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论趣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9-16 08:33:33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论趣

《论趣》教案

教学目标:

1、体味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作者富有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的语言表达。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思路,提高学生写作文的谋篇布局能力。

3、吸取文章中透出的高雅气息,引导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情趣。教学重点:

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学习的是名家小品散文,前篇是钱钟书的《论快乐》,我们从他那生动幽默充满智慧的语言中体味着作者豁达的人生观。同样,我们这堂课学习林语堂先生的《论趣》,一样给我们带来生动有趣的感受。

二、林语堂简介:(课件)

林语堂,福建龙海人,现代散文家,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后赴美、德学习,获博士学位回国,任北大教授、厦门大学文学院长,1966定居台湾,1976在香港逝世。

三、课文研读

1、教学目标、重点(课件)

2、词语积累(课件)

3、解题:

问:文章题目《论趣》,“趣”怎样解释?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

问:“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是什么意思?(知道是这样,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目的性不强)

4、内容结构语言:

问题①此文标题是“论趣”,文章第几段才提到“趣”?(第四段) 问题②第四段开始,从几个方面来写“趣”?能否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或经过改造的语句?

(一)学问上有成就的,往往从趣字得来。

(二)趣能启发心智。

(三)读书有灵机,就有趣。

问题③作者在表述学问上有成就与趣有关的文段(第四段)里,选择了哪些材料?(巴士特、探险家、哥伦布)你能补充一些材料吗?

问题④在表述趣能启发心智的文段(第五段)里,选择了哪些材料?(顾凝远、米芾、黄大痴)你认为此段中哪些语言有趣味有哲理?(“人有人趣,„„,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

语言赏析(课件)

问题⑤最后两段说的是读书有灵机,就有趣。作者举了哪些例子?行文中哪些语言有趣味有哲理?(徐志摩、顾千里、某生)

语言赏析(课件) 问题⑥文章关于“趣”,到这里已经讲完,同学们是否发现,前面三段没有提到“趣”,似乎与题意无关,你认为是这样的吗?为什么?

明确:前面三段是一般人与圣贤的行为动机,追求名利色权是人生普遍现象,但作者更肯定不为名利色权所累的人生,如大禹墨子,否定利禄熏心,失去人本性的生活,从而自然引出作者的主张,人生要有趣,不要被名利色权弄的神魂不定,否则就成了一个索然无味不知趣的人。如果说第四段开始是正面说趣,那前面三段就是侧面说趣,起着引出趣、衬托趣的作用。所以,我们写作文时不一定每篇都要开门见山,文章开篇也可以从旁说起,引到题意上去,但这个“旁”必须与题意有关。

问题⑦接着我们学习前面三段,有两个小问题:

1、作者对“乾隆点头称善的名利两条船”态度如何?请找出有关语句。

2、能举出像大禹墨子不为名利不为色权的一些人吗?

四、小结(课件)

五、讨论:你有什么兴趣吗?这兴趣现在还在吗?这兴趣有益你的身心健康吗?

六、练习:

1、每人写一句有趣味有哲理的语言,署上你的姓名。

2、课后将钱钟书的《论快乐》和这篇文章中有趣味有哲理的语句抄录在积累本上。

推荐第2篇:论趣(教师)

《论趣》学案

编写:庞彩花 校对:高二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1.理解“趣”的含义,感知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2.体会文章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2.品读重点语句,体会林语堂散文语言的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趣”的内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 知识链接:

1、时代背景: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步伐受到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阻挠,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及汉奸、走狗四处散布日本”毕胜论”,中国”毕亡论”,妄图从思想上、精神上瓦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2、林语堂简介: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第一课时

一、基础知识

1、注音

扈(hù)从 足胼胝(piánzhī) 摩顶放踵(zhǒng) .... 癖嗜( pǐ) 掮(qián)客术 ..

2、解释:

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跟都摩伤了。形容不辞劳苦,不顾身体。 通脱自喜:通达脱俗,自己高兴。

掮客术:替人介绍买卖、从中赚取佣金的技术。

二、探究文本

1、题目《论趣》中的“趣”怎样解释?

明确:兴趣。“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有的地方作“趣味”解,如天趣、物趣、人趣等。

2、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色?这样的开头有什么目的?

文章开头引用“乾隆游江南”的传说,引出所要议论的话题:对名与利的看法。

3、第二段作者列举了“大禹治水”和“墨子摩顶接踵”的例子有何用意? 作者列举了“大禹治水”和“墨子摩顶接踵”的例子肯定他们不是为了名和利,而是为了理想和信仰,避免以偏概全。

4、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论“趣”的?

明确:从求知、启发心智、读书三个方面论述:(1)在求知上要有“趣”。(2)启发心智上要有“趣”。 (3)在读书上要有“趣”。

第二课时

品味语言:林语堂的散文富有哲理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请品味以下句子,并做具体分析。(课本53页课后练习题第三题)

(1)我看见至少有四条船叫做名、利、色、权。世上熙熙攘攘为这四事。 明确:作者显然比乾隆的扈从概括得更准确,顺水推舟地将世上困扰人心的事实巧妙而诙谐地说了出来,自然而有趣,我们读着有味,品着有理,嚼着有趣。 (2)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顾凝远论画,就是以天趣、物趣、人趣包括一切。能够潇洒出群,静观宇宙人生,知趣了才可以画画。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是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

明确:作者对趣的阐释就像是智者喝茶品人生,淡定从容,而让人顿悟。顾凝远论画讲究兴致, “当兴致未来,腕不能运时”不能作画,林语堂随手采摘的这朵历史浪花就非常恰当而将趣字讲深,讲透,讲明,让人信服。

(3)据里考克说,剑桥的教育就是这样的,导师一礼拜请你到他家谈学问。就是靠一只烟斗,一直向你冒烟,冒到把你的灵魂冒出火来。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这个意思。

明确:作者将导师和学生的谈话说得妙趣横生,我们不难想象,拿着这烟斗,喷着冒烟,这导师是如何拷问这学生的。其中因不明而怒,无知而怯,明而悦,悟而喜,种种滋味随这个特别的“冒”字浮现而出。

小结:

《论趣》这篇散文,本身就很有“趣味”,通俗晓畅,娓娓道来。作者以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行文中不时冒出的思想火花,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闲适”中透出一股健康向上的气息。

推荐第3篇:论趣教学设计

《论趣》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本课出现的成语和蕴含哲理的句子。

2、体会林语堂小品文的特点。

3、通过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趣的含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把握文章基调,理解“趣”的含义。

学情分析:初中二年级学生对各科的学习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学习的动力,学习的兴趣不足,这一篇文章正是对学生兴趣培养与引导,学生能够理解兴趣的含义,并快乐地投入到知识学习中。

教学过程:

导入:在中国有这样一位作家,他性格幽默、随性闲适、富有哲思、严谨治学,这个人就是林语堂。林语堂说:“没有幽默滋润的民族,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心比日趋顽固。”幽默是一种情趣、一种修为、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他的《论趣》一文进一步感受他的写作风格及人生追求。

林语堂介绍:出示课件 活动:

一、整体把握

1、标题是“论趣”文章第几段才提到“趣”?前面是否偏离题意

学生先思考发言、然后出示课件

2、以此为例体会林语堂散文的特点

出示课件

3、文章开头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然后出示课件

4、阅读4至7段回答什么是“趣”,“趣”与:“名、利、权、色”’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谈论发言,然后出示课件

5、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来“论趣”的?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然后出示课件

在这一环节教师总结出板书

二、练习---拓展延伸

1、你怎样看待名利权色与趣的关系?

学生讨论发言然后出示课件

2、你同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吗?说说你的观点?

学生讨论发言然后出示课件

三、仔细品味句子,体会林语堂散文的趣味性 教师读划课文中的句子,学生赏析,出示课件

四、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

练习,阅读有关林语堂的趣事{出示课件} 作业:阅读梁启超的《学问之趣味》,比较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和观点上的异同,完成一篇读书笔记,字数不限,文体不拘。

板书设计

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行为动机 学有所成

启发心智

有益身心

养 论 趣

以名利为目的一切行为动机

一无所成 利禄薰心 神魂不定

推荐第4篇:论趣教学设计

《寻找好奇的眼睛--论趣》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学生参阅课下注释,工具书,粗读课文。

2、学生运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3、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林语堂和梁启超的生平和文学主张。【教学目标】

1、积累“

手足胼胝、、摩顶放踵 鞠躬尽瘁、利禄熏心、癖嗜、索然寡味”等词语,学会运用。

2、引导感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赏析文句内涵。

3、通过阅读,培养学习兴趣,获得学习中的“趣味”体验。【教学重点】

引导感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赏析两篇文章文句内涵。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培养学习兴趣,获得学习中的“趣味”体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故事激趣,巴菲特给年轻人的忠告、林语堂和梁启超对趣味的理解,人生在世,一切活动的动机各不相同。对于这个问题,幽默大师林语堂和学界泰斗又有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在这节课中寻找答案。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船舶 (

扈从 (

手足胼胝

....阻挠 (

磅礴(

)(

熙熙攘攘

) (

.....癖嗜 (

)(

灵犀 (

利禄熏心

) (

.....蒙昧 (

掮客 (

废寝忘食

...

2、解释下列成语含义并造句。

1、当孩子知道自己犯有过错的时候,家长不宜责问其中滋味,(

)。

2、墨子

)利天下,我们也应该为社会做点贡献。 3、正是由于他 (

) 才会做出这样的不忠不孝之事啊

4、现在依旧是那些红墙绿瓦,那些风景,但当他凝神望定它们的时候,他的兴致却

)了。

5、我们说话、办事,都要实实在在,不要

)。

6、为了完成这项工作,他废寝忘食,(

),非常的辛苦。

三、走进文本,阅读探究

1、品味经典:当年,孔夫子曾以轻松的一句话开启了弟子们的求学之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时至今日,再聆圣训,我们获得了什么心的启发呢?

明确: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2、跳读《论趣》,看看林语堂是怎样解读“趣味”的?你读出了怎样的林语堂? 明确:从求知、启发心智、读书三个方面 (1)在求知上要有“趣”。“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 (2)在启发心智上要有“趣”。 这“趣”具有多方面的内涵,“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 (3)在读书上要有“趣”。 要“动了灵机”,“能够知趣”。针砭现代的机械教育,提倡教育要“动了灵机”。

三、寻章摘句 探究《学问之趣味》

从文中摘取幽默,内涵深刻的句子抄写在积累本上,研究分析:梁先生要在这篇文章里告诉我们什么呢? 明确:我这题目:《学问之趣味》,并不是要说学问是如何如何的有趣味,只是要说如何如何便会尝得着学问的趣味。我说:“凡一件事做下去不会生出和趣味相反的结果的,这件事便可以为趣味的主体”。 批注示例:“嗜好”两个字很要紧。一个人受过相当教育之后,无论如何,总有一两门学问和自己脾胃相合,而已经懂得大概,可以作加工研究之预备的。请你就选定一门作为终身正业(指从事学者生活的人说),或作为本业劳作以外的副业(指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说)。不怕范围窄,越窄越便于聚精神;不怕问题难,越难越便于鼓勇气。你只要肯一层一层的往里面钻,我保你一定被他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

这段话意味深长,对嗜好的阐述如智者品茗,淡定而从容,说理让人心悦诚服,有豁然开朗之感。明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选一门嗜好作为终身从事的事业,一生做着喜欢的事,是多么幸福的事啊!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包涵了人间至理,生活情趣,事业追求。让我读着有味,品着有理,嚼着有趣。

四、品评写法 研习文体。

读罢两位大师力作,大家发现这两篇文章有哪些共同之处呢? 明确:(1)在内容上都是谈论趣味的。 (2)在表达方式上都主要采用议论。 (3)在体裁都属于议论文。

议论文:意义沦为主要表达方式,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主张的文体。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作者阐述的观点 论据——支撑论点的材料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阐述论点舆论局的关系。

五、走进生活 拓展运用

这两篇文章都围绕“趣味”进行议论,鼓励我们成为一个有情趣,有修养,保持本性,与众不同的人,那么,古往今来,哪些人在学问上凭借一个“趣”字而取得一番成就的呢? (列举毛泽东读书、曹雪芹著红楼、爱迪生的发明、力夺八金的菲尔普斯等名人故事) “人有人趣,物有物趣”你的兴趣在哪里?如何发展和培养自己的兴趣呢?

六、课堂小结

林语堂先生用幽默的方式告诉我们怎样培养自己的兴趣,而梁启超先生则在语重心长的 嘱咐我们培养做学问的兴趣。两位先哲以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不时冒出思想火花,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闲适”中透出一种健康向上的气息。

七、布置作业

比较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和观点上的异同,写一篇200字的读书笔记

推荐第5篇:原创精品教案 论趣

论 趣

一、林语堂简介: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二、词语:扈(hù)从 手足胼胝(piánzhī) 摩顶放踵(zhǒng) 鞠躬尽瘁

利禄熏心 癖嗜 索然寡味 掮(qián)客术

词解 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跟都摩伤了。形容不辞劳苦,不顾身体。

通脱自喜:通达脱俗,自己高兴。

掮客术:替人介绍买卖、从中赚取佣金的技术。

三、课文研讨:

《论趣》,林语堂散文集《无所不谈合集》中的一篇精品。

(一)思想内容:

1、题目《论趣》中的“趣”怎样解释?

——兴趣。“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有的地方作“趣味”解,如天趣、物趣、人趣等。

2、“通脱自喜”、“适可而止”是什么意思?什么心态?

——大度乐观,在物质待遇上知足长乐。是一种积极、洒脱、无功利的心态。

3、“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中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什么意思?

——知道是这样,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这里强调目的性不强。

4、练习一:

——从求知、启发心智、读书三个方面。关键语句见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

5、归纳主题:

《论趣》这篇散文,站在“通脱自喜”、“适可而止”的人生高度,从求知、启发心智、读书三个方面,解读了人生的“趣”,主张我们去寻此“趣”,加强思想文化修养。

(二)结构:

通读课文,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并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从故事引出,写古今一般人和圣人贤人有目的的行为动机。

文章本身写得很有趣。开头是一段不长的传说。这中间主要是乾隆皇帝与其扈从的对话,富有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作者由此转入议论,道出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名、利、色、权是人生中普遍的现象。但是,作者也充分肯定了大禹治水、墨子摩顶放踵并不为名利而是为理想和信仰,具有积极向上的人世精神(即“利天下”)。作者认为“有时一人只想做官,不想做事,这就跟一般商贾差不多了,只怕利禄熏心,就失了人的本性。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这“通脱自喜”、“适可而止”便是林语堂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的追求。

——第二部分:写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及其三方面的表现。

这“通脱自喜”、“适可而止”和“趣”是处在同一个境界上的,只要做到前者,后者自然就会产生。作者对“ “这平常说是为一种好奇心所驱使。”这样解释是否真正科学,我们在此就无须去讨论了。

“趣”具体到现实生活中,有三方面的看法:

一在求知上要有“趣”。“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这“趣”是与“名、利、色、权”无关的。作者认为这“趣”可以与“好奇心”沟通,“所有科学的进步,都在乎这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科学家发现声光化电,都是穷理至尽的趣味使然的。”

二在启发心智上要有“趣”。这“趣”具有多方面的内涵,“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

三在读书上要有“趣”。要“动了灵机”,“能够知趣”。作者叙说徐志摩和李考克二例,实是针砭现代的机械教育,提倡教育要“动了灵机”。当然,这其中的趣味,固然有其一定的文化因素积淀,但在林语堂笔下,也多了一些“玄虚”的成分。“灵犀一点通,真不容易,禅师有时只敲你的头一下,你深思一下,就顿然妙悟了。”这境界可不是一般人,也不是任何人都能达到的。

(三)写作特点:富有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 《论趣》这篇散文,本身就很有“趣味”,通俗晓畅,娓娓道来。作者以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行文中不时冒出的思想火花,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闲适”中透出一股健康向上的气息。

练习

2、3

——第2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旨在引导学生抓住林语堂散文的特点来赏析课文。

——第3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旨在引导学生从语言的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来赏析课文。

答案说明:参看课文研讨和后面相关材料。

推荐第6篇:《趣品人生》读后感

运政职工读于丹有感于丹,中国著名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著作丰富,家喻户晓,将博大精深的国学通过深入浅出的讲授,给人启迪,令人感悟,增人智慧。

于丹在“趣品人生”一书中,介绍了中国山水文化,茶、酒、琴文化,读后令人耳目一新,荡

涤心灵,更添人生奋斗之志,创新工作之气。

山:天地有长风,生命自浩荡。人在安静时,内心涵养了天地浩然之气,就会生命从容,行动起来时,就乘风千里,迅速果断,不拖泥带水。我们在工作中,首先要培养自身修养,陶冶自身情操,以浩然正气对待一切,以公正心处理事务。其次要熟悉情况,工作流程和规范,更要敏锐领悟事件发展趋势,把握事件发展规律,预测事件发展过程种种不确定因素和环节,唯有此,才可处置及时准确,干净利落。再次紧扣“运政为民”这一宗旨,全力实施好今年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10乡镇镇村公交通达及260个农村客运候车亭,以保证人民群众人便于行。

茶:力量之茶,从容不迫。在一个躁气过重的时代,泡茶、喝茶也许是最好的医心良方,需细品水与茶相逢,心智与茶香相融的过程,从而使我们静下心来,在沉思中积蓄力量。运管工作虽然面广量大,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千头万绪,我们必须千方万计,经过千锤万炼,积极履职,行使好客运、货运、驾培、维修等行业管理职能,同时担当好运输市场安全、秩序等方面监管职责。由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水平手段滞后,不规范,不文明经营行为时有发生,领导与人民群众颇有微词。工作千难万苦,我们唯有洗尽铅华,以公正之心,责任之感,使命之情,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逐项梳理薄弱环节,问计于民,求解于民,解难于民,解决问题于基层,做市场秩序净化的铁军,做人民群众的忠诚卫士,做维护合法经营者的保护神。

酒:清醒智慧,运筹有方。一些人酒越喝越糊涂,另一些人则越喝越清醒。也许我们要韬光养晦,用清醒智慧推进运管工作,抓住工作重点,力求工作“师出有名”。履行好人民群众“衣食住行”中“行”的职责,同时把与“衣食住”有关系的生产生活资料运输好,从这意义上,我们做好工作就是服务民生,服务百姓。为此,要坚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城市客运、城市公交、农村客运、出租车等群众出行这一最现实、最贴近、最直接的利益入手,服务好人民群众的出行。力求为百姓谋福祉,为百姓分忧,让百姓安全、舒适出行,享受最高效顺畅的道路运输。

琴:治世之音,庄严人生。于丹讲,我们生命本真中原来都有敬畏之心,只不过在现实压力下,被喧嚣忙碌淹没太久,唯有借琴声唤醒敬畏,使生命肃穆庄严,敬畏权力会使我们不迷失方向和不耽误前程。一个人的一生道路或许有千万条,但我们选择了服务人民这条路,就应该干好专职工作,权为民用,奋力开创,努力拼搏,对工作有热情,对人民有热心,对人生有热爱,这样将不亏一生,不负组织。以身作则,身先垂范,事业重如山,名利淡如水,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与运管处人员一起强化管理,规范市场树新风;优化服务,民生为先促和谐,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实现我市交通“通江达海”宏伟目标尽心尽力尽责。

推荐第7篇:《趣品人生》读后感

《趣品人生》读后感

利用课余时间,我阅读了于丹所著的《趣品人生》一书,感触很深。《趣品人生》从茶、琴、酒和山水这四个方面来让我们认识到自己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少了些情趣,在这个喧嚣的尘世没有享有一份宁静。读完之后,我深思为什么不能像书中所说拥有一份宁静,拥有一份闲适,去看见生命本真呢?我们熟不知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静下来有多美好!品淡雅之茶,看真诚之心。紧张快速已成为现代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何不在紧张、繁忙中抽空来品一杯清茶,舒缓一下节奏,来感悟你那颗为争夺功名利禄沉封已久的美好心灵呢?让你静下来,去体会这生活有多美好。久而久之,你会发现有茶的日子就是一段好时光!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只要懂得琴中的乐趣,还用劳烦在琴伤弹出声音吗?人生就好比这琴,只要能发现人生的乐趣,享有一份纯真,还用挣很多钱来填补心灵的空虚吗?弹琴可以让烦闷的心静下来,能够沉醉其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听琴的人也是如此。所以说有音乐的人生是幸运的。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古人喝酒不像现在人们为了功名,耍心机的喝,而是把酒当做爱好,豪爽的干一杯。杯中之物,清浊在人心。人心好坏,一喝便知。所以说喝酒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我们要做一个纯洁善良的人,才能体会酒的美味与生活的乐趣。一山一水一世界,在周末放假时何不与朋友、家人去感受大自然?去亲近它,和它诉说,放松忙碌一周的疲惫身躯。你听!鸟儿在婉转的歌唱;你看!花儿在争奇斗艳的开放;你闻!青草与泥土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让大自然为你洗去这人世的尘土,让你的心感悟美好的人间!在这样一个喧嚣、俗世,能够静下来去感受人生是美好的。别忘了在名利道路上奔忙时,享有一份纯真,停一停,静下来,回望这路上的每一步,其实都是风景。

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从容而快乐地享受并经历人生。

于丹眼中的人生是什么样呢?她认为人生是有趣的,所以品位人生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于是于丹便有了《于丹趣品人生》这样一本书。人生的趣味在于什么,怎样发掘人生中的趣味呢?这也是一个范围太大程度太深的问题,但是,依然可以从个别的方面入手,从而窥一斑而知全豹。人生就是一个过程,我们活的是这个过程中的感受,享受的也是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在于丹看来,能否放开心境,从容而快乐地享受并经历人生,是人生是否圆满的关键。但是享受人生从哪里入手呢?于丹给出的答案是:琴酒茶。琴酒茶大家都不算陌生,除了琴稍微不那么大众之外,另外两项都是大家生活中频繁接触的东西。琴在古代是非常高雅的东西,与琴有关的故事很多,比如高山流水,比如对牛弹琴,比如蔡邕的焦尾琴等,这些故事不仅体现的是古人的风骨情趣,也体现了琴的风骨和韵味。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比古代要快很多,所以认为无法去享受那种闲逸的生活,尤其是听琴抚曲这样高雅的享受,更是可望而不可即。其实,于丹告诉我们的是,我们不必照本宣科,不必邯郸学步,不必鹦鹉学舌,我们要学的是古人的一种心境,而不是照搬古人的生活方式。如果学到了古人的那种心境,那么,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什么节奏的生活环境中,我们都能享受到生活的快乐,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安逸。

于丹将自己三年来对幸福生活的最新体悟辑录于《于丹感悟生活》一书中,并延续了心灵鸡汤式的风格,或引经据典,或直陈观点,用一个个典故或现代故事将我们生活都将遇到的困惑阐释得淋漓尽致,清晰明了地回答了我们生活中所碰到的种种问题,句句直指人心、撞击心灵。所以,与其说这是一部文化随笔,还不如说这是一本身心灵的佳作。在书中,你将读到如何借助古人“一生相伴的酒,日常品的茶,宛若天籁的琴声”,让自己疲惫、充满噪音的内心停一停、静一静,重新找回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内心的真正所需。从某种程度上说, 于丹更像是一位“心理医生”,在她的悉心开导下,那些曾经萦绕在心头的负面情绪——焦躁、迷茫、抑郁、愤懑将会逐渐消散。我们困顿的心灵将会在寂静的阅读中找回生命的本真,找回那个最初的自己。这就是于丹和她的《于丹感悟生活》,超越今人与古人的时空界限,解读当下的生活状态,让我们用一颗闲闲的心去享受生活,在建功立业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推荐第8篇:《趣品人生》读后感

于丹,中国著名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著作丰富,家喻户晓,将博大精深的国学通过深入浅出的讲授,给人启迪,令人感悟,增人智慧。

于丹在“趣品人生”一书中,介绍了中国山水文化,茶、酒、琴文化,读后令人耳目一新,荡涤心灵,更添人生奋斗之志,创新工作之气。

山:天地有长风,生命自浩荡。人在安静时,内心涵养了天地浩然之气,就会生命从容,行动起来时,就乘风千里,迅速果断,不拖泥带水。我们在工作中,首先要培养自身修养,陶冶自身情操,以浩然正气对待一切,以公正心处理事务。其次要熟悉情况,工作流程和规范,更要敏锐领悟事件发展趋势,把握事件发展规律,预测事件发展过程种种不确定因素和环节,唯有此,才可处置及时准确,干净利落。再次紧扣“运政为民”这一宗旨,全力实施好今年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10乡镇镇村公交通达及260个农村客运候车亭,以保证人民群众人便于行。

茶:力量之茶,从容不迫。在一个躁气过重的时代,泡茶、喝茶也许是最好的医心良方,需细品水与茶相逢,心智与茶香相融的过程,从而使我们静下心来,在沉思中积蓄力量。运管工作虽然面广量大,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千头万绪,我们必须千方万计,经过千锤万炼,积极履职,行使好客运、货运、驾培、维修等行业管理职能,同时担当好运输市场安全、秩序等方面监管职责。由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水平手段滞后,不规范,不文明经营行为时有发生,领导与人民群众颇有微词。工作千难万苦,我们唯有洗尽铅华,以公正之心,责任之感,使命之情,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逐项梳理薄弱环节,问计于民,求解于民,解难于民,解决问题于基层,做市场秩序净化的铁军,做人民群众的忠诚卫士,做维护合法经营者的保护神。

酒:清醒智慧,运筹有方。一些人酒越喝越糊涂,另一些人则越喝越清醒。也许我们要韬光养晦,用清醒智慧推进运管工作,抓住工作重点,力求工作“师出有名”。履行好人民群众“衣食住行”中“行”的职责,同时把与“衣食住”有关系的生产生活资料运输好,从这意义上,我们做好工作就是服务民生,服务百姓。为此,要坚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城市客运、城市公交、农村客运、出租车等群众出行这一最现实、最贴近、最直接的利益入手,服务好人民群众的出行。力求为百姓谋福祉,为百姓分忧,让百姓安全、舒适出行,享受最高效顺畅的道路运输。

琴:治世之音,庄严人生。于丹讲,我们生命本真中原来都有敬畏之心,只不过在现实压力下,被喧嚣忙碌淹没太久,唯有借琴声唤醒敬畏,使生命肃穆庄严,敬畏权力会使我们不迷失方向和不耽误前程。一个人的一生道路或许有千万条,但我们选择了服务人民这条路,就应该干好专职工作,权为民用,奋力开创,努力拼搏,对工作有热情,对人民有热心,对人生有热爱,这样将不亏一生,不负组织。以身作则,身先垂范,事业重如山,名利淡如水,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与运管处人员一起强化管理,规范市场树新风;优化服务,民生为先促和谐,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实现我市交通“通江达海”宏伟目标尽心尽力尽责。

推荐第9篇:《趣品人生》读后感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华英高一李娟

于丹认为人生是有趣的,所以品位人生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享受人生从琴酒茶入手。翻开书页,不自觉的跟随于丹老师去听琴,喝酒,品茶,感受生活的平静和幸福,品味生活的甜苦与意趣。于丹告诉我们的是,我们要学的是古人的一种心境,如果学到了,那么,在什么节奏的生活环境中,我们都能享受到生活的快乐,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安逸。

从古至今,在中国人的生命和生活里,琴韵袅袅,萦心绕梁,隐 隐约约从未远离。听琴的人,听的是弦外之音,做琴曲的人,普的是 心中之曲。琴里面包含着很多意绪,能传递丰富的情感,有我们意想不到的 力量。酒豪饮意气发 人生往来,在逆旅之间,离不开的就是这忧乐一壶酒。酒里头有 多少心事,有多少传奇,有多少欢喜,有多少悲伤,每个人都自由感悟。人的一生,成长带来了知识和思想,却增添了许多包袱,因为身份,因为等级,因为义务,种种艺术天赋被磨灭了。我们亲近了角色,却疏远了自己。酒里有诗情,酒里有画意,酒里有豪迈,酒里有悲怆……其实每个人的一生一世,也都像眼前的一杯酒,个中滋味,需自己品尝。中国人喝茶的最高境界是:喝出生命的澎湃激扬,喝出人生的梦想追求。每个人的心里有太多的欲望,过分的在意他人的评价和赞誉,这样丢失了自己,有的成了权力的囚徒,有的成了钱财的囚徒,也有的成了情感的囚徒……让我们放开心胸,让上水入怀,让生命浩荡。有心机的人,不妨将喝茶当成生活中一个小小的仪式,精心与清茗相随,定然有所体悟。淡味回甘,总比厚味更隽永。

人可以憧憬未来,可以缅怀过去,但能够抓住的只有现在。在用尽一生去实现自己毕生的愿望的时候,要懂得停下来享受生活的意趣与闲情,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不要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解读当下的生活状态,让我们用一颗闲闲的心去享受生活,在建功立业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推荐第10篇:《趣品人生》读后感

《趣品人生》读后感

前几天读了于丹的新作《趣品人生》,读后颇有感触。

“品茶、饮酒、弹琴”是古人推崇的高雅之举,当然,在古代生产力比较落后的背景下,能品上茶,喝上酒,弹上琴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劳动人民还是为生计而奔波,最多喝碗粗茶,饮杯劣酒罢了,弹琴之类的就更谈不上了。不过,作者在文中透露出来的“放慢生活节奏、品味人生点滴”的哲理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尤其是中国,三十年大发展天翻地覆,个人、企业、社会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大家你追我赶,唯恐落后于人,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充斥在角角落落,品茶、饮酒变成了不得已的应酬,弹琴学艺也仅仅为了加分升学。于是便有了下面这句于丹的话:“当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生命中越来越缺乏仪式感。没有仪式感,人生就不庄严,心就不平静。”心不平静了就会感到累,感到压力山大,人会变得更加急躁,于是便陷入这个恶性循环中去了。

冷江鳖业目前也有也有这种思想存在,为了我们的理想和目标,我们一步步向外发展,想在短时间内做很多事:开拓新市场,开发新渠道,研发新产品,组建团队,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等等等等,这些事确实都是我们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但现在看来,根据企业自身实力与现实状况,分主次,分步骤地实施,效果会更好些,做企业是跑马拉松,不是百米赛跑,而且我们的目标也是做百年品牌,不是要一时的风光。

看了这本书,我有了以下感悟:事业是人生的重要组成但不是全部,我们需要事业以外的兴趣爱好与朋友,这是不矛盾的,有益的;很多事欲速则不达,保持好的心态,把基础工作做扎实,量力而行;有时候放慢脚步,做个调整,会有利于接下去跑得更快;心里平静有利于个人健康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打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于丹精彩的文笔,而是白岩松为于丹作的一篇序言,序言含蓄地概括了整本书的内容却又让人感觉像另一篇文章,白岩松运用不同的视角从山水、茶、酒、乐曲中谈出了他的观点。使人在读正文前已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章节开始之前,有一段类似警言的话语,想语文课本上的单元导读一样,告诉我们这一章的中心论点,第一总章主要由山水论幸福,文中运用大量事实数据和经典故事,使文章真实可信而又饶有趣味。正如文章中所述幸福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小时候一盒炮竹也能让我们开心把玩半天,停电对我们来说是天堂般的世界,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玩具”来到我们手中,但是却总是找不到以前的欢乐。因为有太多事情需要去顾虑,有太多问题需要去思考,如同一道道枷锁,将我们同幸福分开。但我觉得这个世界还没有失去希望,憨豆在伦敦奥运会的表现完美的诠释了幸福的含义,即使从最严肃的新闻报道中,我们也总能找出“亮点”着便是新生代幸福的标志。

第二章则由茶、酒论生活情趣,关于茶我们已经读过无数篇文章,看过无数的电影,那种意境我们早已明了,但是关于酒的知识我们却知之甚少,作者运用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告诉我们酒与英雄和酒与生活的关系,还让我们了解了很多关于酒的知识。但是我相信,酒——这种品味生活的方式还不适合我们。

最后的一章则由乐器论心境,我对欣赏中国古典音乐兴趣不高,但作者讲的一个个有趣的历史故事却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沉下心来真正读完了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通今博古,把一个个抽象晦涩的大道理融入一个个富有哲理的历史小故事里,让并不热衷于读书的,心情浮躁我能够坐在桌前看完这本书,而且我注意到文中引用大量诗词文赋,特别经常使用一名叫林语堂先生的话语。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一查才知道原来真是一位大家,也只有这样的大家才能写出诸如“现实减梦想等与禽兽/现实加梦想等于心痛/现实加幽默等于现实主义/梦想减幽默等于热狂/梦想加幽默等于幻想/现实加梦想加幽默等于智慧”。的话语。书尾于丹与泽道法师的对话则用简洁的话语从前文中提炼了所有,是使文章更加易懂

总而言之我认为这本书主要教会了我们要宁静、淡泊、懂得享受生活的乐趣。告诉我们在这充满物质享受的社会中要有独自享受的一种方式,不要让自己成为金钱的奴隶。

这本书分成茶、酒、琴来介绍,根据于丹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来描写一些看上去无用的事,其实,这也是在写人生。生活是很复杂,但永远要有闲趣,要有美。

你有没有想过工作、学习之后来弹一会儿乐器?在闲聊时喝一小盏茶?在晚饭后自娱自乐地品上一杯小酒?也许没有吧?每天都循规蹈矩,每一天都在繁忙地学习、工作,每一天都在毫无意义的事中浪费时间,那么,你会变成一个机器。确实,我们需要放松一下,大城市里的人,如上海人走路都比别人快许多,谈何生活?

茶,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人在草木之间”。喝茶,大家都会;品茶,品出它的滋味,你会吗?应该不会的。现在更多的人把饮茶当作解渴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一种生活。鲁迅先生曾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酒呢,现在成了一种应酬,哪里会好好品尝呢?摘仙人—李白有一篇诗中写道“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顷三百杯。”真是体现出了一种豪情海量。琴,十分雅致,我也在学琴,我总觉得琴能心旷神怡。音乐之美,是任何人无法抵抗的。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生活中并不是没有快乐,也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第11篇:趣品人生读后感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于丹精彩的文笔,而是白岩松为于丹作的一篇序言,序言含蓄地概括了整本书的内容却又让人感觉像另一篇文章,白岩松运用不同的视角从山水、茶、酒、乐曲中谈出了他的观点。使人在读正文前已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于丹眼中的人生是什么样呢?她认为人生是有趣的,所以品位人生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于是于丹便有了《于丹趣品人生》这样一本书。于丹说:“生活,就像是茶,一杯刚刚沏好茶,只是有的人会把这茶品出是极品的铁观音,有的人则会品出是很普通的大碗茶而已!” 幸福在今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却蓦然发现自己恰恰丢掉了幸福。缺少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我们今天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呢?

于丹将自己三年来对幸福生活的最新体悟辑录于《于丹感悟生活》一书中,并延续了心灵鸡汤式的风格,或引经据典,或直陈观点,用一个个典故或现代故事将我们生活都将遇到的困惑阐释得淋漓尽致,清晰明了地回答了我们生活中所碰到的种种问题,句句直指人心、撞击心灵。所以,与其说这是一部文化随笔,还不如说这是一本身心灵的佳作。在书中,你将读到如何借助古人“一生相伴的酒,日常品的茶,宛若天籁的琴声”,让自己疲惫、充满噪音的内心停一停、静一静,重新找回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内心的真正所需。从某种程度上说,于丹更像是一位“心理医生”,在她的悉

心开导下,那些曾经萦绕在心头的负面情绪——焦躁、迷茫、抑郁、愤懑将会逐渐消散。我们困顿的心灵将会在寂静的阅读中找回生命的本真,找回那个最初的自己。这就是于丹和她的《于丹感悟生活》,超越今人与古人的时空界限,解读当下的生活状态,让我们用一颗闲闲的心去享受生活,在建功立业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通今博古,把一个个抽象晦涩的大道理融入一个个富有哲理的历史小故事里,让并不热衷于读书的,心情浮躁我能够坐在桌前看完这本书,而且我注意到文中引用大量诗词文赋,特别经常使用一名叫林语堂先生的话语。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一查才知道原来真是一位大家,也只有这样的大家才能写出诸如“现实减梦想等于禽兽、现实加梦想等于心痛、现实加幽默等于现实主义、梦想减幽默等于热狂、梦想加幽默等于幻想、现实加梦想加幽默等于智慧”的话语。书尾于丹与泽道法师的对话则用简洁的话语从前文中提炼了所有,是使文章更加易懂。

总而言之,我认为这本书主要教会了我们要宁静、淡泊、懂得享受生活的乐趣。告诉我们在这充满物质享受的社会中要有独自享受的一种方式,不要让自己成为金钱的奴隶。

第12篇:书趣小学生读后感

在盐城市第四届“天天爱学习”杯师生共读活动中,我读了好几本书,大大增加了我与书的情感,可谓是,书趣浓浓,感恨无万千。

在我读的几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逃家小兔》我一次次被故事情节深深地感到着,读完这本书,母亲是伟大的,母亲是无私的,母亲是崇高的,作为女儿永远还不了妈妈恩德。

文中讲到一只小兔,它对自己的妈妈说:“我要变成一条小鱼游到远处,让你找不到我。”而兔妈妈说:“如果你变成一条小鱼,我就变成捕鱼人捉你。”小兔又说:“你如果变成捕鱼人,我就变成小鸟飞得远远的。”兔妈妈笑着说:“你要是变成小鸟,我就变成一棵大树让你飞回家......”

你看,千里万里总会有妈妈的叮咛与嘱咐,逃得出的是家,逃不出的是妈妈的牵挂。大家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过的一首《游子呤》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人和母亲之间的母子情深,不也正像这童话故事中一样感人吗?她们像红太阳一样,时时刻刻温暖着儿女的心。我的心灵被震撼了。读着读着,我流泪了。我暗暗立下誓言,我要勤奋学习,品学兼优,给妈妈一份圆满的答卷。

第13篇:趣品人生的读后感

前不久读了于丹教授《趣品人生》一书,突然想起曾经读过一篇名为《幸福是一种心态》的文章。文中说:“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状态,而取决于人的心态。”这句话再次从于丹教授的字里行间跳跃而出,再次深深触动了我。

于丹教授身处其位,也算是俗务缠身了,可她却能自主调适心态,乐游于山水酒茶,寄情于琴棋书画,我想,尽管也要忙于工作,忙于生活,忙于应酬,但她一定是悠闲的,从容的,幸福的。正如书中所说,“人最想得到什么,就会成为什么的囚徒”,怎么办呢?“在名利道路上奔忙,到了这溪山清静中,不妨停一停……走进去,体会生命的一种从容”,“弹一张琴,吹一支笛……求得自己心意畅快,自得其乐”。这是很高的人生境界了,在这种境界,心是自由的,情是愉悦的,生活自然也是幸福的了。

世间万物自有其存在的方式和运行的规律,周而复始,不以我们的处境而悲喜,不以我们的喜恶而改变,世间也没有绝对的幸福与悲惨,真正的幸与不幸其实是在我们的心中,它取决于我们的人生态度。贾宝玉生于豪门,锦衣玉食,但他因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不幸福;祥林嫂青年丧夫,被逼离家,出卖苦力,但她以能在鲁镇自食其力而开心。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一种心态。身边有很多人,整天看什么都不顺眼,做什么都不用心,怨愤盈怀,牢骚满腹,这钟泄愤于世,与人为敌的做法,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反而会使自己更加消极懒散,更不利于身心健康。

幸福不会主动找上门,但它却赋予每个人均等的机会,等你怀着一颗真诚生活之心去迎取;幸福就潜藏在每个人心灵深处,不清除心灵消极厌世的杂草,它永远不会发芽开花!常怀一颗仁爱之心,宽容之心,知足知心,感恩之心,幸福就会常伴左右!

第14篇:《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于丹的《趣品人生》一书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这是我读完书后的总体感觉。《于丹趣品人生》分为八大块,即一山一水一世界、茶之味(上)、茶之味(下)、酒之品(上)、酒之品(下)、琴之趣(上)、琴之趣(下)、感悟生活智慧。概括起来就是在说幸福在今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却蓦然发现自己恰恰丢掉了幸福。缺少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书中,于丹教授传达给我们一个理念:用休闲的方式找回淡定幸福的自己,也是一种生活的方法。

我为作者的渊博学识而折服,这书中于丹用了很多的故事来阐述心灵随想。如小故事:一差役押解一和尚,每天早上启程前差役必要清点一番:包袱,在;公文,在;和尚,在;自己—也在,这才放心上路。有天晚上,和尚趁差役熟睡,将他的头发剃光,把自己的僧袍给他换上,然后逃之夭夭。次日差役醒来,例行公事:包袱—在;公文—在;和尚呢?环顾四周无人,摸摸自己光溜溜的脑袋,看看身上的僧袍—和尚在!差役纳闷:那么我到哪儿去了呢?包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公文是我们安身立命的职业,和尚是我们日复一日忙碌的事务。于丹说:“当我们日复一日的忙碌着,过分关注于一件一件琐碎的事情……就会越忙越忽略自己的感受,不知不觉将自己置换成囚徒。表面上看,和尚还在,……自我却找不到了。”心理学上很是注重认识自我,在于丹的书里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我最喜欢书中摘自《菜根谭》中一段话语 “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她说:“一个人能够平心静气,就能够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份闲适,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悠闲是一种生活姿态,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这段话让我想起了两年前住在农校的旧宿舍里的生活。虽然那里的房子很破旧,条件也不好,但我还是很喜欢,喜欢那里的宁静,就像来到了世外桃源,与世无争。每天放学后,我一走进大门,就有一种全身放松的感觉,因为里面除了鸟声、泥土味、花草香,没有其他的杂音和味道。走到房间,打开电脑听听音乐,泡上一小杯茶,坐在阳台上,面朝大树,闻着茶香,很是惬意。虽然没有茶室的幽雅,但是这种生活是人人向往的,不是吗?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作为一名教师,教师的基本任务就是教师育人,工作以来,我一直在为“教书育人”而努力。我是个喜欢简简单单的生活得人,也常常告诫自己不要迷失了自我,工作之余偶尔享受生命的真谛,体会生命中的一种闲适、从容。

第15篇:《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看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最后于丹和泽道法师的对话。对话中于丹提到了大文人李渔的一个故事,他劝诫世人,在为名为利的道路上忙忙碌碌,走到一个清静之地,不妨停一停,歇一歇。人在途中就是要赶路,自然没有错,但见到亭子要知道进去避一避雨,遮一遮阳,喝一口水,打一个盹儿。可惜的是,路边的“亭子”很多,人们却熟视无睹。想想自己生活中是个急性子,什么事情都要求很快能做到,做好,但是很多事都是要慢慢来的,不能急,往往这样自己就会心态不好,变得很浮躁。泽道法师解释了现代人浮躁的根本原因就是小聪明太多,而没有大智慧,没有找到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有形的物质需求满足之后,无形烦恼和纠结又涌上心头,情感得不到慰藉,心灵无所依托。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无常之有常,以不变应万变,准备好当变化的波涛涌来时,用什么来保持自己内心的平衡。

人应该有理想,有寄托,有信仰, 培养一种良好的志趣。每个人寄托的对象不同,自我调适的方式也不一样。有人烦恼了,弹一弹古琴调调性;有的人忧愁了,读一读书静静心;有的人痛苦了,会用忙碌的工作来填充自己,或者喝酒解压。我喜欢用逛街购物来发泄,买一些有用没用的东西,事后想想很浪费钱,还是应该看看书静静心。

看了两人的对话,忽然看开了一些事,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不如意,如果换种角度去想想,也没想象中那么可怕。很多事情可能是从来也没遇见过,但是真的发生了,也要坦然面对,只有经历了一些,才会更成熟。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拥有好心态的人吧!

第16篇:《正义论》读后感

《正义论》读后感

法学0904班 0904000434 张蒙慧

当我们看到一个个新闻报道后,唯有高呼“社会不公平”来排解心中的抑郁之时;当我们举着社会主义大旗,将民主法治建设变成一句可耻的口号之时;当我们兴致勃勃的以为社会公平正义已然在向我们招手,却永远只是“镜中花,水中月”,难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之时,一声叹息也罢,两三句牢骚也行,至少我们还是一个有着社会性的人。何为社会性,我认为即一个社会组织下,个体能够以自己的价值观来参与社会事件,关注社会变化的愿望和想法。社会性付诸于个体身上得以实现是基于公民的一项权利,我们姑且认为它是一种参与权吧!当我们怀着这种社会性,去批判、去呼喊、去驳斥社会的不公平与非正义之时,我们却很少去思考何为正义?正义为何?罗尔斯在他的鸿篇巨著《正义论》中,向我们一一阐释正义到底是什么?

罗尔斯在开篇就以恢弘的气势向我们阐释了正义在一个社会中无可辩驳的首领地位。一言以蔽之,即存在就必须正义。正义,是基于每个个体的天然的不可侵犯性的权利,它不是那个英明神武的“哲学王”赐予我们的恩典,也不是民主政治体制下赋予我们的一项权利,它是基于每个个体的天然的不可侵犯性的权利,也即是天赋人权。即便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这不仅使我们这些饱受“集体利益高于一切”观念之苦,而又无力辩驳的人眼前一亮,顿时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在罗尔斯的论述中,功利主义所认为的在产生社会最大利益总额(或平均数)的前提下容许一部分人的平等自由的严重侵犯是正义的观点遭到了严厉的批判。他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之上认为,“作为公平的正义”不仅仅是原初契约的指导性原则,而是“原初契约的目标”。亦即,正义是我们人类共同体通向秩序终极目的。这一论断将正义置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不再是那双躲在幕后操作木偶的手,而是舞台上的主角。这无疑给那些追求正义的最大化的人们注射了一针强心剂。

而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他又将正义的两个基本原则向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们

在其中寻找到了评判正义与否的标准。

然而,在我看懂的那部分中,我感受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允许我们默许一种有错误的理论的唯一前提是尚无一种较好的理论,同样,使我们忍受一种不正义只能是在需要用它来避免另一种更大的不正义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这句话带给我的震撼丝毫不亚于罗尔斯在开篇中的那段慷慨陈词。一直到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民主制都是持怀疑态度的,在我的观念中,民主制是打着多数人利益的幌子对少数人合法权益的明抢。但是民主制照顾到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然而也正是由于它要照顾到多数人的利益,从而使之存在着效率低下和不能够真正抉择出最有效、最完美的方案的缺点。尽管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所在,然而如果我们因此抛弃民主制,那么有什么更好的制度能够替代,不,准确的说,应该是超越民主制呢?难道是柏拉图所认为的“哲学王”之制吗?然而,历尽古今中外的所有君主,谁人敢称“哲学王”?谁人能称“哲学王”?历史遗憾的向我们摊开双手,表示无奈,我们也只能无奈的摇摇头,因而在没有比民主制更正义的制度出现,而民主制有明显比其他制度更有效的情况下,我们选择它也是“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同时,这句话带给我的一个反思是,对于一些现象的存在,特别是从我的正义观出发认为不对的现象,我总是报以批评的态度,即只是抱怨其不合理而未曾评判其存在的原因以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概而言之,就是未以批判的态度来看待社会问题。因而我们的周围充斥着大量的愤青,一腔热血以为自己是铁肩担道义,奈何难得惺惺相惜之盟友,他们以为是“众人皆醉我独醒”,怎奈众人视之幼稚之极。我不是指责愤青,恰恰相反,我希望我们都应有愤青的那股劲儿,都似游戏“愤怒的小鸟”中的小鸟般义无反顾的冲向我们的目标,即便是“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但前提是我们要把握好方向,否则即便是头破血流也是无济于事,最终也只是博得我们普通人的一些同情而已。借用我们环境法老师的话来说就是 “我们的感情更深沉,我们的行动更专业。”

第17篇:教学论读后感

《教学论》读后感

利用空闲时间,认真拜读了翟广顺主编的《教学论基本问题概论》一书,发现此书贴近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充分反映了教育界最新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为我们教师提供了系统的探究教学的教育观念、教育管理的基础知识,教学设计的策略以及教学课程的科学性知识。

在教学内容一章中,作者讲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依托于教学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首先勾画出和设计课堂中师生交往借以展开的内容,没有预设的内容的师生交往只能是一般性交往活动,而不是“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中要开展的活动、要讲授的知识,决定了学生是以专心致志的方式还是心不在焉的方式学习。因此,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教学内容也因此成为教学论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话题。

那么,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呢?通过读书我知道了,教育者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标准有这几个:

一、从学科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

二、从社会需要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

三、从儿童经验和兴趣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总之,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是依据儿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庞大知识体系进行分类和筛选的过程。而在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中,教师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取舍,绝非仅仅依据上述标准就可以完成,而需要教师在实践中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力量来完成。

第18篇:邓论读后感

邓论读后感

政治学理论 309030201011 谢坤

邓小平理论的出现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条件的,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并且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而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想要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尽快发展起来,就要求一种能够指引我们更快更好地发展、不断走向胜利的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以来,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出了新经验。这些,就是产生邓小平理论的源泉。

邓小平理论也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首先,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其次,邓小平理论是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基本路线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愈是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个理论,就愈能深刻领会和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在理论和路线的关系上,我们党是有过教训的。

撇开以上大的方面不说,纵观整个理论或其形成过程和一些同志的生平事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全文。他全部使用辨证唯物论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表现在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例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在*时期,某些国家领导人将“两个凡是”作为行动准则、判断是非的标准,是根本违背了“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邓小平在*结束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从而,重新确立了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事实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证明了邓小平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过后的拨乱反正时期,他更加深刻地总结了*的教训,明确指出不能只论个人功过是非,而要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分辨是非,总结教训;明确指出我们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承前启后的历史定位上,我们既要坚持维护传统思想的精华,坚持维护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经验总结,也要打破旧的精神束缚、解脱旧的思想包袱,全面、客观、准确的评定一切。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呆板,只有发展,才能更好的坚持。这为全党、全国、全人民以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踏上新的历史征程,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邓小平也毫不吝啬地指出*中暴露的我国政治体制上的诸多弊端。中国,一个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民主的国家,新中国的建立,确实代表其迈进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在斗争中逐渐成长的,在此时,虽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但总体上讲,还比较稚嫩。她的民主化、制度化、政治化一直未得到很好的完善,她要在国内、国外均无前例可鉴的环境下,带领全国人民迈入社会主义社会,确实很难。事实上,在受到国内、国外不利因素的影响,错误在不断的加厚,邓小平同志以他完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身份,理论联系实际,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完善和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健全从宪法、基本法到各项法律规范在内的国家法律制度,把国家纳入法律化和制度化的正常轨道。从而,我国才真正意义上迈进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建立了符合社会发展和符合社会国情的现代化的政治体制。

同样,另一个让我有深刻印象的是“两点论”。邓小平同志唯物论中“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提出了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物质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

邓小平抛弃了忽视生产力发展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彻底改变了当时生产关系扭曲、社会发展迟缓,甚至倒退的情况,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使我国生产力迅速发展起来,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缩短了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着重强调了物质文明是前提,没有物质文明的发展就不能搞好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向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西方各种腐朽思想侵入我国,如果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就不能给物质文明建设以正确的智力和精神支持,那样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就不能保证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这一科学论断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点。而且,关于这个重点,更能体现出邓小平理论是完全从实际出发的,是科学地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分“三步走”的目标,和“十个五年计划”。

像这样联系实际地应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中还有很多。又比如说,他提出的“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一国两制”的思想,“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论等,这些科学途径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步使我国以暂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

我认为,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必须抓住其核心。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把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在高于社会主义特征的层次上、在目的和目标的层次上,突出生产力目标和人民利益目标,来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我们要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我们确定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路线。并由此得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这个标准对于我们排除姓“资”姓“社”的抽象原则争论的干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之后深有体会。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这一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退成败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体系党的十五大已经把邓论写入了党章,并将邓论作为我党的理论行动指南。

邓小平理论是发展的理论,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就必须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永远要坚持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立场和方法,它贯穿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是这一理论活的灵魂。从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阶段看,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比较落后,人口众多的国家,究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模式也不行,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路。同样,也只有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才能纠正超越革全发展阶段的“左的思想”,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作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主要矛盾,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和基本路线的正确认识,无一不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结果。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号召全党学习邓小平理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是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基本任务。”可见邓小平理论已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中国,这个古老文明的国家,已经迈入了21世纪,有过辉煌,有过沧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走过了50多个春秋,如今,这个伟大的国家正在以稳健的步伐,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前进。她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创立的邓小平理论,正指导着这个民族大踏步的前进。

邓小平的一个极大贡献,就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放到了经济建设上来,而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在知识经济为导的今天,摆正发展思路无疑是十分有现实价值的。在知识经济中,技能和知识成为比原材料、资本、劳动力都更为重要的经济因素,是最重要的财富之源,可以作为发展经济的资本。包括专利、商标等在内的无形资产在整个经济资产中的比例大大上升,在一些发达国家,许多企业无形资产中的比例已高达50%以上,而县城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近年来,美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灵活快速地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今天的美国已被信息技术包围,各公司从中获得了惊人的利润,美国微软公司的崛起和发展速度,就充分地印证了知识经济的力量,微软公司创立仅20年,它的资产已超过400亿美元,如果把它列为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排行榜中,可排在新加坡之前而列第47位,现在微软公司的市场价值已大于美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1996年,美国全年新增产值的2/3是靠微软这样的公司创造的。

知识经济的兴起,预示着人类已进入了依靠知识,依靠技能发展产业的时代,在工业经济时代,可以设置各种壁垒来保持竞争的一方;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再有壁垒可以保护落后,蓬勃发展的世界知识经济产业对我国经济建设提出了严峻的发展问题,使知识密集的生产部门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迅速崛起,产业结构又进入了新的大调整期,无形资产的投入快于有形资产的投入,社会化和网络化程度极高的知识和信息生产与分配部门的人员已开始超过物质生产部门的人数,使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我国不仅面临着如何巩固、改造、发展传统工业,尽快实现传统工业现代化的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面临着如何超越传统工艺的发展阶段。中国要进步,中国要腾飞,必须在知识经济的竞争中迎头赶上,众所周知,竞争的关键在与人才,而现在中国面临的情况是一批批优秀的人才不断的流失,各国纷纷来华挖人,就是在中国的国有企业,仅有的几个出色的技术人员也都纷纷“跳槽”进了外企,为什么,只有物质利益的驱使吗?不是的。相信每个知识分子都明白只有为自己国家作贡献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人生价值,帮助外国打工只不过是物质利益上的暂时得到了满足,而精神上始终缺少点什么,真正意义推动着祖国前进的人,无疑是自豪的,一些华人科学家在国外获得了荣誉,却一定要加入该国国籍为领奖前提条件。但名牌大学的学生还是盘算着出国,为什么?归根到底是国内的人才竞争和价值回报体制还

很不完善,在国外,他们除了可以学习更多先进的知识,很主要的是他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参与公平竞争,最大限度的体现自己的价值,而在国内就相对逊色很多了。要留住人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行政上给予人才以极大的鼓励,创造良好的工作研究环境,在价值回报上也要更加合理,要尽量让人才有所施,而不是才皆无用。

如今在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江泽民主席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这无疑是一面光辉的旗帜,指引我们的前进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站在世纪之交的时代高度,总结我们党近80年的历史经验,联系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式及党面临的新问题,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我们党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我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紧密联系起来;从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根本性质的高度上,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和内涵,证明了只有正确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坚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正确把握物质与精神的辨证关系,坚持代标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正确把握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才能真正保持先锋队的性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进行了新的提炼和升华,对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的认识更加全面、系统与深入,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在新的世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争取党的事业的更大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保持党的先进性,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我们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用邓论武装自己,作到头脑清醒,目的明确,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精神,理解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的配合作好国家的各项工作,协助党把祖国推向成功的彼岸。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一代应肩负起跨世纪发展的历史重任,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把伟大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我们是跨世纪的,大有作为的一代,我们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国家的重托,是时代的骄子—我们应该在先进理论指导下,在正确的道路上为祖国的再次辉煌而奉献自己无悔的青春。

第19篇:《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

说起基辛格,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历史课本上毛主席与尼克松握手的那一张经典照片在当时震撼世界,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先遣队和推动者之中就包括亨利·基辛格。由此,中美两个大国经过长达20多年的相互对峙后,终于走向了和解。

基辛格在 2011年5月27日迎来了自己88岁的生日,其重磅大作《论中国》也在这一天在美国各大书店正式上市,引起各界普遍反响,并迅速荣登亚马逊排行榜前十。今年10月,《论中国》简体中文版隆重上市,各大网站争相报道,不啻为十八大之年最值得关注的一部引进版著作。

作为公认的第一位叩动新中国门环的美国高官,作为过去40多年中出访中国50余次的资深外交家,有着“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之称的基辛格,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论中国》这本书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对每个曾经或正在关注中国命运的人,对每一个曾经或正在阅读中国历史的人,都值得一读。 “世界之王”的陨落

书的前半段,基辛格介绍了中华民族从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沦落为晚清时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清以前的中国,国运昌盛,四夷咸付,是以中国人酿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自我意识。至于愿与中国通商的周边国家,天朝皆视其为“蛮夷”,称通商为“朝贡”,以示承认中国的至尊地位。

中国“挟其独特的传统和千年养成的优越感”步入近代,清廷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其对外国通商和技术革新漠不关心。于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借助工业革命的洪流,西方超越了中国。

英国人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自此,列强环伺。仅仅10年,中国从辉煌中跌落,沦为殖民实力争夺的目标。 大国博弈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本书的下半部以更大篇幅讲解了基辛格眼中的当代中国外交史。作者试图从“围棋”和“孙子兵法”出发,形象地阐述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杰出的政治战略思想,读起来令人拍案叫绝,敬服不已。基辛格甚至认为:“美国在亚洲的几场战争中受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违背了孙子的规诫。”

例如,1958年8月23日,为了试探美国保卫台湾的承诺坚决的什么程度,也为了提升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对金门进行大规模炮击。毛泽东解释说道,中国表明了军事决心后,将重启与美会谈,如此“既有行动场所又有谈判场所”。基辛格把此解释为《孙子兵法》“斗中求存”古为今用,目的是化强敌为弱敌,进行进攻性威慑策略。

开始发展霸权主义的苏联早为毛主席所不喜,即便中苏还是盟友。有趣的是,在炮击金门的3周前,赫鲁晓夫刚刚访问北京,致使艾森豪威尔指控苏联授意毛泽东这么干。而在台湾问题上,毛泽东又利用赫鲁晓夫的左右为难诱使他发出核威胁,这个赫鲁晓夫自己都承认无意付诸实施的核威胁使苏联和美国关系限于紧张。毛主席将赫鲁晓夫当成了棋子,当成了剧本里的一个演员,获得了宣传上的重大胜利,“底气十足”地重回中美大使级会谈。于是,两位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毛泽东和赫鲁晓夫,高下立判。

1978年越南得到苏联的支持,全面发动了侵略柬埔寨战争并占领柬全境,妄图永久占领老挝与柬埔寨,将其合并到越南的版图中以便建立“印度支那联邦”,实现其地区霸权的野心。

为了“遏制越南的野心,适当地给他们有限的教训”,1979年2月17日,中国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战争之前,邓小平效仿当时的毛泽东高调出访美国,使外界认为这次行动得到了一个超级大国的同意,从而吓阻另一个超级大国插手干预。接着,邓小平又出了一招妙棋:遍地落子。他遍访缅甸、尼泊尔、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并在2月4日“在围棋棋盘上布下了最后一颗棋子——路径东京停留”,达到了将中国融入世界、孤立越慢的目的,为对越反击战取得舆论上的支持。 基辛格用《孙子兵法》和围棋解释中国领导人的精妙政策,匠心独运,别具一格,将复杂的军事和政治斗争化繁为简,让我们普通老百姓也能见识到大国博弈的神奇。中国两代领导人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巧妙地运用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在现代外交和战争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放眼世界,除了中国人,谁还能有这般才能?

由此我们也认识到,政治不是儿戏。咱们老百姓想当然的事件其实都包含着领导人激烈的政治博弈,因为他们必须为国家的长远考虑,思索如何才能为自己国家带来最大的利益。我们唯有多读历史,汲取百家评论,才能体会其中的博大精深。 中美外交风云

中国和美国,地广人稠。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庞杂;一个发展迅猛,领先世界。中美两国遥远的地区性差异加上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注定难以相互包容。因此,如何成功地发展两国的外交关系对所有领导人来说都是一大难题。

就我个人来说,我是始终将利益与意识形态明确区分的。作为一个党员,我坚决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作为一个21世纪的青年,我也喜欢美国的电影,喜欢超级英雄,甚至还翻译过美剧和动画。我认为,排除政治因素,这些都是全世界的财富。在政策方面,中国领导人主张独立自主,不干涉他国内政,不向国外传播意识形态。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决拥护者,基辛格声称:“美国坚持通过施压和激励来实现价值观的普适性,也就是干涉别国的内政。”在外交上,中国含蓄而深刻,毛主席一句乍看之下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话语往往包涵数层含义,往往令喜欢直来直去的美国人头痛不已。他们经常煞费苦心,热烈讨论,方能解出此中曲直。

美利坚与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如何从长期敌对转变为盟友的?答案是出于地缘政治考虑,共同反对苏修的霸权主义。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恢复,这是冷战时期改变世界格局的大胆举动,而在这之前,时为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为尼克松访华之行打前站。因此,基辛格身为亲历者,他的描述无疑具有准确性,他所披露的细节也是其它历史书上绝对看不到的。

基辛格是著名的外交家,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他多次访华,有幸与中国的三代领导人交流切磋,对他们的理解是不同寻常的:他称毛泽东为“哲学王”,周恩来儒雅、随和,他还特别欣赏邓小平的实用、江泽民的灵活,认为这两人都在审时度势,为把中国带出备受孤立的国际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奥巴马2008年竞选团队亚裔事务顾问薛海培认为:“美国进入全民思考中国带来冲击的时刻。想跟中国干仗的人并不多,更多的是对中国崛起的焦虑,这对美国民众影响很大。”世世代代生活在优越感之中的美国人第一次感到了威胁。

然而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美国无法忽视这个大国的存在。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必然会对世界未来的格局和走向产生较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在总体上是有利于国际社会和人类发展的。美国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国来共同维持世界的和平。

在今年的美国大选中,中国的崛起成为奥巴马和罗姆尼的独立辩题。相比之下,奥巴马对华态度比较温和,而罗姆尼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十分激进。事实上,美国大选的候选人为了拉选票,通常会在竞选中对中国强硬,但是上任之后马上变脸,开始缓和对华关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92年美国选举时,克林顿激烈谴责老布什的对华政策,他攻击老布什“纵容”中国,扬言要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与中国人权挂钩。可后来,克林顿对华的亲切有目共睹。只有过来人才懂得,与中国搞好外交关系才是硬道理,纵使美国总统为了国内的呼声而采取一些不利于中国的政策,也不会在深层次上影响中美的正常关系。

鉴往知来,本书的最终落脚点,仍是为今天的中美关系谏言献策。当前,中美两国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成了互相依靠的经济大国,在基辛格看来,这样的态势也给双方出了个难题,因为两国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下各自所承担的角色,一时还找不到一个能够统领一切的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他在《论中国》的结尾部分提出了一个新词——“太平洋共同体”。在他眼中,中美关系的恰当标签应是“共同进化”,而不是“伙伴关系”。这意味着任何一方都不完全赞同对方的目标,也不假定利益完全一致,但双方都努力寻找和发展相互补充的利益。

中美应当齐心协力建设世界,这是基辛格的愿景。作为普通老百姓,和谐发展的中美关系是两国人民都希望看到的。《论中国》这本书对中美关系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观点,美国人应该多读,因为它能消除人们对中国崛起的恐惧。中国人更应该多读,因为基辛格对中国的发展和中国领导人的决策不吝大加赞扬,这是一个外国政治家对中国的客观评价。中国人读此书,既能了解历史,又能看清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对思想素养和政治觉悟的提高大有裨益。

叶海林 2013-9-22

第20篇:《论雅俗共赏》读后感

《论雅俗共赏》最早是由观察杂志社于1948年出版,是朱自清先生生前的最后一本书。书中国共产党收录十四篇,有三分之一谈诗歌,谈朗诵诗。

《论雅俗共赏》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书名,朱先生有其独特的用意。用现代\"论雅俗共赏\"的立场解读传统,充分体现了俗人或常人的立场,更体现了人民的立场。同时,书中各篇论都体现了人民立场,也向着人民说话。

雅俗共赏,语出自明代孙仁孺《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具体讲的优美、通俗,形容某些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雅俗共赏\"是雅化和俗化的最高境界。

学者刘双平说,人类化是多元共存、丰富多彩的。从总体上看,可以分成两大类:\"俗化\"和\"雅化\"所有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艺术都属于\"俗化\",如新闻通讯稿、报告学、民间艺术团体的各种表演等。雅化又可分两类:\"曲高和寡\"之雅和\"雅俗共赏\"之雅。雅化要保持其生机与活力,就应从小众走向大众,为大众服务,让群众喜闻乐见,做到\"雅俗共赏\"雅化如果只为\"小圈子\"服务,脱离群众、脱离生活,注定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书中的《百读不厌》出自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指出,人要多读经典,也要多读诗、、小说等。诗的\"百读不厌\"主要是靠声调,因为人们的吟诵,可以让诗给人以别致的感受。小说的\"百读不厌\",主要是靠故事或情节。在现代艺里,让人\"百读不厌\"的作品也很多。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茅盾先生的《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余华先生的《活着》。这些作品让人每一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感受。

虽然\"百读不厌\"以趣味为主,但还是要积极向上的纯正的趣味才能长久流传的。

书中的十四篇论,让我受益匪浅。如《歌谣里的重叠》让我知道歌谣以重叠为生命,脚韵只是重叠的一种方式。从史的发展上看,歌谣原只要重叠,这重叠并不一定是脚韵;那就是说,歌谣并不一定要用韵。韵大概是后起的,是重叠的简化。现在的歌谣有又用韵又用别种重叠的,更可见出重叠的重要。重叠为了强调,也为了记忆。

顾颉刚先生说过:对歌因问作答,非复沓不可。……儿歌注重于说话的练习,事物的记忆与滑稽的趣味,所以也有复沓的需要。(《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上)

\"复沓\"就是重叠。这对于现代人写诗与小说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古到今,从古诗到今天的散,或者再到今天的影视,\"既重复又新变\"的复沓手法几乎成了一条艺术的铁律。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三\"的运用——\"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庄\"、\"三进\"……,\"三\"意味着反复出现,增强审美刺激;而\"三\"中每一次出现都不同,都有新变化,这就在反复的审美刺激中,增加变化的内容,增加新的审美体验,当\"三\"个即重复又新变的审美体验一整合,艺术的效果、艺术的魅力就构成了。

论趣读后感
《论趣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