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17 08:33:08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专题研讨”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专题研讨”心得体会

新华圆玄小学许凤玲

2011年月25日,我与同级的几位老师,参加了在新华街第四小学举行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专题研讨会”。通过观摩2节课堂实况,领略了毕燕娣老师“解决问题”新授课教学和曾雪霞老师“解决问题”的练习课教学。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聆听四小王校长的微型讲座。我收获颇多,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对解决问题的数学策略及其重要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下面是我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以文字为主,对于低年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想理清数量关系,正确解题,审题是关键。只有理解题目意思,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哪些条件是有用的,哪些条件是用不上的,对于低年级学生还是困难比较大的。听了毕老师《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一课后,我感到老师能从线图入手,用线图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文字信息具象在直观的图上,教给了学生化繁为简的分析方法。并且使学生感受到新的、难的知识可以用以前学习的方法来解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突破了教学难点。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也尤为重要,要让学生在表达中理清自己的思路,让每一位学生在小组或在全班中真正的张开嘴。毕老师让学生把题意、思路“说”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

先想后说的习惯,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系统性。

二、新课已经结束了,我们即将进入复习阶段。数学复习工作好不好,关系到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学生素质能否增强。我们说:“平时数学教学是栽活一棵树,那复习过程则是育好一片林”。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复习的重要性。但是,长期以来,复习课难上,复习课教学几乎成了我们教学的一大难题。我认为一堂好的复习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重拾以前学过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复习训练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思维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复习课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 ,关键是要把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 ,以再现、整理、归纳的方式串起来 ,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曾老师的《列方程解较复杂的应用题复习课》上得很有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复习的目的性强,针对本班学生的情况设计教学。曾老师把“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及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归结为“比中含倍”应用题,重点训练学生读题,找出题目的关键句,从而用“倒读法”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答。整个过程有条不紊,让学生对旧知识的重现,建立了对这一类题的解题模式,发展了学生解题能力。

2、复习课应是知识的应用和延伸的过程,增老师没有只停留在平移的水平,而是从学生的发展考虑进行练习。曾老师的练习设计由“根据题意方程——写等量关系——根据题意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看图列方程——列方程解应用题(对比题)——提升题”,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面向全体学生,让中下生吃得透,优等生吃得饱,达到复习课查缺补漏,拓展提高的目的,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3、曾老师的教态自然,对学生亲切大方,能紧紧抓住复习知识的重点和关键,教学语言简洁不重复,评价语言赋有激励性,曾老师的这一节课“真实”、“朴实”、“互动”,以自身的智慧,不断唤醒、点化、丰富、开启学生的智慧。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力量和价值,并从中体验探究的快乐。

遗憾的是,由于当天时间关系,王校长的微型讲座太怆促,没能详尽的展开。总之,我非常感谢组织这次活动的领导及工作人员,也会将这次所学的一些新理念、新方法融入到我校教研教学中,为我校学生的发展竭尽全力的工作。

2011-12-2

推荐第2篇: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在第9周周四上了一节《解决问题》研讨课,主要研讨方向是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研究。

解决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解决问题,对题目的题型、格式要求,理解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 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我们运用什么策略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具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数学素养”潜移默化的在学生心中养成。最终让孩子把已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首先,在这堂课开始运用低年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式贯穿这节课。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过思维加工、综合运用和转化,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开始出示学生已知的复习题。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包括这三点基本内容、通过让学生找、画、说等一系列措施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确定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是关键。展示两个不同学生的不同思路是整节课的重难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寻求这堂课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采用问题导学最有效!从3个问题进行整堂课的重难点突破。

1、图中有什么?(学生从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及问题)

2、怎样解答?(可以多样化,采取画图或数字的方法进行解答,最后根据画出来的图进行列式计算。

3、解答正确吗?(这是数学运用知识最关键的一步。很多学生因为没有检查的习惯经常都会算错。)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题材运用学生容易进场容易犯的错误以找错误的呈现方式让学生积极反馈所学知识,放手让学生从这幅图上的信息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题,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最后运用这节课我们学到的知识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找找我们平时有没有遇到过此类的数学知识,让孩子们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成为这节课难点突破。

低年级学生由于刚开始学习解决问题,在初学阶段,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是枯燥而乏味的,在整堂课教学中要不断增添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通过找错误学生积极性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练习的时候,我把学生经常出错的地方做成灰太狼做错题的题目,让学生从中找出问题给自己今后做题的时候不要出同样的错误做好铺垫。实践证明,通过这种形式的练习,学生很快地掌握了解决加减法问题的格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还有很多预想不周到的地方。由于在教学前没有对学生的已知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在自主探究环节高估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孩子很多不认识字,学生还不能完全把图片上的文字理解透彻,虽然在不停引导学生看图片上的文字,理解意思在解答,把每一步的步骤在不停地引导。最后学生完成情况不是很好。没有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导致自己不停的在学生旁边催促他们快点完成。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好的备学生,教材是死的,方法是活的,让孩子在今后的数学课中能轻松学到更多的知识,达到真正的“高效课堂”。路漫漫其修远兮,自己还需要在数学研讨的道路上不停地摸索,让自己的教学之路更加丰富多彩!

2013.11.7

推荐第3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之我见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之我见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解决问题教学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和任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有助于学生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应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当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现状和效果不是很理想。综合起来看,既有“教”的问题,也有“学”的问题;既有教材、教法的问题,也有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如,教师讲的多,学生主动探究少;一问一答的单向交流多,全体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少;数学知识教的多,数学能力培养的少;画重点词、背关系式多,理解算理、重视解题思路训练少等等。针对解决问题课堂教学这一既重要又显得薄弱的环节,教材、教法、学法进行了一系列全方位的改革。也就是说,教材的编排既要遵循数学本身的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又要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教师既要注意结合解决问题的结构特色来改革教法,同时又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做到教材、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

新教材必须有新的教学观念和新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配合。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师指出了明确的改革方向。《课标》指出“解决问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明确指出解决问题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它的解答思路。为此,在教学解决问题时,要让学生从审清题意,弄清要求入手,从条件或问题出发,找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再用综合、分析等方法找出解决问题必需的条件,得出数量关系,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解决问题。显然,学生一旦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就犹如抓住了开启大门的钥匙。

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维准确、简捷,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需要分阶段有侧重地进行重点训练,更重要的是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渐进层次的特点,经过逐步渗透、放手探究、逐渐熟练、不断巩固、扩展和完善,从而形成一种解题的思路。

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应该怎样帮助学生掌握它的思路昵?课堂结构如何安排效果较佳?对这个问题我以】一节课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一、复习渗思路

复习渗思路是指在授新课前,要根据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围绕新知识涉及的解题思路,通过直观、操作或笔练等手段进行复习,渗透解题思路,从而减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困难,促进知识的迁移。

复习渗思路的关键是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重点是复习思路,原则是全体学生参与。如教学在归一问题的基础上变化的三步解决问题时,先复习如下的两步解决问题:学河公园原有15条船,每天收入30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有20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通过让学生解答,使他们熟悉解答归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先求出单一量,为学习新的解决问题渗透了解题思路。

二、尝试探思路

尝试探思路是指授课开始时,先通过学生自己尝试练习,看看是否能独立找到解答问题的途径或方法,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问题所在,为指导学生讨论提供依据。

尝试探思路的关键是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尝试,重点是探索解题的思路,原则是让学生先独立试做。

继续以在“归一”基础上变化的三步解决问题为例。教师出示例题:学河公园原有15条船,每天收入30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5条船,每天共收入多少元?学生试做后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一条船收入多少元?300÷15=20(元)

5条船收入多少元?20×5=100(元)

每天共收入多少元?300+100=400(元)

第二种:一条船收入多少元?300÷15=20(元)

共有多少条船?15+5=20(条)

每天共收入多少元?20×20=400(元)

第三种:一条船收入多少元?300÷15=20(元)

每天共收入多少元?20×5=100(元)

通过试做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对题意不理解,没有弄清求每天共收入多少元,是求增加5条船后,也就是(15+5)条船,共收入多少元。

三、讨论导思路

讨论导思路是指在试做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思路,辨别正误,使其初步了解正确的解题思路。

讨论导思路的关键是教师能根据反馈信息正确引导。重点是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原则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如上题,在学生试做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三种解法,进行充分的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第三种解法是错误的,因为它只求出5条船收入多少元,不是一天共收入多少元,符合题目要求。第一种解法的思路是:先求增加的5条船收入多少元,再求一天共收入多少元。第二种解法的思路是:先求增加5条船后,一共有多少条船,再求一天共收入多少元。这两种思路都是正确的,共同特点是先求出一条船收入多少元,这也就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通过以上的讨论,学生初步了解了这题的思路。

四、练习悟思路

练习悟思路是指学生初步了解思路的基础上,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反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悟理、悟法,逐步掌握解题思路。

练习悟思路的关键在于“悟”,即:通过多层次的反馈练习,不断分析方法和解题思路。重点是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反馈,让学生悟出思路,掌握分析方法。原则上是重视思路的训练。

继续以上题为例,首先通过改变复习题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解题思路。

“学河公园原有15条船,每天收入30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有20条,每天可多收入多少元?”学生练习时,出现了两种解法:一种是:300÷15×20-300;另一种是:300÷15×(20-15)。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与复习题和例题相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渗透两步解决问题与三步解决问题的联系,使知识得到深化。然后再进行选择答案、编题等题组练习,使学生逐步悟出分析方法和解题思路。

五、总结明思路

总结明思路就是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思路,使学生进一步明白算理,明确算法,掌握解题的思路。

总结明思路的关键是通过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让学生掌握分析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解题的思路,重点是师生共同参与,进行回忆和总结。原则是注重思路总结,防止模式化。

以上就是我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一些总结。今后,我将继续对解决问题教学进行探究,以便指导我以后的教学工作。

推荐第4篇:数学三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执 教: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韩雅平指导教师: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朱佳香

一、教学设计思想

首先,教材通过一道例题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体会适合用“两步乘法计算”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初步掌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和过程,再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安排了不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进一步体会“两步乘法计算”的策略意义极其适用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一个个图文结合的情境图,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去获取信息,引导发现并分析数量关系,积累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二、教材分析

1.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解决问题,《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是:“能在教师引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有与同伴的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本课时教材努力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条件。

首先,教材以学校生动活泼的内容为素材,展示实际活动中的计算问题。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教材从学校生活选材,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运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分析、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解决问题。

其次,教材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供了丰富资源。练习二十三的习题,反映多方面的具体情境和问题。有小学生自己的生活事例:社团方阵、跑步锻炼、游泳,贴照片,写字等。有身边生活事例:买鸡蛋、家庭垃圾等。让学生了解生产生活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多次经历解决问题过程,得到训练,这对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十分重要。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教材呈现解决问题的内容,注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每个例题展示了不同学生想出不同解决办法,使学生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习题情境图中蕴含多种信息,揭示了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选择信息,让学生思考、分析、寻找一到两种方法。

三、学情分析

1

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本课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教学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过程和方法: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进一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会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时主要采用抛锚式教学:

(1)创设情境--从贴近学生实际校园生活的社团活动学生情景入手,从列队的3个方阵中提取信息,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描述。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请学生帮老师计算人数。

(3)自主学习--通过自主思考、分析列示计算,分析不同的解决策略。

(4)协作学习--在问题难易适中并具有一定的真实性练习中,通过小组和同桌的讨论、交流,从不同角度选择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多样性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5)效果评价--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堂练习本、预习、收集生活中用乘法计算的数学信息; 2.教师的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多媒体设备;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磁性黑板贴。

2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了两位数乘法,一位数除法等内容,那今天我们就利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好不好?【板书:解决问题】

生:好。

———————————————————————————————————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去文具店买了些笔,你看,这样一支笔,要卖2元钱,这样10支笔装一盒,你看,老师买了几盒? 生:3盒。

师:老师买了这3盒笔,这样要花多少元钱呢?这个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PPT出示图片】 生:能!

师:那就请你们在本子上试试看。你是怎么想的,你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好了吗? 生:好了。

师:咱们一起来解决,谁能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我先算一盒笔多少元,也就是2×10=20,再求3盒笔多少元,20×3=60元,答:一共要60元。 【教师板书“2×10×3=60(元)”并复述学生的作答】

师:你这个第一个式子是什么意思?你的意思是先求出一盒笔多少元?你的想法就是先求先求一盒多少元,再求一盒多少元,是这个意思吗?{根据学生是选择综合法还是分步法进行引导讲解} 【教师板书“先求一盒多少元”】

师:好了,同学们,这是刚刚这位同学的想法,你们的想法怎么样?和他一样吗?有不一样的吗? 生:先求3盒有多少支笔,3×10=30(支)再乘以2.。 【教师板书“3×10×2=60(元)”】

师:谁明白这位同学第一步是先求什么?

生:他是先求3盒有多少支笔,一共有30支。 师:再求?

生:一共有多少元?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们真聪明,这道题想出来了2种不同的思路,这是第一张方法,这是第二种方法。这2种方法是不是都明白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呢?请你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每完成一项任务,学生自己举手} 【教师板书“法

一、法二”】

师:好了,我们看,这位同学第一步先求的是一盒多少元,另一位同学第一步先求的是3盒多少支笔,但是我们最终都能算出3盒笔„„ 生:一共花了多少元。

师:也就是说,分2步计算都可以求出3盒笔一共花多少元。【教师板书“答:„„”】

师:你们知道咱们班级的社团活动?生:跳绳。

师:大家都知道,社团课是集体室外活动,这回啊,学校正计划组织一次社团展示会。看!这会参加展示的同学都汇集到了操场上了训练,人可真多啊。学校分配给我一个任务,统计人数,你们谁帮我一起数一数到场有多少人吧!生:数不过来。【PPT开始】

3

师:不仅你们数不过来来,老师也数糊涂了,不要紧,听老师喊:“按照班级列队站好“。来瞧一瞧,孩子们找到自己的位置了吗。好,整队,立正,稍息。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多少个方阵了?生:3个方阵。

师:从这些社团队伍中你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呢?生:能知道每个方阵有几行几列? 师:那你怎么数每个方阵有几行几列呢?生:横着看是行,竖着看是列。 师:那就让我们用他的方法一起来数一数好不好。生:好。

师:

1、

2、

3、4……8行,

1、

2、3^10列。也就是说有8行、10列。也可以换种说法说每个方阵竖着看有10列,每列几人啊?生:8人。

师:再换句话说就是每个方阵横着看有8行,每行有10人,对不对啊?生:对。 师:那这下,你们可以利用你装满数学知识的小脑袋算一算有多少人了吗?生:可以。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那请拿出课堂练习本,把式子写下来吧,做好了请举手示意老师。好,让我们一起停下手中的工作,来听一听同学们是怎么算的吧。你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首先,我先算10×8=80(人),再算80×3=240(人)。 师:【板书:10×8×3=240(人)】这个10×8是先求的什么? 生:先求的一个方阵的有80人。

师:也就是要求总人数,你先求一个方阵人数。【板书:先求一个方阵人数】那你又是怎么知道一个方阵有80人的?

生:横着看有8行,每行10人。师:也就是有8个10是吗?生:是的。

师:你们同意他的做法吗?生:同意。师:我们再来回顾下他的做法,先求出一个方阵有8行10个人的等于80人,再求3个方阵, 那么就有3个80人也就是总人数240人。你们都是这么做的吗?有没有同学是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个大队伍的,谁来说一说他独特的想法吧!

生:我是横着看的,先算一大行有多少人,再算一个有几个大行。

师:一大行有多少人你,你是怎么算的。生:一小行有10人,3个方阵也就是30人。 师:我们都横着看看第一行,3个方阵拼成一大行就有3个小行,一大行有3个10人就是30人。有这样的几个大行?生:8大行。师:

师:也就是8个30人。能用式子表达下吗?生:10×3×8=240(人)

师:【板书:10×3×8=240(人)先求一大行】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想法,你是从行还是列看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

生:我是竖着看,先算一算有几列,再求总数。10×3×8=240(人)

师:【板书:10×3×8=240(人)先求总列数】竖着看一个方阵有几列,总共几个方阵。生:10列,3个方阵。

师:那么就是有3个10列,那每列又有8人,总共就有240人。

师:我们来看看虽然3两位方法式子一样,可是先求的内容,也就是看待问题和解决策略的角度不同。但是都是使用两步乘法计算出社团展示的学生240人。那如果老师再变一变式子,你能说一说这式子表示的意思吗?【板书:8×3×10=240(人)】生:能。

师:请和同桌说一说,这个式子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生:先求3个方阵共几行。 师:一个方阵8小行,3个方阵就是3个8等于24小行,每小行10人,也就是24个10等于240人。你们同意吗?生:同意。

师:这个式子也是用了两步乘法。【板书:两步乘法计算】这3个式子都是先求大块中的一小块,再求总数的方法了吗,你们都掌握了吗?生:掌握了。

师:那接下来你们就来帮老师算一算,买了多少个我最爱吃的蛋白质最全面的鸡蛋。:请小组一起合作,交流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算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好,你来说,你的列式是……?生:……。师:先求的是?表示?生:先求的是……

师:我们既可以用分步做,也可以综合列式。剩下的式子就请四人小组交流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好,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些题目都用两步乘法计算,看来两步乘法可以专门用来解决某一类问题,那是解决什么样子的问题?生:先求一小部分,再求一大块。

师:那这个小部分里还有小部分吗?生:有。

师:那这个小部分和整个大部分都是随便分的吗?生:(有顺序的分) 师:要嘛是像方阵一样排列,要嘛像鸡蛋一样码好放在盒子里,都是平均分。 师:而且啊,这个本身小部分有序的排放之后就组成了大整体。所以两步乘法可以用来很好的解决求“有序排放“分堆、分盒、分小部分的整体的总数。你们说是吧。生:是。

师:这个整体数目是一定的,我们看待小部分的角度不同或者分法不同,会不会影响整体的数目啊?生:不会。

师:恩,你们真棒,从小问题中发现了大道理。 三:应用巩固,积累经验。

师:再来看看两步乘法还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孙杨是……“。你说一说你怎么做。生:……师:先求的?生:……师:再求的?生:……

5

师:这道题中的大部分也就是整体是什么?生:游了多少米。师:也就是总路程,它被分成了几个来回。生:3个来回。师:一个来回就是2个。生:25米。

师:再来,观察下你们的作文本,做一下这道题……生:每行16个字……

四、师生互动,共同小结

师:原来在我们生活中存在了这么的信息和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今天我们主要是用什么方法解决哪一类问题?

生:用两步乘法计算求有序部分组成的整体的问题。

师:并且啊,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我们都可以得出结论,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啊。 师:其实啊,还有许许多多这样一类的问题,同学们今天回去就自己找一找身边具有这样特征的信息,用刚刚学的方法算一算吧。下课。

6

九、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3个方阵一共多少人 。

两步乘法计算

1、10×8×3=240(人)先求一个方阵人数

2、8×3×10=240(人)先求总行数

3、10×3×8=240(人)先求总列数

十、作业设计

寻找身边的信息,试着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推荐第5篇:数学公开课《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数学公开课《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罗 冬

解决问题中的例5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让学生通过尝试和探索出多种算法,体验多种算法,知道各种算法各表示的意思。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我确定如下目的要求:

1、练习20以内进位加法,能熟练、正确地计算。

2、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是正确、熟练运用20以内进位加法解决问题,难点是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组织学生在前面计算的基础上,再通过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等形式达到对解决问题知识的掌握。让学生通过尝试的方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先试一试,从试的过程中发现方法,再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出更多的方法,使学生的认知又有更深的挖掘,让学生给学生讲方法,反而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新知,又让他们自主地总结出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上我是这样设计的:

活动一:计算铺垫,导入新知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为下一环节做铺垫,让学生通过快速的口算练习增加他们学习的欲望和自信心。

活动二:自主探究,明晰思路。

这一环节我让孩子们先看书自学,等心中有答案了再在小组内合作探究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活动三:通力合作,交流互动

这一环节难度再一次提升,并让学生化动为静,用多种方法解答。这里考虑用所学的加法算式来计算,既为巩固旧知,又为学以致用。

活动四:当堂检测,综合评价。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主完成书上习题,然后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上台进行pK讲解,师总结方法进一步强化学生用多种思考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最后一个环节是总结和评价:今天学了图文应用题,要学会找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然后用你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请评价自己组或其他组在这节课的表现,鼓励孩子们有不断进取的竞争意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成功也有仍需改进的地方。

一、本节课我精心准备了多媒体。我发现低年级的孩子们是非常需要图声来吸引注意力,这也是他们直观发现问题的好方法。因此我常喜欢做“小偷”,下载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ppT,然后进行适当地整合和修改。今天的这节课应用了我所学的电子白板知识:把电子课本插入并进行剪裁,利用遮挡器、插入等方式预设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尽可能做到细致,利用了能打动学生的一切因素。

二、在学生生成这一块,把握地还不够沉稳,课堂调控能力远远不够。当好几个学生不能说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我心里似乎有一种说不出的郁闷!然而对这个单元解决问题的方法,到底要学生掌握多少种呢?我认为至少是一种。所以在练习时我没做更高的要求,一再让学生小组内发挥。当课堂检测学生能得出三种不同方案时,我特别欣喜,可是我光顾着高兴了,没有细心地把握好这块最可贵的素材,处理地过于粗糙,这是特别遗憾的地方。

三、数学公开课不上不知道,一上却是意犹未尽。我想公开课绝对是教师成长的捷径。以后,我一有机会就要上,这样才可能赶上小组合作示范教师。

推荐第6篇: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状态。

从课一开始,学生就以一种轻松的心情进入情境,“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善于想象的低年级孩子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在学生感兴趣的画面中学生的思维火花开始点燃了。接着的“看木偶戏”和“买面包”学生的兴趣有增无减,尤其在买面包中,学生想到

“面包师傅的面包有可能会不够,因为排队的还有好多小朋友。”“面包师傅零钱可能会不够,找不开了。”“面包师傅一共做了多少面包?”“一个面包要多少钱?”“王老师,看到这些面包,我口水都要流出来了。”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会碰到的问题,听来可爱,似乎在进行想象训练。当师老师提到“跷跷板那里又会发生些什么呢?”孩子们的想象又一次打开了“闸门”,在自主遍题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如何去解决问题,而且掌握了如何去提供一定的信息和从中提出问题,巩固了题目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没有呆板的数量关系的说理分析,灵活、积极的思维状态胜过了说理,这是我在新课程中“用数学”方面的对“说理分析”的尝试性的突破。

本课从学生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最后自己编题,使整堂课融为一体,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状态。

2、学习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学生手中。

问题的产生、提出、解决这一系列过程都是孩子们自行完成的,教师在其中始终处于引导者的地位。、“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生1:我想知道原来有几个小朋友在看木偶戏,现在有几个小朋友在看木偶戏?”顺理成章地把画面“切换”到了“看木偶戏”的“镜头”。“师: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情况?和同桌交流一下。”“师:看了这些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吗?”教师始终处于引导的地位,由学生根据画面情况及自己的想象提出问题,在同桌或小组交流中解决问题。包括小括号的产生:

54–30=24(个)

22+8

54–30=24(个)

228

学生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完善地认识了小括号,并掌握了如何运用小括号。如果前人没有规定好,那么孩子的方法就已经很好地解决了“把第(5)种方法也写成一个两步的算式”的问题。当主动权掌握在孩子手中时,孩子们的创新思维是会不断闪现火花的。这是我本节课自感比较满意的地方。

3、教师的教学始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

新的理念已经告诉我们:“教师的教学始终要为学生学习服务”。本课简单的几张幻灯片的制作,却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引起了孩子无限的想象。尽管课上的很多时间并不是在“解决问题”,比如“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这样的问题不仅在丰富图的内容,更在丰富儿童的想象。再如“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极好地培养了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当老师要求学生把“22+8=30(个)54-30=24(个)”也写成一个两步算式时,孩子们的思维是积极的,创新的,如果老师直接告诉孩子这两个算式可以写成“54-(22+8)”,那么就剥夺了孩子主动探索的过程,尽管结果或许差异不明显,但至少这个过程是不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将很难具备。教师的教学不仅要为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服务,还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推荐第7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P8-9例3,练习二第

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跷跷板乐园图、花园图。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1、谈话:小朋友爱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投影出示跷跷板情境图),瞧!星期天小朋友们在跷跷板乐园玩得可开心呢。这里藏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你们发现了吗?和同桌互相说说。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自主提问题如: (1):一共有几个人在玩跷跷板? (2):在玩跷跷板的比观众多几人? (3):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

3、解决“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先自己想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算法)

4、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算法)

①4×3=12(人) 12+7=19(人) ②4×3+7=19(人) ③2×6=12(人) 12+7=19(人) ④2×6+5=17(人) ⑤6+6+7=19(人) ⑥2×8+3=19(人) ⑦6×3+1=19(人) ⑧4×5-1=19(人)

5、问:4×3=12(人)帮助解决了什么数学问题?(玩跷跷板一共有几人?)

2×6=12(人)帮助解决了什么数学问题?(玩跷跷板一共有几人?) 4×5-1=19(人)你的思路很特别,是怎么想的?(玩跷跷板的有3个4人,把观众7人看作2个4人,一共有5个4人,再减去多看的一个。)

6、你们真会动脑筋!想出了多种不同的算法。有分步列两个算式和列综合算式。归纳起来,也就是有三种方法,引导学生取名字,一种是乘加的方法,一种是连加的方法,还有一种是乘减的方法。 板书:①乘加 ②连加 ③乘减

谷城县赵湾中心学校 胡忠兰

7、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让生充分发表意见)

那以后你们在实际解决问题中,就用你最喜欢的方法算。好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掌握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二)联系实际、巩固应用、发展提高。

师:刚才同学们学的真认真,现在你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帮助熊妈妈解决数学问题吗?

1、做练习二(1)

① 从小熊一家的谈话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让生独立解答)

② 请生汇报,还有不同的算法吗?学生评价。 生1:9×3+6=33(个) 生2:9+9+9+6=33(个) 生3:9×4-3=33(个)

师:小熊谢谢你们的帮助,为了感谢小朋友,小熊带你们到花园里玩。你们高兴吗?

2、做一做:(开放题)

(出示:花园图:瞧!花园真美!)

① 花园里藏着许多数学问题?你们发现了吗? (以小组为单位提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② 小组派代表汇报。

③ 评价:哪一组提的问题最精彩?

3、找生活中用乘加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每人找一个问题,在小组里交流,最后派代表汇报。)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三)总结质疑,自我评价。

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最大的体会是什么?还有什么数学问题?和大家交流交流。

(四)课堂作业

P10页

练习二

第2、3题

推荐第8篇:解决问题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评价内容

与方式心得体会

梭戛小学:赵倩

在2015年3月20日,我校举行校本培训,王老师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评价内容与方式进行仔细的讲解,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的我受益匪浅,下面就简单谈几点体会:

一、“解决问题”教学是尤为重要的。“‘解决问题’教学上,不要再按旧的模式去做解题铺垫,不要锁定固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要注重方法多样化,注重解题方法和策略的开放。”

二、自己以往教学上的不足,同时也进一步领悟了新课程背景下“解决问题”教学上的要求和重要作用。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教学上,我们必须注重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动员和启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过程,注重培养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教学要确定以“人”为本位,从根本上保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不要过高要求书写格式,不要做解题铺垫或解题思路指导,以免锁定了学生思想,从而扼制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应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自主解决,再让学生讨论、交流。不但要培养合作、交流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新课程改革所要构建的课程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三、“解决问题”教学的正确有效实施,可促进新课程在目标、结构、内容、学习方式、评价和管理等六个方面的“改变”,有利于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小学数学课程,“解决问题”内容就约占教学内容的50%以上,且几乎每次测试都占试题内容的30%左右。可见,对于当今课程与教材改革热潮兴起的今天,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上就一度存在着许多迷惘。然而就在这次听了王老师关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评价内容与方式》的精彩讲座后,我心里豁然明朗,对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解决问题”教学要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知识和指导思想,积极钻研新教材,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反思,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及教学能力,脚踏实地贯彻、落实课改理念,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冲击下秉风破浪,扬帆远航,做一名更优秀、合格的小学数学老师。

2015年3月24日

推荐第9篇:解决问题心得体会

[“解决问题”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

今天的“解决问题”专题研讨会先是听了两节课,:“解决问题”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

听了年轻老师宋娅的课,让我们感知了“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找到了自己与宋老师之间的差距。我在平常的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小组讨论的较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设计此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中掌握新知。

听了刘光荣老师的课,让我回想起了我的小学数学老师,他的课用综合法,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出已知条件,并说明它是哪个量,找出问题是什么,求哪个量,心得体会《“解决问题”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这样的课很扎实,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教学思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把年轻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与年长老师的综合法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即有一个生动的情境学解决问题,又能分析数量关系,学得扎实。

听了高主任和张主任的报告,让我理清了教学“解决问题”的思路,明确了今后工作的重点是什么,以及如何处理这部分教材,让我明白了以前似是而非拿不准的东西,找到了教学的方向。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其中的一条建议:“加强数量之间的分析,三量之间的逆变关系,记住常见的数量关系。如工效、路程、总价。”“会用数学语言表述数量关系。”这两条建议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提高有很多的帮助作用。这几年的改革改的摸不着头脑,让我们失去了方向,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明确了改怎样传承旧的教学方法,怎样将新旧两种教法有机的结合起来。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改革经验交流会学习心得体会]

纳雍乡杨柳小学

张凤

我有幸参加了中心校组织的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改革经验交流会的活动,这次会议有三项内容:一是观摩了上海虞怡玲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二是中心小学三年级二班的数学作业展览,三是听取了《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改革经验交流》的报告,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改革经验交流会学习心得体会。通过这次学习活动使我受益匪浅,现总结如下:

罗卫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一课突出了数学思想方法这条主线,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原有知识基础入手,通过学生实践体验、寻找规律、主动探究,归纳总结数量关系,拓展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过程中体验、感悟了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突破传统,立意精准。

植树问题走进课堂,作为数学拓展内容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走进传统的解题训练上,学生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体验往往不能充分理解“棵数”与“段数”以及“总长、段数、段长”之间的关系,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棵数=段数+1”、“棵数=段数-1”“棵数=段数”的结论,而不知其中缘由。这堂课罗老师避开了就题解题,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搭建探究的“脚手架”,在剪绳子过程中,“生成画图、找规律、推算的方法框架”,这样设计的目的让学生感悟到方法比单一解题更重要的思想,为学生的后继学习起到桥梁作用。

2.引导得法,学得主动。

罗老师精确简练的数学语言表现了一名优秀数学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内在素质,表述准确、重点突出,引导得法,教学有序才能使学生学得有效。课一开始罗老师由游戏“剪绳子”、成语“一刀两断”引入,然后又巧妙地替换其中的一个字,变成了“一刀两段”,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自主解决植树问题提供了探究问题的“脚手架”。接着,罗老师揭示不同的情境,提出了开放性的植树问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实践中,通过“画”、“找”、“推”的方法,发现其中各种不同植树的规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罗老师注重逆向思维的训练。教师合理应用教学资源,通过求天地广场上6根盘龙柱之间的距离,在学生知道“总长÷段长=段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决逆向思考“段长×段数=总长”的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加以分析,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数学知识模型,达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目的。

3.设计新颖,印象深刻,心得体会《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改革经验交流会学习心得体会》

一节课,给学生留下什么记忆往往是这节课成效的反映。罗老师的这节课设计新颖,利用“俗语”凸现主题,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使学生对“一刀两断”、“五指四空”来一“以小见大”推算一般的数学问题的方法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堂成功的课需要设计者围绕三维教学目标、确立一个主题,贯穿一条主线——

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改革经验交流》的报告,数学评语字里行间让每个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等美好的人类情感,从而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一、针对不同孩子的性格差异特点写评语。

面对一个个各方面都存在差异的学生,老师除了对作业的数量和内容实行分层外,更注重对学生的作业实施分层评价。对作业的评改不是只停留在判断正误的基础上,更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体现了人文化的教育。对待性格外向的孩子,在批语上老师除了直接指出错误外,还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让学生再读评语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对于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差的学生,老师则区别对待,评语则委婉而且带有鼓励性的。老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每一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成功欲望,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真正实现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理念。老师的做法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认识到数学评语的真正目的不是让学生知道“我做得不错,而是我会做得更好”。

二、针对不同孩子的学习特点写评语

老师在批改作业时,不但留意学生解题正误同时,更注意发现学生思维的盲点。针对不同的错误、习惯给予适时的精妙之语,给学生以点拨。在教师的温馨的评语提示中,学生学会了反思自己的习题,学会客观分析错题的得失,也学会了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一天天走上了发展的正轨。对作业正确率高的学生批语,老师的批语除了让他们享受成功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让他们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于由于粗心而引起的错误,老师首先要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切的希望,改正缺点;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老师就借助评语不断地给学生以暗示、引导,促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作业首先是正确,其次才是速度”,“一个人的书写如同一个人的脸面,一定要注意整洁”。这样短短的几句话,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罗老师的评语带给学生的,是一份温馨、冷静、思索和激励。

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

老师针对学习习惯、方法、能力、成绩不同的学生,发挥评语的作用,引导学生回归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迸发出知识的火花,使学生体验和享受学习的成功。有学生解题时因注意力也不集中出现的错误,老师就写上“想一想,验证一下,查一下题目计算顺序正确吗”等批语,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并订正错误。对上课时经常开小差,而影响学习的学生,老师是这样写道:“老师知道你的聪慧和心灵手巧,所以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把数学学好。不懂的地方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我们共同努力吧,好吗!”老师能将作业的批改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相结合,带有指导性的评语,使学生感到了老师对他的关心。从而让他们都愉悦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通过学习我懂得一句赞美的话,一个赞许的微笑,一则善意的提问,是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因,获得的是学好数学的信心。固然,评语在每次批改作业会花费相当多的时间,但我会坚持下去,充分利用批改数学作业的平台和学生沟通,让简洁、灵活、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的评语,真正走进数学教学,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讨》学习心得体会

纳雍乡杨柳小学

张凤

心得体会这种学习方法对于一个人来说也许是优秀的,但没有被推广普及的必要。因为学习的方法因人而异,方法的奏效是它与这个人相适应的结果。方法,也是个性化的。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并不是不可以,但找寻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几乎是我国各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上都明确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解决问题”内容贯穿在所有的知识领域中。它不仅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话题,甚至被某些专家称作“21世纪课程的基础”。至于小学数学课程,“解决问题”内容就约占教学内容的50%以上,且几乎每次测试都占试题内容的30%左右。可见,“解决问题”教学是尤为重要的。然而,就我自身而言,对于当今课程与教材改革热潮兴起的今天,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上就一度存在着许多迷惘。今天,听了刘光荣老师关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讨》的精彩讲课后,我心里豁然明朗,对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解决问题”教学要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刘老师指出:“„解决问题‟教学上,不要再按旧的模式去做解题铺垫,不要锁定固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要注重方法多样化,注重解题方法和策略的开放。”刘老师还举出了在一次考查中,几个学生对一道题各自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例子。

此外,刘老师还播放了一些专家在“解决问题”方面的教学录像片断。

经过刘老师的讲解,以及所举的案例、录像等,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以往教学上的不足,同时也进一步领悟了新课程背景下“解决问题”教学上的要求和重要作用。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教学上,我们必须注重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动员和启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过程,注重培养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教学要确定以“人”为本位,从根本上保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不要过高要求书写格式,不要做解题铺垫或解题思路指导,以免锁定了学生思想,从而扼制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应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自主解决,再让学生讨论、交流。不但要培养合作、交流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

新课程改革所要构建的课程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解决问题”教学的正确有效实施,可促进新课程在目标、结构、内容、学习方式、评价和管理等六个方面的“改变”,有利于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知识和指导思想,积极钻研新教材,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反思,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及教学能力,脚踏实地贯彻、落实课改理念,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冲击下秉风破浪,扬帆远航。

推荐第10篇: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三(上)数学寒假作业——解决问题姓名:自我评价:

1、苹果200千克,梨120千克,桔子比苹果和梨的总数多50千克,桔子多少千克?

2、苹果200千克,梨120千克,桔子比苹果和梨

的总数少30千克,桔子多少千克?

3、苹果150千克,梨250千克,苹果和梨的总数

比桔子多37千克,桔子多少千克?

4、苹果150千克,梨250千克,苹果和梨的总数

比桔子少37千克,桔子多少?

5、苹果865千克,梨135千克,桔子是梨和苹果

的5倍,桔子有多少千克?

6、鸡有145只,鸭345只,鸡鸭只数是鹅的5倍,鹅有多少只?

7、一年级有230人,比二年级多30人,三年级比二年级多30人,三年级有多少人?

8、一年级有230人,比二年级多30人,三年级是二年级的2倍,三年级有多少人?

9、红花比白花多3枝,白花有25枝,黄花有30枝,黄花比红花多多少枝?

10、红花有120枝,白花比红花多30枝,黄花是白花的5倍,黄花有多少枝?

11、羊是狗的3倍,牛比羊多10只,狗有30只,牛有多少只?

12、羊是狗的3倍,牛比羊多10只,羊有30只,牛有多少只?

13、牛肉有500千克,比猪肉多150千克,两种

肉有一共多少千克?

14、牛肉有500千克,猪肉比牛肉多150千克,

两种肉一共有多少千克?

15、公鸡有235只,比母鸡少65只,一共有多少

只鸡?

16、公鸡有235只,母鸡比公鸡少65只,一共有多少只鸡?

17、男生180人,男生是女生的2倍,一共有多少人?

18、男生180人,女生是男生的2倍,一共有多少?

19、苹果有270千克,是梨的3倍,苹果比梨多多少千克?

20、苹果有270千克,梨是苹果的3倍,苹果比梨少多少千克?

21、三年级有学生245人,其中男生135人,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1、有一个人工厂,过去平均每天要用煤540千克。过去一个星期要用煤多少千克?改进技术后,现在

每天比原来节约用煤38千克,现在一个星期要用

煤多少千克?

2、小明有邮票58张,小华邮票的张数是小明的3

倍,小红邮票的张数是小华的2倍,小红有邮票多

少张?三人一共有多少张邮票?

4、一本书82页,每天看13页,已看5天,第6

天从()页读起。

5、一本故事书有56页。小华4天可以看完,小红

每天只看5页。

(1)小华每天看多少页?

(2)小红需要看多少天?

6、、小军每分钟跳21下,小红每分钟跳的次数是小军的3倍,小明和小军一共跳38下, (1)小红和小军一共跳了多少下?

(2)小军比小红少跳多少下?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7、小芳买了5本练习本,小倩买了3本同样的练习本,小芳比小倩多付8角钱。每本练习本多少钱?

8、辆公共汽车中午11:00从苏州出发,13:00到达无锡。苏州到无锡一共84千米,这辆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9、一个镜子长80厘米,宽50厘米。用一根长200厘米的铝合金做它的边框,够不够?为什么?

10、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增加2厘米,它的周长增加多少厘米。

11、用12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有几种答案)

12、爸爸用木条做了两个长8分米,宽5分米的镜框,共用了多长的木条?

13、一张长9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把它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张正方形纸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

14、一根铁丝刚好可以围成一个边长是5分米正方

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宽是3分米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分米?(你有几种方法?)

15、猴子和熊猫共245只,其中熊猫有5只,猴

子是熊猫的多少倍?

1、用一根铁丝正好围成一个边长为3分米的正方

形,这根铁丝长多少分米。

2、围着一个正方形游泳池走一圈要走120米,这个游泳池的边长多少米。

3、一辆卡车一次运了150箱饮料,3辆卡车8次一共运了多少箱饮料?

4、弟弟看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72页,没看的页数是已看的3倍,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没看的页数比已看的页数多几页?

5、李老师买了2副羽毛球拍,付出70元,找回6元。每副羽毛球拍多少元?

6、一桶油,第一次倒出这桶油的4/9,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倒了这桶油的1/9,第二次倒了这桶油的几分之几?

7、小明按每段40厘米的要求,把一根铁丝剪了5次,正好全部剪成同样长的几段。这根铁丝全长多少厘米?

8、3个同学剪纸,小红说:我剪了23个。小芳说:我剪的比小红多14个。小丽说:我剪的比小芳少8个。小丽剪了多少个?你还能提什么问题并解答吗?

1、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它的边长是多少?

2、李明在元旦放假三天中,第一天完成了所有作业的,第二天完成了全部作业的,两天一共完成了全部作业的几分之几?

3、某小区有居民楼24幢,每幢有6层,每层有4户居民,这个小区共有居民多少户?

4、学校管乐队34人,比舞蹈队多4人,合唱队

的人数是舞蹈队的2倍。①舞蹈队有多少人?②合唱队有多少人?

5、两个小组做纸花,第一小组做了348朵,第二小组有4个组员,平均每个组员做了58朵,他们一共做了纸花多少朵?

6、三年级今天上午借书50本,下午比上午多借22本。

(1)这一天三年级共借书多少本?

(2)如果这一天一班借了45本,二班借了38本,其余都是三班借的,三班借书多少本?

7、王大伯想利用一面墙,用篱笆围一个长方形的花园,(如图),需要篱笆多少米?

8、商店有橙子37个,苹果40个,准备分装成几个水果篮,每篮装7个橙子,6个苹果。这些水果一共可以装多少个水果篮?还剩下什么?

1、有两个长方形,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能拼成什么图形?请你画出来,并求出拼成图形的周长。

2、妈妈的年龄是小红的5倍,妈妈比小红大28岁,你知道妈妈和小红各是多少岁吗?

3、有一列数字排队来啦,543267543267543267……请问第50个数字是几?这50个数字连加的和是多少?

4、学校组织秋游活动,上午8:30分出发,下午3:20回到学校,整个活动经过进行了多长时间?

5、小明买了3枝铅笔,小红买了7枝同样的铅笔比小明多付1元6角,每枝铅笔要多少钱?

6、小红家住8层,每层楼梯的台阶都是相同的,两层楼梯之间有2组楼梯,每组有10个台阶,小红从第一层步行到8层,她一共要走多少个台阶?

7、用12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长方

形,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有几种拼的方法,请画出示意图解答。)

8、在长500米的公路两旁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

一共要栽多少棵?

9、果园里有120棵果树,其中桃树有25棵,犁树的棵树是桃树的3倍。其余的是苹果树。苹果树有多少棵?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10、一个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如果四角都剪

去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厘米?

11、某班有4个小组轮流值日,每组值日一天,按一定次序进行循环,每周星期一到星期五按5个值日天算,开学第一周的星期五是李明所在的组值日,那么第20周中李明所在的组是星期几值日?

12、一个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纸剪成两个完全相等的长方形,每个长方形的周长多少厘米?

13、王芳每天沿着一个长220米,宽80米的操场跑步,如果跑2圈,一共跑了多少米?

14、哥哥把一根长24厘米的铁丝折成一个长8厘米的长方形。(1)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厘米?(2)如果改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是多少厘米?

15、用边长1厘米的10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第11篇:_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探讨.doc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探讨

号: X X 姓

名: X X 专

业: X X 指导教师: X X

I

二零一二年六月

【论文摘要】当今世界各国都关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各国课程标准中都将“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置于重要位置。我国新课程的实施不仅仅是教材的更新、教学大纲的调整,也是课程及教学理念的转换。“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恰好能促进这种转换。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这绝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变化。弄清楚这其中变化的实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应用题教学宝贵的、成功的经验,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解决问题的教学。本文首先阐述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理论知识,然后分析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策略。

【关键字】: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决问题教学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的课程目标之一就是“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理论概述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内涵

数学应用题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数学题。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应用题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颁布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应用题”称谓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应用题的教学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之中,各种版本的教材也都没有采用系统的应用题章节,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单元。本文中所论述的“解决问题”也就是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部分内容。

(二)应用题

在心理学上,常常按照题目的功能把应用问题分为规则性应用题和不规则应用题。前者也称良构性应用题,大都指教科书和一般学习资料中常见的那些应用问题,题目规范而且一定可以求解。后者也称不良结构应用题,指那些与现实生活更为接近的一些题目,这些题目可能可解,也可能无解:条件可能是充分的,也可能是缺失的:有些条件可能是必要的,也可能是不必要的。

据资料记载,1908年清政府学部编译局出版《高等小学算术教科书》共八册,“应用题“这个词出现在官方出版物中。将应用题明确作为教学和编教材要求的是1952年颁布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规定从第三学年开始学习典型应用题。

如果按照题目的形式,可以把应用题分为纯粹的文字题、图表类应用题、常见的应用题;如果按照题目所涉及的内容,也可以分为代数应用题或几何应用题等。王权在《小学数学教育学》中认为:“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数量问题,用语言、文字或图形、表格来表达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的相互关系,然后求未知数量的题目,叫做应用题。”李润泉等主编的《小学教师之友(数学卷)》中认为:“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题,是指取材于生活、生产以及其他学科,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在小学数学中,通常是指用四则运算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实际问题的简化和模拟。”

(三)解决问题

我们的学生几乎天天都在“解题”,解大量的题。但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关注的“解决问题并不等同于这些解题活动。这里所说的问题既可以是纯粹的数学题,也可以是以非数学题形式呈现的各种问题。”

“解决问题”的内涵比“应用题”更为宽泛丰富,用“解决问题”代替“应用题”,主要是想改变过去教学中教师们只重视教“题”而忽视教学“应用”这一现象,让教师们能够站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应用题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更好地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应用题实际上并没有消失在小学数学的视野中,而是成为解决问题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1.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首先要求学生尝试在面对不同的现象(包括数学的和非数学的)时“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换言之,初步具备一种数学

的眼光,能够识别存在于数学现象或者日常的、非数学现象与问题中的数学问题或者数学关系,并将它们提出来,然后,才是应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事实上,学生以往较为习惯的是在面对一个确定的问题时,思考解题方法,即提出问题是教材或教师的职责,解题才是学生的任务。为此,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经常向学生提供观察、思考与猜测的机会,我们教师在教学时,更应当多问学生诸如“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利用生活中素材,引导学生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倡导算法多样化

早在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就已经开始强调“一题多变”与“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是指一道题变换已知条件,变换所求问题,从多角度,多方面提出新的问题,并加以分析解答的一种练习方式。这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全面看问题的方法是有好处的。一个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步数较少到步数较多的变化,可以看出复杂应用题的来笼去脉,弄清数量关系。如果一道题本身的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之间进行变化,有助于深刻理解题意,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一题多解”就是对一道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得到不同的解答方法。这样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开阔思路,灵活运用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

(二)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情况,呈现方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解决问题的教学,归根结底是要用在课堂上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顺利地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现象、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首先是要从生活中来,从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入手,利用数学课堂上教师的合理组织、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际生活中很好地应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解决问题时,试题内容呈现的方式比较单一。更多的情况下,一般都是利用电子幻灯片出示主题图或者将书中的主题图放在实物投影仪下,然后就是分析问题、列式解答等。也有一些课堂的学习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2.教学过程程式化,学生懒于思考问题

有些课堂上,虽然使用着课标教材,但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依然是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然后学生进行公式、模式的强化记忆,最后利用这种解题模式解决问题,导致学生上课缺乏兴趣,不愿意积极思考问题,课堂教学缺乏启

发性。学生解题过程实质上就是套用模式的过程,教师重视提出一套如下的标准样板:

审题——读题,叙述条件和问题,画线段图。

分析数量关系——或人条件想起,或从问题出发,或教师讲解,或一问一答;教师构造一套规范的“说法”,优秀生模仿着说,再让中等生说„„

列式解答——或教师做示范性板书,或学生板演。

总结“套路”——提示这类题的特征,解题规律,注意事项。

几乎所有的应用题教学都是这种形式,学生学的时候看似很明白,练的时候也清楚,用的时候糊涂。这种现象就说明,我们所学的应用题并非真正的“应用”,而是实实在在的“题”。

3.缺少相关的解题策略,学生解题思路狭窄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这是新课标在解决问题教学方面提出的明确目标。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应用题”教学中,数学关系的阐述已经不再需要相当规范地表述了。课堂教学中,在作为方法的探索阶段,学生个体展示的方法可以是其经验认知的体现。而在交流时,教师则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同时经过一定的数学思考,形成基本的解题方法。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是有益的,并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应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的解法,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如猜测、画图、列表、找规律、尝试、操作等,并结合适当的题材展示学生各自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还有就题论题,仅仅把教学目标放在为解题而解决问题,忽略了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解题思维、解题策略的指导。

四、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教学中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新课程教学理念下,重视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富有数学味的问题情境,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动画片、模拟一个真实场景、现实生活中的大事件、童话故事等等。二年级上册《月球旅行》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除法、时间、方向与位置等

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节解决问题综合课。教材中通过“月球旅行”这一情境,旨在综合应用前面几个单元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是对知识进行整理,也是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中所提供的“月球旅行”这一主题情境,与我校学生实际存在这样几个不适应:其一是课题叫“月球旅行”,其实涉及到的内容就是游乐场中的几个场景。而现实生活中的月球上没有空气,不适合人类居住。这样虚拟的情境,容易让二年级的学生产生错觉与误导。其二是问题的解决只涉及到了运用计算经过时间,乘法与除法的知识,而对于刚刚学过的认识钟表上的时刻、方向与位置方面的知识没有涉及。其三是教材中所提供的信息比较单一,解决的问题比较浅显,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开放式的信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潜能。其四是教材中呈现了提出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将已有的信息加工组合,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为了有效的解决上述不适应,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充分利用我校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质教学资源,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对教材进行了校本化处理,创设“模拟的月球旅行”情境,在连贯的情境中融入具有一定挑战性与综合性的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真实资料与模拟的月球旅行相结合,展示模拟的“月球旅行”中的各个景点,“飞船发射场”、“月球村交通地图”、“月亮城堡”、“游乐园”。每个景点中融入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以此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激起探索问题的欲望。

(二)教学中重视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只注重教给学生记类型、套公式,这种教法割断了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不利于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不是简单将其作为工具教给学生,而是应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运用此法,并且逐步引导学生按照这种方法有条有理地分析数量间关系。分析数量关系就是分析题中已知条件和已知条件之间、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再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确定正确的算法。学生学会了分析数量关系,遇到各种类型的应用题都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解答,这样就会逐步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应用题教学中,分析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核心,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法宝”。但在目前的新教材中,老师们却疑虑重重,似乎有意无意地在淡化数量关系。其实,《标准》中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

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新教材的“解决问题”教学中,根本没有放弃数量关系,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新教材的“解决问题”教学中,并没有放弃数量关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传统中一些好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做法,应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适时地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如:画图、实物操作、模拟演示、列表、转化、简化、分析法、综合法等,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以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经历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处理的过程,对解题思路的猜想、尝试、推理的过程,对解题方法的比较、反思、验证的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另外,还要培养学生通过操作和直观材料的演示,观察、分析、比较这些对象,再进行抽象和概括,发现事物的规律。使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另外也发展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学生在学习解决题时,往往需要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理解数量关系,找出算法。让学生结合操作学具或观察、画线段图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这样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工程问题是小学分数应用题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抽象单位“1”的过程。

120÷(120÷15+120÷10)=6(分) 90÷(90÷15+90÷10)=6(分) 60÷(60÷15+60÷10)=6(分) „„

为什么“工作总量”不相同,而计算所得的“合作时间”却相等呢?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得出,在两人各自工作时间不变的情况下,两人的工作效率是随着工作总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变化实际上就是一种正比例关系),也就是两人每天完成的工作量与工作总量的比都是相等的,都是1/15和1/10,所以两人的合作时间不变。进而得出在工作总量未知的情况下仍可以计算出两人合作时间,即:

1÷(1/15+1/10)=6(分)

通过这样的验证过程,对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做了抽象化的处理,建立起数学模型,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生成的过程,真正理解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的。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为一个科学结论。当然,这样的推理过程或许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彻底领悟,但是作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仅仅是模仿与记忆,更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从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反思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评价反思,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帮助和启示,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方法意识、策略意识,有利于学生将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内化为个人的数学素养。解决问题中的数学交流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帮助和启示,如当学生解决问题思维受阻时,可以通过交流让学生相互启发、解除困惑;当学生形成了各自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时,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策略;还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课内外发现的数学问题,促进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充分挖掘教材,结合教学实际情况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校本化处理,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探索进取精神,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增长智慧,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之景,探究之趣,成功之乐,全面提高数学素养,感悟数学魅力。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 [2] 刘娟娟.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加涅,学习的条件与教学的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马云鹏.小学数学课程实施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J].小学数学教育,2010,(

1、2) [5] 马芯兰.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2008:1 [6] 丁国忠.数学应用:对应用题的超越[J].课程〃教材〃教法,2008(1).

第12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教学之我见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教学之我见

一、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给学生提供信息,教书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它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主观需求,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具独到的功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议案理解和掌握教材的特点,灵活运用课本上的生动插图,另一方面应了解学生的生活,心理和年龄特征,精心设计情境让更多的学生带有积极的、主动的情绪参与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例如,教学一年级的问题解决,应设计一些直观的、形象的学生喜欢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后边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如:在教学这样的一道解决问题,树上有8只小鸟,飞走了3只,还剩几只?教师如果在读题上下功夫,学生再怎么的听不出啥来,但是,教师如果用课件来演示,学生就能很直观地理解题意,列出式子:8—3=5,从而解决了问题。而在高年级的问题解决中,同样也可以利用直观的,演示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信息,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要想让学生学会植树问题,学生必须先理解间距、间隔数、棵数、然而用数字表达,学生不易理解,可是让学生举手,利用手指间的距离来理解间距、间隔数、棵数更是举手之劳,轻而易举。还有在教学“相遇问题”中的相对,同时,相遇、相距,如果用语言来表达是解释不清楚的,但是,让两名学生用动作演示(走路),学生就能很快地,很清楚地理解了这四个词,而在演示的过程中也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们高兴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们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生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二、教会学生提出问题

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非常了不起的发现发明。从远古火的发明,造纸术、车轮的发明,以及近代内燃机、时钟的发明,到现代核能和计算机的开发利用都是值得人们称道的,其中技术被人们视作法宝。然而,在所有这些发现发明的背后蕴藏着另外一种“发明”,那就是善于提出好问题的技能。善于提问的倾向是一种健康的学习心理现象,也是学生具有探索精神和研究态度的体现。

1、为学生提供提问的沃土

首先要有时对学生提问题的正确理念,对学生的提问采用欢迎的态度,并且站在他们一边,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如在教学小树乘法的解决问题时,教师出示课件,问: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个图时,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学生会七嘴八舌地说:老师,我想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条件,有时为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需要耐心等待,以便学生想出问题,并激励学生提出有效的和有挑战性问题,有价值的问题。

2、营造自由宽松的提问氛围

要学生敢提问、爱提问,就要改变一种观念:老师和书本上的话句是真理。应当设法让学生憧憬,老师也会有出错,书本也不一定对。学生只有改变这一观念,才能敢于提问题,爱提问题,有时要想学生多提问题,教师要克服那种迫不及待“告诉”学生的习惯心理。教师可以装着自己也有疑惑,和学生一起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不堵死学生提出问题的通道。

3、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甚至大胆地去猜想。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应为学生互相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三、注重思维能力的开发

常言道:做一切事情离不开思维。解决问题更离不开思维,因为思维是解决问题的钥匙。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心脏。

1、采用“尝试”,激发兴趣、启发思维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积极探索事物的倾向”。可见,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能积极的去探索、去思考,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而采用“尝试法”教学,让学生通过尝一尝、猜一猜,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愿望,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2、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数学的解决问题具有逻辑性和联系性,而小学的抽象思维水平不高,所以要让学生解决难一些的问题,就要教给他们思考的方法。可以教给学生采用直观材料帮助思维。如利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从而解决问题。还可以交给学生逻辑推理方法,培养他们归纳和演绎推理及概括能力,如讲复合应用题时,可以先不讲例题,把例题思路分成几道简单的小题:

复习题:①一个水泥厂计划生产水泥400吨,已经生产了180吨,还剩下多少吨没有生产?

②一个水泥厂计划生产水泥220吨,5天生产完成,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吨?

例题:

一个水泥厂计划生产水泥400吨,已经生产了180吨,剩下的要5天生产完成,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吨?

这样的一组题目是相互联系的,前面的复习题是为例题铺垫的,这样设计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向思维的彼岸、走向思维的顶峰。

四、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问题解决的途径昂很多,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低年级的学生,要选择直观的,操作性简单的,可以用摆一摆图形,通过摆图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摆图形这一活动中,概括知识的规律性从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在中年级,又可以选择一些作用,折一折、量一量等帮助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性、探索性的进行。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而高年级则可选择合作性的实验方法,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及技能,他们一具备做实验的条件,且通过实验可增强数学的实践性,正如美国的一句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因此,在高年级阶段的数学,教书要注意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五、巧设练习、巩固、运用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操作掌握了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教师要善于设计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进行使用。

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这里的温故是指前半段所学的新知识,而知新是指通过教师巧设练习而达到新的能力,新的技能的培养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平均数”这节课时,教完求平均数的方法后,设计如下的练习,辨析题:某个水池的平均深度是1.3米,小明身高1.35米,他下水会不会有危险呢?通过这样的练习加深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已吹通神州大地, 要想你的课上得生动有趣,课堂气氛活跃,上一节有效的数学课,我们要不甘落后,要大胆地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前面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才能赶上新课程改革这趟班车。

第13篇:探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

探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

【摘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通过对解决问题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教学与应用题教学的区别及优势,阐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以及在实施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建议,明确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 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教学高于生活。”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也成为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 对解决问题的理解

解决问题从广义理解是指综合地、创造性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包括实际问题和源于数学内部的问题。从狭义理解是指综合地、创造性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联系实际的问题。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工具性和应用性。解决问题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技能,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二 解决问题教学与应用题教学的区别及优势

以往的应用题教学主要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用四则运算求出未知数量的数学题。而解决问题教学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

1.教学内容安排

应用题教学内容的编排是采用独立式,教学目标中把应用题独立提出来。由于繁杂的应用题分类体系将各种题型编排成一个相对应的数量关系式,学生的解题过程就成为简单化的解题过程。而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编排则采用分散式。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问题多样,答案不唯一。要求学生具有独立见解和创造性,以便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学习数学思想和方法。

2.问题呈现方式 应用题是以文字形式呈现,形式比较单一。对学生的吸引不大,特别是低段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兴趣。而解决问题具有开放性。主要有纯图片、半文字半图片、纯文字的。信息内容以关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贴近学生的现实,信息趋于多样化和开放性。让学生主动通过探索和实践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更好的激起学生兴趣和探索热情。

3.学生培养目标

应用题教学时多采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帮助学生分析,教学中心就是分析数量关系间存在的唯一的运算关系,把找到“解题方法”为目标。而解决问题教学时则没有现成的类型和解法套用,需要学生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探索和实践来解决,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教学具有以下三个明显优势。 1.体现学生探究性学习

探究是最能体现人的本性和人的力量的心智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必须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敏锐地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去解决问题,去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的探究过程。

2.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时,才能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在解决问题的教学时,才能够体现出学生是真正学习的主人,每个人都想成为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解决问题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提供现实、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解决问题内容,促进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主动发展。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没有问题也就无从研究。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乐趣,激发他们对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三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是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实际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考虑解决某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需要的数据、事项、关系等,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这些必不可少的信息已经通过文字形式给出了。而解决问题不是简单的代入公式,它要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才是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数学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我们就要更加注重在真实的情景中研究数学和解决问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相关的教育理论将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设计如下。

1.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具体如下:

①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

师问:“图上画得是什么,写得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②让学生认真独立地观看,分组讨论和交流,并汇报和交流获取的信息。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4页“解决问题”。可将课本上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有了前面解决一步计算问题的经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信息能力,他们分小组讨论和交流,很快会说出自己发现的信息: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学生在看图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并为将来找中间问题打下基础。

2.小组协作 探究问题

当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还可以通过小组内的共同探究和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中去及时获取信息,适当加以引导和调控。具体如下:

①个人或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采取讨论、实验、等方法自觉矫正错误,逐步得出结论。

②教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回顾探索过程,指导解题策略。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31页“解决问题”。先引导学生结合图文,分析所收集到的信息。当学生发现小汽车的价钱不知道时,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发现必须先求“买一辆小汽车用多少钱”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或者教师的点拨,让学生根据“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这个信息可以算出一辆小汽车的价钱,再根据一辆小汽车的价钱和第二个信息“想买5辆小汽车”就可以求应付多少钱。对于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

3.交流评价 解决问题

交流评价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组织学生进行有成效的数学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理清思路后,让学生独立选择算法。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进一步归纳整理算法。最后通过集体交流,明确算法。具体如下:

①派代表向全班汇报研究成果。

②各组成员认真倾听相互评价,表示赞同、反对,开展有竞争的合作。

③组织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的想法,发现新的思路、方法及时扩散,并给予及时评价和指导。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8页“解决问题”。主题图上是小朋友在跷跷板乐园游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要解决的问题是“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可以怎样算?”。当小组发表自己的解题方法时,就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有的先用乘法算出坐跷跷板的人数,再加上没有坐跷跷板的人数、有先用加法算出坐跷跷板的人数,再加上没有坐跷跷板的的人数、有的先直接数出坐跷跷板的人数,再加上没有坐跷跷板的的人数。让学生通过互相评价和交流,寻找最快捷的方法。教师要合理地指导学生选择快捷、有效的解题方法。

4.巩固方法 拓展思维

学生掌握了方法,还要不断练习应用中深化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安排一些基本题,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解答,以达到巩同应用的目的。也安排一些发展性习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具体如下:

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好练习。结合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组织学生分层练习。

②学生人人完成基础题的练习,低等生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综合题,中等生在完成综合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提高题,优等生三种练习都完成。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55页的“解决问题”。通过例题3的学习,学生明确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问题应该怎样解答。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看图题“左边小兔有18只,右边小狗有3只,小狗的只数是小兔的几倍?”进行巩固练习,还可以设计在多个信息中解决“谁是谁的几倍”的问题。教师注意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四、在实施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1.注重学生收集信息

从解决问题的步骤来看,收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低年级多是以图画、表格、对话等方式呈现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纯文字问题的量。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言,最有效的途径是指导学生学会看图,从图中收集必要的信息。教师需要注意的三种情况:一是题中的信息比较分散,应指导学生多次看图,将能知道的信息尽量找到;二是题中信息比较隐蔽时,容易忽略,这时要引导学生仔细看图;三是信息的数量较多,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的信息。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是不同的,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关键,那就是要能组合问题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只有认识到信息之间的联系,才能提出一个合理的数学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缺乏这样的意识,有时是教师有这样的意识并给学生提供了机会,但学生却不提不出来,要么提出的问题都一样。因此,为学生营造大胆提出问题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显得十分必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在唤醒学生探索的冲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产生合作交流的需要。教师应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当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很清晰时或者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有创新意识的方法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而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方面鼓励他们主动与同伴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让其他学生主动关心他们,为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帮助。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解题策略的形成。

4.关注学生评价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恰当地评价学生的想法,注意激励学生外,还要组织小组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积极有效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评价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自己对问题的明确见解。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自己所经历的解题活动有正确的分析。在遇到困难时,能正视困难,不轻易放弃;在顺利的情况下,能保持谨慎的态度,善于发现被自己忽略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束之后,还应完整地回顾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过程,反思自己的结果是否合理,还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渐内化为成熟的解题策略。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由教师来阐明,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再进行有意义的非机械的练习。他认为恰当地运用非常规的问题才能改进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能够解决基本的、常规的数学问题,然后鼓励学生解决开放题等有挑战性的非常规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探寻解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从低年级开始,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好数学,最终达到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知识技能共同进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 2002月7月版 2.《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孔企平、胡松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教育心理学》邵瑞珍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8

第14篇: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全册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能根据图画和文字找出题目所给的数学信息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决,巩固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图文结合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以及问题并能选择正确的方法来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图文找出有用信息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 教具准备:情境图课件,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一、猜数的小游戏

1、我来当小老师。(判断题)

左手拿4根铅笔,右手拿3根铅笔,一共有几根? 生:7跟 师:

2、做一做。

二、探究新知

出示书本57页的挂图,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中有什么,再引导找出信息并解答。

1、主动探究,解决问题。(1)小鹿图,提问:

师:通过观察小鹿,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回答) 师:谁来算一算:求还剩几只小鹿?应该怎样列式呢? 板书:9-3=6 (只) 师:为什么用减法算? (2)尝试小结。

(着重启发,引导学生理解: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就得到另一部分。)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让我们一起看看还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吧!

2、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A、蘑菇图

(1)根据图意提问:

师:请大家注意观察,你看到些什么? 师:根据这幅画,你能提出一个合适的数学问题吗? (请先自己想想,然后回答。) (2)汇报结果。

师:谁先来说说,你们准备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问:你能完整的把这幅图说一说吗?

问:要求一共有几个蘑菇? 怎样列式呢? 板书:6+2=8(个) 师:你是怎样想的? (3)尝试小结。 B、白鹅图

(1)学生独立思考:

a.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b.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c.找出信息并解答。 求“还剩几只”,怎样算?把算式和得数写在书上。 (2)汇报结果

板书:8-3=5 (只) 说说为什么用减法算? (3)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能够用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了这些问题。

三、知识运用

1、你能在图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2、做一做58页

1、3题。

四、课堂总结: 你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提醒学生要注意图文字结合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选择正确的方法计算。解答完后还要记得检验。)

第15篇: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万科城市花园小学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加法)”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解决问题,对题目的题型、格式要求,理解有相当大的难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看懂图意,知道图上大括线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中看清题目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能掌握此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同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重点:能看懂并正确表达图意,知道大括线和问号的含义。 难点: 提高学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复习旧知:

观察图中,并说说图中告知我们什么,“左边有3个苹果,右边有4个苹果。”再让学生列式计算。

导入新课:

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图里有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的意思。

在学生观察、汇报的过程中让学生从图中得知: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兔子。

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但在讲解时发现学生不明白什么是问题。经过举例后学生提出“一共有几只兔子?” 出示“一共有几只兔子?”引出“大括线”,讲解大括线时只告诉学生大括线表示合起来,应告知学生“合起来”就是“一共”的意思。接着讲解大括线下的“?只”就是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几只兔子。也就是把左边的4只兔子和右边的2只兔子合起来。

1 / 2

万科城市花园小学

讲解“大括线“与“?只”时应板书在黑板中,再让学生列算式。接着引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要求一共有几只,要把两部分合起来,该怎样计算。学生汇报并板书:4+2=6(只),提出“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

列出算式后引导学生检查解答是否正确,学生检查用的方法是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合起来有6只,所以解答正确。应重点引导学生数数的方法。从左往右数

1、

2、

3、

4、

5、6解答正确。接着口答:一共有6只。 练习巩固:

完成课本第46页的“做一做”,学生能看懂图意,知道图上大括线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中看清题目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并能列出算式检查,但没有让学生口答。

在讲解课件中的巩固提高题时应先让学生动手列式再和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

最后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的说出自己的收获。但引导学生跟着老师重温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并讲解了解决问题的“三步骤”。

本节课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没有及时表扬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现口误“合起来一共有多少只?”应引导学生“合起来“就是“一共”的意思。板书工整,并用彩色粉笔标出重难点,但应在黑板中出示主题图中的大括线及问号再列算式。

在今后的教学中,保持板书工整,讲解条理清晰,详细。注意调动课堂气氛的活跃,及时表扬学生或给学生一些小奖励。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新授内容讲解完后鼓励学生自己总结。

刘露凝

2013年11月2日

2 / 2

第16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1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为了提升教师生命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了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了打造学科教学特色,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根据我校实际,特制定《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课题实施计划:

一、理论学习

加强理论方面的建设,掌握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解决问题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现代理论指导实践。教师认真学习教育著作,做好读书笔记并及时交流反思。

二、课题培训

结合教育理论和教学实际,针对课题聘请专家学者,搞专题讲座,为老师们传教学之道、授教学之业、解教学之惑。

三、专家指导

我校继续加大对课堂教学的管理力度,准备请乡教研室领导来我校指导课题研究,使老师们能够在针对性强的指导下快速成长。

四、示范引领

聘请本校外校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定期来我校听课评课,进行教学研究指导。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成为“课题研究”活动的领跑者。

五、调查研究

整理调研问卷,经过筛选,收集教师教学中的困惑以及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作为课题研究的契机和突破口。

六、晒课活动

紧紧围绕小学数学中教师不好把握的专题进行现场课的剖析,引领教师感悟课堂,学会在实践中探索反思、提升,让教师们在课堂教学案例研修中进步成长。课后,我们采取现场采访学生,课前、课后检测,邀请专家、家长、学生和实验教师进行座谈交流等形式,了解课题实验效果。

七、同伴研修

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给教师提供一个研讨、交流的平台,我校继续举行一日教研活动。课题组老师围绕“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困惑进行有针对性的“菜单式”研修活动,让教师经历了“原汁原味的课堂——集体会诊、共同备课——干预后的双师同堂——案例的对比性研修”系列活动,是教师目睹对于一节课的反馈矫正、反思更进的全过程,尤其是通过同伴研修、互动交流,让教师体会到自己的经验得到尊重与认可,真正让课题组成为教师成长的“摇篮”。

八、教研沙龙

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师撰写的读书笔记、学习心得和教学反思日记,应通过教研组、备课组座谈、定期研讨等多种形式组织交流,研讨学习体会,教学体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施路径、实施策略、管理与评价机制等。

九、听课学习

课堂始终是我们成长最重要的阵地。为此,我校继续加大推门听课力度。校内教研组开的研讨课,每位教师每学期不得少于10节,区内每所学校的一日教研活动,相关学科教师必须参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推出的示范课,有教研室统一安排听课,外出听课老师必须讲学到的亮点对全校教师进行汇报,使大家能够共同成长。

十、短信评课

短信评课具有短小、快捷、广泛参与和即时互动等特点,是一种深受教师欢迎的大众互动评课的新形态,每次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听课教师讲评课短信发送给主持人之后,经归纳提炼再与教师交流,把问题推向纵深,使评课活动具有更大的讨论价值和研究价值。 十

一、校际交流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课题在一些学校也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我们将在一起开展合作研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共同深入探讨,使研究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

二、网络教研

网络教研一种新型的教研的方式,它不受时空的限制,实验教师借助网络可以进行广泛深入研讨,一些疑难问题还可以通过发帖向有关专家请教,在论坛上还可以进行学术争鸣,发表个人学术见解。

三、业务比赛

开展读书笔记、优秀课件、优秀教学案例、优秀科研成果等比赛。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 (2012.4—2012.6)

1、制定方案,分层次落实课题

课题选定后,实验领导组和研究组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实验教师提出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写成课题设计方案。

2、加强管理,精心组织实施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课题是一项从理论上、实践上都具有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要加强领导和计划管理,尽量少走或不走弯路,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争取早出、多出成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2012.7—2013.9)

1、加强学习,建立健全学习研究制度

学习是提高教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的理论指导水平的重要措施,实施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才有正确的实践活动,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实验就陷入盲目的实践活动,研究就将遇到挫折。

参加课题研究后,应健全学习研究制度,制定好每学期研究工作计划;建立研究活动日(每周半天),认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

2、认真做好搜集、积累和整理资料工作

资料的搜集和积累是实验必备工作,它也是研究的基础工作,是实验研究结论的基石;也是实验总结、实验报告、论文写作的起点和基础。

3、切实上好每一节实验研究课

课堂教学是教学体系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学形式,是实验研究的最实在、最丰富的实践活动,每一位实验教师都应重视和上好每节有后劲儿的实验课。 实验课要体现教学新思想、新观念、新措施和新方法。实验教学要有创新精神,做别人没有做过的试验,体验前人没有体验过的感受,发现前人没有发现过的东西,总结前人没有总结过的经验,探索前人没有探索的规律。

4、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活跃科研气氛,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开展多种教科研活动,是提高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活跃研究气氛、推动科研工作深入进行的重要措施,各地应积极地扎实地开展。各种活动应分学期做出工作计划:订出内容,提出要求,安排好研究活动时间等。

5、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估体系

根据我们构建的实验教学目标和研究理念,实验教学的评估应改变过去单一的“学习成绩”测试评价,做到评价目标的导向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9—2014.4) 搞好总结、定期组织鉴定验收,开好总结、结题会。

在课题鉴定验收时,要以实验目标所倡导的教学观念为依据,根据实验资料,对实验结果,做出定性和定量分析,写出实验报告,以便进行成果鉴定。

第17篇: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时),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啊?”(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当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小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圆的认识”后,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5米的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圆,有的想到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的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羊吃到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形?”这些实际问题。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第18篇:探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通过对解决问题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教学与应用题教学的区别及优势,阐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以及在实施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建议,明确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重要地位。

现在的人教版教材在编写“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为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探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将生动活泼的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如何帮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得到提高呢?经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4页“解决问题”。可将课本上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有了前面解决一步计算问题的经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信息能力,他们分小组讨论和交流,很快会说出自己发现的信息: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学生在看图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并为将来找中间问题打下基础。

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利用小学生对新奇事物关注的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这只是问题产生的第一步,是问题产生的基础而非关键,关键在于利用各种方式所创设的情境和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果有一定的不一致性、发生一定的冲突,从而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才能“起疑”。要精心、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学习状态,这需要做到:①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设计的问题必须针对教学的关键、知识的重点、难点,做到该问的一定要问,不该问的绝对不问。比如,东营小学的余秀清老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通过询问你“你能求出平行四边形车位的面积”这一问题,通过探究如何求的过程中就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②问题设计要有适宜性,使设计的问题符合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即有一定的思维量而又能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③问题的设计要有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别要注重解题过程,不仅要学生解出正确答案,更要知道答案是怎来的,明白获得结论的过程。④问题设计要有阶段性,在教学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应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问题设置。⑤问题设置要有艺术性,设计问题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融知识性和艺术性为一体,使设计的问题一要有趣味性,二要有新奇感。

三、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策略

1、尝试解决、主动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画线段图、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交流算法,优化解决方法。请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在学生完成后,适时组织交流。特别注意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中先解决了什么问题,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而且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就乐于学习数学,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3、确定算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列式算出结果。

4、自我评价,检验成果。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全部思维成果进行检验,让检验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系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摆一摆,交流怎样摆,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数。再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不摆学具,能不能想办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在学生试算的基础上组织交流不同的算法,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筛选出最好的算法(先求总数,再除以人数)。然后请学生用这种方法实际算一算,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每步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最后请学生回顾整个解题思路,验算得数是否正确。

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全员参与的目的;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拓展训练

可利用教室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创设出一个个丰富的现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依据这些材料解决问题,求知欲强,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能知道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能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应用。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知识链,提高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可以让学生调查本年级同学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求出每班参加兴趣小组的平均人数并谈谈看到这种现象有什么想法。这样使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还培养了能力,强化了思维。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觉得这几个教学策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还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取并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及能根据需要筛选和处理信息,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特别是这种教学策略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反思等学习品质的养成,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较好地达到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由教师来阐明,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再进行有意义的非机械的练习。他认为恰当地运用非常规的问题才能改进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能够解决基本的、常规的数学问题,然后鼓励学生解决开放题等有挑战性的非常规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探寻解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从低年级开始,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好数学,最终达到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知识技能共同进步的目标。

第19篇: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思考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思考

侯照小学 杨小元

摘要:从解决问题教学的发展来看,一年级的解决问题是整个小学阶段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如何做好这第一学段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实效性,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的。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一年级数学时,我更加关注“解决问题”的教学,也在这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一年级 解决问题审题 数量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可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一项基本要求。为落实上述理念,新教材改变了传统应用题单独编写、集中教学的做法,把 “解决问题”教学融汇于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教学过程之中,并将数学问题置于对话式的语言、生活化的情景之中,使应用题充满生命活力。改革后,没有了关于 “解决问题”的专门的系统的讲解与练习,只是通过让学生在不断感悟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年级多学一些图画情境题,问题的呈现方式丰富多彩,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有情景,有实物照片或图片,有卡通漫画或对话等。这样的呈现方式非常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学生愿意解决这些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身临其境地进入角色,从而理解题意。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学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 由于新教材中的实际问题主要是以图画形式呈现,学生必须先看懂图,正确收集图中的信息,并加以整理排列次序。由于低年级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有限,不能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条件与问题,学习困难比较大。特别是那种一个条件是文字形式提供的,另一个条件要通过收集图中的信息来获得的,学习难度更大。

课标中没有明确提出需要学生掌握问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往往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解题。而一年级学生,不善于从上下文全面分析数量关系,而对题目中指示计算方法的个别词语的反应特别强烈。如见到“一共”就用加法,“还剩”就用减法。用个别关键词代替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削弱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教学中的困惑引发了教者的思考,下面就结合教学中的反思和积累的心得体会,对解决困惑的一般策略,谈一些初浅的认识。

一、要教会学生审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一年级的解决问题是从看图列式到图文应用,再到文字应用,做这类题时,首先要让学生会看图、看题、审题。解决问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解决问题的情节 小学一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图文叙述,对一年级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

(一)学会观察 心理学认为,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一年级的“解决问题”大多都是以图画和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的,因要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 一年级的学生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如情境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等。因此,教师在学生读图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避免使学生的注意集中在一些无关的信息上。在课堂上,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首先要简练明确,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要指向清晰,尽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有价值的信息中去。慢慢地,学生就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画面,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会读题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初步了解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学中,尤其是识字量不多的一年级,学生对于题目含义的理解往往是一知半解,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差错,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读题目,找出重点词句说说、读读、议议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意思,或采用转译的方法进行理解。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如:树上有一群小鸟,飞走了8只,现在树上还有9只,原来树上有几只小鸟?教学时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原来”进行讨论、交流,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

(三)学会表达 再生动具体的情境图,即便学生都能会意,但要了解在学生的心里真正的解决思路,必要从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着手,也只有通过学生表述题意,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解决问题的意图。因此读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正确、流利、完整地读出,是相对比较困难,也是我们教师需要攻克的一道难关。在呈现情境图时,即便学生只言片语地阐述出大概意思,也要即时给予肯定, 我们应让学生大胆地去说,去猜测,去尝试。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理解同一道题的意思,不要担心什么无意识的思维浪费时间,往往这种思维能产生“全新”的思想,在教学应用题时,主要是让学生多说条件和问题,多让学生创造性的“重复”某一题意,如仅“去掉”的意思,学生可以有“送去”、“拿掉”、“奖给”、“吃掉”、“藏起来”、“遮住”、“坏了”、“削好”等二十余个表达词语。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是印象最深刻的,用学生自己的思维去理解题意定会事半功倍。 (四)学会思考 其实在说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打开自己的脑门,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学生通过自己创造 性的思维明白题意,已“知其然”,但学习数学并非仅此而已,而是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一年级应用题分为“求合起是多少”的加法应用题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减法应用题,让学生较透彻地理解并不难,只要教师细心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为是“合并”还是“去掉”,为什么用加或减法计算便顺理成章地解决了。

二、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训练 数量关系是指解决问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选择恰当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因此,一年级教学中简单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实际上是四则运算的算理与结构。所以从解决问题教学的一开始就要着重抓好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在一年级的解决问题中,主要涉及加法与减法运算,主要是整体与部分关系、相差关系的问题。针对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的解决问题,究竟用加法还是用减法解决,往往是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地方,也就是教师需要着力帮助学生理解的地方。

(一)借助图解法,理清数量关系 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一年级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两个部分可以合并成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分为两部分,在整体中去掉一部分,就剩下另一部分。求整体(总数),就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算。求部分数,从整体中去掉另一部分,用减法算。用结构图呈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题意,更能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

(1)树上一共有10只鸟,飞走了4只,还剩几只? 飞走了4只 ? 10只 求部分数,总数去掉另一部分,用减法。

(2)树上一共有10只鸟,飞走了一些后还剩6只,飞走了几只? 飞走了?只 6只 10只 求部分数,总数去掉另一部分,用减法。

(3)树上飞走了4只小鸟后,还剩6只,树上原来有多少只小鸟? 飞走了4只 还剩6只 ?只 求总数,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 这种直观的结构图实际上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

(二)通过实践操作,理清数量关系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对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语言交流的层面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操作或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量关系。比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摆出13个红花片,再摆出8个蓝花片。有的学生将红花片和蓝花片随意摆放,有的学生则有意识地一一对齐摆放,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操作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摆法能一眼看出“哪种花片多,多多少个”。直观的操作将问题的数量关系清晰地呈现了出来:红花比蓝花多,那么红花就包括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和蓝花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蓝花多的部分,从红花里去掉和蓝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蓝花多的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这样教学使学生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清楚,掌握了一类问题的分析思路,从而避免小学生仅仅依靠对题中某些词语的臆断或盲目尝试来选择算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初步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为今后解更复杂的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三、重视理解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 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小学生实际上完成了两个转化。第一个转化就是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获得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第二个转化就是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课标教材中比较注重第一个转化,没有呈现现成的条件和问题,有的需要搜集隐含的条件,有的需要调整叙述顺序。这种呈现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淡化了对基本结构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明确简单的解决问题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缺少条件要补条件,缺少问题要补问题才能构成一道完整的习题,同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教学时注意三个层次练习安排:一是给出条件问题完备的应用问题,借助情景让学生理解意义进行计算;二是“已知一个信息和一个问题,补充另一个信息”、“已知问题选择信息”、“ 已知算式选择题目”等,三是由学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掌握和强化正确的解题步骤 解决问题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明确地为学生提出解答的一般步骤,让学生有“法”可依。

(1) 审题; (2) 分析数量关系; (3) 确定解题步骤; (4) 列式计算; (5) 写答案; (6) 检查错误。

有了这样的步骤,可以帮助数学学困生清晰自己的思维,在步骤地引导下更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年级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有时又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法检验明显的错误,因此,一定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换法和另 解法等;还可以先由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最后发展成学生独立完成。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中,教给学生受用终身的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然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决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对于数学课中“解决问题”教学的深入研究,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课题。

第20篇:二年级上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长度单位—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巩固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

2.培养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

3.培养观察、操作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培养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我们都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了?你们能举个例子吗?

那1米和1厘米大约有多长,你们能比量比量吗?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解决有关长度单位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瞧。两只可爱的小鸟在旗杆边发生了争吵.到底谁说的对?你们愿意帮助小鸟吗?

二、探究学习,合作交流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多少呢?想办法解决。

(二)出示小组合作提示:

1.自己想一想,判断旗杆的高度。

2.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方法。

(三)展示汇报,总结提升。

(四)验证结论:我们的答案到底对不对呢?怎样验证一下呢?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预设:量一量你最长的那支铅笔或本子的长度,再比一比。

三、巩固应用有效训练

师:同学们,小鸟设计了几道游戏关卡想让大家闯一闯,你们有信心吗?

1.完成教科书7页的“做一做”。

独立解决问题,全班汇报:你是如何确定长度单位的?

2.拓展练习: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填在括号里。

小明从家里到学校要走520( )

一块大约橡皮长2()

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 )

3.提高题

笑笑是一年级的学生,她的身高是120(),也就是1()20()。 师:恭喜同学们,,勇闯三关,你们真棒。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四、当堂小测,总结提升

1.当堂小测。

2.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的同学,在解决问题时说得有理有据,真棒!希望今后大家都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