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4 01:24:3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题目:《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姓名:王宏亮 学号:2014100531 年级:研一

专业:金融硕士

课程:经典名著导读

摘 要

马克思对商品、资本的分析一针见血,马克思说,资本的本质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个物。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对资本范畴的理解进行了精辟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资本的概念给予了深刻的批判,同时,对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制度和社会文化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关键词:资本;经济伦理;社会文化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出发点深刻分析了,历史是由活动的人和人的活动构成的。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如何看待人的发展始终是马克思关注的一个重要思想。《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通过对现实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深刻剖析了资本的概念,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非道德性以及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现象的本质所在。

一、马克思对资本概念的理解及其批判

马克思说,资本的本质在一定基础上可以理解为一种生产关系,资本运动起来是资本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要想使资本作为剥削活劳动的一种手段,唯一的方式就是必须使资本运动起来,参与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资本家才能凭借资本的独有特性无偿的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价值的积累。可以说,资本一旦孤立起来,它也就不能称为实质上的资本,“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它是一种历史的生产关系。”但是,资本并不仅仅是一种生产关系,而是一种能使价值增值的生产关系。在发现资本的这个秘密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又深刻、系统地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是榨取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马克思强调,资本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个物。如果资本脱离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了。另外,拥有更多的资本代表的是享有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由于绝大多数资本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使得资本家可以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合理的配置资源,这样便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资本只是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值自身,创造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本来以为生产力发展了,可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是,由于资本的本性,使得资本家对剩余价值越来越贪欲,使得资本家与劳动人民的关系发生了质的颠倒。现在雇佣工人必须每日在监工的鞭打下劳动,他们受尽了挖空心思的残酷,他们大多饿的骨瘦如柴,他们有时甚至被逼得自杀!可是,资本家却每日面带笑容,得意洋洋,不但没有一点改善劳动者恐怖生活的想法,反而更加燃起资本家狼一般的贪欲。

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伦理的批判

首先,马克思对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形成的前提条件进行了批判和深刻的揭露。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表面上看是资本家拥有的资本越来越多,雇佣工人除了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可以说,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劫掠、奴役、杀戮、征服等残忍的暴力行为,并且正是这种暴力行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才有了强有力的催化剂。正因为劫掠、奴役、杀戮、征服伴随始终,所以侵略者发现了美洲金银产地,剿灭了土着居民,并把被剿灭的土着居民用最残酷的方式埋葬于矿井,而这只是侵略者掠夺的起步,以后又对东印度进行了征服和掠夺,把非洲变成了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显而易见,资本原始积累的实现,造成了两级的存在,一方面,虽然懒惰的人整天不劳动,并且始终面临耗尽自己一切的危境,甚至这其中还包括耗费过了头的无赖汉,但是,懒惰人的财富确在渐渐的增加,一跃变成了呼风唤雨的资本家;另一方面,由于勤劳的,聪明的,而且首先是节俭的精英,失去了自己仅有的一点可怜的土地,他们除了可以出卖自己的皮之外,实在是没有其它东西可以出卖了,这样就使得他们不得不屈从于一跃变成了呼风唤雨的资本家。在残酷的资本主义制度下,无论这类节俭的精英怎样卖命的劳动,他们的所得还是少的可怜,只能养家糊口,并且越来越贫困。然而,正是这样两级的出现,使得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丑陋面貌浮出水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了原有旧的生产方式。这样两级的出现,使得劳动者为了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只能无偿地为资本家拼命的卖力,这样资本家便把劳动者牢牢的控制起来,可是,卑鄙下流的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加丰厚的利润,更是丧尽天良的加大了对劳动者的剥削,人民群众遭受了可怕的剥夺,同时,资本家也体现了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和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耻的贪欲。

其次,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非道德性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资本主义生产要想实现价值的增值,获得剩余价值,就必须使劳动者成为特殊的商品。表面上看来,劳动者和其它商品没有区别,在市场交换过程中也是遵循着平等的交换原则,体现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但是,劳动者是能创造价值的特殊的商品,并且劳动者的这个特殊性在流通领域是看不见的。当我们“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就会看到我们的剧中人的面貌己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一让人家来鞣。”由于资本家最可耻的贪欲永无止境,为了使自己的财富更加丰厚,他们想尽一切办法采用和改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无限制的延长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生理上使劳动者的生命受到了威胁。可是,资本家并没有正确的对待劳动者的生命,他们也不会认识到人的生命是神圣的,他们只会把劳动者的生命与动物、植物的生命等同起来,可以说,资本家没有坚守住应有的和应做到的道德底线,他们所关心的只有如何才能更大限度地追逐那些利润,根本没有想过要把劳动者所处的恐怖环境改善一下,更不用说对劳动者的生命负责任了。总之,要想使资本家解放劳动者的痛苦和扞卫真正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只能是天方夜谭。

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现象的批判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现象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现实延伸,发挥着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作用。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物役性经济,表现在文化观念上就是拜物教观念。马克思指出,由于商品的出现,交换双方的关系变得玄而又玄,既有人对物的关系,又有人对人的关系。商品这一特殊的产品,从表面上来看,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但是,商品是由人类通过交换的劳动产品,所体现的又是社会关系,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这样就使得人民开始崇拜起来自己生产出来的商品,而商品越是发达,人民便越埋没于商品之中。人民对于商品的崇拜在于商品具有的交换价值,随着商品、交换手段和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世界开始变成了一个金钱世界。于是人民又开始对货币崇拜起来,完全把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交换关系颠倒了,使得对商品的崇拜更加耀眼了。但令人恐怖的现象出现了,吸血鬼资本来到了世间。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增值的真正秘密,从而把人与人之间真实的社会关系完全揭示出来,在马克思看来,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但是,在现实流通中,却表现为由于资本这种能生出来钱的力量,资本成为世界真正的主人,人民臣服于它的脚下。

四、人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首先,《资本论》第一卷的人学思想解读,是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学发展的根基和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学发展“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继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资本论》第一卷的人学思想为马克思人学理论宝库的发展提供了继承和发展的理论依据,也是实现《资本论》的当代价值,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学思想发展的重要理论资源 。 其次,《资本论》第一卷的人学思想的发展,是促进“ 以人为本 ” 的和谐社会形态的基础,马克思提出的 “ 人 自 由 而 全 面 发 展 ” 的 理 想 形 态,是 对 《资本论》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人不完全发展的批判,是对社会发展最终状态的诠释,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支撑和前提。最后,《资本论》第一卷的人学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资本论》第一卷的人学思想,是探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发展的重要理论根据,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和中国经济不断地增长,人的全面发展也成为社会发展的主线,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每个社会的个体,在摆脱各种内在限制的基础上,在社会的关系、个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上,都获得普遍的提高与协调。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关系没有改变,仍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包括科技管理人员在内的雇佣劳动者的地位没有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虽然“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推动着资本社会化的发展和资本所有制关系的社会发展,使得资本主义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资本主义发生了部分质变”,但是不论是股份所有制、法人所有制还是混合所有制甚至是国家所有制经济的发展,都没有从整体上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性质,其社会资源仍然控制在少数垄断资本家手中。正是在包括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相对过剩人口规律等等的支配下,资本家不断采用先进技术,更新生产设备,改进生产方式,才有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及现代科技进步,才有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惊人发展,从而引起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实践证明,运用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对资本主义基本性质、基本矛盾、基本规律的分析并未过时,今天仍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指南。由剩余价值理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趋势也没有改变,当代实践正以不同的形式体现着这一趋势的历史必然性。

总之,资本主义社会所建立的经济制度、文化底蕴以及价值观方面存在着巨大的缺陷。我们应以此为鉴,对生命持敬畏的肯定态度,并把这种态度与对待世界和人生融为一体。我们的目标是:实现进步和创造有益于个人和人类的物质、精神、伦理的更高发展的各种价值。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78.[2]《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69.[3]《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5.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