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演讲稿

乡愁演讲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2-18 08:34:09 来源:演讲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乡愁

《乡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体味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来抒情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通过美读想像,感受诗歌的图画美;通过品读回味,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由选读“爱国思乡”主题的诗歌,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式〗

1、坚持以读为本。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引读、品读、析读中通过文中形象来把握诗歌丰富的内涵,分析诗句的表现力,从而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2、关注学生体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对话的冲动!教师应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多关注学生“你是怎么理解的”“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等,这样才能和学生形成一种真正的对话。

3、组织比较阅读。可将余光中的《乡愁》与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席慕容的《乡愁》进行比较阅读,还可鼓励学生课后搜集以“思乡恋土”为主题的一系列诗歌,开展综合性学习。

4、倡导合作学习。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对祖**亲真挚的情感,且都借助了一些典型而又具体的形象来表情达意。因此,只要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一首,授之以渔,另一首则可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 〖教学构思〗

生1: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具体事物来表现,将抽象的情绪形象化了。

师:这四种形象都寄托了诗人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每一节也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请发挥想像绘制出你所看到的场景、画面。

生2: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他给母亲写了些什么呢?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他粘贴的哪里仅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生沉寂片刻后鼓掌)

激发想像,创造性地再现诗歌的画面。

师:李白是“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能“惟寄愁心于邮票”。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似梦的乡愁啊!

(生3描述第二节的画面略)

师: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生4:秋风吹落枯黄的梧桐,坟墓上的杂草在风中摇曳。鬓星点点的老人在冷风苦雨中直挺挺地跪在坟前!望着那轮中秋圆月,诗人热泪汪然。当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家乡,却再也听不见母亲急切的唤儿声,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意恐迟迟归”,谁想到这一迟就是几十年!这一迟竟是生死两茫茫,天人永相隔!

发挥自己的想像和联想,对余诗进行加工,读出来的就是学生自己的乡愁了。

师:坟墓矮矮,哀痛浓浓!对诗人来说,这一方“矮矮”的坟墓,是他心中的昆仑山,是他心中膜拜已久的黄帝陵啊!

生5:而现在,我已是白发苍苍!每当我登上台湾的最高峰时,眺望家乡,不由思绪万千,祖国呀祖国,你什么时候才能统一呢?这海峡的浩荡之水啊,怎比思乡之泪多、深、重!这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大陆定会统一!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并且还由家愁体会到了国愁!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然实现!

师:诗人的热肠,诗人的呐喊,冲击着这湾“浅浅的海峡”,呼唤着所有华夏儿女都来做“精卫”,把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变成连接大陆台湾的通途。从大家描述的一幅幅画面中,让我感受到了“少年也识愁滋味”啊!

(全班一片沉寂后,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生齐读)

四、品读回味,赏析诗歌的语言美──“却道天凉好个秋”

师: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写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却说“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明知故问,导入语言品析。

师:同学们可尝试做诗人了。课后还可模仿此诗来歌咏母爱。

小时候,母爱是……

长大后,母爱是……

而现在,母爱是……

张开课内与课外的双翼,让学生在语文这片广阔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也可在课后自选“土地情思”或“乡愁”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 【评语】

1、少年亦识愁滋味:

读《乡愁》,是要有人生体验与感悟的。然而,“少年不识愁滋味”,今天的青少年学生,愁绪何来?如果硬是要他们言愁,就只好“为赋新词强说愁”了。现在的学生,很难体会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所表示的“乡愁”。他们已经不用“邮票”寄信,因为当今已是电子时代;还有“船票”难舍难分,“坟墓”的生离死别,“海峡”的亲情阻隔,更是今天的青少年所未曾经历。那么该怎样用诵读让这些还未谙世事的少年们初识乡愁滋味呢?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乡愁的氛围,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接近思乡的愁绪。于是由内引学生的生活体验、外联学生的阅读积累导入,然后通过反复地吟诵,教师的引读、音乐的伴奏,联想与想像,营造出了一种浓烈的“乡愁”意境。

推荐第2篇:乡愁

《乡愁》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设计思路:现代诗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丰富的想象性、高度的凝练性与鲜明的节奏性,是一种适合学生朗读的文学体裁。诗歌“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可以通过一种手段直观表现出来,那就是朗读。《乡愁》诗句匀称、音韵和谐,是一首非常适合朗读的诗歌。同时诗歌选取的意象十分独特,和以往固定的一些意象(如柳、月等)相比,显得十分新颖。构思精巧,全诗以时间为序构架诗篇,层层铺垫,将感情推向高潮。

二、教学目标

基于上面的设计思路,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为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乡愁》,读出节奏、重音和韵律。

2、能找出诗中的四组意象,自觉使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想象诗境,并体会创设意象对表达主题的作用:使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

3、在朗读的基础上,能体会诗歌的构思巧、形式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诗中的四组意象,自觉使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想象诗境。

四、教学时数: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1、导入语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古代诗歌中就有许多描写乡愁的诗篇,同学们能背诵一些吗?

例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乡愁》,看看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又是如何来倾吐心中的乡愁的!

2、简介背景

(插入背景)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乡愁》写于1972年,)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二、朗读诗歌,感受音韵美

指导学生达到诗歌朗读的第一个层次:读准字音、读出音韵、节奏和重音。

(一)读准字音

1、PPT投影:窄 (zhǎi) 坟(fén)

2、学生自由朗读 (PPT投影全诗)

3、听录音朗读

(二)读出音韵、节奏和重音

1、提问:凭着你的语感,结合背景,试着说说在诵读此诗时感情基调如何?语速如何?

明确:感情基调:忧郁深沉 (诗的主题是乡愁) 语速:稍慢舒缓

2、提问:凭着你的语感,结合背景,试着说说在诵读此诗时哪些地方需停顿,哪些字词应该重音?语气如何? 并说出理由。(分节回答) (1)PPT投影以下内容:

读出节奏和重音

怎么划分节奏:按音节和意义划分

什么地方需重音:能突出对象的特点,能体现中心、突出主题,段中的关键、句意的重点或情感强烈的地方。(也就是说,重要的、需强调的地方)

重音的表现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重音重读 重音轻读 重音高读 重音慢读

(2)具体分析每一节诗哪些地方需停顿,哪些字词应该重音。 明确:第一节诗:

(插入背景)自己小小年纪,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学校里有一个取信栏,他每天去那里看两次。紧着心弦,扫视着那一长排信封的队伍,要看看有没有熟悉的字迹──母亲的字迹,写着自己的姓名的。多次失望之后,收到一封信了,比伙食团打牙祭还快活。恭读了一遍又一遍,都背得了。然后细察信封上的邮票,那上面盖着邮戳呢。一个小圆圈内有一个大城市,母亲就住在那里呢。看能看见,摸能摸着,就是没法回到那个小圆圈内去。浩浩长江万里,他在这头(上游),母亲在那头(下游)。

小时候 (重音“小时候”,以下类推) 重音慢读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重音 “小小”,以下类推) 重音轻读 我/在这头 (重音“这”,以下类推) 重音慢读 母亲/在那头 (重音“那”,以下类推) 重音慢读 (第一节语气:稍平淡,回忆的口气)

第二节诗:

(插入背景)诗人余光中是先成家,后立业,成亲后便外出谋职。回家探亲总要乘船,这时候的乡愁,除了对母亲的思念,还有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乡愁就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这窄窄的船票上多了份甜蜜的爱情。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

第三节诗:

(插入背景)诗人自己少年起就在外漂泊,一直想好好孝敬老母亲,抚慰她那一颗望儿回家望穿双眼的慈母心,可是,“子欲养而亲不在”,因为远离故土,诗人不仅未能在母亲膝前尽孝,就是在白发苍苍的母亲去世时,都未能让老人家看上自己一眼,就让他带着长长的思念、未了的心愿长眠于地下,念及此,怎不让人肝肠痛断啊!

后来啊 (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语气悲伤)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语气悲伤,“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第三节语气:深深的失落和痛苦)

第四节诗:

(插入背景)余光中先生是台湾人,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在福建永春。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去了台湾。光阴似箭,时间的脚步已经迈进了70年代的门槛。可是,在大陆和台湾之间,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双方没有任何的交往。余先生当时痛苦的想:也许这辈子真的再也回不了大陆了!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不啻于泣血的悲啼,含泪的呼唤!“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却也只能把浓浓的乡愁寄予这湾浅浅地海峡。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

而/现在 (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语气要激愤)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第四节语气:而今的惆怅)

(三)总结原因

提问:为什么那些字要着重强调? 明确:

1、“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这几个形容词突出了对象的特点,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2、“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些表现时间的词语,既写出了诗人的经历,又体现出诗人情感的步步增强。(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像一根红线贯穿全诗。前三节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层层推进,到了最后一节,感情推向高潮,集中表现出诗人身居孤岛四年大陆的强烈情感。前三节是最后一节情感的铺垫,最后一节是前三节情感的升华。)

3、“这头、那头”表示方位的词语,用空间上的隔离表现诗人产生的乡愁。

四、小结

《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一首诗,读出我们的理解,读出我们的感悟,读出我们的爱国心声!

全班齐读

五、作业布置:

背诵这首诗

六、板书设计:

重音:能突出对象的特点,能体现中心、突出主题,段中的关键、句意的重点或情感强烈的地方。(也就是说,重要的、需强调的地方)

重音的表现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重音重读 重音轻读 重音高读 重音慢读

推荐第3篇:乡愁

《乡愁》学教案

学校:马城镇初级中学

年级:八年级

学科:语文 课型:新授 课时:2 执笔:邸晓静 审阅:李辉 学习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 理解本诗内容,学习诗歌美的形式,美的意象,凝练含蓄的语言。 情感与价值目标

通过朗读品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培养自己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朗读体会、交流研讨 学习过程: 一 预习导学 1 资料积累 A作家档案

余光中,台湾诗人。席慕容,台湾女作家。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 B 了解意象

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2 课前准备

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现乡愁。提示:可以朗诵诗句,哼唱歌曲,展示画面,表演小短片等。

3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朗读要求:语速舒缓;语调深沉;感情深挚;节奏多停顿,不宜读长句。) 二 交流·研讨

(一)朗读课文。(各组可以派代表展示,也可以小组集体展示)

(二)研讨重点,合作探究 1分析余光中的《乡愁》

(1)本诗采用了什么顺序表现乡愁?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 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分别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场景?你觉得作者最终表现的是什么愁?

1

(3) 作者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四个意象分别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来形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 分析席慕容的《乡愁》

这首诗共三节七行,非常短小,但却别出心裁,诗意隽永。把乡愁写得缠绵悱恻,令人感叹不已,全诗用了哪三种意象来表达乡愁?请你描绘一下这三个画面,并说说这三个画面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提示:可从主题,语言和结构等方面思考。)

(三) 小结:

读完两首《乡愁》,你一定为诗中浓浓的思乡情所打动,内心也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长居海外的游子说,请将你内心最想对他们说的话写在下面,以表达故乡人对他们盼归的心理。

(四) 布置作业

请从这两首诗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作赏析。

三 拓展延伸

阅读诗歌《新月》(何其),完成习题。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 我在你梦中靠岸

1.诗中写到的“我乘船归去”,“花香。夜暖”;是诗人的现实经历还是诗人的想象之事?

答:

2.“你睡着了么?”这里的“你”实指什么?

答: 3.这首诗抒写的是什么感情?

答: 4.写出这首诗中押韵的字。

答: 5.你最喜欢诗中的那几句?请找出来进行赏析。

6.诗人用“新月”寄托了自己的思乡情怀,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来寄托自己的思乡情怀呢?为什么?

7.模仿下面诗句,仍以“新月弯弯”开头,仿写诗句。

新月弯弯,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风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推荐第4篇:乡愁

乡 愁

余光中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余光中的文学常识, 理解诗歌主题和诗人的感情 2. 过程和方法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意象的把握着重理解诗人浓浓的乡愁 3. 情感价值观

感受诗中蕴含的诗人思念家乡故国之情,教育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教材解读:

《乡愁》一诗从独特的视角,用平实的语言,满含深情地表达作者企盼祖国的统

一、亲人的团聚的浓浓思乡之情。全诗用比喻,将抽象的乡愁通过形象化的事物表达出来,在意象组合上,以时间的发展递进意象,贯串全诗。

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饱含深情的诗歌,教师在学生了解诗人生活背景,经历和“意象”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赏析,在读中赏,边读边赏,利用“意象”去启发学生体会诗人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设计。

一、理解余光中

师:乡愁是诗人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遥远的异乡含着泪将它唱了又唱,台湾诗人余光中用他饱含深情的笔调抒发了自己的乡愁。今天,让我们走近余光中,走进乡愁。

介绍余光中,请学生谈谈余光中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归纳:余光中是位杰出的文学家,更是一位深爱着自己祖国的游子。(思乡的游子)

二、意象的了解

师:余光中在,《乡愁》一诗中通过一系列意象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关于什么是意象,千百年来,众说纷坛,今天所谓意象,就是 “物象”(物体的形象)+“情意”(思想感情)。

“情意”和“物象”本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把它拆开来说,完全出于教学的需要。 (教师举例:生活实例和用李白的《静夜思》引导学生抓住月亮寄托的情感来初步了解意象)

师:我们初步了解了意象,现在一起尝试一下运用“意象”这把钥匙,开启诗歌《乡愁》欣赏的大门。

三、赏析《乡愁》

1、教师范读,注重诗的节奏和重音。

2、学生自由读,齐读。

3、播放《乡愁》录音,学生体会诗人感情。学生自由体会。点名读,学生找出诗中物象。 学生发言,教师归结。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学生思考:每个物象镕铸的情意。

交流归纳:

思母、恋妻、伤逝、盼归

5、师问:这些意象按什么顺序组合的?为什么诗人在诗中只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种意象作为乡愁的象征呢?

学生结合作者生平的经历讨论,发言,教师归结:时间顺序。这四个意象具有代表性,前三小节写实,小时候余光中上的是寄宿学校,与母亲联系借助邮票。婚后赴美读书,乘船返台,船票连接他和新娘。后来母亲去世,坟墓使他们永远分离。而最后一句因为大陆这个母亲使诗歌意境豁然开朗,乡愁终成一湾浅浅的海峡,

6、共同概括诗歌寄托作者的深沉情感:

思亲怀乡,祖国之恋

7、讨论本诗的语言特点和结构上的特点。

四、迁移深化

1、听歌曲《故乡的云》。找出意象并体会作者感情。

2、师:诗人可以用这些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你呢?你曾离开过家乡吗?你会借助什么意象来表达你怀念家乡之情呢? 学生自由回答:(门前小溪、山间流水、云彩。。。。。。)

3、进一步激发学生欣赏技能,由“意象”入手,欣赏“席慕容”的《乡愁》。

4、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使学生感受反对分裂,期盼统一是当今世界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

5、教师小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祖国的统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6、作业。

推荐第5篇:乡愁

乡愁

这个冬季,来的有些突然!西安,一夜的暴雪,毫不含糊。在这快四年,终日碌碌无为,最近尤甚。一杯茶,一首歌,指间文字流淌,或许写的不明所以,或许过的昏天暗地,却是如此度过了一天。

花开花谢,几度冬寒,望不断的云烟啊。手持光阴的碎片,在冬日的这片如疏风景下,听听云的心事,收集潮湿的情怀。挥手之间,却安置不了漂泊的心灵。

岁月的尘烟,不知何时,已悄然装进冬日风景的衣袖里,轻眠浅睡。我开始寻找,冻结了的思想,在雪融的记忆深处,和着春的风景渐渐清晰。哼着冬日的歌谣,一同入画……

冬天,还在路上。透过光阴,我看见生命绽放成真实的花瓣,在朦胧的美感中带着一丝坚定,一缕淡然,一抹从容,洗尽铅华。站在冬天的门楣,看时光绝尘而去,似乎从不曾为掌心里的温度而停留。心底,却依然有梦,梦的尽头,依然是百转柔肠,依然是纤尘不染。

放在手心上寂寞的微光,任年少轻狂的我肆意挥霍。某天,想着未来埋在地下的人生哲理。此时,辗转反侧,记忆中的便是与曾经梦到千百次但一点也不吻合的远方,空负流光,背负叛逆,我就真实悲切的站在这里,岁月残忍到将我忽视。故乡呀,你终究不可能看到,这是苍白的荒原,你留下的骊歌在这么深沉的月夜会一次又一次的歌唱。

上一秒的等待,下一秒的期许!浓浓乡愁!

推荐第6篇:乡愁

“乡愁”是马致远笔下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乡愁”是柳永梦醒后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乡愁”是李清照的浅吟低唱;“乡愁”是苏轼的慷慨悲歌;“乡愁”是漂泊异乡的游子剪不断的情结;“乡愁”是一坛海外赤子饮不尽的烈酒;“乡愁”是梦里的“长城”;“乡愁”是“一片槐树叶”,载着诗人浓浓的情思,漂洋过海„„

1.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把握诗歌的基本思想,重点分析借物抒情的写法,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3.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一、新课导入

“华夏数千年文明,很多日常可见的事物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凝聚和积淀,他们是中国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它们是一种符号、一种意蕴、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同学们知道有哪些中国的象征物?”(学生会提到如长城、黄河等,点明这便是游子思乡的载体) 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多张长城图片,配以《长城谣》歌曲。

(学生对长城产生直观感受,营造思乡爱国氛围,引出台湾女诗人席慕容的《长城谣》)再由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为体会作者情感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2生词注解

隘口:狭窄的山口。 荒莽:荒僻的莽原。

蝉翼:蝉的翅膀,形容物体很薄,文中形容树叶很薄。 3作者名片

席慕容,1943年生于重庆,蒙古族女诗人,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大江河。出版的诗集有《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等。其中《一棵开花的树》《山路》《出塞曲》《悲歌》《渡口》等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纪弦(1919—2013),祖籍陕西。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是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主要作品集有《火灾的城》《爱云的人》《烦哀的日子》《不朽的肖像》《在飞扬的时代》《摘星的少年》等。 4背景追溯

《长城谣》选自《无怨的青春》。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家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

《一片槐树叶》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映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心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谱写出了这首海外游子萦怀祖国、思念故乡的衷肠之曲。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学习《长城谣》

(一)整体感知 1欣赏配乐朗诵,学生认真听,听出节奏、重音和快慢,初步体会情意。 2学生自由朗诵,读准读通顺,读出情意。

3理清结构,每节诗都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意? 【交流点拨】第一节:审视历史,凸现沧桑。 第二节:借助长城,倾诉热忱。 第三节:依托梦境,流露乡思。

(二)深层理解

1作者为什么要使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

【交流点拨】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承载着我国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它经历了我们民族的耻辱与光荣,对于台湾的诗人来说,长城就是祖国,长城就是家乡,长城就是日思夜想的爹娘!她要诉说的,是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用第二人称“你”便于直接倾泻内心激荡的感情,把心中的长城置于眼前,面对面地倾诉火热的衷肠。 2诗人为什么要借长城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一片深情?

【交流点拨】 长城饱经沧桑,历史悠久,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长城已成为民族的象征,成为祖国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不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另外,诗人曾生活在长城脚下,长城又是诗人寄托乡思的个性化对象。

3长城为什么使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而一提起就烈火焚起? 【交流点拨】作者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会日夜牵肠挂肚,魂牵梦绕。长城在诗人心中,早已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因此才会让多情的诗人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却又挥之不去,成为一种情结。

四、板书设计 长城谣 席慕容

审视历史,凸现沧桑 借助长城,倾诉热忱 依托梦境,流露乡思

一、新课导入

1多媒体播放深沉优美的歌曲《故乡的云》,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2解读“乡愁”:

师生共同回忆古人表现思乡之情的诗句,使学生对无形的乡思乡愁有初步的感受:诗人都是借助有形的事物来倾诉心中的无限思乡之情的。„„这些诗句带给我们一种牵肠挂肚的思念,它们道尽了中国人对家乡和故土的依恋之情。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交流 学习《一片槐树叶》

(一)整体感知 朗读:

1教师范读(播放配乐《思乡曲》)或者播放朗读磁带,学生聆听,尝试进入诗歌的意境。 2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意。

(二)深层理解 简析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1从朗读录音来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啊? 【交流点拨】深情舒缓,略带着一点感伤。

2诗歌是通过一个什么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交流点拨】一片槐树叶

3那这是怎么样一片槐树叶啊?作者在诗歌中是如何描述的?

【交流点拨】全世界最美、最珍奇、最宝贵、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忘了是从哪里捡来的、夹在古老的诗集里、沾着些故国的泥土。 4读到这些描述,你想到了些什么? 要求学生讨论后回答。

【交流点拨】诗人复杂的心情、树叶背后的故事、叶片承载着对故国的深情。 5作者又是怎样通过一片槐树叶表达自己情感的呢? 【交流点拨】他是因睹物而产生联想,从而借物抒情。

6全诗当中,比较之下,你认为哪一句最表达作者的感情?你最喜欢、最欣赏哪一节或哪一句?为什么?你能带着自己的体会为我们朗读吗?

【交流点拨】提示学生注意课文中的疑点:如,诗人强调的是故国而不是故乡,表达的是故国之思;古老的诗集的象征意义。

教师小结,轮流对照朗读,教师下堂巡视。最后个别学生朗读、全班齐读。

(三)走进语言

1“一册古老的诗集”除了实在意义外,还包含着怎样的象征意义? 【交流点拨】“一册古老的诗集”在这里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许是指中国的古老文化,也许是指诗人对故园的眷恋之情和诗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不变追求。

2《一片槐树叶》的第二节,诗人连用了五个“最”作修饰性定语,说一说这五个“最”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这五个“最”表达了诗人当时见到那片槐树叶的极复杂矛盾的感情。前两句抒发了诗人强烈的赞叹、喜悦之情,这种心情随着诗人回到现实,转而变为伤感,第三句诗让人感慨万千,读者仿佛见到了诗人的无奈的神情。这节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连用五个“最”来表达感情,非常富有感染力。

3“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交流点拨】“我”回到故国,就是想去享受这样一个美的季节,这里槐树叶和槐花香成了作者的一种思乡的情结,当作者想到槐树叶和那淡淡的香,那便是思乡的情怀在涌动,在流淌„„而这里“享受”和“淡淡的”都带有作者的情感倾向,正因为思念,正因为依恋,正因为这是寄托,所以一切在作者眼中都那么美丽,那么让人动容。

(四)走进写法

通过朗读,领悟感情,我们已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在结构上的特点。

师:首先从时间上看,作者是按照一个什么顺序来讲这片槐树叶的故事的? 【交流点拨】现在、过去、将来。 师小结:这首诗歌中不仅贯穿着一条诗人的感情线索,还有一条时间线索,可谓是双线并举。这是诗歌的第一个特点。

其次,从诗歌开头和结尾来看,作者又是以什么开头,又以什么来结尾的呢? 【交流点拨】以槐树叶开头,以槐树花香结尾,首尾呼应,余音袅袅。

最后,从表现手法上看,全诗借槐树叶来抒发诗人的故国之思,这种手法叫什么? 【交流点拨】借物抒情或托物抒怀。

(五)走进主题 《长城谣》: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念;抒情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一片槐树叶》:诗人通过对夹在书中的一片故国的槐树叶的追忆、回想,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三、板书设计

现在

过去

将来

思念故乡 一片槐树叶

伤感

回忆

企盼

盼望统一 (睹物)

(思情)

(寄情)

四、拓展延伸 《一片槐树叶》借一片槐树叶来抒发思乡之情。你知道人们还喜欢把乡愁寄托在哪些事物上吗?这些事物具有怎样的特性?

【交流点拨】乡土、月光、鸿雁等。特性:①故乡的物产。②能寄托、代表故乡的特点和乡思的感情。

推荐第7篇:乡愁

一、导入新课:

师: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那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总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永恒描写的主题,那么现在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古代的诗人又是如何来倾吐心中的乡愁的!大家读过哪些描写乡愁的诗、词、曲呢?

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生: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生: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 美 人》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此夜曲中闻折柳i,何人不起故园情。”

师:是啊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的断雁的叫声,都会勾起游子对故乡的眷恋。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乡愁/余光中)

二、诗人简介

师:首先,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作者余光中,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简单介绍下这个诗人?

生:(简介余光中,略)

师:了解作家作品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我们对诗人的情感世界的探究。(板书:余光中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1972年的一个深夜,诗人余光中听着那潇潇的冷雨,淅淅沥沥,愁绪万千,打在诗人的心头,离开大陆二十多年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够回去,他此时心潮澎湃用了不到二十分钟就写下了这首让无数人动容的诗歌——《乡愁》,后来,直到60多岁了他才重新回到大陆。

三、深情地诵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师:请大家欣赏配乐朗诵,体会诗人的感情。 (播放配乐朗诵) 师:大家听得很投入,这样的好诗,想不想读?

生:想。

师:那好,现在大家就投入地读两遍。认真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揣摩朗读的语调。

(生自由地朗读) 师:诗歌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无论是闺秀柔情还是英雄霸气,都是美的韵律。那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应该用怎么样的语调来朗读呢?

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愁,应该用深沉哀婉的语调来朗读。

师:嗯!这思乡之愁还是刻骨铭心的,既然是愁,语调需要深沉哀婉,那语速方面又该怎么处理呢?

生:语速要舒缓一些。

师:很好!那我们就用热烈的掌声有请这位同学给我们试读一遍。 (掌声响起) 生:(试读诗歌)

师:这位同学朗读得怎么样?

生:语速较舒缓,但是我觉得同时还要根据情感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师:(板书:感情 语速 节奏 重音) 是的,朗读诗歌的时候,还要注意到感情、语速、节奏、重音。下面我们再请位同学来试试!

生:(举手,试读)

师:好的!大家说,是这位同学读得好还是前面一位同学读得好? 生:刚刚这位读得好一些!(多数学生一齐说) 师:好!老师也是这样觉得。那么你们想不想试试啊 ? 生:想!

师:好的。下面大家自己自由朗读!同时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生:(自由朗读,教师巡查指导)

师:好了!同学们朗读有进步了,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生: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生: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生:盼望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 。 。 。

师:好的。同学们各抒己见,很活跃,很好!这是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交流,是心灵的对话!老师给大家总结归纳一下:《乡愁》这首诗歌可以说是一首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它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盼望祖国统一的感情。

四、细腻地品读

师:余光中的《乡愁》,借助时间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并找出体现时间变化的词语。

生:(阅读课文) 师:诗歌中体现时间变化的词语有哪些啊 ?哪位同学找到了? 生:我。。。。。(学生举手,老师示意回答)

体现时间变化的词语有: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师:很好。其实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表现出来的?

生: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事物来表现。 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啊 ? 生:将抽象的情绪形象化了。

师: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寄情。” (板书)

邮票

船票 乡愁(托物寄情) 坟墓

海峡

师: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乡愁”应该是一样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形象的前面都用了哪些修饰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突出了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着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思考、讨论并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海峡本应该是深深的,而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说是“浅浅的海峡”呢?

5、教师总结《乡愁》 (板书)

邮票——母子分离

船票——夫妻离别 乡愁

坟墓——母子死别

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师:同学们,你能再说出一句把愁绪写得具体形象的古诗词吗? 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好,这是把愁比作滔滔江水;表示亡国之愁汹涌如春潮。还有么? 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师:这句式把离愁比作丝 。其实在古诗词当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诗句,大家在课后可以收集起来,并在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看谁收集的多,理解得准确。

五、优美地解读,以文读诗。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安静地听老师给大家朗读一篇文章,慢慢体会文章的情感。(教师朗读开始)

(一)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 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 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二)

少年的嘴角长出了短黑的胡须。此时,他正背手伫立在船舷边,遥看着远方。手心里,握着那张窄小的船票。

他在遥望着什么呢,是回忆起大红灯笼中迎娶新娘的喜庆,还是想起离家奔波外出谋生的辛酸?是回忆起夫妻聚首恩爱团圆的甜蜜,还是想到一次次独自登船时,妻子朝雾中的挥手别离?……

故乡渐渐地近了,近了。可,想到短暂的聚首后,仍是长久的分离……他不由得又握紧了手心中那张窄窄的船票。

(三)

他,又一次地回到了故乡。他在一座新坟前跪伏着,哭拜着——这次,他面对的是和亲生母亲的生死别离!

忘不了啊,幼儿时靠在母亲温暖的怀里贪婪地吮吸她的乳汁;忘不了啊,孩童时玩乐得忘了回家,母亲在村头暮色中声声焦急的呼唤;也忘不了,成人后离家闯荡时,母亲那一句句语重心长的叮咛和慰藉……

可,母亲!您怎么就走了呢?这仁爱厚慈的土层,竟活生生地将我们母子分隔开来——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四)

人生百年,弹指一挥间。

那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过往,而由此带来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离理当结束。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手挽起裤腿,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淌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匍匐在你宽厚博大的胸脯上,脸贴着你,对你大喊一声:“母——亲!”

(朗读结束,学生掌声响起。)

师:这是在网上的一篇文章,它是根据余光中的这首《乡愁》来改写的,你们觉得改写得怎么样?

生:好。

师:是的,它同样分为四个时间段来写作,而且能根据原诗的情感内容来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当然,诗歌有诗歌的美,散文有散文的妙。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要读出我们的感情,读出我们的理解,读出我们的感悟,读出我们的爱国心声!

六、拓展练习: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仿写练习: (板书例子)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凝望,乡愁是别离时母亲依依的挥手。

师:请同学们也仿写几句诗。

乡愁是-------------------- (学生当堂练习,教师巡查指导。)

七、课后作业:

师:这节课同学们做的很好,表现得很活跃、很积极,老师很高兴,希望大家继续发扬。回家以后要练习背诵这首诗歌,咱们就小余光中咯!

推荐第8篇:《乡愁》

《乡 愁》 教 案

昌邑市奎聚中学

马桂玉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2、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朗读中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联想、想象思维和运用诗歌来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模式及方法】

朗诵吟咏——放飞想象——品味感悟

诵读法、启法式点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49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二十一岁离开家乡,六十四岁才还乡。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1949年,有近200万人被内战连根拔起,丢到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台湾,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土地。从此,咫尺天涯,骨肉分离,天人永隔。余光中,就是其中一位。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漂流到孤岛上千千万万人的情怀。)

三、初读感知文章内容

1、听录音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现在,让我们听录音,感受诗人那绵绵的思念,柔美的哀伤。并思考《乡愁》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应该用怎样的语速?

感情基调:深沉忧郁

语速:稍慢舒缓。

诗歌重在朗读,那么朗读诗歌应该注意:感情基调、语速、节奏、重读

2、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3、指导朗读((1)这四个叠词,换成几组反义词,好不好?大大的,宽宽的、高高的、深深的。(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小而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

(2)四个叠词该怎么读?轻读、重读、还是拉长声音读?(声音拉长,将思念拉长。) (3)“我”后边要停顿,时间的停顿就是空间的距离。

4、指名读(两名),学生评价

5、生齐读(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深情朗读,我们感受到这是一首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四、合作探究

1、乡愁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非常抽象的一种思乡之情,但是诗人笔下的乡愁却让我们触手可及,你能找出诗人是借助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乡愁的吗?

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非常准确!诗人用这四个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别——对母亲的思念

长大后——船票——夫妻别——对妻子的依恋

来——坟墓——生死别——对母亲的追念

在——海峡——故国别——对故土的眷恋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乡愁萦绕了诗人一生?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人生的四个阶段,浓浓的乡愁萦绕了诗人的一生。

诗人借助四个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乡愁,子思母念,乡愁可人;夫妻爱恋,乡愁动人;祭母奠土,乡愁感人;愁绪祖国,着笔惊人!如此动人的乡愁曲请同学们带着深情齐声背诵。 师:好的诗歌,是读不尽的。它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飞翔。请大家闭上眼睛,跟随老师一起放飞想象,体会诗中的画面美。

3、这首诗哀婉动人,每一节都是一副动人的画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拿起你有灵性的笔,用散文化的语言,自选一节进行描绘。(小组展示)

生想象画面举例:

第一节:师:同学们的掌声给了你最好的评价。你的发言让老师想到一首诗《游子吟》,我们一起来背一下吧!(师生齐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第二节:师:非常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第三节:师:“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位同学把自己的感情真正的投入进去了,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第四节:师:你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让人身临其境。“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作者已是人生的暮年,白发苍苍、老态龙钟了!他站在高山向大陆眺望,耳边仿佛传来亲人的呼唤!想渡,却被那浅浅的海峡所阻隔!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的梦想,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天人永隔;这海峡的浩荡之水啊,怎比思乡之泪多、深、重!这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旷古的乡愁之泪啊!“泪飞顿做倾盆雨”!海峡浅浅,悲怆深深。

“已恨海峡相阻隔,海峡还被云幕遮”,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节。也是许多海外游子的心声。

五、品味感悟(接下来我们一起品味琢磨。

1、乡愁是凝重、浓烈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把乡愁浓缩于四个程度轻的对象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之情——以小见大)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 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 的 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 强烈愿望。

2、你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如此动人的乡愁曲请同学们带着深情齐声背诵。

五、引申迁移

1、欣赏席慕蓉的《乡愁》,回答问题。

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常在有月亮的时候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注:席慕蓉,台湾知名画家、散文家和诗人,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1949年由南京迁居香港,1954年赴台。)

思考:这首诗分别选用了那些意象来表达感情的?与余光中的《乡愁》在主题上有什么共同点?

2、相关阅读:乡愁是余光中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内容,现在我们一起朗读他的其他作品,感受诗人那浓情似酒的乡愁。

昨夜,/月光在沙上铺一条金路,/渡我的梦回到大陆。(《舟子的悲歌》)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当我死时》)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乡愁四韵》)

我是神经导电的大陆/饮尽黄河水也不能解渴/扪着脉搏,证实有一颗心还没死去/还吸收,还呼吸雷雨的空气/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中国是我我是中国„„(《敲打乐》)

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赏析了余光中的乡愁,乡愁是一幅画,画里有家乡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乡愁是一支家乡小调,哀怨凄婉,催人泪下;乡愁是一叶扁舟,载着你,乘风破浪,驶向故乡;乡愁是亲人相逢时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喜悦„„

同学们,乡愁萦绕了许多海外游子的一生。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如今,香港、澳门已回到祖国的怀抱。仅有一水之隔的台湾何时才能与祖国大陆统一呢?“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我坚信,有我们广大的台湾同胞的支持和数以万计海外侨胞的帮助,祖国和平统一的大业终会完成,因为我们有一颗共同的心,那就是——我的中国心。(歌声响起)

推荐第9篇:乡愁。

乡愁,是心灵深处最美的花朵

正西中心学校

盖俊峰

乡愁是一份沉重的爱。离开故土的游子,默默将爱收藏在心底。在异乡打拼,心里异常孤独,对着城市的钢筋水泥,对着那些永远都不可能与之说心里话的人,心中充满惆怅。在寂寞的时候,对着荷塘月色,想起故乡的袅袅炊烟,想起脸上堆满皱纹满头白发的爹娘,想起故乡的那条清澈的小河,想起儿时的玩伴,心中不由泛起甜蜜而酸涩的涟漪。

乡愁是一份深沉的爱。想起余光中的一首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

乡愁,承载着游子多少牵挂,多少痴缠的情感,多少浓烈的爱意,多少望穿秋水的期盼。

对母亲的牵挂,是乡愁中最浓烈的爱。想起母亲年轻时那乌黑的长发,发中飘散着游子熟悉的发香。小时候,游子时常依偎在母亲的怀中,听母亲讲河神的故事。对游子来说,母亲就是那条小河,有着清澈的眼睛,有着丰盈的乳汁,有着对自己细水长流爱。母爱如水,她如河旁的小草,从小到大,那条母亲河源源不断地滋润着他,陪伴他成长。

对父亲的牵挂,是乡愁中最深沉的爱。父亲,往往不苟言笑。在游子眼中,看得最多的往往是父亲伟岸的背影。父亲的背影,像山一样高大挺拔。小时候,常常趴在父亲的背上,感受父亲背上的温暖。父爱如山,他默默的守护着母亲,守护着游子,守护着这个暖意融融的家。父亲的背影,永远铭刻在游子的心里,无论岁月怎么侵蚀他的记忆,那熟悉的背影永远刻骨铭心。

对妻子的牵挂,是乡愁中最柔软的爱。妻子温柔似水,温婉贤惠。妻子的笑容,是这个世上最温暖美丽的笑容。妻子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皮肤白皙。她的笑容,像花一样绽放在游子心底。妻子的声音,甜美动人,游子最喜欢听她唱歌。妻子做得一手好菜,游子最喜欢吃她做的凉拌面条和麻婆豆腐。来到这个城市,每当孤独的时候,妻子的音容笑貌总是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对女儿的牵挂,是乡愁中最亲切的爱。女儿长得像红苹果,小脸红扑扑的,说话奶声奶气。每当游子回乡,第一个出来迎接的总是他可爱的女儿。女儿年纪虽小,但很贴心懂事。每当游子回乡,她会给游子准备好刮胡须的刀,端上一杯暖暖的水,用盆装好热水,帮游子洗脚,吃饭的时候,会夹最好吃的菜给游子。女儿的可爱乖巧,是远在他乡打工的游子最大的安慰。

对故土的牵挂,是乡愁中最难割舍的爱。山里的河,是如此丰盈清澈,小时候,游子时常在河里游泳,时常在河里嬉戏玩耍;山河里的泉水,是那样清甜可口;山里的春天,是那样生机勃勃,是那样姹紫嫣红;山里的夏天,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山里的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山里的冬天,虽然下着大雪,可是那一株株寒梅,让游子心里又对下一年充满希望。

乡愁,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爱,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是一种对故土和亲人浓浓的思念和依恋。远在他乡的游子,为了一家的生计,不得不走进一座他不熟悉的城市,在那里辛勤劳作,饱受思念之苦。也许,他并没有宏图大志,非要在异地他乡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也许,他没有在这座城市安营扎寨的打算。因为在他心中,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孝尽父母,养育儿女才是他此生最大的心愿。

乡愁,是心灵深处最美的花朵。它是一朵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茉莉,承载着温柔的母爱;它是一朵金黄的向日葵,承诺着沉甸甸的父爱;它是一朵雨中的牵牛花,承载着隔辈亲人对它默默无闻的守候;它是一朵雨后的荷花,承载着对妻子的深情的牵挂;它是一朵阳光下的郁金香,承载着对女儿浓烈的思念;它是一朵春天里的野菊花,虽然普通,但却承载着游子对故土浓浓的思念

推荐第10篇:乡愁

一、创设情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伴着《思乡曲》音乐,教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师: 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窗棂,洒进房间。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朦胧,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教室内鸦雀无声,学生完全沉浸在老师创设的情境和朗诵中)

[评:教师用富有诗意的恰切的语言创设情境,是本课导入的第一大亮点;教师富有磁性的声音,先声夺人,深深打动学生,是本课导入的第二大亮点。] 师:大家听得很投入,这么好的诗歌,同学们想不想学一学? 生:想!

师:那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 (教师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 (学生朗读)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里感受? 生: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 生: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生:我感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学生报以掌声)

师:很好!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 生:语调深沉,语速舒缓。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思乡的愁绪。

师:说的非常有道理!下面就让我们用深沉的语调、舒缓的语速来齐读一遍,注意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进入诗人创造的世界,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学生齐读)

[评: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导学生体味诗中深情,整体感知诗歌,总结朗读技巧,为下一步深入文本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品味赏析,感受诗歌的内涵美

师:乡愁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非常抽象的一种思乡之情,但是诗人笔下的乡愁却让我们触手可及,这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你能找出诗人是借助哪些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来表达乡愁的吗? 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非常准确!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 生:不一样。四个诗节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最后一个诗节写的是国愁。 师:你分析得很透彻。小时候想妈妈的时候,可以写一封书信,贴上一张邮票,这张邮票就可以把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送到自己的家乡;船票虽窄,但一张船票可以使作者乘上轮船来到心爱的妻子面前,可以相见,这两个事物都融进了作者深深的乡愁。而坟墓却不同,当作者来到母亲坟前的时候,无论怎样也不能和母亲相见了,纵然有千言万语又能向谁说呢?读这一节时,我们一定要把那种“哀”读出来。而第四个“海峡”又进了一层,如果说“矮矮的坟墓”是死别,那么“浅浅的海峡”则是痛于死别的生离。祖国大陆就在对岸,可“浅浅的海峡”就是过不去,他只能眷恋,比眷恋母亲、新娘更眷恋着大陆,至此,诗歌的感情由乡关之思升华到家国之恋。

师:通过以上的分析,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了新的认识和感受,那么带着这种认识和感受,让我们把这首诗再朗读一遍,注意读出每一诗节所表达的不同的感情来。 (学生齐读。朗读效果有明显进步。)

[评:强调让学生感悟,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恰恰相反,只有教师导得得法,学生才能悟得真切。正是由于常老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的朗读才越来越精彩。] 师:同学们的朗读越来越精彩,但似乎还缺点什么。缺点什么呢?还是让我们从诗人的经历中去寻找答案吧!

(课件出示)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县,1928年生于南京,少时异地求学,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从江南到四川,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到最终回转台湾,后来在感到回乡无望时,他写下了这首《乡愁》。余光中说:“对这块土地讲来,曾经缺席了四十年,回来已经很晚了,早就应该回来看看了。”“我庆幸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我慢慢得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生:我感觉,我们没有诗人那样的漂泊经历和文化体验,所以,我们的朗读缺少一种人生沧桑感,显得单薄了一些。

师:是啊!写出《乡愁》这样诗句的人是至情至性的人,没有深切的体察,没有锥心泣血的经历很难有如此的情怀。余光中说,“乡愁,如果仅仅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简单,同乡的乡愁是人的基本常情。但是一个读书人的乡愁是把空间加上去,乘上时间,乘上文化的记忆,乘上沧桑感,这种乡愁就是立体的。”一切文学皆人学。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往往蕴藏着作者杜鹃啼血式的悲鸣。“读诗要像演奏家那样把诗的生命激发出来”,这样的朗读才有震撼力。

[评:语文教学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走进心灵、平等对话的艺术。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在建构上教学情境时,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生的朗读还不够到位的情况下,常老师及时补充的相关材料和巧妙的分析点拨,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学生从中受到感情的熏染,悟出表达感情的方法和技巧。不着痕迹的渗透,达到了“大道无名”的境界。] 师: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诗歌,用自己的心灵探测器,细细品读诗歌的精妙之处,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小组内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选得好,表达了诗人的“乡愁”,越来越浓,越来越重,如油画的着色逐渐加深。

师:你抓住了理解诗歌的关键——意象!祝贺你!

生:我认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还准确表达了情感的变化。感情随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浓,逐渐升华。 师: 你读懂了诗人殷殷的赤子情怀,很好!

生:“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词用得好,用空间上的隔离来表示诗人产生的乡愁。 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非常精彩!

生:我认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而且重章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

师:了不起!分析的头头是道,老师钦佩你!(老师竖大拇指) 生:我认为这首诗的结构安排的很好,寓变化于对称统一中,全诗都采用“乡愁是……”的句式,既写出了乡愁,又分清了层次脉络。节与节之间整齐均衡,每节内部长短句错落有致,显现出层叠式的建筑美。 师:把握住了诗歌的内在联系,你的发现也很有价值!

[评:美在发现,美在感悟。“诗以一字为工”,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生审美的触角伸展到文本的每一个角落,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这一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个人的见解,又有集体的智慧,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

三、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师:好的诗歌,是读不尽的。他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飞翔。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诗节,但是每一个诗节都凝聚着作者一生的沧桑和难以言表的哀愁,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诗节,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出余光中所营造的那一幅幅图画,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

[评:尊重、保护、捍卫学生的权利是“生本”思想的核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诗节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就是尊重学生的权利,就是“生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生:我选择的是一第1个诗节。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昏黄的油灯下,一位少年正在书写家信,信写好后,贴上邮票,手托两腮,想起了母亲送儿去远方的那一幕:少年满脸伤感,手拎着行李箱,走在码头上。在分手的那一刻,母亲的一声:“别忘了,到那边来信,——孩子!……”少年哭了,母亲也哭了。船消失在天水之间。母亲仍然伫望着,伫望着……(全体学生鼓掌) 师:同学们的掌声给了你最好的评价。你的发言让老师想到一首诗《游子吟》,我们一起来背一下吧!(师生齐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生:我选择的是第2个诗节。一个夏天的早晨,“我”,一位风尘扑扑的年轻人,手拿一张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挤到轮船上,在船上他甜蜜地回忆与妻子的相识、相依,相互离别的情形,潸然泪下。如果能配乐的话,我选配《送别》这支曲子。

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配乐创意很好!

生:我选择的是第3个诗节。到了后来,“我”终于回到故乡,看到的却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冰冷的坟墓。却看不见母亲那慈祥的面容,“我”跪在坟前痛哭:母亲呀母亲,你在哪里,不孝儿回来了!(学生哽咽,眼睛里闪烁着泪花)

师:这位同学把自己的感情真正的投入进去了,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学生热烈鼓掌)

[评:“泡”出诗歌的韵味来。诗歌的语言简约凝练,诗歌的意境含蓄蕴藉,品味诗歌需要慢慢“浸泡”。精彩源于生成,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作品创设的意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演绎出一段段荡人心魄的故事,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师:在这四幅画面中,老师比较喜欢第四幅。每当读到第4个诗节时,我的脑海里还不时的涌现出台湾前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画像。(课件出示于右任晚年图片)于右任先生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而当时他的妻子和长女却留在了陕西的咸阳。于右任先生到了晚年,特别想念大陆,想念他的家乡,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儿。他常常登上台湾的高山之巅眺望大陆,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任泪水肆意地流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传说狐狸死的时候总是朝向它出生的地方,动物尚能如此,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又怎能忍受这种痛苦的折磨呢!他多么想回去看一看家乡,看一看家乡的亲人,看一看故土的一草一木啊!但是,他想回却回不去啊!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远的遗憾!在他去世之前,曾写下一首哀诗——《望大陆》(课件出示,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诵):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师:余光中与于右任先生相比,他是幸运的。在多方努力下,1992年,余光中终于跨过这湾海峡,重返阔别43年的大陆。在此后十多年中,余光中20多次返回大陆,参加各种文化活动。2003年当他与到机场迎接的侄儿颤抖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的时候,一向健谈的余光中哽咽得一句话也说不出,唯有两行热泪自腮边滚滚而下,砸在机场的土地上。“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2003年9月17日,余光中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福建永春县洋上村谒祖。这一天距他上次回乡已整整70年。(课件播放余光中回乡图片)同学们,海峡两岸20世纪的国之乡愁,我们必须在21世纪解决,再也不能让这种历史的国愁延续下去!这需要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华夏儿女的共同努力啊!同学们,那么让我们再次深情的吟诵这首诗,共同企盼海峡两岸早日统一! (学生深情朗读)

[评:教师的顺势拓展于右任思乡和余光中回乡等例子,有力地升华了文本,也使学生得到启发、思考和文化熏陶,使本课凸现出情感的热度、审美的高度和文化的厚度。]

四、迁移拓展,感受诗歌的创造美

师:我们在感受诗人这种真挚的思乡情感之余,何不来尝试一下,模仿“乡愁是……”这一句式来写一写乡愁,体会一下创造的快乐? (学生思考、写作)

生:乡愁是深秋的枫叶,飞旋于天地之间的精灵,舞蹈着我的双眸壮烈着我的文字,超脱成寻根的红色感叹号。 师:非常富有诗意,意境很美!

生:乡愁是一轮明月,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绝唱。 师:能和古体诗词联系起来,学以致用,不错!

生:乡愁是风霜刻下的皱纹,请让我为你擦去未干的泪痕!乡愁是岁月发出的请柬,请让我为你敲响心灵的琴音! 师:好凄美的思乡曲!富有音乐美啊!

生:乡愁是牛背上牧童的短笛,吹响的是绿色的乡音;乡愁是串串驼铃,声声叩响游子的心扉;乡愁是一杯月色,斟满的是醉人的思念;乡愁是寄出尘封已久却依然炽烈的书信,每一次读来都澎湃起心潮阵阵…… (热烈鼓掌)

[评:教育者的责任在于唤醒、激活、点燃,用心灵去拨动学生的心灵。以“乡愁是……”的形式,进行写诗的拓展迁移训练,构筑了一道让学生自主学习的靓丽的风景,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可以说,用足、用活了教材这个“例子”,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了学生的潜质的开发,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没想到咱们班有这么多的诗人,把我又一次带入了思乡的愁绪。乡愁是音乐中柔美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凄美的恋歌。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诗是余光中先生系列乡愁诗中的一首。他还有一首乡愁诗在整个华人世界也广为传诵,那就是《乡愁四韵》:“给我一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那酒一样的长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课件显示诗歌)在这节课即将结束时,我愿把它送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和每一位同学,让我们用一生一世去品味一个游子地理的乡愁、历史的乡愁和文化的乡愁!(课件播放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同学们一起来唱,好吗?(师生同唱中下课) [总评] 浓浓的乡愁 诗意的课堂

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柳文生

常作印老师是初中语文教育界的一颗新星,2006年获得全国中语会优秀语文教师,2007年获得全国中语会十佳教改新星。他一直在追求诗意的语文课堂,而他执教的《乡愁》,就是他诗意课堂的最佳展示,同时也为一线教师如何执教现代诗歌提供了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范例。

如果把课堂的美质和文化比作“飞翔课堂”的两翼,那么情感的真实就是“飞翔课堂”的内核。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在这节课上,贯穿始终的情感主线紧紧地连结着师生、诗人、作品。配乐、配画中,老师声情并茂的示范性诵读将学生带进了诗中的情感境界里,师生共同感悟着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和恋国之思。同时,突出了诵读欣赏的课型的特点。在这节课上,从朗读开始,以朗读结束,读中悟,悟中读,层层深入,提示学生由读得流畅、舒缓到深沉到读处情感的“味”来。同时,老师别有情味的诵读,浑厚低沉的男中音在课堂这小小的空间里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氛围,也引起了学生更深更广的共鸣,让学生沉浸其中而不知返。

教学过程中,常老师抓住了文本的特点,以诗一般的语言导入,引导学生步步走进作者、走进作品。像《乡愁》这样的课,很容易上成“煽情课”,但常作印老师每个环节都是点到恰如其分之时之处,很理智。语文课需要老师有激情,也更需要理智的处理。

这首诗很短,一节课上,如果只讲这首诗,那课堂就会显得单薄。常老师有意识安排了有节有度的相关链接与对比阅读,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对于没有背井离乡感受的初中生来说,浓浓的乡愁、深深的国恨短时间内很难理解,而常老师在和学生共同感悟了诗歌,学生读过后,他说:“同学们的朗读越来越精彩,但似乎还缺点什么。”缺点“什么”却没有告诉学生,而是通过课件展示了诗人余光中的生平事迹等,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渐次明白。在第三个环节插入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望大陆》,结尾播放的歌曲《乡愁四韵》等,加深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使本课凸现出情感的热度、审美的高度和文化的厚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在本课中,常老师特别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与肯定和表扬。这也是常老师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总之,这节课,既激情又理性,既精彩又高效,既平实又富有诗意,走进了诗歌的内核,让学生珍藏了几片有意蕴的回忆,捡拾到几只有灵性的贝壳,不失为现代诗歌教学的一节典范的课堂。 分享:

3 喜欢 0 赠金笔赠金笔

阅读(45)┊ 评论 (0)┊ 收藏(0) ┊转载(1) 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排行榜 前一篇:在路上,心怀远方

后一篇:[转载]教科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试卷

┊ 喜欢▼ ┊打印┊举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发评论] 做第一个评论者吧! 抢沙发>>发评论

小新小浪炮炮兵张富贵旺狗悠嘻猴酷巴熊更多>>就不买你股市发霉陈水边裁员音乐贴你抢车位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记住登录状态

评论并转载此博文新

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转载]教科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试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4006900000 提示音后按1键(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 欢迎批评指正

第11篇:乡愁

1、《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2、《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3、《乡愁》

敖红亮

思念家乡的泪珠

滴落在雨天的屋檐下

碗里

饭里

咽进肚里

让思乡者倾醉

醉在梦里

梦在乡里

是一只芦苇笛

鸣在乡思者的心窝里

4、《乡愁》

冰心

我们都是小孩子,

偶然在海舟上遇见了。

谈笑的资料穷了之后,

索然的对坐,

无言的各起了乡愁。

记否十五之夜,

满月的银光

射在无边的海上。

琴弦徐徐的拨动了,

生涩的不动人的调子,

天风里,

居然引起了无限的凄哀?

记否十七之晨,

浓雾塞窗,

冷寂无聊。

角儿里相挨的坐着——

不干己的悲剧之一幕,

曼声低诵的时候,

竟引起你清泪沾裳?

“你们真是小孩子,

已行至此,

何如作壮语?”

我的朋友!

前途只闪烁着不定的星光,

后顾却望见了飘扬的爱帜。

为着故乡,

我们原只是小孩子!

不能作壮语,

不忍作壮语,

也不肯作壮语了!

5、《溪水之思乡曲》

悠悠对小河

山间的小溪

静静的流淌

我在默默的想

为什么流出去的

清泉水

没有回头张望

是不是她

怕迷失了方向

流不到海洋

是不是她

将回家的路儿忘

溪水无声音的

流向远方

弯弯曲曲的溪流

蜿蜒曲折的歌唱

故乡越来越迷糊

我想就把

痛苦和忧伤的泪水

一起汇入海洋

乘风破浪

浩瀚的心里

永远珍藏着故乡

6、《静坐思乡情》

长江蛟龙

静静的坐着

慢慢点燃指间的烟

明灭着孤单的心事

缭绕着思乡的情

聆听着

窗外的风

吹过无踪

飘落的黄叶

满天飞舞

心中

阵阵颤动

人生犹如落叶

四处漂泊

何时何处安落

何时方可安静

母亲打来了电话

亲切的问候

令我心倍感温暖

关心的嘱咐

让我心不再无依孤单

亲人啊,亲人

为了生活

为了孩子

我选择了漂泊

虽然受尽了苦难

时常以泪洗面

为了不让亲人担心

仍然坚强的展露

欢笑的容颜

亲人啊,亲人

我也时时刻刻的牵挂

我也时时刻刻的思念

多么希望

时时刻刻和你们一起

朝夕相伴

可是现实中

却不能和你们相依相随 唯有遥望明月寄相思

千里祝平安

7、《思乡》

麦舒

也许惯于夜里行路

却了然不知终处

也许惯于一人行走

却无法抹去乡愁

纵然车辆如洪水

碾我骨碎

心灵的慰藉

是乡土的气息

暗夜里

思乡的那道坎啊

凹凹凸凸

于是,我的额头绽出了字:

春是绿的么?谁能告诉我?

我要回家

8、《思乡夜》

迷失的稻草人

不经意的一抬头

天上的月儿不知何时

又开始圆了

柔和的月光使我又想起

父亲的嘱咐

母亲的叮咛

在出租屋的白炽灯下

怀念千里外那盏熟悉的灯光

和灯光下慈祥的面容

今夜

母亲是否又独依门栏

遥望着我曾离去的方向

说:又一年了„„

而我只有就着乡愁

用廉价的老酒

把自己灌醉在

月色最美的这些晚上

醉吟着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9、《月夜思乡》

贾源

今晚饮一壶月色

想念蛙声鼓响

向着故乡的方向

北方的风带着惆怅

一路的风尘碌碌

似淡淡的银色清光

世事的艰辛

都燃烧在胸膛

一杯久聚的愁绪

饮醉了天上的月亮

看不清四周的景物

朦胧着泪眼如霜

梧桐咋绿还黄

斑驳在衰老的池塘

不见了树上的鸣蝉

无法对着故乡吟唱

10、《思乡的汉子》

诗情王子

一到中秋

那汉子便将满坛子的心事

拿来下酒

就着月色

一仰脖

竟饮尽岁月里所有的哀愁

每次都是叹息居多

从来酒量未曾见少

而他却说

借着月明风轻

怎么也够得上叙旧的理由

偶尔也把话题扯向别的

提及那个她

古尔邦节上美丽的雪莲花

他的眼神加表情

似乎掺杂着奶香的人情味更浓

倘若嘹亮的牧歌

相伴古老而又欢快的舞蹈

燃起激情漫泛的篝火

若这般忘情的魂魄

也未曾打动她

再迷人的塞外美景

他说

若没有她

也难绣进那一轮思乡的梦

11、《思乡吟》

听春

似雨,似雾,似轻烟

丝丝、缕缕、袅袅的

漂浮、盘旋、缠绕于

谁的心边、梦边 秋风与黄昏相约

秋雨与乡愁结伴

心事,在阵阵落红中憔悴

乡情,在隐隐琴音里轻弹

江北的秋风

吹瘦了谁的心事

江北的秋雨

敲湿了谁的眉间

静夜无语,独坐孤馆

人初静,风更寒

露慢慢浸湿单薄的衣衫

夜将尽,酒已阑

泪悄悄爬满思归的脸

异地的月

又怎及故国的圆

叹世间花开花落游子梦

念宇宙月缺月圆故乡情

今宵,朋友

我愿化作万里长风

为你捎去故乡的

一片白云

12、《四季思乡曲》

遥遥长安

(春)

晨风习习透着些微凉,

丽日温柔着我的心房。

迎春花在露天里悄然绽放,

芳香飘逸在离乡的路上。

(夏)

子规欢唱在异地他乡,

夏虫吟颂着午夜时光。

顾不得喝口家乡带来的酒,

醇香追逐着打工的繁忙。

(秋)

秋风摇落一地的金黄,

大雁排出了秋的诗行。

悠长的笛声载着乡音乡情,

荡漾在稻谷飘香的村庄。

(冬)

冰雪严寒能将一切冻伤,

冻不伤依依恋家的愁肠。

朔风凛冽能够把所有吹断,吹不断决然返乡的愿望。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九忆山东兄弟》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5、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6、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8、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9、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二首》

11、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1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1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王维《杂诗三首·其二》

17、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18、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望月有感》

19、夜来幽梦忽还乡。——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0、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观书》

21、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野望》

2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4、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秋思》

25、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6、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三首》

27、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8、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29、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30、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1、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32、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张九龄《西江夜行》

33、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夏完淳《别云间》

34、墙里秋千墙外道。—— 苏轼《蝶恋花·春景》

35、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6、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马戴《灞上秋居》

37、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韦应物《闻雁》

38、壮年听雨客舟中。—— 蒋捷《虞美人·听雨》

39、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40、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武元衡《春兴》

41、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宋之问《渡汉江》

42、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白《关山月》

43、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44、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45、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贾岛《题诗后》

46、无情对面是山河。—— 辛弃疾《定**·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47、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48、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卢纶《长安春望》

49、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

50、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51、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杜甫《绝句二首》

52、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

53、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夏完淳《别云间》

54、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苏轼《蝶恋花·春景》

55、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 曹丕《燕歌行》

56、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

57、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杜甫《江汉》

58、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59、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贺铸《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

60、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61、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62、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63、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刘邦《大风歌》

64、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65、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66、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67、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68、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李觏《乡思》

69、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70、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温庭筠《商山早行》

71、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杜甫《阁夜》

1、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____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2、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____李觏《乡思》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____张九龄《望月怀远》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____高适《别董大二首》

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____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7、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____张九龄《西江夜行》

8、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____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____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0、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____马戴《灞上秋居》

1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____王安石《泊船瓜洲》

1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13、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____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14、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____宋之问《渡汉江》

15、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____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1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____杜甫《春望》

17、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18、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____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

19、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20、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____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2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2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23、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24、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____韦庄《菩萨蛮》

25、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____卢纶《长安春望》

2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____崔颢《黄鹤楼 / 登黄鹤楼》

27、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____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28、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29、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____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30、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____白居易《望月有感》

3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2、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____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33、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____王维《杂诗三首·其二》

34、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____谢枋得《武夷山中》

35、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6、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____薛道衡《人日思归》

37、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____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38、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____陆游《秋思》

39、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____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40、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____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4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____岑参《逢入京使》

42、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43、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____张炎《解连环·孤雁》

44、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____韦承庆《南中咏雁诗》

45、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6、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____白居易《阴雨》

47、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____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48、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____王籍《入若耶溪》

49、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50、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____张籍《秋思》

5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____杜甫《春望》

52、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____高适《除夜作》

53、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____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54、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____李商隐《端居》

55、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____李白《关山月》

56、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____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57、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58、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____王勃《山中》

59、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____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 长安九日诗》 60、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____于谦《观书》

61、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____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6

2、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____孟云卿《寒食》 6

3、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____李益《从军北征》

64、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____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65、画图恰似归家梦,千里河山寸许长。____辛弃疾《鹧鸪天·送元济之归豫章》 6

6、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____辛弃疾《满江红·点火樱桃》 6

7、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____欧阳修《戏答元珍》

68、一别家山音信杳,百种相思,肠断何时了。____施耐庵《蝶恋花·一别家山音信杳》 6

9、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____李颀《送陈章甫》 70、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____佚名《悲歌》

71、从今后,梦魂千里,夜夜岳阳楼。____徐君宝妻《满庭芳·汉上繁华》 7

2、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____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73、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____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7

4、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____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7

5、剑花寒,夜坐归心壮,又是他乡。____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7

6、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____李商隐《端居》 7

7、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____崔涂《春夕》

78、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____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7

9、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____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80、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____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8

1、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____武元衡《春兴》 8

2、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____杜甫《绝句二首》

83、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____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8

4、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____佚名《行行重行行》

85、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____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86、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____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8

7、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____杜牧《旅宿》

88、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____杜牧《题木兰庙》

89、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____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90、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____薛道衡《人日思归》

91、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____刘克庄《玉楼春·戏林推》 9

2、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____杜牧《旅宿》

93、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____清江《送婆罗门》

94、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____张孝祥《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9

5、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____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9

6、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洒潇潇雨。____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9

7、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____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9

8、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____杜甫《秋兴八首》 9

9、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____曹组《忆少年·年时酒伴》 100、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____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乡思》

【宋代】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乡思是人类普遍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落日黄昏,百鸟归巢,群鸦返林,远在异乡的游子,触景生情,难免生发乡思之愁。这首诗所表现的,正是游子在落日黄昏时所滋生的浓郁乡思。

《滞雨》

【唐代】李商隐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所谓“滞雨”即因雨而停滞之意,可诗的首句却不说“夜雨滞长安”,反而说“滞雨长安夜”,于是,“雨”也因“滞”字多了几分厚实、缠绵的质感,让人觉得有无法排解的凝重。有雨的夜向来最引人迷醉,最让人动情,因为夜晚、雨水总是让人与怀念结合起来,这怀念因夜而深远,因雨而厚重。更为重要的是,有雨的夜总是为我们创造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是属于倾听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思江南》

【唐代】方干

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望乡情。

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看到冬天的枯草又开始绿了,羁留在远方的游子也动起了思念故乡的感情夜里梦见自己踏上了回乡的道路,在梦中还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梦就醒了! 《秋思》

【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此诗截取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段,挖掘到人物感情的深处,以淡语写至情,发纤浓于简古,诗风质朴,意境浑成,称之曰“七绝之绝境”,决不为过;与盛唐名家同类之作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

《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宋代】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作者在欣赏风景、吟咏诗歌的时候,突然发现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故乡的十分相似,因而产生了思乡的愁绪。

《逢入京使》

【唐代】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春夜洛城闻笛》

【唐代】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

第12篇:乡愁

《乡愁》教学实录

一、导入环节

在导入时,我设问题,采用说话训练的形式导入,而且说话的内容与课文进行对比,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课文抒发的感情与运用的表现手法。过程如下:

师:假设有一天你要离开家乡、亲人、甚至祖国到异地去学习、工作,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请用语言表述出来。

生:会想家。

师:怎么想?你能试着用语言表述出来吗?

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讨论起来,然后陆续地举起手来。

生1:会在夜里望着星星,想着家人。

生2:会在独自闲逛时感到孤独无依,那就是想家。

生3:会在遇到困难时想到爸爸、妈妈,要有他们就没事了。

学生们都笑了。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都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的,那么,今天我们来和诗人余光中比较一下,看一看诗人的思乡之情的抒发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二、整体感知环节

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明确相应学法,这样才能为下面的问题的解决作好铺垫。过程如下:

师:猜一下题目“乡愁”的意思?

生:(齐声说)思念家乡的愁绪。

师:猜得非常准。诗人余光中是台湾著名诗人,但祖籍却在大陆,也出生在大陆,后来由于某种原因离开了家乡去了台湾,在台湾,诗人也时刻思念家乡。下面自己读《乡愁》。了解一下诗的大意。

生1:课文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之情。

生2:课文表现了作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

生3:课文还有爱国之情。

师:几名同学的观点放在一起就非常准确了。那么怎么分析这首诗歌呢?想一想我们以前分析诗歌用到了什么方法?

生:(齐声说)一个基础,四个步骤。

师:谁给解释一下“一个基础,四个步骤”的含义?

生:以朗读为基础,了解大意,体会意境,体会手法,体味语言。

师:好,这一节课我们就以此方法来赏析余光中的《乡愁》。

三、赏析环节

这一环节即用“朗读为基础,了解大意,体会意境,体会手法,体味语言”的四个步骤来赏析诗歌。在分梯度进行朗读。具体过程分四部分:

第一步 朗读诗歌,明确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师:大声朗读课文,要求不高,只要读准字音和停顿,读两遍。

(学生按要求读课文)

师:强调一下,课文抒发了什么感情?

生:抒发了思念家乡,盼望祖国早日统一之情。

第二步 以新的要求读诗体会诗歌的意境

师: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明确了课文抒发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了新的要求,要求读出感情。

(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再读课文,师生作点评。)

师:诗共分四节,齐读第一节,思考第一节写了什么时期的乡愁?

生:(齐声说)小时候。 师:“小时候”诗人的“乡愁”是什么? 生:一枚小小的邮票。 师:“这头”指什么?“那头”指什么?

生:“这头”指异地,“那头”指故乡。

师:“异地”能否再说得具体点?

生:“异地”指的是诗人小时候到外读书的地方。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邮票呢?”

(学生热烈地讨论)

生:因为诗人想家,经常往家中寄信,所以说“乡愁”是“邮票”。

师:理解得不错,在异地求学的诗人孤独、想家,想念自己的母亲,和母亲经常书信来往,所以才把“乡愁”比喻为“邮票”。这是“小时候”的“乡愁”。下面我们看看长大后,为生活驱遣的作者奔走他乡,此时的乡愁寄情什么?

生:(齐说)一张窄窄的船票。

师:为什么寄情于一张窄窄的船票?

生1:思念新娘。

师:最好说成是新婚妻子。

生2: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还增加了对新婚妻子的思念之情。

师:对,说得对。作者的乡愁只能靠来往于异地与家乡的船只来排遣,所以作者说“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寄托和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是什么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

生:一方矮矮的坟墓。

生:(抢着说)死。

师:两种说法是一个意思,只不过一个说的是外在形式,另一个说的是实质内容。那么“后来”诗人的乡愁之情更加重了,悲剧气氛更强了,所以这一段在读的时候声音要舒缓、低沉、谁愿意为大家读一下?

两名学生读第三节,教师点评。

师:听老师读第三节,然后你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老师读第三节,学生闭上眼睛体味诗的意境。)

生1:我想到的是一位老人站在母亲的坟前。

生2:我想到的是一位老人立于母亲的坟前,坟的周围是枯黄的草和秋天的黄叶,不时一阵阵风吹过,吹动老人的头发,老人两只手下垂,神情肃穆,一动不动地站立着。

师:诗人的诗写的真是不错,而同学们更是想象丰富,都能体会到诗的意境。那么我们看最后一节,看看现在作者的“乡愁”是什么?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生1:现在“乡愁”是一方浅浅的“海峡”,作者由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变为盼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生2:感情有了升华,由思念家乡变为爱国,盼望祖国统一之情。

师:的确,到此,作者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第三步 以更高的要求读诗歌,归纳诗歌的表现手法

师:经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对诗应该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尤其是诗中感情的变化,那么带着新的理解和感悟,我们再读两遍诗,注意把诗中的感情变化读出来。然后讨论归纳课文的表现手法。

(学生出声朗读诗歌,教师点评然后分小组讨论课文的表现手法。)

生1:我发现诗采用的是时间顺序,有明显的词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生2:抒情也是层层推进的,最后一节,抒情达到了高潮,抒发爱国之情。

生3:我认为,应归纳以时间变化,层层推进感情。

师:可不可以?

生:(齐声说)可以。

师:还有其它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生:我认为每一节都采用了比喻,这应该算一种手法,每一节都把乡愁比作具体的事物。

师:说得对极了,那么我们归纳,这首诗采用了比喻的手法,那么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生(讨论):使抽象的乡愁显得更加具体、可感。

第四步 再读诗歌,体会语言的特点。

教师放录音,学生模仿录音读诗歌,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停顿、读出感情,并注意每一节、第一句的变化。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师:体会一下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生1:语言形象、含蓄、精练,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形象、精练地写出了小时候诗人对家乡、母亲的思念。

生2:象这样的句子还有如“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和“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三句。

生3:语言节奏感强,如“小小的邮票”中的“小小的”和下面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词读起来上口。

师:说得都不错,诗的语言特点我们归纳为形象、含蓄、精练、节奏感强。那么再读诗的时候,就不仅注意每一节、每一句的变化,更要注意每一个字的读法,我们读一遍,试一试。

学生练习读诗

四、小结环节

为了更好的明确本节课的知识,所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并布置好写诗的任务。

齐读诗歌,找学生归纳总结。

生:采用“一个基础,四个步骤”解决了四个问题,一是诗歌抒发了思念家乡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之情;二是诗的意境的体会;三是诗的比喻手法的运用;四是体会语言的特点。

师:诗歌展开就是几个比喻句,简单不简单?

生:(齐说)简单。

师:写几个比喻句,你会不会?把比喻句写成诗的形式,你会不会?

生:会。

师:那好,今天回去之后我们每人都去写一首小诗,然后有时间开一个“诗友会”,互相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行不行?

生:行。

自我解读

一、转变观念,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我在讲《乡愁》时一直以此为依据,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讲《乡愁》时,我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都能动起来,都能够诵读,都能够说点什么。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针对诗歌理解难这一问题,我注意化难为易

首先,在导入新课时化难为易。我采用说话训练的形式导入新课并设置了这一内容,“想像一下以后当你离开家乡后的内心感觉,并用语言表达出来”。之所以这样设置是想在最初就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与课文中表现乡愁的方法作比较,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来促进自身的写作或说话。

其次,明确教学目标和学法,化难为易。我觉得有时明确教学目标,确实是形式,但这篇课文却很有必要明确教学目标。因为诗歌内容较多较杂,明确了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中就有了侧重点,而且明确目标后我又追问了这么一句话,“要达到这个目标,要运用什么方法?”学生自然地回答用阅读诗歌的方法。因为,在讲这单元之前,我和学生学习了关于新诗的相关知识,并简单归纳了相应的学法,也就是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有了方法,有了思路,学生解决问题就容易多了。

再次,通过朗读化难为易。朗读是学习新诗的基础,在课堂中我组织学生以齐读、散读、指名朗读多种形式读诗,一首诗都读

六、七遍,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对知识理解起来就更轻松。这一问题以下还要提到,所以在这简单说一下。

最后,在一些细节上注意化难为易。在问题的设置上我注意化难为易。让学生体会意境时,我这样问,“学完了这一节,在你头脑中会浮现什么画面?”这样学生回答起来比较轻松。在布置作业上我也注意化难为易。我不是直接让学生写小诗,而是问“诗歌展开就是几个比喻句简单不简单?写几个比喻句你会不会?”学生能很轻松的回答,紧接着我又追问,“把比喻句写成诗的形式你会不会?”,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述诗的写作学生就容易接受得多了。

三、针对诗歌内容杂又多的特点,我注意一线贯之,体现朗读的基础作用。

诗歌的内容比较庞杂、繁琐,怎样处理这一问题,我觉得用朗读最好。因为朗读是分析新诗的基础,朗读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学习诗歌之前,我要求诵读诗歌,赏析诗歌之时也是边读边解决问题的,用朗读一线把要解决的问题穿起来,整体感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诵读训练作为一个整体,在这一节课是分梯度进行的。在赏析之前,我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重音和停顿;在把握诗歌抒发的感情后,我对学生朗读多加了感情上的要求;赏析完诗歌之后,再读时,我要求学生注意每一节,每一句的变化,进而朗读;在体会了语言特点后,我仅强调了每一个字的变化,到此,朗读才达到最完满的状态。这样分梯度地进行朗读训练,就可以使繁琐内容一体化。

四、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注意培养学生能力,教给学生方法。

七年级的学生,思想活跃,有一定的分析领悟能力,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就能自己解决问题。所以我在这节课上注重了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教给。能力的培养侧重于诵读、领悟、自学能力的培养。诵读能力就不用再提了。领悟能力培养体现在学生对诗歌意境的体会上,我设置不同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意境。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作用只在于启发、引导学生赏析诗歌。让学生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才是根本和关键。相反,对学生学法培养也很值得一提。常见的自学讨论法、朗读法,还有自己归纳的用来解决问题的阅读新诗的方法。我觉得有了这些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们就能够自己赏析新诗,这就是我教学中所要达到的又一个重要的目的,即教给学生学法。

以上是我讲《乡愁》的一点想法。总的来说学生在上课中表现得比我预想的要好,积极性较高,能正确地理解和赏析课文的内容。这一点使我认识到了我在以前的教学中不敢放手学生,对他们没有信心是错误的,学生都有潜力,都有能力。

第13篇:乡愁

乡愁 余光中

教学目标:

1、注意诗歌的朗读技巧,能较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理解本诗采用形象的比喻表达抽象情感的写法。

3、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以及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教学重难点:

1、

2、注意诗歌的朗读技巧,能较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本诗采用形象的比喻表达抽象情感的写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05年4月,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带着对家乡的思念,带着对祖国的思念,更带着渴望祖国统一的愿望,对大陆进行了访问。使乡愁让连战访问了中国大陆,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乡愁情感的世界。回顾古诗词中有关乡愁的诗句。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二、简介作者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到了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海外,因此,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传授新课

1、指导朗读

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语调、语速、节奏、重音、押韵等; 赏析诗歌:再现意境,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2、

3、学生自由大声读,学生个别读 赏析诗歌(设疑)

1)、全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每个时间段诗人因为什么而忧愁?这四节诗之间是什么关系? 3)、诗人把思乡之情寄托在哪几个具体事物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本文表现怎样的主题? 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 1)全诗是按时间顺序组织安排的。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2)母子分离 夫妻分别 母子死别 与大陆相隔

这四节诗层层深入,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对祖国的思念。同时表达了诗人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3)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采用比喻将抽象的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形象事物上。

4)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 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 的 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 强烈愿望。

4、质疑、释疑

 通过大家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对文中还有疑问的地方说出来,大家共同探究。

5、小结

1)、反复朗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乡愁。

2)、理解本诗采用形象的比喻表达抽象情感的写法。 课堂练习仿例造句.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温馨挚爱的家园,离开了年迈慈祥的双亲,成为漂泊的游子。这时你会说乡愁是什么? 乡愁是 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 做《同步练习》79面的题。

第14篇:乡愁

《乡愁》公开课教案

武义县桃溪中学 鲍舍健

一、教学目标:

1、

2、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体会乡愁之深;品味语言,学习精巧的构思。 发挥想象,描述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三、难点:

1、了解诗歌的意象,仿写。

四、教学过程:

(提前一天发下导学案,让学生自学、练习。)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我们做了《导学案》自学题,都做好了吗?谢谢大家。现在就要个别考考大家,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发现?

2、(顺时导入)什么是乡愁?你有过乡愁吗?

2、是啊,乡愁是我们每一个人想念魂牵梦绕的故乡,想念自己最最亲爱的父母亲。1972年1月的台北,一场冷雨潇潇而下,洒遍千山万水,也打在诗人余光中的心头。不知不觉, 他已经离开大陆故乡20多年了。情难自已的诗人挥笔疾书,写下了这首动人的《乡愁》。(板书、投影)

(二)、自学展示。

1、个别朗诵,展示节奏。

课前我们做了《导学案》自学题,都做好了吗?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诵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

(要求,一句话停顿时不能偷换气,要停而不断)

2、听录音朗诵;注意诗歌感情地表达。 现在让我们听听,朗诵名家是如何朗诵的。 (学生听录音)读的好不好?哪些地方读得好?

3、模仿齐读。

4、好的诗,亲切自然,琅琅上口,含义丰富。刚才我们读了几遍,有没有特别喜欢的词句。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九年级的课文,大家轻而易举,领悟能力不错。接下来真正考验大家能力的题目——合作探究题开始了。这些题目是留给那些肯动脑筋,懂得合作的同学。

现在分小组谈论。 (学生分小组 讨论)

2、诗歌借用哪些实物来表达乡愁?它们有什么特点。(板书)邮票 小小——思念母亲 大大

船票 窄窄——爱恋妻子 宽宽

坟墓 矮矮——怀念亡母 高高

海峡 浅浅——思念祖国 深深

3、回味咀嚼一下:用小 窄 矮 浅 行不行?

不行。叠词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还能使思念之情绵延、更深。

那能不能直接换成大大、宽宽、高高、深深的?比如说:啊,我思念母亲,就像这厚厚的信件,一大摞一大摞的;我依恋新娘,就是伤心太平洋,孤单北冰洋;我怀念母亲,就像地狱,无底洞;我盼望统

一、但是海峡深深?

4、叠词有这样的效果。余光中的诗词,看看简单,读读顺口,原来用意深深啊!自己发现,还有哪些词简约而不简单?

头:这头、那头,能不能换成这边、那边?

不行。这头、那头给人遥远的尽头的感觉,让人觉得更遥远,隔得是如此之远! 时间词:自然分成四小节,时间慢慢推移,诗人渐渐年长,乡愁也在不断加深。越长大越乡愁啊!

6、朗诵比赛。(配乐钢琴曲乡愁,学生评价)

7、为《乡愁》MTV当导演。

8、评价:余光中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爱父母、也爱妻子;爱奋斗,也爱家人;爱台湾,也爱大陆。有小爱,也有大爱。他,就是余光中,著名的乡愁诗人。他为乡愁代言。

(四)拓展延伸。

1、MTV拍的好,主要靠构思;构思要巧妙,道具用得好!余光中的诗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借物抒情,把感情含蓄地凝聚在是具体事物上,让感情具体可感,自然动人。

说说家里哪些东西凝聚亲情。

2、仿写一两节乡愁。学生展示,评价。

3、清明节快到了,想对先人们说句什么?

(五)结束词。(音乐)

同学们,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故乡,那里珍藏我们童真快乐、幸福往事;那里,我们最美好的记忆。乡愁,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永远魂牵梦绕的感情。读懂了乡愁,也就读懂了中国人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中国心。无数的古诗词中,乡愁萦绕。我们乡愁之旅正在开始!

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再来回味乡愁到底是什么。再见!

第15篇:乡愁

《乡愁》

一、教学目标

1 把握诗中的意象

2 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 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板书课题、作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一两个月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由此我们可以想起很多古人描写思乡之情的诗句,例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等。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二)了解余光中

1 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2 补充(媒体示):

余光中祖籍大陆。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代表作《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被称为乡愁诗人。

(三)听老师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 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

长大后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

大陆∕在那头 3 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 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 整体感知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 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板书:小时候、长大后、而现在、后来啊)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这四种意象涉及的分别是那种情感?(板书:亲情、爱情、哀痛、爱国情) 3 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运用的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我们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 明确:

第二小节:夫妻别——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媒体示) 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生死别——坟墓矮矮,哀痛深深。(媒体示) 第四小节: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故国别——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媒体示)

(4)结合媒体所示,问:第四小节表达的情感,跟前三节比有何不同? 前三个意象联结的是亲情、爱情,这节连接的是爱国情。

感情的升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伤感之感。

(5)请大家再次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 4 当堂记忆

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简单陈述意象美。像这么美的诗,不把它记下来岂不可惜?

注:切莫死记硬背,找规律。

每一小节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时间,从小时候到现在。还有每一小节的开头都是“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

把这些词想一想,然后,我们试着一起来记忆一下——(单独记,齐忆)

五、拓展,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 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吗? (适当穿插评,表扬)

例: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

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理也理不清。

乡愁是一湾湛蓝的海洋,望不着边际,看不到底。

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

六、小结当堂

今天,我们学习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发出了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呼声,是啊!这是余光中先生的呼声,更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呼声,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台湾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那是,台湾同胞浓浓的乡愁将得到彻底的化解。

七、布置作业(见附练习)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邮票

亲情

后来啊

船票

爱情

长大后

坟墓

哀痛

现在

海峡

爱国情 教学反思:

《乡愁》是余光中先生写的一首反映思乡愁绪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伤感的愁绪抒发了浓厚而强烈的思乡情怀。对于这首诗的学习,重在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设身处地的体验和理解作品,品味诗中的语言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对于这首诗的学习,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依次讲解每句诗的意思、概括每句诗的内容,而应按照“听读——诵读——解读——拓展”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情感美、意象美、结构美,从而使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得以提升。对于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应特别抓住“诵读\"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者的感情,注重重音和停顿,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深深的思想愁绪。

第16篇:《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

教材分析

《乡愁》是初三下册第一课《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诗。本诗抒写思乡愁绪,体现了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每个阶段的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这首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3、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思乡爱国之情。重点:反复诵读,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难点:体会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走近乡愁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实行的是住宿制。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来校少则半年,多则几年。在住校的日子里,你们会想家吗?(略)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略)故乡,是每个离家在外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人生的起点也是人生的终点。当我们离开故乡,带着美丽的憧憬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时、带着寂寂的惆怅离家外出求学时、带着深沉的苍凉去为生活奔波时,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温馨、最温暖的怀抱。我们想家时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海外游子,特别是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长期不能和亲人团聚,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痛!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勾起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那么大家读过哪些描写乡愁的诗句呢?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南唐·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宋·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宋之问《度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南宋·辛弃疾《采桑子》“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南唐·李煜《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师:其实不必把栏杆拍遍,在唐诗的清流里苦苦寻觅;也不必逆流而上,在宋词的柔波里荡漾;更不必“众里寻他千百度”,在元曲的长廊里千回百转。单是我们课本上的一首小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思乡有恋土所带来的惆怅与美丽。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诗人余光中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世界的呼唤。(板书、大屏幕出示课题)

二、走近作者

倾听乡愁

1、会晤作者及作品

余光中(1928~)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作。主要诗作《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2、拓展背景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余光中去台湾时年仅21岁,再还乡时已64岁。正如他自己所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70年代初创作《乡愁》,在回忆创作经历时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近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他还说:“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3、吟诵乡愁

诵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最古老也最有效的方法。苏东坡曾有“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诗句;宋代理学家朱熹亦有“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名句。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朗读呢?(表达了诗人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愁,应该用深沉、哀婉的语调来读,所以朗读时的速度是缓慢的。)读诗原来“入情才能入境”,还应该把握好诗歌的节奏、重音,这样才能更充分地表达出诗人忧郁而深沉的感情。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请大家用斜线标出节奏、用黑点注明重音)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注意:“这”和“那”都是多音字。在这首诗中,读“zhèi”“nèi”在语气上更舒缓,更易读出诗的内在感情。“zhèi”是“这(zhè)一”的合音,但指数量时不限于一,如这个,这些;“nèi”是“那(nà)一”的合音,但指数量时不限于一,如那个,那些。“zhè ”、“ nà”均是代词,指较远的时间、地方、事物。)

二、赏析吟读 品味乡愁

1、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明确:作者用比喻手法,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板书: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

2、诗人是以什么变化组诗?

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一生,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性。

3、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邮票(小)--母子情 船票(窄)--夫妻情 坟墓(矮)--生死别 海峡(浅)--家国恋

四个单纯的意象,就使上述那些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犹如百川奔向东海,又如千峰 3

朝向泰山,诗人个人之思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

4、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5、“乡愁”的含义。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三、放飞想像 诉说乡愁

联想与想像,是诗歌阅读的一对翅膀。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往运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创造意境,表达感情。因此阅读和鉴赏时,要充分展开想像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感情。

在你的眼前,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A、一个十

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桌前。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他给母亲写了些什么呢?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他粘贴的哪里仅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B、少年青涩的身影在母亲期盼的目光中渐渐长大了。在四川,他遇见了一个“娉娉袅袅”的女孩,他对她一见倾心,而女孩也被他的才华所倾倒,他们幸福的走到一起。后来,因为工作需要,他远渡重洋,挥别了新婚不久的妻子。在大洋彼岸,他手捏一张窄窄的船票,眼前浮现出妻子夜晚临窗的身影,窗外,一轮圆月挂在柳梢头„„思念如潮水般漫涌上心头„„

C、深秋的风冷冷的吹过来,坟上稀疏的杂草在风中摇曳。老人鬓星点点,在凄风苦雨中久久跪在坟前。望着那方矮矮的墓碑,热泪横流。当我历心千辛万苦回到无数次出现在梦中的故乡时,却再也听不见母亲热切的呼唤,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知这一迟就是几十年,这一迟竟是十年生死两茫茫,天永从此永相隔! D、而现在,我已是白发苍苍!每当我登上台湾的最高峰时,眺望家乡,不由思绪万千,祖国啊我的母亲,你什么时候才能统一呢?这海峡的浩荡之大啊,怎比思乡之泪多、深、重!这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海峡两岸定会统一! 诗人的呐喊,冲击着这“浅浅的海峡”,呼唤着所有华夏儿女都来做“精卫”,把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变成连接大陆台湾的通途。

四、比较阅读 感悟乡愁 一首相关的乡愁诗。

乡愁——席慕容(台湾)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对于长期飘泊的游子来说,家园的影子最让人牵绊,乡愁更是挥之不去,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说你的理由。

(1)同: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异: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2)同:诗人都是选择几个深意的形象或画面来表达同样的主题,两篇都是通过创造性的比喻来书写心中的愁,两首都是抒情诗。

异:余诗主要是通过形象来推进诗情,席诗主要通过画面和比喻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余诗的思想深度比席诗要广和深;余诗的结构比较对称,在表达的情感上,席诗相对细腻和缠绵。

五、结束语

(1)《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 5

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2)台湾,所有中国人的心结。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临终前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05年,温总理也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可喜的是,跨越五十六年的时空,05年终于有了第一次破冰之旅。相信不久的将来,那浅浅的海峡再也不是阻隔两岸亲人的天堑,台湾必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六、课堂作业

(1)阅读下面句子,然后仿写: “乡愁是一支低迥怅惘的歌” “乡愁是一张洁白的素笺” “乡愁是一首忧伤明媚的小诗” “乡愁是一封情深意切的家信”

“乡愁是人在他乡那一眼看似不经意的回望”

乡愁是____________。

(2)友谊(文:云深泊孤舟)

童年时

友谊是一扇透明的玻璃门 你在左边 我在右边

少年时

友谊是一扇璀璨的水晶门 你在前面 我在后面

青年时

友谊是一扇精美的磨砂门 你在这头 我在那头

中年时

友谊是一扇厚重的原木门 你在门里 我在门外 6

第17篇: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3分钟播放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时的录像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氛围。设计意图:录像的播放一方面结合时政,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2、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主题:乡愁。

(二) 诗歌赏析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环节与学法相对应 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第一个环节:美美地听——引人入胜

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这时我将带领学生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 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第二个环节:美美地读——声情并茂(本节的教授重点) 读诗更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在美美地读这一环节中我首先配乐范读一遍给学生听,讲解其中的韵味。再请一学生朗读,最后齐读。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 四个章节。(一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 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把感情加进去。

三读: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 。 第三个环节:美美地品——评头论足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请大家从诗的语言、结构、情感几个方面,自选内容,说一句品评诗歌的句子。(让学生自由发挥) 第四个环节:美美地说——挥洒诗情

品味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就带领学生进入美美地说这一环节,让学生尝试着仿句练习,以“乡愁是„„”的句式说一两句或一段有诗意的话。

例如:乡愁是一轮皎洁的明月

乡愁是 (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

设计理念:能力训练。教学如何将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东西,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设计理念: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下节课课前背诵比赛。

设计意图: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同时掌握如何完整地背诵诗歌。 在语音、感情、流畅度上下功夫。

2、课后搜集古今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准备下节课共同探讨。

3、选取课文中任选一节诗,发挥想象,给它补充情节,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注意要突出原诗的感情——乡愁,可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想象情节应紧扣邮票、船票等。准备下节课共同赏析。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板书设计: 乡愁 托物寄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 普遍家国之思

六、说课结语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对于它的内涵绝非一两节课能够讲尽。考虑到这些我决定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推荐给学生选做。

1、习作园。请以大陆小诗人的身份写一首呼唤台湾归来的诗。

2、收藏室。收集有关乡愁的诗词、散文、小说。收集有关台湾地理概貌、风土人情、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资料。

3、三味书屋。课后阅读《余光中作品选》。

第18篇:乡愁教学

《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得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情感。

2、学会探讨诗歌的主题。

3、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加强民族情怀的教育。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及诗歌中几个意像的具体含义。

一、导入课文 5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小诗《乡愁》。让我们一同去感受一下,诗人余光中笔下的乡愁和古人的乡愁有什么不同。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

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国民党军到台湾,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往来,漂流到孤岛上的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办公室靠着台湾东海岸,他说:“我看太平洋和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我凭窗而立,就可以直视海峡,可以眺望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国式外遇。”这一番话让我们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园情结是多么的浓烈。1972年,饱尝了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终于按耐不住,在台湾的寓所内,用了 仅仅20分钟时间创作了《乡愁》。1992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圆了43年的思乡梦。2004年春节,余光中在中央电视台亲自朗诵了这首诗。温总理曾经在访美期间,在纽约会见华侨华人时,就引用《乡愁》中的诗句。他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道出了我们中华儿女的心声。 教学过程:

三、朗诵全诗,整体感悟诗歌。10

1、老师范读,学生画出节奏和重音。

2、学生自由读,再点名朗诵。

四、分析《乡愁》 20 问题思考与讨论:

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

少年时——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 ——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 ---- 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 —— 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确: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把抽象的乡愁描写为具体的事物,使乡愁有了寄托,形象,生动,感人】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瀑布直落心田,横溢四处,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诗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4、有人说把诗歌的第四节删去会更好,你认为呢?

明确: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把个人的思乡之愁升华为普遍的家国之思。

五、讨论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难以言状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的形象上[借物抒情]

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了反复手法和叠音词。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明确:[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

六、【全班再次有感情朗读全诗】

七、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邮票—母子别—对母亲的思念

长大后—传票—夫妻别—对妻子的依恋

后来啊—坟墓—生死别—对母亲的追忆

而现在—海峡—故国别—对故土的眷恋

八、作业

1、把乡愁的每段发挥想象,各描绘出4幅画面,100字左右。

2、仿写乡愁。如:乡愁是一杯浓浓的烈酒。

九、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赏析了余光中的《乡愁》,感受到了诗人深深的家国之思。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够逐步树立起爱国爱家的高尚情操。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诗歌的最终目标。

第19篇:乡愁公开课

《乡愁》教学设计

高卿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2.训练学生品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费玉清的《乡愁》)

挥不去,抹不走的是怀念故乡情,怀念故人愁。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样一首思乡诗,余光中的《乡愁》,台湾乡愁诗中的名篇。(板书课题)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表现乡愁的诗,你能说出其中的一两句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从这些思乡诗句,可看出,远离他乡的游子都有着强烈的思乡之情,这就是乡土情结:

展示(师介绍):乡土情结是人类最古老的情结,乡愁是永恒的文学主题。乡愁诗是表达远离故乡的人对家乡的思念、对故土的眷恋、对家乡亲人怀念的古今诗歌。

出示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2.提高品读诗歌的能力。

以前我们学的都是关于乡愁的古诗,那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他的这首现代诗中,又是怎样表达乡愁的呢?

朗读诗歌 感受乡愁 1.自由朗读诗歌

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体会如何来读这首诗。

语调应该是明快的还是深沉的?节奏应该是急促的,还是舒缓的。 明确:语调深沉,节奏舒缓。

出示划分节奏的诗歌,强调“啊”字的读音。 2.个读

刚才的体会朗读,大家表现都非常好,能迅速把握诗歌的朗读基调。要想把这首诗的味道更好地读出来,我们就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吗?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作者、背景介绍: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生于南京,抗战

期间辗转来到重庆;12岁时离开父母,读寄宿小学;21岁离开大陆;26岁结婚后,独自三次赴美求学讲学;28岁母亲去世;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漂流孤岛的他产生了浓郁的思乡怀国之情。1972年1月21日,44岁的余光中在台北市厦门街家里,写下乡愁。

余光中先生说:“虽然只用20分钟写出来,这种感情却在我心中酝酿了20年。

从背景我们可以发现,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回忆他人生离家离国对亲人、祖国的怀念之情。那诗中有没有表现这样经历的词语?

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可见诗歌精巧地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展示了过去与现在,惆怅着生活的将来。每一节诗都轻轻地叙说着一个久久思念、苦苦思念、深深思念的故事。所以应读出悠远的思绪。

第一、二小节语速稍慢,读出回忆。第三小节写一方坟墓,阴阳相隔,此生再难见慈母音容笑貌,生离死别的痛苦与失落要读出来。“后来啊 (“啊”轻声)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母亲/在里头”(语气要激烈一点,“在里头”可拖音)而/现在 (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要表达一种悠远的情思绪。

3.个读 (配乐朗读)

4.齐读(配乐朗读)

大家的朗读似乎让我感到余光中先生对亲人思念,对祖国眷恋时的情状。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要把它准确而形象的表达出来,一定要找到与作者相感应的客观事物,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明月寄托思乡之情,再如:“杨花落尽子规啼” 以飘零的杨花、子规的哀鸣的意象来表现分别的哀伤之情等。

细读诗歌 理解乡愁

作者是借助什么事物表达乡愁的? 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达乡愁的。

邮票寄托着作者对谁的思念?为什么会有这种思念?

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表述第一节诗的乡愁:小时候,作者因求学独自离开父母,不能天天见到父母,只能把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父母的来信上,邮票就成了思念母亲的情感载体。(什么时候+为什么思念+思念谁 )

那你觉得又该如何表述描述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所寄托的乡愁?

师生对话。

师总结明确:《乡愁》之“愁”有两种:前三节写的是亲人生离死别后的愁怀,末节所写的是对故乡祖国的愁怀;因此《乡愁》之“乡”有“家国”之意,全诗鲜明地表现出家国之思。

这首诗四个小节之间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

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可见这首诗是按照时间顺序而写。感情层层递进:(是怎样层层递进的)先是对母亲的想念,那个时候母亲还在人世;然后是对新娘的爱恋,后来是对母亲离去的悲痛,这种思念亲人的感情是越来越浓的。前三节诗人写尽千古的离愁别恨,而第四节的乡愁更浓重,是一种“国愁”。相对第四小节来说,诗的前三节是一种铺垫,是一种情感酝酿由个人的思乡之愁上升为民族之愁、家国之恋。

余光中曾经这样说(幻灯片展示并请生齐读):当我们变得成熟、睿智和豁达的时候,这首诗的乡愁也变成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国家大陆的眷念。由此,这乡愁其实也是一种“国愁”,所以才有了厚重万分的分量。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余光中

同学们,我们了解了余光中先生乡愁的深刻内涵后,相信你对诗又有了更深的理解,请大家再一次朗读诗歌(配乐,女生读第1节,男生读第2节,师读第3小节,齐读第四小节),注意读出层次,

3、4节要停顿的长一些。

。 品读诗歌 美析乡愁

余光中的《乡愁》是乡愁诗的名篇,名篇就有很多美妙的地方,

你认为《乡愁》这首诗有什么美妙之出呢?提示:可从炼字、修辞、句式、结构、画面美等赏析。

炼字美:例如:“浅浅的”好,不仅跟前面“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的用词取得一致,反衬作者乡愁之浓、之深。也表现作者死归心情之迫切,让人相信人为造成的分裂只是暂时的,大陆和台湾一定要统一,一定会统一。

借机穿插:尽管有这样一句诗:岛屿,岛屿,它是大陆的弃婴,它是海洋的孤儿。但台湾不一样,台湾人民的根在大陆,他们无时无刻不燃烧着回归的渴望。

试着去掉这些叠词读一读,有什么不同。

在生读后借机说,我们读的时候是否感受到一种优美旋律呢?

音乐美:“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在里头”“在外头”四次重复,加上“小小的、窄窄的、矮 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泣如诉,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优美旋律。

结构美:寓变化为统一

全诗四节,每节四行,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使诗的外形整齐而又有参差之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绵绵怀念。

余光中生于南京,长于四川,居住于台湾,求学于美国,后来又曾任教于香港,同时又多次游历于欧洲,所以,他这样总结自己漂泊的一生,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的外遇,妻子是不一定的,更不要说情人和外遇,但母亲是无法代替的,中国文化应该是我的家:

意象美:同学们,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都是单纯的,而它们却强烈、集中地寄托了作者思乡怀国的情感,而且是含蓄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和想象,似乎让读者看到作者在不同时期思乡怀国的情境,这就产生了诗的画面美。

这也缘于余光中先生在文学上是一位“多妻主义者”,使得这首诗既有古典诗歌的缠绵浓郁的意境,又充溢着中国民歌的质朴清新,又有西方诗歌的理趣。

有了对乡愁的品析,我们明白余光中思乡怀国情感的表达是用最恰当的形式表达的,所以他的乡愁才成为台湾乡愁诗中的名篇。 那我们听一听艺术家雷佳又是如何表达乡愁的呢?

续写诗歌 再话乡愁

(播放2015春晚《乡愁》)

是呀,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现在,虽然台湾并没有统一,但两岸人民探亲、观光、交流已经不再是梦想,而早已成为现实。自余光中1992年,第一次回大陆至今已,已不知回来多少次,少说也有五六十回了。他的乡愁也不再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假如你是余光中,又续写了诗歌的第五小节,应该是:将来啊(而未来或在未来) 乡愁是„„

学生讨论写作展示:

将来啊/乡愁是一抹淡淡的回忆/我在这头/昨天在那头 而未来/乡愁是一张圆圆的饭桌/父母上方/妻儿两旁 而未来 乡愁是一本厚厚的记忆

我在这头

童年在那头

咱同学写的真好,表达了现在余光中对乡愁的真实感受,我们看看他又是如何续写乡愁的:

展示:在未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来那头

余光中及台湾游子回大陆的梦想已实现,而游子思家爱国的愁肠又怎是我们这些常人难以体回的,让我们一起朗诵,曾感动不同肤色、种族和国家地域无数读者,被誉为乡愁诗中“绝代佳人”的经典极品《醉汉》来感受这种“将来”。

展示:

醉汉

台湾 飞马

把短短的直巷 走成一条曲折回荡的万里愁肠

左一脚十年 右一脚十年

母亲啊 我正努力向您走来 当堂检测

1.这首诗的朗读应是语调(

),节奏(

)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这首诗四个小节之间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 么?

推荐阅读:

《乡愁四韵》 (余光中)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第20篇:《乡愁》余光中

乡愁

[台湾]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选自《白玉苦瓜》,台湾大地出版社1974年版

乡愁演讲稿
《乡愁演讲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