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巧设导入,激发“史”趣

发布时间:2020-03-02 19:26: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巧设导入 激发“史”趣

潍坊三中 邓德月

一、问题的提出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兴趣是人们对一定事物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导入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或某个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巧设导入是开启新课的钥匙,引导学生登堂入室;是承前启后的桥梁,使学生循“故”而知新;是乐章的序曲,使学生感受到整个乐章的基本的旋律;是情感的起搏器,激起学生情感兴趣的波澜。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每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激发学生兴趣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条件,也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创造、主动学习的重要标志。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是比较式导入法。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地对某些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纵向的或横向的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以达到揭示其本质的目的。讲授新课前,恰当地运用比较式导入能成功地使学生完成注意的转移和情绪的迁移,激发学生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的把学生带入到新课的意境中。比如在讲隋朝历史前,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比较性问题:我国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是?存在了多长时间?首创了哪些政治制度?灭亡的原因?对后世的影响?在学生回答出关于秦朝的这些问题后,教师直接点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朝代与秦朝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比较秦朝、隋朝的异同点。这种比较式导入,能引导学生准确的把握新授课的知识脉络,从而比较出“真知”,掌握住“新知”。

二是情境式导入法。教学导入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有效辅助教学,或播放视频、歌曲,或展示图片,或朗诵诗词等等,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观看、聆听,从而打破课堂沉闷的气氛,给学生一种感官和心理的强烈刺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讲《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前,可以先播放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歌曲《十送红军》,优美感伤思念的旋律迅速创造出一种融洽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也可以利用学生易懂或熟识的诗词导入本课,可以先朗诵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一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然后问学生:“你们理解毛主席的这一七律诗的意义吗?长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节课就给同学们讲一讲《红

军不怕远征难》”由于学生被诗的意境感染了,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了共鸣,于是就能更好地进入到新的教学情境。

播放视频也是一种有效的情境导入法。通过播放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引出本课主题。例如讲述《宁为战死鬼 不做亡国奴》这一课,首先播放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资料片,紧接着播放一则“关于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的新闻,这样就将历史教学与关注时事论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既对本课内容进行了恰如其分的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对培养学生课后关注国家大事的素养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三是问题式导入法。在讲九年级《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 (师)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政策? (生)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师)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苏俄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列宁是为了谋求劳苦大众的解放而领导革命斗争的。革命胜利前主要是政治、军事方面的探索。如今革命胜利了,怎样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新的探索。

问题式导入法抓住了学生的好胜心理,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以疑导读,将问题引入课堂,提出问题,制造出学习兴奋点,使学生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中,保证了学习效果。 四是目标式导入法。结合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际,注重备课组集体备课,课前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准备好“导学案”,对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和价值观目标提出明确的识记要求。讲授新课前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整课内容形成完整的脉络体系,便于学生在“自主互助学习”的过程中把握重点,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课例:八年级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

知识技能目标: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史实,说明为什么“两个凡是”是错误的?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培养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学习深刻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什么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是什么?培养学生完整准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形成了邓小平理

论。同时,在国家的统一大业、统战、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伟大的民族得以复兴。

五是体验式导入法。体验式导入法的方式很多,譬如演历史剧进行情景再现;配乐诗朗诵进行意境渲染;讲故事传说引人入胜等。以九年级下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为例,面对本课较多难理解的概念(如凡尔赛体系的实质等),教师在让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有表演才能的学生自发组织巴黎和会的会场情景,创设了学生直接参与的体验环节,模拟各国首脑发言。通过“各国首脑”的独白,让学生认识到了帝国主义各国的目的,从而为理解凡尔赛条约的实质打下基础。学生在理解了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后,再来学习华盛顿体系就简单了。体验式教学比较开放,教师应给学生搭建平台,提供相应的材料和背景,以此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体验的情境应力求准确,可以虚拟,但必须以历史的真实为基础,在体验的过程中,教师应对体验的结论加以引领。

体验式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表达和展示的机会,同时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和释放。

六是材料式导入法。“论从史出”是历史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提供或学生自己查阅的各类史料、图片、数据等,获取与所要学习内容的有效信息,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分析历史史实,掌握历史知识。比如在讲九年级下册《经济大危机》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 (多媒体展示材料)

1.1929年,胡佛总统就职演说称:“我对国家的未来毫不忧虑,它光辉灿烂充满希望,我们的生活已达到世界历史上的新高度,没有一个国家比美国更有保障了。

2.八个月后,美国却流传着一则悲凉的幽默话:“你必须排队才能挤到窗口跳下去。

(材料简明概括了本课内容,材料既有联系又存在反差,容易使学生自然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总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使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暂时缓和,使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经济高度繁荣。然而,繁荣背后却蕴藏着极大的危机。 多媒体出示课题:经济大危机

材料式导入法把学生从现实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情境,在问题探索中培养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地去探究问题从而得出完整准确的历史结论,形成科学、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三、取得的成效

激发学生兴趣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条件,也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突

破口,是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创造、主动学习的重要标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的兴趣。”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巧设导入,激活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四、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导入法是一门教学技巧,导入法的恰当使用确实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导入法在使用过程中,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像,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无论使用何种方法,目的都是为了使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融趣味于教学,真正做到“课伊始,趣亦生”。但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具有明确的目的。运用导语的目的是为了导入新课,增强教学效果,其设计与运用要紧扣教学目标,不能为导语而导语,不能单纯追求形象性和故事性,热衷于猎奇而喧兵夺主,从而违背了既定的历史教学目标。

(2) 兴趣为前提。导语要遵循和运用注意规律,力求新颖、别致、生动感人,富有趣味性,避免平铺直叙。要以兴趣为前提、有意创设情景,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3)贯彻量力性原则。导入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年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即导入要结合学生实际,切忌过深、过难 以免影响学生对新知识得接受。

(4)避免演独角戏。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教师在导入重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只管自己在讲台上独角戏而不顾学生的听讲情绪,导入就失去意义。

(5)要掌握好时间。导入仅是一个“引子”,而不是内容铺开的讲授,故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1至3分钟为宜。所以导入要力求简短明了,切忌冗长拖沓。

(6)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过渡和衔接。在一般情况下,每节课的结束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设计新课导语时可参考上一节课的结束语,使二者衔接紧密浑然一体,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熟悉全套中学教材,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具有全面驾驭教材的能力。

高中历史巧设导入激发兴趣

激趣导入

一、激趣导入

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

激趣 激活 激励 激发

巧设导入环节 叩开课堂教学之门文档

故事情境导入,趣中思辨

写字教学激趣导入法

美术课堂教学激趣导入案例

巧用童话,激趣导入(材料)

巧设导入,激发“史”趣
《巧设导入,激发“史”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