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解决问题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13 08:37:22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解决问题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评价内容

与方式心得体会

梭戛小学:赵倩

在2015年3月20日,我校举行校本培训,王老师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评价内容与方式进行仔细的讲解,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的我受益匪浅,下面就简单谈几点体会:

一、“解决问题”教学是尤为重要的。“‘解决问题’教学上,不要再按旧的模式去做解题铺垫,不要锁定固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要注重方法多样化,注重解题方法和策略的开放。”

二、自己以往教学上的不足,同时也进一步领悟了新课程背景下“解决问题”教学上的要求和重要作用。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教学上,我们必须注重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动员和启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过程,注重培养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教学要确定以“人”为本位,从根本上保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不要过高要求书写格式,不要做解题铺垫或解题思路指导,以免锁定了学生思想,从而扼制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应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自主解决,再让学生讨论、交流。不但要培养合作、交流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新课程改革所要构建的课程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三、“解决问题”教学的正确有效实施,可促进新课程在目标、结构、内容、学习方式、评价和管理等六个方面的“改变”,有利于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小学数学课程,“解决问题”内容就约占教学内容的50%以上,且几乎每次测试都占试题内容的30%左右。可见,对于当今课程与教材改革热潮兴起的今天,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上就一度存在着许多迷惘。然而就在这次听了王老师关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评价内容与方式》的精彩讲座后,我心里豁然明朗,对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解决问题”教学要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知识和指导思想,积极钻研新教材,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反思,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及教学能力,脚踏实地贯彻、落实课改理念,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冲击下秉风破浪,扬帆远航,做一名更优秀、合格的小学数学老师。

2015年3月24日

推荐第2篇:解决问题心得体会

[“解决问题”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

今天的“解决问题”专题研讨会先是听了两节课,:“解决问题”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

听了年轻老师宋娅的课,让我们感知了“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找到了自己与宋老师之间的差距。我在平常的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小组讨论的较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设计此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中掌握新知。

听了刘光荣老师的课,让我回想起了我的小学数学老师,他的课用综合法,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出已知条件,并说明它是哪个量,找出问题是什么,求哪个量,心得体会《“解决问题”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这样的课很扎实,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教学思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把年轻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与年长老师的综合法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即有一个生动的情境学解决问题,又能分析数量关系,学得扎实。

听了高主任和张主任的报告,让我理清了教学“解决问题”的思路,明确了今后工作的重点是什么,以及如何处理这部分教材,让我明白了以前似是而非拿不准的东西,找到了教学的方向。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其中的一条建议:“加强数量之间的分析,三量之间的逆变关系,记住常见的数量关系。如工效、路程、总价。”“会用数学语言表述数量关系。”这两条建议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提高有很多的帮助作用。这几年的改革改的摸不着头脑,让我们失去了方向,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明确了改怎样传承旧的教学方法,怎样将新旧两种教法有机的结合起来。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改革经验交流会学习心得体会]

纳雍乡杨柳小学

张凤

我有幸参加了中心校组织的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改革经验交流会的活动,这次会议有三项内容:一是观摩了上海虞怡玲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二是中心小学三年级二班的数学作业展览,三是听取了《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改革经验交流》的报告,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改革经验交流会学习心得体会。通过这次学习活动使我受益匪浅,现总结如下:

罗卫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一课突出了数学思想方法这条主线,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原有知识基础入手,通过学生实践体验、寻找规律、主动探究,归纳总结数量关系,拓展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过程中体验、感悟了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突破传统,立意精准。

植树问题走进课堂,作为数学拓展内容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走进传统的解题训练上,学生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体验往往不能充分理解“棵数”与“段数”以及“总长、段数、段长”之间的关系,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棵数=段数+1”、“棵数=段数-1”“棵数=段数”的结论,而不知其中缘由。这堂课罗老师避开了就题解题,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搭建探究的“脚手架”,在剪绳子过程中,“生成画图、找规律、推算的方法框架”,这样设计的目的让学生感悟到方法比单一解题更重要的思想,为学生的后继学习起到桥梁作用。

2.引导得法,学得主动。

罗老师精确简练的数学语言表现了一名优秀数学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内在素质,表述准确、重点突出,引导得法,教学有序才能使学生学得有效。课一开始罗老师由游戏“剪绳子”、成语“一刀两断”引入,然后又巧妙地替换其中的一个字,变成了“一刀两段”,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自主解决植树问题提供了探究问题的“脚手架”。接着,罗老师揭示不同的情境,提出了开放性的植树问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实践中,通过“画”、“找”、“推”的方法,发现其中各种不同植树的规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罗老师注重逆向思维的训练。教师合理应用教学资源,通过求天地广场上6根盘龙柱之间的距离,在学生知道“总长÷段长=段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决逆向思考“段长×段数=总长”的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加以分析,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数学知识模型,达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目的。

3.设计新颖,印象深刻,心得体会《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改革经验交流会学习心得体会》

一节课,给学生留下什么记忆往往是这节课成效的反映。罗老师的这节课设计新颖,利用“俗语”凸现主题,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使学生对“一刀两断”、“五指四空”来一“以小见大”推算一般的数学问题的方法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堂成功的课需要设计者围绕三维教学目标、确立一个主题,贯穿一条主线——

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改革经验交流》的报告,数学评语字里行间让每个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等美好的人类情感,从而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一、针对不同孩子的性格差异特点写评语。

面对一个个各方面都存在差异的学生,老师除了对作业的数量和内容实行分层外,更注重对学生的作业实施分层评价。对作业的评改不是只停留在判断正误的基础上,更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体现了人文化的教育。对待性格外向的孩子,在批语上老师除了直接指出错误外,还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让学生再读评语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对于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差的学生,老师则区别对待,评语则委婉而且带有鼓励性的。老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每一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成功欲望,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真正实现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理念。老师的做法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认识到数学评语的真正目的不是让学生知道“我做得不错,而是我会做得更好”。

二、针对不同孩子的学习特点写评语

老师在批改作业时,不但留意学生解题正误同时,更注意发现学生思维的盲点。针对不同的错误、习惯给予适时的精妙之语,给学生以点拨。在教师的温馨的评语提示中,学生学会了反思自己的习题,学会客观分析错题的得失,也学会了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一天天走上了发展的正轨。对作业正确率高的学生批语,老师的批语除了让他们享受成功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让他们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于由于粗心而引起的错误,老师首先要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切的希望,改正缺点;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老师就借助评语不断地给学生以暗示、引导,促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作业首先是正确,其次才是速度”,“一个人的书写如同一个人的脸面,一定要注意整洁”。这样短短的几句话,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罗老师的评语带给学生的,是一份温馨、冷静、思索和激励。

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

老师针对学习习惯、方法、能力、成绩不同的学生,发挥评语的作用,引导学生回归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迸发出知识的火花,使学生体验和享受学习的成功。有学生解题时因注意力也不集中出现的错误,老师就写上“想一想,验证一下,查一下题目计算顺序正确吗”等批语,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并订正错误。对上课时经常开小差,而影响学习的学生,老师是这样写道:“老师知道你的聪慧和心灵手巧,所以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把数学学好。不懂的地方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我们共同努力吧,好吗!”老师能将作业的批改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相结合,带有指导性的评语,使学生感到了老师对他的关心。从而让他们都愉悦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通过学习我懂得一句赞美的话,一个赞许的微笑,一则善意的提问,是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因,获得的是学好数学的信心。固然,评语在每次批改作业会花费相当多的时间,但我会坚持下去,充分利用批改数学作业的平台和学生沟通,让简洁、灵活、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的评语,真正走进数学教学,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讨》学习心得体会

纳雍乡杨柳小学

张凤

心得体会这种学习方法对于一个人来说也许是优秀的,但没有被推广普及的必要。因为学习的方法因人而异,方法的奏效是它与这个人相适应的结果。方法,也是个性化的。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并不是不可以,但找寻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几乎是我国各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上都明确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解决问题”内容贯穿在所有的知识领域中。它不仅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话题,甚至被某些专家称作“21世纪课程的基础”。至于小学数学课程,“解决问题”内容就约占教学内容的50%以上,且几乎每次测试都占试题内容的30%左右。可见,“解决问题”教学是尤为重要的。然而,就我自身而言,对于当今课程与教材改革热潮兴起的今天,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上就一度存在着许多迷惘。今天,听了刘光荣老师关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讨》的精彩讲课后,我心里豁然明朗,对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解决问题”教学要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刘老师指出:“„解决问题‟教学上,不要再按旧的模式去做解题铺垫,不要锁定固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要注重方法多样化,注重解题方法和策略的开放。”刘老师还举出了在一次考查中,几个学生对一道题各自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例子。

此外,刘老师还播放了一些专家在“解决问题”方面的教学录像片断。

经过刘老师的讲解,以及所举的案例、录像等,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以往教学上的不足,同时也进一步领悟了新课程背景下“解决问题”教学上的要求和重要作用。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教学上,我们必须注重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动员和启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过程,注重培养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教学要确定以“人”为本位,从根本上保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不要过高要求书写格式,不要做解题铺垫或解题思路指导,以免锁定了学生思想,从而扼制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应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自主解决,再让学生讨论、交流。不但要培养合作、交流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

新课程改革所要构建的课程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解决问题”教学的正确有效实施,可促进新课程在目标、结构、内容、学习方式、评价和管理等六个方面的“改变”,有利于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知识和指导思想,积极钻研新教材,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反思,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及教学能力,脚踏实地贯彻、落实课改理念,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冲击下秉风破浪,扬帆远航。

推荐第3篇:《解决问题》教学片段

激趣导入,引出“估测”这一教学内容(教学导入)

师:从家到学校这段路程,我们每周都要往返很多次,来来回回之中,你考虑过这段路到底有多远吗?

生1:我只知道我家离学校很近,步行几分钟就到了,没想过具体有多远。 生2:妈妈说我家到学校大约有1千米的路程。

生3:我家离学校很远,每天要坐十几分钟的公共汽车。

师:一段最熟悉的路程,我们却不知道它有多远,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从自己家到学校有多远。 师:这段路用直尺量可以吗?

生:不行,直尺太短了,没法量这么远的距离。 师:用卷尺呢?

生:也不行,太费事了。

师: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好办法,那就是估测。你们想知道怎么估测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就会明白了。

赏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教师在每节课的开始都要做的功课。在这个片段中,通过教师的提问,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觉得接下来的知识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然后教师不失时机地点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

联系实际,探究估测方法(教学难点)

师:要知道从家到学校有多远,却没有任何的测量工具,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陷入沉思)

师:有多少同学是步行上学的?(一部分同学举手) 师:你们知道自己一步能迈出多远吗? 生:没量过。

师:我们现在就来量一下吧。(请一名同学到前面,用米尺量出他一步的长度) 师:这名同学的步长是50厘米。你们的个子差不多高,步长也差不多,想一想,知道了自己的步长以后,能不能估测出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呢? 生1:我可以先数一数从家到学校走了多少步,再算出是多少米。

生2:我想先测出一分钟能走多少步,再算出一分钟走的距离,最后统计一下从家到学校一共走了多少分钟,就能知道是多远了。

生3:我先数一数走100米需要多少步,再统计从家到学校一共走了多少步,就能算出是多少米了。

师:你看,没有尺子,我们的身体也可以充当测量工具,同样可以计算出路程的长短。那么乘坐交通工具上学的同学有没有受到启发呢?想出办法了吗? 生1:我知道公共汽车走一站地大约是500米,我从家到学校要走3站地,大约是1500米。

生2:明天上学的时候我会问问司机叔叔,我们乘坐校车的速度是多少,这样就能算出从家到学校的距离了。

师:看来同学们都动脑了,想出了不少办法。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做一个有心人,那么积累的知识就会更多。

赏析:让学生估测两地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提出问题后,学生会感觉无从下手。在这个片段中,教师从细节入手,通过让学生联想自己上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找到估测的方法,使学生的探究能够有所依托,当有一名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其他学生就会受到启发,产生更多的估测方法。

站长统计

· · · ·

推荐第4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说明:

《解决问题》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用图画的形式呈现了连乘的应用题。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信息,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

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连乘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灵活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复习铺垫。

1.谈话导入:大家刚参加完学校的大课间检查,三年1班的同学都表现得很好。

2.复习迁移:

我们班在大课间中分组活动,每组5个同学,分了9组,共有多少个同学参与?怎么算?

3.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⑴ 创造情景,

师:操场上同学们正在认真训练,体育老师打算按图这样安排,同学们算算要多少人?提出问题“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⑵ 让学生独立收集数学信息。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信息:a:每行有10人 ,有8行。

b:每列有8人,有10列。

C: 3个方阵

小结:我们都是观察同样一个方阵,可以从这样一行一行来看,知道了每行有10人,有这样的8行。也可以这样一列一列来看,知道了每列有8人,有这样的10列。

⑶ 整理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明确先求1个方阵有多少人,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你应该怎样思考?请同位同学互相说一说。

我们抓住每行有10人,有8行这2个数学信息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有多少人?

这是一行一行的观察,我们还可以一列一列的看能不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每列有8人,有10列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你该怎样想呢?

不管用哪种方法,我们都是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还可以写成综合算式。

2、探寻其他解决问题策略。

不同的策略:1.先求:3个方阵的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

2.先求:3个方阵的一列一共有多少人,再求10列一共有多少人。

3.先求:一共有多少行,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4.先求:一共有多少列,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例1的小结: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结果却是一样的。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引出课题:解决问题】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P.99做一做

⑴ 出示题目。

⑵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⑶ 全班反馈: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先求1盒有多少个,再求8盒一共有多少个。

2、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⑴ 出示题目:P.101⑴

⑵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⑶ 分小组交流。每个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重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

⑷ 全班反馈解决该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3、练习二十三的第4题

⑴ 出示题目。P.102⑷

⑵ 让学生审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 给出三个算式,由学生选择出正确算式并表述出解决问题 的思路,重点理解“来回”的含义。

四、全课小结: 强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五、拓展练习:第一步,先请同学了解一节数学课的上课时间,一个星期在校几天?如果一个学期按20周计算,同学们在学校待多少分钟?合多少小时?第二步,根据自己计算出来的结果,你有什么感想?记录下来。第三层次是学生在生活中现实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本题又是一道开放题,所有的信息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性,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

2、

3、

5、6题

关于解决问题一课的教学反思

城关二小 周志明

1、收集和整理信息,形成数学思考。

新教材的解决问题,其题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用图画、对话、表格等形式呈现现实的生活场景。这一节课的例1既是一幅情境图,又是一道应用题。例1的图呈现给学生一幅广播操表演的情境图。小精灵明明提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了解情境,从情境中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解决问题的必要信息。这一步要求学生仔细地看,充分的讲,观察同一个方阵既可以横着看找到的信息有“每行有10人,有8行”,又可以竖着看找到的信息有“每列有8人,有10列”。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收集和整理信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考。

2、分析数量关系,构思解决问题的思路。

应用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在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会思考,体会问题里的数量关系,要突出数量关系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我们用不同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有8行”这两个信息就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再求3个方阵的人数。还能抓住“每列有8人,有10列”这两个信息也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再求3个方阵的人数。分析数量之间的不同组合的关系,就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3个方阵”这两个信息可以先求出3个方阵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这里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有所不同了。

3、正确选择算法,独立解决问题。

根据解题思路仔细准确地选择相关的条件,正确的选择算法。

这节课我觉得我可能是急进了点,应该先让学生先从“行”去观察进行列式计算,让后进生理解后再进行“列”的观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可能这样会更好些。而且因为这样导致学生的练习还不够充分。

推荐第5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

汪营民族希望小学

陈国珍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p50例3.教学目标:

1、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感知分数不仅可以表示一个数量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还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2、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 教学难点:找出题中谁与谁比,确定单位“1”的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谁能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填一填

8÷15=()/( ) 3/7=( )÷( )

( )÷9=7/( ) 6÷( )=6/21

3,4/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

)份的数,它的分数单位是(

),再加上(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1。

师:刚才我们利用了前面学过的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了填空,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这一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课件出示教学例3 1.引导探究:

(1)学生读题目,理解题意。

(2)谁能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题中有两个问题,我们就要一问一问的解决。 2.解决第一问

(1)小组讨论:鹅的只数是鸭的只数的几分之几? 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汇报交流:

(3) 老师结合课件边演示边引导理解:A、把谁看作单位“1”? B、把10只看作一个整体,(教师用小圆圈表示10只鸭,摆成一横排,表示平均分成了10份,每份1只,也就是鸭的只数的1/10。C、鹅有7只,7只就是这个整体的7/10。(将7个小圆圈1只1只地移至鸭的上面排成一排,并与鸭一一对应。如下图:在鹅与鸭中间画一条横线,表示鹅的只数是鸭的7/10)。

鹅○○○○○○○

鸭△△△△△△△△△△

(4) 请同学们再联系我们学过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想一想:7/10相当于哪两个数相除的商?

(5) 我们还可以怎样来表示它们两个数量的关系?(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用画线段图。学生试画再小组交流

(6) 归纳:求鹅是鸭的几分之几?该怎样列式呢?用谁作除数呢?引导同学说出:以鸭作标准(也就是以鸭作单位“1”),鸭的只数作除数。列式:7÷10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算式后写出得数7/10,再写出答:养鹅的只数是鸭的7/10。

2、解决 第二个问题,鸡的只数是鸭的几倍?(说出题目中谁和谁比,以谁作标准,再列式解答。板书:20÷10=2 后继续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说明20里面有2个10,鸡的只数是鸭的2倍。) 3 建立解题模型

(1)比较以上两问,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组讨论交流。

相同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都用除法计算,都是用比较量除以标准量,得出的商都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都不能注单位名称。

不同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得到的商是一个整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得到的商是一个分数。

(2) 你认为解决这两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确定是把谁看作单位“1”)

4、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三、拓展思维

1、

五、一班有女生25人,比男生多4人。1)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2)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3)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完成50页“做一做”

(1)题:学生独立完成。

(2)题:说说谁与谁比,以谁为标准。

(3)把问题改为“大象的数量是金丝猴的几分之几?”让学生口答,然后与原题加强比较。

3、p51页第5题

(1)引导理解“81个你才和我一样重”是什么意思? (2)学生独立解答。

(3)汇报后问:1表示什么?81表示什么?为什么这样列式?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都很好,谁来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五、作业:书本练习十二

3、

4、6题

推荐第6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下册第一单元用数轴表示负数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课题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数轴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师预设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复习题

师生共同完成,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情境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求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获得的数学信息是:

小丽和小东分别向东走了2m和4m;

小明和小红分别向西走了2m和4m;

让我们解决的问题是:

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行走的距离和方向。

1、师: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行走的距离和方向呢?

先请同学们独立尝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行走后的情况,然后在小

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1)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用一条直线表示他们行走后的情况的呢?

生:先画一条直线,在中间的位置找一个点,用0表示,它就表示起

点,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2)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出示数轴,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

(3)让学生说出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

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利用数轴解决问题。

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课件 (4)师小结: 我们可以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

叫做数轴。

3、观察数轴,比较数的大小。

(1)引导学生观察数轴。

师:仔细观察数轴,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0右面的数都是正数,0左面的数都是负数。 生2:我发现在数轴上越往右数越大,越往左数越小。 生3:我发现在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

师:通过我们的发现,你有什么体会?

生:用有正数和负数的直线可以表示距离和相反的方向,„„ (2)师:你能在在数轴上找-1.5对应的点吗?1.5呢?

生找并交流。

(3)师: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4)师小结: 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分数。

每个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它们相对应的点。

三、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训练题,师生共同完成。

2、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汇报。)

3、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

4、7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用数轴表示负数解决问题

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上面这样的直线叫做数轴。

推荐第7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解决问题》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4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本课知识,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三)定位目标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难点是会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二、教学理念: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熟悉的广播操、跑步、相册等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广播操入手,通过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猜的,加深学生对行列的认识,同时也巩固了几个几。

(二)注重发现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一个小方阵,很自然地呈现出书本的例题:三个大方阵,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题中所呈现的数学信息,再出示问题,形成一道完整的解决问题。通过例题的分析与解答,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一题多解的思维。当然,此时的教师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看,而是以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此题的教学,意在使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理解并能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题方法,而其余学生只要掌握自己理解的那种方法即可。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这里我安排了三个练习,第一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第二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在反馈时重点让学生来说说是怎样想的,第三题安排了一题让学生自己来提问,并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回顾,然后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来提出“一家五口一共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这两类两步计算问题的不同有一个初步的比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在两年的新课程数学教学发现,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有所下降,很多的学生拿到题目后,总是很茫然,或是有些学生知道该怎么解决,但让他把想的过程说出来却很困难,那么他还不是真正地懂应该怎么做。拿到这一课时,我问了一些教过老教材的教师,她们认为以前教老教材时,用先提中间问题的方法来教,学生普遍掌握得比较好,思路很清晰。于是在本课中,我借鉴了老教材的一些做法,把传统的方法引进了新课程课堂,在学生把想的过程说出来以后,我把它板书在黑板上,一来想给后进的学生一个引领,当然最大的目的还是想把学生混乱的思维整理出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只是想尝试一下。

推荐第8篇:《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朱坑二中 赵全兰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相遇问题,要求会用线段图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是会列方程求相遇时间的问题,难点是建立等量关系及对同时相遇的理解。我认为本节课教学设计和组织上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 具体体现在:

1、情境的创设贴近生活,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相遇”,并能自主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本着“从生活入手—抽象成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方案—应用生成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中较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明确问题的产生,经历尝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到成功的体验。尤其是在得到用列方程方法解决相遇问题的最初步骤,我较大地利用了多媒体的演示作用,学生容易理解“相遇”的数量关系,整个过程在教师的“主导”,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思考、探索、思辩的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还能注意实施差异教学。学生的水平参差不一,有的解题速度比较快,有的比较慢,甚至有的对所学的内容存在困难,因此我通过在完成练习时,要求早完成的学生要与旁边的同学实行一帮一的互相检查以及辅导,让学生在互助合作的良好氛围中学习,同时在实施评价、反馈时,教师注意捕捉、发现学生的思维火花,及时鼓励、肯定,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但是,本课时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遗憾。

1、比如在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解决相遇时间的方案中,学生能很好地利用等量关系式列方程,但在列方程时,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将方程的格式写好,特别是“解和设”,我在评比时虽然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没有重点进行评讲,结果导致后边的练习也出现了这种现象,学生由于模仿性强,所以教师更应该小心谨慎,画线段图也是一样。

2、另外本节课的教学,由于时间掌握得不够好,在学生板书例题的解法后,我没有再展开来讲,介绍别的解法,(40+60)X=40,例如算术法,40÷(40+60)等,没有让学生更好地发散思维,没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顺思维与逆思维解法的区别。

3、在学生板演正确的解法时,我在堂上巡视时发现学生中出现了“4X=40”这样的错题,我也把这种错题板书在黑板上了,但是我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为什么错,应该怎么去改正,而是通过我的问题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我想这两种做法的后果应该是非常不同的。

4、语言的表述还需要多练习,我在出示练习二时说:“这属于相遇的问题吗?”好象要暗示学生说是的样子,其实如果能这样问:“能用解相遇问题的方法去解这道题吗?”我感觉要比较好。

总之,这一节课,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我们的应用题教学如何实施和谐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如何改变传统应用题教学?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应用题教学充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联系,达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生活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推荐第9篇: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确定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要能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必须会解从生活中提炼的重要数学模型题——应用题。反思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可以发现本节课我主要注重了两个落脚点:一是学会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整理数据;二是从生活中提炼建构归一问题模型。这完全符合课程标准,我也为此感到欣喜,近两年的高效课堂实践让我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有了改进。现将本堂课中成功与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一、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建立了归一问题的模型 整个过程围绕购物, 第一环节,帮老师算一算。既检测了学生根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弄清条件和问题是什么?这一环节的设计无论是在知识方面还是学习心理方面,都给学生搭了一个台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第二环节,帮妈妈算一算。学生以往接触的是画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现出现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比较简洁明了,为下归一问题数学模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让学生经历“先整理解答,再汇报交流”的过程,实际上是让学生经历了“分析数量关系,初步建立归一问题数学模型”的过程。 第三个环节:比较归纳,总结此类题的特点和解法,完成归一问题的建模

二、做到了“收”“放”自如 做到了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交流,理清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再把学生探究的各道题收集在一起对比,整理出归一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三、回归生活解决问题 设计了根据场景编题。如果说列式解答归一问题是算式模型,那么编题就是语言模型。学生会用数学语言讲蕴含归一问题的场景,就足以证明他们对归一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是成功的。

不足之处及改进:

一、引入略显单薄。帮老师算算这个引入阶段,在理解“30元可以买几支这样的钢笔”中的“这样”时有些拉杂,其实大部分学生已经领会,让学生列出算式后再反问:你怎么知道1支钢笔还是5元钱呢?在交流中强调了对“这样”的理解,同时照顾了差生。这样节约的时间可以再多算几题,让学生感受到只要老师告诉我一份的价钱,我都可以算,增强孩子自信心,也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对学生的了解不够,预设要求过高了,出现冷场的场面。在最后一个环节,根据生活情景编具有归一特点的问题。学生兴趣很高,但编出来是一步计算的。可以借助“计算比赛场景,老师编出唐欣语4分钟完成了8道笔算题,照这样计算,她10分钟可以完成几道笔算题”。再让学生结合身边的例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编出具有“归一特点”的题目。其他同学边听边用我们学过的方法简单、快速的记录下来,并解答。

推荐第10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王素芳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会区别并解决求“两数之积”与“两数之和”的实际问题。

2.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题目的意思并分析数量关系。会解释所画的图,能把图转化成正确的算式,选择正确的算法。

3.在经历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中,感受画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细心检查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能体会利用画图的方法作为策略的价值,能主动利用这样的策略 解决问题。 学具准备:学案和彩笔 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探索1.明确条件和问题,理解题意。(1)请同学们大声读题,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2)师示范把题目中的数学条件圈出来,全班交流。① 4排桌子 每排5张 ② 一排4张 一排5张求一共有多少张? 求一共有多少张?(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画图意识。(1)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组织学生讨论:你能用什么方法把题目的意思更清楚地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呈现学生不同的观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评价。)(3)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的方法把题目的意思表示出来画图。(4)展示学生画的图,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画。(5)检验:图画得对不对?同学们评一评,和题目的意思一样吗?图示: 小结:通过检查,大家所用的图形和画图的样式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都表示出了题目的意思。(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画完之后要有意识地进行验证。)(6)辩一辩:两道题中都有 “4”和“5”,为什么画的不一样?小结:虽然数字一样,但所表示的意思不一样。(7)看来根据图这个好帮手,大家都理解题目的意思了,请列式解答。 3.列式

计算,解决问题。(1)学生先独立把算式写在练习纸上,然后指名汇报。(2)比一比:两题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3)小结:把4个5加起来用乘法,把4和5加起来用加法。(4)检查:解答正确吗?a.列式正确吗?你认为该怎样检查,同桌讨论。b.交流:解答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小结:我们不仅要检查图画的对不对,还要看看算式能不能正确地表示图的意思,最后算算得数是否正确。(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答完之后要有意识地进行验证。)c.把这道题的答填完整。

4.回顾反思,强化解决问题的步骤与策略。借助课件和板书,引导学生梳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我们在解决问题时,①认真读题,弄清知道什么,把数学信息圈出来;②画图能帮助我们理解题目的意思,还能帮助我们思考;③利用所画的图,列出算式解答;④我们还要检查列式、答案是否正确! 板书:①圈;②画;③列;④查。 小结:这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接下来,我们就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个问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特别是能把文字题目转化成图形表征帮助理解题目的意思,再把图形表征转化成正确的算式并选择正确的算法。)

二、运用与巩固

1.做一做。练习十四第7题。(1)尝试解答,汇报结果。(2)产生冲突,激发画图的需要。(3)讨论交流,感受画图的好处。(4)检查反思,回顾解题的步骤。

2.练一练。练习十四第4题。(1)画图理解题意。(2)独立完成。 (3)交流反馈。

3.互动与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问题,谁能说一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好方法?4.课堂作业。练习十四第

1、2题

第11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渗透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初步体验两种分析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作用。3.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4.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与习惯。

5.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照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初步体验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首练说。(学生介绍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下实际问题的)

二、设疑自探。1.课件出示校操比赛的照片,学生发现信息。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是什么时候的照片吗?对,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要再一次进行校操比赛,郭老师将参加比赛的同学进行了这样的安排。

(课件出示信息:老师将参加比赛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

认真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每组有多少人?)

谁能把数学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读一读? 3.独立解决,回顾反思。

先想一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将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解决完问题后自己进行回顾反思,看解答是否正确。

三、解疑合探。

1.同桌交流解题过程与结果。

2.学生到前面板书解题过程并进行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评价、质疑) 第一种方法:

先求出每队有多少人?

列式:60÷2=30(人)

再根据每队平均分成3组,求出每组多少人? 列式:30÷3=10(人) 第二种方法: 先求出一共分成了多少组?列式:2×3=6(组) 再求每组有多少人? 列式:60÷6=10(人) 3.有没有用综合算式解答的?(生板书)

4.解决同一个问题,大家想出了不同的解答方法,老师想请教一下:在分析解答时,是题目中那句话最先引起你的思考?

小结:通过你们的讲解老师知道了分析解答问题时可以从信息出发,边读边思考;还可以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那如果在信息中没有找到需要的信息呢?(看看可以通过哪些信息求出来)

5.回顾反思。写“答:每组有10人。”

我们的解答正确吗?你是怎样进行回顾反思的?

四、质疑再探。

五、实践运用。1.课本53页“做一做”。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做完后再思考:你是从那句话开始思考的?解答时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汇报分析方法及解答,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2.连连看。

3.认真分析,做出正确选择?

六、评价感悟。你有什么收获?

第12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杜英豪

课题:解决问题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3页—65页内容。

教学目标:明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要用乘法计算,不同加数相加用加法计算,会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乘法或加法算式。

教学重点:区别用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具准备:课件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列式计算

根据加法算式来写乘法算式。 3+3+3+3

4+4+4

2+2+2+2+3

2、直接列式 5个3相加是多少?

一个加数是3,另一个加数是5,和是多少?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7

(1)课件出示题目。

a)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b)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认真观察,这两道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题意。

小结:这两道题都有4和5,它们在这两道题里的意思一样嘛?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2)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1)小题里的4表示有4排,每一排是5,表示4个5,,我们用图形表示,你能画出

4个5吗?学生合作,用图形表示出4个5。 学生展示交流。

引导:这是几个几相加?( 4个5相加。)用什么方法计算?(乘法)

列式: 5×4=20、4×5=20(张)

师:第(2)小题也请你用这样的方法画出来,再思考解决的办法。

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交流。

引导:这一题里的5表示一排的数量, 4表示另一排的数量,只有两排,一排是5一排是4,求两排合起来,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

列式: 4+5=9(张)

(3)我们的解答正确吗?

先检查画图的对不对,在看看算式是不是正确的表 示图的意思。

生自行检查。师生共同交流,说说看法。

2、对比小结

观察这两道题目的解决方法, 为什么第(1)小题用乘法计算,第(2)小题用加法计算?

学生互相交流。

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分析数量关系。第(1)小题,其实就是在求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解决。列式时既可以用5×4=20也可以用4×5=20来计算,像这样求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的问题(手指画面)可以用乘法计算来解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用加法来解决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小结:求几个相同的加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求几个不同的加数的和只能用加法计算。如果是求几个不同加数的和,把两部分和起来,求总数时用加法计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 (2)

5×4=20(张) 4+5=9(张)

教学反思

作为年经教师,不断学习才能在教学路上向前迈进。

本节课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能在自学基础上自主解决问题,建构区分用乘法和加法解决问题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能正确地计算。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法、加法\"这一问题模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增强了探索的意识,体验了成功的快乐。通过本节课,以后我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注意力集中。课堂中学生能保持持续的注意,仔细观察,认真发现,积极参与。老师从学生的创意出题展示中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能达到精神高度集中。由先自学到自己出题学习梯度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学习由\"发现问题--合作讨论--交流汇报--评价修改\"的顺序进行。

2、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课堂表现积极,学习的内容有意思,学生的收获很扎实。在分析中生成,发现的过程就是将这些知识储备进自己大脑的过程; 实践中生成。源于例子,成于实践。

3、注意要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多说说。

这次受益匪浅,今后我会更加积极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13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A)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

第19~20页。

三、【教具、学具准备】

农远教育资源课件、教学光盘、图片(例3主题图,“做一做”插图),奖品“智慧鸟”(不同颜色和大小)。

四、【媒体选用】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网,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

①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以积极的数学活动主动探索圆的特征;

②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体会深刻;

③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给予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机会,为学生掌握圆的特征提供强有力的辅助,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④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解决课前提出问题,促使知识的迁移应用,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提问题的情境,体会提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

1.教师: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遇到不懂的事情时,就会向别人提出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你能试着提一提吗?

2.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后,问学生:“你提的数学问题想请谁来回答?”(让学生合作解答所提问题)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用亲切生动的谈话、提问题的活动形式引入,通过在对话活动中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自然过渡到本课学习的课题,为全课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并且在学生提问题的过程中随意地请好朋友来回答自己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的意识,促进了合作与交流。] (2)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a.教师:春天来了,小树长出了新叶,花儿也开了,大自然里美极了!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到公园里游玩。瞧,他们玩得可开心了!(边说边演示主题图。)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b.小组讨论:根据公园里小朋友的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会解答吗?(喜欢说哪个活动就说哪个。)

c.小组汇报,提问并解答问题。(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求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到实处。这节课里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老师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即时开展。这样,小组学习活动就用的恰倒好处,能体现如何进一步地面向全体,达成意见上的统一,资源共享互补,求同求异。这样的合作活动才是真实有效的。] 2.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自主练习,巩固所学。

a.教师:小朋友们做完游戏后,准备去参观动物园,你们想不想一起去看看呢?看,动物园到了!(边说边演示“做一做”的插图。)

教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从学生喜闻乐见的逛公园、动物园的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

b.课件演示: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

教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c.课件演示:跑来了15只小鹿。

出示课件:有15只小鹿。

教师:你能根据这个条件提出问题吗?

学生:有15只小鹿,跑了9只,还剩几只?

有15只小鹿练习跑步,其中有6只在休息,请问跑走了几只小鹿?

【设计意图】[在数学学习中,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比什么都重要。这一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题,再自己解决,充分相信学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增强了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

d.教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有13条鱼,游走了7条,还剩几条?

左边有6条鱼,右边有7条鱼,一共有几条鱼?

e.教师从学生提的问题中选出若干个进行板演。

教师:你喜欢解答哪题就解答哪题,你也可以自己提个问题进行解答。

f.教师请个别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在练习本上解答。

【设计意图】 [在这个开放性的活动设计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并且喜欢哪题就解答哪题,同时注意倾听学生的各种信息,随时捕捉交流中学生的数学语言,并善于组织这些信息,使之成为教与学的内容,让学生的发现和再创造成为他们的“现实财富”。从设计上可以看出,尊重学生有个性的思维方式,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用哪种方法思考都及时给予肯定。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交流、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策略的机会,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3)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教师:今天,哪位小朋友得到了“智慧鸟”,请你把它高高地举起来。真能干,有这么多的小朋友得到了奖品。观察这些美丽的“智慧鸟”,你能不能也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从颜色、大小等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2.观察其中一个组的人数。提问:仔细观察,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 [这一开放性活动设计不仅把学到的知识融入游戏中,而且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因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性学习方式,这种探索性的基本形式是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儿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 (4)小结

1.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一个新本领,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的生活实际问题。(边说边出示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本课小结一改过去“你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的提问方式,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感悟、自我评价和个性发展,并进一步体现了本课“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真正意义。]

提出课后建议,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延伸

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或是好朋友提个数学问题。

六、【教学设计说明】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力的一个条件是意识的先从,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人的意识决定了行动,在各种思维品质中,创造性最为可贵,我们当然不可能要求学生作出世界领先的创造发明,但应该引导、诱发、鼓励学生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驱动下不断实现自我突破。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国内外有多种说法。有的说:“创造活动中进行的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有的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直觉、灵感和发散思维”,也有的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我认为创造性思维在数学学习中是一种用新颖的、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或提出对某个数学问题的看法的思维活动。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

人的智力组成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等因素,而创造力往往是这些因素的有效综合,表现为能摆脱现时思维方式的束缚,发表与众不同的新见解;能提供不同于常规解答的新解法;善于解决结论不确定型问题;善于对已有知识、方法及具体问题提出有价值疑问的能力。

四、运用远教资源,创设逼真情境。

教学中充分运用了远教资源媒体,发挥直观性作用,创设了逼真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促进学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时首先是由计算机创设情境,一群小朋友在做游戏,游戏一个一个的出现。这就比第一环节的让学生自由地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难度大,学生必须从多角度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把生活的实际问题抽象成书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如何根据特定的事情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小培养创新意识。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远教资源媒体,发挥直观性作用,创设了逼真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促进学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视学生与生俱来的创造天赋,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孩子心中播下创新的种子,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的活力。

第14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

(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页例3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综合应用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2.培养学生分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让学生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解题结果的严谨性。3.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通过价值体验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多媒体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1)三年级一班有50个同学,每个同学发4个作业本,一共发了多少个作业本?

(2)三年级二班有46个同学,每个同学发5个作业本,一共发了多少个作业本?

(3)三年级一班发了200个作业本,三年级二班发了230个作业本,两个班一共发了多少个作业本?

教师:上面的三道题,你会解答吗?选一道你喜欢的题试着做一做吧。

学生解答后全班汇报。

教师:这些题同学们都会做,如果把这三道题合成一道题,你还会解答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解决问题。

1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三)。

二、新课教学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38页例3情景图。

教师:仔细观察图中的信息,根据前面的学习经验,你觉得这道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什么?它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组织学生先在小组里讨论,再全班汇报。

教师:讨论好了吗?这道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这道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一共要剪的圆片数=大圆的个数+小圆的个数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一共要剪的圆片数=大圆的个数+小圆的个数。

教师: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和题中告诉我们的条件,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根据题中的条件和分析出的数量关系式,应该先算要剪多少个大圆,再算要剪多少个小圆,最后算一共要剪的圆片个数。

教师:这道题除了用这个数量关系式来解答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数量关系式也能解答?

引导学生回答出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式还可以是:一共要剪的圆片数=每个学生要剪的大小圆的个数×学生人数。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一共要剪的圆片数=每个学生要剪的大小圆的个数×学生人数。

教师: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和题中告诉我们的条件,我们又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 引导学生回答: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应该先算每个学生要剪的大小圆的个数,再算一共要剪的圆片个数。

教师:通过讨论分析,我们得出了这道题两种不一样的数量关系式,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种数量关系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回答:这两个数量关系式都是求同一个问题,即一共要剪多少个圆片,不同的是两个数量关系式先算的不一样,并且第一个数量关系式最后用加法计算,而第二个数量关系式最后用乘法计算。

教师:那下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这两种思路都是正确的,它们解出来的结果会相等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猜测:虽然思路不一样,但结果应该是一样的,因为最后它们求的都是一共要剪的圆片数。

教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让我们通过解答这道题来验证一下吧!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数量关系式,并根据它来进行解答。

学生选择数量关系式并计算,教师巡视。并抽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根据两种不同的关系式列出的算式,学生完成计算后全班汇报。

黑板上两个学生分别在两个数量关系式下面板书如下:

48×5=240(个)5+4=9(个)

48×4=192(个)48×9=432(个)

240+192=432(个)

教师层层追问每个算式分别算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算?通过追问加深学生对两种不同算法的理解。

3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对两种数量关系式的列式解答,验证了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吗?

教师:比较这两种不同的算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比较喜欢第二种,因为第二种算法算起来要简便一些。教师说明其实这两种算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学到。

教师:对于这种类型的解决问题,一般都有多种解决方案,在解题时,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进行解决就可以了。你会解答了吗?让我们来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堂活动第2题。

教师:这道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出这道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有两个。一是:8个同学的语文书、数学书的总页数=语文书的总页数+数学书的总页数;二是:8个同学的语文书、数学书的总页数=每个学生语文书、数学书的总页数×学生人数。

教师:根据这两个数量关系式,它们分别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引导学生小组先讨论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

教师:现在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数量关系式来解答吧,不过,在解答之前,我们需要首先看一看语文书和数学书的页数分别是多少。

4 学生独立解答后全班订正。

四、全课小结

教师:在这节课上,你学到了些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回答略。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七7~11题。

板书设计:

第15篇:《解决问题》教学案例

《解决问题》教学案例

东吴中心学校

胡丽丽

【案例一】

创设情境

启迪思考

提出问题

1、导入:前不久,光明小学也召开了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你们看,光明小学运动会的开幕式上,有一些同学正在表演团体操呢!他们用5个小圈组成了一个花的造型,又出来了一个造型! 出示课件:

2、说说你从团体操表演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指名回答: “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课件出示 收集信息

解决问题

构建新知

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在练习纸上解答这个问题

1、学生在自己本子上尝试解决:

师:写完的同学以行动告诉老师,并回想一下你做题目时是怎么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反馈:谁愿意来解决这个问题,请举手告诉老师。生1:60÷2=30(人) 30÷5=6(人)

同意吗?你能给同学们介绍介绍你做题目时是怎么想的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在试教时,我在学生找出数学信息以后,让学生提问,但我只要学生给出我书中出示的例题的数学问题,对于他们提出的其他问题,我都忽略了,因此,在接下来的解题过程中,学生虽然能做出正确的答案,但是对于两步式子的意思却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而实际上,在做两步连除的解决问题时,弄清楚中间问题是最关键的,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而我却匆匆而过,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就造成了接下去学习的困难。

而来听课的金老师也看出了这一点,并帮我指出,及时挽救了我在正式上课时会犯的致命错误。并且,金老师,给我建议,告诉我,是不是可以让学生根据已知数学信息多提几个问题,从而来突破这个难点。根据雅老师的建议,我对自己的教案作了调整,因此有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案例二】

创设情境

启迪思考

提出问题

1、导入:前几天,光明小学也召开了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你们看,光明小学运动会的开幕式上,有一些同学正在表演团体操呢!他们用5个小圈组成了一个花的造型,真漂亮啊,你们看,又出来一个造型! 出示课件:

2、说说你从团体操表演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指名回答: 每个大圈有多少人?怎么解决? 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这里要用到哪几个信息呢?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用着3条信息来解决吗? “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收集信息

解决问题

构建新知

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在练习纸上写下来

1、学生在自己本子上尝试解决:

师:写完的同学以行动告诉老师,并且回想一下你做题目时是怎么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反馈:谁愿意来解决这个问题,请举手告诉老师。生1:60÷2=30(人) 30÷5=6(人)

同意吗?你能给同学们说说你做题目时是怎么想的吗? 谁也是这样做的,你也能说一说吗?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谁愿意展示自己的方法? 生2: 2×5=10(个) 60÷10=6(人)

你看懂了吗?他又是怎么想的?(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谁能说得更好。) 生3: 60÷5÷2=6(人)

你又是怎么想的呢?你能说给大家听吗? 这一次的教学,由于中间问题有了铺垫,因此,学生不仅做得好,而且说得好,都能非常清楚、明白的说出60÷2=30(人)表示60个人分成2个大圈,每个有30个人。30÷5=6(人)表示一个大圈30个人再分成5个小圈,每个小圈有6个人。而且,由于之前的铺垫,学生还想出了另外的几种解题方法。解题的思路由此打开!

第16篇: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解决问题”正是为了完成这一项目标而设计的。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有趣的资源,并加大了自主学习的力度,通过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吸引学生看图搜集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再通过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较好的理解和掌握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想法,及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进行教学时,我力求做到------有趣、联系实际、探究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尤其是对好动的低段学生,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使他们感到有趣是设计教学的前提。结合日常生活进行教学,既能拉近书本知识和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提高兴趣,感受数学的重要性,又能让学生活学活用,学生也更愿意学了。通过课件演示“小明和小芳来到小商店购买东西”的情景,是同学们在生活中经常发生过,是符合现实生活的。“她应该付多少钱?”也就成了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且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着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使数学课堂延伸。课堂上通过提问“你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你又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充分交流研讨,畅谈自己的想法,然后着重说明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课本设置了三个例题。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生,教学反思《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迁移”是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迁移,使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是经常采用的有效方法。在新课的引入时,我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入手,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到游乐场游玩而引发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使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教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通过学生之间讨论、交流,每一位学生充分地参与认知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我在教学的时候走入了“死胡同”,总是想让学生能用综合算式和多用小括号列式,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性特殊性。在具体解决问题时,学生不一定把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写出来,应该选择自己容易理解或比较喜欢的方法。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中解决问题,学生接受起来比第一单元要好,所以整个教学很顺畅,但是在做练习的时候我也有不足的地方,对于学生的拓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意识还有待加强。例如练习十二的第3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很多学生都想到的是刚学习的求倍数的除法问题,也都很顺利的列式解决了。这时候我并没有想着让他们联系之前的知识,拓展思维提出些不同类型的题目。而有个学生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题目提出了四个选手的跳绳情况,而他想到了“画面外的第5号选手”。这个新问题是:5号选手跳了100下,比3号选手跳的数量的6倍加4号选手的跳的数量的和,多多少下?当时我听到这个问题就头大了,因为这个问题有些难度,很多孩子都不会解决,我就想你什么要提一个你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呢?可我立刻就想到,这是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所以我和学生们一起完成了这道题目。这道问题之后学生提出的问题果然多样化了,今后我要多注意关注学生的情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7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

龙潭进修附小 孙晓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4页例

4、“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第

1、

2、

3、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雏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3.使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目标解析:

创设“烤面包”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学会利用色条图来分析数量关系,在解法比较中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算法最优化”。

教学重点:利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旧知铺垫

(一)课件出示例4主题图的左半部分(如下图):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汇报收集的信息。(面包房的师傅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还有多少个没有烤?)

4.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尝试列式口答。

【设计意图:此处简化了例4,仅提供两个条件让学生提问解答,既回顾了以前学习的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又为后面寻找隐藏的中间问题埋下伏笔,还为学生创造了观察、思考、交流的空间。】

(二)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第53页例4情境图:

2.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问题:(1)一共要烤多少次?(2)已经烤了几次?(3)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这3个问题哪些能一步解答?说给大家

这样看来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来解决,这节课就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解决“剩下的还要烤几次?”的问题。

1.想一想:要知道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2.画一画: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画出简易色条图。

(三)尝试解答,体会方法 1.议一议:应该如何列式解答?

引导同桌的两个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倾听不同的想法。 2.说一说:要求还要烤几次,应先知道什么?。 3.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四)交流汇报,形成板书。

1.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不同的解答方法(让学生说说每步求的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注意书写位置,如果与课件顺序一致情况下可展示课件, 启发说出方法四,并及时表扬鼓励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90-36=54(个) (90-36)÷9 90-36÷9 90÷9-36÷9 54÷9=6(次) =54÷9 =54÷9 =10-4

=6(次) =6(次) =6(次) 2.回到课件上

(1)比较方法二和方法三,小组交流这两种解法的不同之处。

你同意哪种方法?为什么?如果不加小括号,应该先算什么? 加上小括号后就是先求什么?小括号起到了什么作用?

(2)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方法二最好,鼓励说出学生自己的想法,老师告诉学生解题方法灵活多样,只要能解决就好,方法多的情况下越简便越好

(五)检验反思,归纳总结

1.引导学生口头检验:把问题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进行检验,进而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2.小结:(1)遇到问题后,我们要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养成画色条图分析问题的习惯;(2)要多角度思考问题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我们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3)列综合算式时要根据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合理使用小括号。

【设计意图:结合课前简化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合作交流中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初步学会画色条图表示数量关系并会分析数量关系,渗透数形结合、演绎、归纳等数学思想,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体会解法的多样化。同时在解法比较中让学生知道如何合理地使用小括号。】

三、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一)基础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1题的情境图

(1)想知道用20元钱买票够不够,首先要知道什么?

(2)要求买票所用的钱,需要哪些信息?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彩条图 (3)学生独立思考后尝试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

(二)智慧大比拼。

第一关(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做一做”的情境图)

1.根据知道的信息画色条图,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然后说说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

2.学生汇报解法,同时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方法较简便易理解?

方法一:3×9-3×6 方法二:3×(9-6) 第二关(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2题)

(1)学生读题后指定学生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时出示色条图。 (2)学生独立完成,指定学生板演,最后全班交流。 第三关(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3题)

(1)学生读题后指定学生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时出示色条图。 (2)学生独立完成,指定学生板演,最后全班交流。 第四关(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4题的情境图)

(1)学生读题后指定学生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指定学生板演,最后全班交流,交流时重点说明:如何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设计意图:采用“智慧大比拼”的方式进行练习,既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引导学生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算法最优化”。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合理地使用小括号,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梳理知识

今天我们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呢?出示歌诀:解决问题并不难,色条图分析简明又直观,想好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小括号能把计算顺序改变。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是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提炼进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1)本节课自己设计教案,自己制作课件,感觉比较满意,(2)我能紧紧联系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时刻利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了最简明直观的分析方法;特别在巩固练习阶段,学生们看着色条图,计算脱口而出(3)从问题的导入开始,使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了找中间隐藏问题来解决问题的方法(3)学会了在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列综合算式的的方法,特别对于小括号的使用很熟练,算法多样化和最优化使学生得到了良好的启蒙。(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了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结尾处歌诀的编排提升了学生的认识和学习乐趣,给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不足,平时对学生语言训练还不够,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还有待平时的点滴培养指导。

教学内容:教材第62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掌握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2.通过沟通平均分小棒、语言描述、列除法横式、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感受有余数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体会事物间的普遍联系。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之上。通过平均分小棒的操作活动,沟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与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教学重点: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每个学生准备13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操作交流,沟通联系

(一)出示题目,明确题意。

1.出示: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2.交流: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每4根分一组是什么意思? 3.尝试解决。

(二)交流方法,体会意义。

1.平均分小棒。

(1)指定一名学生在视频投影仪上摆,其余学生仔细观察。 (2)引导学生了解分小棒的过程。 ①一共摆多少根小棒?(13根) ②按几根圈一个圈?(4根圈一个圈) ③圈了几个圈?是多少根小棒?还剩几根?

(3)学生完整地说一说分小棒的过程。

2.列横式计算。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3÷4=3(组)„„1(根)

(2)引导学生说出

13、

4、

3、1各表示什么意思? (3)13÷4=3(组)„„1(根)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三)比较发现,沟通联系。

比较分小棒的过程和列横式计算的过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沟通图形表征、语言表征、符号表征三者之间的关系,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运用直观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为下一步理解除法竖式的写法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探究算法,明确含义

(一)整体感知竖式的写法。

1.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它的结果除了用摆、画、列横式表示,我们还可以写成除法的竖式。

2.出示除法竖式,引导学生观察。

3.思考后讨论。

(1)这个除法竖式中的每个数都有名字,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吗?

学生可能会知道13叫被除数,4叫除数,3叫商,1叫余数。 (2)重点引导学生理解:12是4和3的积,也就是除数和商的积。

(二)借助直观理解竖式每个数的含义。

1. 建立图形表征、语言表征、符号表征三者之间的联系

师生共同对照平均分小棒的过程,一边分,一边口述,同时写出除法竖式。

2.沟通平均分小棒与竖式计算之间的关系

(1)教师板书:“”这个符号表示除号。

(2)继续板书 :“示每4根一组。“

”,被除数13表示有13根小棒,除数4表”表示什么意思?

(3)请学生按要求把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再重新分一分。

(4)结合分小棒师生交流,完成竖式的书写。

①结果是可以分成3组,3写在哪里?为什么写在个位?

②要分13根小棒,现在已经分掉了多少根?你是从哪里知道已经分掉了12根的?

这个“12”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它是怎样算出来的?

③我们在“12”的下方画一条横线表示按要求分了一次。要平均分13根小棒,已经分了12根,还剩几根?

④这个“1”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它是怎样算出来的?

3.在比较中理解除法竖式的书写。

(1)小组内回忆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写除法竖式的步骤以及每一个数的含义。

(2)对比有余数除法的横式与竖式的异同点,说一说除法竖式的优点。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分小棒的操作活动,沟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与书写除法竖式过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直观感知书写除法竖式的方法,深入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为其今后学习除法试商奠定了基础。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多让学生说一说,有利于培养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思维过程的能力。】

(三)迁移类推学习表内除法的竖式。

1.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学生分一分,并列出横式,教师板书16÷4=4(组) 2. 学生自主尝试,列竖式计算。(指定学生板演) 3.比较交流。

(1)竖式中的两个16表示的意思相同吗?各表示什么? (2)这道题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分完后没有剩余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表示?

【设计意图: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把1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学生自觉地将所学的有余数的竖式书写迁移到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提醒学生注意在竖式计算中,避免商与除数相乘时出现把被除数照搬的情况。】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教材第62~63页“做一做”。

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对上下两题进行比较,说一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完成教材第64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讲评

3.改错。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三道练习,有助于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算理,掌握算法,正确的书写除法竖式。】

四、对比反思,全课总结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二)除法竖式和除法横式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呢?

2014-05-15

第18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能力目标: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初步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内容 第19~20页 教学、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小朋友游戏图),写有“解决问题”的课题题目。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学习新知

1.教师: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我们班来了好多小客人,让我们一起请出他们吧!

(出示课件:学生活动图)

2.提问:你都看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学生可能说:我看到很多小朋友在草地上玩,有的在准备踢足球,有的在玩丢手绢的游戏,有的在玩捉迷藏的游戏。 3.教师:这些小朋友正在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呢!你能根据他们的活动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会自信地说:能。)

这么有信心呀?那就发挥你们小组的力量,根据活动中已告诉的信息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多最好?

4.小组合作提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5.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拉近画面并出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生1:丢手绢的活动中,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我们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生2:我们来看踢足球的活动,要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还要来几人?

生3:我们来看捉迷藏的活动,13个同学玩捉迷藏,这里有6人,我们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藏起来几人?

6.教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三个问题都很好,你们能不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呢?(学生会很自信地说:能。)

教师:那我们就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看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愉快、最成功。请每个小组任选一个问题来解答。

(分组解决问题,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教师:老师刚才到小组中去,看到同学们合作得非常好,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哪个小组愿意说给大家听。

7.小组汇报。(采用学生互相提问的形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a.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捉迷藏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13-6=7 学生1:你为什么用减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藏起来几人,必须从参加捉迷藏的13人中去掉找人的6个人,剩下的就是藏起来的人数,所以用减法。

学生3:算式中的

13、6和7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13代表玩捉迷藏的总人数,6代表找人的6个人,7代表藏起来的人数。

b.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踢足球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16-9=7。 学生1:你为什么用减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还要来几人,必须从要参加踢足球的16人中去掉已经来了的9人,剩下的就是还要来的人数,所以用减法。

学生3:算式中的

16、9和7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16代表要参加踢足球的总人数,9代表已经来了的9人,7代表还要来的人数。

c.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丢手绢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8+6=14 学生1:你为什么用加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玩丢手绢的一共有多少个人,必须把8个女同学和6个男同学合起来,就是总人数,所以用加法。

学生3:算式中的

8、6和14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8代表要女同学的人数,6代表男同学的人数,14代表参加丢手绢游戏的总人数。 这个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能够说明白的小组可以得到掌声。

[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信息资源,通过课件,创设动态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自然地引入了新知。在学习新知部分,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新知,引导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相互汇报、交流、提问、评价等形式,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来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

巩固反馈

深化新知

1.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小动物们也想来咱们班作客,都等急了,让我们再把小动物请出来,好吗?(课件出示:第20页的小动物图)

2.都有哪些小动物呀?(生:有小鸟、小鹿和小鱼。) 看着这幅画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在黑板上板书问题。(这时,每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课件中可以把学生提问的部分闪动几次,以此让学生进一步的明确所提问题。)

a.树上还有几只小鸟? b.草地上还有几只小鹿? c.还有几条小鱼? d.飞走了几只小鸟? e.跑了几只小鹿? f.游走了几条小鱼? „„

4.你能又对又快地解决这些问题吗?请你拿出练习纸自己完成。 5.集体订正,同学互评。 知识应用

体验成功

教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么多问题,而且做得又对又快。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藏着许多数学问题,比如我们的教室里就藏着很多数学问题,你能发现吗?

和同桌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身边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

观察其中两个组的人数。(可以按组来分,也可以按男女来分) „„ 小结

1.教师提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说一说。

2.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得非常好,大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这么多问题,都是用的什么知识?(数学知识),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出示课题:解决问题)数学知识可真重要呀,我们一定要学好它、用好它。

第19篇:《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执教者:王晓娟

【教材分析】 ⒈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以及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编排的。关于解决问题,《标准》中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是:“能在教师引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本单元教材努力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条件。

2.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 (一)99页例1和“做一做”,完成练习二十三第

1、

2、

3、

4、

5、6题 3.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学会根据相关问题选择恰当信息,进一步感悟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和方法,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从而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掌握连乘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数量关系、解答方法。

1 (3)、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

5.教具准备:

运动会广播操表演等课件。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教学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学策略】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教学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教学时,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予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是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教材呈现给学生一幅广播操表演的情境图。图下面小精灵明明提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接着,显示出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

教学时,根据教材提供的素材用课件为学生创设运动会上广播操表演的情境,吸引学生“进场”,显示与例1一致的表演场面,请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过程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后,请学生观察收集数学信息,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解决问题后,请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

2 题的方法和结果,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例1之后的“做一做”,安排了一个情境题。教材呈现一位阿姨正在摆放整盘鸡蛋的画面,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

教学时,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从情境中找到要求解决的问题、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自己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进而列式算出结果。注意引导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

在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特别注意,请用乘法和加法计算解决问题的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一步解决了什么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熟悉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过程,获得欣赏自己和小伙伴的愉悦心理体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教师亲切谈话: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

将下列题目补充完整,使它变成用一步计算的乘法应用题。 (1)合唱队每行站10人,—————,—————?

(2).————————,4个星期有多少天?

(每道题可以指定

2、3个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知道了每行的人数,就可以求出2行、3行、4行等等任意行数的人数;无论求2个、3个或4个星期的天数,都必须知道1个星期有几天。培养学生能根据问题寻找必要的条件和根据条件解决相应问题的意识。)

教师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师:你真聪明。)

师:同学们还想再学习一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新问题

同学们喜欢体育锻炼吗?你参加过哪些体育活动,这些活动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我们学校两周前也举行了队列队形及广播体操比赛,看发给你们的第一张图片,就是同学们表演体操的情景。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图上能获取那些数学信息? 你能把找到的条件和问题连到一起说一说吗?

3 出示例1: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有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学生? 2.解决问题。

师:怎样求出一共有多少人?把你的算法试着写在纸上,你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算。算完就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算。(让学生充分的说。)

3.组织交流。

谁来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生介绍不同的解决方法,师板书,再组织学生理解每种算法。你先算什么?在算什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多叫几位同学) 师:同学们的思维真让老师佩服,想到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写答语。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选择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分析此类题的特点。 师:这道应用题有什么特点?

生:算法: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板书课题)

结构:3个条件,一个问题。

思路:选择两个有联系的条件算出中间问题再逐步解决。(同学们的观察能力真让老师佩服)

三、自主解决问题。

1:师:小红也非常喜欢运动,我们来看看她每天是怎样锻炼身体的。(拿出第二张图片)谁愿意把小红说的话读给大家听?你们从图上获取了那些信息?请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做?说思考过程。(强调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2:同学们都这么喜欢运动,每天可要吃一些有营养的东西,运动起来才有更有力量,瞧!煮鸡蛋的阿姨给咱们准备了营养价值非常高的鸡蛋,赶快帮阿姨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够不够咱们班吃?(拿出第三张图片)

列式解决。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组织交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 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思考探索的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例如,

①5×6×8②5×6×(5+3)③5×6×7+5×6 ④5×6×7+30⑤30×8⑥30×5+30×3 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马上就要到同学们的节日了,老师也为同学们准备了节日礼物,你们猜是什么?(拿出笔)每枝2元,每盒10枝,有四盒,你们想知道王老师花了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到黑板上做,说过程。

四、总结规律。

这些问题都有什么共同点吗?

师:咱们班的同学,不仅能仔细观察,搜集信息,解决问题,还善于总结。

五、提升练习。

我发现咱们班的教室非常干净,桌椅摆放非常整齐,你们能根据咱们班的座位的分布情况编一道两步计算的连乘问题吗?你们能自己解决吗?(咱们班同学的聪明真让王老师惊讶!)

六、回顾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总结。

这节课同学能从情境中找到要求解决的问题、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并用不同的策略解决了问题。表现的太棒了。老师希望同学们不仅头脑聪明,还要身体健康。

第20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新课标中中问题解决的形式安——排图形问题向文字应用题的过渡 一年级:图画情境题——理解题意

二、三年级:半文半图、文字叙述——抽象概括能力

四---六年级:文字应用题——通过审题训练,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读

题,读懂题,然后再去解题。

即:审题训练 审题训练:读题三遍 第一遍:弄清楚是什么事; 第二遍:筛选、捕捉有用的信息;

谁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第三遍:整理抽出问题骨架。(关键) 把两步应用题的解答作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转折点  经验:一步应用题是基础,两步应用题是关键。  方法:连续两问改一问;

改变条件或问题——寻找“中间问题” 突出数量关系的分析

 数量关系可理解为一种数学模型。 如:路程=速度×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总价 = 单价×数量

总数÷份数=每份数(单一量) 等等

 课标:过程与结果

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1 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解题策略与方法 1) 操作或模拟 2) 画图

(1)示意图(草图) (2)线段图 (3)树形图 (4)集合图 3)列表或摘录条件 4)分析综合法 5)假设法 6)转化法

解决问题的基本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导入)

(二)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

(三) 综合应用,提升思考 (巩固)

(四) 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结课) 连乘在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 (1)找出问题的条件:

①3个方阵, ②每个方阵8行,③每行10人。 (2)找出所求的问题: 一共多少人?

(3)解决问题的思路: 条件 应知 需知 问题 ①先求出一个方阵多少人? 10×8=80(人) ②再求3个方阵多少人? 80 ×3=240(人) 综合算式:10×8 ×3=240(人) 连除在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

2 (1)找出问题的条件:

①团体操60人, ②分成2个组,③每组5个小圈。 (2)找出所求的问题:

每个小圈多少人? (3)解决问题的思路:

条件 应知 需知 问题

①先求团体操60人分2组,每组多少人? 60÷3=30(人) ②再求第个小圈多少人? 30 ÷5=6(人)

综合算式:60÷3 ÷5=6(人)  解决问题课的新课教学提纲: (1)理解题意

观察或读题,理解题目讲什么一件事? (2)找出条件和问题

理解题中有哪些条件,问题是什么? (3)分析数量关系,指导列出算式

① 已知条件之间、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有什么样关系

② 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4)解答

①规范的解题过程

②答题

解决问题课的教学过程一般结构:  一导入  二新授

3  1理解题意(观察、读题,弄清题讲的是什么事)  2找出条件和问题

 3分析数量关系,引导列出算式  4解决问题(规范地解答)  三巩固  四结课

 工程问题的新课教学设计  1.出示例题,分析题目信息。

 王庄村要修一条公路,甲队10周完成,乙队15周完成。如果两队同时从公路两端修,几周可以完成?

 师:同学们读题,看看本题讲什么一件事?  生:王庄村修一条公路,求几周修完的事。  2.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 师: 题中给出哪些条件,问题是什么?

 生:题中给出的条件是:“王庄村要修一条公路,甲队10周完成,乙队15周完成”,问题是:“两队同时从公路两端修,几周可以完成?”  3.分析数量关系,引导列出算式  (1)分析数量关系

 师:观察题目,要求合修的时间,需要知道什么?(教师指着数量关系)  生:需要知道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

 师:这里工作总量,也就是公路全长并没有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怎么解决?  预设:如果学生说单位“1”,教师肯定他的想法。

 师:还可以假设公路全长是多少?(预设:如果单位不太合适,说明修公路,这里用千米更好一些) (2)学生按各种预设尝试列式:  预设:

 A、假设全长300米,300÷(300÷15+300÷10)=6(周)。

4  B、假设全长150米,150÷(150÷15+150÷10)=6(周)。  C、假设全长60米,60÷(60÷15+60÷10)=6(周)。  D、假设全长为单位“1”,1÷(1/15+1/10)=6(周)。

 师:黑板上是几个同学的解法,我们来听听他们解决的思路是什么?

 对于假设具体的数据的解法,重点分析第一种,让学生说出具体的数量关系。(如果学生说不太清楚,指导说出甲队的工效,乙队的工效,怎样求的合修的时间)  师:哪些同学是假设的300米的,假设60米的呢?举手看一看。

 对用分率进行解的方法,老师作重点追问:他的想法跟大家不一样,让他自己说说想法。

 提问:这里的1指什么,1/15,1/10指什么,1/15+1/10各代表什么?为何用1÷?请学生结合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的关系说说。(同桌说说这种解法的思路)  引导:他们单独修的时间不变,无论假设公路全长是多少,两个队每天修的始终占全长的1/10和1/15。对这条公路的全长而言,他们每天修路的米数在变化,但他们每天修这条路的几分之几没有变。  4解答:  解:(分步式)

 (1)假设修这条路的总工作为1,求出甲、乙的工作效率和。  1/15+1/10=1/6  (2)求甲、乙合做几周完成?  1÷1/6=6(周)  (综合式)

 1÷( 1/15+1/10)  = 1÷1/6  =6(周)

 答:如果两队同时从公路两端修,6周可以完成。

5  小结反思: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解决的工程问题,你觉得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解决?

 根据全班的讨论,得出解决工程问题可以用假设法,利用具体的数量关系进行解决,也可利用分数方法进行解决。

解决问题教学心得体会
《解决问题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