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安徽省气象事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0-03-04 00:31: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安徽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 安徽省气象局

皖发改规划〔2011〕870号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依据《中国气象局关于做好省级气象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精神,编制《安徽气象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本规划是今后五年指导安徽气象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安徽气象事业发展形势

第一节 “十一五”期间安徽气象事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气象事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牢牢把握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主线,强化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加快“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不断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十一五”中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顺利实现,为推动安徽加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 “十二五”安徽气象事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公共气象服务效果显著。气象为农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省初步建立了三级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成1523个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安徽农网”构建了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和五级服务组织体系,网站日均点击率超过25万次,开展星火科技“12396”电话信息服务,促成网上交易额180多亿元,被广大农民誉为“致富金桥”、“科技之窗”。人工影响天气发挥显著作用,完善了安徽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全省火箭发射系统规模增加了70%,实施人工增雨和防雹作业1511点次、飞机人工增雨28架次。天气预报准确率不断提高,较“十五”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平均提高了4.2%,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平均提高了4.5%,暴雨短期预报准确率提高了3.6%,基于降尺度模式的气候预测业务不断推进。圆满完成了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任务。采取多种手段发布气象信息,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0%以上,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接近90%。

气象防灾减灾作用明显。重大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能力明显增强。在应对2007年淮河流域特大洪水、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2009年初沿淮淮北特大干旱等重大灾害中,始终做到科学监测、及时预报、主动预警和有效防范,利用手机短信为全省行政村和学校负责人、信息员发送气象灾害预警达8万多名,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减轻财产损失做出了重大贡献。

气象综合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全省气象装备建设投资总规模达2.37亿元。建成蚌埠、黄山、安庆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建成340个区域气象观测站、16个GPS/MET水汽观测站、82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7个闪电定位监测站、4个风能资源观测站、1套移动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在全省高速公路沿线建成164个交通气象观测站。启动省、市、县三级高清视频会商系统建设,建成83个卫星广播系统接收站,升级省、市、县三级气象信息传输专用通信网。建成11个市级气象装备保障中心。基层气象台站建设全面展开,多渠道资金投入1.98亿元,51个市、县气象台站基本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服务全面展开。初步建立了风能、太阳能资源监测、评价及评估等管理制度,完成安徽省风能资源普查,开展我省新能源示范项目风能详查和备选风电场选址踏勘工作,提供核电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启动“风力提水节能灌溉”试验。参与编制了《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开展了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全省主要气候灾害普查和面向社会公众的应对气候变化专题宣传活动,完成了淮河流域气候资源对农业与水资源影响评估、安徽省雨雪冰冻和暴雨洪涝风险区划。

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体系不断加强。加强“安徽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等骨干创新平台建设,建成由省级科研、业务单位为主体的气象科技创新组织体系。气象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全省高级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达123人,形成“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等5个创新团队。气象科技投入总经费4100余万元。主持和参加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1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级科技项目18项。取得科技成果141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项,其中1项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在国家

一、二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64篇,SCI收录论文12篇,32项成果在全国或省级气象部门推广应用。与南京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14个高校、科研院所、国家级业务单位建立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交流机制,与淮委、国土资源等12个行业实现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气象依法行政取得明显成效。《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安徽省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安徽省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办法》等地方法规正式颁布实施,《安徽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预案》等规范性文件陆续出台。气象标准化取得积极进展,成立了“安徽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担了1项国家标准、8项气象行业标准和17项地方气象标准项目的制、修订工作。五年共办理各类省级气象行政审批项目2053件,按时办结率100%。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气象预报预测水平还不能满足气象防灾减灾的需要;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业务布局、自动化水平和技术保障能力尚待优化和提高;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尚不健全;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仍待加强;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气象服务职能尚需增强。

第二节 “十二五”时期安徽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推进安徽气象事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是提升气象综合能力、提供一流服务的关键时期。安徽气象事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将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国际社会更加关注气候变化为安徽气象事业发展开辟了新领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日趋增多,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对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对人民安全福祉造成的威胁越来越严重。未来5年,国际社会普遍将更加重视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更加重视多灾种早期预警和综合减灾。

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气象工作为安徽气象事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气象事业面临新的形势和更高要求。国家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建设“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提供“一流服务”。国家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蕴涵了大量新的气象服务需求,为安徽气象事业更大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安徽“全面转型、加快发展、兴皖富民”为安徽气象事业发展拓展新空间。“十二五”时期是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实现安徽“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努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的关键阶段。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整体实力的不断提升,为气象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力的支撑。省委、省政府从战略高度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十二五”期间气象事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安徽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现代化、加快城镇化进程、区域协调发展、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建设等更加依赖于气象事业的加快发展,亟待提高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城市(群)气象服务能力、应对气候变化支撑能力,加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人才体系建设。

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安徽气象事业发展

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服务安徽推动“双轮驱动、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主线,加快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气象业务,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强“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构建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为安徽“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第二节 基本原则

面向需求、服务引领。把不断满足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对气象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依靠科技、人才立业。强化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保障作用,形成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人才体系与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有机统

一、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统筹发展。

统筹协调、全面发展。统筹协调省、市、县气象事业发展,统筹协调为各行业气象服务需求,统筹协调各项气象业务服务。

突出重点、效益优先。处理好需求与可能的关系,利用有限资源、有限时间,解决重点问题,实现有限目标。加强系统内涵建设,重视发挥现代化建设效益,实现速度、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统一。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立满足业务服务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成较完善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人才体系,显著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进一步优化气象法制、文化等事业发展环境,基本实现“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要求,整体实力位于全国前列。

建成产品丰富、服务全面、手段先进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公众气象服务信息覆盖率达95%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稳定在90%,突发气象灾害预警时效平均提高5%,人工增雨作业效益增加10%。

建立以灾害性天气为主的天气监测分析和预报警报业务系统。天气预报可用时效达7天,气象要素预报精细到乡镇,暴雨落区预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以上,短期气候预测水平提高3—5%,主要作物粮食总产气象预报准确率达95%以上。

建成覆盖全省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中尺度气象灾害综合观测网。在所有乡镇和街道建设区域气象观测站。在中小河流、水库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等重点区域,主要公路和航道、旅游景点等关键地点加密建设气象观测站。

培育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气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培养10名以上省级气象领军人才、全省100名以上气象科研业务骨干人才,组建5个以上能够承担重大关键科研项目的省级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建立方向明确、结构合理、持续稳定、精干高效的气象科技人才队伍。

基层气象台站气象观测质量和履行公共气象服务的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其中全省达标率为90%以上,艰苦台站达标率到80%以上。

第三章 “十二五”时期安徽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面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需求,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预报预测和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加快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人才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保障能力。 第一节 加强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紧紧围绕防灾减灾,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完善各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多部门联动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基础。建立城乡规划、重大工程建设的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重点加强中小河流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分析服务和影响评估。完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社区的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加强学校、农村和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地区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建设等需求,建成功能比较完备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紧密结合安徽实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强化气象服务功能,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气象保障水平。进一步加强交通、水文、电力、旅游等领域行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服务指标体系,重点围绕中小流域防汛抗旱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建设突发气象灾害自动监测和预报预警系统,进一步提升防汛抗旱和山洪地质灾害预警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和丰富气象服务手段,实现气象服务信息广泛覆盖城乡。建设全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天气预报预测能力。围绕公共气象服务需求,建设以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为核心,布局合理、功能完整、技术先进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进一步提高0-3天预报准确率,增强4-10天预报可用性。建立和完善0-12小时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和落区精细化预报业务。建立定量降水预报业务系统。提高卫星、雷达、自动气象站等综合探测资料在天气预报业务中的应用能力,重点提高中小河流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能力。加强短期气候预测方法研究,努力提高预测水平。建立完善水文、交通、电力、旅游等行业气象预报业务系统。

综合气象观测能力。紧紧围绕预报和服务业务需求,构建布局合理、自动化程度高、稳定可靠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重点加强对中小河流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监测。建设观测数据的收集、处理、存储和共享平台,建立观测数据质量控制、观测产品加工以及应用系统。升级气象通信网,建设网络安全及数据灾难备份系统,提升气象信息的共享水平。完善装备信息管理和运行监控系统,完善全省市级气象装备保障中心的建设,提升装备运行保障能力。

第二节 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围绕全省主体功能区、重大规划、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国民经济各行各业需要,根据气象灾害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子及承灾体特点,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重点区域、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的灾害隐患排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系统。

应对气候变化服务。围绕经济布局、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强气候系统综合监测能力建设,建立气候变化监测、诊断和影响评估业务平台。开展气候变化对我省主要粮食作物布局、种植制度的影响评估和决策咨询服务。开展区域人口、经济、农业、水资源、交通、能源等气候承载力分析和研究,开展极端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研究,制定科学的应对气候变化措施。

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围绕城乡规划、重点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等重点项目,开展精细化气候资源区划,推进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详查和评价,开展气候资源未来演变趋势及对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评估,发展风电预报业务。

第三节 加强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建设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按照安徽农业发展需求,建立适应农业生产区域性布局的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加强农业气象试验、示范能力建设,完善指标体系,开展适用技术和灾害防御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提高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能力。完善省、市、县三级农业气象预报和信息发布平台,开展乡镇农用天气预报业务,加强面向农村、农民和专业用户的农业气象服务。围绕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农业气象灾害损失评估和风险转移气象服务。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立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开展乡镇天气预报预警业务。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完善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网络等多种手段的农村气象信息发布系统。建立农村气象灾情调查上报和评估业务。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开展农村地区防雷技术服务,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科普宣传。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效联动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

农业气候精细化区划和风险评估。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开展全省市县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评价和分类农业气候区划等,建立安徽省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系统;重点开展小麦、水稻气候适宜性区划和水稻高温、冬小麦干旱、涝渍等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农业重大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工作,实现对气候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提高粮食生产的气候资源利用率。 人工影响天气服务能力。围绕安徽农业发展,加大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力度。完善人工增雨、防雹基地和省、市、县、作业点四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支持平台,增加作业装备、扩大作业规模,加强标准化作业点建设。建设人工影响天气探测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森林防火灭火、水库增蓄水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建立“政府主导、气象主管、部门联动、军队支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协调机制。完善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为辅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投入机制。

第四节 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和气象人才体系建设

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完善学科结构,持续发展农业气象与卫星遥感等优势领域,加强天气气候领域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围绕安徽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需求,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应对气候变化与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一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加强安徽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及风险转移联合实验室和淮河流域中尺度观测与应用试验基地建设。改革科研开发组织管理方式,深化部门合作,建立气象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成果评价、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科技与业务服务有效衔接。

气象人才体系。围绕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需要,转变人才管理理念和人才管理方式,探索建立各类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注重对青年人才的引导、鼓励、教育和锻炼,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青年气象人才。以促进观测员队伍转型为重点,加强基层气象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掌握新技术、应用新技术的高技能基层人才。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建设,吸引和培养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竞争力的领军人才。组建科研团队,强化局校合作,加强气象业务和科研重点领域的专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第五节 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建设

基层气象台站总体规划。重点加强气象台站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在各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的领导下,遵循“整体规划、全面改善、逐步实施、规范建设、功能清晰”的原则,按照“一流台站”的建设标准和未来事业发展的需求,在符合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要求的同时,把基层气象台站建设融入当地城乡总体规划中。

基层气象台站工作生活环境。统筹安排基层气象台站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和值班公寓、饮水、供电、交通等职工工作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着力解决气象职工的津补贴、住房补贴,公费医疗等生活待遇问题,把艰苦气象台站建设作为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建设的重点。加快无人自动气象站建设和基层气象台站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第六节 加强气象依法行政

推进地方气象法规和政府规章建设。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推进地方气象法规和政府规章建设。推进气象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气象标准化体系。建立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并纳入城乡规划。加大气象法律法规和气象标准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气象法律意识,规范各类气象活动。健全气象行政执法体系和执法机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第四章 “十二五”期间气象重点建设工程

第一节 中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应急工程二期 (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气象保障工程)

面向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通过中尺度气象监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测预报系统、信息处理与装备保障系统四部分建设,提升中小河流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监测能力,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高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形成由监测、预警、发布、保障等系统有机组成、相互协调、快速响应的中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系统。

中尺度气象监测系统。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中小河流和大中型水库建设若干个气象观测站、雨量观测站,建设3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布设13部风廓线天气雷达。升级国家级自动气象(气候)观测站,建设若干个便携式移动气象站、太阳辐射观测系统、高山梯度观测系统和典型区通量观测系统。在全省主要公路和航道、重点旅游景区建设若干个气象观测站,在重点山区建设输电线覆冰示范观测系统,在全省建设若干个雷电实时定位系统和大气电场监测小网。

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省、市级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制作与发布平台、省市县三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全省交通气象预警发布平台、省级分灾种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中心。建立省级公共气象服务业务质量考核和效益评估系统、省级电力气象监测预报业务系统、省市级旅游气象服务系统、重点城市气象服务系统。完善省级气象影视制作中心,建立数字视音频卫星车直播系统。

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立和完善与高密度观测资料相适应的乡镇级精细化要素预报业务系统,提供全省24小时内空间分辨率5公里、时间分辨率1~3小时的天气预报。建立安徽省气象灾害数据库、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系统、省级和淮河流域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建设中小河流水文气象预警中心、地质灾害防治气象预警中心。

信息处理与装备保障系统。升级省级气象信息处理业务平台和气象信息传输网络、气象信息网络安全设施,建立省级核心业务异地实时备份系统、网络运行实时监控平台、中尺度观测数据融合处理平台,完善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系统、气象资料实时共享系统。健全省、市、县三级装备保障体系,建立省级气象装备检定中心和备件仓库,建设市级气象装备移动检定与维修维护平台和县级维护维修作业平台。

第二节 安徽省粮食增产气象保障服务工程

通过农业气象综合观测(试验)站、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分析评估系统、粮食生产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农业气候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系统、人工增雨防雹服务系统五部分建设,建立及时、准确、高效的农业气象跟踪监视、诊断分析、预警预报、评估和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全省的粮食生产气象保障服务业务,提高大宗粮食作物气候资源利用率和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提高人工增雨抗旱、防雹能力和水平。为安徽实现新增22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提供更加有力的气象保障服务。

农业气象综合观测(试验)站。在江淮分水岭以北建设若干个小麦(玉米)气象观测站,在合肥以南建设若干个水稻气象观测站,全省增设若干个土壤墒情监测站,建设不同粮食生产示范功能区的农田观测试验站,分别建设小麦、玉米和水稻农业气象试验站。

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分析评估系统。建立省、市级粮食生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服务业务平台、农业气象灾害实时调查系统和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分析评估系统,完善历史农业气象灾害信息数据库。建立省级农业气象灾害分析评估实验室和小麦、玉米、水稻气象适用技术试验基地与防灾减灾示范区。

粮食生产气象服务系统。制定水稻、小麦、玉米农业气象服务技术流程和周年服务方案,开发粮食生产、加工、储运等全过程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建立省级和市县级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共享平台、不同粮食生产功能区农用天气预报业务、针对不同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气候预测业务系统和省、市小麦、水稻、玉米产量动态预报系统。建立主要农作重大农业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预警系统、农业气象灾害损失评估及风险转移实验室、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系统。

气候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系统。建立小麦、水稻、玉米农业气候区划指标体系和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评估与区划系统。建立安徽省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服务系统。建立气候变化对淮河流域等气候敏感区生态环境和粮食生产布局影响调查和评估系统。建立农业气候生产潜力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系统。建设我省长序列的光、热、水资源数据库。建立主要粮食作物旱涝、低温冷害、高温热害、阴雨渍害等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系统。

人工增雨防雹服务系统。建设飞机人工增雨基地和黄山云雾观测基地。购置人工增雨飞机,增加若干套火箭发射系统、火箭发射牵引车,建设若干个标准化作业点,建立人工影响天气特种监测系统,增加机载粒子探测系统、车载双偏振雷达系统、雾滴谱仪系统、多通道微波辐射计系统、激光雨滴谱仪系统等新型监测设备。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作业点四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支持平台建设。

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系统。加强“农业气象灾害评估与风险转移联合实验室”建设和农业保险天气指数产品研发。继续依托“农村脆弱地区天气指数农业保险国际合作项目”,借助于国外专家提供天气指数的设计理念、方法,与国元农业保险公司进行合作,研发小麦、水稻、玉米等大宗作物天气指数保险产品,为我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科学支撑。

第三节 基层气象台站建设工程

按照“一流台站”建设目标,到2015年,基层气象台站气象观测质量和履行公共气象服务的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完善“十一五”期间省级气象防灾减灾科研业务用房和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续建工程、推进“十二五”期间省气象培训中心、市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和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新建工程,全省气象台站的业务用房、观测场室、附属用房、值班公寓、水电设施、道路、围墙、护坡、绿化、业务用车等基础设施及职工工作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省达标率90%以上,艰苦台站达标率80%以上。

第四节 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以安徽农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依托,按照“统一标准、整合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建设原则,整合与集成涉农信息资源,构建农村综合信息共享资源数据库,实现涉农信息资源的分布式集成及信息传输的上下互动。普及乡(镇)村信息终端站点,完善乡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政策、市场、科技、教育、文化等信息服务和技术培训。形成6~8种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模式,建立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实现“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市场运作、多方共赢、农民受益”的目标。

农村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建成省级依托安徽农网,整合省、市、县农村综合信息服务门户,聚合各类涉农信息服务数据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数据库。建立全省农业专家信息库。组织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农村经纪人、技术能人、专职信息员,建立乡村信息员队伍,培育懂技术、用信息的新型农民。

农村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研发农村实用信息服务系统,推广价廉实用信息终端,覆盖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实现农村用户终端与省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对接,采用电脑上网、网络电视、电话咨询、视频问答、短信问答等方式。

六大信息服务系统。开发应用农村社区服务系统。推广农村远程教育培训应用系统。建设多部门农村应急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系统。建设农村生态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推广应用电子政务平台。

拓展呼叫中心服务功能和范围。利用农村固话用户建设“星火科技12396”热线信息服务系统。利用农村手机用户开发移动短信服务系统。建设农业信息网站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实现远程服务和现场服务的联动。

推广乡村综合信息服务自助终端。在全省所有乡镇、行政村推广应用多功能、低价位、系列化的信息终端设备,开发应用融合电话、手机、广播、电视、信息机、电脑终端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综合信息服务自助终端。开展远程教育和网上信息查询、信息发布、专家问答、政务浏览等服务。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规划设计和实施的组织领导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安徽省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和中国气象局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气象为安徽农村改革发展服务合作协议》精神,建立本规划与国家级及省级农业、交通、水利、农村信息化、地质灾害防御等专业规划和建设项目之间的衔接和协调机制。统筹好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人才体系的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工作,建立规划实施评估与动态修订机制。

第二节 完善气象事业发展体制机制

按照《中国气象局关于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意见》,全面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建立和规范与现代气象业务相配套的业务流程。继续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省级科研、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改进科研成果考核评价办法和科研成果业务试验评估方式。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完善人才政策措施,优化人才环境。建立与现代业务相衔接的教育培训平台,加强人才培训,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进一步强化气象社会管理职能,转变和创新管理方式。

第三节 保障重点项目资金投入

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其他资金为辅稳定增长的气象事业投入机制。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国家与地方对各类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的投资渠道和投资比例,保证重点项目的实施和完成。加强对项目经费的监督管理,严格财务监管制度,提高投资效益。加强气象重点工程项目的总体设计和建设内容的科学论证,建立科学、定量的项目建设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强重点项目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

第四节 建立气象公共财政保障体系

以提高气象事业正常维持运行的公共财政保障率为重点,全面落实中央和地方两级气象公共财政保障体系。将本地区气象事业发展纳入地方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基层气象事业所需的基本支出以及设施建设、运行等专项经费,除中央财政拨付等以外的部分,列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

第五节 加强气象交流与合作

不断深化气象与农业、水利、林业、民政、旅游、国土、交通、卫生、环保、安监、体育等多部门的合作。继续加强与省内外相关高校、科研业务机构、企业及组织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双边、多边合作交流机制,积极组织和参加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各项活动,积极发起或参加气象相关领域省际合作计划,继续引进、消化和吸收省外、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富民气象事业发展概述

丽江市气象事业发展情况汇报(精)

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阳江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加快气象文化建设 推进气象事业发展

气象局推进我市气象事业发展演讲

气象事业爱岗敬业演讲稿

我国气象事业总体布局

安徽省残疾人事业

关于我市气象事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安徽省气象事业发展
《安徽省气象事业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