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书感悟

发布时间:2020-03-02 07:23: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书感悟

王珊珊

曾经读过一篇台湾作家张晓风的作品《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作为一名刚入职不久的新教师的我来说,在深深地感动之余,感受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地责任。短文写的是一位母亲在阳台上挥手和上小学的儿子告别,望着儿子渐渐远去的背影,母亲怅然若失,母亲想到自己交给马路一个孩子,希望匆匆的行人别碰到自己的孩子;自己交给学校一个孩子,多年以后,学校将会还她一个怎样的孩子?自己交给社会一个孩子,这世界又将会还她一个什么样的青年?母亲发出一连串的问题:世界啊,我向你交出一个可爱的小孩,而你们将会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啊?

读完文章,我深深为母亲这种对社会、学校的巨大期望所感动,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包括学校的、家庭的和社会的)。而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我又该如何去承担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呢?文章中,母亲内心里对教育的期待不断撞击着我的心灵,“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猾诡诈?„„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作为一名教师,一个孩子对于我们来说也许只是几十分之一或者几百分之一,缺一个少一个看不出什么,可是对于他们的父母,请问这是多少分之一啊?那是他们全部的爱与希望呀,我们真的放弃得起吗?所以如何做好一名语文教师成了我目前的必修课。

宋代哲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最近研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从中深受其益。 于永正老师,可谓是小语界的一颗常青树,作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老师如何看待语文教学呢?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一书,从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关于作文教学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其中于老的关于“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相关的分析,我受益匪浅。同时,我反思着自己,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从来没有认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我到底为学生留下了什么?是帮助他们学习语文?还是他们在帮我完成我的教学业绩?读过此文我醒悟了。不错,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是写好字是小学生的重要标志。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是可以记一辈子的。回想着自己的确是这样。书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仅仅靠书本上的知识,语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于老师的观点是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语言,能力,情感,兴趣和习惯。使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比如汉语拼音,标点符号,3000个常用汉字;查字典的方法,查找资料的方法,阅读文章时圈点批注的方法;记叙描写的方法,简单的文章结构方法;以及为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展开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等等。从现在开始,我得好好思考今后该如何完成这些目标。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阅读的兴趣,识字的兴趣,写好字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积累词语的能力,培养他们能说会道的语言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识字的习惯,写字的习惯,阅读的好习惯。结合于老师的观点,以及给出的建议,作为语文教师的我,要不断反思这个问题: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在反思中不断进取,不断成熟。 当看到本书中第二辑关于“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这个题目时,我心中不禁自嘲了下:这么直白地肯定语文的简单,一定不包括我这种菜鸟级的教师。带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我继续读这本书„„说实话,教书快一年了,我不能也没有能力保证我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上得精彩而高效,甚至常常为自己的诸多付出与投入换来并非等价的回报而感到苦闷,回想起那些不快,至今还能在心里泛起阵阵涟漪。但读完这本书,我确实受益匪浅,可以说,豁然开朗。

(一)推进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积累。

书中说到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的杨巧云老师教学语文的成功经验,她只抓了两件事:一是读书,大量地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竟然写出了“全区3000名小学生统考,前17位都是她班的学生”的好成绩。冯其庸先生、教育专家高林生他们的文学造诣都得益于多读。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于永正老师说的“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有书必读,就像牛一样,是草就吃。”语文能力是长期读书积淀而成的,只要我们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只要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通读他的这篇《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我读出了两个字——积累,即让我们的孩子在各种各样的书中获得积累。

(二)教师自身具备解读教材能力。

我很认可窦桂梅老师提到的“教师需要文本细读”的说法。如果语文老师对文本不细细触摸,对文字不慢慢咀嚼,长此以往,语文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就会丧失殆尽。这就是文本细读的作用。教师既要沉入文本,又要跳出文本,用全新的眼光去审视文本,挖掘新的意义。当然,因为教师的阅读经验、审美理想的限制,再加上教师阅读的特定情境的差异,不同教师和学生对同一文本的解读必然是有差异的。

(三)牵引兴趣。

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现在语文课教学的说法越繁多,花样越翻新,头绪也就会越复杂,结果却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其实,那些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或思考,能感知的内容和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退而不讲;而对于那些学生困惑、难于理解的地方,教师进行适当梳理、补充,去除多余的讲解,去除多余的提问,把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语文课上,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们掌握解决“知与不知”这一对矛盾的方法,使之能举一反三,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由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由“学会”走入“会学”的必然王国。

(四)创新教学手段。

当大家提到韩兴娥老师,一定会第一时间想到她著名的“课内海量阅读”。的确,她的海量阅读还引发了“语文能否从教材中突围”的大讨论。然而,我看了这本书,对韩兴娥老师的观点最大的感触是她对于班级学生学习效率上做的创新方法。如果她的海量阅读没有高效的教学方法,想必要达到人人都能取得优异成绩是很难的,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低年级的星级评价标准,只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就往墙上贴星。这样,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能走的走起来,实在慢的,挪动几下脚步也会受到鼓励。

精彩的课堂总是能够让人回味无穷,为了使课堂精彩纷呈,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是绞尽脑汁。于永正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重视朗读,把朗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他在“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一辑中归纳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我的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 他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他还引用了叶圣陶先生“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来说明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是必要的,是必不可少的。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扫除生字障碍,为下一步学习课文打好基础和铺平道路,需要朗读。学习一篇课文,要弄清文章写的是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需要读。学习一篇课文,如果只读

一、两遍,就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只有通过多读,逐段逐层地反复读,才能学好课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哪一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读。如果撇开读,课堂就会死气沉沉,气氛不活跃,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文大都出于名家之手,内容较好,写作技巧也比较巧妙,并且类型多样,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例。如果让学生把它读熟,在头脑里形成印象,写作时,就有样可看,摸着石头过河,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在朗读上。于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也解答了这个问题。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自己的学生负责,因为学生的背后是一位母亲未知而又充满信心的期待!

读书感悟

读书感悟

读书感悟

读书感悟

读书感悟

读书感悟

读书感悟

读书感悟

感悟读书

感悟读书

读书感悟
《读书感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分享读书感悟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