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乡愁》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0-03-02 11:44: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乡愁》说课稿

常宁市水口山中心学校

樊伟

各位专家、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下面就我在实施本课教学时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思路进行简单地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乡愁》选自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弥新的主题之一。

现代诗歌是结构跳跃、语言精炼、富于音乐性的一种文学样式,让学生学诗有助于提高文学修养、个性修养。学诗先得学会吟诗、品诗。所以,诗歌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技巧、鉴赏诗歌的方法,学会品读诗歌。同时让学生尝试写诗,懂得怎样提炼情感,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情感。

《乡愁》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乡之情,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然而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抽象的情绪“乡愁”的客观对应物,避免了抽象、枯燥,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感情抒发层层推进,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以及对祖国统一的美好期望。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意境有一定的困难,根据学生具体实际唤起学生内心的情绪,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使学生对乡愁这一主题有一定的认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抽象的乡愁形象具体,有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说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抓住诗中的独特意象、精巧的构思立意来欣赏诗歌中的美,理解主题、体会情感。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感情,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学会品味诗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及理解诗作主题,抓住诗中的独特意象体会诗歌的美。

[教学难点]:学会品味诗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

三、说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乡愁》是一首带有淡淡哀伤情思新格律诗,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读----品----赏------迁”即:吟诵法、品味语言法、情感鉴赏法、迁移训练法。

1.吟诵法:通过诵读,反复吟咏,体会诗歌的韵律,意境。使静止的诗歌活起来,,使学生更快更深入地走进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

2.品味语言法: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韵味,揣摩诗人的情感倾向,走进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与诗人,与诗歌产生情感共鸣

3.意境分析法:通过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的情志。

4.迁移训练法。学生收集思念家乡的诗,让学生用已掌握的方法来鉴赏诗歌。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1.在课前播放余光中在大陆省亲的照片和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思乡怀远的氛围。

设计意图: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2、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展示)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助于作品的理解,接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主题:乡愁。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诗更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这一环节中我首先配乐范读一遍给学生听,讲解其中的韵味。再请一学生朗读,然后齐读,最后诵读竞赛。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四个章节。(学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语速----舒缓,感情基调-----深沉、哀婉) 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把感情加进去。

三读: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 。

设计意图:在朗读方面加强正确的指导。主要从感情、节奏、重读、语调等方面来把握,并且始终把感情放在首位。因此,有感情地诵读始终遵循“情”这条线索。

(三)、品味意象、解读诗歌、感受美

1.品味意象、理解情感

意象,就是作者为表达观点,抒发情感所借助的事物。简而言之,就是作者的情感载体。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抽象的情绪“乡愁”的客观对应物,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 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例如,月亮,“月圆人团圆”,所以月亮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我们可以将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寄托于明月,把“乡愁”比作是月亮。这样,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表达出来后却实现了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妙处。 1.品味语言、诗文寻美

为了让学生更为深入的从语言词句方面领会作者的感情,体会诗文的美感,我设计了两个合作探究项目,让学生按学习小组分组探究。既能体会情感、领略内涵,又能很好的培养学生欣赏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

探究一:形式美令人瞩目。

《乡愁》共四节,每一节之间,对称、和谐、均衡,根据抒情需要,采用复沓手法。各节都采用“乡愁是„„”与“我在这(外)头„„在那(里)头”的句式分清了层次脉络,又增强了诗的旋律美、节奏感。

探究二:音韵美令人心动

各节第二句用“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形容词,低回往复,抑扬顿挫,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2.品鉴构思、解读诗歌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了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重在通过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语言、构思立意,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学会品读诗歌感受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的情志,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三)、课堂小结:

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诗歌作小结,检验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歌曲——由余光中的《乡愁》作为歌词、佟铁鑫演唱的《乡愁》结束全文。

(四)、迁移延伸、拓展实践

1.教师推荐席慕蓉的《乡愁》诗,学生也可以展示自己熟悉或搜集到的其他作家的乡愁诗,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的方法可以发现余光中乡愁中深沉的爱国情怀。

2.学唱歌曲《纸船》(多媒体展示),《纸船》也是余光中的一首乡愁诗。通过学唱歌曲,达到三个效果,一是调整学习情绪,消除学习疲劳;二是使整个课堂贯穿一种乡愁的氛围;三是利用歌曲和诗歌在节奏、重音、感情上的通性,引起学生共鸣,巩固教学重点。 通过四读一唱,学生对作者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产生了共鸣,再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表达出来。

设计理念: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诗歌“愁”这一主题,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五)、说板书设计:

《乡 愁》

托物 寄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主题

升华

↓↓

后 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 在--海峡--两岸分离 普遍家国之思 时间线索 具体意象 感情线索 抽象情感 设计理念: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诗板书的设计可以使学生直观的把握诗歌的结构,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六)、教学设计反思

本课由“读----品----赏----迁” 四个主要环节构成,能力要求由低到高,板块清晰,条理清楚。品诗、读诗是诗歌教学的重点,电化教学的应用,可以营造出乡愁的氛围,生动的声像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两条线索相辅相成,一是围绕“读”、“品”,层层推进,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二是歌曲和诗歌的巧妙结合,让学生对作者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产生强烈共鸣。

不足之处是受条件限制,学生在资料搜集方面还不能满足课堂需要。

说课完毕,谢谢!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乡愁优秀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档

余光中《乡愁》说课稿

余光中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