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一年级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22 08:35:01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

《用数学》教学设计

东莞市南城区阳光小学 一年上册 丁爽 教学目标:

6、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认识“大括号”和“问号”,理解这两个符号在具体情境中的意思,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根据图中的两个符号所在的位置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大括号”和“问号”在具体情境图中所表达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小朋友们,金色的秋天到了,我们一起坐上小火车出去玩,好不好? 师:准备好,我们要出发了!

(课件出示开火车图,学生边学火车声边做动作,之后出现P47的主题图) 师:火车把我们带进了田野里,这里的风景漂亮吗?这幅图在我们的书上也有,快把书打开47页,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看,这里很干净,我们也要保护环境。在这些美丽的情境中,还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呢!今天,让我们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板书课题——用数学) 齐读课题。

学习新课,会用数学解决问题。

学习“游戏图”----认识大括号和问号,学会会观察、提问,以及解决问题。 师:你们想知道这几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我们走过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游戏图。) 师:看到小朋友们玩得这么开心,老师忍不住把他们画了下来。(板前贴游戏图) (2) 认识两个符号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左边的4个小朋友和右边的2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和我们以前看到的图有什么不同吗? (引导学生发现多了两个符号) 师你发现多了什么?请你出来指一指。 师:对,多了两个符号.(先把大括号拿下来帖在旁边,用手指大括号,然后做手势) 师:这个符号你知道它叫什么符号吗? 师:谁知道这个大括号在这幅图里是什么意思吗? (师边说边做合起来的手势,引导学生说出“大括号”表示把两边的小朋友合起来。) 师:我们也像他一样边做手势边说吧。

师:在大括号的下边还有一个符号,你们以前见过吗?他是什么符号?

师:问号表示要求的的问题,你能看着这幅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师:这个问题你们会解决吗?赶紧把算式填在书上。

(巡视中选一生到板前写。)

师:写完的同学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

师:你们列的算式和他一样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指导学生把解题思路说清楚: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要用左边的4个小朋友加上右边的2个小朋友,一共有6个小朋友。)

师:你说得真好,谁听清楚了,再说一遍。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吧.(引导学生齐说)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呢? (让学生明白,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用:右边的2个小朋友加上左边的4个小朋友。) 师:你们能从不同的角度来

推荐第2篇: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全册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能根据图画和文字找出题目所给的数学信息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决,巩固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图文结合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以及问题并能选择正确的方法来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图文找出有用信息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 教具准备:情境图课件,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一、猜数的小游戏

1、我来当小老师。(判断题)

左手拿4根铅笔,右手拿3根铅笔,一共有几根? 生:7跟 师:

2、做一做。

二、探究新知

出示书本57页的挂图,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中有什么,再引导找出信息并解答。

1、主动探究,解决问题。(1)小鹿图,提问:

师:通过观察小鹿,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回答) 师:谁来算一算:求还剩几只小鹿?应该怎样列式呢? 板书:9-3=6 (只) 师:为什么用减法算? (2)尝试小结。

(着重启发,引导学生理解: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就得到另一部分。)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让我们一起看看还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吧!

2、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A、蘑菇图

(1)根据图意提问:

师:请大家注意观察,你看到些什么? 师:根据这幅画,你能提出一个合适的数学问题吗? (请先自己想想,然后回答。) (2)汇报结果。

师:谁先来说说,你们准备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问:你能完整的把这幅图说一说吗?

问:要求一共有几个蘑菇? 怎样列式呢? 板书:6+2=8(个) 师:你是怎样想的? (3)尝试小结。 B、白鹅图

(1)学生独立思考:

a.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b.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c.找出信息并解答。 求“还剩几只”,怎样算?把算式和得数写在书上。 (2)汇报结果

板书:8-3=5 (只) 说说为什么用减法算? (3)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能够用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了这些问题。

三、知识运用

1、你能在图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2、做一做58页

1、3题。

四、课堂总结: 你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提醒学生要注意图文字结合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选择正确的方法计算。解答完后还要记得检验。)

推荐第3篇: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Fpg 一年級數學上冊——解決問題 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全冊解決問題

教學目標:能根據圖畫和文字找出題目所給の數學資訊以及所要解決の問題,選擇恰當の方法來解決,鞏固對加減法含義の理解,提高學生の語言表達能力,培養應用數學の意識以及解決問題の能力。

教學重點:能夠圖文結合找出有用の數學資訊以及問題並能選擇正確の方法來計算。 教學難點:結合圖文找出有用資訊並能用準確の語言表達。 教具準備:情境圖課件,教學圖片

教學過程:

一、猜數の小遊戲

1、我來當小老師。(判斷題)

左手拿4根鉛筆,右手拿3根鉛筆,一共有幾根? 生:7跟 師:

2、做一做。

二、探究新知

出示書本57頁の掛圖,先讓學生說一說圖中有什麼,再引導找出資訊並解答。

1、主動探究,解決問題。(1)小鹿圖,提問:

師:通過觀察小鹿,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要解決の問題是什麼?(指名回答) 師:誰來算一算:求還剩幾只小鹿?應該怎樣列式呢? 板書:9-3=6 (只) 師:為什麼用減法算? (2)嘗試小結。

(著重啟發,引導學生理解:從總數中去掉一部分,就得到另一部分。) 師:小朋友們真聰明,讓我們一起看看還有什麼問題要解決吧!

2、進一步體驗加減法の含義。A、蘑菇圖

(1)根據圖意提問:

師:請大家注意觀察,你看到些什麼? 師:根據這幅畫,你能提出一個合適の數學問題嗎? (請先自己想想,然後回答。) (2)彙報結果。

師:誰先來說說,你們準備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問:你能完整の把這幅圖說一說嗎?

問:要求一共有幾個蘑菇? 怎樣列式呢? 板書:6+2=8(個) 師:你是怎樣想の? (3)嘗試小結。

Fpg

Fpg B、白鵝圖

(1)學生獨立思考:

a.說一說圖中告訴了我們什麼?

b.要解決の問題是什麼? c.找出資訊並解答。

求“還剩幾只”,怎樣算?把算式和得數寫在書上。 (2)彙報結果

板書:8-3=5 (只) 說說為什麼用減法算? (3)小結:小朋友們真聰明,能夠用自己學到の數學知識解決了這些問題。

三、知識運用

1、你能在圖中提出數學問題並解答嗎?

2、做一做58頁

1、3題。

四、課堂總結: 你是如何解決問題の?

(提醒學生要注意圖文字結合找到有用の數學資訊,提出問題並選擇正確の方法計算。解答完後還要記得檢驗。)

Fpg

推荐第4篇:一年级第八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第八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第78页的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熟悉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学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数目比较大的连减同数的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

3、通过数学学习,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掌握连减同数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连减同数中的退位减 教学准备:

学生两个人一组,每组分圆片23个,30根小棒,每人一张作业纸、连减算式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昨天去超市买了3箱牛奶,每箱20袋,谁来帮我算一下我一共买了多少箱牛奶?

师:谁来上黑板上来做,并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做的? 生1:老师,我是用画图法做的,图是

师:你做得很好,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师:你回答的真棒,奖励你一颗智慧星。

师:那么,哪种方法更简洁呢?谁来当小老师评一评。

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我们要多动动小脑子,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解决同数连加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环节是帮助学生回忆和梳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知识的迁移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在活动中探索新知

1、收集信息

师:昨天,老师的邻居王阿姨去了水果店,她买了28个橘子,9个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谁来帮王阿姨算一下?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师:说一说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取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可以通过数数、看文字等多种方式收集信息)

2、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会了用画图、列算式、画表格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那么下面同学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帮助老师解决分橘子的问题吧。

师: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来画一画、圈一圈、分一分、算一算。 师: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很聪明,想出来不同的方法。 师:你的想法很好,但是老师有一个更直观的方法。

师:同学们,这样做是不是更简洁,更直观。老师希望同学们能记住这种方法,这里要用减法来解决。

师:小朋友们,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可以用列算式的方法,也可以画图圈一圈。所以,我们以后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多动脑,多思考,学会用简洁合理的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教师做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一个问题解决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

3、回顾与反思

(1)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学习检验方法

师:那么这道题有了算式,有了结果是不是就写完了呢?分别找学生来说说用什么方法说明我们解答的结果是正确的呢?

师:你说的非常对,能看出平时做题很认真,给你一个小笑脸。

师:同学们,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写单位,有的同学总忘记写单位,老师希望这些同学做题时要认真一些,做一个做事认真的好孩子。

师:都解决完了,我们要做口答。(板书口答)

师:同学们,你们可不要小看检查,他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错误、改正错误,老师希望检查能成为你们学习上的好帮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答问题之后要有意识地进行验证,认识到用加法可以对减法进行检验)

(2)回顾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师:同学们,你们会解决问题了吗? 课件出示(儿歌) 理解题意看问题 选择方法要合理 仔细检查不可少 小朋友们要牢记

这就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以后在解决问题时就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解答。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在教材的第78页。

师:同学们请打开课本第78页,仔细看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把解答的结果写在方框里。

(设计意图:通过儿歌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步骤与策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三)巩固与练习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西游记》吗?《西游记》里都有那些人?

谁最神通广大?他们也遇到了数学问题,大家想不想帮助他们呀? 生:想

师:话说,在西天取经的路途中,师徒们口渴了,于是师傅让神通

广大的大徒弟孙悟空去想办法。一会,孙悟空采回来25个桃子,每人分6个,可以分几个人?

师:前后桌一组,分别分给每组25个圆片,当做25个桃子。一个人说,另外一个摆。最后找小组代表来说说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回答得好的小组奖励一颗智慧星。 生:(一名同学自高奋勇的站起来说,)我们组是这样做的,6个一堆我们分了4堆,也就是他们师徒4人每人分了6个,还剩一个被贪吃的猪八戒抢吃了。(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师:你的想法很正确,语言很幽默。老师奖励你们两个人每人一颗智慧星。

三个小组纷纷说了自己的解决方法。老师给予了鼓励。 师:你们都很聪明,会学以致用了。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巩固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材第78页,做一做。

师:同学们,老师这一共有30根小棒,想拼出下面的图形(六边形),最多可以拼几个?

师:看到这道题,和我们之前做的有些不同,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你收集到哪些有用的信息了?

生1:老师我从题中知道了一共有30根小棒 生2:我还知道了下面的图形需要6根小棒

师:你们找的很对,那么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拼一拼,还是前后桌一组,谁来帮老师拼呢?

下面,我们还是用这30根小棒拼一下下面的图形,最多可以拼几个?

师:小组合作来完成,并进行小组交流。(略)

师:你们都回答的很好,老师很欣慰,你们都很聪明,想问题想的又快又准确。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来解决相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游戏”数学接力赛”

师:为了奖励大家的努力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全班分六个小组,每组一张连减的算式题卡,每张卡片上有7道题,游戏规则是从每竖行的最后一个同学开始,每人一道题,依次往前传,人数不够的由第一名同学完成,最先做完且都对的一组为优胜队并给予奖励,老师先找一个小组做下示范,听明白了吗?。

师:各小组准备好了吗?预备开始……停

最后评选出了游戏冠军,本组成员每人一颗智慧星。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没有得到奖励的小组不要灰心,下课多多练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水平。

(四)布置作业

1、有24箱苹果,李明每次运八箱,需要几次才能运完?

2、有16个扇叶,每3片装一个吊扇,这些扇叶可以装几个吊扇?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谁能说一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用到了什么方法?

推荐第5篇:一年级数学复习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总复习(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蔡家塬小学 杨荣娥

复习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加深对数学学习的热爱及应用意识。

复习重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复习课时:1课时 复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1.碰碰我最棒。

2.争做“口算王”。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用加法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兔子主题图

 根据图中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  解决问题。 2.课件出示北极熊主题图

 根据图中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  解决问题。

 提问:用加法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举例说一说。

(二)用减法解决问题 1.课件再示兔子主题图

 根据图中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  解决问题。

 思考:为什么要用减法解答? 2.课件出示变化过的北极熊主题图  根据图中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  解决问题。

 提问:用减法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举例说一说。 3.加减法对比

小结:把两个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三)用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解决问题 1.出示小汽车主题图

指名说图意及解答方法。 2.出示看图列式萝卜图 3.出示小鸡动态变化图

指名说图意及解答方法。

(四)巩固练习

三、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四、总结

教学反思

推荐第6篇: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看图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环江县第二小学

教师:覃英凤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第46页的内容,练习十的第1题图

1、第四题图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学习解答应用题,是在学生学习了

6、7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第一次出现情境图呈现数学问题,配以大括号和问号呈现了一个简单求和的问题,借助形象、直观的生活情境图,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数学符号的作用,学会运用数学,逐步发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学习文字应用题搭下了桥梁。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

6、7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出现的“大括号”和“问号”这两个数学符号表示条件和问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让学生知道这两个数学符号表示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数学问题并且正确列出算式,还需教师的深入引导,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大括号和问号,能借助形象、直观的情境图正确理解题意,知道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并能完整地表达数学问题。会用

6、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借助生活情境,通过学生观察、表述,尝试、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感受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

6、7的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大括号、问号这样的数学符号的意义,能正确分析情境图的题意,并列出正确的算式。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铅笔、橡皮擦、小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复习旧知

1、猜数游戏。

(1)左手放2块橡皮擦,右手放4块橡皮擦。 (2)左手放4块橡皮擦,右手放3块橡皮擦。 提问:猜猜老师手里一共有几块橡皮擦?

2、根据老师的操作读出算式。

左手拿2支铅笔,右手拿4支铅笔,师操作把4支铅笔和2支铅笔合起来的手势。 学生读出算式。 3,根据算式摆小棒 5+2=7 师:看来学生对加法掌握地很好,那么今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吧。

出示课题:看图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欢的猜数游戏引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又通过学生观察,动口、动手、动脑复习了加法的意义以及

6、7的加法。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充满信心的状态进入新课。】

二、联系实际、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1)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①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请认真观察这副图,说说图里有什么?(兔子)

随着学生的观察提出问题:左边有几只,右边有几只。(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 师:同学们观察真仔细,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个好朋友,我们先来认识第一个好朋友。

②认识大括号

师:(呈现大括号)这位好朋友叫做“大括号”,师带领学生齐读几遍“大括号”。 师操作把两部分合起来的手势并带领学生一起做合起来的手势。让学生猜一猜大括号表示什么意思。(合起来的意思)

师:大括号表示把什么和什么合起来呢,(把左边的兔子和右边的兔子合起来) 师说明把左边的兔子看成一部分,把右边的兔子看成一部分。

提问:一共有几个部分?也就是说大括号表示把几部分合起来?(两部分) 师总结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

师说学生做手势;并引导学生边说边做合起来的手势,完整说明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

③认识问号

师:同学们根据这幅图能提出一个问题吗?想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呢? 学生提问题。教师给予肯定与鼓励。 (出示问号)让同学们说出问号的名字。 师说明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问号在大括号的下面且说出求一共有多少只。 师说明大括号和问号连起来表示求一共有多少只。 ④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数学问题

师:谁能完整地把这幅图的意思表达出来呢? 配合课件出示引导学生逐步把题意表达完整。(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大括号和问号表示求一共有多少只。)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①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

师:同学们明白这幅图表示的意思了吗?那么求一共有多少只,要把两部分怎么样?(合起来)怎么计算呢?

师:你们能不能根据我们的理解用数与符号的方式表示出算式呢? 独自尝试写出算式,汇报。 ②理解算式表示的意思

学生列出算式后,师询问:a)算式中的

4、

2、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b)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呢?

(4表示左边有4只,2表示右边有2只,6表示一共有6只;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3)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

师:同学们解答正确了吗?计算是否正确呢? ① 同桌互相检查,并尝试互相说说解题的过程。 ② 引导学生完整叙述解题的过程。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学生观察,动口、动手、动脑;猜想、合作、尝试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大括号、问号表示的意思,引导学生把要求的问题与图里的条件联系起来,正确表达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细心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2、联系生活,加深理解图意 (1)课件出示小朋友图。 师:图里有什么?有几部分?

(2)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上两个相关的信息:左边有几个,右边有几个。(左边有4个,右边有3个)

(3)引导学生说出大括号和问号连起来表示求一共有多少个。

(4)师生一起做合起来的手势,引导学生求一共有几个,要把两部分合起来。 (5)学生独自尝试列出算式,并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6)让学生反思解题的过程,学生合作交流,同桌互相表述题意,并汇报,完整地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把学生带入到生活实际当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加深对图意的理解。】

三、练习巩固,解决问题 看图列算式(课件出示)

1、出示课本第46页“做一做”图。引导学生完整表述数学问题,。再试着尝试列出算式。

2、出示花朵图,让学生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我们求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再解答。

3、出示小鸡图,让学生说出要解决的问题,再解答。

【设计意图:捕捉生活现象,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以生活中,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小结

师:同学们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推荐第7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说明:

《解决问题》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用图画的形式呈现了连乘的应用题。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信息,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

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连乘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灵活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复习铺垫。

1.谈话导入:大家刚参加完学校的大课间检查,三年1班的同学都表现得很好。

2.复习迁移:

我们班在大课间中分组活动,每组5个同学,分了9组,共有多少个同学参与?怎么算?

3.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⑴ 创造情景,

师:操场上同学们正在认真训练,体育老师打算按图这样安排,同学们算算要多少人?提出问题“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⑵ 让学生独立收集数学信息。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信息:a:每行有10人 ,有8行。

b:每列有8人,有10列。

C: 3个方阵

小结:我们都是观察同样一个方阵,可以从这样一行一行来看,知道了每行有10人,有这样的8行。也可以这样一列一列来看,知道了每列有8人,有这样的10列。

⑶ 整理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明确先求1个方阵有多少人,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你应该怎样思考?请同位同学互相说一说。

我们抓住每行有10人,有8行这2个数学信息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有多少人?

这是一行一行的观察,我们还可以一列一列的看能不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每列有8人,有10列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你该怎样想呢?

不管用哪种方法,我们都是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还可以写成综合算式。

2、探寻其他解决问题策略。

不同的策略:1.先求:3个方阵的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

2.先求:3个方阵的一列一共有多少人,再求10列一共有多少人。

3.先求:一共有多少行,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4.先求:一共有多少列,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例1的小结: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结果却是一样的。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引出课题:解决问题】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P.99做一做

⑴ 出示题目。

⑵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⑶ 全班反馈: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先求1盒有多少个,再求8盒一共有多少个。

2、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⑴ 出示题目:P.101⑴

⑵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⑶ 分小组交流。每个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重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

⑷ 全班反馈解决该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3、练习二十三的第4题

⑴ 出示题目。P.102⑷

⑵ 让学生审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 给出三个算式,由学生选择出正确算式并表述出解决问题 的思路,重点理解“来回”的含义。

四、全课小结: 强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五、拓展练习:第一步,先请同学了解一节数学课的上课时间,一个星期在校几天?如果一个学期按20周计算,同学们在学校待多少分钟?合多少小时?第二步,根据自己计算出来的结果,你有什么感想?记录下来。第三层次是学生在生活中现实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本题又是一道开放题,所有的信息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性,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

2、

3、

5、6题

关于解决问题一课的教学反思

城关二小 周志明

1、收集和整理信息,形成数学思考。

新教材的解决问题,其题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用图画、对话、表格等形式呈现现实的生活场景。这一节课的例1既是一幅情境图,又是一道应用题。例1的图呈现给学生一幅广播操表演的情境图。小精灵明明提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了解情境,从情境中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解决问题的必要信息。这一步要求学生仔细地看,充分的讲,观察同一个方阵既可以横着看找到的信息有“每行有10人,有8行”,又可以竖着看找到的信息有“每列有8人,有10列”。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收集和整理信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考。

2、分析数量关系,构思解决问题的思路。

应用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在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会思考,体会问题里的数量关系,要突出数量关系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我们用不同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有8行”这两个信息就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再求3个方阵的人数。还能抓住“每列有8人,有10列”这两个信息也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再求3个方阵的人数。分析数量之间的不同组合的关系,就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3个方阵”这两个信息可以先求出3个方阵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这里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有所不同了。

3、正确选择算法,独立解决问题。

根据解题思路仔细准确地选择相关的条件,正确的选择算法。

这节课我觉得我可能是急进了点,应该先让学生先从“行”去观察进行列式计算,让后进生理解后再进行“列”的观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可能这样会更好些。而且因为这样导致学生的练习还不够充分。

推荐第8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

汪营民族希望小学

陈国珍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p50例3.教学目标:

1、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感知分数不仅可以表示一个数量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还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2、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 教学难点:找出题中谁与谁比,确定单位“1”的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谁能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填一填

8÷15=()/( ) 3/7=( )÷( )

( )÷9=7/( ) 6÷( )=6/21

3,4/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

)份的数,它的分数单位是(

),再加上(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1。

师:刚才我们利用了前面学过的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了填空,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这一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课件出示教学例3 1.引导探究:

(1)学生读题目,理解题意。

(2)谁能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题中有两个问题,我们就要一问一问的解决。 2.解决第一问

(1)小组讨论:鹅的只数是鸭的只数的几分之几? 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汇报交流:

(3) 老师结合课件边演示边引导理解:A、把谁看作单位“1”? B、把10只看作一个整体,(教师用小圆圈表示10只鸭,摆成一横排,表示平均分成了10份,每份1只,也就是鸭的只数的1/10。C、鹅有7只,7只就是这个整体的7/10。(将7个小圆圈1只1只地移至鸭的上面排成一排,并与鸭一一对应。如下图:在鹅与鸭中间画一条横线,表示鹅的只数是鸭的7/10)。

鹅○○○○○○○

鸭△△△△△△△△△△

(4) 请同学们再联系我们学过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想一想:7/10相当于哪两个数相除的商?

(5) 我们还可以怎样来表示它们两个数量的关系?(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用画线段图。学生试画再小组交流

(6) 归纳:求鹅是鸭的几分之几?该怎样列式呢?用谁作除数呢?引导同学说出:以鸭作标准(也就是以鸭作单位“1”),鸭的只数作除数。列式:7÷10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算式后写出得数7/10,再写出答:养鹅的只数是鸭的7/10。

2、解决 第二个问题,鸡的只数是鸭的几倍?(说出题目中谁和谁比,以谁作标准,再列式解答。板书:20÷10=2 后继续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说明20里面有2个10,鸡的只数是鸭的2倍。) 3 建立解题模型

(1)比较以上两问,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组讨论交流。

相同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都用除法计算,都是用比较量除以标准量,得出的商都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都不能注单位名称。

不同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得到的商是一个整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得到的商是一个分数。

(2) 你认为解决这两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确定是把谁看作单位“1”)

4、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三、拓展思维

1、

五、一班有女生25人,比男生多4人。1)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2)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3)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完成50页“做一做”

(1)题:学生独立完成。

(2)题:说说谁与谁比,以谁为标准。

(3)把问题改为“大象的数量是金丝猴的几分之几?”让学生口答,然后与原题加强比较。

3、p51页第5题

(1)引导理解“81个你才和我一样重”是什么意思? (2)学生独立解答。

(3)汇报后问:1表示什么?81表示什么?为什么这样列式?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都很好,谁来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五、作业:书本练习十二

3、

4、6题

推荐第9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下册第一单元用数轴表示负数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课题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数轴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师预设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复习题

师生共同完成,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情境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求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获得的数学信息是:

小丽和小东分别向东走了2m和4m;

小明和小红分别向西走了2m和4m;

让我们解决的问题是:

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行走的距离和方向。

1、师: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行走的距离和方向呢?

先请同学们独立尝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行走后的情况,然后在小

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1)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用一条直线表示他们行走后的情况的呢?

生:先画一条直线,在中间的位置找一个点,用0表示,它就表示起

点,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2)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出示数轴,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

(3)让学生说出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

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利用数轴解决问题。

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课件 (4)师小结: 我们可以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

叫做数轴。

3、观察数轴,比较数的大小。

(1)引导学生观察数轴。

师:仔细观察数轴,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0右面的数都是正数,0左面的数都是负数。 生2:我发现在数轴上越往右数越大,越往左数越小。 生3:我发现在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

师:通过我们的发现,你有什么体会?

生:用有正数和负数的直线可以表示距离和相反的方向,„„ (2)师:你能在在数轴上找-1.5对应的点吗?1.5呢?

生找并交流。

(3)师: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4)师小结: 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分数。

每个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它们相对应的点。

三、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训练题,师生共同完成。

2、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汇报。)

3、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

4、7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用数轴表示负数解决问题

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上面这样的直线叫做数轴。

推荐第10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解决问题》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4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本课知识,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三)定位目标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难点是会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二、教学理念: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熟悉的广播操、跑步、相册等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广播操入手,通过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猜的,加深学生对行列的认识,同时也巩固了几个几。

(二)注重发现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一个小方阵,很自然地呈现出书本的例题:三个大方阵,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题中所呈现的数学信息,再出示问题,形成一道完整的解决问题。通过例题的分析与解答,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一题多解的思维。当然,此时的教师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看,而是以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此题的教学,意在使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理解并能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题方法,而其余学生只要掌握自己理解的那种方法即可。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这里我安排了三个练习,第一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第二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在反馈时重点让学生来说说是怎样想的,第三题安排了一题让学生自己来提问,并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回顾,然后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来提出“一家五口一共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这两类两步计算问题的不同有一个初步的比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在两年的新课程数学教学发现,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有所下降,很多的学生拿到题目后,总是很茫然,或是有些学生知道该怎么解决,但让他把想的过程说出来却很困难,那么他还不是真正地懂应该怎么做。拿到这一课时,我问了一些教过老教材的教师,她们认为以前教老教材时,用先提中间问题的方法来教,学生普遍掌握得比较好,思路很清晰。于是在本课中,我借鉴了老教材的一些做法,把传统的方法引进了新课程课堂,在学生把想的过程说出来以后,我把它板书在黑板上,一来想给后进的学生一个引领,当然最大的目的还是想把学生混乱的思维整理出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只是想尝试一下。

第11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王素芳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会区别并解决求“两数之积”与“两数之和”的实际问题。

2.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题目的意思并分析数量关系。会解释所画的图,能把图转化成正确的算式,选择正确的算法。

3.在经历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中,感受画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细心检查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能体会利用画图的方法作为策略的价值,能主动利用这样的策略 解决问题。 学具准备:学案和彩笔 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探索1.明确条件和问题,理解题意。(1)请同学们大声读题,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2)师示范把题目中的数学条件圈出来,全班交流。① 4排桌子 每排5张 ② 一排4张 一排5张求一共有多少张? 求一共有多少张?(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画图意识。(1)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组织学生讨论:你能用什么方法把题目的意思更清楚地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呈现学生不同的观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评价。)(3)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的方法把题目的意思表示出来画图。(4)展示学生画的图,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画。(5)检验:图画得对不对?同学们评一评,和题目的意思一样吗?图示: 小结:通过检查,大家所用的图形和画图的样式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都表示出了题目的意思。(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画完之后要有意识地进行验证。)(6)辩一辩:两道题中都有 “4”和“5”,为什么画的不一样?小结:虽然数字一样,但所表示的意思不一样。(7)看来根据图这个好帮手,大家都理解题目的意思了,请列式解答。 3.列式

计算,解决问题。(1)学生先独立把算式写在练习纸上,然后指名汇报。(2)比一比:两题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3)小结:把4个5加起来用乘法,把4和5加起来用加法。(4)检查:解答正确吗?a.列式正确吗?你认为该怎样检查,同桌讨论。b.交流:解答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小结:我们不仅要检查图画的对不对,还要看看算式能不能正确地表示图的意思,最后算算得数是否正确。(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答完之后要有意识地进行验证。)c.把这道题的答填完整。

4.回顾反思,强化解决问题的步骤与策略。借助课件和板书,引导学生梳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我们在解决问题时,①认真读题,弄清知道什么,把数学信息圈出来;②画图能帮助我们理解题目的意思,还能帮助我们思考;③利用所画的图,列出算式解答;④我们还要检查列式、答案是否正确! 板书:①圈;②画;③列;④查。 小结:这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接下来,我们就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个问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特别是能把文字题目转化成图形表征帮助理解题目的意思,再把图形表征转化成正确的算式并选择正确的算法。)

二、运用与巩固

1.做一做。练习十四第7题。(1)尝试解答,汇报结果。(2)产生冲突,激发画图的需要。(3)讨论交流,感受画图的好处。(4)检查反思,回顾解题的步骤。

2.练一练。练习十四第4题。(1)画图理解题意。(2)独立完成。 (3)交流反馈。

3.互动与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问题,谁能说一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好方法?4.课堂作业。练习十四第

1、2题

第12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渗透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初步体验两种分析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作用。3.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4.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与习惯。

5.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照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初步体验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首练说。(学生介绍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下实际问题的)

二、设疑自探。1.课件出示校操比赛的照片,学生发现信息。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是什么时候的照片吗?对,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要再一次进行校操比赛,郭老师将参加比赛的同学进行了这样的安排。

(课件出示信息:老师将参加比赛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

认真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每组有多少人?)

谁能把数学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读一读? 3.独立解决,回顾反思。

先想一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将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解决完问题后自己进行回顾反思,看解答是否正确。

三、解疑合探。

1.同桌交流解题过程与结果。

2.学生到前面板书解题过程并进行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评价、质疑) 第一种方法:

先求出每队有多少人?

列式:60÷2=30(人)

再根据每队平均分成3组,求出每组多少人? 列式:30÷3=10(人) 第二种方法: 先求出一共分成了多少组?列式:2×3=6(组) 再求每组有多少人? 列式:60÷6=10(人) 3.有没有用综合算式解答的?(生板书)

4.解决同一个问题,大家想出了不同的解答方法,老师想请教一下:在分析解答时,是题目中那句话最先引起你的思考?

小结:通过你们的讲解老师知道了分析解答问题时可以从信息出发,边读边思考;还可以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那如果在信息中没有找到需要的信息呢?(看看可以通过哪些信息求出来)

5.回顾反思。写“答:每组有10人。”

我们的解答正确吗?你是怎样进行回顾反思的?

四、质疑再探。

五、实践运用。1.课本53页“做一做”。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做完后再思考:你是从那句话开始思考的?解答时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汇报分析方法及解答,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2.连连看。

3.认真分析,做出正确选择?

六、评价感悟。你有什么收获?

第13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杜英豪

课题:解决问题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3页—65页内容。

教学目标:明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要用乘法计算,不同加数相加用加法计算,会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乘法或加法算式。

教学重点:区别用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具准备:课件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列式计算

根据加法算式来写乘法算式。 3+3+3+3

4+4+4

2+2+2+2+3

2、直接列式 5个3相加是多少?

一个加数是3,另一个加数是5,和是多少?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7

(1)课件出示题目。

a)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b)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认真观察,这两道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题意。

小结:这两道题都有4和5,它们在这两道题里的意思一样嘛?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2)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1)小题里的4表示有4排,每一排是5,表示4个5,,我们用图形表示,你能画出

4个5吗?学生合作,用图形表示出4个5。 学生展示交流。

引导:这是几个几相加?( 4个5相加。)用什么方法计算?(乘法)

列式: 5×4=20、4×5=20(张)

师:第(2)小题也请你用这样的方法画出来,再思考解决的办法。

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交流。

引导:这一题里的5表示一排的数量, 4表示另一排的数量,只有两排,一排是5一排是4,求两排合起来,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

列式: 4+5=9(张)

(3)我们的解答正确吗?

先检查画图的对不对,在看看算式是不是正确的表 示图的意思。

生自行检查。师生共同交流,说说看法。

2、对比小结

观察这两道题目的解决方法, 为什么第(1)小题用乘法计算,第(2)小题用加法计算?

学生互相交流。

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分析数量关系。第(1)小题,其实就是在求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解决。列式时既可以用5×4=20也可以用4×5=20来计算,像这样求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的问题(手指画面)可以用乘法计算来解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用加法来解决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小结:求几个相同的加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求几个不同的加数的和只能用加法计算。如果是求几个不同加数的和,把两部分和起来,求总数时用加法计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 (2)

5×4=20(张) 4+5=9(张)

教学反思

作为年经教师,不断学习才能在教学路上向前迈进。

本节课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能在自学基础上自主解决问题,建构区分用乘法和加法解决问题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能正确地计算。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法、加法\"这一问题模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增强了探索的意识,体验了成功的快乐。通过本节课,以后我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注意力集中。课堂中学生能保持持续的注意,仔细观察,认真发现,积极参与。老师从学生的创意出题展示中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能达到精神高度集中。由先自学到自己出题学习梯度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学习由\"发现问题--合作讨论--交流汇报--评价修改\"的顺序进行。

2、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课堂表现积极,学习的内容有意思,学生的收获很扎实。在分析中生成,发现的过程就是将这些知识储备进自己大脑的过程; 实践中生成。源于例子,成于实践。

3、注意要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多说说。

这次受益匪浅,今后我会更加积极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14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A)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

第19~20页。

三、【教具、学具准备】

农远教育资源课件、教学光盘、图片(例3主题图,“做一做”插图),奖品“智慧鸟”(不同颜色和大小)。

四、【媒体选用】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网,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

①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以积极的数学活动主动探索圆的特征;

②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体会深刻;

③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给予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机会,为学生掌握圆的特征提供强有力的辅助,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④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解决课前提出问题,促使知识的迁移应用,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提问题的情境,体会提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

1.教师: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遇到不懂的事情时,就会向别人提出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你能试着提一提吗?

2.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后,问学生:“你提的数学问题想请谁来回答?”(让学生合作解答所提问题)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用亲切生动的谈话、提问题的活动形式引入,通过在对话活动中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自然过渡到本课学习的课题,为全课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并且在学生提问题的过程中随意地请好朋友来回答自己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的意识,促进了合作与交流。] (2)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a.教师:春天来了,小树长出了新叶,花儿也开了,大自然里美极了!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到公园里游玩。瞧,他们玩得可开心了!(边说边演示主题图。)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b.小组讨论:根据公园里小朋友的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会解答吗?(喜欢说哪个活动就说哪个。)

c.小组汇报,提问并解答问题。(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求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到实处。这节课里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老师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即时开展。这样,小组学习活动就用的恰倒好处,能体现如何进一步地面向全体,达成意见上的统一,资源共享互补,求同求异。这样的合作活动才是真实有效的。] 2.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自主练习,巩固所学。

a.教师:小朋友们做完游戏后,准备去参观动物园,你们想不想一起去看看呢?看,动物园到了!(边说边演示“做一做”的插图。)

教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从学生喜闻乐见的逛公园、动物园的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

b.课件演示: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

教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c.课件演示:跑来了15只小鹿。

出示课件:有15只小鹿。

教师:你能根据这个条件提出问题吗?

学生:有15只小鹿,跑了9只,还剩几只?

有15只小鹿练习跑步,其中有6只在休息,请问跑走了几只小鹿?

【设计意图】[在数学学习中,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比什么都重要。这一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题,再自己解决,充分相信学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增强了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

d.教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有13条鱼,游走了7条,还剩几条?

左边有6条鱼,右边有7条鱼,一共有几条鱼?

e.教师从学生提的问题中选出若干个进行板演。

教师:你喜欢解答哪题就解答哪题,你也可以自己提个问题进行解答。

f.教师请个别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在练习本上解答。

【设计意图】 [在这个开放性的活动设计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并且喜欢哪题就解答哪题,同时注意倾听学生的各种信息,随时捕捉交流中学生的数学语言,并善于组织这些信息,使之成为教与学的内容,让学生的发现和再创造成为他们的“现实财富”。从设计上可以看出,尊重学生有个性的思维方式,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用哪种方法思考都及时给予肯定。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交流、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策略的机会,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3)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教师:今天,哪位小朋友得到了“智慧鸟”,请你把它高高地举起来。真能干,有这么多的小朋友得到了奖品。观察这些美丽的“智慧鸟”,你能不能也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从颜色、大小等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2.观察其中一个组的人数。提问:仔细观察,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 [这一开放性活动设计不仅把学到的知识融入游戏中,而且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因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性学习方式,这种探索性的基本形式是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儿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 (4)小结

1.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一个新本领,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的生活实际问题。(边说边出示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本课小结一改过去“你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的提问方式,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感悟、自我评价和个性发展,并进一步体现了本课“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真正意义。]

提出课后建议,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延伸

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或是好朋友提个数学问题。

六、【教学设计说明】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力的一个条件是意识的先从,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人的意识决定了行动,在各种思维品质中,创造性最为可贵,我们当然不可能要求学生作出世界领先的创造发明,但应该引导、诱发、鼓励学生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驱动下不断实现自我突破。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国内外有多种说法。有的说:“创造活动中进行的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有的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直觉、灵感和发散思维”,也有的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我认为创造性思维在数学学习中是一种用新颖的、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或提出对某个数学问题的看法的思维活动。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

人的智力组成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等因素,而创造力往往是这些因素的有效综合,表现为能摆脱现时思维方式的束缚,发表与众不同的新见解;能提供不同于常规解答的新解法;善于解决结论不确定型问题;善于对已有知识、方法及具体问题提出有价值疑问的能力。

四、运用远教资源,创设逼真情境。

教学中充分运用了远教资源媒体,发挥直观性作用,创设了逼真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促进学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时首先是由计算机创设情境,一群小朋友在做游戏,游戏一个一个的出现。这就比第一环节的让学生自由地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难度大,学生必须从多角度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把生活的实际问题抽象成书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如何根据特定的事情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小培养创新意识。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远教资源媒体,发挥直观性作用,创设了逼真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促进学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视学生与生俱来的创造天赋,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孩子心中播下创新的种子,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的活力。

第15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

(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页例3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综合应用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2.培养学生分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让学生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解题结果的严谨性。3.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通过价值体验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多媒体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1)三年级一班有50个同学,每个同学发4个作业本,一共发了多少个作业本?

(2)三年级二班有46个同学,每个同学发5个作业本,一共发了多少个作业本?

(3)三年级一班发了200个作业本,三年级二班发了230个作业本,两个班一共发了多少个作业本?

教师:上面的三道题,你会解答吗?选一道你喜欢的题试着做一做吧。

学生解答后全班汇报。

教师:这些题同学们都会做,如果把这三道题合成一道题,你还会解答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解决问题。

1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三)。

二、新课教学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38页例3情景图。

教师:仔细观察图中的信息,根据前面的学习经验,你觉得这道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什么?它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组织学生先在小组里讨论,再全班汇报。

教师:讨论好了吗?这道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这道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一共要剪的圆片数=大圆的个数+小圆的个数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一共要剪的圆片数=大圆的个数+小圆的个数。

教师: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和题中告诉我们的条件,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根据题中的条件和分析出的数量关系式,应该先算要剪多少个大圆,再算要剪多少个小圆,最后算一共要剪的圆片个数。

教师:这道题除了用这个数量关系式来解答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数量关系式也能解答?

引导学生回答出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式还可以是:一共要剪的圆片数=每个学生要剪的大小圆的个数×学生人数。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一共要剪的圆片数=每个学生要剪的大小圆的个数×学生人数。

教师: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和题中告诉我们的条件,我们又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 引导学生回答: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应该先算每个学生要剪的大小圆的个数,再算一共要剪的圆片个数。

教师:通过讨论分析,我们得出了这道题两种不一样的数量关系式,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种数量关系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回答:这两个数量关系式都是求同一个问题,即一共要剪多少个圆片,不同的是两个数量关系式先算的不一样,并且第一个数量关系式最后用加法计算,而第二个数量关系式最后用乘法计算。

教师:那下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这两种思路都是正确的,它们解出来的结果会相等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猜测:虽然思路不一样,但结果应该是一样的,因为最后它们求的都是一共要剪的圆片数。

教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让我们通过解答这道题来验证一下吧!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数量关系式,并根据它来进行解答。

学生选择数量关系式并计算,教师巡视。并抽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根据两种不同的关系式列出的算式,学生完成计算后全班汇报。

黑板上两个学生分别在两个数量关系式下面板书如下:

48×5=240(个)5+4=9(个)

48×4=192(个)48×9=432(个)

240+192=432(个)

教师层层追问每个算式分别算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算?通过追问加深学生对两种不同算法的理解。

3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对两种数量关系式的列式解答,验证了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吗?

教师:比较这两种不同的算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比较喜欢第二种,因为第二种算法算起来要简便一些。教师说明其实这两种算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学到。

教师:对于这种类型的解决问题,一般都有多种解决方案,在解题时,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进行解决就可以了。你会解答了吗?让我们来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堂活动第2题。

教师:这道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出这道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有两个。一是:8个同学的语文书、数学书的总页数=语文书的总页数+数学书的总页数;二是:8个同学的语文书、数学书的总页数=每个学生语文书、数学书的总页数×学生人数。

教师:根据这两个数量关系式,它们分别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引导学生小组先讨论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

教师:现在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数量关系式来解答吧,不过,在解答之前,我们需要首先看一看语文书和数学书的页数分别是多少。

4 学生独立解答后全班订正。

四、全课小结

教师:在这节课上,你学到了些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回答略。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七7~11题。

板书设计:

第16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

龙潭进修附小 孙晓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4页例

4、“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第

1、

2、

3、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雏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3.使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目标解析:

创设“烤面包”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学会利用色条图来分析数量关系,在解法比较中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算法最优化”。

教学重点:利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旧知铺垫

(一)课件出示例4主题图的左半部分(如下图):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汇报收集的信息。(面包房的师傅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还有多少个没有烤?)

4.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尝试列式口答。

【设计意图:此处简化了例4,仅提供两个条件让学生提问解答,既回顾了以前学习的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又为后面寻找隐藏的中间问题埋下伏笔,还为学生创造了观察、思考、交流的空间。】

(二)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第53页例4情境图:

2.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问题:(1)一共要烤多少次?(2)已经烤了几次?(3)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这3个问题哪些能一步解答?说给大家

这样看来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来解决,这节课就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解决“剩下的还要烤几次?”的问题。

1.想一想:要知道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2.画一画: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画出简易色条图。

(三)尝试解答,体会方法 1.议一议:应该如何列式解答?

引导同桌的两个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倾听不同的想法。 2.说一说:要求还要烤几次,应先知道什么?。 3.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四)交流汇报,形成板书。

1.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不同的解答方法(让学生说说每步求的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注意书写位置,如果与课件顺序一致情况下可展示课件, 启发说出方法四,并及时表扬鼓励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90-36=54(个) (90-36)÷9 90-36÷9 90÷9-36÷9 54÷9=6(次) =54÷9 =54÷9 =10-4

=6(次) =6(次) =6(次) 2.回到课件上

(1)比较方法二和方法三,小组交流这两种解法的不同之处。

你同意哪种方法?为什么?如果不加小括号,应该先算什么? 加上小括号后就是先求什么?小括号起到了什么作用?

(2)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方法二最好,鼓励说出学生自己的想法,老师告诉学生解题方法灵活多样,只要能解决就好,方法多的情况下越简便越好

(五)检验反思,归纳总结

1.引导学生口头检验:把问题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进行检验,进而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2.小结:(1)遇到问题后,我们要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养成画色条图分析问题的习惯;(2)要多角度思考问题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我们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3)列综合算式时要根据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合理使用小括号。

【设计意图:结合课前简化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合作交流中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初步学会画色条图表示数量关系并会分析数量关系,渗透数形结合、演绎、归纳等数学思想,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体会解法的多样化。同时在解法比较中让学生知道如何合理地使用小括号。】

三、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一)基础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1题的情境图

(1)想知道用20元钱买票够不够,首先要知道什么?

(2)要求买票所用的钱,需要哪些信息?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彩条图 (3)学生独立思考后尝试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

(二)智慧大比拼。

第一关(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做一做”的情境图)

1.根据知道的信息画色条图,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然后说说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

2.学生汇报解法,同时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方法较简便易理解?

方法一:3×9-3×6 方法二:3×(9-6) 第二关(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2题)

(1)学生读题后指定学生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时出示色条图。 (2)学生独立完成,指定学生板演,最后全班交流。 第三关(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3题)

(1)学生读题后指定学生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时出示色条图。 (2)学生独立完成,指定学生板演,最后全班交流。 第四关(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4题的情境图)

(1)学生读题后指定学生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指定学生板演,最后全班交流,交流时重点说明:如何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设计意图:采用“智慧大比拼”的方式进行练习,既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引导学生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算法最优化”。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合理地使用小括号,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梳理知识

今天我们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呢?出示歌诀:解决问题并不难,色条图分析简明又直观,想好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小括号能把计算顺序改变。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是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提炼进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1)本节课自己设计教案,自己制作课件,感觉比较满意,(2)我能紧紧联系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时刻利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了最简明直观的分析方法;特别在巩固练习阶段,学生们看着色条图,计算脱口而出(3)从问题的导入开始,使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了找中间隐藏问题来解决问题的方法(3)学会了在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列综合算式的的方法,特别对于小括号的使用很熟练,算法多样化和最优化使学生得到了良好的启蒙。(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了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结尾处歌诀的编排提升了学生的认识和学习乐趣,给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不足,平时对学生语言训练还不够,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还有待平时的点滴培养指导。

教学内容:教材第62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掌握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2.通过沟通平均分小棒、语言描述、列除法横式、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感受有余数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体会事物间的普遍联系。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之上。通过平均分小棒的操作活动,沟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与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教学重点: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每个学生准备13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操作交流,沟通联系

(一)出示题目,明确题意。

1.出示: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2.交流: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每4根分一组是什么意思? 3.尝试解决。

(二)交流方法,体会意义。

1.平均分小棒。

(1)指定一名学生在视频投影仪上摆,其余学生仔细观察。 (2)引导学生了解分小棒的过程。 ①一共摆多少根小棒?(13根) ②按几根圈一个圈?(4根圈一个圈) ③圈了几个圈?是多少根小棒?还剩几根?

(3)学生完整地说一说分小棒的过程。

2.列横式计算。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3÷4=3(组)„„1(根)

(2)引导学生说出

13、

4、

3、1各表示什么意思? (3)13÷4=3(组)„„1(根)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三)比较发现,沟通联系。

比较分小棒的过程和列横式计算的过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沟通图形表征、语言表征、符号表征三者之间的关系,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运用直观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为下一步理解除法竖式的写法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探究算法,明确含义

(一)整体感知竖式的写法。

1.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它的结果除了用摆、画、列横式表示,我们还可以写成除法的竖式。

2.出示除法竖式,引导学生观察。

3.思考后讨论。

(1)这个除法竖式中的每个数都有名字,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吗?

学生可能会知道13叫被除数,4叫除数,3叫商,1叫余数。 (2)重点引导学生理解:12是4和3的积,也就是除数和商的积。

(二)借助直观理解竖式每个数的含义。

1. 建立图形表征、语言表征、符号表征三者之间的联系

师生共同对照平均分小棒的过程,一边分,一边口述,同时写出除法竖式。

2.沟通平均分小棒与竖式计算之间的关系

(1)教师板书:“”这个符号表示除号。

(2)继续板书 :“示每4根一组。“

”,被除数13表示有13根小棒,除数4表”表示什么意思?

(3)请学生按要求把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再重新分一分。

(4)结合分小棒师生交流,完成竖式的书写。

①结果是可以分成3组,3写在哪里?为什么写在个位?

②要分13根小棒,现在已经分掉了多少根?你是从哪里知道已经分掉了12根的?

这个“12”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它是怎样算出来的?

③我们在“12”的下方画一条横线表示按要求分了一次。要平均分13根小棒,已经分了12根,还剩几根?

④这个“1”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它是怎样算出来的?

3.在比较中理解除法竖式的书写。

(1)小组内回忆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写除法竖式的步骤以及每一个数的含义。

(2)对比有余数除法的横式与竖式的异同点,说一说除法竖式的优点。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分小棒的操作活动,沟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与书写除法竖式过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直观感知书写除法竖式的方法,深入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为其今后学习除法试商奠定了基础。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多让学生说一说,有利于培养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思维过程的能力。】

(三)迁移类推学习表内除法的竖式。

1.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学生分一分,并列出横式,教师板书16÷4=4(组) 2. 学生自主尝试,列竖式计算。(指定学生板演) 3.比较交流。

(1)竖式中的两个16表示的意思相同吗?各表示什么? (2)这道题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分完后没有剩余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表示?

【设计意图: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把1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学生自觉地将所学的有余数的竖式书写迁移到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提醒学生注意在竖式计算中,避免商与除数相乘时出现把被除数照搬的情况。】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教材第62~63页“做一做”。

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对上下两题进行比较,说一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完成教材第64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讲评

3.改错。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三道练习,有助于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算理,掌握算法,正确的书写除法竖式。】

四、对比反思,全课总结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二)除法竖式和除法横式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呢?

2014-05-15

第17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能力目标: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初步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内容 第19~20页 教学、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小朋友游戏图),写有“解决问题”的课题题目。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学习新知

1.教师: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我们班来了好多小客人,让我们一起请出他们吧!

(出示课件:学生活动图)

2.提问:你都看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学生可能说:我看到很多小朋友在草地上玩,有的在准备踢足球,有的在玩丢手绢的游戏,有的在玩捉迷藏的游戏。 3.教师:这些小朋友正在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呢!你能根据他们的活动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会自信地说:能。)

这么有信心呀?那就发挥你们小组的力量,根据活动中已告诉的信息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多最好?

4.小组合作提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5.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拉近画面并出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生1:丢手绢的活动中,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我们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生2:我们来看踢足球的活动,要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还要来几人?

生3:我们来看捉迷藏的活动,13个同学玩捉迷藏,这里有6人,我们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藏起来几人?

6.教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三个问题都很好,你们能不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呢?(学生会很自信地说:能。)

教师:那我们就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看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愉快、最成功。请每个小组任选一个问题来解答。

(分组解决问题,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教师:老师刚才到小组中去,看到同学们合作得非常好,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哪个小组愿意说给大家听。

7.小组汇报。(采用学生互相提问的形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a.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捉迷藏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13-6=7 学生1:你为什么用减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藏起来几人,必须从参加捉迷藏的13人中去掉找人的6个人,剩下的就是藏起来的人数,所以用减法。

学生3:算式中的

13、6和7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13代表玩捉迷藏的总人数,6代表找人的6个人,7代表藏起来的人数。

b.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踢足球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16-9=7。 学生1:你为什么用减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还要来几人,必须从要参加踢足球的16人中去掉已经来了的9人,剩下的就是还要来的人数,所以用减法。

学生3:算式中的

16、9和7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16代表要参加踢足球的总人数,9代表已经来了的9人,7代表还要来的人数。

c.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丢手绢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8+6=14 学生1:你为什么用加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玩丢手绢的一共有多少个人,必须把8个女同学和6个男同学合起来,就是总人数,所以用加法。

学生3:算式中的

8、6和14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8代表要女同学的人数,6代表男同学的人数,14代表参加丢手绢游戏的总人数。 这个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能够说明白的小组可以得到掌声。

[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信息资源,通过课件,创设动态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自然地引入了新知。在学习新知部分,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新知,引导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相互汇报、交流、提问、评价等形式,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来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

巩固反馈

深化新知

1.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小动物们也想来咱们班作客,都等急了,让我们再把小动物请出来,好吗?(课件出示:第20页的小动物图)

2.都有哪些小动物呀?(生:有小鸟、小鹿和小鱼。) 看着这幅画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在黑板上板书问题。(这时,每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课件中可以把学生提问的部分闪动几次,以此让学生进一步的明确所提问题。)

a.树上还有几只小鸟? b.草地上还有几只小鹿? c.还有几条小鱼? d.飞走了几只小鸟? e.跑了几只小鹿? f.游走了几条小鱼? „„

4.你能又对又快地解决这些问题吗?请你拿出练习纸自己完成。 5.集体订正,同学互评。 知识应用

体验成功

教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么多问题,而且做得又对又快。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藏着许多数学问题,比如我们的教室里就藏着很多数学问题,你能发现吗?

和同桌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身边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

观察其中两个组的人数。(可以按组来分,也可以按男女来分) „„ 小结

1.教师提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说一说。

2.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得非常好,大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这么多问题,都是用的什么知识?(数学知识),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出示课题:解决问题)数学知识可真重要呀,我们一定要学好它、用好它。

第18篇:《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执教者:王晓娟

【教材分析】 ⒈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以及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编排的。关于解决问题,《标准》中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是:“能在教师引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本单元教材努力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条件。

2.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 (一)99页例1和“做一做”,完成练习二十三第

1、

2、

3、

4、

5、6题 3.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学会根据相关问题选择恰当信息,进一步感悟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和方法,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从而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掌握连乘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数量关系、解答方法。

1 (3)、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

5.教具准备:

运动会广播操表演等课件。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教学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学策略】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教学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教学时,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予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是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教材呈现给学生一幅广播操表演的情境图。图下面小精灵明明提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接着,显示出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

教学时,根据教材提供的素材用课件为学生创设运动会上广播操表演的情境,吸引学生“进场”,显示与例1一致的表演场面,请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过程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后,请学生观察收集数学信息,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解决问题后,请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

2 题的方法和结果,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例1之后的“做一做”,安排了一个情境题。教材呈现一位阿姨正在摆放整盘鸡蛋的画面,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

教学时,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从情境中找到要求解决的问题、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自己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进而列式算出结果。注意引导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

在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特别注意,请用乘法和加法计算解决问题的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一步解决了什么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熟悉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过程,获得欣赏自己和小伙伴的愉悦心理体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教师亲切谈话: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

将下列题目补充完整,使它变成用一步计算的乘法应用题。 (1)合唱队每行站10人,—————,—————?

(2).————————,4个星期有多少天?

(每道题可以指定

2、3个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知道了每行的人数,就可以求出2行、3行、4行等等任意行数的人数;无论求2个、3个或4个星期的天数,都必须知道1个星期有几天。培养学生能根据问题寻找必要的条件和根据条件解决相应问题的意识。)

教师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师:你真聪明。)

师:同学们还想再学习一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新问题

同学们喜欢体育锻炼吗?你参加过哪些体育活动,这些活动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我们学校两周前也举行了队列队形及广播体操比赛,看发给你们的第一张图片,就是同学们表演体操的情景。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图上能获取那些数学信息? 你能把找到的条件和问题连到一起说一说吗?

3 出示例1: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有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学生? 2.解决问题。

师:怎样求出一共有多少人?把你的算法试着写在纸上,你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算。算完就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算。(让学生充分的说。)

3.组织交流。

谁来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生介绍不同的解决方法,师板书,再组织学生理解每种算法。你先算什么?在算什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多叫几位同学) 师:同学们的思维真让老师佩服,想到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写答语。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选择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分析此类题的特点。 师:这道应用题有什么特点?

生:算法: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板书课题)

结构:3个条件,一个问题。

思路:选择两个有联系的条件算出中间问题再逐步解决。(同学们的观察能力真让老师佩服)

三、自主解决问题。

1:师:小红也非常喜欢运动,我们来看看她每天是怎样锻炼身体的。(拿出第二张图片)谁愿意把小红说的话读给大家听?你们从图上获取了那些信息?请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做?说思考过程。(强调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2:同学们都这么喜欢运动,每天可要吃一些有营养的东西,运动起来才有更有力量,瞧!煮鸡蛋的阿姨给咱们准备了营养价值非常高的鸡蛋,赶快帮阿姨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够不够咱们班吃?(拿出第三张图片)

列式解决。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组织交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 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思考探索的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例如,

①5×6×8②5×6×(5+3)③5×6×7+5×6 ④5×6×7+30⑤30×8⑥30×5+30×3 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马上就要到同学们的节日了,老师也为同学们准备了节日礼物,你们猜是什么?(拿出笔)每枝2元,每盒10枝,有四盒,你们想知道王老师花了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到黑板上做,说过程。

四、总结规律。

这些问题都有什么共同点吗?

师:咱们班的同学,不仅能仔细观察,搜集信息,解决问题,还善于总结。

五、提升练习。

我发现咱们班的教室非常干净,桌椅摆放非常整齐,你们能根据咱们班的座位的分布情况编一道两步计算的连乘问题吗?你们能自己解决吗?(咱们班同学的聪明真让王老师惊讶!)

六、回顾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总结。

这节课同学能从情境中找到要求解决的问题、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并用不同的策略解决了问题。表现的太棒了。老师希望同学们不仅头脑聪明,还要身体健康。

第19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新课标中中问题解决的形式安——排图形问题向文字应用题的过渡 一年级:图画情境题——理解题意

二、三年级:半文半图、文字叙述——抽象概括能力

四---六年级:文字应用题——通过审题训练,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读

题,读懂题,然后再去解题。

即:审题训练 审题训练:读题三遍 第一遍:弄清楚是什么事; 第二遍:筛选、捕捉有用的信息;

谁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第三遍:整理抽出问题骨架。(关键) 把两步应用题的解答作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转折点  经验:一步应用题是基础,两步应用题是关键。  方法:连续两问改一问;

改变条件或问题——寻找“中间问题” 突出数量关系的分析

 数量关系可理解为一种数学模型。 如:路程=速度×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总价 = 单价×数量

总数÷份数=每份数(单一量) 等等

 课标:过程与结果

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1 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解题策略与方法 1) 操作或模拟 2) 画图

(1)示意图(草图) (2)线段图 (3)树形图 (4)集合图 3)列表或摘录条件 4)分析综合法 5)假设法 6)转化法

解决问题的基本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导入)

(二)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

(三) 综合应用,提升思考 (巩固)

(四) 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结课) 连乘在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 (1)找出问题的条件:

①3个方阵, ②每个方阵8行,③每行10人。 (2)找出所求的问题: 一共多少人?

(3)解决问题的思路: 条件 应知 需知 问题 ①先求出一个方阵多少人? 10×8=80(人) ②再求3个方阵多少人? 80 ×3=240(人) 综合算式:10×8 ×3=240(人) 连除在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

2 (1)找出问题的条件:

①团体操60人, ②分成2个组,③每组5个小圈。 (2)找出所求的问题:

每个小圈多少人? (3)解决问题的思路:

条件 应知 需知 问题

①先求团体操60人分2组,每组多少人? 60÷3=30(人) ②再求第个小圈多少人? 30 ÷5=6(人)

综合算式:60÷3 ÷5=6(人)  解决问题课的新课教学提纲: (1)理解题意

观察或读题,理解题目讲什么一件事? (2)找出条件和问题

理解题中有哪些条件,问题是什么? (3)分析数量关系,指导列出算式

① 已知条件之间、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有什么样关系

② 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4)解答

①规范的解题过程

②答题

解决问题课的教学过程一般结构:  一导入  二新授

3  1理解题意(观察、读题,弄清题讲的是什么事)  2找出条件和问题

 3分析数量关系,引导列出算式  4解决问题(规范地解答)  三巩固  四结课

 工程问题的新课教学设计  1.出示例题,分析题目信息。

 王庄村要修一条公路,甲队10周完成,乙队15周完成。如果两队同时从公路两端修,几周可以完成?

 师:同学们读题,看看本题讲什么一件事?  生:王庄村修一条公路,求几周修完的事。  2.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 师: 题中给出哪些条件,问题是什么?

 生:题中给出的条件是:“王庄村要修一条公路,甲队10周完成,乙队15周完成”,问题是:“两队同时从公路两端修,几周可以完成?”  3.分析数量关系,引导列出算式  (1)分析数量关系

 师:观察题目,要求合修的时间,需要知道什么?(教师指着数量关系)  生:需要知道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

 师:这里工作总量,也就是公路全长并没有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怎么解决?  预设:如果学生说单位“1”,教师肯定他的想法。

 师:还可以假设公路全长是多少?(预设:如果单位不太合适,说明修公路,这里用千米更好一些) (2)学生按各种预设尝试列式:  预设:

 A、假设全长300米,300÷(300÷15+300÷10)=6(周)。

4  B、假设全长150米,150÷(150÷15+150÷10)=6(周)。  C、假设全长60米,60÷(60÷15+60÷10)=6(周)。  D、假设全长为单位“1”,1÷(1/15+1/10)=6(周)。

 师:黑板上是几个同学的解法,我们来听听他们解决的思路是什么?

 对于假设具体的数据的解法,重点分析第一种,让学生说出具体的数量关系。(如果学生说不太清楚,指导说出甲队的工效,乙队的工效,怎样求的合修的时间)  师:哪些同学是假设的300米的,假设60米的呢?举手看一看。

 对用分率进行解的方法,老师作重点追问:他的想法跟大家不一样,让他自己说说想法。

 提问:这里的1指什么,1/15,1/10指什么,1/15+1/10各代表什么?为何用1÷?请学生结合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的关系说说。(同桌说说这种解法的思路)  引导:他们单独修的时间不变,无论假设公路全长是多少,两个队每天修的始终占全长的1/10和1/15。对这条公路的全长而言,他们每天修路的米数在变化,但他们每天修这条路的几分之几没有变。  4解答:  解:(分步式)

 (1)假设修这条路的总工作为1,求出甲、乙的工作效率和。  1/15+1/10=1/6  (2)求甲、乙合做几周完成?  1÷1/6=6(周)  (综合式)

 1÷( 1/15+1/10)  = 1÷1/6  =6(周)

 答:如果两队同时从公路两端修,6周可以完成。

5  小结反思: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解决的工程问题,你觉得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解决?

 根据全班的讨论,得出解决工程问题可以用假设法,利用具体的数量关系进行解决,也可利用分数方法进行解决。

第20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六一小学 胡梦娜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时

学习任务分析:

1最终能力:会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结果分类:问题解决的学习

3条件分析:(1)必要条件:①找到题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②借助画图理解题意;③能够正确用除法列式计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支持性条件: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

4起点能力:乘法口诀,除法的含义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够有理有据的选择正确的算法;

2通过充分的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理解平均分以及除法的含义。

3运用除法解决生活情境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用乘法口诀求商和平均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一、知识回顾

师:从图中可以看出一共有几组星星?每组星星有?每组都有6个,说明是怎么分的?

(强调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追问:遇到平均分需要用什么来解决?

追问:图中表达的意思是?(把8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

小易: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易。“易星球”准备举行“最强大脑”的闯关比赛,但是我在冲关游戏中遇到了困难,你们愿意来帮帮我吗?

师: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帮助小易“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接下来我们来看小易遇到的第一个问题

(一)有15 人参加“撕名牌”游戏,平均分成3个组,每个组有几人?(出示ppT)

问题1: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边说边出示图例)

大家看到这个图熟悉吗?那谁愿意来说一说图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所以小易遇到的问题就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

那我们应该怎么分呢?动手在学习单上画一画吧

谁愿意来说一说每份分几个?每份分得的相同吗?

所以我们可以用( )来解决

问题2:应该怎样用除法解答呢?

15÷3=5 这个算式的含义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引导说)

问题3:解答正确吗?

我们算出每组有5人,题中说有3组,所以一共有多少人?和题中所给的15人相同吗?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检验时需要用到???(乘法口诀)

预设1:学生回答用乘法口诀。

继续追问具体用哪句成法口诀?

检验完之后还要? (齐答)

(二)15人参加跳大绳游戏,5人一组(出示PPT)

问题1:通过图中给出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统一将问题写在学习单上)

问题2:针对我们提出的这个数学问题,应该怎样解答呢?

预设1:学生在画图前列出算式“15÷5=3”。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解决?怎么看出是平均分的?

存在疑惑,动手在学习单上画一画。

通过画和圈,实际上就是让我们求?(15里有几个5)

那应该怎样列式呢?

问题3:15÷5=3这个式子的含义是?

问题3:我们解答完需要? 检验

我们算出有3组,题中给出每组有5人,一共有多少人?与题中给出的15相同吗?

接着我们要? (齐答)

(三) 小结

问题1:我们帮小易解决的这2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预设一:都用除法来解决

追问:老师有一个疑问,我们说平均分时可以用除法来接解决,第1个题中说了是平均分,我们用除法来解决。第2个种没有说是平均分,为什么也用除法来解决?

预设二:都用到乘法口诀“三五十五”

我们上学期学习过,一般1个乘法口诀可以帮助我们计算2个乘法算式,今天通过学习又知道一般1个乘法口诀同样也可以帮我们计算2个除法算式。

小易:小朋友们,谢谢你们帮助我,只剩下最后一关了,我们一起加油吧!

三、第三关(巩固练习)

说出算式表达的含义(小组推磨式)

说出算式表达的含义(单独说)

小易?:小朋友们,太感谢你们了!在你们的帮助下,我顺利通过了“最强大脑”的闯关。真的很舍不得你们,期待下一次的相遇!

四、小结

你收获了什么?

一年级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一年级解决问题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