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民族学考试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1 18:58: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民族学考试资料

腊玛古猿:最早的人科成员,由一种森林古猿演化而来的。1932年在印巴交界的西瓦里克山其化石,大约生存在1400万年至800万年前。

南方古猿:约距今500万年至100万年前,其化石最早在1924年在南非的汤恩地区发现,那是一个6岁幼年头骨化石。南方古猿主要分为南方古猿纤细种和南方古猿粗壮种。阿法种是最早的南方古猿。

直立人的标志:第一个标志是人类体质发展上的突破。(有阿法种转变而来)

第二个标志是人工制造工具的出现,也就是人类开始创造文化。

第三个标志就是人类社会组织的出现。

早期直立人在距今300—150万年,而晚期直立人在距今150—20万年,我国目前已经发向并定名了的晚期直立人有蓝田人,和县人,南召人,北京人(距今60万至25万年)等,国外的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非洲坦桑尼亚的李基直立人,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毛里坦人,法国的海德堡人和阿拉戈人。

智人: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智人即古人和尼人(即尼安德特人),生存距今20—30万前到4—5万年前包括更新世中后期一段时间和更新世晚期前一段时间内的古人类。晚期智人即旧称新人,也叫智人的智人。

中国早期智人主要有大荔人(1978年,陕西),许家窑人(1974—1976,陕西阳高县),马坝人(1958年,广东韶关),长阳人(1956—1957年,湖北)和丁村人(1954年,山西),依顺序表现了从教早的智人向晚期智人过渡。1958年在广西柳江通天岩穴发现柳江人骸骨化石,是我国最早的晚期智人,从中可以看出原始黄种人的特征。

世界三大人种:

(1)蒙古人种(Mongoloidrace)

亦称亚美人种或黄色人种。主要体质特征为:皮肤浅黄色,头发色黑形直,胡须和体毛较少,颜面扁平,鼻梁不高,唇厚适中,身材自北向南呈现从中高到较矮和从粗壮到纤细的过渡趋势,眼内角多有蒙古褶。此人种分亚洲和美洲两大支。约占世界人口41%。

(2)赤道人种(Equatorialrace),

亦称尼格罗一澳大利亚人种,俗称黑色人种。特征为:皮肤深色,头发色黑形卷,次生体毛一般不多,但大洋洲部分却相当发达;脸型较窄,鼻型低宽,唇厚颔凸,身材高矮不等。赤道人种分尼格罗和澳大利亚两个支系以及各种过渡类型和中间类型,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约占世界人口16%。 (3)欧罗巴人种(Europeoidrace),

亦称欧亚人种或高加索(Caucasoid)人种,俗称白色人种。主要体质特征:肤色一般浅淡,部分呈褐色,毛发颜色不一,发型波状,次生体毛发达,泪阜外露,鼻高唇薄。此人种分南北两个支系,南支包括印度、地中海和巴尔干高加索分支类型;北支包括大西洋、波罗的海和白海波罗的海分支类型以及各种过渡类型和中间类型。约占世界人口43%。

种族主义:源于近代欧洲的一种敌视人类的思潮,认为某种由于遗传上的特征与人类的智力等有着必然性联系,各个种族之间存在着优劣之分,这是社会进步、历史兴衰、文化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它的表现形式包括种族偏见,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等。这种主义是毫无科学根据的。

我国语言谱系分类

我国的语言主要分属五个语系:汉藏语系: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西南和中东南绝大部分地区,阿尔泰语系: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两大地区,印欧语系:主要分布在新疆西部边陲,南亚语系:主要分布在云南边地,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主要分布在台湾岛。

词义分析法:就是通过对词义特点的分析来认识其中包含的民族和和文化特点,这一方法的认识论基础在于民族语言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的紧密联系,它的主要对象包括:①词的多重含义;②复合词的构造及其含义;③亲属称谓的外延;④借词;⑤词汇系统构造中的涵义。 经济文化类型的定义:指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之下,并操持相同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它的层次划分序列一般为:生态基础;生计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及各种典章制度;意识形态。 中国经济文化类型

1.采集渔猎经济文化类型组(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含有两个类型,即以鄂伦春族为代表的山林狩猎型和以赫哲族为代表的河谷渔捞型。

2.

畜牧经济文化类型。主要含有四个类型:即以部分鄂温克族为代表的苔原畜牧型,以蒙古族为代表的戈壁草原游牧型,以哈萨克族为代表的盆地草原游牧型,以藏族为典型的高山草场畜牧型。

3.

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组,主要含有六个类型:山林刀耕火种型;山地耕牧型;山地耕猎型;丘陵稻作型;绿洲耕牧型;平原集约农耕型。

西方民族学流派

一、进化论学派

二、传播论学派

三、历史特殊论学派

四、法国社会学学派

一、进化论学派

(一)古典进化论

1、基本思想和主要观点

基本思想:第一,因为人类本质一致,所以,文化的发展必然是单一性的;

第二,各族文化都遵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但有快慢差异;

第三,整个世界是依自然法则运行的。

主要观点: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泰勒、摩尔根、弗雷泽

(二)新进化论

莱斯利·A·怀特(1900-1975)北美人类学中的主要理论家。1943年出版《东西文化比较》,1959年出版《文化演化》。

划分文化进化阶段的标准是能量;以此为标准划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 〈1〉人类只依靠身体能量而生存的阶段;

〈2〉通过栽培作物和饲养家畜,人们能够获得光合作用后的太阳能,并开始能够将其储存起来的阶段;

〈3〉通过动力革命,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资源作为新的能源加以利用的阶段;

〈4〉在不远的将来,核能不是作为战争工具,而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方便的阶段。” 其中第一到第三阶段分别与无阶级的平等的原始制度、新旧大陆的古代文明、近代产业文明相对应。

二、传播论学派

(一)基本思想

(二)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1、德、奥历史传播学派

拉策尔、弗罗贝纽斯、格累布奈尔、施米特

2、英国极端传播学派

威廉·里弗斯、史密斯和佩里

(一)基本思想

均与进化学派唱反调,强调文化传播在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以文化传播原理解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相似性;认为人类文化或社会中的变化,首先归因于物质文化和习得行为从一起源社会散播到其他社会。其理论要点如下:

(1)人类创造力很有限,独立发明的能力很差。

(2)文化现象与历史现象一样不会重复,任何一种文化现象只有一次被创造,在不同的地区两次或多次创造相同的文化现象是不可能的。

(3)新文化的产生,是几种文化综合体传播的结果

三、特殊论学派

(一)基本思想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博厄斯、克鲁伯、罗维

(一)基本思想

该学派的创始人为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故又称为博厄斯学派。

1、外表上彼此相同的文化现象,可能有根本不同的来源、发挥着根本不同的作用,所以,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分别对待。

2、不是任何相同性都说明了“历史联系”或“传播”、“借用”。

3、文化人类学的—般任务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总和”,通过这种研究来“构拟”人类文化和文明史。 博厄斯的主要著作有:《夸扣特尔印第安人的社会组织和秘密结社》(1897年)、《美国印第安人语言手册》(1911年)、《原始人的心灵》(1911年)、《原始艺术》(1927年)、《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年)、《普通人类学》(1938年〕、《种族、语言和文化》(1948年)等。

四、法国社会学学派

(一)基本背景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迪尔凯姆、马歇尔·莫斯、

(一)基本背景

法国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在这门学科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先驱者中有拉菲托、爱德华,此外,圣西门、孔多塞、孔德也为人类学的形成与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法国的文化人类学在理论上开始有自己完整的观点和方法,在组织上有具备影响力的阵容,则是由迪尔凯姆将研究焦点从社会学转向人类学领域开始的。 迪尔凯姆于1898年创办了《社会学年鉴》,此刊物是法国社会学家的论坛,影响极大,故法国社会学派又被称为“社会学年鉴派”。

功能主义学派

布朗(1881—1955)从小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5岁丧父,母亲做佣人。18岁开始工作,后来在哥哥的资助下到剑桥大学读书。1906—1908年在哈登以及里弗斯的指导下到安达曼群岛进行田野工作。1910—1913年到澳大利亚进行田野调查。1914年再次去澳洲。1935年到燕京大学讲学。主要著作有:1922年的《安达曼岛民》、1950年的《非洲的亲属制度和婚姻制度》、1952年的《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以及1958年的《社会人类学方法》

主要贡献

1、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与方法

2、图腾崇拜

3、亲属关系的研究

马林诺夫斯基(1884—1942)波兰人。1902年考入杰格隆尼大学。1912年转入英国,就读于伦敦经济学院。1913年完成他的首部人类学专著《澳大利亚的土著家族》1914—1918年在特洛布里恩德岛进行田野调查。和当地的居民共同生活了两年,开创了人类学家田野工作的先例。1920年,返回英国,在伦敦经济学院任教,培养了大批人类学专业的学生。主要著作有:《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1927年)、《原始社会的性与压抑》(1927年)、《西北美拉尼西亚野蛮人的性生活》(1929年)、自由与文明》(1944年)、《文化的科学理论》(1944年)、《文化变迁的动力》(1945年)、《巫术、科学与宗教及其他论文》(1948年)、《性、文化与神话》(1962年)、《墨西哥市场体系的经济学》(1982年)以及《文化论》等,

主要贡献:①文化的功能主义理论②巫术宗教问题③田野工作的贡献

2、提出田野工作的三条原则:

(1)部落的组织和部落的文化结构,必须以明确、清楚的提纲形式记录下来,或用具体证据按统计手段编集文献资料的方法来写这类提纲。 (2)必须在这一提纲中填充实际生活的细节和行为类型,这些细节和类型的收集,只有靠细微而认真的观察、靠密切接触当地人的生活才能获得。这些收集的材料,应当以某种人类学的学术性日记形式记载下来。

(3)有关人种特点的记叙、说明、典型的话语、民俗项目以及巫术仪式的惯用语句,都应当作为描述土著居民精神生活的文献内容记载下来。

中华民族学的发展历程

林纾,魏易译出德奥学者哈伯兰的《民种学》,并于1903年由京师大学堂官书局出版之后,许多外国民族学著作逐渐翻译介绍到中国来。1926年,蔡元培发表《说民族学》,首次提出“民族学”这一术语,明确其学科定义,回顾了民族学的发展历史,对学科进行了界定。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研究院成立社会科学研究所,其中第一组为民族学组,蔡元培任组主任,它是中国迄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最主要的民族学研究机构。30年代末,中华民族学家开始对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社区田野调查(详情请看141页)。 民族学的中国化 有三种意见:1.主张利用外国民族学的方法,择其善者,根据中国的实际,综合而成中国化的民族学。2.试图以经过比较择出的某一学派的国外民族学理论为张本,实现民族学的中国化,但更强调以使用假设始,以实地证验终,理论与事实相结合,并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使之彻底地中国化。3.主张吸收国外民族学理论的合理之处,但因国情不同,中国所需要的民族学和欧美殖民地式的民族学应当有所区别(在观点,内容和方法上都应与西方有别)。

新中国建立后,在社会历史调查的基础之上,铅印各民族自治地方概况﹑各民族简史和简志三套丛书。

马凌诺斯基革命:指的是对民族学实地调查方法的创新,即开创了“参与观察”式的田野工作的新局面。这是民族学实地调查发展过程的一次变革,一次飞跃,奠定了现代民族学实地调查的基石。 文化主位研究方法:

自观就是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身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他观就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 什么是民族学的社区:它是民族学调查研究中的一个基本单位,“人类学家用以指一群互相依赖的家族,在一对群或聚落,或比较大的聚居区,营共同生活。一个社区能否自给自足并不一定,但一个社会则为经济上能自己自足的若干社区所构成。那些社区未必相互依赖,但他们却互相通婚,而且有共同的领土﹑语言﹑社会经济体系及文化遗产。”简单来说就是三个基本要素:1.人民2.人民所居住的地域3.人民的生活方式或文化。

参与观察:这种方法又被称为“局内观察法”或“居住体验法”。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观察法,其先决条件是在一个地方长期住下去,至少要一年的时间,要求调查者学会被调查民族的语言,“入乡随俗”,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像一个“尽量合格的当地人”。这种方法被西方民族学家所倡导并付诸实践。民族学发展史上许多重大的成果,都是在此基础上孕育出来的。 共同文化心理素质:通俗地说,就是同一民族的人之间存在着一种族属亲近感﹑认同心理。这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经验体会到的,这个特征往往能比其他特征在形成维持某个民族共同体上更为重要。近期中华民族学的主要任务

第一,继续加强少数民和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问题的研究 第二,进一步深入开展国内民族的研究 第三,加强世界民族的研究

第四,继续开展国外民族学理论的研究 第五,继续开展影视民族学的研究

第六,进一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研究 第七,开展民族文物研究和建立民族学博物馆 第八,开展民族统计学的研究

民族识别的成就与意义

1.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经1953年全国人口调查,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的召开,为第一阶段,首次确认38个少数民族

2.从1954年到1964年的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为第二阶段,有确定15个少数民族,确认了普米族和门巴族;1965年识别确认了珞巴族,这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单一民族

3.从1964年起,经1982年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到现在,为第三阶段,1979年6月又正式确认基诺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至此,基本确定了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的框架。

乌力楞:是鄂伦春族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一般由五六个或十余个“柱”(家或户)组成,是具有血缘关系的父系家族公社。每一个乌力楞包括着同一祖先若干子孙的一些小家庭,其家族长成为“塔坦达”,其内部生产资料共有,大家过着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原始共产制的生活。 刀耕火种的山地农业经济(275页)

领主庄园制:是西藏农奴制的更本制度。庄园出现于公元10世纪,完备于清朝时期,“溪康”是庄园的主要标志,“溪卡”是庄园的总称1其封建政权叫“雄溪”农奴主叫“却溪”或“革溪”,庄园的一部分留作领主及其代理人经营,一部分分给农奴经营,作为劳役地租的主要形式。它既是强制农奴劳动﹑剥削农奴的经济组织,又是镇压农奴的基层机构。

基诺族的长老制:即基诺族的政治制度村社长老制。村社一般有两个长老,首席称卓巴或寨父,次为卓生或寨母,其主要职责涉及村社生产﹑生活喝宗教祭祀方面,在调节纠纷﹑对外交往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长老不脱离生产,没有薪酬,具有公仆性质,体现出基诺族的原始民主。

瑶老制: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具有政治制度的职能。瑶老制产生于原始农村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瑶老是村寨的首领,有民主选举或自然形成,一般有村民中享有威望的年长者担任,但不脱离劳动,无特权。其主要职责是主持村寨生产活动,调解纠纷,长官宗教祭祀,组织村寨的共同行动抵御外界侵扰等。

石牌制:也是瑶族具有原始民主残余性质的政治组织形式,1940年以前存在广西大瑶山地区。这种组织是以一个或若干个村寨为单位,对预防盗贼﹑保护生产﹑婚姻聘礼﹑保护外来正当商人﹑处理纠纷等问题订立共同遵守的规约,这种规约称为“石牌律”﹑“律法”或“条规”刻在石碑上,称作石牌

阿注婚:阿注在摩梭语中是亲密的朋友之意,其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男女各在母系大家庭中生活,结交阿注关系的夫妻没有实质上的经济联系,男子夜间到女家居住,白天回到母家,所生子女由母亲姐妹抚养,父亲不抚养孩子,他抚养的是自己的外甥,而他的孩子又由阿注家舅舅抚养。男女之前的爱情是阿注婚的基础,双方一旦产生了爱情,就可以结交为阿注关系。阿注婚的特点在于维系以母亲为核心的血缘大家庭,家庭中不存在父子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等。 长期阿注关系的特点 第一,长期阿注是主要配偶,短期阿注是补充性质的次要配偶,虽然有主次之分,但是可以变动

第二,虽然结交了长期阿注后并不排除自由结交短期阿注的权利,但长期阿注在性生活方面已享有优先权

第三,结交长期阿注已不再满足于馈赠小礼物,而发展到男子对女家的物质帮助﹑经济活动等乃至双方家庭有生产协作关系

第四,基于长期阿注关系的存在,父子观念开始出现

古代对偶婚姻家庭形式的特点

(1)

婚姻建立在一男一女承兑配偶的基础之上,一夫一妻制因此萌芽,但由于群婚习俗的残存,对偶家庭并不稳定

(2)

婚姻家庭的建立和解体,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愿

(3)

没有产生出单独的亲属制度,仍沿用群婚时期的类别式亲属制度

(4)

夫妻居住地,起初为望门居,父系氏公社确立后,逐渐改行从夫居,其中从妻居是最基本的形式

(5)

从先前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发展到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6)

由于自身的脆弱没有独立的家庭经济,完全依附于实行集体劳动和共同消费的原始共产制家族公社

产翁:是一种原始遗俗,就是男子在其妻子生产期间,模拟妻子“分娩”,或在妻子分娩以后装扮成产妇卧床抱子,代替妻子“坐月”,而真正的产妇则照例外出干活,并为卧床“坐月”的丈夫准备饮食。在这里,模拟妻子“分娩”、代替妻子“坐月”的产妇之夫便称之为“产翁”或“产公”。 人类学、民族学把这种奇特的习俗称之为“产翁制”或“产翁坐褥”。

文化的变异与涵化

文化变异:又称文化变迁,是西方民族学﹑人类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是指或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从内容到结构﹑模式﹑风格的变化。

引起文化变迁的两大动因,一是内部的(即民族社会的进化﹑发明﹑发现而引起);二是外部的(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传播影响,出现借用或创新现象)。

涵化:是文化变迁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持续接触﹑影响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的大规模文化变异。

产生文化涵化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文化接触,而是文化传播。

文化涵化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一是接受,即通过接触﹑选择﹑采借,接受了某些文化成分,其中有被迫的“逆涵化”,有自愿的“顺涵化”;二是适应,即把接受过来的各种文化成分同自己传统文化体系的部分或全部协调起来的过程;三是抗拒。

应用人类学的主要研究范围

1.

殖民地的行政管理 2.

国民性研究

3.

公共卫生与医学人类学 4.

技术变迁与经济发展 5.

社区研究与发展人类学 6.

工业人类学 7.

教育人类学 8.

都市人类学 9.

决策研究

因地制宜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必须重视的问题

第一,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第二,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消除落后的思想意识 第三,因地制宜制定生产关系 第四,多种经营,综合发展

第五,提倡科学种田,重视智力开发 第六,发展民族工业,加强对控支援 第七,发展市场经济,加快改革步伐

如何进一步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加强学习﹑宣传,树立重视教育﹑科技的新观念 二﹑从实际出发,注意民族特点﹑地区特点和文化特点,是民族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符合科学性 三﹑大力培养骨干,多形式﹑多渠道地发展教育﹑科学技术,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民族学考试题库

民族学调查报告

民族学研究

民族学流派

民族学论文

民族学总结

民族学通论(完全版)

民族学实践调查报告

民族学通论读后感

民族学田野调查复习

民族学考试资料
《民族学考试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