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_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探讨.doc

发布时间:2020-03-03 15:22: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探讨

号: X X 姓

名: X X 专

业: X X 指导教师: X X

I

二零一二年六月

【论文摘要】当今世界各国都关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各国课程标准中都将“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置于重要位置。我国新课程的实施不仅仅是教材的更新、教学大纲的调整,也是课程及教学理念的转换。“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恰好能促进这种转换。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这绝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变化。弄清楚这其中变化的实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应用题教学宝贵的、成功的经验,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解决问题的教学。本文首先阐述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理论知识,然后分析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策略。

【关键字】: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决问题教学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的课程目标之一就是“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理论概述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内涵

数学应用题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数学题。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应用题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颁布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应用题”称谓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应用题的教学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之中,各种版本的教材也都没有采用系统的应用题章节,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单元。本文中所论述的“解决问题”也就是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部分内容。

(二)应用题

在心理学上,常常按照题目的功能把应用问题分为规则性应用题和不规则应用题。前者也称良构性应用题,大都指教科书和一般学习资料中常见的那些应用问题,题目规范而且一定可以求解。后者也称不良结构应用题,指那些与现实生活更为接近的一些题目,这些题目可能可解,也可能无解:条件可能是充分的,也可能是缺失的:有些条件可能是必要的,也可能是不必要的。

据资料记载,1908年清政府学部编译局出版《高等小学算术教科书》共八册,“应用题“这个词出现在官方出版物中。将应用题明确作为教学和编教材要求的是1952年颁布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规定从第三学年开始学习典型应用题。

如果按照题目的形式,可以把应用题分为纯粹的文字题、图表类应用题、常见的应用题;如果按照题目所涉及的内容,也可以分为代数应用题或几何应用题等。王权在《小学数学教育学》中认为:“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数量问题,用语言、文字或图形、表格来表达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的相互关系,然后求未知数量的题目,叫做应用题。”李润泉等主编的《小学教师之友(数学卷)》中认为:“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题,是指取材于生活、生产以及其他学科,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在小学数学中,通常是指用四则运算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实际问题的简化和模拟。”

(三)解决问题

我们的学生几乎天天都在“解题”,解大量的题。但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关注的“解决问题并不等同于这些解题活动。这里所说的问题既可以是纯粹的数学题,也可以是以非数学题形式呈现的各种问题。”

“解决问题”的内涵比“应用题”更为宽泛丰富,用“解决问题”代替“应用题”,主要是想改变过去教学中教师们只重视教“题”而忽视教学“应用”这一现象,让教师们能够站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应用题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更好地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应用题实际上并没有消失在小学数学的视野中,而是成为解决问题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1.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首先要求学生尝试在面对不同的现象(包括数学的和非数学的)时“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换言之,初步具备一种数学

的眼光,能够识别存在于数学现象或者日常的、非数学现象与问题中的数学问题或者数学关系,并将它们提出来,然后,才是应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事实上,学生以往较为习惯的是在面对一个确定的问题时,思考解题方法,即提出问题是教材或教师的职责,解题才是学生的任务。为此,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经常向学生提供观察、思考与猜测的机会,我们教师在教学时,更应当多问学生诸如“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利用生活中素材,引导学生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倡导算法多样化

早在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就已经开始强调“一题多变”与“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是指一道题变换已知条件,变换所求问题,从多角度,多方面提出新的问题,并加以分析解答的一种练习方式。这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全面看问题的方法是有好处的。一个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步数较少到步数较多的变化,可以看出复杂应用题的来笼去脉,弄清数量关系。如果一道题本身的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之间进行变化,有助于深刻理解题意,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一题多解”就是对一道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得到不同的解答方法。这样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开阔思路,灵活运用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

(二)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情况,呈现方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解决问题的教学,归根结底是要用在课堂上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顺利地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现象、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首先是要从生活中来,从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入手,利用数学课堂上教师的合理组织、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际生活中很好地应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解决问题时,试题内容呈现的方式比较单一。更多的情况下,一般都是利用电子幻灯片出示主题图或者将书中的主题图放在实物投影仪下,然后就是分析问题、列式解答等。也有一些课堂的学习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2.教学过程程式化,学生懒于思考问题

有些课堂上,虽然使用着课标教材,但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依然是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然后学生进行公式、模式的强化记忆,最后利用这种解题模式解决问题,导致学生上课缺乏兴趣,不愿意积极思考问题,课堂教学缺乏启

发性。学生解题过程实质上就是套用模式的过程,教师重视提出一套如下的标准样板:

审题——读题,叙述条件和问题,画线段图。

分析数量关系——或人条件想起,或从问题出发,或教师讲解,或一问一答;教师构造一套规范的“说法”,优秀生模仿着说,再让中等生说„„

列式解答——或教师做示范性板书,或学生板演。

总结“套路”——提示这类题的特征,解题规律,注意事项。

几乎所有的应用题教学都是这种形式,学生学的时候看似很明白,练的时候也清楚,用的时候糊涂。这种现象就说明,我们所学的应用题并非真正的“应用”,而是实实在在的“题”。

3.缺少相关的解题策略,学生解题思路狭窄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这是新课标在解决问题教学方面提出的明确目标。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应用题”教学中,数学关系的阐述已经不再需要相当规范地表述了。课堂教学中,在作为方法的探索阶段,学生个体展示的方法可以是其经验认知的体现。而在交流时,教师则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同时经过一定的数学思考,形成基本的解题方法。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是有益的,并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应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的解法,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如猜测、画图、列表、找规律、尝试、操作等,并结合适当的题材展示学生各自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还有就题论题,仅仅把教学目标放在为解题而解决问题,忽略了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解题思维、解题策略的指导。

四、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教学中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新课程教学理念下,重视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富有数学味的问题情境,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动画片、模拟一个真实场景、现实生活中的大事件、童话故事等等。二年级上册《月球旅行》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除法、时间、方向与位置等

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节解决问题综合课。教材中通过“月球旅行”这一情境,旨在综合应用前面几个单元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是对知识进行整理,也是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中所提供的“月球旅行”这一主题情境,与我校学生实际存在这样几个不适应:其一是课题叫“月球旅行”,其实涉及到的内容就是游乐场中的几个场景。而现实生活中的月球上没有空气,不适合人类居住。这样虚拟的情境,容易让二年级的学生产生错觉与误导。其二是问题的解决只涉及到了运用计算经过时间,乘法与除法的知识,而对于刚刚学过的认识钟表上的时刻、方向与位置方面的知识没有涉及。其三是教材中所提供的信息比较单一,解决的问题比较浅显,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开放式的信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潜能。其四是教材中呈现了提出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将已有的信息加工组合,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为了有效的解决上述不适应,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充分利用我校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质教学资源,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对教材进行了校本化处理,创设“模拟的月球旅行”情境,在连贯的情境中融入具有一定挑战性与综合性的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真实资料与模拟的月球旅行相结合,展示模拟的“月球旅行”中的各个景点,“飞船发射场”、“月球村交通地图”、“月亮城堡”、“游乐园”。每个景点中融入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以此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激起探索问题的欲望。

(二)教学中重视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只注重教给学生记类型、套公式,这种教法割断了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不利于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不是简单将其作为工具教给学生,而是应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运用此法,并且逐步引导学生按照这种方法有条有理地分析数量间关系。分析数量关系就是分析题中已知条件和已知条件之间、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再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确定正确的算法。学生学会了分析数量关系,遇到各种类型的应用题都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解答,这样就会逐步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应用题教学中,分析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核心,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法宝”。但在目前的新教材中,老师们却疑虑重重,似乎有意无意地在淡化数量关系。其实,《标准》中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

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新教材的“解决问题”教学中,根本没有放弃数量关系,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新教材的“解决问题”教学中,并没有放弃数量关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传统中一些好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做法,应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适时地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如:画图、实物操作、模拟演示、列表、转化、简化、分析法、综合法等,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以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经历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处理的过程,对解题思路的猜想、尝试、推理的过程,对解题方法的比较、反思、验证的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另外,还要培养学生通过操作和直观材料的演示,观察、分析、比较这些对象,再进行抽象和概括,发现事物的规律。使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另外也发展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学生在学习解决题时,往往需要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理解数量关系,找出算法。让学生结合操作学具或观察、画线段图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这样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工程问题是小学分数应用题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抽象单位“1”的过程。

120÷(120÷15+120÷10)=6(分) 90÷(90÷15+90÷10)=6(分) 60÷(60÷15+60÷10)=6(分) „„

为什么“工作总量”不相同,而计算所得的“合作时间”却相等呢?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得出,在两人各自工作时间不变的情况下,两人的工作效率是随着工作总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变化实际上就是一种正比例关系),也就是两人每天完成的工作量与工作总量的比都是相等的,都是1/15和1/10,所以两人的合作时间不变。进而得出在工作总量未知的情况下仍可以计算出两人合作时间,即:

1÷(1/15+1/10)=6(分)

通过这样的验证过程,对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做了抽象化的处理,建立起数学模型,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生成的过程,真正理解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的。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为一个科学结论。当然,这样的推理过程或许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彻底领悟,但是作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仅仅是模仿与记忆,更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从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反思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评价反思,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帮助和启示,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方法意识、策略意识,有利于学生将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内化为个人的数学素养。解决问题中的数学交流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帮助和启示,如当学生解决问题思维受阻时,可以通过交流让学生相互启发、解除困惑;当学生形成了各自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时,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策略;还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课内外发现的数学问题,促进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充分挖掘教材,结合教学实际情况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校本化处理,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探索进取精神,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增长智慧,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之景,探究之趣,成功之乐,全面提高数学素养,感悟数学魅力。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 [2] 刘娟娟.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加涅,学习的条件与教学的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马云鹏.小学数学课程实施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J].小学数学教育,2010,(

1、2) [5] 马芯兰.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2008:1 [6] 丁国忠.数学应用:对应用题的超越[J].课程〃教材〃教法,2008(1).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之我见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教学之我见

探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1

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探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

小学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探讨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之解决问题

_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探讨.doc
《_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探讨.doc.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