统一,得到各民族的衷心拥护,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今天,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各种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这一切必然会对我国民族关系产生深刻影响。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毫不动摇地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不断丰植和培育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始终着眼于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着眼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表彰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让“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牢牢扎根于各族人民心中,使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眼珠一样地爱护民族团结,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的事件,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最大限度地相信和依靠各族干部群众,最大限度地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和分裂活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大好局面,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着力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民族之间协调发展,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各族群众,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大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我们就一定能够经受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胜利前进! 1.本文中的“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指 A.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B.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C.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D.汉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2.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平等 C.民族团结 D.民族和谐

3.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必须

A.始终着眼于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着眼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表彰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让“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牢牢扎根于各族人民心中,使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眼珠一样地爱护民族团结,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B.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的事件,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最大限度地相信和依靠各族干部群众,最大限度地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和分裂活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大好局面,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C.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着力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民族之间协调发展,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各族群众,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D.在全国各地推行民族区域自治

4.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表现在以下方面 A.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 B.共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C.共同捍卫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D.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5.这篇文章主要是阐述 A.民族平等政策 B.民族团结政策 C.民族经济政策 D.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0题) 1. A 2. B 3. D 4. B 5.C 6. C 7. A 8.C 9. B 10. D 11. A 12. C 13.A 14.D 15.D 16.C 17. A 18. A 19. A 20. B

二、多项选择题(10题) 1.ABCD 2.ABCD 3.ABC 4. ABCD 5.ABCD 6.ABC 7.ABC 8.ABC 9.ACD 10.ABCD

三、判断对错(10题)

1.A 2.A 3.A 4.A 5.A 6.A 7.A 8.A 9.A 10.A

四、材料题(1题,每题5小题)

1.ABCD 2.ABC 3.AB 4. ABCD 5.ABCD

五、阅读分析题(1题,每题5小题)

(1)ABC (2)A (3)ABC (4)ABCD (5)D

第七章 各民族一律平等

一、单项选择题(2题)

1.新中国的民族平等主张直接来源于 A.资产阶级的民族平等观 B.工人阶级的民族平等观 C.封建社会的一般平等观 D.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

2.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是 A.公有制 B.私有制 C.社会主义制度

民族学考试资料

民族学调查报告

民族学研究

民族学流派

民族学论文

民族学总结

民族学通论(完全版)

民族学实践调查报告

民族学通论读后感

考试题库

民族学考试题库
《民族学考试题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