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精)

发布时间:2020-03-02 18:17: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兼论杨柳青年画保护与开发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与民族、国家紧密相联的概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文化发 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结 晶。其重要性不言而欲,而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同时如何处理 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杨柳青木板年画在 2006年被 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具有浓烈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然而其保护 现状以及传承发展也是令人担忧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源起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经历了进半个世纪的发展。通过深刻反思与科学总结创建出 来的跨世纪新概念和国际性新举措。从“无形文化财”的提出到“无形文化遗产” ,到“民间创 作”在到“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定,跨越了五大里程碑,经历四次修改与完善, 名称发生了多次变化,内涵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含义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只要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 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有几种 说法:

1、2003年, UNESCO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其界定: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 变化 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 非物质文化遗

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 从而促进了 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在 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 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

2、2005年,中国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中对其定义:指各种以非 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 演艺术、民俗活动和 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 等以及上述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3、世界文化遗产网对其定义:指各民族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视为各种传统文 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 品等以及与上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1、传承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基本特征 — 文化是由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部分构成的。 文 化的文明进化是传承和积累沉淀的结果,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亦然。其细致周密的进步与循序渐 进的过程,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传递及传承,一是沉淀及积累。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或传递,是 民众对文化的自我选择,也是民众对文明的自主选择,任何外力的干涉都是徒劳无功的。因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千秋传承,是在传递中增添新的因素和成分,这其中包括发明、创新、扬弃 和吸收(异文化的因素 ,从而形成积累‘推动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 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显现。非物质文化的产生和存在既与相关生产方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关,也 与生产这种文化的土壤和背景——包括民族、地域的独特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文化心理、审 美原则、风俗习惯有关。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 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

3、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口头文化遗产, 具有广泛性和共享性特点。 我国因为是一个多民 族国家,情况就更是如此。我们要特别关注中国多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影响。许多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特定民族、特定地区、特定群体独创或独享的文化。 例如,火把节、等习俗或艺术形式都是为多个族群所保有和传承的。马头琴艺术、木卡姆传统 艺术等等同样是我国有关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点是它的内在精髓没有固定的物化形态。也就是说“非物质” 性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 “非物质性,是与 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 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质性。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与以非物 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 ”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民间传说,戏 曲艺术,礼仪节庆禁忌,民间手工艺术种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其中的一部分均没有物质载 体,没有物质形态,不是以以一定的物质形态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通常它只作为一种知识、技能或是技艺,存在于非物质文化持有人的头脑中,存在于不同的艺术表演之中,存在于各种 民俗、节庆礼仪之中,存在于传统工艺技能操作实践之中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完 全不同,因为它是非物质的、无形的,这是它的质的确定性,也是我们观察非物质文化遗产地 饿出发点和归宿。

5、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物质层面,这包括:

一、有些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形态本身就是物质的,比如:木板年画、剪纸等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 依靠物质层面来表达和呈现的。不管是口头的民间文化与口头艺术传统,还是以身体的的行为、姿态、动作为表现形式和表现对象的文化和艺术,其载体都是人,没有人就没有口头的民间文 化与口头艺术传统,就没有口头和形体相综合的艺术。

三、非物质文化与典籍文化相比,民间 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各种体裁往往都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而作为思维的语言的外壳本身就是物 质的,脱离了物质层面来谈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是不科学的,不合乎实际的。

二、现状分析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在 2006年国务院批准了文物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 518项: 1、民间文学:包括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的苗族古歌;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的布洛陀; 云南省梁河县的遮帕麻和遮咪麻;贵州省施秉县的刻道;山东省淄博市的孟姜女传说等共计 31项。

2、民间音乐:包括山西省左权县的左权开花调;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安 当涂 民歌;徽省马鞍山市的;福建省宁德市的畲族民歌;江西省兴国县的兴国山歌;湖北省兴山县 的兴山民歌 ; 广东省梅州市的梅州客家山歌 ; 四川省巴中市的巴山背二歌 ;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 自治县的裕固族民歌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靖州苗族歌鼟;河南省沁阳市的唢呐艺术 等共计 72项。

3、民间舞蹈:包括北京市门头沟区的京西太平鼓;河北省昌黎县的秧歌;江西省永新县的永 新山西省;翼城县盾牌舞的翼城花鼓;福建省泉州市的泉州拍胸舞;甘肃省兰州市的兰州太平鼓;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土家族撒叶儿嗬;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朝鲜族农乐舞 ; 云 南省瑞丽市的傣族孔雀舞;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的蒙古族安代舞等共计 41项。

4、传统戏剧:包括 福建省泉州市的梨园戏;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的潮剧;江西省弋阳县

的弋阳腔 ;浙江省新昌县的新昌调腔;福建省永安市的永安大腔戏;陕西省的秦腔 ;山西省的 晋剧; 河南省的豫剧; 安徽省、黄山市的徽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剧 ; 天津市宝坻区的评剧; 浙 江省的越剧;贵州省思南县的花灯戏 等共计 92项。

5、曲艺包括:江苏省扬州市的扬州评话 ;福建省福州市的福州评话 ;河北省河间市的西 河大鼓;辽宁省沈阳市的东北大鼓 ;河北省乐亭县的乐亭大鼓;天津市宝坻区的京东大鼓;山 东省烟台市的胶东大鼓浙江省瑞安市的温州鼓词;浙江省绍兴市的绍兴平湖调;福建省漳州市 的锦歌 ;陕西省榆林市的榆林小曲; 天津市的天津时调 等共计 46项。

6、杂技与竞技包括:河北省吴桥县的吴桥杂技;山东省聊城市的聊城杂技;北京市的天桥 中幡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达瓦孜; 湖北省十堰市的武当武术 ; 天津市的回族重刀 武术; 河北省沧州市的沧州武术;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搏克等共计 17项。

7、民间美术包括:天津市的杨柳青木版年画;河北省武强县的武强木版年画 ;江苏省苏 州市的桃花坞木版年画 ;山东省潍坊市的杨家埠木版年画 ;广东省佛山市的佛山木版年画;四 川省德阳市的 绵竹木版年画 ; 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唐卡; 河北省衡水市的衡水内画 ; 江苏省扬州 市的扬州玉雕 ;辽宁省阜新市的阜新玛瑙雕;甘肃省酒泉市的夜光杯雕 ;浙江省青田县的青田 石雕;河北省曲阳县的曲阳石雕; 广东省潮州市的潮州木雕等 51项;

8、传统手工艺包括:江苏省宜兴市的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安徽省界首市的界首彩陶烧制 技艺;广东省佛山市的石湾陶塑技艺 ;江西省景德镇市的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陕西省铜川市 的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 ; 浙江省龙泉市的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福建省德化县的德化瓷烧制技艺; 江苏省苏州市的宋锦织造技艺 ;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的壮族织锦技艺 ; 江苏省南通市的南 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云南省大理市的白族扎染技艺等 81项;北京市崇文区的雕漆技艺 ; 贵 州省的茅台酒酿制技艺 ; 四川省泸州市的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等共计 89项

9、传统医药包括: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中医诊 法;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中药炮制技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中国中医科学院 的针灸;中国北京同仁堂的同仁堂中医药文化等共计九项。

10、民俗包括:文化部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 布的锡伯族西迁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火把节 ; 云南省陇川县的景颇族目瑙纵歌海南省 五指山市的黎族三月三节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羌族瓦尔俄足节;贵州省三都水族自 治县的水族端节;贵州省榕县的侗族萨玛节;河北省涉县的女娲祭典 ;浙江省绍兴市的大禹祭 典 ;福建省惠安县的惠安女服饰;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回族服饰等共计 70项。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存在的问题:20世纪后期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大潮的强烈击,人类 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着日益严重的危机,保护和抢 救这些遗产已成为人民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不仅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特别出台了《保 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许多国家政府和民间机构也纷纷行动起来,制订法规,清理普查,申 报遗产,筹措资金,抢救开发,紧急呼吁 …… 但以中国的情况看,紧急之中明显存在着盲目性、机械性、片面性和近利性,由此又造成新的破坏和损失,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 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 流失。

2、建议:在指导方针上,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在工作原则上,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 结合、讲求实效。建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类存档,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同时市乡 两级要加强领导,将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文化发 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 作能力和业务水平。适时申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项目,成熟一个, 申报一个。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1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跟不上抢救保护的形势,各种观点层出不穷,给文化遗产的保护 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很多学者往往缺乏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研 究,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陷于孤立。

(2在有的地区,文化遗产的开发工作比保护工作更快:很多名录都已经出售给企业家, 被冠名和大肆宣传,而在开发过程中很多保护工作也都没有落到实处。很多人看到了文化遗产 的经济效应,而忽视保护遗产的文化效应。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应该是学术工程,而不应是政绩工程。在保护的过程中应 以专家为主线,大力研究文化遗产的内在深层含义,避免功利化

(4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应联合多方专家,群策群力,以多个领域为 切入点共同发展。

(5有些地区把整体的文化现象分割成多个小部分,多次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这 样的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化分解和破坏。

(6民俗文化中有些与民间信仰有关,有的专家学者容易将其与封建主义、民族主义等相 联系产生误解,而使这些遗产在保护工作中被忽视。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1各级政府要给予足够的认识与支持,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把保护和开 发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尽快成立鉴定和评估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审查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分阶段制定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长远规 划,编制中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尽快制定“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和“民间传统文化 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实现非物质文化遺产的保护工作纳入法律轨道;理顺管理体制,建立 地方与地方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形成合力;各级政府还应将民间非物质文化遗 产抢救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切实支持。

(2实行分级保护制度,负责统一协调、指导保护工作。地方政府应明确实施保护单位及 各自权利和责任,负责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建立专项的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基金, 帮助一些地区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遇到的资金困难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体 制尚未系统建立之前,由文化部门负责协调和指导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3培训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接人才队伍。在相应的高校增设有关方面的专业学科, 招收此类专业的学生,其中包括本科生、代培生、进修生等;将民间艺术列入大学艺术教育, 在中小学各个学段开设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课程,从小孩子开始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 认同感;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要吸收文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以提高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的水准。

(4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氛围。这应当包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爱 国主义教育内容,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教育的宣传工作;建立相关的博物馆、民俗馆和民间艺 术资料库等设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严格保存和保管;组织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和群众艺术工作者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特別要注重发挥关心文化事业的 企业和人士,以及文化团体和各类文化中介组织的作用;推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命名制,借 鉴“世界文化遗产”或“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做法,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按照逐级申报、专家机构或权威部门评估、政府审批的程序,给予相应级别的命名,把保护、开发、“申遗”、利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5推动民间非物质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形成文化产业,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 途径。文化遗产列入保护名录之后不能仅仅停放在博物馆里,应积极推动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产业化发展,对具有产业开发价值的传统文化项目予以政策倾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民间传 统文化的产业开发。在认定和保护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对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它们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的重要支撑。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

(1从民族角度看,它是对一个民族文化意识的唤醒和强化。

任何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是其民族精神的体现。但相对而 言,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非物质文化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物质

文化的载体已被 物化为恒定的形式,表现为历史的、静止的,不可再生的,它的精神蕴涵隐藏很深,已远离它 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修养,不能潜心感受和解读,是很难把它全部激活、接受和 传递的。而非物质文化的载体则是具体的活动过程,表现为现实的、活态的、不断生成的,同 时它就在民众的真实生活之中,成为他们日常经验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是她独 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的活的记忆,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维系民族存在的生命线。这种生命 线一旦遭到破坏,民族文化的基因及其生命链将出现断裂变形,民族的存在随之发生危机。因 此,面对当今强烈的“全球化”、“一体化”的冲击,对这种文化的保护,实际就是对一个民 族精神之根的呼唤、认同与养护,也是一个民族沿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历史上,因为自 身文化的失传或被强行割断而解体乃至消亡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2 从国家角度看,它是对国家独立的维护。

国家作为多民族共同体(纯粹单民族国家极少,广义的讲就是一个大民族,所以一般也 称民族国家。这个大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共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这是一个 民族区别于别一个民族的根本性标志。其中非物质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是一个民族国家深 入脊髓的文化积淀,也是她独特文化身份、文化个性的确证。据此,民族国家的自尊和自信才 能够确立起来,才会形成最深沉的凝聚力。这种文化精神的伟力,在常态下大多不为人们所关 注,但遇到民族国家危急的特殊情况,便顷刻凸显出来。每一个爱国公民都会自觉地从中汲取 力量,以不同的方式义无返顾地投入保卫祖国的战斗。这已为广泛的实践所证实。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和文化霸权主义的出现,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具有了 新的国家意义。这就是文化主权的保护。文化主权,是一个民族国家政治独立的精神基础;如 果后者是其外在标志,前者便是内在灵魂。一个民族国家如果失去这个灵魂,她的政治独立也 将虚有其表,最终成为他人的附庸。在这种情况下,当一个民族从总体上提高了文化主权和文 化保护意识并积极付诸行动的时候,她一定能在困境中觉醒和奋起,重新寻根固本,继承创新, 走向繁荣和复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1、开发活用非物质遗产本无可厚非,但是在最近我们却总能听到因为开发活用不当给遗产 造成不良影响的例子。从民乐改良增加交响乐指挥,到邦子演员穿上歌剧演出服,我们不难发 现由于开发者热情过高,又不了解遗产的文化内涵,在开发的过程中盲目的追大求全,导致经 过 “ 开发 ” 的文化遗产已经失去了应有的韵味。民间小戏像京剧大戏,民族音乐像西方交响乐。本 来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的向主流文化和西方文化趋同,而文化 趋同的过程往往正是文化遗产消失的过程。从云南石林的天天 “ 三月三 ” ,到民俗村里的随意 “ 拉 郎配 ” ,我们又发现一些开发者只看到了遗产之中的经济价值,对于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价值缺 乏应有的重视,导致开发过后的文化遗产形式与内涵分离,文化遗产中蕴藏的风俗、信仰反而 在文化遗产保护大潮中快速消失,如此一来经济开发也就成了经济糟蹋。

2、过度保护桎梏社会:经济开发可能给遗产造成开发性的破坏,这一点也许不难理解。但 是仅仅按照遗产保护的工作规范对遗产进行保护就完全利于遗产发展吗?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 也不尽然。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遗产,它需要由传承人代代相传,随着时代的变迁,传承人 所生活的社会也不断发展,遗产也会发生变化。如果遗产工作者仅是教条、机械的对遗产进行 保护,不注意随着社会发展改变保护手段,并且总是希望遗产处于一个历史的时间点,与遗产 有关的一切都一承不变,那么这种保护就成为了一种过渡的保护。过渡的保护是不现实的,比 如我们不能为了保护船工号子就让河流上的航运交通停止使用机械动力而恢复拉纤。像这样的 过渡保护往往会桎梏经济甚至是社会的发展,并且也往往不会被社会所接受。

思想决定高度,行动创造价值!

3、合理利用与传承发展 (1不能将开发置于保护的对立面上 要走出保护与开发“非黑即白”的二元论怪圈,保护可以是为了开发而保护,开发也可以是为了 保护而开发。不能盲目的将开发置于保护的对立面上,单纯为了保护而禁止开发或为了开发而 拒绝保护。开发者要有效利用保护者的工作成果,依照文化传统进行传承性的开发,而保护者 则应当针对开发者的工作给出有效建议,以便开发工作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 (2 要允许遗产的自然发展但不能人为干预其发展 如前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的遗产,需要由

传承人代代相传,随着时代的变迁, 随着传承人所生活的社会不断发展,遗产也会随着时代发生变化。比如在部分传统的苗族村落, 火把节中的火把早已被工业文明的手电所取代;又比如在部分原来生产力落后民族地区,随着 先进生产工具,人们已经在一些传统手工艺使用原来没有的电动工具。这些都是遗产的自然发 展,是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对此遗产工作者要持一种相对宽容的态度,不能过度的干预。但 是文化遗产的自然发展也要尊重自然归律,不能人为的“拔苗助长”加速其变化,防止“邦子演员 穿上歌剧演出服”的闹剧重演,防止对于遗产的歪曲。 (3 通过科学记录的方式保护遗产的现状并努力保护遗产的活态传承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生产力不发达的民族地区和农村,当今在这些地方正发生着快速的 社会变革。在社会变革中人们思考的往往不是如何保护文化遗产,而是如何摆脱落后文化的束 缚。当他们有朝一日过上他们盼望的“幸福生活”时,他们会发现他们的传统文化已经消逝,一 些与时代发展“不适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消亡。面对这种情况遗产工作者不可能人为的阻 碍社会变革,让遗产的传承人选择他们不愿接受的生活。我们应该做的是积极的通过多媒体的 科学记录方式保护对于遗产记忆,通过收集与遗产有关的作品、工具保护遗产的现状,并通过 改善传承人生活状态努力保护遗产的活态传承。尽可能真实的保持文化遗产的原貌,让后人更 加真切的了解遗产的全貌,防止以后可能发生的对于遗产的滥用。

四、杨柳青年画

(一)杨柳青年画发展史 杨柳青年画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 300 多年的历史。天津市区以西 20 公里的杨柳青镇, 以杨柳依依得名,以木版彩绘年画著称。南依京杭大运河,北靠大清河、子牙河,杨柳青曾是 北京以南最重要的驿站。自明代开始,随着大运河重新疏通,苏州桃花坞年画及雕版艺人北上, 处于南北枢纽的杨柳青地区,年画生产渐成风尚。至清中叶,杨柳青年画达到全盛,杨柳青镇 连同附近乡村,“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古镇之上,有六十多家大型画店鳞次栉比,各地 商客络绎不绝。据说当年仅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有百万幅之多。今天,走在杨柳青镇 上,穿行于“戴家胡同”、“健隆胡同”,依稀可以想见当年盛况。毗邻京畿,杨柳青吸引了不少文 人画师,年画做工愈发精致,一度作为贡品选送大内。故宫现存一对“金瓜武门神”,据考证与 目前杨柳青年画社出版的“门神”出自同一底本。直到今天,最大尺幅的杨柳青年画仍被称为“贡 尖。 发展过

程中,杨柳青年画逐渐形成木版印刷、多重套印、手工彩绘的特色,和其他地方木 版年画纯自印刷迥然有别,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成为中国传统木版年画中最为 著名的一宗。鸦片战争后,战乱不止,杨柳青镇年画生产一落千丈,至 1931 年“九一八”事变, 交通中断,传统画坊几近湮灭。新中国成立以后,抢救杨柳青年画的工作随即展开 1952 年,中 央人民政府派员对杨柳青年画进行了专门调查,并很快给镇上仅存的一家年画作坊寄来了 500 元钱。1953 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倡导下,韩春荣、霍玉堂等六位老艺人组成“杨柳青年画生产 互助组”,恢复了生产。 1956 年,“杨柳青镇和平画业生产合作社”成立,中央领导同志及全国各地专业画家国际友 人不断前来视察、调研和参观,画社影响逐渐扩大。1958 年,天津荣宝斋、德裕公画店归并, 成立“天津杨柳青画店”,后更名为天津杨柳青画社。它的成立,使杨柳青木版年画成为我国最 早被国家以成立专业性经营单位方式予以保护的艺术种类。随后,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6 思想决定高度,行动创造价值! 财力,支持杨柳青年画的抢救——画社四处寻访,收集了 6000 余块年画古版和明代以来的年画 样品一万余张;而老艺人们云集画社,也使杨柳青木版彩绘年画的全部制作技艺得到了完整的 保留。 霍玉堂之子、杨柳青年画的传承人之一霍庆顺至今还记得那个 “河里冻着冰 ”的 冬 天 ——1960 年的正月初二, 周总理亲临杨柳青画店, 对年画的发展作了重要指示王文达和冯庆钜, 是 1960 年画社招收的第一批学徒中的两位,同年随画社迁往天津市内。此后 30 余年,杨柳青 镇再无一家个体年画作坊、店铺。迁入市内的杨柳青画社几经沉浮。上世纪 60 年代,年画市场 需求量很大,但木版手绘年画基本被机制印刷年画挤出了市场。画社以出版连环画、胶印年画 等产品的收入,补贴传统杨柳青年画的抢救与保护。进入 90 年代,伴随经济起飞,家居环境的 改变,胶印年画需求大幅滑坡。画社经营一度陷入困境。近几年来,传统木版手绘年画作为艺 术品重获青睐,产量逐年攀升。目前,画社每年传统木版手绘年画销量稳定在 3 万张上下,年 收入五六百万元,在经济上已经实现自给。近年来,有关方面对杨柳青画社的支持持续不断。 2004 年,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被文化 部批准为“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 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历史追溯、整理及研究 工作启动。同年,天津市文化局和杨柳青画社在天津举办了盛况空前的“天津杨柳青木

版年画保 护工程研讨会暨杨柳青画社藏品展”。 2005 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国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精品 展”,引起轰动。2006 年杨柳青年画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 年,杨柳青画社被 命名为天津老字号,成为天津标志性品牌商铺。

(二)杨柳青年画现状 曾被称为农耕时代老百姓家里的“墙上电视”的年画深为人们喜爱。杨柳青年画在康雍乾 时达到鼎盛,在如今的工业化时代,在整个民族民间文化都受到经济全球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 情况下,杨柳青年画也一样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目前,除了保存在杨柳青年画社的 6000 多块旧版、万余张画样外,尚有一些旧版、画样散 落在民间。但是在市场上看到的杨柳青年画,不过区区几十种而已。 “杨柳青年画?不就是„娃娃 抱大鱼‟么!”在普通被调查者中,这是最常见的第一反应。满街的杨柳青年画看过去,似乎也印 证了这一点。果真如此么?“植根于农耕文明中的杨柳青年画,是„活化石‟,是中国文化的沉淀 物,又是反映民俗生活的一面镜子。年画的题材,可分为界画、朝衣大像、娃娃样、时样节景、财迷样、等。其中,“耕织全图”、“五谷丰登”等,是农民对自身生活的写照;“三年早知道”、“庆 赏元宵”等,是反映中国岁时节令、研究民俗学的形象资料;“门神”、“财神”等神仙道释,反映 了世俗心态;“完璧归赵”、“水浒忠义堂”等,来自小说、戏曲;“连年有余”、“麒麟送子”等,或 通过谐音或利用物象,呈现世俗认同的吉祥寓意;“学童顽戏”、“仕女游春”等,展现了生活情趣 与审美情趣; “如果把杨柳青年画放在当代文化环境的大屏幕上,我们会看到一种显影:中 国过去时代的农民的心理流程。”所以,杨柳青年画保护传承的意义,不仅仅在技艺层面,更在 文化层面。 无论是市内的杨柳青年画社还是镇上的年画作坊,迫于经济压力,所开发的品种, 往往是市场所“认同”的。而对于杨柳青年画深层文化的发掘,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杨柳青年画需要的是发展创新,“如何出新,是杨柳青年画将来的亮点和生命力所在。墨守 陈规,必然不断退化。杨柳青年画的创新不应该仅限于包装形式的变化,当然其产业化也是一 种手段,核心还是保护和弘扬;将年画与旅游业结合,为的是通过公众了解增强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生命力。”

五、杨柳青年画的保护与开发

(一)杨柳青年画的保护

1、为了保护和发展杨柳青年画, 有关部门已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保护计划: 2004 年到 2005 从 年为第一阶段,工作人员将对现存的古版、图文资料进行鉴定、登记,建立起刻工、画

工、商 铺的考据资料库;从 2006 年到 2008 年为保护工作的第二阶段,在这个时期除了要对杨柳青年 画的发源地、种类的衍生、艺人传承等开展调查外,还要建立起杨柳青木板年画的工艺审核标 准,并通过资金、技术资助鼓励科学、适度的年画生产;第三阶段是 2009 年到 2010 年,在前 7 思想决定高度,行动创造价值! 面调查、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有关部门计划在本市建立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暨中国年文化中 心,以博物馆的方式妥善保存木版年画图文资料,并把这个博物馆建成一个展示我国年文化的 专业博物馆。

2、政府应继续加大投入,尽快制定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有文物保 护法,没有文化保护法,我们的民间文化应该有自己的保护法,应该加快立法出台相应的保护 政策,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将更有益于原生态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

3、摸清家庭,整理精华,让最有价值的民间艺术通过文字、摄像、录音等手段记录下来。 建立“中国木板年画档案信息库”,把散落在民间的这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完美的收入中华民族 的文化宝库。

4、加强教育,培养人才,建立木板年画传承艺术基地,保护并发展我们的民间传统文化, 就要加强教育宣传的力度。让年轻一代从小感受民俗文化的熏陶,了解杨柳青的文化内涵,发 展有一定文化功底的年轻人,面对掌握一定传统技艺的艺人,由政府补贴,让他们能维持生计, 只有这样,才能把杨柳青年画的艺术技法传承下去。

5、让杨柳青年画民间年画“活”起来。艺术本身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出新,以活态的形式, 把古老手工艺的美感和内涵,传递给现代读者,如可以把这种民间艺术文化带进大学校园与富 有现代气息的大学生们展开“亲密接触”,让现代人认知这样的民间艺术,了解杨柳青年画, 从而提高保护发展意识,通过这样做,更重要的是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培养人们对民族文 化的热爱和情感,有了清醒的文化保护意识。

6、杨柳青镇应该紧紧围绕“环境立镇、文化兴镇、经济强镇、开放活镇”的发展思路,树立 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克服重重困难,广泛挖掘潜力,为杨柳青年画的保护与开发 奠定良好基础。

(二)杨柳青年画的开发

1、2004 年,“杨柳青”商标已经成功注册,这一商标并不仅仅应用在杨柳青年画上,杨柳 青,这一地名商标将用在传统食品和传统民间艺术品上,这一商标必将在杨柳青丰厚的民间文 化底蕴的积淀下声明显赫起来。这将对杨柳青年画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2、打出

文化旅游品牌:地方政府应该在制定经济发展的思路中,把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的思想理念融入到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一个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整 体水平;文化产业的实力体现着一个地区的整体综合实力。杨柳青作为千年古镇,古老的京东 大运河穿镇而过,拥有近代华北第一民宅石家大院、明代建筑文昌阁、津门大侠霍元甲故居并 且作为杨柳青年画的发祥地,打造文化旅游牌,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 杨柳青年画作为其中一员,可以在这个大的文化旅游体系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3、把杨柳青年画做成邮票加以宣传。可以在充分考虑邮票表现形式特点的基础上,力求题 材尽可能兼顾,选取杨柳青木板年画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如“五子夺莲”、“盗仙草”、“玉 堂富贵”等包含杨柳青画中娃娃、神话故事、戏曲及仕女等内容,让人们更多的了解杨柳青年 画,关爱杨柳青年画。

4、定期举行杨柳青民俗文化节,为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杨柳青民俗品牌,使杨柳青的民俗 文化品牌更加鲜亮,扩大杨柳青年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进一步利用好杨柳青“魅力文化传承名镇”这一品牌优势,遵循“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 开发”这一螺旋上升的过程,在不断创新,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提升杨柳青年画的品牌效益。

6、根据本地的人文资源,确立了以《杨柳青文化》为主体的校本课程体系。把杨柳青木版 年画作为选修课,保证专项活动基金,由较外辅导员定期到校辅导或引导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 参观、拜访民间艺人,加深对乡土文化的了解,拓宽学生艺术视野。更多的了解杨柳青年画, 传承杨柳青文化。

7、新建立的杨柳青年画馆,位于著名的石家大院西侧,与明清街相邻,将成为西青民俗文 化旅游区的一部分,为中外游客展示精深的年画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年画,了解杨柳青,通 过不断的拓展与创造,把杨柳青年画推向新的高度。 8 思想决定高度,行动创造价值!

六、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与民族、国家紧密相联的概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文化发 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结 晶。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应该认识到,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延 续民族的灵魂血脉。我们一定要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适度的保护与合理 的开发才能够相辅相成的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乌丙安, 《全面保护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珍贵遗产》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3 年; 2.王宝铭, 《杨柳青年画论析》 ,山东科技出版社; 3.徐艺乙 陈健, 《木版年画》 ,山东科技出版社 ,1997 年版; 4.勒之林, 《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 12 月版; 5.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年; 6.《民间美术概论》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 7.靳之林, 《论中国民间艺术的哲学体系》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9; 8.李友友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9.编委会,《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指南》,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 10.陈健, 《杨柳青木板、年画发展史》 ,江苏美术出版社。 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更好结合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